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应该分析哪些数据?具体怎么去分析?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想进入电商数据分析行业,本人对数据分析的实战经验基础为零。 2017年12月13日 10 条回复 1104 次浏览 互联网,分析,数据,电子商务
回复 ( 10 )
电商平台的数据分析,应该关注五大关键数据指标和三个关键思路。
五大关键数据指标是活跃用户量、转化、留存、复购、GMV;
三个关键思路是商品运营、用户运营和产品运营。
下面我会详细展开来讲具体分析方法。
现在很多电商运营团队缺少精细化运营和数据驱动的经验和意识, 但是电商运营正在成为电商自身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近几年电商行业的各大网站纷纷通过降价、促销等方式来吸引用户,KPCB 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 年到 2015 年全球移动端新用户的增长率持续下滑,可以预计在 2016 年这一增速将继续放缓。这意味人口增长带来的流量红利正在逐渐消退,用户增长将更加乏力,那么,通过单纯的价格战来吸引新用户的方式还可行吗?
严峻的市场市场形势让我们思考:
1)通过降价促销来带订单数的增长,但是这样的活动吸引来的真是你的目标用户吗?
2)现在很多电商运营团队缺少精细化运营和数据驱动的经验和意识,依靠价格战这种野蛮生长的方式,一旦团队面临增长困境,又该如何应对?
Part 1 | 电商行业需要关注的五大关键指标
在众多的互联网细分行业中,电商行业起步早,发展时间长,行业特征显著:
1)商品品类及 SKU 多,用户覆盖面广,运营难度大;
2)总体上客单价低(除旅游、奢侈品等外),强调留存与复购;
3)电商产品设计相对成熟,优化运营是重中之重;
4)电商行业竞争白热化,精细化运营是冲出重围的必备技能。
要想实现精细化运营,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电商网站要提高运营效率,至少需要五大关键指标:活跃用户量、转化率、留存、复购和 GMV 。
1)活跃用户量是一个基本的指标,有 DAU(日活跃用户)、WAU(周活跃用户)和 MAU(月活跃用户)三个层次;
2)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电商运营需要关注主路径、次路径甚至精细到每一个品类 / SKU 的转化率;
3)留存要从不同的时间周期上研究,包括次日留存率、3 日、7 日、30 日留存;
4)复购则要从 3 个角度去看,复购用户量、复购率和复购金额比;
5)GMV 是最重要的指标,我们的运营最终是围绕这个来进行的。GMV = UV *转化率*客单价。
Part 2 | 商品运营:流量优化和品类优化
前面提到电商行业的一大特点是商品品类或者 SKU 非常多,那么如此多的商品该如何运营呢?
这是三个电商 APP 的首页界面(各家 Web 端布局也比较相似):前两个是京东和国美,属于平台型的电商;第三个是生鲜水果平台,属于垂直型电商。不难发现电商的产品在设计上非常类似,首页上面呈现的是轮播的 Banner ,下面是活动专区。
在商品运营中,尤其是首页商品更新速度快,我们要格外重视转化,甚至要精确到不同时间区间、不同位置、不同商品的转化率。然后根据转化率,结合业务经验,不断调整运营策略。然而目前,即使是大型的电商网站,也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对于每个商品品类 / SKU 的转化率的分析仍存在一定的空缺。
商品运营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投入低,见效快,效果明显,商品运营的本质是通过不同坑位、不同活动、不同商品的分析来提高我们的转化率和 GMV 。
下图展示了一个电商购买流程的主路径:首页——活动页——商品详情页——支付完成。从精细化分析的角度出发,我们关注转化路径每一步的转化率;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最后一步“支付完成”的转化率偏低。
我们更需要基于三个关键转化“UV-点击”、“点击-加入购物车”、“购物车-支付成功”,对不同的商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及时调整运营策略,下图就是各个步骤的转化率:
电商网站的运营节奏非常快,尤其是活动专区的“秒杀”、“抢购”等活动,需要实时监测 SKU 的更新变化。上图中,某电商平台进行了一次微信上的促销活动,通过实时监测到对应的平台访问情况,便于运营人员及时调整运营策略。
这是新型的波士顿矩阵,横坐标代表商品的曝光量,纵坐标是商品的转化率,图中的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品类的商品。右上角的商品品类曝光量大、转化率高,是现金流的重要业务;而左上角的商品虽然曝光率非常低,但是转化率极高,属于我们上面提到的未来明星型品类,对于这一类商品,我们在后期的运营中可以增加其曝光量。
Part 3 | 怎样进行用户运营?
