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罗辑思维的结论完全不符合自然科学事实还是有人替他说话?

理由
举报 取消

从心理学分析,这些人是什么心态呢?我认为@袁岚峰老师已经很客观的不带有任何个人情感的完全从科学的角度解读了罗辑思维中出现的错误,怎么还有人替罗振宇说话呢?如果说一个人的语气引起你情感的共鸣,那么你或许会诉诸情感,如果一个人身份不够,那么你可能会诉诸权威,如果一个人故意把话说的很玄乎,那么是语义模糊。种种逻辑谬误,或许会让你不是那么理解对方的逻辑,从而不认可结论。可一位化学博士(无法诉诸权威)这么客观的(无法诉诸情感)给你用通俗易懂的(无法语义模糊)语言分析已经无法诉诸任何逻辑谬误了,评论区还有人洗地?这到底是为什么?来自问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369271/answer/86427359

2017年7月12日 10 条回复 1753 次浏览

发起人:袁梓谦 初入职场

媳妇儿第一

回复 ( 10 )

  1. 用户头像
    理由
    举报 取消

    题主可能对罗辑思维的模式不是很了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超流行“中小企业讲座”,比如刘一秒、李强之类,他们的讲课内容大多是倡导新的企业营销模式,顺便夹带一些团队激励的新模式。在广东这样的讲师不计其数,只不过大部分都是闷声发大财,每年都有无数的北方土老板被忽悠到南方去听课,回来后激动的不得了以为自己发现了企业营销的新大陆,其实呢激动那么几天、几个月后,企业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讲师的盈利模式主要靠讲座和卖书以及影像品赚钱。

    听众心甘情愿而且认同基于:1、不同世俗、反世俗的新奇观点概念,给人特立独行的高人一等感。2、人脉的交流,现场那么多全国的老板,是个人脉交流的场所。3、从众效应,特别是现场大家都被精神催眠,少数清醒的人的也潜意识的慢慢被同化。4、成功案例的激励,讲师不断的举例子“我的朋友”、“我认识的谁谁谁”、“我认识某个著名的企业家”就是这样如何如何才成功的。

    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唯一一点就是他们讲课的内容其实不切实际、不接地气,但是讲师是有妙招的“执行力”,你没有执行下去,所以你失败了怨不得人家。

    看到这些你有没有发现罗辑思维的模式很相似?只不过当年去南方听成功课的人转化到了网上,“营销力、执行力、领导力”被”互联网思维”替代了;“加入成功人脉圈”被“铁杆会员替代了”;同样的出书,只不过以前是“演讲”实录,现在变成了素材来源书籍。而由李天田合作的《罗辑思维全国巡讲》更是和时下流行的请一大堆讲师讲企业营销管理的模式没有什么两样。

    有个段子怎么讲的:黄鼠狼在养鸡场的山崖边立了块碑,写着“抛弃传统禁锢,不勇敢地跳下去,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只会飞的鹰!”接下来黄鼠狼每天在山崖下吃着摔死的鸡

    罗辑思维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下的企业,如果不去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去做企业,你一定会落后于别人,这本xxx写的《xxx》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现在我们买断了这本书的版权,只有我们这里有卖的,限量两万本,打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赶快抢购吧!

  2. [已重置]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是出于逆火效应。

    当代传媒技术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获取信息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将会更加理性。因为在浩瀚如海在信息中,在话语权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往往并不是学界认定的真理,而是看起来像是真理的一些错谬。因为信息具有可选择性,在互联网独有的大规模双向信息互动方式中,能够迎合读者心理的信息才容易得以盛行,它们往往是一些在对相关知识了解极少的人看来惊世骇俗的言论。

    专业知识本应有的主导地位之所以被破绽百出的民科网文所取代,是因为后者迎合了占网络绝大多数的读者的心理,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这种网文的读者,心理需求类似于自我炫耀与向他人炫耀。因为他们自己对相关知识极度无知,所以看到一些反传统的(与常识反差大)、情绪尖锐激烈(有煽动性)的内容就往往深信不疑,因为这可以凸显他的逼格,给不学无术的他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而严谨的学术研究应该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价值中立的,与之恰好相反。

