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家族每代人都保留当代的一个物品,家族后代会不会因此永世富足?

理由
举报 取消

如果一个家族每代人保留一个碗,那么十代人之后,第十一代人拿第一代人的碗出来卖就是一笔不小的钱;依此每代人都只卖目前剩下最早那代的传家物;除了碗之外,总能用最小的付出得到当时一代人的富足生活,如果一个家族立此家训是不是能保证永远富裕?

2017年6月14日 10 条回复 1578 次浏览

回复 ( 10 )

  1. 马前卒
    理由
    举报 取消

    如果储藏周期延伸到1000年(三十代人)以上,可能会有机会发财,但依然得不偿失。

    错在哪里呢?题主实际上悄悄设定了2个隐含条件——“采购”是无成本的,“保存”也是无成本的。实际上,购置一件生活用品而不使用,然后在几百上千年的长时段内妥善保存,这是一个代价很大的投资。

    首先,普通生活用品在我们今天看来很平常,在古人看来就不平常。80年代到90年代,我奶奶在院子里收集了上百个玻璃瓶和罐头瓶,每个都精心刷洗干净,连同瓶盖一起整齐摆好。我当时很难理解奶奶收藏瓶子的爱好——这不是一文不值的东西么?

    等到长大一点,和长辈聊天多了,我才意识到,祖辈的收集癖好是几千年农业社会的正常做法。他们只是不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对日常生活的改造而已。

    在60年代之前,坚固耐用的容器是非常昂贵、罕见的东西。普通家庭只有一些土陶制作的盆碗,上釉的陶瓷近乎于奢侈品。有限的金属首先要用于农具,甚至许多农具都是木头包铁而成,几乎不可能用昂贵的金属来做日用器具。洋人留下的罐头瓶被改造成水瓢,可以堂而皇之地放到嫁妆里当一份家当。我曾祖父分家的时候,全家六口人只有5个碗,最小的孩子只能和别人合用餐具。这种局面直到60年代搪瓷用品普及才得以改观。

    在这样一个穷困的农业世界上,让每代祖先(显然大多数是平民)都拿出一件耐用日用品(耐用才可能长期保存)投资,尽管不是绝对付不起,也绝不是举手之劳。在要求祖先为你留古董之前,你先好好想一想,你在月薪几千块的时候,愿意埋藏一辆家用轿车帮助1000年后的子孙变成富豪吗?一个新款苹果手机呢?

    此处参见:有哪些东西是 1949 年后才有的,却常被我们当做传统文化? – 马前卒的回答

    铸铁炉子、火箱和铁皮烟囱今天看起来不值钱,放在50年代的农村是一笔大财产。1950年,人均钢铁产量是1.1公斤,一个金属炉子加上配套的火箱、烟囱起码要几十公斤,配上土暖气要上百公斤,显然超出了普通农户的负担能力。就算当时有足够的煤,普通中国人也只能用火塘或者火盆取暖。

    以及:为什么穷人往往穷得穿不起鞋子,但是还是穿得起衣服? – 马前卒的回答

    鞋底材料的补充在农业社会是个大问题,鞋底的基本要求是有弹性、耐磨同时能顶住一般尖石穿刺。在塑料和人工橡胶发明之前,这样的材料只有多层的皮革和用线扎紧的棉布“千层底”。前者在人均土地少的汉族地区很贵(今天皮底鞋也是奢侈品),后者费人工。所以很多人日常的确不穿现代意义的鞋,和原始人一样,靠厚厚的脚底茧子踩在地面上,雨天弄个木屐,出远门的时候打几双草鞋备用。不过,如果你真穿过刚打出来的草鞋,就知道脚底也要有厚茧才能穿得下去。

