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血友吧和携程假票事件最终去向何方?是无疾而终,还是抗争获得胜利?抑或只冷眼旁观,随时间淡忘?

理由
举报 取消

最近百度血友吧事件,和携程假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类似的事早已有过,但最终不了了之。早起与室友争论这件事究竟会如何解决,室友对此的回复是因为大家对待网络事件都只有三分钟热度,最终不会有更好的结果,瞬间无言以对

2017年12月27日 5 条回复 1059 次浏览

回复 ( 5 )

  1. Passenger Liner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邀。对于携程的假机票事件,我也不想说什么,因为直销和平台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彻底控制。平台就是容易快速扩张发展,局限就是无法控制每一个环节。就像淘宝无法控制每个商家都不卖假货一样。直销就是能够控制每个环节,保障服务,但是无法实现快速发展。携程为了抢占市场,肯定也是走平台模式,引入机票代理商,获得低价机票渠道,推出特价产品,虽然有严格审核,但是总有些渠道带有风险。

    只是希望以后携程在重视技术的同时,更加优化服务细节,因为服务是用户肯定携程的根本,是旅游行业乃至服务行业的灵魂。

    整个中国的互联网服务水平,真的很一般,你可以体验中国的很多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出了问题以后,看看是否能够快速及时满意的得到解决。

    整体上来说,我所看到的携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只是希望携程能够重视并且解决。任何一个好的公司,应该是聆听消费者的心声,而不是反驳或者解释甚至教育消费者。顾客是上帝,真的不是嘴上说说的。

    携程出现的假机票问题,因为场景,服务的流程,服务的专业性以及应急响应效率并没有很好解决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出问题,觉得差不多,算了,得过且过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每一次投诉都是消费者给携程的财富和知识,不知道携程能否真正落实。

    整体上来说,携程的服务水平和态度,在中国真的算上是一流的了,我用过携程的产品,确切的说应该是携程的服务,我很感动,也真的希望携程能够把这种服务做好,甚至做到极致,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携程的价值。

    我很喜欢【比尔·万豪】说的一句话【世界级的服务不仅来自一座建筑,它最终来自人:我们的非凡待客师】

    携程的价值在于放心与服务,希望携程在重视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让消费者真正放心。

    我相信很多人使用携程,也有很多人遇到过很多问题,这确实是事实。

    前两天酒店打电话给我说,携程网有一个团购订单,客人已经给酒店预约,酒店说有房,客人已经在店里了,但是无法验证。让我帮他查看一下怎么回事,我拨打携程电话,报了券号,客服竟然查不到,我挂掉换了另外一个客服,查到了,客服告诉我该订单是由去哪儿网提供的,客人已经在网上支付成功。我告诉酒店,这个团购券有效,客人已经支付房费176,团购券由去哪儿网提供,到时候去哪儿网会把钱给我们酒店结算。酒店说他们没有和去哪儿网合作过,他们的团购价最低也是216,不能让客人入住。我通知携程客服,让客服联系客人,客服说产品由去哪儿网提供,让客人联系去哪儿网解决,我说客人是相信我们携程,使用我们携程预订的,不能不帮客人解决,她说这个是去哪儿网提供的,携程只负责收款而已。我挂掉电话联系了新的客服,客服说他会立刻联系客人,先帮客人解决入住的问题,其他问题再说。

    看到了吗,携程服务人员的素质实际上是良莠不齐的,有人实习刚转正,有人做了十几年,有人对于业务流程不熟悉,有人熟悉每一个环节,知道如何解决处理客人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服务行业,尤其是旅游行业,出现问题绝对是无法避免的,就算你直接联系酒店说帮忙留房间,一定会去,还有可能到店无房的,何况携程只是一个中介,甚至中间还有别的中介。我觉得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规避问题,做好服务。

    【放心的服务 放心的价格】

    【希望携程说到做到】我也相信Ta

  2. 遛弯的虫子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昌俊腰,我赞同了昌俊的回答

  3. 须眉同学
    理由
    举报 取消

    就携程而言,我个人并无恶感,只是周遭时有类似的例子,感同身受,不免愤慨。确然,就国内而言,携程已站在业内顶尖,但即便如此,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相对于企业,消费者无疑是弱势的一方。作为大部分消费者出行购票的首选,携程已然不再仅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人民群众的依靠。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话绝非虚言,一个企业如果想要真正成为卓越,除了会赚钱,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的承担。显然,赔偿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他的态度,看到他是在为过错感到惊慌的,是在思考着进步的,不断改善的,有担当的,与默克一样的真正大企业。至于百度,如昌俊先生所言,没有竞争也就无法进步,垄断便意味着腐朽。作为业界领袖,不但没有起到领袖应有的引导作用,始终传来的均是这样一些令人心寒的事情,无疑越发令人失望。贴吧的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中文社区,运营这样一个平台也确实需要费用,引进一些广告之类的赚点钱无可厚非。但此次血友吧事件,真正令人寒心的是,百度赚钱的竟然是以这样一个肮脏的方式!也许我并不能见到百度倒闭的一天,只希望你可以尽到一个大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钱来的太脏,越多越心慌!