    那些早期的人文社科素养较低的网友读者,当年可以看了几篇热血民科网文不加考证就膜拜虚构出来的冉闵张灵甫等人的功绩,现在就可以深信一个使用同样手段的宣称真相的视频集。背后的本质,就是他们这种叶公好龙、选择性相信”他们认可的真理“心理的一以贯之。他们实际上并不是在追求真理,而在消费与不转不是中国人类似的文化快餐。于是,缺乏理性的他们,对这个东西形成了一种正面的偏见,和较大的认知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该物态度的稳定性越来越强,偏见加以强化,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证实偏见“。

    这个时候,如果有个善意的旁观者用事实有理有据的指出他们所深信之物的谬论时,他们不会纠正反而会加深原有的错误认识,就像他们这次表现出来的一样(宁愿更加相信那些违背高中化学常识的内容并为之辩护)。对谬误的驳斥,并没有起到消灭谬误影响的效果,反而使得更加深信谬误,这就是逆火效应。不仅仅包括宣称在知乎早已被众多干货反驳的以知识为招牌的逻辑思维,这种现象其实十分普遍,比如说另一个罗姓胖胖的情怀产品。他们对高逼格物的这种非理智的信任如此之深,以至于在他们看来指出谬误来就是降他们自己的逼格打他们自己的脸了。殊不知,在有知识水平的人看来,他们太过年轻幼稚,很无知。

  3. 伍亦勤
    理由
    举报 取消

    如果用严谨的话语表达,真理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人世间绝大的多数真理其实是常识而已,大道不远人,它们没有稀奇之处。

    为了表达稀奇、有趣的“真理”,罗胖只好用绝对的语气讲似是而非的道理吸引人。

    素来真理枯躁,罗胖的“真理”有趣,自然吸引人喽。

    又因为罗胖给人以掌握真理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对罗胖的批驳,就是打罗粉的脸嘛,人家自然洗地了。

    稀奇古怪的真理见多了,我由衷地感觉,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金庸

  4. 沧海一胖
    理由
    举报 取消

    罗辑思维的特色在于偏激的观点以及犀利的话风,让人可以产生一种权威被推翻的错觉,从而引起部分听者的共鸣,似乎罗胖就是那个带领他们走向颠覆的领袖。

    偏激而独特的观点成为了这类支持者的特立独行的资本,让他们在朋友圈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他们不在信任史书的记载抑或是专家的发言,对具体事件或人物有了另类的观点使他们充满了优越感。

    而罗胖是这一切优越感的起源,当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们说罗胖其实也就是哗众取宠,他们如何可以接受?

    此外,性格决定命运,相信并愿意追随罗胖的听众大多具有偏执,极端等一些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秩序存在不满,希望以一种颠覆性的思维而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如果有人打碎了他们的希望之源,他们将选择战斗到底。

    简而言之,罗辑思维偏激张扬的话风为其挑选了最忠实的信徒,面对信仰之战,他们自然选择战斗到底。

    看了评论中为罗胖抱不平的,我想说相对于罗胖,我更加不屑的是部分拿着他偏激的观点不加思考到处炫耀以提高自身存在感的粉丝听众。没错罗胖就是一个说书的,但当他说书的受众达到千万级,他的言论就不再仅仅是一家之言,而是一种思想的推动力,那他就有责任做到谨言慎行,起码不能如同课堂演讲一般自由发挥,天马行空。

    互联网的时代,你有从粉丝获利的权利,就自然有对粉丝负责的义务。

  5. 孙志超
    理由
    举报 取消

    请你回忆看看,每天走在路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尤其是普通的职员、工人,你真正深入认识成为朋友的有几个?对于真理的一味坚持而不顾世界对真理的接纳程度,说不定有一天会走火入魔,成为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障碍。

