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业内人对2016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有什么预测?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2016年,中国整个互联网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趋势?资本将流向何方?哪些领域会大爆发?哪些现在红火的产业将面临死亡?大公司会有什么动向?小公司又将如何在BAT的夹缝中生存?会出现什么令人惊喜的黑马吗?当然,以上都只是引子。高屋可以建瓴,一叶也可以知秋嘛。重要的是,我们希望知道,不同领域、公司、职位的人,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都对互联网大环境的变化有什么样的感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对2016年的互联网有什么看法。拒绝一拍脑门就开始漫天胡侃,来点儿有专业性的猜测呗。 2017年12月7日 10 条回复 1813 次浏览 互联网,互联网创业,产品
回复 ( 10 )
谢邀
我只捡我熟悉的说,准确率参考股市专家们的成绩。
1、内容入口打开
今年罗振宇在阿里举办的一次会议上演讲,讲了所谓四代入口:
我个人觉得,第四代交易入口应该叫“内容”,前几天罗辑思维刚刚联合真格基金投资了新晋网红PAPI酱1200万,但PAPI酱本身不应该算作知识,应该算内容,而且是与人格结合的内容,这种内容入口非常容易产生交易。
据说文怡推荐一口上千元的锅一次就可以卖100万以上的流水,所以几乎内容的入口不是说量大,而是效率高。就是以前的高级销售员一年的业绩,可以让现在一个KOL一次推荐搞定。去年有个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书,说实话,如果算总销量,印了一万五千本,我自己卖一万两千本。
但是内容作为交易入口,并不是说之前的入口不行了,而是共存。就像沃尔玛出现很多年后,谢大脚的小卖部依然能在村里存活一样。
2、VR发展的速度会超乎大部分人的想象
VR领域到目前看,用户体验依然很糟糕,不仅因为硬件上有许多问题绕不过去,内容制作上也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我看到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大部分巨头都在布局。不仅仅是FB用19亿美元投了oculus,还有谷歌投资的第一步VR电影《HELP》(虽然只有几分钟),以及知名色情网站开始推出的VR版内容服务。
VR可能真的会在成人内容上走出第一步,其次应该才是游戏和电影。现在内容制作技术和产出方面的加速度很快,尽管外人看来还是风平浪静,其实就像那个比喻,如果一片100平米的池塘有一种浮萍,如果它每天覆盖的水域会增加一倍,那么在它覆盖整个池塘的前一周,它覆盖了池塘的多少面积?答案是,0.78平方米。
3、颠覆传统行业的不是网络,而是创新和升级
吴晓波去年做过一期节目,题目是《三个最烂行业的逆袭》。
其中讲了一个是张向东做的自行车,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中国自行车行业沿用了几十年欧美标准,也就是我们的身高臂长都是按照欧美人的数据来定的,所以自行车的研发都是适合欧美人的。张向东的自行车,第一次采用了中国人的标准。这很难的,我觉得有点不敢相信这个事情?
我的一个客户叫一撕得,是做包装纸箱的,这个行业看起来真是没什么技术可言是吗?
我们服务的另一个客户叫乐纯酸奶,这个公司成立只有几个月时,销量就达到了他们的产能上限(每天一万盒),而这个酸奶每盒售价要15块。我听了他们创始人讲他们的生产工艺和理念,真的为国内的大牌酸奶感到悲哀。这个工艺在国外不算是特殊,但我们国内的乳品行业却迟迟没有改进。
互联网近5年来,已经没有很多产品模式上的创新,大概知乎是最后出现的网络模式更新吧。之前的门户、博客、BBS、社交、微博等等,到了2011年之后,已经很少有产品模式的创新了(注意,很少,不是没有,比如微信)。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基础的设施已经基本完成,比较容易成功的方式是在现有基础上,做产品的创新和颠覆。
垄断和泡沫:互联网产业的冰火两重天
(前言)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当今生活的世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潮,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就以中国来看,BAT等大公司独领风骚,小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华夏大地,“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等概念引发热议。
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一直在危机重重中艰难爬行,科技、殖民、战争成为了资本主义续命三板斧。科技可以大幅提高生产力,把蛋糕做大,缓和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殖民能产生新的原料产地和市场,输出过剩的生产力;战争不但是获得新殖民地的手段,也是消灭过剩生产力的途径,曾经一些国家缓解经济危机的方法就是军国主义法西斯化,把整个国家绑上无法停止的战车。对于个人来说,如我在第二章中所提到的,搭上科技革命的东风是在固化的社会中个人阶级晋升的重要途径。现如今世界经济在泥潭中徘徊,我们应该来全面地审视一下科技——最主要的是互联网行业——的现状和前景。
(一)华丽的泡沫
说起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现状,最好先从当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讲起。