    其次,保存的技术问题不谈,就说空间问题。几十代人攒下来的物品总要占一间房子吧。你可不要小看这一间房子。在历史上大多数年代里,房子都是仅次于耕地的家庭最重财产。在贫困的农村生活,一套能遮风挡雨、储存工具和粮食的方式是生死攸关的事情。那时一般的农民家庭也就是一栋几十平方米的草房,包含1-2个十几平方米的卧室,和一个厨房兼储藏室。你这个储藏计划只要实施几百年,就必须占用历代祖先三分之一以上的房产才能继续落实。

    在农业社会,这房子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属于超级豪宅

    现在盖类似的房子,可能只需要半个月的工资和2天时间。那时盖这样一栋房子,可能需要消耗农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蓄。在大多数农民眼里,空置一间坚固的房子不用,简直比今天在北京二环空置一套两居室不收租还浪费。你自忖能不能为子孙付出这个代价,再去要求祖先吧。

    还是参考前面提过的答案:

    有哪些东西是 1949 年后才有的,却常被我们当做传统文化? – 马前卒的回答

    在汉语里,生产房子的过程,最常用的一个动词是“盖”。盖房子。这个“盖”字顶上的“羊”字实际上是草的形象。就是把草和藤编织的顶部放到下面的器皿上的意思。几千年前,从国王到老百姓都是用草来做房顶。直到我出生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住在草房子里。我家的草房到80年代末才拆掉。这几千年里,中国人盖房子,最看重的就是搞一个屋顶,放到四面墙上。

    ……木头也有问题,容易着火,容易烂,强度不够。最重要的是这东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非常稀少,直到90年代初,一套家具还是结婚时非常重要的筹码,当时讲究说多少条腿,32条腿就非常有面子了。我们是农业民族。农业发达的地区没什么森林,所有人都用木头盖房子的结果就是生态崩溃。中国森林覆盖率到1949年已经低到8%了。考虑到当时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没法开发,这意味着中国有人住的地方已经没什么树了,水土流失导致中国年年成灾,已经是一个自取灭亡的状态。

    更何况几千年来农村底层的生存竞争非常残酷,如果每一代人都拿出可观的财物和房产进行“千年投资”,就会在竞争中稳定地拥有一层短板,最大的可能是家族在十几代人后就绝嗣,根本没有你这个富豪子孙去安慰祖先的付出。

    「农村邻里关系紧张」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吗? – 马前卒的回答

    一姓村和主姓村占绝对多数(75%)是传统农村的普遍状态和最终稳定态。这固然有家族繁衍的原因,但也说明从多代人的时间尺度来看,小姓氏农户要么绝户,要么被迫迁徙。即农户之间的竞争非常野蛮残酷,能留在村里的农户大都是有血缘关系缓和竞争压力的大姓氏农户;那些小姓氏的农户承受的竞争压力比大姓氏的大,还没有足够的同族人来增加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所以迅速地在大多数村庄里“消失”了。这种快速淘汰是通过远超现代人想象的死亡率来实现的:

    其实,说起农村的基层秩序,你这个计划中最大的投资,最重要的“潜台词”,或者说最大的盈利点是连续几百上千年安定的生活,能够让你保存下来的一点家当不被抢走,不被战乱损坏,不被盗贼半夜抢走。而几百年安定的农业生活必然意味着人口爆炸,人均粮食短缺,最终导致造反和内战。

    如果连续的安定投资环境能实现(其实根本不可能),你根本就不用靠古董赚钱,直接让每代人进行安全的田产、商业投资就好。如果家族能保持上千年安定的生活,哪怕年收益率只有1%(复利),1000年前的1元钱也会变成2.1万元,1两黄金就能变成今天的一吨多黄金,有什么古董生意能这么赚钱的?(注意这里只设定了第一代祖先的投资,其他历代祖先只需经营即可)

    其他相关话题:除性别平等外,还有哪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共识,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 马前卒的回答

