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shizhao 初入职场

我就是来知乎看各种八卦的

回复 ( 10 )

  1. Loster
    理由
    举报 取消

    央视为了制霸娱乐圈也是拼得连智商都交出去了啊,你们竟然还在妄议!

    不过央视难道是公然评判彭麻麻不如习大大孝顺?

    大胆!!!!

    有知友提及去年央视春节和元宵节双重曲目《婆婆就是妈》,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思路:

    听了央视的话,伺候婆婆顾不上亲妈,

    姑娘我忍了当牛做马,临头又说出我不孝顺的话。

    哎呀!

    P妈妈啊P妈妈,给你做闺女算我瞎。

    也罢,也罢,铁帽戴上就别摘下,

    二胎你儿生,赋税你儿纳,

    姑娘我乐得不忠不孝,快活潇洒。

  2.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女性赶紧孝顺起来!不够的钱赶紧补上,少花的时间赶紧花上。特别是住在公婆家的,赶紧搬回自己父母家吧!早些年没能尽的孝得补回来啊!

    以工资论对国家的贡献吧,咱女同志已经不忠了,现在连不孝的罪名都有了,还不赶紧改起来么!

  3.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妈,您为了我一辈子太不容易了,将来我一定娶个媳妇好好孝敬您!”———男人孝顺!

    —————

    说真的,我真是恶习死那位了,文盲果然不行。

    当然其实我说的是我邻居。

  4. 小桥流水ENBM
    理由
    举报 取消

    身为女性就是原罪。

    先是婆婆就是妈,我拿婆婆当妈过年随老公回婆家,你说我不孝顺。好,我孝顺,今年过年回我家,你说我收起你的少女心,好好过日子,少作天作地的。

    你先在民政局竖个大牌子,说女人就应该回家做个好母亲好妻子,别和男人抢地盘。好,我回家了,你又说我收入少,不如男人孝顺。那我出去工作了,你又说我没发挥好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自觉承担家庭责任。

    儿子比女儿孝顺,所以生女儿不如儿子,那就在彩礼上找补吧。你说要彩礼是卖女儿。好,咱不卖女儿,孩子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好不?你说这是女权癌不要脸,哪有小孩随母姓的,那不乱套了吗?

    ……

    女人带着原罪?身为女性就天生欠男人的?以上几条为什么不要求男人?

    女性是不是要集体自杀以谢天下?哦,不能自杀,他们还要老婆用呢。

  5. 慵懒猫娘
    理由
    举报 取消

    央视的意思就是:

    以后再去老公家,不陪自己父母过年的女人就是不孝呗

  6. 尖小椒
    理由
    举报 取消

    原文链接:男人比女人孝顺?继“春晚”后,央视又出大招了……然后根据百度的大数据,理所当然地得出了“男人”这个答案,尤其是“三十多岁的男人”。

    这个数据是怎样来的?百度再一次给出了答案。

    第一次听到孝顺父母可以如此简单粗暴地概括成的三个理由,真是吓死宝宝了…

    央视还说,这三项中的每一项,男性都高出女同胞两倍。(本宝宝又吓得活过来了)

    同工同酬不保障,怎么旅游花钱逛?

    央视的“孝顺父母”三样宝中,每一样都是一笔开销,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工薪族的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薪水。而男女性虽然做着同样的工作,拿到手的工资却不同。

    根据麦克思研究院在2014年的就业调查,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也很明显,女性在起薪及涨幅方面均低于男性

    更有企业或直接或间接地给招聘条件加上“只限男性”的字眼,性别歧视显而易见。

    拿到了中式烹饪师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晓,想去广州“惠食佳”酒楼应聘厨师学徒一职,却被告知只聘用男性;已经获得北京某邮政公司负责人口头入职承诺的马户,在向“上级”递交资料的过程中,依旧因为“性别女”而被告知拒绝录用。

    在同工同酬都无法保障,女性因为职场性别歧视而收入低于男性的情况下,怎么能得出“带父母花钱”就是孝顺的结论呢?

    全职主妇再一次被忽略

    另一个被忽略的声音是全职主妇,因为在家的家务劳动得不到经济报酬,因此也无法自由地带着父母旅游购物买买买。

    一方面鼓励女性回归家庭,做全职主妇,腾出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又不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现在还以开销多少来作为是否孝顺的标准,这是要上天吗?

    (北京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广告牌)

    在过年期间放出这样一则新闻,还忽略了许多在婆家过年的女性她们在合家团圆的时候,来到男方家里,一早便开始忙碌准备年夜饭,连自己父母都无法见到,哪还能陪着他们去旅游购物看电影呢?