经历了石油危机和滞涨之后,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进入了十年发展的黄金期,直到2000年6月,经济持续增长110个月之久。这段时间,被人们称为“新经济繁荣期”。“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IT革命和金融繁荣,在科技革命的促进下和多样金融玩法的助推下,IT股和网络股的热潮使纳斯达克指数从322点狂飙至5132点,涨幅超过14倍。可以简单地理解美国的股市跟美国的大学一样,是“宽进严出”,美国上市比中国要容易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早年许多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在美上市,但上市后监管很严,退市资格也很明确。在90年代末,很多美国拟上市公司纷纷改名比如在公司名字上添加“i”“e”甚至“.com”,只要跟IT稍微挂钩,不管主营业务是啥,股票都会得到上到投资机构下到股民的疯狂抢购。在IT热潮的催生下,疯长的股市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泡沫,彼时互联网公司又没有形成完全的、转化为盈利的生产力,只能靠着不断疯长的股价维系。于是乎财务报表一难看,投资人信心一减,市场一旦嗅出了恐慌的气息,那就是“兵败如山倒”一般的大崩盘。2001年4月4日当天,纳斯达克指数暴跌至1638点,总市值从6.7万亿美元蒸发至3.16万亿美元,3.54万亿美元全部吹了泡泡。随后IT概念股一路下跌,大量互联网科技企业破产,失业率激增,进而影响到大投资公司、债券公司,经济直接丧失了增长的动力,虽然靠小布什两次反恐战争拉了拉内需,但是终究没有逃过08年金融海啸。媒体人邓璟是这样描述当年互联网泡沫的:
谢邀。
我的预测,都是猜的,错了不承担任何后果。
1. O2O 大战结束。打车和外卖补贴急剧下降,趋于理性。其他 O2O 公司死的死伤的伤,小的没了,还凑合活着的被并购,大点的都嫁入 BAT 豪门。原本涌入的大量劳动力(包含很多不靠谱的创业者)会再涌入下个「风口」,部分会回家种田。
2. 2015 年雨后春笋的无数 VR/AR 团队终于交了作业。满大街都在谈 VR/AR,但依然只是在谈。体验过的还是发烧友,离真正到日常生活应用层面还有很多年。哦,16 年会多一批发烧友,PS VR 玩家。
3. IP 啊自制剧啊自媒体啊等等内容创业会跃居创业榜类目前三,恰似 2014 年的 O2O。所有老百姓能看的、想看的,都会拿来搞一把。所有老百姓还没看到的,也都会出现。SNH48 这样的组合还得再出现 100 个,奇葩说这样的自制剧,还得出现 1000 个,papi 酱这样的网红,还得出现 10000 个。
4. 智能硬件的应用还是得依托现在常见的设备。比如手机的 NFC,可以刷各种老司机的卡。比如家里的路由器、插座、电灯、电视都会功能越来越多。然而诸如智能背包、智能水壶这种新鲜玩意还都会是昙花而已。
5. 互联网的职位会更精细。招聘网站上出现的不再只有「产品经理」「运营」这样的岗位,更多的是「用户体验产品经理」和「社区用户运营」。会有更多专业的互联网书籍出版、有更多专业的知识体系建立。家里七大姑八大姨也都知道了产品经理不是经理,程序员不都是四眼衬衫男,运营不是销售。
6. 全国再多 20 条创业大街。二线城市多出来好多孵化器、创业小镇;三线城市的老板成群结队到中关村和望京 SOHO 参观考察,旅行社推出多条创业游路线。有点小钱的公司都会开发个 APP,有点大钱的土老板都会投资个二流互联网团队创业。村头老大爷都知道了互联网加。但像样的创业团队,依然还都是 BAT 网易新浪搜狐大厂和 985/211 出身的。
现在的互联网正回归它的本质,即为实体服务。说一些互联网+相关的东西。
我从事的是智能家居行业,但也不是白色家电,比较边缘化的产品。涉及到利益,隐去一些线索。
从今年年初的几个展会看出来,智能家居领域仍然处于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做平台的做平台,做设备的做设备,产品线越来越长,还没有明显的合作趋势。
消费者市场还没有准备好,即使是白色家电,用户还是沉浸在过去的交互体验中,并没有形成家电成套的观念,因此像“坐在沙发上电视机自动打开”这样的功能,有成品却也没人愿意掏钱。
一些平台集成方案的供应商往往以类似超级遥控器的方式在手机上开发控制工具,然而我对此抱悲观,也许我们在几年内都不应该改变用户按机械开关的习惯,也不应该让用户拿着手机去厨房、卫生间。尽管有距离较远的控制方案,但相信我,你还是不会一边小心手机锁屏一边调节炉灶的火焰的(智能家居必须铺满整套房子才能真正称为智能家居)。
今年年初,几家巨头平台(阿里巴巴、京东等)又在继续扩大自有智能平台覆盖的产品范围,利用自身在消售渠道上的控制,让各个生产商持续的与其合作。由于平台也会选择有一定规模生产能力的企业,因此一些小品牌会彻底丧失线上渠道的话语权,陷入无止境的价格战,并且被迫服务于低消费群体,最后被完全淘汰掉。这是很典型的互联网平台促进实业洗牌的模式,强者愈强,弱者若抓不住技术核心,就被淘汰。做实业的不仅要维持原有的线上运营,也必须将重心转向技术创新,有些企业已经将线上运营外包出去,专心做设备了。这是很好的现象,但如一开始说的,企业越是大,就越不会轻易分割业务出去,反倒是弱小的企业间在积极的抱团求存,因此有可能在市场条件合适的时候,也会有观念落后的大品牌商被淘汰掉。总体来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小企业大规模倒闭已成定局,我们这些打工的还是抱着饭碗小心过日子。
言归正传,我估计2016年智能家居行业不会有任何大波动,老百姓被房价牵制了大部分支出,还不会有心思琢磨这些玩具。
就谈一下这个小方面,也说的比较笼统,故抛砖引玉,欢迎讨论。
1、井喷式的“互联网+”
“+”的服务和领域越来越垂直和深化,其中“互联网+医疗”可能会出现现象级或具备巨头潜力的产品;未来,医疗是一定会被颠覆的、具备巨大市场空间的领域;
2、共享式经济再次垂直爆发
