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机器人(Horizon Robotics)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自15年5月,余凯离职Baidu IDL始,Horizon Robotics便走入我们视线,眼看一年就要过去了,现在的地平线“超越海平面”了吗? 2017年8月15日 10 条回复 1483 次浏览 人工智能,创业,学习,机器,机器人
回复 ( 10 )
[如有侵权望告知。]
谢邀,利益相关:2016.1-2016.7 Horizon Robotics 算法组实习生。现在考虑到做毕业论文所以乖乖回学校了。我回去的时候地平线刚好一百人出头,现在估计有一百二三十人了吧。
很多人不知道地平线具体在做什么,主要是因为地平线不怎么宣传干了什么,并不是什么也没干。换句话说,地平线比较低调。
———————————————————-
地平线机器人与其说是个“机器人”领域的创业公司,更像是AI领域的创业公司。它做的事情,是把人工智能应用到日常的场景中:家电、汽车、玩具。
长远来说,它还希望做神经网络芯片,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做出来的,所以短期看得到的产品,就是各种带AI功能的产品:和科沃斯合作的扫地机,和美的合作的空调,ADAS等等,主要方向是家用和汽车这两个。
————————以下黑机器人行业———————————-
所谓的家用机器人是个很妙的东西。机器人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机器人怎么动?怎么抓东西?怎么跟人交互?——控制、SLAM、AI都没有完美的方案,这时候的家用机器人基本就是一块大壳子的平板。(我本来想说带轮子的平板,然而带轮子不代表会动啊。) 同样卖几千块钱,ipad,surface和一个没什么卵用的机器人,你会买哪个?聊天?看视频?小冰和siri也会啊。平板还能用来办公写程序,机器人能吗?
所以我并不喜欢“家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这些方向。与其去做这些机器人,不如做机器人本身需要的技术,也就是前面说的定位、避障、导航、AI等等。地平线关注的也是这些技术,而在产品实现上,往往选择和其他公司合作的方式。所以我觉得不太可能哪天会有一台印着地平线LOGO的机器人出来。
我们都知道未来的生活肯定越来越智能,但这个智能真的是,突然间你家里蹦出一个能帮你做家务,能陪你说话聊天的机器人?——我觉得不会。更可能的方式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手机、家电,变得越来越智能,好用。我们已然看到如何用语音与手机、电脑交互,这会带来一些便利。下一步,我们也希望和冰箱,和洗衣机,和电灯电视说话,不必去费心找开关和遥控器。(我们知道声控灯比开关灯方便,但你肯定不希望一跺脚家里所有东西都亮起来吧)。进一步,还有手势、人脸等交互方式,但是这和AI技术到底能做多好有关。(而且初期肯定没有想象的好用,许多人会觉得那是鸡肋。)——这也是地平线正在做的东西。有人会觉得这有点像前几年的智能家居,不过我觉得“把家电用互联网连起来”和“把AI用到家电里“,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前者你是不是还要配路由,还要配冰箱洗衣机的IP,要是掉线了是不是还要查网络?连完之后有没有实质的用途?智能家居应该使家居更省力,不是更费力——目前看来更像是后者正在做的工作。