正如开头提到的,随着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的放缓,用户体验愈发重要,之前无目的的短信推送、APP 通知有可能使用户厌烦,破坏用户的体验;甚至可能导致用户退订、卸载。
精细化运营的情况下,做好用户运营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找到用户留存的关键点;二是采取差异化的运营策略,区分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的运营方式。
1. 找到用户增长的“魔法数字”
留住一个客户的成本远远小于重新获取一个客户的成本,所以留存至关重要,它关系着一个平台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留存曲线分成三个周期,开始是震荡期和选择期,经过这两个周期,如果用户能够留下来,就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
在硅谷流向的 growth hacking 中,经常提到 magic number(魔法数字)。
那么作为一个电商平台,你的平台的魔法数字是什么?
以某电商平台为例,在该网站上 7 天内完成 3 次购买的用户的留存度(红色)是一般用户(绿色)的 4 倍左右,因此在一周内让用户完成 3 次购买就是他的魔法数字。
2. 差异化的运营策略
不同用户的活跃度、商品偏好、购买决策阶段都各异,我们需要采取差异化的运营策略。差异化的运营策略主要从3个角度出发:基于用户的活跃度、基于用户对不同商品的偏好、基于用户所处的决策阶段。
基于用户的活跃程度,我们可以将用户大致分成“流失用户”、“低频活跃用户”和“高频活跃用户”。一般情况下,一个用户 30 天甚至更久没有登录你的平台,我们基本可以认为该用户流失了。对于流失客户,是否要考虑采取召回策略。30 天内活跃 10 天以上的高度活跃用户,我们是否可以向其推荐更多精准的商品。
其次基于用户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我们采用用户分群,将用户区分成“美妆类”、“鞋帽类”、“数码类”、“书籍类”等不同群体,然后精准推送新品。
最后,基于用户购买决策的不同阶段。一个标准的购买流程,先后经历“首页浏览/搜索——浏览商品详情页——商品对比——加入购物车——支付成功”等几个环节,用户在每一个节点都处于不同的决策阶段。我们从维度(属性数据)和指标(行为数据)出发,对用户分群,如“领取了优惠券,但是未使用”的用户,采取精准的推送。我们从 GrowingIO 提供的 API 导出这些用户的 ID 和属性,然后对接企业内容的 CRM 或者 EDM 进行精准的推送和提醒,刺激用户的转化。
Part 4 | 优化产品的转化效率
目前电商产品的设计总体成熟、界面布局类似,我们主要结合用户的使用情况去优化产品。我们的思路主要是:优化产品不同路径的转化率,注重用户点评的管理。
1. 优化产品,从转化做起
一个购买行为可能有多种转化路径:
1)首页——商品——订单转化
2)首页——商品列表——详情页——订单转化
3)首页——搜索——商品列表——详情页——订单转化
4)首页——单坑位Banner——活动页——详情页——订单转化
除了不同路径的转化率,我们还关注转化的每一步:
上图利用 GrowingIO
一旦觉察到问题可能存在,我们就需要层层下钻,直接抵达问题的核心。我们通过用户分群,将“提交订单,但是未支付完成”的用户全部筛选出来。然后抽出 3-5 个符合条件的用户,借助“用户细查”仔细观看每个用户的操作流程,一般就能发现问题了。
2. 用户评价的重要性
越注重用户体验的商品,用户评价的管理就越重要,例如旅游类商品、生鲜类商品、鞋服类商品等。
借助转化漏斗,我们发现观看过“商品评价图片”的用户的购买转化率是一般用户的 4 倍,但是其数量只占总体的 1/10。如果我们能引导用户参与点评,将优质点评展示给更多的新用户,那么我们的总体购买转化率将会有更大的提升。
关于「电商网站通常怎么提高其订单转化率?」,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 电商网站通常怎么提高其订单转化率? – 张溪梦 Simon 的回答
注:文中留存图、用户分群、漏斗、实时分析等功能均来自 GrowingIO – 硅谷新一代数据分析产品。
前人总结出来的,觉得挺好,首先要构建电商数据分析的基本指标体系,主要分为8个类指标,即:
1. 总体运营指标:从流量、订单、总体销售业绩、整体指标进行把控,起码对运营的电商平台有个大致了解,到底运营的怎么样,是亏是赚。
2.网站流量指标:即对访问你网站的访客进行分析,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对网页进行改进,以及对访客的行为进行分析等等。