Uber、滴滴已验证过市场,共享式经济模式也会向多个领域发展,其中流量矿石等“众包式带宽”、“CDN共享经济”模式可能会成熟起来,降低众多流媒体大厂带宽成本;
3、APP创业成功更加困难
每天多有大量的APP发布和停止运营、消亡,未来单靠一个APP就冲劲创业大军的成功性越来越低;创业过程中,资源、团队、市场需求规模越发重要,没有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团队、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很难成功了,换言之,巨头越成熟越多,留给创业者做强做大的可能性和机会越少了;
4、早教母婴领域竞争加剧
二胎政策出来后,早教、母婴项目估价持续走高,也越来越多的公司、资源会杀入这个领域,特别是婴幼儿娱乐性教育、进口物品;
5、更多同类并购抱团的现象
无论是资本寒冬也好、抱团做大也好、满足资方利益也好,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同类项目、公司进行并购和抱团;
6、生鲜O2O倒闭潮,绿色食材是机会
越来越多的生鲜创业面临倒闭瓶颈,种植、品质把控、冷链、物流等环节打通。。。
未来“青菜贵过肉”的现象将加剧,七八块、十几块的青菜是常态,一线城市生活成本提升;
生鲜中,有机农场的“有机青菜”、“绿色食材”生鲜模式成功的几率相对较大,需要更大的厂商杀入并加速行业规模建设;
谢邀。。。
就从业者的角度来说说未来吧:
不多说了,实干才是硬道理
谢邀。
互联网+是被误解的口号。
它本意是把不健康的互联网业务就近吸收,归并到传统行业里。出现在这份名单里的都是发动群众改造的对象。
去年三月初划分成分,被定为“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有: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正逐渐被通讯、管理咨询、物流、家电、房地产、制造业…的老企业渗入。
在同一份政府工作报告里,也点名了几个要“促进健康发展”的亚健康病猫: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互联网金融会被划出观察名单,惨遭传统金融业瓜分。
正好前段时间我们在三节课发了一篇《2016中国互联网10大产品预言》,可能还挺有意思的,可以供参考。
PS,要说明一下,我们只关注产品和运营,融资、行业趋势神马的不专业,也不懂。所以只能从更多从产品和运营的层面上给点判断和参考,仅是猜测,不保证靠谱。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10个猜想,分别是:
下面就逐一讲。
一、我预测,知乎将迎来一次大改版。
2010年下半年上线至今,知乎将迎来自己的第6个年头。
在自己的第六个年头,知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作为一个社区的知乎,经过一轮加速用户增长后,开始渐渐逼近了其自身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在2015年3月,知乎就已公开称,其用户数已突破1700万(仅仅在2013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才只有区区40万),且目标是2015年年底达到5000万注册用户。
而以常理推断,在一个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往往最有可能做的事情,是两件:要么是商业变现,要么则是自身价值挖掘&放大。
以知乎的团队基因和现状,他们几乎肯定不会选择前一条道路。
逻辑很简单,首先,知乎团队本来就没有商业化的基因;其次,刚刚接受了腾讯投资的知乎,账面上一定不会缺钱,不会面临太大压力;最后,腾讯战略投资知乎,看重的也一定不是知乎的商业变现能力,而是知乎的内容价值,所以,腾讯也没有理由要去助推知乎的商业化变现。
这样看来,知乎在接下来最可能做的,是自身价值的挖掘和放大。
而就像刚才已经提到的,知乎最大的价值点所在,是“内容”。
所以,回归到内容的层面上看,知乎在过去6年里,站内其实沉淀了大量高价值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的价值,其实并未能够得到最大化应用和体现。
具体来讲,知乎当前的内容组织和推送,是以“关系链+时间”为中心的。用户得到相关内容推荐和消费内容的入口,其实高度集中在自己的 Feed 流中。在社区中早期,这样的内容组织和推送逻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用户看到的内容都符合自己的喜好——如果我发现哪个推到我首页的内容不符合我的喜好,我大不了取关对应的那个人或话题就好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用户量的迅速增长,这样的逻辑慢慢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典型如——
早期知乎社区中其实是沉淀过大量优质内容的,但这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埋了起来,不再能够被人看到。好比,知乎上2011年那些关于创业的内容和相关话题,假如放到今天来看,你能说它没有价值?但是很遗憾,现在对于普通用户们而言,已经基本没有什么途径可以去找到那些内容了。这样的状况,无异于知乎自己守着一座金山却不知如何变现。
而同时,随着社区的逐渐大众化,大众用户和中早期精英用户们的使用习惯可能也应该被区隔开来看待。大众用户可能更习惯于你给我挑选好内容,我来消费就好。而精英用户们则更加习惯于自己去甄别和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
所以,无论是为了挖掘自己站内内容的价值,还是为了服务好新的大众用户们,知乎可能都迫切需要对其站内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这种组织方式,很可能是高度以话题、专题、编辑推荐、事件等为中心的。