AI技术随着最近深度学习的浪潮得到了蓬勃发展,将它应用于生活是件有意义的事。当然它有它的局限性(理论上的/技术上的),比方说现在的语音交互基本是在“不理解话的内容的基础上,作出大概率正确的反应”,所以我们顶多给机器下下指令,没法真正意义上和它谈话。但这作为应用往往是足够的,公司的目标就是把它做的足够精确和小型化。
———————————————————-
我还是挺喜欢在地平线那段时间的,一帮人围着一台扫地机“地宝地宝”叫了一整天(一个声源定位的实验),弄得我回去之后整个脑袋也全是地宝地宝地宝……
占个坑,期待被科普。
机器人涵盖领域太大。个人感觉他家偏向无人驾驶方面。
最近地平线推出了产品。不过不是无人驾驶相关领域的,确实不太懂。期待被科普。
无论怎样,都期待他们能给用户带来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借着资本的东风捞一把。余博士作为技术出身人掌舵公司发展,应该比较踏实,所以充满期待和祝福。
说实话我不是很能看懂和说清这家公司到底要做什么,但同是做机器人的创业者我觉得正是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领域才有创业者机会。如果大家一眼就知道,比如大疆无人机,反而现在必须带一大笔资金才能杀入这个领域。
(当然余博士确实有一个亿的资金,不过假设他做消费级无人机的话未必有人愿意投,一个亿也很难在这个领域有多大发展,毕竟70%市场已被大疆占领)
真心祝福他们能做好,未来需要有理想的人按商业逻辑来创造。
—–——————————————————————
怎样理解家庭机器人?作为产品经理有话说
之前有人讨论地平线,说他做的那个到底是不是机器人?还是某种和图像语音运动控制等同价值的技术?我倒觉得没必要在意是不是叫机器人,给用户提供方便解决用户问题就行了。
机械手普通人不认为是机器人,但他给工厂解决了问题解放了生产力。家用摄像头也不是机器人,但它拍到了保姆虐待老人或小孩的画面。手机不是机器人,但它改变了人类生活。机器人概念非常大,与其在意是不是机器人,是不是牛x的技术不如去用这些技术解决一个问题。
论机器人技术我们看到日本做了很多牛x的技术在双足和仿人上走的很远,但是真的走进普通家庭的有么?买得到买的起是我最看重的参数。pepper最开始是想走如家庭的面向老人的,但五万人民币进入家庭很难。其手臂也只能握握手和挥舞。有实际使用价值么?
所以技术是技术,产品是产品,技术驱动产品,产品拉动技术。面向老人的家庭机器人最终必须要有手臂辅助老人,但现在要进去家庭这种技术还不足以成为产品。必须一步一步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现在企业角度,我不认同不看市场需求的憋技术大招,必须以商业逻辑一步步迭代。等到技术完美那天,我怕黄花菜都凉了。
机器人的链条特别长,图像语音控制导航传感器等等需要多方努力,但绝对不是某一个技术牛了就能做好家庭机器人的。技术、成本、体验多种融合,有时候改变用户生活的往往是一点点改变,而不一定要多牛的技术。那种把某种技术某种岗位看的很重的想法我是坚决反对的。又好比手机零部件供应商说做手机本身没什么技术含量一样让人无语,不过对手机大家都能理解某一种零部件牛并不足以支撑一个手机受用户欢迎,其实机器人也一样,链条上的公司共同努力才能发展。另外安卓系统也不是完美了才推出的,安卓手机正是不完美的技术中在市场中迭代的,所以因为导航ai等技术不完美就不做家庭机器人那么它就永远都不会完美.。(之所以这么激动,是因为我真的非常需要这样的产品,我非常担心我父母在家发生意外时我不知道。以及他们的心里健康。技术是迭代出来的。就好比大家都不去做手机,我们的屏幕技术是不会突然变好的。所以整个技术是个链条,不能技术相轻)
那么什么是家庭机器人?是不是手机软件就可以解决?
