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卖东西是不是就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骗人?
今天看到一位我特别尊重的知乎大V利用专栏卖东西。每一件东西,都属于二次零售(零售之后的零售),而且价格比一次零售高了50-150不等。实际上这50-150并不多。可是一旦卖的多了,就会变成5万到15万,50万到150万了。甚至五百万。简直比今日头条的CTO赚的还多所以你看,你买到的每一个东西,只要稍微加价几块钱几十块,你几乎察觉不到,就可以造就一个百万富翁。因此你怎么看待买卖就是利用自身影响力(例如大V,品牌,广告等),稍微提高一点价格(这一过程完全不透明),就赚取工薪阶层利润的行为呢?一个什么样的市场才能保证利润最合理,工薪阶层的工资不会被坑呢?如果零售业是利用影响力在隐瞒自己实际成本(注,不是物料成本)的前提下加价骗人的行为的话,那么微信购物又是什么行为,炒股呢?(有人说炒股是中国股民自发进行的娱乐业,第三产业,目的是获得刺激,但一次刺激的成本价不透明)
回复 ( 10 )
是的。销售都这样
曾老师不义气啊~ 引用我的观点好歹给个署名吧~什么叫有人说…
严格说这是一个伪命题。
市场机制给了受众选择权,至于是否愿意付出溢价的部分,完全是个人的自由。逼乎上虽然人傻钱多,但是真傻的人绝对没几个,知道溢价且愿意付钱肯定是被洗脑成功的。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描绘了18世纪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商业形态,那时的核心是生产,营销环节的作用远远没有今天突出。21世纪的商业背景中,定价权才是核心,定价权的高级手段是金融战,低级手段则是针对受众的洗脑。
“骗人”带有明显的道德谴责倾向,而实际上洗脑的过程和手段是透明的,接受与否也是自愿的。因此洗脑应该视为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而不应该受到价值观的质疑或者抨击。
事实上,企业层面的洗脑不仅不被抨击,反而视为信仰——无论是苹果和溢价更高的奢侈品,收割利润眼睛都不眨一下,而个人洗脑成功成功却往往被人不齿。想想看,80年代的二道贩子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地域时间差投机倒把在今天看来已不是什么高明的商业手段,同样,洗脑式的营销也仅仅是这个时代必然出现的产物。
本质其实没变,形式变了而已。
谢邀 @曾博
这事真是贱人贱智了,说好的google AI,无人驾驶汽车,glass,测血糖的隐形眼镜…….呢?这么大的公司声明显赫也是骗人的?
大V们的粉丝经济也是这几年尤显,近代鼻祖当属乔老爷子了。马总,聚美的陈欧,2个罗胖子等人都玩的风声水起,当然娱乐圈中人也有不少懂得这手法的,火借风式,风助火威,没点威名怎好意思在商圈中混。
有了互联网眼球经济想不火都难。如果要讨论起骗这个问题,商业说到底是要从你这赚票子的,无非是你掏完票子的心情感受不同罢了,最高级的骗子是你一出生就被满身插满吸管,你还浑然不知觉得理所当然,歌颂它的好!
能感受到的骗子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骗子,以上!
买卖本身就是种价值交换。
你把你想卖的东西呈现出来,消费者来估计价值,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价值就成交了。
这是最基本的销售。
不是把价格炒高了卖就是骗人,价值交换这种东西往往是一个走心的过程,控制不住购物欲望的人往往会产生冲动性消费,这也是走心的另一种方式。
成本XXX的苹果手机卖到了XXXX你不觉得是骗人吗?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愿意受骗呢?
品牌力啊亲!
大V专栏卖东西,是名人效应啊亲!
商业嘛,其实很简单,你不接受不等于别人不能接受,总得找到一种让人接受的方法。
骗有点过,起码买卖是公平的,自由买卖。
只能说他很善于创造市场溢价。
他能产生市场溢价其实是做了很多努力,在极力营造人格个性去找到喜欢他的用户,用户基于喜爱的层面其实不会太在意溢出的价格。这个和品牌营销没啥差别,只是他在营销他个人。
我觉得是的,还是题主这样的大v有人性萌萌的,虽然整天黑,但是起码不骗钱不约炮啊
信息不对称形成套利空间
我已经极端到认为卖二手的人都是商人了(此处贬义
怎么说是骗人呢,有需有求你情我愿的买卖就不是骗人。
如果提高的那部分价格等于服务费,那很好,不过绝大部分只是成本下不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