基于如上的逻辑,我大胆猜想:知乎在2016年,或会完成一波比较大的改版。这波改版之后,知乎站内的内容组织方式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会有更多内容经由知乎官方运营组织、加工和整理之后,呈现并推送给用户。
二、我还推测,豆瓣将在今年上线它的第15个APP。
关于豆瓣,我曾经多次谈论过它了。人人都知道,豆瓣现在的状况不好,上轮融资已经过去了4年,且4年来,商业化探索不顺,移动端转型不顺,Web端数据持续下滑……
在这样的状况下,背负着投资方压力的豆瓣一定会试着求变,以挽回自己当前这个不太顺利的局面。
豆瓣在过去4年里连续推出的包括豆瓣、一刻、豆瓣 FM 、豆瓣小组、豆瓣同城等14个 APP ,正是豆瓣这种求变诉求推动下的产物。
只是,豆瓣的求变之路走得并不顺利。迄今为止,它的14个移动端 APP ,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正在经受着大量用户的吐槽,甚至已经到了不管怎么改,总会有一群用户跑出来骂得要死的地步。
就像此前我们在《豆瓣十年,一个典型精英社区的起伏兴衰》里提到过的,豆瓣面临的问题,事实上是一个已有数千万用户的成熟产品在其用户活跃度开始下滑的时候,想要转型和进行新的探索和革新时所会遇到的典型痛苦——一方面,它承载着无数忠实的老用户们的期望和使用习惯;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要兼顾无数新用户们的需求和体验。
且,这两类用户间的诉求,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甚至互相排斥的。
以现状来看,豆瓣的老用户们大部分是80后,他们虽对豆瓣有感情,但毕竟已经10年过去,一大波人纷纷结婚生子(典型比如我),已经过了那个最能够在线上投入大量时间的时候,活跃度下降其实是一种必然。
而相对的,很多更年轻些的新用户们可能听说过豆瓣,但基于豆瓣现在 Web 端产品较为复杂的状态,以及移动端糟糕的体验,新用户的转化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更年轻的用户群中大部分人可能还并不是豆瓣的用户。
如果以此进行理性的判断,豆瓣其实更应该把目标瞄准新用户,而不是老用户。
而,一旦把目标瞄准新用户,真的想要做一些全新的尝试,可能豆瓣的最佳选择是放弃“豆瓣”这个名字。换一个名字,反而可以摆脱掉那么多老用户们的期望和束缚,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些事。
所以,也许豆瓣真的会在2016年上线一个名字不再跟“豆瓣”有关的第15个APP?
三、美柚大姨吗合并。
美柚和大姨吗,几乎是两款孪生姊妹式的产品。
从产品功能到用户定位再到发展轨迹,它们都高度相似。同样是2012、2013年前后创办,同样是以女性生理周期管理工具为切入口,同样在此后转型社区,又同样在用户增长放缓后开始转型电商,甚至是在融资方面,两家公司也都差不多在2014年拿到了数千万美元级的C轮融资。
而到了2016年,他们也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用户增长已到达瓶颈期,而商业变现的探索又不见突破性进展,再加上资本市场大盘仍不见好转,重重压力导致两个团队都同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在去年11月就曾作出过的一个判断——
资本寒冬下的这波并购潮可能还没有结束。只要二级市场持续疲软,逻辑上任何一个用户体量已经比较大,融资阶段已经走到B轮之后,同时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缺乏明确的持续利润增长点的项目和产品,都可能面临着这个决策。我预计,在未来一年内,还会有很多类似的项目需要面临并购与否的抉择,尤其是那种在同一条跑道下,相对地位比较领先的两个竞品。
所以,美柚和大姨吗,会不会在2016年走进这个角落里呢?
至少,这个可能性不低。
四、NFC将在服务端得到真正普及。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一直以来都是个离我们不远不近的东西。一方面,高速公路入口的 ETC 和小区停车场入口的刷卡器早就在中国很多地方司空见惯,而另一方面,它在人们日常的消费场景中却很少出现,以至于更多的人,连 NFC 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都还不清楚。
虽然,如小米这样的手机厂商从小米手机4开始就置入了 NFC 的功能,很多人也曾设想过拿着手机直接上公交车刷卡。但在真实世界中,这一切都从未真正被实现过。
究其原因,无非两点——
1. 任何技术从出现到被广泛应用,必定需要经过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也是技术本身逐渐自我完善的周期;
2. 技术应用的普及,需要基础设施的普及作为前提条件。这个道理,就好比必须先有了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中的各种服务和技术应用才能发展起来。所以,此前 NFC 不能被普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支持 NFC 的移动设备尚未得到普及。
而到了2016年,问题1对于 NFC 本身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大问题,而问题2,也已经开始随着 Apple Pay ,小米手机5等的发布和大量出货而逐渐得到解决。
至于有人可能会质疑的 NFC 具体应用场景,其实从支付开始,应该有很多场景可以使用。
网上已经有一篇把 Apple pay 变成公司门卡的文章,阅读量很大,但其实理论上任何带有 NFC 功能的手机都可以做到如下一些事情:
所以,现在,我们或许只需要等待一件事。
只要微信或者支付宝关联上硬件的功能, NFC 的服务层面就将开启狂奔模式。而这个关联,将是必然。
对了,微信企业号会不会用上这个功能呢?你猜?