市面上有很多种,桌面的移动的,带屏幕的不带屏幕的,一米高的小孩,都叫机器人。依我看不用在意叫什么,能解决问题就好。(有时只是找不到合适的词,就像九十年代所有带嵌入式设备都叫微电脑,如微电脑电饭锅)
我要做的家庭陪护机器人是一个一米高可以移动的平台。(面向市场时我反而不愿叫机器人,普通人都会脑补成变形金刚)。我花了四年时间思考如何远程照顾父母,其中三年不断找解决方案,我非常确定手机或某个软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浙江大学教授在家发生意外差点饿死家中,哪个app能解决?如果他家里有个摄像头呢?如果能及时报警呢?手机的问题在于被动操作)只有一个以家庭机器人为载体的服务体系才能解决。(很多人都劝我要做一个小的桌面级的产品,但是多年的体验和痛点告诉我必须是一米高左右,必须能够移动才能真正让子女陪伴父母。这是有切身感受体验的。虽然做大的产品很难,但必须是这样)
面对一个新兴市场,大部分人不认同是正常的,就像有人和我说家里装15个小米摄像头也能解决陪伴父母的问题,我只能说科技产品的目的是让生活越来越便利。我今天遇到一个做java的一拍即合,都非常认同这个市场和前景,而且他也非常需要这种产品。
后来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眼光,我也不例外。但为什么有的人非常认同,有的人非常不认同呢?我想和自身痛点和需求很大关系。因为自己也需要,所以非常看好。
结论,说了这么多,意在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的产品针对独生子女的空巢父母。在外打拼的我十分担心我父母在家发生意外我救不了或不知道,所以在他们还没到那个程度时,我就在构建这套系统,希望十年后他们需要时我能完成。我知道某个手机软件是做不到的。单靠机器人也不行,但它是个载体和基础。
同时这项事业需要更多的人加入。更多人为了父母做机器人,那时就算我不幸挂了,也会有人完成这套系统让我父母晚年幸福。
一句话:不认同没关系,我在找认同的人一起努力。
这个回答居然还被举报了,呵呵
原回答如下:
看来我得回答一下了,不得不带点感情色彩。
这是个流氓公司。
经朋友介绍,去这个公司面试。从下午1点,面试到4点,讲了三个小时的Android音频架构,回答了几个他们遇到的问题。
最后的结果是技术没什么问题,薪水要高了。我说可以降一点,你们的意思是多少?结果也没有下文。最近看看这个职位好像还在招。
期望薪水是写在简历上的,付不了何必让我去做基础知识讲座呢。
从招聘的角度看,我是一个求职者,总体感觉这家公司投机成分比较大,先后经历五次面试,个个都是技术问题,我全盘提供了简明扼要的解决方案,面试一切顺利,但谈薪资时却像故意让人自动放弃,明明他写的范围我即使拿不到最高也是中等偏上,但他在最低价上打个八折,真怀疑是不是有意为之,而且整个过程经历了22天之久,疑点重重。
主打嵌入式AI的地平线,今年能否挣到一个亿? | 公司调研
调研 | 京京 刘馥亮
撰写 | 京京
AI的实现,不仅需要云端和数据中心的大规模计算,还需要本地的实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与决策控制运算,前者可基于GPU和FPGA实现,后者对运算平台的性能、价格、功耗、算法、场景适应性等都提出了全方位挑战,而这一边缘地带,大公司不会轻易涉足,也就给了创业公司机会。
地平线正是顺应这一机会而生。
自2015年成立以来,地平线就定位自身为嵌入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希望通过研发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处理器和算法软件,解决终端设备在本地的算法和计算问题。
地平线创始团队中,不仅有AI软件算法专家——曾创办和参与创办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及 Facebook 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余凯、黄畅、杨铭,还有硬件产品专家——前诺基亚全球副总裁方懿,以及芯片设计专家——前华为美国研发中心芯片资深架构师周峰,成为国内AI初创公司中少有的技术结构完整的创始团队。
一年多来,基于自身的软硬件技术积累,地平线陆续在智能驾驶、智能家居领域实现了商业化落地,不仅联合美的推出了可手势控制和自动调节的智能空调,还在今年CES展上,与英特尔联合发布了基于单目摄像头和FPGA的ADAS系统,该系统基于地平线第一代BPU架构——高斯架构研发。未来,地平线还会推出第二代伯努利架构和第三代贝叶斯架构,为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提供更高性能的嵌入式AI解决方案。
除了汽车、家居,地平线下一步将开拓安防领域。在一系列布局之后,地平线的商业化进程也在加快。余凯对外表示,地平线去年营收千万级,今年目标是营收过亿。
那么,这家成立近两年,横跨三大领域,软硬件兼顾的初创公司,如何选择战略和市场定位?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近期,爱分析对地平线联合创始人兼硬件副总裁方懿进行了调研访谈,探讨了以上问题,现将精彩内容与您分享如下。
应用领域:前景广阔需求明确,服务方式灵活
Q:咱们公司的定位是提供软硬件深度结合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一商业模式?
