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小白而言,怎么能读懂一份理财合同不会掉坑里?
一提到“合同”,估计不少人就一个头两个大了。长篇累牍的专业名词、晦涩的条款……真希望什么都不管,有人告诉我该买什么就好!应此需求,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理财神器”,信息极度简化:一个期限,一个预期收益率,再加一个购买键,分分钟完成投资!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旦产品与预期出现差异,投资者找上门时,理财产品发行方往往就会搬出合同,告诉投资者:您是签过合同的,我们是按合同办事!
为了避免瞬间傻眼的囧态,更为了保护好自己那点来之不易的资产,咱还是了解了解合同吧!其实,合同读起来也不是那么费劲,读的多了就发现,甭管几十页还是几百页的合同,来回来去说的就是这么几件事,您需要关注的也只有这么几点:
1、 产品真实的发行方是谁
很多时候产品销售方并不是发行方,所以要通过合同了解真实的发行方。最近爆出的部分理财丑闻,很大程度上就是投资者在银行认购,就以为买的是银行理财,银行总不会骗人。其实,银行只是一个销售方,和产品的运作管理没有任何关系。
如何确认发行方?看合同最终签名处落谁的款、盖谁的公章。这至少是法律层面上的实际发行方。
2、 产品投向
理财产品合同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交代产品投向。通过阅读相关条款,至少可以避免销售人员“挂羊头卖狗肉”的道德风险。譬如,销售人员声称产品可以确保10%的年化回报,但如果投向里包含了股票、期货等高风险资产,您至少要在心里打个问号,这个收益是如何确保的?
现在部分理财产品投向上写得非常模糊,什么都包括,投资者该如何鉴别?一是通过工作人员获得更详细的信息;二是依据常识进行判断。常识真的很重要,如果一个产品声称可以获得30%的回报同时又没有任何风险,您一定要想想为何天上掉个馅饼要砸中您?
3、 关于“保本保息”
任何理财产品的合同里是绝对不会出现“保本保息”这4个字的,这是中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就连部分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只能在合同中承诺“保本”而非“保息”,而且这类产品收益极低(比定存高不了多少)。如果销售人员告诉您一款产品是保本保息的,您可以试试让TA在合同里找给你看。如果TA真的找出来了……认真的建议您考虑一下合同伪造的风险。
不要再天真的相信任何保本保息的宣传,任何不能落实在合同中的承诺都是无效承诺。风险和收益永远对等,这条真理已经被无数人用真金白银实践过。
4、 风险声明
一份正规的理财合同,一定会在醒目处做风险揭示,有时还需要投资者在风险揭示处签字确认,这既是监管部门的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出于免责考虑而非常有动力做的事。所以,只要留意是一定能找到相关条款的,至于有多少人选择性忽视……只能呵呵了。
风险声明囊括了大多数可能导致产品不达预期的情况,其中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等。大多数风险声明千篇一律,但如果产品存在某些特殊风险,通常会用醒目的字体或“特别提示”之类提醒投资者关注。如果风险声明条款中存在以上情况,请一定仔细阅读。
其实承担风险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承担的是什么风险,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承担这些风险。
5、 产品运作规则
不少合同为产品运作设置了一些规则,如公募杠杆基金中约定了基金定期及不定期折算规则、场外申购及封闭期规则等等。有时规则的触发会引起异常市场交易行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还是花几分钟时间了解为妙。
6、 合同还说了啥
与产品有关的一切内容,合同里都会有描述。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关键要素外,还包括如产品信息披露的方式及渠道;产品管理人变更的规则;产品估值方法、清算程序等等。这些条款大多例行公事,如果有兴趣也可以看看。
当然,如果每做一次投资都这么严谨的读合同,那也未免太累了。我的建议是,对于部分常见的投资,比如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公募基金、股票等,合同层面的纠纷比较少,读不读合同问题不大。但如果参与一些比较新,或比较另类,或预期回报高得有些夸张的产品,相信以上几条能使您更加清醒。
1. 看看免责条款
2. 保证收益率 和非保证收益率
3. 留意取钱出来的时候有没有特殊限制
4. 观察这个公司是不是一个正规的公司
首先了解投向;然后看投资公司的信息;是否是券商发行;有没有委托银行。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4 )
一提到“合同”,估计不少人就一个头两个大了。长篇累牍的专业名词、晦涩的条款……真希望什么都不管,有人告诉我该买什么就好!应此需求,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理财神器”,信息极度简化:一个期限,一个预期收益率,再加一个购买键,分分钟完成投资!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旦产品与预期出现差异,投资者找上门时,理财产品发行方往往就会搬出合同,告诉投资者:您是签过合同的,我们是按合同办事!