五、FaceU,朋友印象等一夜爆红后就此消沉。
一直以来,有一类产品的死法叫做:生于拉新,死于留存。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往往会在产品发展的早期,因为产品中的某个可以撬动用户自发传播和分享的体验点,进而借助社会化媒体的病毒传播而在用户增长方面获得爆发。
但是,在爆发之后,由于其产品本身的服务能力和持续价值供应能力缺失,这些产品往往又会迅速消沉下去,自此远离主流用户的视野,再无翻身机会。
在过去几年里,这类产品,典型比如脸萌、足记。
在三节课,我们常讲一句话:面向用户时,产品提供长期价值,而运营则创造短期价值。短期价值足够,可以爆发,但唯有长期价值坚固稳定,一个产品才可以良性发展起来。
有时候,虽然你可以在满足人们 “炫逼格” 和 “晒自己” 这样的类似单点上做出一些创新,并把这些单点体验做到极致,且借助人们的“晒、炫”心理,从而在社会化媒体传播中一炮而红。但,这样的事情往往非常不具备可持续性。
所以,假如不能真正找到长期价值的所在,我们深深怀疑,将会有一拨在2016年初已经以类似方式火过了的产品,将很可能走上脸萌、足记等的老路。
典型,比如 FaceU ,朋友印象。
六、在线教育类平台将批量死亡。
其实,自从2011年在线教育火热起来,“教育类淘宝”的概念和梦想就一直没有在这个领域里缺失过,尤其是从2012年,甚至是到了后来,连淘宝本身也被惹了过来,内部做起了一个叫做“淘宝同学”的平台。
只是……教育类平台,很可能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课程这样的教育类产品,有这么几个特征——
第一,教育领域往往缺乏大众型刚需性的产品,不太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爆款”。
第二,产品极度不标准,用户在面对海量课程的时候缺乏决策依据,决策很慢。举例,假如你在淘宝买一个Iphone5s,有A和B两家等级评价都差不多的店,都是标配,A店卖5000,B店卖4000,你会很容易作出判断:买B店的。但如果你准备要学如何做产品,同样有A老师和B老师两位评价都差不多的讲师,A老师的课需要3000块,B老师的课需要2000块,你能够据此就判断你应该选择B老师的课么?
第三,用户卷入成本很高,无法短期内密集地消费和认真体验多款产品。
第四,与消费类产品不同,很多课程类产品,其实是一种一次性消费的产品。一个用户购买了你的课程产品,要是没学好,用户会在骂街声中离开。而如果学会了,用户给你一片赞誉,但他仍然会离开。此外,一个用户对于学习类产品的消费频次,往往也更低。我有可能一个月上淘宝买一次衣服,但对于报班上课这种事,我很可能一年两次就差不多了。
第五,学习类产品高度依赖于老师,用户在得到好的体验会更容易认可老师,甚至是消费购买决策都高度依赖于对于老师个人的认可,这往往会导致,一个老师要是在一个平台积累起来了名气,很容易选择离开平台单干。
以上几点加总在一起,就意味着,一个教育类平台是很难形成一个集中性的流量入口,且还能较好地维持住站内用户活跃度和消费频次的。
所以,抛开概念,你会发现,包括“淘宝同学”在内,迄今为止,应该还没有哪一个在线教育的平台类产品可以交上还不错的数据答卷的。
所以,我觉得,纯粹的在线教育平台类产品,在2016年的路可能会走得很艰难。
七、已经沸沸扬扬的微信应用号具体会长什么样,你猜?
2016年,按照张小龙年初提到的,我们必然将会迎来微信的“应用号”。
在此,作为一群天天跟各种产品打交道的人,我对于即将到来的微信应用号做了一些大胆的猜测。
我猜想,微信应用号的产品形态和基本逻辑将会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微信应用号不会存在统一的一级拉新入口(也就是Tab入口),甚至没有统一入口。只有面向应用号管理者的管理入口。
2. 微信应用号很可能和服务号一样,基于 IM 的基本结构形态打造而成,简而言之,虽然听起来有一堆服务,但事实上也是聊天框,例如左图。以及,微信钱包中的各类应用,可能就是应用号的原型,例如右图。
3. 应用号的管理和添加更有可能出现在微信的 “通讯录” 中。如果是这样,那应用号的入库逻辑可能和公众号很相似。使用搜索、二维码等作为发现\安装入口,在通讯录中增加应用号的管理入口,例如左图。在搜索中,则可能有如右图展示。
进入应用号后的样子,可能会是通过一个应用号框架,把目前的 H5 站点接入进来,并且打通账号和支付两个基础模块。
4. 微信应用号很可能会跟微信现有的关系链关联起来。
假设一个场景:我周末无聊,一个人想去看电影,于是我打开了微信电影票的应用号,果断买了张票,然而一个人看电影最无聊了!