A:软硬件深度结合是指,我们不仅提供传统意义上的算法、软件SDK,还包括一个专门为深度学习设计的芯片架构。
之所以做嵌入式跟硬件、芯片架构深度整合,是因为深度学习需要大量计算,而算法对芯片的性能、功耗、成本把控都要求很高,只有做到软硬结合,才能提供更好的性能,同时我们又能够保证低功耗和低成本。
从提供方式上来看,我们有一整套的平台解决方案,同时为主要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具体我们会按照客户需求来,可能只是一个软件打包,或是一个芯片架构IP授权,也可能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提供方式比较灵活。
Q:为什么选择智能驾驶、智能家居、安防这三个领域?
A:我们对方向的选择,首先看市场趋势,有机会较快落地,可以让人工智能的新技术进入到生活中去演练。其次,需求相对明确。有些场景比较复杂,但是需求已经比较明确,我们就可以把比较分离的需求归成一个可以去聚焦、并且聚焦之后有共性的几个方向。
当然,这三个方向上我们用的硬件平台也不一样,依然需要深入去做。比如智能驾驶和智能家居,其实差异挺大,所以我们是有两个专门的业务团队在做,而且是有两套解决方案,一个是智能家居的“安徒生”平台,一个智能驾驶的“雨果”平台。
Q:安防领域选择什么方向切入?
A:安防是一个新领域。我们会从端上的智能转化入手,比如利用端上芯片筛选有用数据,过滤冗余无效信息。
Q:和国内其他计算机视觉公司相比,在提供的方案上有哪些差异?
A:其实大家的做法还是不太一样的,我们更追求的是嵌入式人工智能,解决在端上用什么样的方案跟硬件配合,能够做到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
Q: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如何兼顾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A:确实,作为一家初创公司,精力和资源有限,所以我们也会在产品线上进行收敛,比如像VR/AR、无人机也涉及到机器视觉、深度学习,但是我们不会去做,因为不同场景的需求非常发散,要做产品化,投入会非常大。我们现在关注的就是智能驾驶、智能家居和安防三大块,找到它们中间共性的部分,选择一个切入点,谨慎地选择客户。
芯片:需求带动场景化专用AI芯片诞生
在CES 2017上,地平线和英特尔联合发布了一款单目ADAS系统,它基于英特尔FPGA硬件平台,以及地平线设计的第一代嵌入式AI处理器架构——高斯架构。这套方案实现了约500毫瓦功耗,能够每秒实时进行40桢图像输入和处理,同时能够对车辆、行人、车道线和可行驶区域进行实时检测和识别。
Q:如何理解CPU、GPU、FPGA、AI专用芯片各自发挥的作用?
A:其实每一个芯片架构刚出来时,都是为了不同目的,比如英特尔的CPU是为了PC设计的,它更多的是用来跑通用运算,后来为了加速图像运算,出现了GPU,而处理音频计算的,一直就是DSP(信号处理器),这几个是现在比较成型的芯片。
进入AI时代后,GPU对深度学习的训练模型非常高效,FPGA阵列也开始被用于做交互式计算。但GPU本身成本和功耗非常高,FPGA也不便宜。所以我们提出来要做Brain Processing Unit,是想专门为嵌入式人工智能在端上实现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支持深度学习的全新运算架构。
此外,在做深度学习芯片时,也有通用和专用之分。通用的有点像CPU,它是一个更开放的训练平台,你愿意在上面跑什么,都可以去跑。而专用的是针对专门的应用场景,再去把它的效率做到更高。像我们做的专业芯片,更注重的就是端上的效率,或者说在嵌入式里面的调用效率,所以我们会在架构里面做更多的优化。
很多专用芯片在需求不明确的时候,可能有一种通用的算法和架构存在,但是当产品或用户需求明确在某个方向时,这种专用芯片的效率就会十倍、百倍地往上增加。
Q:按这个逻辑,每一个特定场景都会选用专门的芯片吗?
A:这取决于这个特定场景是不是有足够的量级去支撑你做芯片,因为芯片的投入毕竟还是很大的,为什么手机芯片到现在还会有新的玩家切进去,是因为这个市场分量还是足够大的。
Q:芯片领域很容易牵扯到专利纠纷,现在AI芯片的知识产权积累情况怎么样?会不会有一些创业公司绕不开的专利?
