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Robot 管理大师

回复 ( 10 )

  1. 孙志超
    理由
    举报 取消

    专栏提到了一部分,

    这里单独针对“学习型”付费社群这种模式再补充一些内容,就不单独写专栏了。

    这类社群很多,我还是拿罗辑思维做例子吧,谁让它最大呢。

    首先,学习型社群的兴旺有其天生的土壤。作为中国人,我们都觉得教育很重要并且觉得教育体制问题很大。我们看过很多被教育毁掉的人的故事,跟很多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而成功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的故事。这些都是真的,但也都不是全部。

    教育虽然很重要,但到了关键时期,也就是当一个人想要实现自我,找寻另外的方向时,更需要获得家庭或社群的支持。多半是因为这些角色不存在,以至于当教育无法给予协助时,出现了问题。家庭和社群(包括网络社群)的支持才是那些在教育体制受挫离开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今这个网络时代,欠缺的不是教育资源,而是激励与动机。

    我们想像中优秀的教育,也许是那种光是靠着教育就可以替所有人找到方向、给予支持,让每个人都发挥的那种(不管现实世界中是否真的存在),但起码我们当前的教育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把期望全部寄托在教育上不切实际。

    就像上班一样,在一家公司做不下去了,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跟人生,那就换工作或者创业,不用一直把自己人生的失败都怪在公司上头。但当一家公司过度地承诺了,同时工作者也没有其他选项时,那当公司出问题,工作者就会无法适应。我们的教育往往如此。正因为我们的家庭和社群支持糟糕已成常态,所以大家都把赌注放在教育上。一旦不理想,于是当社群出现时,必定会极度认可。

    但需求归需求,能运作好,则是另一回事。要想打造成功,首先要有一个会洗脑术的组织者,无论是用哪种媒体形式,重点是建立起权威。让我们打开《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任意选择一段——

    十几年前,巴西有一家企业,老板叫塞姆勒。

    ……

    前不久,我遇到一个广州的企业家,他从事的是传统制造业,一直渴望能完成互联网转型。


    可是他琢磨来琢磨去,觉得靠自个儿可能没戏,所以就想了一个招:“员工们不都嫌制造业没钱赚,想跳槽吗?那就在公司里搞个创业PK大赛,跟那个《赢在中国》是一样一样的,每年两次。全民投票,如果这届大赛你赢了,你去创业,我就支持你,白给你个人股份,我控股就行。”

    对于那些有创业计划的人,这个思路就很有新鲜感,也很有吸引力。结果几年之后,这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居然控股了几个具有强烈互联网基因的子公司。

    很多人都说变革难,关键你要知道你变革的是什么,你以为变革产品就行了?你以为搞一搞市场调研就行了?不行的,组织得变。

    既然世界是不确定的,那怎么办呢?其实终极的答案是,用不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


    
我还记得当年吴伯凡老师讲过一句话,他说什么是健康?健康就是指在得病和不得病之间的那种摇摇欲坠的状态。

    
对啊,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也许你自认为是健康的,可是从头到脚去想,你会发现你浑身都是毛病。不说别的,谁敢说自己所有的牙都是标准的、完整的、好的?

整个世界都是不完美的,可是传统的管理,都是想把事情往完美去做,这是工业社会在确定性的时代,想要用控制的方法来达成的一个目标。

但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互联网让每一个个人都崛起的时代,如果你再用确定性的、可控制的思路去面对你的竞争对手,你可能就会面对大象被蚂蚁吃掉这样的结局。

怎么办?用不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什么叫不确定性?其实就是一个“人”字。

    
我们还会说到战争,战争是最具有不确定性的,尤其是在古代战场上,没有那么多的侦察设备,也许连敌方在哪儿都不知道,所以古代的名将不见得一定是大儒,很多名将一个大字都不识。

    
高阳先生笔下的清代名将鲍超就不识字,但是有很好的直觉,他站在山头一看,时候差不多了,就喊:“兄弟们,冲啊!”大部队就冲下去了。

    
但是什么时候喊这句,这就是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只有在直觉非常好的将领的心中才会有。

    
所以岳飞有一句名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请注意,“一心”就是说只有一个人的心里可以掌握这个秘密。

    柳传志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可能要被西方管理学笑话死,他说,在中国做企业要“因人设事”。事儿得靠谱,更重要的是得找到靠谱的人,我觉得这人能够控制这个事,这事就可以干了,这就叫“因人设事”。


    所以乔布斯故去之后,你骂库克有什么用?