    一个人被教育得更加成熟的过程,其实就跟牛顿第二运动定律颇为类似:若想让一个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就必须要施予反作用力;那可以是某种阻力,也可以是某种挡住它去路的,硬梆梆的东西,然后任由两者相互撞击。而阻止一个人成为象牙塔中幻想者的方式,恐怕就是无情的现实,比如说百度越黑它业绩越好,罗胖越黑他越有钱……诸如此类政治正确但改变不了现实的事情,会是很多人碰到的铁板,算是好事。

    认为罗胖的言论是否应该准确的争议,涉及到功利主义和道德哲学的分歧,不会有任何结果。对于要做商人的出发点,不论出于什么角度来批评,都是无效的,因为它的基础是功利主义,而你批判它的基础,是反功利主义的,它更近于康德的道德哲学。

    孤立地评判一件事的对错而忽视环境没有意义。Alasdair MacIntyre在《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一书中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追寻的旅途,既是这段旅途的叙述者,也是故事中的角色。在人生的旅途中,当我们自问:“我要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先知道我们究竟是在哪些故事里的角色、和我们的角色有关系的还有哪些人、还有我们所来自的究竟是怎么样的过去?

    从目的、情感、认同中抽离出来的个人是无法追寻美德的,因为我们的行动从来就不是单独行动,而只是故事发展中既有行动的一部分。我们甚至不是我们人生故事的唯一作者;我们顶多是共同作者罢了。对于社群经济中的偶像(比如罗胖)和粉丝(比如听众)而言,很多时候他们的世界观是从属于社群的。

    在当今中国,知识经济正红,是个大事业。不过这庞大的,向往知识,愿意学习,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群,其中大量的人会避开学院派的学者,即便是知乎上这些并非权威的人,通常也不是他们面对的主流。我们可能比学者好一点,不会搬出太多专业术语,但我们仍然只为彼此写作,而不是为一般看网络小说的读者,而读者也知道。我们互相忽视。

    虽然有部分学者比较关注普通人,知乎上则更加敞开怀抱,但这两个群体中的发声者仍然对于这些“一般人”可能喜欢的任何东西(比如逻辑思维),似乎会自动地产生厌恶。他们想像自己的观点是如此正确,内容是如此客观,只有具备“理性”或是拥有“教养”的人才能够理解。结果呢,好像是找不到舞伴的学生,为了自我防卫,他们只好宣称,自己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跳舞。

    把大众媒体(罗胖其实也算)视为谬论、邪恶,很容易让人强化专业与普及之间的对立,好像两者就是泾渭分明、截然不同的东西。紧接而来的想法,常常是:大众就是喜欢浅薄、轻松(往往也意味不够严谨)的知识。但这样的预设未必正确。

    其实,一个所谓的“大众”并不存在,急于划清专业与大众之间的界线,有可能搞错了方向。知识固然有专业性的一面,但它最终的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社会与生活。这样的关怀,不应该,也不会只限于特定的专业圈子当中。相比之下,如何找出科学、人文知识真正有价值、真正予人启发和感动之处,并寻找呈现知识的各种可能性,通过不同方式将之传播出去,在我看来是更根本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很多科普、政治、人文的电视节目,其专业性、知识性都很高,面向的受众群也很广。相比起来,我们没有多少能和罗胖的节目一样能吸引到足够受众,却又能拔高趣味和水准的内容,这才是值得叹惜的事情。

    改善的方式有两种,一个角度是写作,其重点在与读者沟通。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世界里,因为每个人只需要写给寥寥可数的同事、同行,而他们是别无选择,不得不读。(虽然这不排除有个别人特别善于写作)可是,一旦踏出小圈子,如何遣字造句、如何开场、如何结局,甚至是如何选择标题,突然之间都变成了重要的问题。你需要给读者一个阅读的理由,也要提供足够的吸引力,让他们愿意读下去。

    美国的历史学家Jill Lepore在教书之外,会定期为《纽约客》写作。阅读她的文章,永远是种享受。尽管她所写作的主题,我可能毫无涉猎,也缺乏专业知识,但却能通过她极为巧妙的叙事,宛如漫步般踏入另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这样样具有深度、知识性,但却不会充斥着恼人的术语,不被僵硬的学术规范局限,充满热情、吸引人的文章如果足够的多,总能吸引到越来越多的非专业读者。