这时候,微信应用号的关系链分享功能触发(观察到你只买了一张票):“是否邀请好友一起去看场电影啊?” (左图)。选择邀请好友,应用号则在我的朋友圈中添加了一条状态:“下午我去看《三体》这部电影,谁会陪我去呢?” (右图)。
此时,我的其中一位朋友看到这条状态,他可以选择通过应用号购买了同场电影票,并获得优惠。
在这个场景中,我的朋友感知到了应用号的存在,并享受到了它的服务。甚至没有看到烦人的优惠券,就获得了折扣。
其实,类似的应用场景在 Facebook 里面已经存在,他的名字叫 “sponsored story” ,星巴克经常玩这个功能。( PS:sponsored story 是 Facebook 的一种广告形态,很类似我们讲的应用号的使用场景。FB将每个服务提供者的 web app 放入一个框架,并且提供 FB资源给广告主去运营这个web app。)
如此一来,可能就完成了应用号虽不会给用户推送消息,但也能提供相当大的能量给到应用号的提供者,以帮助服务提供者提升留存。
如果你还想看到三节课关于微信应用号的更多猜想和背后的逻辑分析,可参看我之前发布的一篇专栏文章《当我们在谈论微信应用号时,别忘了张小龙的逻辑》。
八、BAT大战必将产生一大批新炮灰。
一直以来,互联网都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老大和老二打仗,老三没了。比如:
58同城和赶集网打的死去活来,百姓网没了。
快的和滴滴打仗,摇摇招车死了。
爱奇艺和优酷打仗,土豆没了。
而在2015年,互联网的战场乱哄哄,由 BAT 撕逼而引起的各种连锁反应层出不穷。比如:
美大合并,糯米提前完成了 KPI (排名第二),而最惨的则是饿了么不得已被阿里口碑并购。
携程被百度入股,去哪儿被陪嫁送出。
腾讯入股京东,拍拍、易迅被送出,并进而寿终正寝。
阿里投资音乐,虾米被整合逐步失声。
来往 PK 微信失败,钉钉意外成名。
到了2016年, BAT 间的撕逼必将继续,也必定还会殃及一批产品,对此,我有如下一些猜测:
1. 娱乐视频产业争夺继续,搜狐视频凶多吉少。
所谓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舟。业内不久前盛传搜狐视频被腾讯收购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互联网视频已经从产品创新、用户拉新的竞争阶段发展到了目前花钱砸内容、比拼贴片广告变现能力的阶段。
而在花钱买内容和变现这两件事上, BAT 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阿里投资的优酷、百度控股的爱奇艺、腾讯自己的腾讯视频将不断把战火往前推,这一切,可能都会让原本靠美剧和自制剧起家的搜狐视频压力山大、前途未卜。
2. 本地生活服务进入成熟阶段,糯米凶多吉少,或将最后一搏。
当百度拿出200亿砸向糯米的声音还没落下,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了。如果谁从第三一跃成为第二而且心情特别糟糕的话,糯米应该当之无愧。
团购网站虽然没有像出行打车市场那样烧钱烧得如此高调,但事实上之前三家的火拼也烧了不少钱。到了现在,大哥和二哥联合了,三弟该怎么办?
产品趋同、服务差异化小、体验改善不敏感,团购比视频的聚集度可能还高。回看历史,魏蜀吴三分天下,东吴还能拥有游刃有余的空间,而一旦魏吞并蜀,吴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3. 钉钉踏着来往的尸体站起来了,却很可能会被微信企业号拦住前进的步伐。
在罗永浩代言钉钉之前,钉钉就已经悄然发展了起来。
因为其简单的设计、钉一下等功能足够性感,钉钉打动了很多中小企业老板们,成为企业管理应用中的一匹黑马,迅速发展了起来。
然而,在企业微信号出来后,钉钉能否继续发展,我表示谨慎的悲观。
要知道,但凡和用户关系链相关联的事情上,腾讯往往可以做到后发先至。
同样回看历史,此前腾讯邮箱起步时,网易邮箱已经拥有相当大的规模,但短短三四年光景,腾讯便凭借入口的便利性占领了第一的位置。
这一次,在基于移动端的企业通讯类应用上,张小龙还会再次重复当年的故事吗?
九、C2C付费咨询类产品批量死亡。
2015年,由“在行”而起,一大批 C2C 的付费咨询类项目纷纷兴起。
但进入到2016年后,这个领域的景象,却并不乐观。
以目前来看, C2C 付费咨询的模式,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具备这么几个特征——
1.用户习惯还很弱。大部分主流用户其实还并不存在付费约人面聊请教咨询的习惯,我们小范围做了一个调查,以三节课这样一个互联网基因还算强,对“学习”也还比较热衷的团队为例,全体22名员工中,只有2人曾经使用过在行约见过行家,
2.服务体验高度不标准。这导致了“行家咨询”作为一种服务,其实用户得到的价值也是极度不标准的,而且,这会进一步导致用户的选择和决策苦难,好比我要是一个新手,同样看到两个产品的行家,都收500块一小时,一个百度的一个腾讯的,我很可能无从判断我到底该约谁。
3.用户消费频次较低。用户单次消费频次基本在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上,但有可能出现短期内集中约见一批行家的现象(比如我,曾经在1个礼拜内连续见过4位 PR 方面的行家讨教过一些问题),但一年内仅此一次。
借由以上几点,我认为, C2C 咨询,其实是一种非标、低频、长尾的服务和需求。
面向这样的需求,其实市场上不太能够支撑众多的垂直项目,相反,如果真的发展下去,这个领域内可能更容易出现少数1-2家大玩家一统江湖的局面。
所以,我大胆预测,2016,在 C2C 付费咨询领域,像“在行”这样的领先产品将会继续发展下去,而大量同类型小平台小产品将会批量死亡。
十、手机直播类产品迎来大爆发。
对一个侧重内容消费类的领域而言,要想突然爆发,一般要具备一下几个条件——
