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知乎上「内容提供者变现需求」和「知乎内容无法变现」之间的矛盾?

理由
举报 取消

问题可能提的不太好,大家理解意思就好,我觉得最近童瑶事件和芝士事件都是内容提供者在花费精力提供内容后无法变现引发的。//为了不跑题把无关内容移除了

2017年10月26日 10 条回复 1166 次浏览

发起人:Commotis 初入职场

智商基本告别自行车了,但还是自行车爱好者 / 白日脑洞家 / 画自娱自乐的漫画 / 写从未投稿的小说 / 钟情战略游戏的文科僧 / 潜在的学院派 / 咖啡因瘾君子 / 杂学家和知道分子 / 在笑学生↓↓↓↓↓↓↓↓↓↓↓↓↓↓↓↓↓↓↓↓↓↓↓↓↓↓↓↓↓↓↓↓↓我虽然是【哔——】,但也是个普通人,我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喜欢唐诗、 宋词、元曲,也爱看但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的作品,这些作品带给我极大的欢乐;我也喜爱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据信是个学院派。看不惯一切自由派的东西,却还蛮喜欢现代派的;尽管后两者没啥区别。

回复 ( 10 )

  1. 采铜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想成为源头,不想成为一个管道。

    与本问题类似的讨论、争论和争吵近几个月一直在知乎纷扰着。各种事件让人大跌眼镜,知乎也变得越来越吵闹。真正讨论知识、思想和见解的声音总是不及各种风波更有吸引力。有人笑谈知乎都快成“元知乎”了,还有“大V”这个词也已经成了贬义,对某些个体的评论很容易变成对“大V”群体的征讨。

    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当前知乎某种氛围的产物。对于这个问题的提法,我是有点意见的。因为“变现”在我看来是一个有点刺眼的词。“变现”的提法似乎包含了某种预设,好像是说,大V就是这样一种两步走的单调生物:第一步,圈粉;第二步,靠粉丝赚钱。

    对此我并不同意。当然我不是说我不想赚钱,我很想赚钱,而且不满足于赚小钱,还想赚大钱。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拒绝钱这个好东西,我也没理由拒绝。但是,我可以拒绝的是,为了赚钱而让自己滑入某种不堪的、自己所厌恶的精神处境中,变成一个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人。

    在成为大V之前,我连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的机会都没有,而成为大V之后,我则需要常常面对这种堕落的诱惑。我也曾很认真地去想,我问自己,如果我靠我这几十万的粉丝数来放广告的话,赚钱是立竿见影的,那我失去的到底是什么呢?

    辞去工作的我,在2015年,只有大约4万元的年收入,而我坚持不去没原则地赚钱必须有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理由来给自己。然后我有了这样一个理由:我不想做一个管道。

    如果我来帮别人卖东西,我就只是一个管道而已。与我功能相似的管道有千千万万个,而且有很多比我粗的多,流出的量也巨大的多。是的,我可以变成一个管道,来哗哗哗地赚快钱,easy money,但是这么做的隐形代价是,我会满足于此,我会形成依赖,我会懈怠,我会失去变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富有创造力的个体的自信和勇气。

    是的,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源头。一个创造新思想、新知识、新作品的源头。没有重复和模仿任何人的源头。

    当我成为一个源头时,我的智力产物也就是不同形式的作品以一个公正的价格在市场上光明正大地售卖,我以此来赚钱,来发家致富,无可指摘。你说这是“变现”吗?我不服。

    有人可能会说,那你可以既做源头,也做管道,两头兼顾,赚更多的钱岂不是更好?我想,世界上并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比如说我对学习方法颇有一些研究,又假设有人要我帮一个教育类 App 做推广,让我说它有多好。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个 App 所用的学习方法和我自己的研究所得是对立的,那么我就要写出自相矛盾的文字。也就是说,管道的行为会损害我源头行为的专业度和可信度。我的管道行为越多,我做源头的能力所受到的损害就越大,且这种损害可能是无形且长期的。因此,在源头和管道之间,我必须做出一个抉择。

