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且把它理解为我们的成果从在脑海中有一个简单的雏形到被认可的一个时间段。在国内,举个简单的栗子,课题组或者老板有一个想法,然后拿去申请基金项目,经过审批等等一系列程序成功后,会有一个干活的时间段(2010-2015,诸如此类),而且每年还会有收支报告,看看你的钱是不是花在正确的地方上去啦(在国家科技计划申报中心网站上能够清晰看出);如果在相应时间内没有做到项目申请时讲的blablabla……那么,以后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反之,如果一个项目很赞b( ̄▽ ̄)d,组里面SCI(STUPID CHINESE INDEX)国内核心什么的满天飞,那么就大致说明了我们的研究是有成功的地方哒,国家的钱是投资是正确哒~讲真,3年或者5年,绝对不算长。所以周期长不是否认科研工作市场化的理由。再举一个栗子,在美国,不仅仅是政府,很多财团都会出钱贴科研,新药研发、基因工程市场化等等都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的,但是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相相相相当的回报率,这些前期投入都不是问题。
回复 ( 10 )
当然是市场化的。科研工作者直接和科研机构讨论薪资,大多数科研机构自身有很大空间调整薪资水平以适应当下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不需要受制于哪一个政府部门。
先说说什么是市场化?就是没有一个中央机构直接干预。比如我们熟悉的油价,发改委制定一个价格并且规定只能上下浮动多少,这就不是完全市场化,而主要依靠政策调节。但是完全的市场化是不存在的,比如美国的油价相对于中国油价更市场化,但石油毕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资源,美国也仍然需要通过政策法规去引导和监督市场,如果油价突然剧烈波动,国家也有义务动用国家资源去平抑物价以维护人民生活的稳定。所以这里只是市场化程度高低的问题。
回到这个问题,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多属于事业单位,工资评级有一些框架性的规定,同时研究生待遇不高,使得很多人去国外读书工作以至于定居。国家当然是知道这个问题的,提出提高科研工作者收入水平就是一种市场化的体现。所以才有千人计划、百人计划这些能够提供相当于美国工资水平的职位以吸引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相比于直接的市场化,国家主导的政策更直接有效,但会有灵活性、滞后性的问题,不过至少这个发展方向是值得肯定。
美国高校大多私立,教授的工资当然没有什么教育部这种上级主管部门来制定,完全按照各地区、各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工资给低了没人会来,工资过高会影响效率,最后科研机构入不敷出。工资就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维持一个合理的动态平衡。比如2000年前互联网泡沫还没破灭的时候,cs和telecom的科研机构根本留不住人,大家都去工业界,动不动一上市都是百万千万富翁。这时候科研人员的收入势必水涨船高去适应当时的环境。
另外想讨论一下你题目中的一句话:“这类工作的价值判断周期较长,是否不适合市场化?”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科研工作价值判断比较难,所以市场没有能力去评价,只有中央机构有能力。这是典型的精英体制的思维。就是觉得只有领导牛站得高看得远,普通人都是白痴鼠目寸光。美国一个大学要招一个教授,完全有能力去评价他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然后对比自身的发展需求做出判断,不可能需要依靠国家来定价。再举个例子,美国的高校基本上都是自己招生,而中国是高考统一招生,意思就是说怕你们单个学校管不好,所以教育部教育厅统一管理。我不想评论高考制度,因为也许对于目前的中国这种制度是合适的,国家也开放了一些自主招生的渠道。但是我们也许应该反思这种精英体制的惯性思维,去相信广大的人民群众有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
最后,关于科研本身,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仍然是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比如探测引力波,这种跨越几十年、花费上百亿的项目,没有哪个市场容得下。必须依靠国家的扶持才有可能完成。国家有意引导某项研究的时候,高校去招聘相应的工作者可能就愿意付出较高的薪资,因为他可以为学校带来很高的科研经费。所以即使是高度的市场化,也不能否定体制的引导作用。
哎,提起这个一把辛酸泪。就举一个例子,一个跟澳大利亚的合作项目,干同样的事,澳方专家一个月3万澳元左右,中方的5000澳元。
从劳动力市场一侧来看,当然是市场化的。但从“商品市场”一侧来看,市场化程度则很低。
谢邀。仅仅只知道生物材料这一块的。是市场化的,这个市场化的意思是先到团队再到个人。比如研发这块(我只知道这块),项目的支持,是由市场决定的,现在经济不景气,很多都被砍了;简单的说,景气的时候有些护肤品化妆品产品研发或临床测试的项目,现在很少,都是临床的项目。再就是个人,当然就是干得多拿得多,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有考核;不过这中间也有一些例外,有些带甲方的资进组的也有啊。。。据我所知,国内也是类似的情况。
谢邀。确实不了解美利坚的具体情况。
但作为一个工作好几年重返校园的科研狗,大概讲一下国内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吧。
基于你的问题“科研工作的价值判断周期较长,是否不适合市场化?”有这样两个方面希望题主注意到:
1.什么是价值判断周期?
暂且把它理解为我们的成果从在脑海中有一个简单的雏形到被认可的一个时间段。在国内,举个简单的栗子,课题组或者老板有一个想法,然后拿去申请基金项目,经过审批等等一系列程序成功后,会有一个干活的时间段(2010-2015,诸如此类),而且每年还会有收支报告,看看你的钱是不是花在正确的地方上去啦(在国家科技计划申报中心网站上能够清晰看出);如果在相应时间内没有做到项目申请时讲的blablabla……那么,以后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反之,如果一个项目很赞b( ̄▽ ̄)d,组里面SCI(STUPID CHINESE INDEX)国内核心什么的满天飞,那么就大致说明了我们的研究是有成功的地方哒,国家的钱是投资是正确哒~讲真,3年或者5年,绝对不算长。所以周期长不是否认科研工作市场化的理由。再举一个栗子,在美国,不仅仅是政府,很多财团都会出钱贴科研,新药研发、基因工程市场化等等都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的,但是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相相相相当的回报率,这些前期投入都不是问题。
2.科研工作(在下仅浅谈一下理工类)从大白话的角度上来讲可以分为学术和工程两大块。做工程的嘛,小试、中试、完了上生产线,每一步直接就能看出你的思路对不对。学术可能会慢一点,因为和政策的落实等等挂钩暂且不表。就说说很多科研机构都有着自己的周边这件事吧,比如青海盐湖所的中科盐湖科技创新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中科贝思达(厦门)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观正确地响应了国家“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有没有?科研狗的工资也被市场化带动起来了有没有?去除其他约束条件,单说你的问题如果是“适不适合市场化”,那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看是做什么科研的吧 如果和应用开发结合的比较紧密肯定和市场有关系 如果是做基础的 就和大的经济状况有关系 除非政府没啥钱了 美国实验室会出现倒闭开不下去解散的状况
别的不敢说,至少国外phd学生待遇远高于国内。至于工作后待遇不清楚,我在国内做科研工作,在医院里,因为挂靠临床科室,所以待遇好于研究所和高校。
但是其实科研做大了,后面很多都不靠工资这些,基金多当然有钱了。初步来讲,起步薪水还是医院里多一些。
看你市场化怎么定义的吧,老师工资看学校的收入是多少,包括学费赞助什么的收入,这样来看是市场化的,但是有些行业跟外面不是接轨的,比如一些医学院的老师的工资要比私人医院医生要低很多。看你怎么看了。
谢邀,不过并不了解,而且也不是在米国。。。
在瑞典的话,博士生的工资是比一般的工作工资水平低的,博后以及更高教职的话也是在正常工资水平之内,并无特殊优势
谢邀,但很抱歉没在美国待过,无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