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茶叶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是我在看到下面这个问题以后想到的关于茶叶的几点基本常识有各茶种原产地的朋友来科普一下的吗? – 健康科普这位题主希望能为茶叶消费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但我觉得,在提供信息之前,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茶叶消费真正的痛点在哪里希望广大茶叶消费者能在这个问题下倒到苦水,说说自己买茶过程中的困难 2018年1月18日 10 条回复 1096 次浏览 消费
回复 ( 10 )
作为消费者来说一下。
感觉这个是整个初级农产品中最大的问题,没有标准化,信息不对等。
就茶叶来说,我遇到的几个问题。
先定义我为绿茶的初级消费者
1. 什么是好茶。
这个有部分硬性标准。基本上我们认为的核心茶区,几采,品种,工艺
但是说实话的太少。
那我首先的去学习这个品种的茶,什么是好茶。
以去年买茶为例;
碧螺春查了东西山核心区的最好,于是优选这2个区的找茶,找到最后,发现所有人都说自己是东西山核心区的,精捡过的旗枪。
2. 好茶的量。
到底有多大的量?如果说这批X茶在核心产区总共就2吨的产产量,我能买到么。
参假的太多。
这个可能喝茶的都不太关心。我接触普洱多,其他少,所以普洱几个山头的古树量就那么点,结果满世界都是。我延伸的认为,其他差也会这样。
3. 哪里买
大品牌,小品牌,农户都在卖,都说自己是核心区的头采,都说自己是群体种,都说是古树。
几个渠道,淘宝,线下店。
以去年买茶为例;
我不太选择线下店;我认为这些店的运营成本过高,茶的售价包含了成本。
所以选择网店,了解碧螺春的价格应该在2000-3000间,淘宝去找这些的价格,然后搜。
我认为我网购能力应该算非常优秀了,但是还是很难选出我应该买哪家。
4. 试错成本高
在没有确定这个茶的正确感官认知下,我没法做到我买的是不是真正的价值的。
在没开汤前,所有的只能是商家的描述,没有建立正确感知,就算现在给我10个店铺的茶样过来适合,我也不会知道到底哪个是正确的优秀的口感,因为我只能认为,这个茶是否不错,是否适合我。
所谓茶无好坏,喜好在人心我认为是不对的,好茶就是好茶。好茶就应该有明确的标准。
所以是错成本太高,而且没有带领的情况下,我没法做到认准某个买点后一直购买。
不懂茶是否正宗,价格是否合适,这是消费者最痛苦的问题。
买茶一定要试茶,推荐一个简单的方法:不管什么茶,用沸水泡5分钟,再闻是否有异味、香气是否正宗持久,喝一下茶汤是否浓稠,是否有回甘。
这就是专业的审评方法,在这种泡法下,茶的缺点会放大容易识别好坏
价格层次过多,说白了就是质量差别太多。
試答。
喝茶有8年左右的时间了,没深入地研究过茶叶。但就一般性问题还是可以畅谈几句的。
既然题主表明了身份,我就自己的感受讲一下吧。
茶叶算是大众消费吗?我认为不是,至少我身边的亲朋好友喝茶的仅仅一两个而已,但仅有的这几个人消费茶叶量还是可以的,购买渠道很固定。
在茶叶消费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我认为:标准为何?
1.价钱。
100一斤的铁观音和1000一斤的铁观音有什么区别?
淘宝或者天猫上的价钱怎么会那么便宜?
即使不喝茶的人,他/她都会潜意识觉得茶叶是暴利。
能通过什么公认的标准且有说服力地告诉他们这个100和1000的差别?
2.口感。
去(新的地方)买茶叶,卖家都会问你,喜欢喝什么口味的?好喝的就行啊!可怎么算好喝的?最终还是以顾客喜欢的口感为标准。如果不经常喝茶,不会有种被骗了的感觉吗?因为在他不懂的情况下,最终结果还以他的标准来作为最终的衡量依据……谁能happy?
3.去一个新的茶叶店都不敢大声说话,弄不好就被骗。也就是多花冤枉钱。(我所听过马连道茶城很经常这样做,不过我没在帝都生活)
4.茶叶到底给了消费者一个什么感觉?
5.中国人做生意有个诟病,不看长远,也难为做生意的这些人了。前几年好的时候……结果现在……
其实说得啰哩啰嗦,但自己想表达的还不知道有没有表达清楚。
题主一定也接触过红酒咖啡之类的外来饮品,粗略的感受就是我买一瓶1000块钱的红酒或者咖啡肯定物有所值,但茶叶,怕被骗到不行。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消费者。
说的夸张点,九块九包邮的和九百九十九不包邮的,都说自己有花果香。
买着心累。没有标准,没有保障。
作为茶叶消费者,最困难的,是茶叶的农残和制作工艺等食品安全问题,毕竟是直接饮用的。再有就是茶叶的价格体系和判别标准,所以一般会选择品牌茶,特别是需要送人时候,质量和价格都有些保障。
1、每一种茶都有国家标准,如果真的对茶有兴趣可以购买一本(专业类)茶叶审评的书;
2、按照书本找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茶,可以在当地茶叶市场少量购买品尝(多找几家店,也可在网上寻找),把每次喝的体会和书本描述对比,再接着少量购买,再对比……
3、这样对自己喝的茶有些概念后再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茶友交流及拓展购买渠道
4、对一种茶有真爱后到该茶产区感受茶叶魅力……
茶叶在中国属于熟人商品,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标准工业品。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导致采用的销售策略也不同。虽然我国是产茶大国,但是茶叶还没有真正成为国人日常消费品。有句话:喝茶的人不买茶,买茶的人不喝茶。可见在我国,茶叶承载着微妙的文化内涵。几千年的茶文化现在真正出口的茶叶有多少?在国人的普及率又有多少?
现在政府喜欢搞花式宣传,品牌有时候是上面给基层下达每年要创多少省级、市级品牌,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想想很着急。
国内没有建立标准 没有产地保护与认证, 就不要高价来追茶了。
建议喝国外的红茶 比国内性价比高。
好茶缺消费者,消费者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