    他不是乔布斯,你希望他达到乔布斯用他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完成的那种创新,可能吗?



    他根本就不具备乔布斯那种不确定性,自然不可能带来令你惊讶的结果。

“旧时代的全球秩序摇摇欲坠,传统的精英们束手无策,现在是轮到我们登场的时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造我们的社会。”正是如此,以不确定性对付不确定性,那我们就具有了不确定性。

有很多人在问,《罗辑思维》有确定性吗?万一你罗胖哪天出车祸死了呢?或者你哪天厌倦了不想干了,这个商业模式不就垮了吗?

我的答案是两条。



    第一条,垮了就垮了,那它就是回归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生物就像草一样,一岁一枯荣,有生有死,这难道不正常吗?为什么要追逐那种控制,一定要基业长青呢?



    “老而不死,是为贼”,如果没有了生命力却还苟延残喘着,那叫吸血僵尸。何必要追求长久?



    第二条,如果它很长久怎么办?还是回到生态系统。

总之,请参与到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重建中来,我们等着你。

    嗯,道理说的都蛮不错,但这种让你忍不住想点赞的冲动是从何而来。我拆解开你就懂了。因为……因为……这整个就是一篇广告啊。用口语以叙述事情的方式,来做为整个广告的主轴,在最后再引出要推广的服务。

    说实在的,像这样看似平凡、但却颇具深度的手法,才是真正的营销。我甚至觉得办讲座推课程建社群的讲师(尤其是成功学的),都应该把罗胖(或者其他曾经大量吸粉的演讲者)的演讲多看几遍。

    首先,这篇“广告”因为来源于宣讲内容,所以和很多类似的文章不同,不仅仅是在描述故事,而是在和观众对话,有点像所谓打破“第四面墙”的影视拍摄手法,就像《纸牌屋》一样,在影片进行的过程里,角色直接与观众对话和交流,并带领观众进入他设计好的框架和情境里。

    具体内容上,先从塞姆勒的故事开始说起,然后转移到“遇到的企业家”,叙述的焦点先围绕在别的地方,让观众的焦点,有时间先从生动的故事,慢慢转移进这个广告,像这样的动作,用相声和演讲来解释的话,就叫做开场前的“定场”,意思是先留白一些些时间,让听众把焦点转移到主讲者身上,好让主讲者可以开始他的讲题,也好让主讲者的位置能够站定。

    接下来罗胖用了一句非常轻描淡写、但却是富含深度的话——

    很多人都说变革难,关键你要知道你变革的是什么,你以为变革产品就行了?你以为搞一搞市场调研就行了?不行的,组织得变。

    “你要知道”、“你以为”……这些属于“知觉用词”,即预先假设了接下来任何会发生的事,所作出的一个知觉上的语法。

    知道、明白、了解、注意、觉察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知觉用词”的范畴。

    “知觉用词”一般人会觉得好像很平常、甚至一点也不起眼,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很常会使用,但它恐怖的地方在于,当有人对你使用“知觉用词”时,你不管回答是 YES 还是 NO ,你都会中招。比如说那些似是而非的诡辩,往往是这套原理:

    “你知道他多努力吗?”

    “你知道我的粉丝都觉得我很客观吗?”

    “你知道点赞是最大的支持吗?”

    “你知道那些人有多无耻吗?”

    “你知道我并不想这样做吗?”

    “大家知道那种感受吗?”

    ……

    “你知道你正在看这些文字的同时,你就已经深深的被我影响了吗?”