    做源头也意味着我要对自己的产出施以严苛的标准。去年我的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我的第一本纸质书上。出这本书的一个简便方式是,我把知乎上已有的高票回答汇总一个文集,就可以变成一本书来卖了,那么这本书可能在一年前就已经上市。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我想写更多的内容,放在这本书里,让它变成一个有体系的东西,而不是松散的集合。 在写作的时候,我提醒自己:我拿到市场上卖的作品,一定要是,哪怕从没有听说过“采铜”的人,都非常乐意去购买并称赞的作品。

    我争取的不是死忠粉的赞誉,我争取的是陌生人的赞誉。所以你说这是“变现”吗?我不服。

    我争取拿出尽可能好的智力产品,并为此争取与其对等的尽可能多的物质回报,这便是我在知乎上正在努力做的事。

    知识、思想和经验是有价值的,它们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我和知乎合作的两本“盐”系列电子书让我获得了几万元的收入,并且在豆瓣和亚马逊上都获得了颇高的评分。接下来我与知乎合作的实体书会让我赚得更多。不炒作、不撕逼、不写软文,去做更好的、创造价值的事,堂堂正正把钱挣了,我希望更多的有志者能与我同行。

    你是什么样,知乎就是什么样。

    二十年后,波澜壮阔。

    给自己插播一则广告:我的第一本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上市啦,在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等平台搜索“很厉害的人”即可。

  2. 程毅南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看到 @云舒 大大“平时多挣点钱,就不会到哪儿都想挣钱了”的回答,受到一点启发,来讲讲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如果你观察早期人类分享知识、经验、见解的这一行为,尤其在相对较早期的知乎,相对较早期的中文互联网,甚至相对较早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士族、士大夫群体等,生产内容的大多数是不愁生计的一群人,为了更高的社会理想、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人社会价值的提升而传播信息(有的是相对客观理性的知识,有的则是相对主观的思想体系)。这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赚钱”一样,同样是普遍的人类需求,因此尽管在200年以前报业和传媒业不发达的时候,知识分子和士族从来没有停止过宣讲和布道。从另一个角度讲,虚荣心是人类作为社会生物多多少少都具有的特质,说得再通俗一点,人类会因为装逼不赚钱而停止装逼吗?所以,不存在“不赚钱就没有人来生产传播内容”这种说法,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都不成立。

    那变现又是怎么产生的?

    变现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就算是不愁生计的一群人在布道,也是希望自己的主张被采纳,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类明白,更多的关注和认同,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好处,也就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变现。报业和传媒业的商业模式则将这种变现具象化,发行量大意味着关注人群多,意味着信息传播更广,意味着更大的信息传播价值,意味着布道者和广告商都能更高效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信息传播渠道也就有价值,也就可以变现(但传媒业的发展本身是工业发展的果实,动力、印刷、交通等,而不是人类装逼需求变得旺盛的果实,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几千年来性格很稳定的)。因为有了稳定的信息传播渠道,广告业的存在有了土壤,也就出现了以纯粹商业利益为导向的信息传播形式。同时,报业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命力和对读者的粘性,也会固定住一批高质量的内容生产者,所以记者、专栏作家变得常见,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专业内容不是职业文人生产的,他们没这个水平,还是由不愁生计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生产的。因此,虽然信息传播变得职业化,“兼职专家”的生存空间依然宽阔,近代社会依然涌现出大量不愁生计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无偿地活跃在各类报纸、期刊、杂志上。

    而互联网的出现则进一步提高了传媒业的门槛,将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入了KSF,传统媒体的流程(信息采集、编辑、审核、发表、物流)的速度相比UGC(用户自产内容)实在慢太多,因此更多非职业的作者开始在获得更多话语权,同时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优胜劣汰,残存下来的自媒体在文字能力上已经不输于职业记者和编辑,或者说对读者而言没有差别,反而在速度上和专业性上远胜于传统媒体。因此,信息传播业在近10年出现了有趣的“倒退”,发生了 去职业化、去中心化、平台化的改变。(不过,这也不是完全颠覆性的,制作门槛较高的影视作品依然难以被UGC取代,所以影视依然是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好的规模化投资标的)

    所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业的结构,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是否因为互联网的产生,因为信息传播的节奏加快,导致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人都更加需要变现吗?这个问题有些tricky,就需要辩证地看了,从两方面来看:内容传播者的成本和收益,内容生产者的成本和收益。