    另一个角度,便是罗胖运用娴熟的媒体。无论是哪种学科,过去多年间演化出了一套准则逐渐稳固下来,但稳固往往也暗藏僵化和形式主义的风险。因为专业化,知识的传播需要经过一定流程,遵守一定格式,否则就失去了作为知识的资格。这些规范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道理,但它们既然是在历史中演化出来的,就不会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换句话说,它们会继续改变下去,特别是当外在环境产生了剧烈的变化。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媒体”的出现,便是一次剧烈的冲击。也许几百年后回头看,我们就像是活在印刷术刚刚诞生的年代,还不知道它会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改变,对于它所隐藏的巨大能量,有人感到兴奋无比,也有些人充满疑惧。

    新闻媒体方面,互联网彻底挑战了传统新闻的游戏规则,也逼着传统新闻业不得不转型,进而激发出各种可能性。那么,如果把新闻换成专业知识,能不能也有同等精采的效果?过去几年,知乎这个社区的成长见证了“长文章”在一个越来越碎片化的互联网世界里竟然意外有了市场。在这个快速成长的新媒体生态环境中,其实专业学者反而有大显身手的空间。著名生物学家E. O. Wilson曾说:我们面对无尽的信息,却仍然渴求智慧。(We are drowning in information, while starving for wisdom.)当每个人都可以在朋友圈里信手丢出一段新闻或一则评论,信息越来越廉价,内容也将越来越不值钱。相对地,经过梳理的知识,具有证据支撑的扎实论点,头尾完整的叙述,更显得难能可贵而能彰显其价值,这也是知乎的魅力。

    正是在这样纷扰的新媒体环境中,我相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将会找到新的舞台,可供挥洒。应该有更多的人成为比罗胖更优秀的文化与知识的中介者,因为我们需要更多人去带领大家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

    我觉得与其批判,或许这是个大家更值得继续努力的目标。

  6. 袁梓谦
    理由
    举报 取消

    自问自答,因为专业和工作问题,我对人性和逻辑还是比较了解的,迷信和传销要么诉诸无知,要么诉诸公众情感,总的主要是以故意制造逻辑谬误为主。

    诉诸无知主要表现在神学和玄学上,也有些在社会科学上,由于14世纪威廉才提出奥卡姆剃刀理论,而到了20世纪才有了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但即使有了证伪主义,也只能把玄学和神学与科学剥离开来,而非彻底否定,而大部分迷信都是建立在这上面才可以忽悠大众的,神学作为哲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必须出现在西方哲学史的教材上的,这毋庸置疑,14-16世纪作为经院哲学的主场,基督教彻底占领了哲学领域,所以如果要谈论科学根本躲不掉这些。

    而哲学、经济学、文学等人文社科类又因”文无第一“等等特性,由于历史决定和环境影响导致模型都处于动态,很少可以直接给出定论,只能给出模型。

    所以如果用这些手段再利用一点含混谬误,把上述某些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糅合一下,是很容易欺骗大众的。

    ———————————–

    但罗辑思维却可以完全跳出玄学和神学,直接用可证伪的自然科学一本正经的说着完全错误的理论。

    竟然还可以笼络住这么一批无脑洗地的脑残粉……我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基于此。

  7. 赵立正
    理由
    举报 取消

    所有高明的骗子在外表看来都不像骗子,而真正的骗子是无法被证明是骗子的,被抓住的骗子都是不合格的骗子。

    这是骗界三大基础定律。

    如果你收到“您已中奖,需先把手续费转到xxx账号才能领奖”这样的短信只觉得好笑的话,你可能也会单纯地以为骗子智商是白痴,才会发这样的短信,因为这条短信漏洞太大,且太缺乏常识。

    但这正是骗子的高明之处。

    他们用一种标准和成本极低的方式对用户进行选择,如果这样的短信都有人信,那信的人就是人群中最容易上钩和最容易被控制的。所以才有那些老人被劝别转款,还举报银行不作为,要死要活耍倚老卖老都要给骗子转钱的情况。