    是的!以上这些“知觉用词”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不管你的回答是“知道”还是“不知道”,你都会受这些文字叙述的影响,而逐渐的踏入我为你铺设好的“格局”里。

    之后,立刻使用了“普遍经验”和“连续赞同”的话术,并且加入了“绝对”、“谁敢说”这类有特别加重语气的词:

    对啊,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也许你自认为是健康的,可是从头到脚去想,你会发现你浑身都是毛病。不说别的,谁敢说自己所有的牙都是标准的、完整的、好的?

整个世界都是不完美的,可是传统的管理,都是想把事情往完美去做,这是工业社会在确定性的时代,想要用控制的方法来达成的一个目标。

但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互联网让每一个个人都崛起的时代,如果你再用确定性的、可控制的思路去面对你的竞争对手,你可能就会面对大象被蚂蚁吃掉这样的结局。

    ……

    他不是乔布斯,你希望他达到乔布斯用他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完成的那种创新,可能吗?



    “普遍经验”,意思是大部分人都会有过的经验,比方说我们小时候的经历,或从喜欢到讨厌的感受,等等,这些都是“普遍经验”。“从头到脚去想,你会发现你浑身都是毛病。”……“谁敢说自己所有的牙都是标准的、完整的、好的”……“传统的管理,都是想把事情往完美去做,这是工业社会在确定性的时代,想要用控制的方法来达成的一个目标”……“在古代战场上,没有那么多的侦察设备,也许连敌方在哪儿都不知道,所以古代的名将不见得一定是大儒,很多名将一个大字都不识”……

    嗯,就是这样。

    至于“连续赞同”,指的正是连续获得对方“潜意识”认同的,即利用普遍经验让对方内心产生多个 YES 的语句。

    你看,这么简单的一段话里,不简单吧。

    旧时代的全球秩序摇摇欲坠,传统的精英们束手无策,现在是轮到我们登场的时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造我们的社会。”正是如此,以不确定性对付不确定性,那我们就具有了不确定性。

有很多人在问,《罗辑思维》有确定性吗?万一你罗胖哪天出车祸死了呢?或者你哪天厌倦了不想干了,这个商业模式不就垮了吗?

我的答案是两条。



    第一条,垮了就垮了,那它就是回归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生物就像草一样,一岁一枯荣,有生有死,这难道不正常吗?为什么要追逐那种控制,一定要基业长青呢?



    “老而不死,是为贼”,如果没有了生命力却还苟延残喘着,那叫吸血僵尸。何必要追求长久?



    接下来就是讲“不确定性”的“好处”,以及运用了多个“你”和“我们”,来试着让观众的潜意识“对号入座”。这是营销的常规手法,会让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产生联系,毕竟每个人在意的都是自己、以及在意关心自己的人。

    当然,以上这段话还用上了一些“臆测”、“名词化”、“删减”以及“扭曲”等技术,让你在还没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时,潜意识就不知不觉的认同他的说法了。

    最后总结——

    总之,请参与到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重建中来,我们等着你。

    通常广告结尾都是让消费者去购买产品、拨打热线或是上网搜索,但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是给出“我们是同一类人,而且是先行者”的暗示,来影响消费者的潜意识做出最后的决定。

    什么决定呢?当然是加入社群了。

    以上只是一个小例子,除了以上这种正面营销,还有一些甚至是付诸恐惧。也许你讨厌“每天喝杯牛奶就可抵抗辐射,不过喝法要对才行”这种狗屁文章,但你是否会反感“如果不了解系统思维你将无法迎接时代变革,不过理解方式要对才行”这种干货文章呢?

    你是否被振振有词给迷惑了?无知使人恐惧,面对一无所知的事物,你的心中缺少可以比较的基准,只能任人摆布。比如说你今天要买一瓶红酒,你没有喝过,更没有产地,年份、原料、酿酒的相关知识,看到一瓶两千块的高档货,要下手前心中那股怕被欺骗的不安感,总让人感觉不踏实。但只要你有了基础的正确认知,以后再看到这种毫无根据的“捷径”,你就会从心底发出一个微笑。

    当读者感觉到了不安,同时演讲者(或作者)也表现出不安时,呈现出来的便是用同理心的态度去配合和同步对方“当前”的情绪。情绪一旦同步了,再搭配一些导引的后续技术之后,就渐渐让对方掉进你设下的“局”里,不知不觉的受你影响了。