    传统媒体,举个例子吧,上市公司纽约时报,其近几年营收一直在15亿美元左右,运营利润率在2-4%之间,也就是说几乎不赚钱。其实内容成本倒还较低,只占40%左右,但其他的运营成本,加上各类资产的折旧摊销,要占到55%+。纽约时报有约100万各式付费订阅(纸质、网页、移动端),网站日活1000万出头,工作日报纸发行量200多万左右,即使从各类渠道获取信息的用户没有重叠,纽约时报每天为不到一千五百万的用户提供内容,而每天要花上的各类成本是4百万美元。当然,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纸媒,其内容分发渠道已经非常多元化了,内容生产形式也越来越贴近互联网。但你也能看到,传统媒体的巨大成本开销。

    而新媒体呢,今日头条日活3000万,运营成本是纽约时报的一个零头(当然,收入也是零头,但今日头条运营利润率比较高)。知乎主站+日报,估计是千万级,运营成本估计是今日头条的零头,目前变现的情况不了解,但想必潜力也是很大的,甚至超过头条。总而言之,清晰客观的证据表明,传统内容传播者的成本很高很高,他们绞尽脑汁也必须要获取各种广告费,他们的变现需求非常强烈,而互联网媒体覆盖同样的多的人群效率更高,当然也需要广告费,但成本上有绝对的竞争力。另外,从影响力上讲,以知乎的品牌而言,某信息来自知乎甚至在很多场合比某信息来自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青年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更有影响力,其他媒体转发的价值不输于传统媒体。

    内容生产者的成本和收益,则是一个更为有趣的话题了。在传统媒体式微,互联网媒体崛起的这6、7年间,除了房价走高外,人民生活水平和物质需求没有明显变化,一个人好好活着的成本没有太显著的提升。那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主要在于作者是谁,要不要靠吃这碗饭而活。传统媒体从业者中,纯靠吃这碗饭而活的人数是很多的,主编、作者、记者、专栏作家、印刷、邮政、报刊亭等等一系列专职服务于传媒业的人,不生产内容他们没饭吃。

    而新媒体,尤其在知乎上,大量的作者本身是有稳定工作的,且对于一些行业的资深专家来说,传统媒体的那点稿费从来也不是他们看得上眼的费用,一个年入几十万的人,不太会对300-500/篇的稿费侧目,对于这群人来讲,本身通过这个赚钱的动力不高,离了知乎不会活不了。但是到了新媒体,一次软文营销1000-5000的费用就确实很可观了,以专业性和口碑背书、同时又有较好传播能力的作者,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明显提升了,但这群作者本身没什么成本可言,其所受的教育、其在工作阅读中投入的时间是他们的成本,这部分成本无论写不写东西都已经发生(撰写高质量内容可能需要不少时间,这也许是一块成本)。因此,这部分知识分子和精英靠新媒体变现的需求并不强烈,变现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nice to have, but should be safe的东西,最好不要因为广告而损失名誉。

    而另一群人,没有什么专业性,光靠写鸡汤文,照猫猫狗狗,编故事编段子,给人打分什么的,也能成为信息传播节点,获得不菲的广告收入。这种专职网红微博上有很多,但专职网红是一个生命周期很短、竞争激烈、运营难度高的职业。顶尖网红虽然被趋之若鹜,但凤毛麟角,而且红极一时的人也极容易过气(比如留几手),只有具有持续的内容生产力、并且内容质量出众的人才可能长久地生存,如使徒子。一个网红火两年就很不错了,两年过后他去吃哪碗饭呢?所以专职网红的变现需求很强烈,价格极高,5-10倍于知乎,同时为了达到“肉眼可见”的传播效果,也需要付出刷粉、买赞、买转发、组织小号集团军等成本(同样的行为模式也在知乎上出现),净利润不一定高。所以,需要明白的是,微博的信息传播主要是娱乐性质的,娱乐信息没有质的区别,信息本身效用弱,因此重要的是传播渠道,因此渠道成本高昂,维持一个网红品牌的成本就高,那就要求收益来得快、来得猛烈,要赚快钱。