  4. 徐瞎嗑
    理由
    举报 取消

    泻药。

    最终走向么?

    违法成本太低,助纣为虐暴利而低风险,追责不彻底,社会对信用水平要求不高。上头有人所以不怕竞争。

    这种情况不改,以后只不过是血友病2.0和携程在手,不让你走就不能走的问题而已。

  5. 昌俊
    理由
    举报 取消

    多少人看这些事明明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还非要标榜自己是为行业考虑,为消费者忧心 … 可耻

    ——————————–

    很不幸,在这两家公司都待过 ,也是我工作以来,主要的工作经历 … 我不想为这两家公司洗地,但凭良心说话。

    携程假机票事件

    在当今的旅游行业,或者说OTA行业,无论是从用户角度还是员工角度(尽管我曾经在携程预订机票也出过类似事件),携程都当的起靠谱两个字,而且也是最靠谱的,没有之一 …

    机票行业的消费者绝大多数都是价格敏感型,或者说我们的旅游者远还没有到看服务的时候,携程面对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和市场的变化,为了更大的市场份额,携程也会引入供应商,也就是携程所谓的『平台化』战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携程是一家平台化的在线旅行社,在机票行业,携程虽然对平台上入驻的代理人有严格的标准和担保金制度,也会对退改签政策进行约束,平台化战略使得携程的机票价格越来越亲民,但平台化也带来了大量用户投诉(道理和去哪儿一致)

    特别是如今的机票行业,国资委要求航司在16年提高直销比例,并且是由现在的20%-30%提到50% , 一年之间啊 … 航司迫于压力必然会拿中小代理开刀(取消佣金),同时也会在OTA身上想办法(航司集体下架去哪儿旗舰店事件)。行业如此,中小代理怎么办,必然会在退改签规则,订票时间点上和用户玩猫腻 …

    携程事件,大抵也是这样的背景 … 1 : 给该用户出票的有可能是代理通过携程商户系统tbooking给用户出的票 ,代理人延迟给用户出票实际上是为了获取价格差利润 ,不存在所谓假票问题 2 . 携程用积分里程给用户兑换机票也有可能,但这也不是所谓的假票,这不符合航司的积分里程使用规则,如果真是如此,那航司在发现该事件,在处理时有很大责任,完全没有为用户考虑行程问题,更好的办法应该是不耽误用户行程的情况下找携程处理 。

    旅游行业是一个长产业链,中间的服务方会有很多个,机票属于相对标准的产品,但一个用户预订一张机票,产生行程中间也会有多个服务方:

    1. 平台 :携程 去哪儿

    2. 代理人

    3. 航司

    4. 机场

    还有隐藏的中航信啥的,当然还有老天爷,一旦行程产生问题,用户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我向谁支付,问题就出现在谁身上 …

    如今机票这个行业, 国资委高居庙堂,不考虑提高直销比例不能一蹴而就的问题 ,强拉着航司大跨步走 …. 这个步子迈的有点大,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行业乱象如此,代理人做恶,用户吃亏,且去想想背后的问题根源 …

    携程事件让我看 ,即便在媒体上消沉下去,也不会是不了了之,以我对携程的信心,携程会认真处理这件事,处理这件事不是给当事人多少赔偿,更多的是流程及服务上面的,更多的是你看不到的听不到的

    多说一句 :在旅游这个行业,携程是值得信赖的 ,尤其是服务 (我现在已经养成在航司官网预计机票的习惯,但是遇到退改签找航司客服真TM难过,就不能服务好点,24小时在 ? … )

    百度血友吧事件

    知乎黑百度久矣,百度也有可黑之处,但知乎少有黑到根源的 …(黑不是贬义词),因为还在百度,不方便太多发言 …

    1. 贴吧是当之无愧的中文第一社区,这块阵地也是阿里 和 腾讯久攻不下的 ,但是这样一个社区,所有人都看好的用户产品,却一直没有很好的变现渠道,同样的用户产品还有网易家的有道 ,这对一家商业公司来说,劳心啊 …