    一个月的工资,抵不上一次境外游

    而对于很多只有过年才回一趟家的外出务工者来说,旅游、购物和看电影,每一次活动都需要从本就拮据的经济中匀出额外开销。

    拿着2000块(或者不到)的底薪,加班加点地组装零件,遇到黑厂可能还无法拿到辛苦钱。接到家里电话,被问道“今年回家不”的时候,也需要思考许久:回吧,今年又没赚到多少钱,不忍看到满头白发还在辛苦劳作的父母;不回吧,别人家都在团聚,不想过年还漂泊在外,更重要的是想看看许久未见的家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出“为父母尽孝,必须舍得花钱”,更像是一句无厘头的玩笑。

    把“孝顺父母”等同于“旅游、购物和看电影”的时候,央视的小编可能忘记了为老人孩子忙前忙后的全职主妇,忘记了日夜在流水线上加班只为多寄点生活费回家的女工,忘记了因为所谓“传统”所以逢年过节都离开父母留在婆家的已婚女性,也忘记了因为经济条件无法带着父母肆意“买买买”的绝大多数普通百姓


  7. 卧在草上
    理由
    举报 取消

    日本的介護殺人(就是照顾久病在床的亲人,承受不了繁重的护理劳动和巨大心理压力而最后杀死病人或放弃护理致病人死亡)里,70%的加害者是男性,其中夫妻间是丈夫杀死妻子72%,妻子杀死丈夫28%,子女杀死父母的,儿子71%,女儿23%,女婿3%。而实际上在日本需要长期护理病人的家庭中,承担护理责任的70%是女性,只有30%是男性,而这30%的男性最后却有更多的人受不了护理自己的亲人选择了让其死亡。

    男人真孝顺,呵呵。

    ——————————————

    有些人说“这是日本男人,不是我们中国男人。”

    那如果中国拿出相关研究数据,你们又会说“那是城市/xx省男人,不是我们。”

    当我们拿出新闻例子,你们又说“那是个例,不是我们”

    呵呵。

  8. 青丘
    理由
    举报 取消

    先通过打倒封建思想,解放妇女劳动力。

    再通过妇女运动,鼓励女性要平等放弃性别福利。

    然后通过二胎政策号召妇女回归家庭,把资源让给男性。

    兜了一大圈,男权不仅愈演愈烈,还摆脱了封建礼法下坐享男权必须付出的代价。

    真是广大男同胞的福音。

    你国药丸。来举报我吧。

  9. 用户头像
    理由
    举报 取消

    所以,央视才是最大的民科!

  10. 用户头像
    理由
    举报 取消

    看来党妈妈是后悔生养我们这些女儿了。。。

    中华女儿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女孩子只会革命,会造反,还是男孩孝顺,喜欢清晨的阳光啊,去给母后跪个安啊~

    卢森堡曾提议这样来写她和蔡特金的墓志铭:这里躺着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最后两个men.

    既然女性解放在阶级解放之后,既然突破了家庭我们才会有个人自由,上一轮革命女性按下的叫回车键,是要迈向下一个行列,而不是倒车键,历史的倒车!就算老司机也要按照交通法。

    我就问一句,这个女孩子要不要孝顺?要不要听父母的话?

    不知这样的调查是何居心。我是希望父母、子女、孝顺这些词语尽早退出人们的视线。我爱人之前写过一篇《今天我们如何做子女》,觉得还不错,他在知乎是逍遥的三零观众,我就帮他贴出来吧~

    以下为原文:

    1919年,鲁迅写下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批判中国传统的父权制家庭,主张子女独立,解放。时至今日,虽然还有些家庭由于特殊原因,家长还略有专横暴虐之外,中国家庭大抵已算开明自由。父母也不对儿女过多强求,只希望他们生活得好。鲁迅的理想似是实现得很好了,然而当时的“圣人之徒”们所担心的问题却出现了:父子疏隔,父母一无所有。

    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可避免有交流的“代沟”。表面看来,这“得益”于信息革命,不如说在于社会发生的飞速变革——它使每个人困惑,迷茫。长辈们对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领域的了解不会比我们多出太多,甚至大大不如我们,也就无从对我们进行心中有数的操纵和指导。在这种客观形势下,子女的命运从父权掌控下解放便自然而然实现了。父母不再对儿女们颐指气使,反而百般讨好,悉心照料,以维持那越来越脆弱的危桥。