3. 销售转化指标:分析从下单到支付整个过程的数据,帮助你提升商品转化率。也可以对一些频繁异常的数据展开分析。
4. 客户价值指标:这里主要就是分析客户的价值,可以建立RFM价值模型,找出那些有价值的客户,精准营销等等。
5.商品类指标:主要分析商品的种类,那些商品卖得好,库存情况,以及可以建立关联模型,分析那些商品同时销售的几率比较高,而进行捆绑销售,有点像啤酒喝尿布的故事。
6. 市场营销活动指标,主要监控某次活动给电商网站带来的效果,以及监控广告的投放指标。
8. 市场竞争指标:主要分析市场份额以及网站排名,进一步进行调整
以上总共从8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对电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公司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所以如何分析还需因地制宜。
1、网站整体运营情况;
2、销售数据(订单数据);
订单模板分享:
3、用户行为数据;
用户模板分享:
4、商品数据;
5、客户咨询数据;
咨询模板分享:
6、售后服务数据;
7、推广投放数据;
投放模板分享:
8、营销活动数据;
BDP分享仪表盘,分享可视化效果
9、财务数据:盈利、成本等
大概总的就是这么多,具体就多了。
不请自答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不早了,正好自己最近在研究电商平台的分析,也在整理这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正理的一个需要分析内容目录(来自我自己的专栏:撩撩数据吧 – 知乎专栏):
1.运营模块
2.销售模块
3.商品模块
4.用户模块
5.主题分析
6.风控模块
以上原文链接:数据化管理(电商o2o)系列文章目录规划 – 撩撩数据吧 – 知乎专栏,有针对每个目录下内容的介绍。持续更新中,欢迎交流。
转载联系请联系作者
正式进入电商运营5年多。也来谈谈我的历程。嗯先占个坑。后续来谈。
6.12更,以下全部以淘宝系平台(天猫,淘宝,阿里)为举例。其他平台请举一反三(当然京东,一号店类的会有自营商城来竞争。运营难度会更大,玩法会有些不同。后续如有机会我再开一号店和京东运营分享。)
以下内容内容会较为混乱,全部回答完毕之后,我会在整理一次–2016.6.12
一、叙:从题主的问题来看,题主是刚踏入电商运营的新人,我这边回答也会从简(初级入门)到中(中级水平运营)再到极(终极运营);一些大牛前面内容可以直接跳过。(当然这些全部只是本人5年将近6年来的一些初概的运营经验,运营的都还只是百万级和千万级的店铺。那些亿级店铺运营大牛欢迎来探讨指教)。(6.13补-对于连怎么开店的都不知道的亲。请先自行去混混淘宝大学,淘宝论坛,阿里妈妈联盟论坛,万堂书院,派代网,天下网商等。)
二、初级运营:作为运营入门,首先必须对店铺的基本运营数据要了解,这里必须了解基本数据-PV、UV、客单价、转化率、然后就是店铺的营业额。建立Excel统计表格(记住一点,统计数据的目的不是为了好玩装逼,不是为了给老板看,而是为了分析提升优化产品,促销策略等。有很多新手一接触这个就拿了个天花乱坠的统计表开始去通过生意参谋来统计了。然后发现怎么表格上面的这些数据我店铺都没有啊,只看到寥寥可数的几个搜索流量,追其原因,不是这个表格不好,而是它不适合你,对于初级运营阶段我给的建议是自己建统计表格,统计自己目前店铺运营阶段所需的数据即可。比如新店,你加了一堆的淘抢购,聚划算流量来源给谁看呢?)
1、PV/UV 流量是基础,再好的产品,促销,没有流量的曝光就是耍流氓。
1.1 流量的获取渠道–站内:自然搜索流量、类目流量、站内直通车/钻展/淘宝客/麻吉宝推广流量、站内活动流量天天特价、淘抢购、聚划算、淘金币、淘营销报名的活动(至于活动对店铺的类型,信誉DSR门槛等的要求这里就不展开细讲,还是有机会在开专题另说)、店铺自建活动流量(很多这块很容易被运营忽略,比如天猫食品类目的自建活动如果策划的话,被推到了天猫食品的首焦那就等着数订单,这块我会放到中级运营展开)、后期的老客户流量数据、微淘流量数据、甚者直播引入数据等。
1.1.1 自然搜索流量,掌柜运营对它既恨又爱,因为它是根,从互联网伊始到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搜索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它是没变的,只是从PC端搜索到了移动端搜索,到了各类专注于垂直市场的APP。当然里面的搜索规则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作为初级运营,你必须了解原始的自然搜索规则,你才有机会跟着规则而改变而优化运营。自然搜索无非就是产品跟搜索词的匹配度,还有影响排序规则的因素–产品的DSR评分,店铺DSR评分,产品评价,好评率,产品的销量,产品的友好度,店铺的其他维度–售后综合评分,