    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微博的思路来看知乎的信息传播,也不能简单的用网红思维来看知乎上的作者。这两个内容平台传播的信息是不同的,两种内容生产者的主要诉求也不一样,成本结构也不同,因此,微博需要直接变现,知乎则是间接变现。再往深了讲,如果你在知乎火了你要变现,本质上取决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知乎是否能把你的专业价值传播得更远、更精准,而不是给你拉来多少广告费。

    当然知乎也可以有一些直接变现,毕竟钱作为催化剂是很好的东西,但如果认为核心刺激仅仅是钱,就会走上微博的老路。

  3. yolfilm
    理由
    举报 取消

    以微博为例,怕的从来不是「大V变现」,而是「大V捆在一起变现」。

    (以下文字全是我的猜测,绝无内幕消息)。

    一、

    知乎对於「私人作为」,比如微信公众号(所谓的「引流」),

    出歪招(比如那个伊朗妹子),甚至淘宝买赞,一直很容忍。

    不管是合理?还是邪门歪道,还是利用漏洞,被人抓到了也似无妨。

    不管举告的人多义愤填膺,知乎的经营团队,看来总是那么淡定。

    就是吵翻天,他们也是冷处理,没有作太过严肃的处理。

    二、

    但一碰上「拉帮结派」的,比如著名的「24帧」,利用一群人相互奥援造势。

    或是「自有一堆僵尸粉,相互炒热」(形同於拉帮结派)。

    我看到的知乎,都是毫不客气,立下重拳,全部的号都一封了事。

    我感觉,这就是知乎的底线:绝不能犯微博的失误,叫大V们组了「公司」,开始运作起来。

    我最近退了一个叫「知乎十万粉丝群」,除了里面有几个讨厌的家伙出没,叫人不爽外,

    另个原因,就是我觉得这种社群,总会拉帮结派,咱没那必要,犯不著被情感绑架。

    於是退群了事。

    至於为什么反对「拉帮结派」?

    我不是知乎团队,不能解释他们的理由。

    三、

    我的看法就是,要在知乎上获得利益,你一定要猜测知乎的「红线」在哪?

    当然,知乎是不可能跟你明白说「我们的红线是啥啥啥?」,所以你必需猜测。

    回到问题。

    我觉得人活世上都苦,都是各自努力营生,

    自己赚自己能力所能及的钱,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靠知乎营利,其实是一种本事,算不上坏事,我一直是坚持这个意见的。

    但是,举凡伤害了知乎的利益,来取得自己的利益,那样的生意,肯定作不成。

    在知乎上拉帮结派,我看知乎的作为,有理由相信,他们认为这就是伤害了知乎的利益。

    当然,这都是我的推论,算不上准。

    若我的猜测错了,也无妨,还是能当个例子,旨在提醒一点:

    「你要在人家的地盘上赚钱,就该揣摩地盘主人的心思。」

    除此之外,讲真。知乎够善良了,跟大部份的用户,管你赚的啥钱,哪有啥矛盾可言?

  4. 慕容七
    理由
    举报 取消

    比讨论出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讨论的人多起来。

  5. 萝魏紫
    理由
    举报 取消

    什么都要变现。。。。。你们迷信只有收钱高的才是好东西只会让这些骗人的骗你们更多钱而已

  6. 王璟
    理由
    举报 取消

    为什么一定要靠知乎来变现呢?我在这里写文章,有人来赞同,我心理满足了;有人来挑刺,我完善了自己的理论,自己也在进步,以后我可是要靠这些知识来赚钱养家的啊。你说我学了东西拿去赚钱算不算变现?要是写篇文章就要出售的话,干嘛不直接去出版呢?

    我十几年前想过自己组建个团队,覆盖各行各业,然后大家可以交流跨行业信息,跨行业信息中利润可是非常多的啊,然后我一朋友纠集了十几号一流大学的高材生,却发现让这些前途不错的人耗费那么多时间来沟通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说到底,没法直接产出足够的利润来养活这么多前景不错的人。当时我的出的结论是,唯一解决办法只能是降低沟通成本。而知乎提供了这么一种降低成本的可能性,所以这是个巨大的宝藏啊,只是我现在还没想出来怎么才能把这个宝藏发掘出来。

    然后有人蹦出来说没法变现?丢了西瓜捡芝麻啊。

    ———————————————————————————————————————————————

    今天工作也完成了,瞌睡也打了,现在来答题。

    先回头想想,大数据炒得那么火,对应数据的是什么?是文字啊!