    2 . 内网有言论很客观也很有深度,贴在这里 :

    2016年,与我而言,除去熔断,最闹心的便是这次血友病吧点燃的贴吧事件了。

    其实这与当年从淘宝到天猫有类似一闹,只不过这次更甚。UGC的所有权与情感归属从广度和维度上要高于淘宝卖家,当然深度不及。之所以卖,微信有参考价值。所有人都高估值的东西,却一直没有变现渠道,这对资本来说是最挠心的一件事。智能BC

    不过其实百度游戏贴吧的变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甚至卖给专业机构后,能有效促进开发商和用户的交流。

    但是牵扯到疾病之类的贴吧,与大家利益牵扯太广太深,错打“广告”的舆论风险非常高,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会非常恶劣。

    贴吧本身是一个UGC的东西,用户分享内容是否客观,是否全面,都会影响到这个平台的口碑。当一个游戏贴吧卖给开发商时,可能带来的是及时的资讯(高质量的
    分享内容),这个相当于引入了一个给百度付费的专业内容生产者。当然也可能就是这个开发商和这个贴吧对应的游戏不一致,分享的是无关内容,降低了这个贴吧
    的内容质量。再更甚一点说,大不了换个游戏玩就行,游戏其实就是为了娱乐。

    但是当疾病类贴吧卖给相关医疗机构的后。就目前接触的
    情况,我们可以这样举例,各类疾病吧的切身利益实际上与该吧内容是密切相关的,相应贴吧的分享内容会直接的影响到用户对该疾病的态度。本身血友病吧主们是
    PGC(或者是类PGC)贡献者,为大家普及相关知识,相对客观的给大家建议好的治疗方法。但是当空投了无良机构后,高质量的PGC被删除,生产者被禁止
    生成(禁言),相关内容被制作成对该机构能产生盈利的内容。大幅度的降低了内容的质量,并且会严重影响到用户的切身利益。(进而上升到道德层面)。如果是
    血友病吧卖给了一个专业机构,这个专业机构本身对该病是权威,并且能够有效治疗该病的(而这个专业机构有几个竞争对手),作为用户,我因为贴吧里面的广告
    为认可你这个机构并且去治病,这又有何不可呢?(这个机构也因此实现击败竞争对手的目标)

    贴吧实际就是千千万万个非常优秀的、且百度自愿导流的垂类的分享平台。但是现在卖贴吧的策略是在我看来一刀切,所有的贴吧按照几乎一个方法来卖。但是没有考虑到贴吧实际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行业,没有实际考虑到不同行业的贴吧的变现带来的影响。但是这个刀用的不熟练,要用浅的地方切深了。

    放任积劳成疾,却不能久病成医

    关于百度贴吧的“血友病风波”,一个在义愤填膺的情绪中悄然流失的逻辑在于:这件事情的后果愈是恶劣,也就愈是证明了百度贴吧这款产品在它前十二年的生命周期里是多么出色。

    否则,那些贴吧也不会成为深受病友信任并赖以交流的独立社区,从而反衬出“遭到出卖”之后的巨大落差和群情激昂。

    拿破仑一世英名,可是一场滑铁卢,就让他和第一帝国万劫不复。

    昨天,“贴吧之父”俞军在微信里说了这么一段话:“你们怀念我,我怀念Google。如果外部压力不够,我回百度也是独木难支。百度的核心问题首先是价值观,然后是激励机制。”

    前任高管牵头惋惜竞敌的离开,此章剧情之辗转反侧令人惊诧,却极为精确的点明了商业文明最为本质的要素:竞争促进创新。

    用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理论来讲,就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因为它提高了企业盈利的难度,从而驱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盈利能力,而寡头及垄断市场则截然相反。

    俞军有着充分的理由怀念Google,贴吧、知道、百科、地图等百度史上最为优异的产品,均在2005年到2009年之
    间羽翼渐丰,而这正是百度面临Google压力最大的阶段,在那个勉强还算自由竞争的年代,作为挑战者的Google也做了诸如与天涯合作“来吧”与“问
    吧”、收购导航网站265、投资巨鲸音乐等大量的本土化运营工作。