先见周公去,预算这周末这问题能全部回答完毕,这几点有空会陆续填充,各位看官可以先收藏,6.20来看完整版。(知乎回答个问题还真累,本来想把以前在论坛分享的直接拷贝过来完事,后面想想分享的同时也能重新整理我的整个运营思路,说不定我又会发现以前遗失的某些点子,所以就一个字一个字的把整个思路打出来,明天用电脑试试,手机打字真蛋疼)
———————–7.28
抱歉,还是有朋友关注。最近由于家里有点事,又带领小伙伴们在冲个项目,耽搁好久没上,尽快补上这个大坑。
不请自来
第一 参考 我参与过 这个上面的数据表结构 应该够你用了
第二 看电商的APP数据 可以通过talkingdata 友盟等,这些收费,百度MOTA是免费的,
第三 别的么 主要还是看看阿里的报告(阿里研究院,请自行度娘)
原文地址 ——> 数据盘点境外电商平台
上图展示了各平台在三大市场的流量表现。
平台流量品质
流量不代表平台的全部。访客的停留时间、浏览的网页、访客的来源等等因素同样决定了整个平台的价值。下面的图表,我们挑选了一些最为关键的访客参数来对各平台做一个横向比较。
电商运营主要的数据指标有几大类,包括总体运营指标、网站流量类指标、销售转化指标、客户价值指标、商品及供应链指标、营销活动指标、风险控制指标和市场竞争指标。不同类别指标对应电商运营的不同环节,如网站流量指标对应的是网站运营环节,销售转化、客户价值和营销活动指标对应的是销售环节。
总体运营整体指标:就是从流量、订单、总体销售业绩、整体指标对自己运营的电商平台进行把控,知道它到底运营的怎么样,是亏是赚,包括流量类指标(独立访客数、页面访问数等)、订单产生效率指标(包括总订单数量、访问到下单的转化率)、总体销售业绩指标(网站成交额、销售金额)、整体指标(销售毛利、毛利率)
网站流量指标:就是对访问你电商平台的访客进行分析,看可以对网页进行什么改进,对访客的行为进行什么分析等等。包括流量规模类(独立访客数和页面访客数,与整体指标有重合)、流量成本类(单个访客获取成本)、流量质量类(跳出率、页面访问时长、人均页面浏览量)
网站销售指标(也就是转化率指标):分析从下单到支付整个过程的数据,帮助你提升商品转化率。包括购物车类(加购次数、买家数、商品数、购物车支付等)、下单类(周期下单笔数金额和买家数、访客下单转化率)、支付类
客户价值类指标:找出有价值的客户数据,并进行精准营销,包括客户指标(累计购买客户数、客单价)、新客户指标(新客数、新客获取成本、新客客单价)、老客户指标(消费频率、最近一次购买时间、消费金额、重复购买率)
商品类指标:主要分析商品的种类,哪些商品卖得好,哪些不行,库存情况怎样,哪些商品可以进行捆绑销售,包括sku数、独家产品的收入占比、品牌数、上架商品数
市场营销活动指标:主要监控某次活动给电商网站带来的效果,包括新增访问人数、新增注册人数、总访问次数、订单数量、下单转化率以及ROI。
风控类:分析卖家评论,以及投诉情况,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包括买家评价(评价数、上图数、评价率、好评率、差评率)、投诉指标
市场竞争类指标:主要分析市场份额以及网站排名,以便对运营策略作进一步调整。包括市场份额相关(占有率、扩大率、用户份额)、网站排名(交易额排名、流量排名)
传统意义零售业会分析2个指标。我个人觉得电商可以加第三个。其他就别加了,加了你也分析不过来。
什么市场占有率什么的也别算了,根本不靠谱,市场是多大,占有了多少,只能通过一个方法来分析,那就是说好听了叫估计,说难听了叫YY。
这两个指标是: Basket Size和Return Rate。
好了,为什么要分析这两个。
你要知道一点,每一个新客人到你店头价格,无论是电商还说超市都是相对固定的,比如你投广告一个CPC多少,很多人用屁屁想想就知道了,至于他来了买不买,是人还是Bot,这种都不重要,人家价格都是明摆着的,价格好质量还差,你就不会买它,市场是平衡的。
Basket Size 是要分析的,因为你对每个用户进来是会产生成本的。如果他们没有买走你的成本,那就会亏钱,不要指望他们买了东西就行,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他们买的很少,你同样会亏钱。
太贵的东西会导致消费者的购物欲极速下降,这主要是消费者会产生忧郁,一点犹豫了,电商几乎是毫无机会。所有,Basket Size要设计的消费者觉得随便“买买买”的最大值,比如,你买个2.3的牙膏会在乎他是2.3还是2元吗?
Return Rate是很重要的,且是和Basket Size平衡的,一但消费者一次买了太多的东西,第二次就会隔更久来你这里,而这之中,消费者就会有各种平台的选择。你的客人流失了,就很难受了。
先写这么多。
没有目标的方法论和工具都是耍流氓诶。这么多回答,有人能把为什么要做这个指标体系,做这个体系要达到什么关键目标先回答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