当下网购盛行,小商贩还能有机会吗?大厂直接对接消费者是不是会让销售人员失业?倒买倒卖还有机会?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经商 2017年10月10日 10 条回复 1149 次浏览 互联网,商业,商业模式
回复 ( 10 )
谢谢邀请
人人品牌商,每个人都是自有品牌。每个人都是工厂。小商小贩们都跟着升级为实业家了,这不挺好的嘛
12
肯定有机会啊,总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不网购或者某些东西不网购的。
用一位前辈的话来说就是——你得允许别人赚钱。
中国人有一个思想,就是别人不能赚我的钱,我能赚别人的钱。自己买东西时算计半天,卖别人东西时恨不得人家给钱就走。同样是做销售的,我可以卖给你我的产品,你的产品我肯定不要。
人们喜欢厂家直销,也是因为摊薄利润让人觉得厂家不赚钱,并不是因为厂家直销质量有更好的保证。
电商里面也有隐形的二级代理,具体不细说,不过是换个地方换个名字,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谢瑶,一,网购跟小商贩有半毛钱关系,生意不好怪马云?做好自己的事情永远不愁没有生意。最多就是暴利变成一般利润而已。二,O2C说起来简单,具体做起来很长时间内很多行业内做不到,还会有相当一部分空间和时间。三,至于倒买倒卖,这不他么就是商业的本质么?什么时候商业会消失?
由于人口基数和地域,人群分类原因,信息要求和信息需求都存在不同,有不同就有机会。问题是竞争激烈,导致利润剧减,现时创新成本也高。
以上都能回答你问的问题。
谢邀。
首先说“小贩”。
电商对传统商业,特别是某些小批量、高利润率的行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预见,线下分销和零售的利润将趋于“合理”,净利润超过15%的经营者将愈发危险。
特别是由于电商平台的品牌集中度极高,分散的线下商家很难抵御它们的进攻。因此,在产品层面,适宜从电商存在劣势的领域着手。根据我们公司的分析,电商存在劣势的产品可分为五类:
其一,易变质。由于保质期较短,很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变质乃至死亡的产品,如生鲜、动物等。
其二,易破损。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因受到碰撞而损坏的,如玻璃、陶瓷制品或采用它们作为包装材质的啤酒等。
其三,价格/重量比较低。由于无法摊薄运费,使整体价格不占优势的产品,如饮用水、碳酸饮料、初级农产品等,但单价较高的名贵红酒、白酒等不在此列。
其四,安装难度较大。客户无法自行安装,但线下零售商因受到电商的冲击而不愿提供安装的,而且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厂家无法广泛授权当地工人进行安装的,如瓷砖、木地板、卫浴等家居建材产品,但可拆卸并重复安装的沙发、桌椅等家具产品不在此列。
其五,无形的产品,即本地服务。如物业管理、医疗体检、美容美发等。
基于此,我们认为上述几类产品,将是分销商和零售商,即“小贩”比较有机会的领域。
再来说“销售人员”。
在我们看来,合法的销售人员可分为五类:渠道销售、电话销售、终端零售、电商客服、直销。
其中,题主所说的“大厂销售人员”,应该是指渠道销售。表面上,传统跑分销商、工程商的销售人员,由于空白市场越来越少、客户下单也更多地通过线上,他们的职责受到挤压,角色也愈发模糊。但实际上,很多大厂的下单本来就是助理在做,而销售人员主要做客户维护和服务。
具体来看,现在不少渠道销售人员的职责已经转变为:市场调研、渠道管理、客户扶持。
其一,市场调研:根据产品销售、客户反馈信息,以及同行、媒体等所介绍的情况,每周提交市场调研报告,为公司、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其二,渠道管理:根据产品销售和回款情况,对业绩不佳且信誉较差的客户予以清理,并尽快寻找替代者以填补空白市场。
其三,客户扶持:协助客户开发二级市场,帮助其解决二级客户“边开发,边流失”的问题;同时,从店面选址与装修、产品选型与陈列、POP摆放、渠道建设与管理、样板工程案例打造、团队建设与培训、终端传播推广、客户服务等方面,为客户提供终端营销策略支持。
事实上,即便是联想、IBM甚至小米等电商做得非常好的公司,也在做线下分销和零售。所以,只要自身能力过硬,就不用担心失业。
最后说“倒买倒卖”,这个问题貌似在前面已经回答得差不多了。
会有影响。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销售的功能在发达国家没有像在中国那么重要。随着信息化发展、供应链日益发达、市场从蓝海逐渐走向红海,销售肯定会受影响。但销售永远会需要的。销售是连接公司与客户的桥梁。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B2C的。
谢邀!时代变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外资的不断注入,各种连锁超市、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出现,电商的迅速崛起,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传统零售业日子每况愈下,一些百货商场频频告急,先后宣布“关闭”。
一、什么原因让传统百货业走下坡路?