    随着Google退出中国,百度在产品上的进化也从那一刻戛然而止,在接下来的独占岁月里,百度没有任何一款能够与贴吧、知道相提并论的产品拿得出手。

    2009年,也是俞军辞职的那一年,他给百度留下的遗产,一个是著名的“PM12条”,一个就是他从一塌糊涂挖过来的实习生李明远。

    李明远之于百度的价值,在于他以一个年轻产品经理的角色将运营概念带入了百度这家技术公司,贴吧的整个运营框架——比如
    吧主的产生流程、用户的互动体系、百度的服务支持——都是在俞军和李明远的主持下完成的。到了俞军走时,贴吧的流量已经占到了百度的11%,这在当时仅次
    于搜索和MP3。

    去年年底,百度架构调整,贴吧被调到移动服务事业群组(MSG)底下,因为战略级别的提升,贴吧团队一度士气高涨,不料没有隔上一个月,一滩烂泥就被糊到了刚刚接手的李明远脸上。

    放任积劳成疾,却不能久病成医,或许这才是对百度失道寡助的最好注解。

    在失去了Google这个重量级的竞争对手之后,百度所处的商业环境始终有惊无险,它的经营理念也迅速蜕变为销售主导。必须要说的是,销售主导这个类型并不具有贬义色彩,很多伟大的公司都因打造出了极为强劲的销售能力而正在走向基业长青的路上。

    然而,销售文化的一大弊病,它有制造内部矛盾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二次或多次变现的商业链条上,用户体验和销售业绩往往不
    可兼得。大多数社区类产品,会将销售团队与产品及运营团队隔离,两套班子独立运作,用以规避利益冲突,而这种“最不坏”的设计又在无形当中割裂了两支团队
    的使命,将打架置于肉眼不可视的盲区。

    就贴吧而言,它的销售体系沿袭了百度赖以成功的代理商制度,以分销模式逐层推行,刺激销售人员以签单为第一诉求。在这个多面体中,与其说这些销售代表了百度的意志,不如说他们更愿意配合有投放能力的客户合伙“搞定”百度:合伙做帐对账、合伙炮制材料、合伙对付年检……

    这也是为什么销售型公司都以外界难以理解的“打鸡血”作为管理手段,因为对于这种不可能养育出企业忠诚度的团队,唯有像在驴子脑门前面挂上胡萝卜那样的激励才是最有效的。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百度的营收增长都是可控的:它取决于前一季度的收入规模和管理层的未来预期,经过量化成为具体的百分比数值之后,往下压到销售部门的头顶,接下来,就是粗暴直接的跑马圈地。

    百度的广告主也都承担有预算增长的考核,如果第二年无法满足百度的设定,那么所有的返点和优惠都会荡然无存,相反,倘若能够配合百度——比如在次年的预算申报表上增加20%——那么百度则会提供超过这部分成本的资源馈赠。

    原理就是这么简单,“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理想主义很难经得起机括转动之后造成的磨损,讨论百度是不是一家坏公司没有
    任何意义,就像反复念叨“资本主义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只会制造空洞无用的回音,它的逻辑不应该是用道德工具绑架商业公司——没有人
    能够否认,贴吧属于百度的资产,其处置权也只会由百度拥有,说白了,就是百度把贴吧给关了,也无可辩驳——而是百度伤及用户体验的做法,是否会对其长期利
    益产生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你做的事情不受欢迎”和“你做的事情会危及收益”这两种反馈,后者的撼动力量要大得多。

    贴吧的悲剧在于,它曾被百度置于拆分上市的计划里,却又回心转意终而叫停,在这个过程当中,贴吧由销售骨干舒迅(后任百度销售副总裁助理)主管,被赋予了如今看来难以经受检验的商业模式,其商业化的努力并非是百度需要这部分的收入,而是需要证明自己具备盈利能力。

    而贴吧在2015年的疾步狂奔及其附加产品,则是年度营收考核指标翻了三倍的结果。

    除了这份“厚礼”之外,早已不再是产品经理的李明远还需要认真对待的是: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贴吧逐渐从百度知识系产品的阵营中脱队,成为一个“人味”极浓的话题性社区,百度亦无法用简单的一套标准来对数以千万计的贴吧进行统一管理。

    一个垂直社区电商的创始人对贴吧事件的评论相当准确,他认为社区从流量变现到运营变现的转换路径不长,但是需要下苦功
    夫,以社区电商的玩法为例,即使买手制已经相当成熟,多数公司还是会自己另立子公司来做商业运营,用公司品牌来为货币化背书。但是贴吧的去中心化结构,使
    它很难复制这些成功经验,百度没有能力对每一个贴吧直接部署运营团队——那样会在人数规模及成本上远远超载——而出售流量(即广告)又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
    过程,需要长期培养长尾广告主的加入,这些都不符合贴吧短期冲出业绩的目标。