    我读高中的时候,注意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几百年前,无论东方西方,有不少横跨多领域的天才,而后来,专家们越来越专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前是个圈,圈内的都知道,后来我们发现的越来越多,我们的认识就像一棵树,树枝之间还有不少空白的地方,就如同一句话说的“隔行如隔山”,但行业与行业之间,还有很多可以获取的利益。

    我读大学的时候,好像是大一吧,发生过澳大利亚一口气把铁矿石涨了70%的事情,当时基本上是中国在国际上买什么什么就涨,铁矿石涨价,沿着钢铁产业链一直影响到了造船、汽车、建筑等等行业。当时我的反应是:“我靠,谁要能成功预言这件事,得赚多少钱啊!”

    后来看了篇文章,里面从国际政治、经济、钢铁产业链一路分析下来,看完后,我的想法是,如果有人能精通这么多领域,那预言铁矿石涨价并从中获利是能办到的。但问题就在于,我几乎无法想象有人能精通这么多领域。所以才有了上面那个我一朋友纠集了一堆高才生,然后没多久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其实从头到尾就没把队伍拉起来过)。

    后来,做企业调查,我们是需要深入行业细节去调查的,那些什么券商的行业报告,除了一些统计数据有点儿参考价值外,其他内容对我们来说和放屁差不多。而那些数字,其实我们也只需要通过那些数字形成一个大概印象而已,多调查几家同类公司,一样能形成同样的大概印象。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行业细节,就像做菜一样,说起来就那么几个步骤,真正下厨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做好的?对于这些细节,除了和专业人士直接交流,有什么办法获得?自己亲自去做那个行业么?我不求自己能学会做菜,但别人做的时候,好歹要能看懂吧。能不能看懂别人从事的行业细节,直接关系到我能不能查清一个企业的经营,能不能发现企业的隐形负债。所以,知乎上获得的信息,对我来说是直接和饭碗有关系的,我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信息提取出来。

    相反,我在知乎上发文章又图什么呢?房地产那篇文章,是因为想法很粗糙,需要有人来挑刺,让我完善它,在经过那么多页的评论后,回头再看那个模型,在我心里早已不是最初的样子了;关于科技泡沫和产能过剩的文章,那是我也不确定,所以需要知道别人的想法;关于东北衰退的文章,那就是我拿出来炫耀的,咋了?

    写这些东西,本身也是梳理我自己思路的过程,加深我对这个世界认识的过程。这就是我的学习方式,哪怕是看篇武侠小说,我也要从中提炼出对我有益的东西,所以,前几天我们公司领导找我去,问货车金融租赁的风控怎么做,我一天就给他设计了一个风控体系出来,回家我给我老婆炫耀,要是换了沿海发达地区,能设计风控体系的,虽然只有那么薄薄一页纸,少说也该开个年薪几十万吧,何况我还把公司发展几年后的风控体系变化一起设计完了,在照顾到了管理成本上升的问题。设计这个风控体系,从头到尾的新东西,需要的东西从哪儿来?就从我收集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信息里来。而有些我需要跑企业现场才能获得的信息,甚至跑了企业现场也无法获得的信息,能在知乎上找到的时候,这些信息本来就能给我带来收益。

    ———————————————————————————————————————————————

    既然问的是变现的问题,那还是脑洞大开,想一个吧。

    我觉得,可以采取提问的人付费,费用预存在知乎上,悬赏答题。然后在一定期限里,从答案里选一个,付费给答题者,或者,同时从这笔费用里抽成给知乎。如果没有满意的答案,那属于知乎的抽成依然是知乎的,剩下的费用返还给提问的人。

    刚开始的时候,不一定要悬赏多少,可能几块钱,十几块钱,我相信,真正有价值的答案不止值这个钱。比如我,我答题的时候一般只会选我觉得有意思的,或者能给我带来思考,或者能带来争议和新思路的问题,有些问题,我虽然能答,但没好处我为什么要答?但悬赏就不一样了,虽然不多,但我可以顺手就答了,万一被提问者认为是最佳答案呢?我还可以去炫耀一下“看,说几句话就赚钱了”,哪怕赚的钱可能只够一瓶饮料。而我需要提问的时候,也可以拿我赚的钱来提问啊。