1.用户对某类内容的喜好通过长期积累和演变,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2.对应进行内容消费所需的技术、基础设施等已经成熟和得到普及;
3.生产相应内容的成本逐渐降低,让相应内容的供给不再稀缺。
而到了2016年,在手机娱乐类内容消费这个领域下,这三个条件都已逐渐成熟起来。
首先,用户对于内容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
上图是我们根据当前的网络用户群体特征梳理出来的一张图。可以看到,如果用老中青三代人来表现的话,那么图中:
很大程度上,用户们的需求发生转变,其实是因为交互点发生了改变。原先的传统内容,跟用户发生交互的是“内容”本身,但现在的直播式内容,其实更强调的是“用户参与”,因为实时反馈,所以内容质量的下降也变得可以容忍,用户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从“关注内容”转向了“关注人”。
但另一个层面上看,上面我们提到的媒体、追星、视频、交友等都已经有比较成熟、大体量的产品了,唯有娱乐直播类的产品目前还未大范围得到普及。
其次,新技术的发展让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大幅下降。
视频对流媒体技术、带宽、直播设备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所以,技术的成熟和相应资费的下降,对移动端的视频消费类产品会有直接的影响,我们拿2016年和2013年相比。
相关的影响因素肯定还有很多,上面是我认为比较主要的几个点。以上几点基本上都是在价格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技术水平提升了,或者是 WiFi 覆盖率提升了,最终结果就是用户的使用成本下降。
而往往当成本下降到一定临界点的时候,就自然会导致一些新事物爆发式的涌现,典型比如3、4年前的微博、微信,其实也是流量使用成本下降后的必然产物。
再者,对移动端视频而言,内容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已经下降到平易近人的地步
内容的生产成本降低,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内容的辅助制作工具在变得越来越简单。
当年的后舍男生同样是一代网红,但他们的内容制作还要掌握各种编辑软件,使用各种视频录制工具——最起码一个摄像头你得有吧?而在YY盛行的年代,一个网红主播也需要在特定的房间里面去表演节目。
至于现在,要想进行视频直播,你只需要一个手机。最多最多,你还需要一个能帮你固定住手机的道具。
二是内容的策划和落实也越来越不需要复杂的准备。
在五年甚至更早以前,你得有完整、严肃的故事、大纲和脚本,才有资格让你的想法被变成视频。
而到了2015年,你会发现,完全无需复杂的策划,你可能只是单纯的配音对嘴型就足以完成内容的制作了。
最后,为什么会是2016年,而不是再晚些?
几乎所有产品从出现到快速发展,都会经过几个阶段:
· 小规模探索期。一般是国外产品出来了,国内迅速跟进,现在几乎能做到1个月左右。这个时候出来的产品通常质量很差,卡顿、色情什么的很多,野蛮发展,这时候的产品通常是小圈子产品,只在大城市的小圈子有人用。
· 发展期。N个同质化产品(N>30)同时上线,开始有疯子公司开始补贴了,平台太多,网红都不够用了,这时候通常是一二线城市的特定圈子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人在使用了。与此同时,有一些产品发现混不下去开始转型了,比如专门做发布会直播、新闻性质的直播、游戏直播等。
· 高速发展期。很多发展期的公司挂掉了,或者转型了,网红开始不好混了,只能绑定到几家用户量比较大,比较固定的平台。至于这平台是谁?我也不知道啊…知道了我就买股票去了。
而对于观众来说,这时候的观众通常会聚焦到四五线城市的无为青年那儿了。而人钱花得差不多了,妹子也没泡来几个,发现妹子还都是跟有钱人玩,终于醒悟了,慢慢放弃。
· 稳定期。差不多就是一两家独大了…
以这个逻辑来类推,我们觉得,2016年的状态,可能会更接近于——
此外,对于网红群体来说,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一二线明星们是有专业的经纪公司,而YY时代的网红,更多是个人或小工作室操控。而现阶段,很多网红因为自身影响力的逐步增强,已经可以绕过小工作室,具备可以跟平台方直接谈判的资本了。这样的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号称“卖艺不卖身”的网红们奋力参与到这个爆发的过程中来。
对于这个网红的发展过程,我们推荐大家可以参考一本描写岛国某现象级特定行业的书,书中完整讲述了该行业内类似的手艺人从集权控制到个体发展的演变过程,我们认为,这一过程跟国内网红业态的发展将会高度类似。
最后,我想说,手机直播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如果要说可能还存在什么变量,那一定是源自于第三方的“不可抗力”,比如“有关部门”的严管。
——————以下为硬广——————
本文首发于三节课微信公号,可能是最性感的产品+运营主题原创微信公号。
说说自己熟知的几个行业。
一个是目前从事的行业,一个是现在很喜欢,也很想从事的行业。
一、目前从事的行业—互联网保险
我就不说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了,毕竟写在十三五里面了。论述发展前景及发展深度的数据或者表格关注一些保险方面的媒体就能看到。
这里聊一聊目前互联网保险领域主要的参与者