    事实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买卖和斗争,这种生态从未变过。一切社区产品都有着竭力保持场所纯净性的“民意基础”和设法染指用户消费决策的“商业力量”共同存在,坦率的讲,站方的主动介入,既不会让情况变得更好,也难以把事情弄得更糟。

    我在天涯社区担任IT版版主的时候,每天收到删帖请求不计其数,而我的上任版主就是因为相关问题而被某家电脑安全企业以百万人民币级别的成本给“弄了下去”。而在那些娱乐性主题的社区,帮助商家置顶、加亮一些广告帖子,也是某种得到默许的潜规则应用。

    不过,同样的做法,不能适用于不同的行业。百度将游戏类贴吧卖给游戏运营商,让后者在里面发发点券、带带节奏,似乎不会有人抗议。换至医疗领域,把病患按人头数给并没有经过信任环节的医疗机构,就会出事。

    而这只是百度过度依赖医疗类型广告客户的一个缩影。简单来讲,医疗资源在中国属于稀缺资源,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通过搜索引擎揽客的行为,更容易发生在那些竞争力较弱的医疗机构身上。

    加上求医问药的消费具有从恐惧到无助再到求救等系列心理演进程序的特殊性,百度与医疗行业的相互共生形成了唇亡齿寒的格局,尽管有着“莆田系”在去年春天与百度的短暂“决裂”,但是很快双方都意识到,真要翻脸下去,两边都会是输家。

    根据Google于2012年公布的数据,金融业、零售业、旅游业、教育业、家居业构成了其广告占比最高的五大客户行业,尽管金融业的广告内容当中主要还是以医疗保险居多,但是Google现在并不会遇到百度式的“灵魂拷问”。

    有趣的是,Google的广告投放多为自助式的,即广告主全程不需要与Google的具体员工发生接触,一切都在后台提
    交完成、展示扣费。Google甚至不需要雇佣一支专门的团队来对广告客户进行审核——相信我,百度竟然是有这样的团队的——那么Google如何解决虚
    假医疗广告的隐患?

    以美国为例,在美国搭建网站是完全自由的,不需要任何所谓的ICP许可证之类,但是如果一个网站想要在线上销售药品和在
    Google投放广告,那么它必须找美国国家药房委员会协会(NABP)拿到一个证书,同时连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数据库,前者确保了它
    的经营资质,后者确保了不会出现违禁品。

    简而言之,Google并不会去大费周章的审核每一个医疗广告客户是不是骗子,它只认NABP和FDA的认证,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了问题,那也是NABP和FDA的责任,边界明确。

    众所周知的是,FDA在美国是以极端严厉著称的,也只有这样的机构,才被公众授权有资格判断药物商品的合格与否,它就像
    一个滤网,帮助Google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拦住了绝大多数的魑魅魍魉。而Google以及美国互联网公司的逻辑在于,它们不必具有专业级的鉴别能力——
    比如,接受一个美白化妆品的广告,并不意味着它们要亲自判断这个商品是否真的如其宣传那样有效——只要市场监管机构放行,那么这个责任的划分就足够清晰
    了。

    相比之下,百度的城门失火则有着相当程度的中国特色,在其内部,销售体系能够绕过审查体系,同时为公司财报增添亮色;而
    在外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严密的互联网监管措施,却在与意识形态无关的领域催生大量的寻租空间,导致服务供应商的合法性极其模糊;司法的追责系统——无
    论是对百度还是非法医疗机构——都显得长期疲软,进而压低了违法风险,很多医疗机构都以“站群”性质运作,除非一网打尽,否则一个头砍下去,两个头又会毫
    不费力的生长出来。

    所以,如果回到就事论事的层面,“打倒百度”是一句喊杀起来十分痛快的口号,但是这种汹涌而至的快感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
    效手段。比如,在没有竞价排名的搜索引擎——比如微软的Bing——那些神棍似的医疗机构把付费对象换成了各大SEO团队,于是它们还是能够换来最好且
    逼真的展示位置。

    于是什么都没有改变。

    3 . 从目前的处理结果来看,这事已经往好的方向发展了 ,不是所谓的不了了之

    4. 对于百度,或者百度贴吧,这也是一个阵痛, 内部也在积极讨论这些问题 ,以我看变化绝不止于说这几个贴吧不卖了 ,会有一些比较深刻的动作,但是同样的,你看不到也听不到 …

    以上,不匿名 …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