    这就是为何当你心情不好时,就算别人再怎么鼓励你都没用,唯有一个同步你心情的人陪伴你时,你的情绪才会受到真正的释放。

    这就是为何在“贫穷是什么体验”的问题下,改变贫穷的教导得不到认同,而开头就说“我曾经一贫如洗”会得到更多的赞同。

    真正摆脱贫穷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让自己成功的好习惯,也有让自己经常遭遇失败的坏习惯,如果你能够把过去旧有的失败坏习惯改掉,并从现在开始增加好习惯的话,那么你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幅提升!

    (嗯……以上这段话是废话,但……如果你有仔细看的话,就会知道它是个非常好的“同步”语句,这也是你可以开始去锻炼自己去揣摩的。)

    ————–

    这时候你恐怕要说,我不是催眠大师,没有这等功力,怎么办?人类天生的能力,是模仿,你说你做不到,很多时候只是你不愿意罢了。付费社群并不是骗钱或者传销,只是一种打破过去传统形式的新的学习型组织,不应该妖魔化。

    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教育、环境、家庭背景、信念都不同,这一切种种累积起来的知识、眼界的差距必然很大,相比起来,那种号称一个月改变你人生的培训班,才是更骗人的东西。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才行,就好像小孩如果还不会走路,你也不可能立刻要他参加奥运马拉松赛跑吧?

    另外,金钱是一个“交换”的工具,你如果想要得到金钱,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到“更大的交换”或是“与更多的人做交换”。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每天都有无数的“交换”,所以才会产生这样无数的“金钱”流动。

    乔布斯用他制作的iPhone来和全世界的人做交换,才能从全世界人的口袋里换来金钱;精选总统的特朗普也是盖了无数的高级大楼、高尔夫球场、赌场,来与全世界的人做交换,他才能当上亿万富翁。

    社群经营者也只是把成长经验、总结的知识以及自己积累下来的“解决方案”,与大家做价值与价格的“交换”而已,跟世界上的每个人,做的都是同样的事情。

    至于针对潜意识的营销,你也许会说:“如果你的东西真的那么好,那你干嘛要做营销?应该大家自动就会来找你才对。”很显然,正是因为我的东西够好、能真正帮助到人,所以才要做营销让更多人的知道啊。就像iPhone产品那么好,但如果乔布斯不做营销的话,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吗?

    这也正是乔布斯之所以会花么多时间,制作PPT、流程、讲稿、制造惊奇、不断演练……来设计一场“世界级”的发布会来宣传他产品的原因了。

    当然,也可能有人问:“如果社群提供的东西真的那么好,那为什么不免费呢?”问这种话的朋友,就好像是在问餐厅老板:“如果你的食物那么好吃,可以喂饱人的肚子,那为什么不免费让我吃呢?”很显然,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这样运作的啊。如果给予的价值和价格没有“一致”的话,那就会破坏彼此间的“交换”了。试想想,是免费得到一样东西你会珍惜?还是自己花钱去买的东西你会比较珍惜呢?

    所以,如果有变现的机会,我想我一定愿意参与,同时想对钱却不够的朋友说:“如果你现在没有钱没关系,建议可以先从我之前免费提供的文章开始看起。”毕竟每一个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每一个交换都是有价值的,这才是这个世界的运作模式啊。

    省钱其实是很错误的思维习惯。如果你要用的一切东西,都会在你需要的时候,适时的出现在你面前任你使用,那你还会需要去购买它们吗?就是因为你的内在觉得“匮乏”,认为自己不是丰盛富足的,所以才会想要去省钱。 真正内在丰盛富足的人,他可以只用内在的“丰盛富足”,就能够与任何人做到价值上的“交换”了。

    信息是开放的,很多时候只是你刚好没看到而已,你在哪一个层级,就只能接触到那个层级的人,接触到那个层级的信息,所以付费,有时候不是为了获取你无法拥有的知识,而是让你拥有你本该重视却没有重视的知识。

    看到这里,你是否被我打动?是否有想付费加入我的社群的微小念头(假如我有的话)?