A、保险公司官网—–比如平安、泰康在线
B、专业的第三方互联网保险机构—不如慧泽,新一站,最慧保等
C、电商—-支付宝、京东、苏宁、携程、
D、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其他几家已经成立的消息比较少~~
这几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A是顺着时代潮流建立自身官网,以平安和泰康在线为例。但限于保险在中国发展的现状,更多还是以转换自身线下用户为主,毕竟,流量是所有网站都绕不开的话题。
目前A更多的做的是
1、建立和优化自身官网、自身渠道移动化,包括微信公众号、微信服务号、支付宝等接入。
2、基于自身官网,完善核保、出单、理赔、退保等一系列线上服务。但限于保险本身的复杂性,售后部分的体验绝大多数还是在线下完成。但相信这部分的占比会越来越高。
总结:继续完善自身体验、扩展移动渠道。
B的现状是,你已经能在36kr或者其他新闻中看到有类似的第三方公司拿到融资了。
类似慧择、中民等,深挖保险的全流程及售后服务,打造保险的一站式体验,同时基于平台本身定制保险产品。
比如以保险展业为切入点的各类展业服务App(这部分关注的少)
以互联网车险为切入点的易保(UBI)、OK车险、佳途车险、最惠保、易保险(比价)
搜索 | IT桔子
总结:这个市场足够大,大到下面的细分领域也足够大。不管是保代人的切入,还是车险的切入,亦或者一站式体验平台,都越来越多。个人猜测,16年会死一批,长大一批吧。
C 各路电商都开始慢慢成立自己的互联网保险公司。
阿里有众安,京东已经成立保险公司,乐视、百度等都已成立保险公司,但目前在网络上还无声音。
这里还是以电商属性分析各家保险产品的发展。
由于电商本身的长流程及标准化、以及多种场景化,电商平台都在结合自身的交易、支付、物流、理财等场景嵌入保险。(之前都是做保险平台模式)
目前你能在网络最表面看到的是,京东已经开始在它自身的购物场景中嵌入意外险等,三月份结合315这个特别的节日,做保险方面的运营活动(手机端)。不得不说京东在运营方面真的是强大无比。
淘宝保险暂且不提,支付宝上保险上线很久,年初在支付宝内嵌的聊天界面上线了保险卡产品、在保单里接入其他家保险公司的保单,基于支付宝本身的公众号,接入各家保险公司,节假日上线基本的节日险种。虽然慢,但是险种多少真的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支付宝的保险基于支付宝的底层服务所打的基础。
接入保单、嵌入聊天流程、支付宝保险公众号。
这里大胆猜测,支付宝保险更想成为你的个人保险中心!!
就像支付宝8.0改版的时候,我说过,支付宝是要成为你的个人金融中心的。不管是保险、理财、支付,还是证券、银行,都会接入到这里面。
总结:基础自身平台的场景去做嵌入式的保险。但嵌入式之后的方向在哪里,大概是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吧。毕竟保险公司,这么赚钱~~
D、互联网保险公司
数一数目前参与保险公司成立的互联网巨头吧。
支付宝、京东、百度、乐视、苏宁、泰康在线。
这里以众安为例,
众安做一件事:嵌入场景。
实际上作为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各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售保险。
总结:16年,保费不仅可以左口袋进右口袋了,还可以拿别人口袋的了。
ABCD总结:大家都在保险这个风口上,有钱的赚钱,没钱的赶紧入场赚钱。
二、外汇
外汇在中国一直处于灰色区域。
简单了解可以看看这篇新闻~
二十年灰色生存 外汇保证金交易期待阳光(图)-搜狐财经
说句臭不要脸的话,去年在见闻融资前,我就猜测到见闻会去涉及交易模块。
因为
1、见闻是以国际财经快讯起家,而外汇用户才对这块新闻敏感。
2、各种外汇平台赚的盆满钵盈,而且这一块并没有互联网公司进入,唯一的问题是太灰色。
3、CEO做过外汇交易,我猜有情节吧。哈哈哈哈
金10是国内做外汇快讯这一块做的最好的网站。但网页上各种石油平台的广告….
这个真的无力吐槽。
从金10去年到今年推出的各种模块产品来看,并没有涉足A股的打算,还是会围绕外汇用户去做好外汇快讯的服务。包括app优化、财经新闻(不是快讯)、视频专栏、交易员养成等。
B、外汇喊单、跟单、交易社区
通过连接喊单用户及跟单用户来圈住用户,至于下一步怎么走,我不知道。
目前看到的是,交易家开始通过出售虚拟货币来实现盈利。
猜测一下
1、自己做平台,自己做市?
2、做外汇社区?(估计会死的很快吧)
3、猜不出来了
C、量化网站
看这个链接吧。
已知国内量化平台的比较, Ricequant / 优矿究竟谁是下一个quantopian,哪家挖矿强? – 量化交易
就说一个几乎100%发生的趋势:墙会更加高,科学、技术的封锁会更加严重。
====
2016.3.26补充:
评论里有人说我“答非所问,门外汉”,我提到了Internet Society,鉴于有些人能力有限,获取不到Internet Society的信息,我就在此稍微介绍两句。
以下信息来自:Internet Society每个点都是一个分会。看到我国版图上的蓝点了吗?那是Hong Kong,那在墙外,那是一国两制的地方!台湾也有一个,我就不评论了。看看人家隔壁印度有几个?看看我们的老朋友巴基斯坦有没有?
还是直接找地图上没有点的国家比较容易吧!太小的看不清,我看到了蒙古、朝鲜、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伊拉克、利比亚、艾塞俄比亚、乌克兰、白俄罗斯。他们哪一个是”互联网大国“!?
对了,希望继续活着梦里的,可以在此混淆视听的说:”我国有中国互联网协会啊“。我只能说,那个是”中国互联网“(大中华局域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