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品化个人闲置时间做公益,真的那么难?!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换取财物,你只有你自己的脑袋和一双还不算勤劳的手,不能拎重物不能走太远甚至几乎没有时间。这样的你,要如何在这个社会上活下去?靠施舍吗?NO!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间:你因为天时地利的因素,没办法完成一件几乎是举手之劳的事情,这个时候你在想,如果有一个善良的人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出现,替我完成这一件小事情该多好!给点钱感谢他也未尝不可?
———你有没有想过把你的空闲时间商品化?仅仅随手做一件事情,不但能得到别人的感谢,还可以得到一定的财物?
我是Denalli,是一个在北京漂泊的打工者,我的家乡在重庆。今年春节依旧没办法回去,一票难求!
前段时间我爸爸给我来电话,说他身上长了一个小包,一直没消下去,所以去医院看病。排队,检查,化验…最后医生说要过一个星期拿到化验结果。我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老爸已经悄悄的自己完成了这件事情,因为我在外地,这么忙,既然回不来又何必让我操心?挂了电话我急的直掉眼泪,想我爸那袖珍小矮个儿,在医院人群里面拿着病历钻来钻去就心疼!要是身边能有个人帮帮忙该多好!
这个时候我想到如果有这么一个平台,它能够搜寻到此时此刻在医院附近的这一两个小时有空闲的人,我把委托和感谢金的请求一并发给他,如果他本人同意,即建立起一个订单,完成后我确认支付感谢金并且对他的服务评价感谢;对方在这个空余时间帮助了别人得到尊敬,还拿到了打工钱,何乐而不为?
为此,我写了一份BP,找到一位台湾的工程师,告诉他我想要做这件事情,利用社会闲散劳动力分担中国进入老龄社会的养老负担。我们聊了很多,因为台湾的养老社区做的非常好,我说实话特别想引进,做成形成社会共识–培训专业人才–建设一体化养老院的这样的专业设施,不是靠国家福利靠社会公益,而是做成一个有市场的商业化的项目。
到此我做了一个早期的DEMO,可是越仔细探寻,越是发现用户行为难往公益上引导。一个投资人朋友问我,你如果要拿到投资,就要让投资人看到你这个平台有持续盈利的“刚需”。人与人之间持续的互相需求行为是什么?性吗?在这之前《学长帮帮忙》不就做了吗?但那个不是我要做的东西!我不认为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需求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如果不去揣测用户行为,就像自由市场一样,把小事情商品化成琳琅满目的小商品那会怎么样?不做专卖店就不能活吗?所以我不能做到这个保证,也没办法拉到投资商。我决定,如果这项目不会如我预期的,走向真诚互助的模式,那么它不存在也好。
在此众筹,希望借到大家的力量出谋划策,一起完善和建立这个平台:商品化个人闲置时间,异时异地的人们能互相帮助解决困难,创造价值!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回复 ( 3 )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公益就是公益,商业就是商业,两者不要混为一谈。消费心理学里面就有这方面的研究,本来可能好端端的公益事情,如果牵扯到钱,引入利益的概念,就变味了。比如,你请邻居帮你倒垃圾,和你告诉他帮你倒垃圾一次你给10块钱,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做公益你就好好做公益,如果是做商业,就请以利益为驱动好好做商业模式,切勿混为一谈。
但是,我还要告诉你,公益也能带来商业价值,而且往往是在你想不到的地方带来。非目的性指向的利益,往往在公益项目中更容易被接受。比如现在微博微信等在尝试的打赏功能,产品本身并不是在卖文章,打赏与否全凭自愿,但你不能否认他给文章作者带来了收益。金钱几乎能衡量所有类型的价值,但有些价值反映出来的途径非常曲折。很可能你默默做着公益事业,进而收获了一批同样价值观的朋友,进而获得了相互帮助甚至有人赞助投资…太多故事都是这样了不是么。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如果你是为了公益,请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做好公益上,不要过多考虑利益上的事情,请相信,只要你公益事业做的足够好,那么它一定能转化成商业价值。如果你想做商业,请从人性的角度思考模式问题,它或许看起来很丑陋,但请相信,只要你商业做的成功,它一定也能造福社会。
现在你的项目,我感觉没有清晰将这两点区分开,这会让你走很多弯路的。
看了一眼这个标题,我只想说 什么鬼。。。
共享经济的模式。有一款EAR的app可以参考下,个人出售自己的空闲时间产生商业价值。
还有你举的医院看病的例子,在医疗行业叫陪诊服务,医疗行业有好多公司已经再做这一块了。
楼主的项目想做成公益项目个人感觉还是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