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还能还能保持多久?

理由
举报 取消

众所周知、现在一线城市房价涨价厉害已经不是普通工薪阶层工作几年就能买得起的,虽然三四线城市房价泡沫破裂、但是一线城市由于每年源源不断的流入年青劳动力、从事高科技金融IT等行业、房价涨、供不应求、这种人口流入大趋势还能保持多久?对未来五年的房价影响怎么样?

2017年10月9日 10 条回复 1331 次浏览

发起人:Robot 管理大师

回复 ( 10 )

  1. 李-Dan
    理由
    举报 取消

    楼上答主图灵Don说北上广深人口过去十年流入无减缓迹象,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上张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相较于07年,北上广深人口流入减少了至少了一半,尤其上海在15年时人口流入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关于10年发生的常住人口飙涨原因见备注1)

    (以上数据均来源于各市社会经济发展公报)

    题主的问题是人口流入对房价的影响,我觉得关注人口净流入,更应该关注流入人口的结构情况,关注流入人口的受教育情况。因为教育程度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而收入情况是衡量一个地区房价的基本因素

    就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口就业情况来衡量一下。(第三产业被称为新兴产业,相应需要高教育程度人口更多一些。其中第二产业选择制造业,第三产业选择计算机+金融业)。北京和上海07-14年二三产业就业情况如下表所示:

    北京及上海制造业和计算机+金融业就业人口增长率如下表所示:

    (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用制造业和计算机+金融业就业人口来衡量人口结构变化证据稍显不足,下表是北京和上海07年以来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就业人数的比重

    从上面两表可以看到北京从08年起,代表第三产业的计算机服务+金融业就业人口增长率大于制造业就业人口增长率。而上海从13年起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飞速增长。说明流入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北上受高等教育人员占比重差距这么大的原因见备注2)

    以上介绍了北上人口流入及人口结构变化情况,题主另一个问题是人口流入对房价的影响,衡量房价最常用的公式房价收入比。一般收入用的是全国就业人口的平均收入。我觉得对于北上来说,用上述不太适合。因为对北上来说,主要的购房人群是高收入人群。相对收入较低的比重较少(个人感觉,没有实际数据支撑)所以觉得用第三产业平均收入比较适合。11-14年第三产业平均收入和房价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到北上房价收入从10-14年是逐渐降低的。

    广州,深圳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如下表(没有使用像北京和上海制造业,计算机服务和金融业就业数据,因为暂时找不到)

    14年数据暂缺

    广州和深圳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如下:

    (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年鉴)

    从上表可以看到,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中,深圳流入人口结构变化是最不明显的。

    (后面找到数据再补充)

    上面写了那么多,还没有回答题主的问题,人口流入趋势能持续多久。找了一个参照物海南,下表是海南00年至今的新增人口数量

    海南从01年开始新增人口降到00年的一半,此后一直保持大体恒定。我自己的想法是北上广深人口净流入会大致保持现数量不变,但人口流入会更加集中到高等教育人群中

    注:下面部分和答题没什么太大关系

    备注1:看到大家都在讨论1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楼下也有知友说统计数据不真实的。特意找了一下其他35个大中城市中可以查询到08.09.10年常住人口数据的。具体新增人口数据见下表:

    续表:

    可以看到在10年几乎所有大中城市常住人口数据飚增。我初以为是金融危机后4万亿推出农民工返城导致,后来楼下评论区知友指出是10年人口普查的原因。我觉得这是个靠谱答案。

    备注2:楼下有知友提醒北上受高等教育就业人口占比重差距这么大的原因是因为北京大学多,科研院所多,政府部门多,做了个11-14年上述三个部门就业人员统计(单位:万)

    北京和上海上述三个部门人员差额及占北京就业人口比重如下表:(手头找不到上述三个部门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情况,做最大值估计,假定100%都是接受本科及以上教育的)

    差额占比大致在10%-11%之间,也就是说北上在企业接受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比重在11-14年大致在4%-7%之间

  2. Robin Hood
    理由
    举报 取消

    同样金融圈的 提供个案例吧

    浦发银行资产管理总部 最近把 中后台迁到 合肥了。当然是动员安徽籍员工先过去。同样待遇,立马房车。对五年至十年左右的员工 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以后的趋势是 一线背指标 赚业绩

    二三线 做好服务中后台,降低成本。

  3. 高可
    理由
    举报 取消

    很多人还是没搞清楚,一线房地产市场是用来抗货币贬值的工具,他的实际购买价格取决于他的租金回报能否覆盖利息支出,剩下的你就把他当成是一个和货币供应量同增同减的资产包

  4. 方觉晓
    理由
    举报 取消

    就在一线城市房价持续“高烧不退”之际,天空突然飘然这样一则新闻——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1.5%,这是十五年来的首次。常住人口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首次负增长。