  2. 豆芽
    理由
    举报 取消

    题主可能和很多人的潜意识犯的一个认知上的错误那样,会误认为只要是上了年头的东西,就都很值钱。

    也就是说,只要有年代的东西,就可以称之为文物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

    目前能真正在文物市场上卖得起价的物件,它们在当年的市场上也是稀罕物,在现在能以天价拍卖,那是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还能重见天日,外加同类物件日渐稀少,因此才格外珍贵。

    如果只是因为年头久,并不能卖出什么价来。

    比如瓷器,同时期的瓷器,官窑出品的瓷器,一定是比民窑出品的要珍贵。因为官窑是为当时的皇室定制的,在成品的制造和把关上,要求相当严格。基本上就是当时的精品了,当年的官窑出品,皇室都可以拿来作为恩赐赏出去。物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果能完美地保存至今,就还要加上年代的价值,这样才会拍出天价来。

    像是北宋的官窑精品,经历了蛮族入侵,朝廷迁都等等的战乱,皇上带走的,必然是精品中的精品,没带走的,十有八九也毁于战火了。在后世等类似的乱世中,这些精品都被历史层层筛选,最后剩余的孤品,不拍出天价来,也对不起它历代主人的眼光!

    如果你只是一只普通的民窑出品的碗或盘子,在当年也只不过是普通的物件,并没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多看在年代久远,且品相完好,稍微给一点钱就拉倒了。

    另外,像现在的陶瓷拍卖市场上,宋朝的精品瓷,比唐三彩要晚得多,但一定是比唐三彩叫得起价。你就算拿周朝的碗碟出来拍,也未必拍得过宋瓷精品。也是这个道理。

  3. LeonWang
    理由
    举报 取消

    不会,这么些东西占地方,上海更买不起房了。

  4. 信古斋主人
    理由
    举报 取消

    好多嘲讽题主的啊,但槽点大多没吐到位。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题主举的这个例子是个关于文物艺术品长线投资的问题。现在市面上价值不菲的古玩艺术品,大概分这么几类:

    第一种,也就是上面大多数答主提到的,在当时就是非常精美的工艺精品;比如明清官窑瓷器,宫廷造像,历代名家的画作、法书,在古时就并非一般人家所能见到的东西。

    第二种,在古代并非什么难得珍罕之物,但是经过世事变迁,存世量很少,加之其本身具备很高的文化价值,价格也非常高昂。最典型的就是宋元古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会,买张普通的齐白石10块,买张明清的古画50块左右,买张唐伯虎300块到400块,买一套宋版书要5000元人民币。

    第三种,在古代是比较普遍的东西,留存至今的也不少,但是其本身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或者承载着一种文化内涵,加之有一定的存世量,利于资本炒作,其价值也相当不菲。这类东西虽然不像前两类那样,常常爆出一个不可思议的天价,但是整体的价格是偏高的。比如说文房器具,古砚、屏案、奇石、清供等等,存世量虽多,但它承载的是一种古代文人意趣;还有宗教用品,比如佛道造像、铜炉、法器等等,存世量也不少,但其背后有一种古代神秘文化在里边;这两类古物整体价格是很高的,其中的佳品动辄几十上百万,也不是一笔小数了。

    至于那些存世既多,又无什么美学欣赏价值与历史文化韵味的大路货,价格是非常低廉的。比如汉代的随葬陶器,唐宋的普通古钱,明清的民窑粗瓷,不要看是个古物,其实换不来一顿饭钱。

    所以题主要想为后代留财富,要是自己是个普通人的话,只能考虑第二种和第三种了,也就是说目前价格不高,但有巨大升值潜力的东西了。关键是,你有这个鉴赏力嘛?

