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穷的人如何摆脱穷人思维,去创造财富?

理由
举报 取消

一个贫穷的人如何摆脱穷人思维,去创造财富?习惯了一种贫穷的生活方式,要改变这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思维和方式有没有可能?把100块给一个穷人思维的人和给一个有商业头脑的人的,他们能创造出来的价值肯定非常不一样,那么,一个穷人,或者一个刚刚小康的人,如何去摆脱自己的穷人思维,当他们用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去投资去创造价值的时候,由于内外原因(没有投资头脑)和外在原因(获取的信息量少,没人指点).面临亏本的几率是非常大的,这会让他们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然后就是越发的省吃检用。如何摆脱这个恶循环呢?

2017年5月31日 6 条回复 1462 次浏览

回复 ( 6 )

  1. 微思考
    理由
    举报 取消

    最近,有一份调查显示,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思维特质: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什么意思呢?其实很容易理解,当穷人有很多东西要买的时候,因为手头比较拮据,所以经常是把手头的钱拆开,以降低质量为代价地去满足尽可能多的需求,最终,因为买到的商品都质量不佳而导致得不偿失;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需要分配注意力给很多事情的时候,便无法把其中任何一件的事情做到最好。因为在做一件事情时,心理却时不时地、经常地考虑着另一件事情,于是到最后,所有事情做得都难以令自己满意、更不用奢望让他人惊艳。

    上面举的例子可能过于接地气,那稍微宏观一点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穷人因为习惯于打碎钱来使用,而导致无法集中有限的钱在某个关键点上,比如投资,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恶性循环,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穷人思维”;过于忙碌的人则同样因为习惯于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经常被各种应酬和多件事情所打断,使得其无法花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就生活、工作、家庭、心态、情感等某些重要事情进行深入而长远的规划和思考,于是同样陷入类似穷人的那种恶性循环,每天变得忙忙碌碌。注意“忙忙”虽然表示很忙,但“碌碌”表示的却是缺少效果和质量低下。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下面这个著名的时间分配模型,相信大部分的脑力工作者都曾受过这块的培训。如果没有的话,我再简单说一下: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两个维度进行划分,一个维度表示重要性,另一个维度表示紧急性,于是所有的事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分到四个象限中,分别是:重要而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和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那么作为脑力工作者,最关键的就是:首先,立即集中注意力处理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其次,利用其他整块的时间来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规划性事情,因为“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如果不花时间处理,它们就会跑到“重要而紧急的”那个象限去,那么我们将因为手头有太多“重要而紧急的事情”而疲于奔命,成为工作的“救火员”,陷入上一段所说的恶性循环。

    关于这个著名的时间分配模型,我今天有两点需要澄清和补充:

    1. 我们怎么决定或者说划分重要和紧急呢?换句话说,衡量重要和紧急的标准是什么呢?毕竟每个人不可能有一样的标准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目标:你的目标决定着你对事情优先级和重要性的划分。从工作上讲,我们可以参照德鲁克的那句话,“每个脑力工作者必须不断地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能为公司贡献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得每天自问,自己这部分工作的价值在哪里,这个价值和现在我们每天忙于的这些工作是否是正相关的,哪些相关度高一些、哪些低一些?如果我们不是每天盯着这些目标看的话,那一定就会沦为茫无目的、不断轮回的体力劳动,而不是脑力劳动。当然,工作的价值还需要要和自己的上级以及老板的期望进行对照,看看想法是否一致,以便做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公司的总体目标。

    2. 在这个模型中,注意力的分配应该和时间的分配取得同步

    这是我今天想给这个模型增加的一点内涵。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分配时间是没用的,假设在分配好的时间不能集中全部注意力也还是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这个模型不应该仅仅是时间分配模型,还应该同时是注意力分配模型,时间和注意力必须同时、同步进行划分和倾注才可能产生价值。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那么照做不就行了吗?哪儿有那么容易呢?现代社会让我们想集中注意力变得非常困难:

    【*过度社交和快节奏导致的时间不足*】

    今天,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周围的人似乎都很忙。为什么呢?无非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焦虑导致的“主动忙”:这里面就包括过度社交。另一方面是快节奏带来的“被动忙”:按照人们的口头语就是“杂事缠身”。

    为什么会过度社交?无非是为了保持和维护一些“以备不时之需”的社会关系;而“被动忙”则大多是由于工作不在意目标,每天重复性、习惯性的盲目行动所导致的。

    【*碎片化趋势带来的心智习惯*】

    如果说刚才的一个让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原因是“过于忙”的话,这个原因就是“过于闲”。

