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总是陷入安利传销,每次劝说却都不以为然,真真难过着急,求支招!?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前段时间妈妈陷入微商,微信群还组织上课等活动,我及时阻止让妈妈退出了其所有活动和联系,结果最近又经人介绍,陷入了什么嘉康利!我又一次劝说,但这次却执迷不悟了,天天带回一些产品回家用,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实验白鼠,虽然知道妈妈也是为了家好,可那骗局也太明显了!苦心说了两天,妈妈就一句小孩子别管大人事,怎么办? 2017年12月12日 1 条回复 1069 次浏览 传销,心理学,法律,生活
回复 ( 1 )
为什么有些人一再陷入这样的陷阱和骗局当中?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描述:警察到一个地方抓传销,发现里面很多都是熟悉的面孔——这些传销者们从一个地方被击溃后,到家之后不久,就再次出门去做了另一个项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也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软弱得就像是小绵羊,他们小时候被父母家暴,长大了被配偶家暴。在东北地区,有不少人描述自己的某个亲戚几乎一个不拉地参与了常见的诈骗性集资或投资项目:蚁力神、植树造林,以及后来的P2P。
我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例如我一般会拿出一张纸或者在自己的白板上列出一个表格来,分析:(1)有什么收益;(2)有什么风险;以及(3)收益和风险哪个高。当然更专业的读者可能直接做个SWOT分析出来。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这些人很容易受到什么东西的吸引,而又对风险考虑不足。
根据我的观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并不表现出爱好冒险、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尝试未尝试过的东西。恰恰相反,反复上当的人往往表现出与此相反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些人并非由于所谓探险者基因的驱动而作这样的事情。反过来说,我认为这群人的劳动-收获反馈出了严重的问题。然而这个群体寄希望于好运气而非努力劳作,希望通过集资性投资或者传销性经营来获得巨大的财富。他们会苦于劳动,甚至是鄙视劳动。这些人可能并不好吃,但是却一定懒做(相对于他们期待获得的财富而言)。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给自己设立十一税制度。按照这一制度,我可以将自己净收入的十分之一用来购买自己喜欢的不切实际的物品。例如高档的耳机、播放器、春摘大吉岭、安吉白茶、漂亮的咖啡机、芝华士威士忌、吟酿清酒。我让自己的欲望仅仅止于此(十分之一的净收入),又让自己在努力之余可以享受它(只要不违反法律)。我这个月多做了三五个案子,那么下个月我就可以多买几瓶美酒。在这种制度下,我可以保持很高的工作动力。
我们来比较一下题主的母亲。题主的母亲如果面前也有几个Legal advice要码,姑且就算是这样吧。她可能会想:为什么我不通过投资XXX来赚钱呢?通过那个的话,据说可以赚到XXX万,这样学着那个叫公西舆如的写Legal advice,写十年也赚不到这样的钱呀。于是她怎么有可能去有力量去努力完成面前的工作呢?于是她就扔下电脑,去投资XXX,去听课了。如果她在XXX中失败了,她很难通过自己的见闻和学识来看穿这一切,她会认为自己的运气不佳,碰上了不好的XXX。下次她会寻求XXX-2以及XXX-3。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见闻和学识不足以看穿眼前的项目,而这个项目又是破坏我们的努力-收获反馈的时候,我们很可能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这几个选择:
(1)重新建立努力-收获反馈。这需要强力的控制,并且使得她进行劳动,强力约束她的行为。
(2)给她更高的见闻和学识,从而看穿这些迷局。
(3)从社会意义上让她失能,从而剥夺其独立性。
但是我还没有很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