    把握艺术品未来价格走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挑选一件潜力巨大的艺术品比挑选一支潜力巨大的股票还难。所以现在古玩这一行,充斥着各种投机者,大都是做短线,什么火热做什么,一件不留,到手即找机会抛售(包括我也是)。这种其实是挣不来什么钱的,和卖菜一样,可能目前市场价1万2的东西,1万块钱买来,卖到了1万5,那高兴得和什么似的,这都是商人心态。

    至于收藏家,进入21世纪初这十多年,发财的确实不少,因为他能留住东西。比如2000年的时候,那时候什么东西都还便宜。收藏家买回来了,就放着了。大概在“非典”以后,中国大陆的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期,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开始快速发展,好东西逐渐也都卖得起价了,这时候就富了一批收藏家;到了08、09年的时候,不要看那时候经济不好,金融危机,这反而导致热钱大量流进艺术品市场;所谓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亿元时代”,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这时候又富了一批收藏家。而做短线的小商人呢?虽然也挣着钱了,但是很累。可能一件东西值20块钱的时候,18买来,22就卖了;涨到200块钱的时候,180买来,220就卖了;等到热钱大量进入市场,这类东西行价疯涨到200万的时候,商人就要后悔了:当年这东西我22就卖掉了,挣了4块钱。而收藏家就不同,当年行情价20的时候,他可能花200买了一件同类品种中的上品,当时看是个冤大头,放到后来,那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当然这是个大环境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陆经济从无到有、人们从有钱到没钱的一个大背景下的特殊情况。但这也是需要对市场有一个很深入的把握能力的。别看好像那时候东西都不值钱,有些东西从2000年到现在还真就没怎么涨。

    比如之前我在长春读书的时候,那时候还在玩古钱币,就听朋友讲,长春有俩一起玩古钱的,很早就开始玩了。其中一个有钱嘛,玩辽代钱。辽钱那从民国时期开始就算是古钱里的贵族品种了,存世量稀少,即便是最普通的辽代钱比如大安元宝、大康通宝之类的,民国时期泉谱的定价就是大洋一元;另一个对市场嗅觉比较敏锐,玩咸丰时期的大钱;这种东西存世量非常多,民国泉谱一枚咸丰宝泉当百定价四角,当千定价两元。但是辽钱问题在于数量太少,且长得不好看,没法炒作;咸丰大钱虽然数量多,没什么文化内涵,以前的泉家看不起这个,但是非常迎合今天那些土豪的心理,又大又漂亮,可以砸核桃了。所以乎,辽代钱这十多年来,几次行情大涨,哪次都没有它的份;咸丰大钱连年飙升,现在都还受到泉家追捧。民国时定价一元的普通辽钱,现在价格也就一百出头;定价两元的咸丰当千,现在随随便便也都能卖三五万。这位玩咸丰钱的玩家,自然也就成了“风口上的猪”,现在是长春非常有名的大泉商;玩辽钱的那位嘛,我都没听说过名字。

    讲这个事情就是为了说明,想要在这一领域做长线投资,光有眼力,懂文物,懂历史,是不够的;和任何一个领域的投资一样,投资者必须对这个领域的市场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对其市场价格的走向能够基本把握才行。而影响价格走向的因素有很多,有文物艺术品自身的因素,有未来市场投资者素质的因素,有宏观经济的因素,还有国家法律法规的因素,非常复杂,不是在这一行当中浸淫已久的老油条,根本没法搞明白的。之前在北京三联书店读到一本《艺术品金融》,厚厚一大本,读完之后还是云里雾里的。

    当然并不是普通人就完全没办法通过投资古玩艺术品获利,艺术品必然有储值功能(不等同于升值);但并不是像题主说的这样简单,随便买个碗留给后人,经过十代人后拿出来卖了就够吃一大笔,这只是外行的奇怪幻想而已。首先收藏要量力而行,投资行为不能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能说你手里有一百万,觉得一个东西现在值一百万,将来能涨到一千万,就把所有积蓄拿出来投到这个上边。如果投资失败,你就没法翻身了。其次,打消对投资古玩行业那种数十数百倍暴利的幻想。十倍百倍的利润是不是不可能?不是。但是你抱着这个心态进来,你就完蛋了。(突然发现这两点都是在说一个问题,就是不要冲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对投资行为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之后,就可以尝试在有信誉的拍卖行、古玩商或者艺术品经纪人那里购买一些艺术品。多学多看少买,不冲动,多咨询专业人士,不会栽什么跟头的,古玩行业没有坊间传说中那么可怕。