网络购物渐成常态化,电子商务直接冲击传统百货业,是原因之一。
不说2015,就以2014年天猫“双十一”网购节的数据来说吧,一天的成交总额最终实现571.12亿元,其中仅移动端交易额就达到243亿元,物流订单2.78亿元。这样惊人的销售数据是传统百货业所难以达到的。
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说,互联网使信息的传递、搜集整理更加方便快捷,从而节省搜寻成本。不仅是传统商业,其他一切信息成本比较高的传统产业都会受到影响。网购的选购方便、价格亲民、海量产品为购物提供了全新的体验,这些都是传统百货业难以企及的。
北传统百货业专注于实体店去跟淘宝、京东这类电商抗衡,这是在拿自己的弱项硬拼别人的长处。
同时,传统百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市民消费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北京朗姿服装股份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王国祥分析,近几年百货业增长速度放缓主要因素是由于消费业态增多,分流了一部分市场。“现在很多商场里的品牌都差不多,去哪家都一样,有点‘千店一面’。”
并且,传统百货业在过去往往居于消费市场主导地位,尤其是一些地方的百货商场多为国有商业集团经营,对来自市场的压力感受不明显,转型步伐较慢,严重滞后于新兴消费载体。
例如,位于王府井大街的王府井百货近年来并未通过大量增加停车位而增强消费体验,没有停车位使其几乎只能吸引在王府井大街旅游的散客。
二、但电商对于实体经济是否影响到取代,这个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政府的态度。由于目前互联网经济崛起,电商操作者基本是效仿多年前的M2C,工厂+微薄的利润就直接到消费者手上,商家在互联网生意中,借助这个平台偷税漏税是很容易的情况,虽然现在出台了很多的天猫,京东等等需要正规注册的工商企业才能够进驻,但C店一天不死,制假售假,逃税漏税的问题影响着政府的税收和政权,此外导致商业地产实体受到短暂的影响,地产商的贷款也无法完成,政府的卖地生意也无法得到收益,因此整个宏观经济下,目前发展互联网经济,也是由于打老虎和经济调控中,一种短暂过渡的手段。
2、资金链、融资等问题。现在互联网金融泛滥,是因为过去的风投投资分散在各行各业,但现在由于一窝蜂涌向互联网,是因为这些容易在股市上人为地操控,等散户都进入的时候,他们就抽离,甚至解体,最大的得益者还是风投,而散户就成为用最高价格购买一堆废纸的牺牲品。
3、目前电商的病态发展。现在基本来说,跟淘宝、京东、亚马逊生意相关的生态圈,已经进入病态的发展,工作模式病态,企业用人成本病态,购物平台的图片包装过渡病态等等。简单地说,一个有两年工作经验懂PS的美工,过去没有电商的年代,就靠做画册排版,做网站图片之类的月薪大约3K的职位,现在由于有电商平台,身价基本一跃致5K+,如果三至五年的经验的加上提成可能有7-8K。做美容、保健品的淘宝客服工资也6K+,等等就不多举例了。
4、顾客对于产品的体验。零售店面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给顾客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服务,而现在是由于价格问题,导致实体店难以经营,而衍生出的以次充好等坑蒙拐骗销售手段,最终形成一个闭环,影响着到实体店购买的顾客。但顾客体验完产品后再次购买是必然的过程,如果顾客对于新产品从来没有体验过产品是很难做出购买的决定,这样不利于一些创新性的产品,除非价格非常便宜,这样则失去了产品创新的意义,中国也失去一批有创意厂家,而且高价值的产品也不见得顾客会不体验就购买。其次中国人的习惯是哪里人多,哪里就有骗子多,所以网络购物人越来越多,最终也会像现在即将陨落的实体店一样出现各种不良的手段。
三、实体经济如何重新找到出路?
