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品牌会创建自己的副品牌 创建副品牌的条件是什么?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就像是拉菲和小拉菲这种 是为了满足不同阶段的消费人群吗 2017年5月14日 7 条回复 662 次浏览 品牌,市场营销,营销
回复 ( 7 )
泻药。我们比较习惯称为“次要品牌”或“子品牌”。
品牌组合形式无非三种:单一品牌、多品牌或母子品牌。由于很少企业会彻底抛弃现有品牌的资产而灵气炉灶,我们也不太会建议客户那样做。所以,通常情况下,后面两种情形更需要推出新品牌。
在这里,我们的理解是,不是什么“条件”,而是“必要性”。因为新品牌创建和塑造的成本非常高、风险非常低,我们原则上不建议客户轻易推出新品牌。
那么,什么时候有必要推出新品牌?这里有个前提:现有品牌的形象严重老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彻底放弃。其间,最常见的是上级公司、中高层、老臣、经销商等的反对意见。
接着,什么时候有必要推出新的平行品牌(多品牌战略),或推出子品牌(母子品牌战略)?
多品牌战略必须满足的前提是:市场规模较大、产品线较长、但品牌集中度较低,企业拥有较丰富的资源,但现有品牌的形象和价值趋于负面,无法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增长极。一般来说,新品牌的定位和现有品牌会很接近,因此差异化的难度较大。
母子品牌必须满足的前提是:市场趋于成熟、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留给新品牌的机会很少。而且,现有品牌的形象和价值比较正面,可以提供较强的信任背书,只是由于规模太大难以掉头,所以需要推出一个略有差异化的子品牌来满足特定细分市场的需求,并保留将来以子品牌来优化甚至取代母品牌的可能性。比较常见的是推出一个层次更高的子品牌,例如中高端品牌推出一个高端品牌。
关于多品牌战略的问题,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风致观点】零散型产业与多品牌战略
创建副品牌其实就是品牌的延伸,《定位》一书中有讲述。
所谓品牌延伸,就是把一个知名产品的品牌用在一个新产品上,比如有乐高积木之后,就有了乐高的牛奶。让我们从潜在客户角度出发看,品牌延伸不利于通用品牌名称,它使得这类品牌在人们心智里的清晰印象变得模糊。比如,提到拜耳,大家都会想到阿司匹林、可乐会是可口可乐。反正你不会说来瓶拜耳的可口可乐。
实际上,打入心智的根本不是产品,而是该产品的“名字”,潜在客户就是用这个名字与产品特征挂上钩的。具体来看,名字就像尖刀,它能开启人的心智,引入信息。产品有了合适的名字,就能填补空位,并且在那儿长驻。由内而外的思维方式是通往成功的最大障碍,而外而内的思维方式则大有裨益。
比如,金霸王电池外壳上之有粗体字突出了“金霸王”的字样,无线再加说“碱性电池”,因为“金霸王”本身就意味着碱性电池。这自然就是定位的精髓所在:用你的品牌名称代表通用名称,从而使潜在客户不经意中就把品牌名称当成了通用名称。
尽管品牌延伸通常是错误的,但反其道而行之却可行,人称反品牌延伸“拓宽基础”。这方面强生做的比较好,公司通过在成人市场宣传强生牌婴儿洗发水有多柔和,使得该产品成为成人洗发水中的领先品牌。请注意这个“拓宽基础”战略的特点: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包装,同样的标签,不同的只是用途。
其实盲目做副品牌还是需要足够的市场声量以及本身品牌有足够强大的用户群,此外,新产品需要新的名字。用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命名一个刚上市的产品几乎是必错无疑的。
原因很明显。一个名字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它代表着某种事物,它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占据了一个位置。正真广为人知的名字应该处在一个定义清晰的阶梯的最高处。
谢邀,确实是这样,为了针对不同档次的消费者。主品牌定位太高,一般人消费不起,又不能盲目下探。所以干脆搞一个副牌,价格便宜一点儿大家也都能接受,又不会砸了自己原先的牌子。
精准营销。
谢邀
为了多赚钱
副品牌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快速建立信任度,消除用户购买风险,获取利润
当一个品牌建成后,那么他就会在消费者的大脑中落下一个品牌标记,
这个品牌标记有两个属性,信任度和专业度。
比如知乎,这个网站在你头脑中有信任度,让你觉得不会被骗,
同时这个网站的内容,让你觉得专业,当你想获取相关知识时,你的大脑中会浮现一个知乎,这就是品牌的价值。
品牌在满足需求时,存在天花板
比如知乎满足了知识的同时,当市场占有率达到了一定比例后,就达到了天花板,
要继续增长就需要开发副产品,去满足不同的需求,
比如开发一个购物平台,
但是从零开始,那么获取信任度的成本就大,
如果取名知乎购物,那么可以快速的建立信任度,
但是同时会降低专业度,购物平台越发达,那么人类的大脑中知乎就会从知识平台转移成购物平台。
总结
1:增加副品牌是一种快速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的手段
2:副品牌寄生在主品牌资源上,可以跳过从0到1的阶段,快速的孵化一个品牌。
3:当副品牌越强大,反而会稀释主品牌的专业度。
一个Nike☞Air Jordan案例,一个宝洁公司的案例。
题主真的有兴趣,详细的研究这两家公司的战略就可以明白了。
个人认为以上两家公司是最成功的多品牌战略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