    这才是高明的骗子,一个高明的骗子可以让别人相信自己都不信的东西。

    罗可能是缺乏知识深度和广度的,但他也可能比常人更具有深度和广度,这才是最可怕的情况。

    他用很多看起来明显有问题的观点和说法,在人群中选出粉丝,那么这些被定向选择的粉丝,自然就是他最忠实的走狗。就像我认为大多开大众新桑塔纳和朗逸的人具有盲目短视、缺乏知识和自主思考能力、好大喜功和虚荣暴戾的特点一样,我也相信罗的粉丝具有缺乏知识甚至是常识、缺少独立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充满戾气等等这样的特点。

    其实吧,罗的粉也是很容易成为其他任何粉的,因为重点不是内容,而是方式:内容可以是逻辑思维,也可以是中奖短信,或者房东换号,但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正确的方式,才能从人群中选出那些不具有思考能力的人,而每个人的常识是不同的,所以不同方式的定向选择,总能选出合适的目标人群,逻辑思维,仅此而已。

    罗和其他很多脱口秀主播一样,与什么斗鱼或者六间房主播都没有本质差别,仅有的区分不过是他们自认为自己拥有话语权,和那些“线上夜总会”相比bigger高了很多而已,这些话语权带来的不是给听众以知识,只是把知名度和话语权做了一个耦合的提升,积累了一票死忠粉以方便他们卖书,或者是帮他们骂人而已。

    这些人说好听点叫做名人,叫做商人,说不好听点就叫做骗子,如是,无论怎样他们都不是学者,所以也就不要要求他们的听众是听讲的学生。

    所以吧,愿意相信罗的粉丝们,和香港那群年轻人没有本质的区别,被定向选择了而已。

    而这些教主们,才是获得实际利益的人。

  8. Christopher Yang
    理由
    举报 取消

    当老罗有一期明确表明读研读博是没有意义的时候,他就彻底与世界为敌了,为了讨好听众真是不择手段啊。

  9. 罗正
    理由
    举报 取消

    就是因为有题主这样动不动就把洗地挂在嘴边的人吧。

    罗胖节目做了可能有几百期了?看过一部分,他在逻辑思维中一般会介绍一本过几本书,当期的论点观点基本也就是源于书中吧。

    他自己也没有说自己的观点一定对,一开始就对观众说过,他只是提供另一种视角,告诉你还可以这样思考问题。

    我看过他讲历史的,讲现代社会的,讲互联网的几期节目,观点确实很有意思,有一套自洽的逻辑。

    与历史社科不同,自然科学自有其严谨之处,一个外行想涉足这个领域自然没那么容易,罗胖想引用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严谨度上没把好关,就出了这种问题。

    这有什么好洗地的?

    确实没有,评论里那几个知友是在洗地么?并不是。如果他们不出来说两句,评论区,包括题主,包括那几个高票答案,已经快把罗胖整个人和和这个节目全部否定掉了。

    就像罗胖不能信口开河的在自然科学领域胡说八道一样,仅凭他一期节目中的一部分,就要否定这个节目,还要装模作样的分析下心理学,看看邪教教主怎么忽悠广大愚民的,这么多年科学教育是这么培养我们的?

    有人质疑自然就有人维护,你骂人还不让人骂回去了?还心理学分析一下,好像这么明显的错误那些维护的人都是瞎,都脑子有坑看不到,他们一定是被蒙蔽了。你看清楚那几位知友想表达什么了吗?

    这种优越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这是让人感到心冷。

    因为西医科学,所以不能容忍中医的存在。

    因为转基因科学,所以不能容忍质疑转基因的存在。

    因为你科学,所以不能容忍外行之见的存在?

    布鲁诺,哥白尼放到现在,也是被你们这样的人烧死的。不是说罗胖是这样的人,而是你们容不下罗胖的胡说八道,自然也容不下真正的颠覆性观点。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