在传统零售业面临巨大生存困境之时,很多人不解:既然生存有困难,为什么不全体关店转作电商?看似风光无限的电商真的春风得意吗?电商在风光的背后,其自身发展却面临着几大瓶颈:网上消费只占社会零售总额的8%,线下消费的比例依旧高达92%;价格战似乎是唯一出路,盈利成为重大压力;流量成本越来越高昂;模式之争,方法不明。
目前线上电商和线下店商的优劣势十分明显:线上电商在商品的丰富性、价格、商品展示和售后方面无疑更胜一筹;而线下店商则具有线上电商无法比拟的对商品的体验感以及收货的及时性。
电商和传统零售业在未来何去何从一直是近年热议话题,双方从早期的竞争关系逐渐显露出融合迹象。“今后,纯电商必死!纯线下零售业也必死!”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时至今日,线上线下的融合也不稀奇。
以快递巨头顺丰为例,2014年5月,顺丰便利店正式开业并定名为“嘿客”,除承载顺丰站的功能外,还具有数码、服饰等预购、水电缴费、电话充值等便民服务、网购线下体验O2O服务等。
2014年京东也在县级城市推出京东帮服务店,计划接下来三年开设2000家门店,利用线下门店进行O2O落地的意图十分明显。
同样展开O2O争夺战的除电商以外,传统的线下零售商也纷纷展开布局,并且有些商家已经初尝胜果。
迪卡侬自2003年进入中国以来,实体店铺至今已破百家。统计数据显示,迪卡侬百家实体店覆盖43个城市,而通过迪卡侬电子商务所覆盖的城市却高达370个。据迪卡侬中国区发展部总监王亭亭透露,迪卡侬2014年“双十一”当日的营业额相当于一家开在二三线城市实体店一年的营业额。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与流通研究所副所长张育林表示,未来实体商业依旧有空间,并将是最多元化的,比如商店可能更偏重体验式购物,而社区商业则将出现兼具品牌化、规模化、科技化的新模式。
实际上,电商是一种趋势,发展必然值得关注与期待,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实体店不会消亡,其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结构,增加服务,仍然有发展和提升的空间。但就实体店如何转变经营模式,其实可以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提高自营比例,采购个性化、时尚的商品,进行差别化经营,避免同质化,从而得到消费者认可。当然,我们也可以预知,将来线上线下必然是一个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趋势。同时相信国家也会逐步规范网络购物,出台一些政策,包括税收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等都会逐步得到规范。
实体经济在现在这个热潮下,是不得不依附电商平台,但时间最多三五年,必然回归到实体,问题的形式是现在预测将来会大热的O2O,还是多年前的M2C呢?中国的电子商务多多少少是参考美国的形式,现在亚马逊也在美国开设实体店。反正就我个人而言,觉得有实力的商家,做好现在实体店的服务和体验,结合互联网选购的便利,随着整个宏观的条件变化下,五年后,实体店经济即将回归,但并不是单独地存在,而是可能进化成与网络结合,这个便预测中将会大行其道的O2O经济模式,如果有能力的厂家不妨可以尝试M2C+O2O。
说的好像是网店就没有小商贩似的……
门槛低了、不用风吹日晒了……你说小网店不好做,难道小商贩就好做了?你说小网店假货多,难道街头卖“十元一件”的东西质量就好了?你说大厂直营小商贩失业,难道大厂直营就不需要售后客服不需要店面规划经营?能够直营的厂家,没有网络平台的话做直营更有优势,因为大厂审批拿店面都比个体经营者容易;不直营的厂家,不是因为没条件,而是因为做零售运营成本和风险都太高。
做生意的都不蠢,网络只是一个平台,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它能够繁荣是因为便利,而不是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