    2月29日,上海发布《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至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27万人,较2014年度的2425.68万下降。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33.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同比下降1.5%(14.77万人),2014年度外来常住人口为996.42万。

    这是一则不起眼的消息,但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告诉我们,人们涌向一线城市速度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迅猛,告诉我们一线城市的房价也许已经开始让不少想留下的人望而却步。

    众所周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之所以能够持续上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它们能够提供大量其他城市所没有的资源和机会,源源不断地导入新的人口,维持庞大的住房需求。

    但上海常住人口40年来首度步入负增长,却给一线城市敲响了警钟。一方面,人口减少本身就意味着对住房需求的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增速远超人们的收入,高昂房价和房租正在变得让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承受,最终选择离开。

    房价收入比(房总价/年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房价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每日经济新闻提到,业界有计算认为,结合国情,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在6~7倍之间较为合理。但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薪酬进行统计,发现即便是这些人群的房价收入比,也已经超过7倍的合理范围:

    即便是在2015年上半年房价新一轮暴涨前,深圳、北京、上海的房价收入比均已超过18倍:

    有人说此轮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发高烧”,是因为链家等中介违规垄断,是因为黑心开发商哄抬房价,是因为刚需被压抑后的报复性反弹……错!大错特错!也许链家、开发商等机构确实有推波助澜,煽风点火,但绝不是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本轮楼市反弹的本质,是一场政府主导下的房地产“去库存”运动。早在去年年末,中央经济会议就将“去库存”确定为今年五大主要任务之一。今年以来央行降低首付比,三部委减税等措施,正是通过鼓励居民部门“加杠杆”,化解房地产库存。

    在刚刚结束的G20会议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又释放了一个振聋发聩的信号:个人房贷加杠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什么意思?就是政府鼓励人们借更多的钱买房子。

    海通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撰文指出,如今政府希望通过居民部门加杠杆,来摆脱经济困局。由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已经债台高筑,居民加杠杆是政府手中所剩为数不多的工具。这是残局中的一着险棋,对政府而言,下不好会有危机;对大众而言,一旦失误,将有负资产风险。

    短短一年半时间里,中国央行已经进行了六次降准,六次降息。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今日撰文称,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的海量流动性,一方面推动庞氏融资滚动,另一方面推升了股市、楼市的上涨。如今的楼市正在加速见顶,可能重蹈去年股市的覆辙。

    任泽平分析称,流动性有两个核心去向:

    一是维持债务循环和庞氏融资滚动,资金大量沉淀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V下降,产能过剩的重化工国企、三四线城市小开发商、地方融资平台等资金黑洞不断加杠杆,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万亿元,社融3.42万亿元,大超市场预期,也表明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快。

    二是本轮货币宽松周期开启以来,先是2014-2015年上半年推升股市,然后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推升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房市资产价格,2016年房市类似于上年股市的“水牛”“杠杆牛”,已经脱离房价收入比等基本面指标。近期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大涨,南京、苏州、杭州等二线城市蠢蠢欲动,房市正呈加速赶顶迹象,2016年需警惕房市重蹈2015年股市和1991年日本泡沫崩溃覆辙。

    任泽平称,十次危机九次地产,地产泡沫过高将降低一国实体经济竞争力,地产泡沫崩溃将引发经济金融危机。当前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难以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待落地攻坚。

    虽然此轮房地产上涨是政府一手推动,但一线城市如此“高烧不退”却令监管层的心惊不已。各地政府接连表态要“降温去火”,新华社也发文称,警惕一线城市房价非理性上涨。文章提到,春节后一线城市楼市火爆,房价持续上涨。这里面固然有一线城市需求相对旺盛等符合市场规律的缘故,但价格短时间内暴涨,其中的非理性因素应引起高度关注。

    新华社此时警告房价,监管层担心的是什么呢?

    1. 在京沪深等最具经济活力的一线城市,年轻人的房价收入比不断攀升,房价成为阻隔人才进入城市的高门槛,会影响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2. 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依然艰难的背景下,由于一线城市的外来人才绝大多数都是倾两代人之力,甚至还要再加杠杆才能完成购房。巨大的“虹吸效应”使资金过度集中于一线楼市,透支了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三四线城市更难去库存。

    3. 一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更大。高房价将颠覆人们对财富和生活的认知,如果一个城市每年房价上涨三成以上,试问这个城市的企业家和年轻的创业者们是买房还是办实业?