A:这方面我们也在积累,但芯片相关专利,很难检验,目前还没有看到绕不开的专利。
智能驾驶:进入消费级市场尚远,先让测试车跑起来
Q:跟英特尔合作的芯片架构是基于单目,为什么选择单目作为切入点?
A:单目虽然还不能支持自动驾驶,但在智能驾驶上有很大应用,就像Mobileye在中国也会有市场,但是它进到中国市场会有局限,比如数据,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可能机会更多一些。而且这块市场足够大,比如一些保险公司、“两客一危”的管控等等,基本都是政府强制性要求。
全自动驾驶由于复杂程度太高,目前还不成熟,至少还需要三五年时间。而且成本会很高,要让三四万块钱的车都装的话,还是很难的,而且就算装了,大家也不敢用。但是单摄像头就有机会优化,三四万的车上都可以装,实现辅助功能。
Q:从效果上看,单目和双目是两种平行的方案,还是有优劣之分?
A:看情况而定。如果做得不好,拿两颗摄像头凑一块也没用。Mobileye拿一颗摄像头也打了十几年。所以还是要看你要做什么,在你为特定场景所做的产品上,把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做到极致才是最有意义的。而且未来会是多传感器的天下,而不只是比camera的多少。
Q:自动驾驶市场英伟达也占了很大一块,地平线做的会有重合吗?
A:基础的东西都比较类似,但英伟达主打非常高的性能,我们主打的是效率,包括功耗和性价比。当然,自动驾驶的市场还没有展开,大家都有机会。
Q: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会不会对性能要求更高一些?
A:自动驾驶汽车的复杂度,不在于单一算法的性能,而在于多种感知、判断、决策和预测等。英伟达的先驱地位是肯定的,而且已进入产品化阶段。
Q:合作的车,能真正在路上跑,还需要多长时间?
A:这个肯定还需要很长时间,我没办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是To B的企业,把解决方案卖给Tier 1也好,OEM也好,最终通过他们来落地,对于具体的时间,还是需要双方共同计划和沟通,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
按严格意义上的前装车规来讲,有很长的预研期,然后到研发期,再到认证期,这个过程基本上是5年。但很多合作客户的车其实已经在路上测试,这也是我们短期内实现落地的一个机会。要真正到市场上去,是需要经过严格的车规认证,这是没有办法快速迭代的,因为涉及人的安全问题。
智能家居:选择合适产品和优质品牌,发挥辐射效应
去年8月,地平线和美的合作发布了一款高端智能空调柜机,该产品基于地平线“安徒生”平台研发,融合了手势控制、人员检测、安防监控等技术,实现了手势控制开关、根据喜好自动调节送风模式和风力大小,以及室内24小时安防预警等智能功能。
Q:过去一年,这款智能空调销量如何?
A:市场销量很不错。这款产品主打高端市场,比较贵。高端市场会产生辐射效应,无论是在美的内部产品线,还是在其他厂家,辐射都已经开始了。一旦辐射开来,起量会更快。在空调家电的图像方面,我们是任何一家厂商的首选。
Q:地平线也有语音团队,以后考虑为家电产品提供整套语音和视觉交互方案?
A:语音产品已经在规划中了,国内也有一些知名家电厂商在跟我们合作,只是还不方便透露。当然,把图像和语音放在一起,肯定是需要逐步去做。
Q:除了空调,还会考虑别的家电品类吗?
A:会有。我觉得有两点特别重要,首先是选择产品,其次是选择客户。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技术能力是一方面,但应用产品和客户的选择也很重要,不能说一个做洗衣机的厂商找我去做手势交互,我就去做,而要看这个产品和应用是不是真的能把公司带起来。我一直认为对于To B公司来说,一方面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判断,这个需求是不是可以产生辐射效应。
Q:空调为什么是首选呢?
