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现实的社会越缺少创新?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仔细想想,国人每天都在为讨生计而奔波,脑袋里想的,除了赚钱,就是当官。我们国家这两年提倡创新创业,可是人们的创新意识,已经很匮乏了。难道越现实的社会,创新越匮乏吗? 2017年5月16日 1 条回复 903 次浏览 创业,社会
回复 ( 1 )
思考:
我身处全民创新浪潮中,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越现实的社会越缺少创新?
前两天“下岗工人郭英森预言引力波遭嘲讽”事件,被网民议论纷纷。在年初引力波被美国科学家所探测证实之前的5年,国内一档职场招聘类综艺《非你莫属》上,来了一位特别的求职者,他便是人称“诺贝尔哥”的下岗工人郭英森。
事件经过是这样的:
这个初中学历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声称“我发明了几个新理论,这些东西合集到一块,就会产生新的科学,这些新科学会带来什么新的技术呢,未来的各种车辆都不用有车轮……”郭英森说,现科学是在“惯性系加粒子实体”,在这个运动范围之内,物体运动的速度极小极小于光速,它的物理学叫正物理学。而在新科学当中,是“加速系+ 引力波+ 物质波”,它的速度可以极大极大地超光速。
在做进一步阐述时,郭英森被节目嘉宾方舟子打断:“我看到他的介绍是初中学历,我是觉得他可能连初中都没有学好,只记住了几种术语,就开始乱用。什么引力波、物质波的。”
随后,郭英森想用“数学表达式”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理论”。
“这是你自己发明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物理学家可以看的懂,”方再次打断郭英森说,我们这个庙太小,他应该去拿几个诺贝尔奖,而且他的发明发现如果能够成立的话,我们的物理都不用学了。
直到最后,郭英森始终没有机会对自己的“发明发现”做进一步阐述,便匆匆收场。
由于直到来宾下场也没有说出他真正的发明是什么,更没有阐述他的理论,我们无法断言他的研究绝对具有科学依据。
但单纯从事件上来说,节目嘉宾和主持人端起“经验至上”的高姿态,从知道老郭的身份时起便无法摆脱“低学历者”的偏见,由此对民间科学爱好者,或者说是民间创新创造所显示出来的不尊重,不相信,不认可,直接扼杀了民间创新的热情,抢夺了民众创新的话语权。正如网友所说,专家并非全才,创新也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
回到一开始我的思考,为什么说社会现实,创新便会减少?
首先,物质欲望的不断膨胀造成了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重,满脑子都是想着如何赚钱,哪儿还有时间去研究科学创新?
其次,现代人很容易陷入“思维的螺旋”中,这个思维的螺旋,也就是一种从众思想。当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成为潮流时,人们的价值观便会轻易摇摆,去追随潮流。由此,我们常常听到类似“身边人都这样”,“我不这样会被笑话的”的话。一旦陷入“思维的螺旋”,人将会逐渐失去判断力,一个漩涡消失,失去判断力的人为了寻求安全感,不得不跟随另一个漩涡。然而,创新需要的不是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东西,而是那些稀少的有价值的才能叫创新。
再次,由于人变得越来越脆弱,随处可见玻璃心,90%的好创意都在第一次示人后被消灭。想想自己小时候,是不是偶尔会对自己的文具用品进行小小的改造?我曾经用废弃的注射器改造成抽桶式水芯笔,那还是钢笔大肆横行的时代,当我兴奋地把成品展示给父母时,并未得到表扬或是认可,她们只是告诉我,有时间好好读书,别弄这些没用的。
也许我的想法并不严谨,但看到这两年国家对创新的大力支持,以及各地纷纷崛起的众创空间,让我仍倍感欣慰。这两年,我们团队所打造的慧源众创空间,就在不断改善服务,为创新提供温床。从建设6.4万平米的朔州最大科创科技园,到打造“慧源SOHO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再到10余个创业项目同步孵化,我们竭尽全力所做的,就是不要让创意的火种泯灭。
众创空间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值得欣慰的是,全世界都在为创新营造好的环境,且不说未来是否会出现震惊世界的发明,但至少好的创意将得到重视。
最后送给创客们一句话:任世界风雨再大,我内心独自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