  5. 退休老头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邀,个人以为,可以保持到永远,至少此生看不到它停止。

  6. cracker
    理由
    举报 取消

    北京市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

    除去密云,怀柔,门头沟,延庆,平谷,还有7700平方公里

    北京市当前常住人口2200万人

    每个人按30平方米计算,是66000万平方米,即660平方公里。

    以容积率3算,220平方公里。

    以上是数据

    感官,除了北五环,东西南三面五环一带,均有很可观的宜开发地块。

    城铁房山线沿线,更是成片成片空地。

    土地稀缺?人口稠密?

    靠人口流入拉动需求?

    流入的都是什么样的人群?毕业生,务工人员居最多。这些人能拉动多大的需求?

  7. 东北狍子君
    理由
    举报 取消

    会继续增长下去,直到成本大于所得

    其实一个城市有没有吸引力重点就在于所得是否大于成本

    现在很多人说北京上海的成本太高,但还是有很多人去,因为那里有机会,有可以大于成本的机会。

    直到有一天,成本大于所得,那么这个城市就要出来自己找找问题了,看看能不能通过城市改良降低一下成本,然后人口又继续增长了。

    当然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变化,这个变化目前比较可行的就是东京都市圈那种概念了,不再是单独的一个城市,而是好几个城市一起了。

    最近刚出台的上海总体规划就有这个意思了,当时说的比较有意思的就在于上海的总规要打破原有总规“中心城区-外围”的形式,改为多片区的模式还是怎么着的,可以看下。估摸着上海的野心现有的土地已经满足不了了。

  8. 哈文林
    理由
    举报 取消

    流入能保持多久不清楚,但是广州现在如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产业逐渐式微,许多工厂已经搬到珠三角其他城市了。而新的互联网有关产业发展确是蓬勃发展,不断开发。

    从人数上看,前者的用工人数应该远大于后者,统计上,一个程序员与一个普通女工都是“1”,但是从价值上看,却又不能划等号。

    华强北的衰落不代表深圳电子产业不行了,虽然确实有很多从业人员在离开,现在是一个很微妙的时期,是二产人口减少三产人口增加,二产减少的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你从数据上看好像这个北上广深人口流入停滞减缓,但是这个是一个结构上的调整,这个数据是失真的,所以会有上海人口净流出15万这样迷惑人的数据。

  9. DAR DAR
    理由
    举报 取消

    本人是在一线城市金融行业的HR,我从一个微观角度给大家一个视角。

    本回答针对金融,科技创新等人才密集型产业。

    很多人觉得,做企业,一线城市成本高,业务可以转移到二线城市,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同时,我在北京开个20万招来的人一般般,到大连开20万肯定特别有吸引力吧!

    听起来是对的。

    然而大错特错。我暂且不讨论一二线布局对业务机会的影响,就说成本的问题。当真正招人会发现,20万在大连并不能招到同等素质的人才,你想复制一线城市的团队能力,没戏。好了,反过来问你,你在北京,拿20万,让你去大连,济南,太原,同样薪酬,你去吗?*

    深思熟虑之下,大部分人是不去的。

    好吧,那再给你加10万。

    所以你看,这tm是个悖论:表面上的成本低和薪酬优势,对于高端人才密集的业务,根本就是伪命题。

    当然,我不否认二线城市在土地和其他方面有成本优势,所以你会看到富士康的产能从深圳向成都,郑州转移。但是,真正的高端服务业,只会越来越向一线集中,金融,科技创新,律所,咨询,猎头,只会越来越向一线集中。你说北上广深会不会继续净流入,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高端人才一定会继续净流入。

    城市的阶级分化,就是这么残酷。

    -----

    *也有人会持平薪酬去二线,比如说,面对这个选择的,恰好有5%就是大连本地人,其中50%真的就打算回去了。也有部分人想换大房子,想享受更缓慢安逸的生活。但必须承认这在一线城市不是主流。

    *除此之外,高端服务业集中在一线城市,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还有其他微妙有趣的原因,有机会再说。

  10. 又高又瘦
    理由
    举报 取消

    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用了这张图,然后我就这张图来说说统计数据是有多不真实。

    看了这张图大家可能会想一个问题,2010年发生了什么?

    也许有人会想是不是10年上海开世博会吸引了大量的来沪劳动者,但是当年几乎所有的服务业都感觉到招工难,说明当时并没有涌入这么多人口。

    真实原因就是:2009年下半年上海正立了一个叫人口办公室的机构。成立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全市开展实有人口的统计,并监督未办理临时居住证的人员办证。也就是说,并不是10年涌入了这么多人,而是10年把这些人都统计出来了。

    2011年后,这项工作恢复正常,于是统计数据也恢复正常了。

    至于14、15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则是因为发改委要求全市尤其是中心区域加强人口流入控制工作。于是办证的政策导向由尽量办理变成了严格控制。反正上头只看报表,谁会关心究竟发生了什么=_=

    所以个人觉得魔都距离人口净流出还有一段距离,不信看看房价就知道了。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