    以上说的是文物本身的价值,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环境对文物价格的影响。

    “乱世买黄金,平安收古董”,这句老话是极有道理的。中国历史上的五次收藏热,北宋,晚明嘉万时期,康乾盛世,清末民初,还有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至今的这段时间。除了清末民初这段时间(主要是由于皇家收藏外流、外国藏家购买等原因,热度低,时间短),其他四次都是社会承平、人民较为富足的时候。到了社会动荡,烽烟四起的动乱年代,文物如同废铜烂纸,不值一文。这种情况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

    比如以前读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时候,读到赵氏夫妇收藏聚散的情景时,就非常的揪心: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緻,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后来金兵南下,赵氏夫妇竭力维持自己收藏的典籍文物,但最终还是落得个物散人亡的下场: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庭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並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士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早年在京为官时,国家承平,收藏书画、典籍、古彝器,“冠诸收书家”;及至金兵南下,烽烟骤起,短短数十年,所收之物尽数散去,真可谓是“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这是比较远的,两宋时期的事情。近的就太多了,比如文革时期抄家,革命小将就在门外要冲进来了,尽管再爱惜自己收藏之物,在时代的大势下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两个例子都是说大环境对文物价格的影响。北宋时赵氏夫妇穷尽家财所收之书画古籍彝器,在动乱时几乎尽为乱兵贼寇所毁去;晚清民国尚可值大洋万元的瑰宝,到了文革期间成为一种人人避之不及、唯恐惹祸上身的“封建余孽”,被恣意毁坏。这是一种历史现象,放在文物艺术品投资的这个领域来说,就是要在市场价格最高、行情最好的时候将手里的东西出手;如果都像题主所说,要传十代人,那么在这十代之间,若遇到兵燹、天灾、盗贼这种不可控因素,那所谓的家传之物也就散失殆尽了。

    所以结论就是,题主所说的这种模式是不可能存在的。题主必须保证自己和后代的子孙都要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还要对十代以后(就算两百年吧)的艺术品市场走向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把握,而且还要有一个万无一失的储藏室,不会因各种天灾人祸而损毁。有这些条件干点啥不能发财,非要留给十代以后的子孙?

    但是这个思路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内,收藏一些比较有潜力的艺术品,不仅储值,而且还能从中接受一些目前社会上普遍缺失的艺术教育;久而久之,手里拥有了一些成系统、成规模的收藏,对于后世子孙来说,也确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题主这个问题还挺有建设性意义的。

    over

  5. 张鸿翼
    理由
    举报 取消

    想起这个段子了:

    今天去接我大哥出狱,我大哥当初因为走私罪被抓,在里面死活不肯透露最后一批货藏在那里,被从重判了二十年。今天终于出来了。

    出狱之后一言不发让我开到郊区,仔细辨认了一天找到了当初埋货的地方,我俩挖了半天挖出了一个大箱子,大哥看着大箱子,都开始颤抖了,紧紧地抓着我的手说:这批货一出手我们就有钱了,这几年的苦也没白受,咱们一起过好日子!