    我们的生活无处不被碎片化,其中微博、微信这些大家都明白的碎片化媒体自不必说,就算是电影、电视、各种文章也大多如此。它们追求的不过是一时的感官刺激,而极少去做背后的某种复杂的逻辑推导。比如,大部分商业片都是场面无比宏大、剧情无比弱智,所以观者很多、记住的寥寥,就更不用提能引起什么思考。各个平台的文章也是如此,大部分都追求标题吸引眼球、内容骇人听闻或者“振奋人心”,但你很少能看到它们仔细分析过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标题党”本身完全没错,错的是只关注标题;就好像市场营销是非常重要的,但远没有产品本身重要一样。

    最可怕的还不止于此,而是因为习惯于碎片化的生活而带来的碎片化的心智模式。比如,我们都知道像魔方、围棋等真正的脑力活动是需要花较长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去计算和规划的,但碎片化的心智习惯让我们今天再也难以沉浸于这样的活动。大部分玩魔方的人要么找攻略迅速搞定,要么随便拧两下便放弃,很少有耐心去仔细研究它的来龙去脉;读文章也是一样,看看图、扫一下开头结尾,而不管它中间怎样去写。于是问题就来了:我们怎么能奢望拥有这样心智模式的自己可以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去思考什么事情呢?

    习惯一旦养成便无法改变,而只能被替代,并且很可能会影响下一代人的行为模式。这就是碎片化趋势带来的可怕之处。

    【*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心*】

    功利心大部分人都有,这无可厚非,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被鼓励,因为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心理因素。但问题在于,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功利心,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急功近利。这就好像每个人都追求“一战成名”,这一点本无问题。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健康的“一战成名”应该依赖于厚积薄发而不是一日千里。按照我们已经分享了若干期的《孙子兵法》的思想,当一方具备道、天、地、将、法五大优势时自然可以一战而胜,但“五大”的积累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正所谓,“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但今天的人一般没这个耐心,也等不了。追求“一夜暴富”的焦虑心理甚至远远超出了令古人为之汗颜的“揠苗助长”的境界。想必放在今天,更多的人期望的是“无苗自长”。这种功利心让“集中注意力长时间思考”简直成了迂腐不堪的代名词。殊不知,比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思考方法和生活方式,这可能恰恰是捷径,正所谓“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计划、坚持和等待这些看起来已经脱离时代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是一个疯狂的年代,疯狂到读书早已成为一种奢侈的活动,“沉浸”和“心安”也似乎早被埋葬于历史之中。至今,我还记得当年读日本作家吉川英治的《剑与禅》时的困惑。这本书写的是日本的传奇武士,百战百胜的宫本武藏的人生历程。宫本武藏的修行并不仅仅是到处找人切磋武艺,还有学习民间的各种“手艺”,比如种地、制造各种器具、茶道等。让我不解的是,这些与比武毫不相关的经历,对于宫本武藏来讲究竟能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终于明白了:那是一种对于心灵沉浸的修行,一种禅宗所倡导的对于当下的关注。有了这种沉浸,就能够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战斗中都保证毫无焦虑的高度专注,从而完成百战百胜的不朽传奇。这就好像读书一样,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功利地获取什么可以立即消化吸收的知识或智慧,而是让我们能够摆脱碎片化的心智模式,重新塑造“全神贯注”的思维习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访问微思考官方网站 (或者 微思考.com),或扫码关注微思考公众号(也可搜索公众号“vthinkorg”或者“微思考”)

  2. 周翀
    理由
    举报 取消

    虽然这个问题已经有同义并且热度更高的问题,我还是希望从鼓励试错降低期望两个方向入手来回答这个问题。附带说一句,少负债,晚结婚。

    基本上我答案就是本题下 @云散 答案的展开。

    我也算是一个穷人,但是有一个比我运气更差的朋友,通过观察他的缺点,我反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 鼓励自己多试错

    试错这个词,很好地表达了“尝试及其多数的(预料之中的)后果——失败”。尝试都是有成本的,所以穷人在这方面显然处于劣势,而资源的限制又反过来影响心态,导致一个人即使经济(暂时?)好转了之后,无法通过增加试错来加速经验的获取,错过机会。

    而我的建议是,不要怕犯错,承认风险的存在并学会接受它,而且应利用低成本的试错机会锻炼自己,比如书本的练习题,各种模拟系统,几百元的投资(比特币就可以对吧?),电脑游戏(不是那种诱惑你花钱的免费游戏!)。

    我的朋友在这方面简直是完美反例:他一方面是年少时资源有限,另一方面,他有一个对他犯错缺乏包容态度的父亲,这导致了他比起一般意义上的穷人,都更加抗拒任何(潜在的)犯错的机会。

    他认识到自己专业技能的不足,所以他最近在看计算机算法,和复习高中数学。他一般通过看书和看视频来学习,但是,他从不主动做习题或者写代码!也就是他从来不去验证自己成果!