为了避免瞬间傻眼的囧态,更为了保护好自己那点来之不易的资产,咱还是了解了解合同吧!其实,合同读起来也不是那么费劲,读的多了就发现,甭管几十页还是几百页的合同,来回来去说的就是这么几件事,您需要关注的也只有这么几点:
1、 产品真实的发行方是谁
很多时候产品销售方并不是发行方,所以要通过合同了解真实的发行方。最近爆出的部分理财丑闻,很大程度上就是投资者在银行认购,就以为买的是银行理财,银行总不会骗人。其实,银行只是一个销售方,和产品的运作管理没有任何关系。
如何确认发行方?看合同最终签名处落谁的款、盖谁的公章。这至少是法律层面上的实际发行方。
2、 产品投向
理财产品合同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交代产品投向。通过阅读相关条款,至少可以避免销售人员“挂羊头卖狗肉”的道德风险。譬如,销售人员声称产品可以确保10%的年化回报,但如果投向里包含了股票、期货等高风险资产,您至少要在心里打个问号,这个收益是如何确保的?
现在部分理财产品投向上写得非常模糊,什么都包括,投资者该如何鉴别?一是通过工作人员获得更详细的信息;二是依据常识进行判断。常识真的很重要,如果一个产品声称可以获得30%的回报同时又没有任何风险,您一定要想想为何天上掉个馅饼要砸中您?
3、 关于“保本保息”
任何理财产品的合同里是绝对不会出现“保本保息”这4个字的,这是中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就连部分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只能在合同中承诺“保本”而非“保息”,而且这类产品收益极低(比定存高不了多少)。如果销售人员告诉您一款产品是保本保息的,您可以试试让TA在合同里找给你看。如果TA真的找出来了……认真的建议您考虑一下合同伪造的风险。
不要再天真的相信任何保本保息的宣传,任何不能落实在合同中的承诺都是无效承诺。风险和收益永远对等,这条真理已经被无数人用真金白银实践过。
4、 风险声明
一份正规的理财合同,一定会在醒目处做风险揭示,有时还需要投资者在风险揭示处签字确认,这既是监管部门的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出于免责考虑而非常有动力做的事。所以,只要留意是一定能找到相关条款的,至于有多少人选择性忽视……只能呵呵了。
风险声明囊括了大多数可能导致产品不达预期的情况,其中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等。大多数风险声明千篇一律,但如果产品存在某些特殊风险,通常会用醒目的字体或“特别提示”之类提醒投资者关注。如果风险声明条款中存在以上情况,请一定仔细阅读。
其实承担风险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承担的是什么风险,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承担这些风险。
5、 产品运作规则
不少合同为产品运作设置了一些规则,如公募杠杆基金中约定了基金定期及不定期折算规则、场外申购及封闭期规则等等。有时规则的触发会引起异常市场交易行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还是花几分钟时间了解为妙。
6、 合同还说了啥
与产品有关的一切内容,合同里都会有描述。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关键要素外,还包括如产品信息披露的方式及渠道;产品管理人变更的规则;产品估值方法、清算程序等等。这些条款大多例行公事,如果有兴趣也可以看看。
当然,如果每做一次投资都这么严谨的读合同,那也未免太累了。我的建议是,对于部分常见的投资,比如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公募基金、股票等,合同层面的纠纷比较少,读不读合同问题不大。但如果参与一些比较新,或比较另类,或预期回报高得有些夸张的产品,相信以上几条能使您更加清醒。
1. 看看免责条款
2. 保证收益率 和非保证收益率
3. 留意取钱出来的时候有没有特殊限制
4. 观察这个公司是不是一个正规的公司
首先了解投向;然后看投资公司的信息;是否是券商发行;有没有委托银行。
理财产品合同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交代产品投向。通过阅读相关条款,至少可以避免销售人员“挂羊头卖狗肉”的道德风险。譬如,销售人员声称产品可以确保10%的年化回报,但如果投向里包含了股票、期货等高风险资产,您至少要在心里打个问号,这个收益是如何确保的?
现在部分理财产品投向上写得非常模糊,什么都包括,投资者该如何鉴别?一是通过工作人员获得更详细的信息;二是依据常识进行判断。常识真的很重要,如果一个产品声称可以获得30%的回报同时又没有任何风险,您一定要想想为何天上掉个馅饼要砸中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