    当有一定规模后,就开始搞等级制度,就像奇幻小说中的佣兵等级一样,每个人都有提问等级和答题等级,在提问中付款越多的人(根据付款次数和付款总额各设系数加权衡量),提问等级越高;而回答问题赚钱越多(同样按回答次数和赚取的总金额加权),等级越高。

    知乎的用户可以按提问等级、赏金金额等等,排序浏览问题,也可以按答题等级排序看到其他用户的等级。在新的赏金问题出现时,提问者可以直接看到同等级的用户并邀请答题,知乎也可以推荐同等级的客户给提问者。

    这种模式下,如果出现有用户获得满意答案后不付款也没关系,属于知乎的分成依然要支付的,这种把戏玩得越多,知乎赚得越多,而这种用户的等级始终无法提升,次数多了,恐怕要上有些人的黑名单了,到时候回答里面出现一两个翻提问者黑历史的,那可乐呵了。这些人也可以玩自问自答,然后把钱捞回来,但一样会被知乎赚走提成,而且只要公布获奖者的名字,玩这种自己捞自己钱的把戏,估计一样会被翻黑历史的。

    不过嘛,恐怕知乎就得改成不得轻易修改,或者提供自动标注修改过程并按时间保存修改版本的功能,到时候知乎上可就得想清楚了再下笔咯。

    所到底,这就是个知乎版的佣兵系统。

    ——————————————————————————————————————————————————-

    最后,说个展望,目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东西不是没资料,而是相关信息太多,有用的信息被淹没了。现在出了个大数据,炒得那么火,但只能处理数据,而大部分信息其实是以文字形式保存的。如果能实现一种类似大数据的大信息呢?靠千千万万的用户来筛选处理信息。知乎佣兵系统,发展到后来,最顶层的那一批人,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智囊团,一个类似跨国大投行养的那种智囊团,而且信息处理能力更强,维护成本更低。到那时候,像我大学时曾想象过的从国际政治、经济、产业链一路分析下来,最后成功预言并抓住巨大的利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我建议大家看看弗洛·文奇写的《彩虹尽头》,看看里面提到的一个研究课题通过网络拆分并分包给全世界各个研究组,而这些研究组是在课题分拆分包后才临时通过网络组合形成的,最后各个板块的分析研究结果汇总,完成一个研究课题。那时候,你们觉得,什么券商、投行、各种研究所,会给这些课题开多少悬赏?呵呵,和这种信息处理方式比起来,大数据就是个屁。

  7.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像是直播类网站,都是分享内容,直接套用他们的模式

    感谢作者改成:

    1.只口头感谢

    2.给一个知乎药丸

    3.一堆知乎药丸

    4.一个知乎大还丹

  8. 李劼
    理由
    举报 取消

    一定要在知乎平台变现吗?那把点赞改成打赏不就行了?又或者答案只免费显示前面200字(或纲要),完整内容要付费可见。可是,真到了那一步,众多知友还真以为自己能优秀到别人付钱也要看自己答案的程度?恐怕更多的人还是舍不得花钱看答案,导致整个平台人气流失吧。

    另一个变现的途径就是,知友在知乎平台积累人气和知名度,然后去别的平台变现

  9. 阿牛先生
    理由
    举报 取消

    忍无可忍说一句,知乎一方面靠用户的免费输出挣钱,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用户通过知乎挣一分钱。有比这更无耻的吗?这叫什么,这就叫吃屎的欺负拉屎的。

    靠别人的免费劳动挣钱,却不给别人一分钱,微博、公众号也比你们仗义多了好不啦?好歹人家抄袭被抓住了还付稿费还道歉呢。

    最起码的,你得给人家上日报的答主付钱吧?你可是靠人家的答案赚实打实的广告费呢,一分钱的稿费不出,有点太过了吧?写文章写科普不花时间呐?

    在道德和法律范围内,我鼓励每一位有货有良知的答主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赚钱。只要别做虚假广告别骗钱就行。

  10. 孙志超
    理由
    举报 取消

    两位财务自由的技术牛人的观点相左,我不知道支持谁了…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