    之前他学过投资,基金、比特币都碰过,他嘴上一直提巴菲特的价值投资、长线投资,而实际上却是天天看盘,玩比特币时甚至是每几分钟就想去看一下盘,而他只是投了400人民币啊,而他月薪16000啊。最后,他告诉我比特币让他精神太紧张了,他还是退出来了。

    再说一个买电脑的例子,我朋友最近要买电脑来提高工作效率,跟我讨论了3个月了,反复比较,中间出手过买XPS但一周内又退货了。他曾经因为买一台Macbook Air太冲动,多花了2000,还不是最新款。所以现在他暂定等Thinkpad T系列2017的3个月后的新款,他要做“一个100%不后悔,性价比最高的决定”(原话)。

    2. 降低期望

    这个社会的各种信息、娱乐、资讯,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社会平均水平,也即不断提醒我们这种穷人跟现实的差距,而穷人又是心态较差(这里暂不讨论)的一类人,所以急功近利就是常有的心态。经常抱着用100元买1000元的东西或者走捷径的心态。这种心态不仅仅浪费大量时间,扭曲我们的价值判断,给自己逃避的借口,还会给我们带来无谓的挫折感。

    “我对未来女朋友的要求是白领,本科毕业,月薪1万以上,……喜欢穿黑丝……(太多忘记了,但是黑丝这一点记得很清楚)” — 我朋友,2009年,3年后顺从父母的意思匆匆回老家农村相亲结婚了

    “比起这些细小的代码技巧,我更在意如何搭建高负载的网站(估计是哪些公司的招聘需求)。” — 我朋友,2010年

    “我希望花2个星期入门Haskell,然后看看相关的工作。” — 我朋友,2014年,Haskell是知乎极少数大牛敢说熟悉的语言

    “如果仅仅是去美国出差几周的话,去不去都无所谓,又不能移民。” — 我朋友,2016,从来没出过国

    “我觉得算法与数据结构很枯燥,平时也用不上,我想直接从兴趣出发,先看看机械学习的API,不需要知道原理,能用就行。” — 我朋友,2016

    “我最近打算学Python,希望能找到数据分析领域的工作。” — 我朋友,2016,他数学属于高中知识都不完整的水平,计算机方面,他甚至连数二叉树节点的代码都写不出来

    “如果我出到1万5,我是否能买到一台高性能,轻薄,键盘手感比机械键盘好的笔记本?我觉得还要另外买键盘(我推荐他另配机械键盘),太不划算了。” — 我朋友,2016,他觉得Dell的XPS(价格9000)只值5000,因为触摸板不够好,他希望新电脑拥有他之前的MBA的全部优点的同时,还能获得不切实际的各种属性

    他一直在这种 “发宏愿” > 简单尝试 > 受到挫折 > 再“发宏愿” 的循环里。而他欠缺的,就是一个符合自己能力,近期的目标(也许这个目标并不好看,远远达不到平均水平)。

    PS. 比起当前问题,我更推荐这个问题下的答案:

    如何从「穷人思维」过渡到「富人思维」? – 经济学 – 知乎

  3. 云散
    理由
    举报 取消

    说点简单的吧

    跟对人,做对事。舍得花钱买经验,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要把伸手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要明白一个道理:时间成本永远大于金钱成本,在你还在原地瞎摸索的时候,人家已经甩开你十八条街了。

  4. 吉良
    理由
    举报 取消

    其实知乎已经有很多类似的话题了,下面也不乏有一些高质量答案,题主可以去看看。

    如何从「穷人思维」过渡到「富人思维」? – 经济学

    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差别在哪里? – 思维

  5. 乎尼玛
    理由
    举报 取消

    恩面临缺钱的问题说明已经处在穷人的恶性循环当中了。(其中大部分是家庭因素流传)

    值得庆幸的是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正视思维观念带来的贫富差异。

    当然既然处在穷人的局面,固然不能大手大脚玩命花钱。

    更多地去从生活中点滴小事去改变,逐步提升。

    举几个例子:

    1.注意着装和个人卫生。(不一定买名牌但一定是差不多的,不要地摊便宜货,多洗澡多换衣服)

    2.理发找一些知名一些的大牌理发店,不要在乎多出的那几十块。(形象相当重要!)

    3.不要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耽误时间。(比如与其在菜市场砍价买处理品不如去超市买些好货)

    ……

  6.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舍得投资,知道投资什么。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