    我俩流着幸福的泪水,打开了箱子:满满一箱子BP机。

    ======================================================================

    想想吧,你拿着爸爸留给你的大哥大,爷爷留给你的半导体,曾祖留给你的手电筒,高祖留给你的猪胰子,这在当年都是贵重物品啊!你笑得出声吗?还是咬咬牙买个笔记本电脑包起来留给儿子吧。

    ======================================================================

    我不是一个小气的人,这个笑话的梗也比较常见,今年三月份答的这道题:

    允许别人规范转载。是规范转载。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个答案会有人抄袭:

    有哪些老段子翻新让你眼前一亮? – 隔壁老王的回答

    @隔壁老王,你的在这道题下的回答我看过,一字不差的裸抄我的回答,对你的这种行为我很难接受,留言表示过抗议:

    你并没有回复我,也许,你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值得回应的事情。

    好,你现在不必回应我了:

    我初略的看了一下你的答案,随便找了一个回答在知乎上一搜就有雷同的,不出所料,又是裸抄:

    有文化到底有多可怕? – 隔壁老王的回答

    有哪些违背直觉的数学问题? – 渣渣的回答

    @渣渣他在抄袭你。

    裸抄到连公式显示问题都懒得改的地步。

    @隔壁老王,我明白你是想靠这种方式在知乎上迅速骗赞,举报了就算没被举报就算你挣来的。你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希望你药店碧莲。

  6. 高枫子
    理由
    举报 取消

    你说的真有道理,我决定给我儿子留一个6s

  7. 白河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种问题只能抖机灵了。答案是,如果大清朝不倒,苏家的金饭碗还是可以的。

  8. 一只吃素的猪
    理由
    举报 取消

    铜钱不就是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嘛?(个别在其所在年代也是稀罕品的除外。)

    百度百科里有写:清朝以前,古董叫做骨董?意思是代表过去之精华。

    要是每一代留下的东西都是当世之精华,以后还会有点价值,如果不是。。。。。。

  9. Reinhardt Jin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 @Zampeli Diana 邀。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比较模糊,所以希望回答一个更苛刻的问题:如果给十代以后的子孙留一个东西,那么留什么能让ta财务自由?因为如果希望依靠财产继承让子孙过上富裕的生活,而不考虑子孙是否聪明,是否勤劳,那留下的这个东西到变现的时候,必须能使子孙基本财务自由。

    现在国内财务自由的下限大概是一千万流动资产。如果主要依靠十代以前留下的古董拍卖获得的收入来达到这个水平,你需要持有一件品相良好的清代官窑瓷器。恐怕还不能是杯子豌之类的小玩意,得是花瓶这样的东西。

    那么,如果现在的你手里有花费相当于清代官窑花瓶这样的物件,留给了十代后的子孙,是不是就能让ta财务自由了呢?我觉得很难。清官窑瓷器贵,有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鸦片战争以来直到建国,打了一百年仗,瓷器又易碎,当时的保存条件也不好,所以存世量少。然而未来的二百年,很难想象还能出现这么多战争。现在保护易碎玩物的知识和包装材料也更易获得。所以要是真想靠一个物件来让子孙财务自由,必须得拿着比清官窑瓷器更稀有,市场也认的东西。比如说在世的大画家、大书法家的一幅墨宝,好好保存,或许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那,具体要什么级别的名家呢?

    中国画家网

    也就是说,你用相似的本金,投一个实际年化收益(减去通胀)2.5%左右的资产,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期限比较长的固定收益产品就可以达到这个水平了。而在长期,固定收益产品的年化回报率是肯定不如权益类投资的。如果你买个指数一直持有,那只要股市还在,长期的年化收益会比这个高。

    所以,与其定个家规,代代买碗,不如定个家规,200年以内不准把祖传的股票卖了。

    多说一句。古代没有资本市场,从风险-收益匹配上看,屯金银相当于投固收,屯字画玩物相当于投股权。但现在有资本市场了,你有更好的风险资产可以选择。没必要把钱放在这些流动性低风险也难以度量的玩意上。

    回到原题,如果非要给子孙留屁民用的锅碗瓢盆,那么不妨看看清代民窑的豌都是啥价格。这些还都是员外、地主家里留下的呢。

  10. 大卫
    理由
    举报 取消

    你得祈祷天下太平了。古董在乱世也就换一个月的粮食。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