    另一方面,不论是修在大学城的感恩广场,还是CCTV的感动中国,似乎都唤不回曾经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空巢老人们见不到儿女们的“常回家看看”,反而觉得养生节目的主持人更可爱;空间上的距离已不再是阻隔回乡之路的主要因素,生活方式的差异使曾经最亲的人相对无言;更多的人则心安理得地选择忘记关于家庭的义务;更有甚者,因为经济问题与家里闹翻;即使有孝子真心想陪在双亲身边,每周60个小时的工作也会让他有心无力。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望月思乡。家中还有母亲“夜补衣”,还有碗热腾腾的鸡蛋面,以及童年那些难忘的经历。这些比起上司的冷眼,同事的竞争,劳累的工作,真是温馨的港湾,令人向往的天堂。但这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心情,以家庭为基础的生活在这个时代已接近破灭。

    为什么会这样?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为什么产生了如此可悲的现象?我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了,精神危机却越来越严重。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历史科学中来找答案。

    我们首先来考察家庭的起源。家庭不是一直都有的,而是从生产力发展使得人类有了剩余产品进而有了私有制开始,才逐渐产生的。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从对偶婚到专偶婚,到家长制家庭的建立,这一切的产生只是为了一个目的,或者说出于一个动因:使越来越丰富的剩余产品有固定的人继承。我们翻开现在的《婚姻法》,也还是能发现私有制和家庭的这种紧密联系。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社会生产以农业为主。不论是佃户还是小农,大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活动。而统治阶级宣扬“三纲五常”,君臣父子,以维持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中国并没有西方封建时代强大的AIE(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教会,于是家庭便成了AIE的处所:从中国古代特有的繁琐的家庭礼制中不难看出。随着历史发展,家长不仅把子女当做财产的继承人,还把他们当做自己肉体和精神的延续。而在社会相对稳定,缺乏变化的时代,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这样,中国人有了自己的上帝:父亲;中国也诞生了数不清的“佳话”:哭竹、尝秽、卧冰、割骨……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所批判的,正是这种陈腐、愚昧的“孝道”,提倡子女的独立精神,以实现人类、社会之发展。但鲁迅批判的只是以“恩威、名份、天经、地义”为名的父权,他依然呼唤在当时实属奢侈的“爱”。而我们今天的改变,是群众思想的觉醒,还是为实际生活所迫的无奈?

    当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工厂代替了农田,工人宿舍代替了农庄茅屋,杨白劳不再和喜儿一起生活,给黄世仁交租子,而是下了煤矿,和进了纺织厂的女儿天各一方,也许几年才能见一面。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金钱拥有了魔力,只要它愿意,可以把任何和睦家庭内部温情脉脉的面纱撕碎。如果我们愿意假设他们不是我们的父母来客观评价一下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就会发现他们或许善良却并不可爱,和他们的“羁绊”不过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产生的经济关系罢了。

    当然,亲情还是确实存在的,好像一只从房顶上跳下来的鸡,在落地前总要拼命扑腾两下翅膀。由于资产阶级法权的持续存在,家庭总构成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对每个亲属,我们都会在心里觉得,我还是应该去爱的。我们总会为“爱”的失落而长吁短叹,只因为我们实际上不具有爱的能力。这种境况很可能还会持续不短的时间,它注定是我们时代的症候。巴尔扎克笔下19世纪的法国现在看来是如此亲切熟悉。

    正如前文所提到过的,市场经济愈发达,家庭中非异化劳动的成分就愈弱。洗衣机、电视机可以代替子女,从而使子女彻底“解放”到劳动力市场上去。家庭的异化正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的矛盾在家庭中的发展,私有制孕育的家庭将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受到冲击,最终家庭及私有制本身不可避免遭到扬弃,尽管可能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刘慈欣未发表的科幻小说《中国2185》中描绘了人口老龄化,婚姻自由化,公共托儿所,养老院兴起伴随而来的家庭解体的广阔画面,也许真的需要很久,“亲情”才会随着人的自由、解放而重新变成一个积极的概念,而非逃避残酷现实的迷魂药和我们可怜灵魂的救命稻草。

    如果认识不到我们最需要去爱的,并不是远在千里之外,巴望着能和你聊一两个小时的老人(虽然他凝聚着你的回忆,维系着一种虚假的价值),而是在我们身边每天和我们一起工作的人们,就只能把亲情永远当做一种宗教式的仪式,而失去了爱的能力。只可惜我们身边的人现在看来都还不大可爱,所以并不能治病的鸦片成了我们舒缓疼痛的唯一良药。

    有些“思想转变快”的人已经不再傻乎乎地“前现代思维”,但他们永远无法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另一部分人却在自责、焦虑中煎熬着,“背着因袭的重担”;我们呼唤“新人”,只有他们能“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下一代到光明的地方去”。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