A:首先,空调市场分量非常大,头几家每年就有3000-5000万销量了。其次,价格区间也比较大,能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空调在家里会有更多的机会部署,而且部署的位置相对于冰箱、洗衣机会更固定。此外,它要感知的东西更多的是跟人相关,而不是物。
所以,首先从技术上是可执行的,产品上面也有足够的量去支撑落地,而且美的又有很强的执行力,它有对产品、市场和用户很深的理解,我们双方合作挑选一些技术应用,然后测试、优化,最后发布这样一个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
Q:从谈合作到最后产品下线,大概经历了多长时间?
A:一年多,语音方面也用了差不多类似的时间。说实话,美的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刚开始还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关于用这些技术实现什么功能,什么样的体验,对用户有没有用,会不会喜欢等。另外不光是算法的优化,硬件方面比如摄像头之类,我们与客户一起都做了很多工作。
Q:在考虑家居应用时,除了空调,有其他合适的家电品类吗?
A:我个人认为TV/机顶盒也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首先它的位置比较固定,另外它跟体感游戏是一个完美结合。微软Xbox属于做得比较好的,但是游戏内容有限。
在交互方式上,现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对着遥控器做语音交互,不是很自然。自然讲究的是不知不觉,就像我们合作的智能空调,它不知不觉就可以为你调整送风模式。对于监控来说,电视的位置会非常好,而且每家都会有电视。
Q:地平线在电视方面会合作落地一些产品吗?
A:这个不一定。余凯曾经描绘过一个未来家庭生活的场景,比如说电视会自动开关、语音控制,冰箱可以知道蔬菜的新鲜程度,空调可以设成自己喜欢的温度。在智能家居领域,我们会慢慢去达到这样一个场景,只不过需要一个过程。目前落地了空调这个产品,就希望先把它做精,在市场上形成辐射效应。
除了家电,我们也会在玩具和服务机器人领域去慢慢推进,这也是今年的一个战略,但商业化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Q:美的空调增加这些功能,对成本增加有多大影响?
A:影响肯定有。家电本身对价格相对比较敏感,所以选择了一个高端机型,至于提高了多少比例,我们就不方便透露了。
Q:以后要做别的家电产品,这个方案是直接可以拿来用,还是需要再做改进或定制?
A:核心部分是一致的,但客户肯定会有一些定制需求。我们在做解决方案时,也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去做,比如提供一些开发应用接口,客户根据我们的接口和开发环境去开发自己想要的应用。客户希望端到端都做好,我们也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
所以整体来讲,就是一个“技术+服务”的业务模式,我们提供标准化接口,在这个接口上面,要么我们替客户做,要么客户拿去自己做。
Q:去年营收千万级,主要来自哪些业务?今年目标过亿,如何实现?
A:一方面,我们合作了一些Tier1和OEM厂商,获得了一些营收,另一方面和美的合作,也带来了一部分收入。今年,这两块都会继续增长,另外也会有新的合作产品推出。
爱分析是一家专注于创新企业研究和评价的互联网投研平台。爱分析以企业价值为研究内核,以独特的产品形态,对创新领域和标杆企业长期跟踪调研,服务于企业决策者、从业者及投资者用户群体。关注爱分析公众号ifenxicom,及时获取重要信息。
添加爱分析群小秘微信(ID:ifenxi502)即刻加入爱分析行业讨论群。
面试过他家。
他家在某个城市的位置很偏,离市区非常远。公司目前还很小,估计就十几个人吧。办公电脑倒是挺高大上。
面试流程不表,倒是最后一面的面试官让人感觉不舒服。我面试官全程打断人说话,非常鄙视我,结果面试官发现是自己错了〔摊手〕
待遇的并不高,不如华为sp,但他们表示自己给的已经很高了,还教育我们年轻人不要太浮躁,工作十年后再考虑工资[摊手]
号称面试通过率3%,各种高大上忽悠同学去笔试,大家以为少说也能跟华为一样给个16k+吧,结果几个同学收到的offer也就12k,实习期还要6个月,年终奖2个月不保证有,难怪之前群里问HR大体待遇时含糊其辞
整个面试的过程中感觉这家公司对技术人员缺乏尊重,当然面试官还行吧
匿名吐槽这么多,看来地平线有必要调整一下招聘策略和人事专业度了
搞人工智能的公司吧,CEO很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