    所以,只要你会模仿,一切就这么简单。

    ————–

    接续社群的话题,有了厉害的组织者,还需要什么呢?需要奖励、责任和习惯。

    付费社群和课程有很多共通之处,让社群成员能够彼此分享和竞争进度,并且产生某种类似积分的“社群贡献值”,用于兑换物质或精神奖励,这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技巧。乍看起来只是建立条件引诱,但其实别有用意。当我们花费时间与资源给商业伙伴寄送手写的信函与纪念品时,我们是为了让对方感受到他们的重要及我们的诚挚感谢。如果你获得社群专属的定制物,也一定会了解有人注意到你的努力。关于赏罚的力量,里面的技巧实在太多,在这里很难一次全部都介绍,比方说赏罚前要先建立你和对方之间的一样东西,如果没有这个东西的话,那你的赏罚根本不会产生效果……

    另外,你要正确使用制约,在你的社群成员做出你要的行为时,给予最适时的赏罚,这些都是强化社群的重要关键。

    责任感无需多言,任何社群都需要靠共同的意识及责任感维系。通过社群的仪式,社群成员会在活动中产生一些难忘的体验,演化为共同的意识和责任感。部分被纳入核心的成员,由于承担了组织的使命感,则具备了更强的归属和动机。

    最后,是让社群成为习惯,当社群成员累积了足够时间和精力在社群之中,难免会产生一种“都已经努力到这个程度了,现在放弃就白费了”的感觉,让人不会轻易放弃现下的习惯。而不管做多作少,总之做了些什么,那也说明了社群证明了你可以有所突破,增加了自己的信心,会产生这种“对自己有所交代”的心态就是沉没成本所造成的效益。

    其实社群的机制相当复杂,由参与者的内在及外在、自私或利他的各种动机组织而成。一个健康、长远的社群源自于这些因素不同比例的组合,某些来自于社群的自我驱动,其余则需有心的社群经营者浇灌。那些最神秘的处方,往往与构成我们人性的成分相同。

    ————–

    最后是题外话,与社群无关。首先你可以试着回答这几个问题——

    你相信你是理性的吗?

    你相信你是不轻易被操控的吗?

    你知道要怎么样才不会被别人影响呢?

    现在正在看这篇回答的你,也可以好好想一下,你每次在为一件事情做决定时,是不是都很理性的呢?或者你觉得你是个不会轻易受别人影响的人呢? 其实,当你点进来看这篇回答时,你就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响了!

    如果你是看到问题点进来的,那你就是受了问题的影响;如果你是从别人的赞点进来的,那你就是受了你那位关注对象的影响;如果你是看到朋友分享而点选进来的,那你就是受了你朋友的影响……没错!我们其实都是“无时无刻”都受到各种事物的影响,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被影响后而决定去做的,并不是我们理性判断后的产物。

    所以,你如果想要让外在这些“影响物”减弱的方法,你只能随时去注意你身上的一个“反应”,因为这个“反应”决定了你受影响的程度大小。 这个“反应”就是我们人类都会有的——情绪

    对!任何事情只要有带给你喜、怒、哀、惧、爱、恶、欲的反应,那你就是受到影响了!而如果这些情绪反应很大的话,那你被影响的就会很深。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够不受情绪的影响呢?我们该如何受到外在的批评、责骂、关心、引诱、赞美的时候,能不轻易的被影响,而去做那些想要影响我们的人要我们做的事呢?

    也许你会说:很简单啊,我随时随地处在高度警觉的状态,这样就不会受影响了。然而,当你处在越不想被人控制的状态、并且防卫心越强时,那就等于是另一种的被控制,也可以说是一种“反控制”了。

    所以,该如何不被人控制、也不受反控制的影响呢? 当你对于每件事都以“平和”的状态去面对时,也就不容易被控制了。这也就是“无欲则刚”,当你对于事情的发生,都以抽离的旁观者角度看待的话,你就不容易掉进情绪的陷阱里,也不容易受外在世界的影响。 在知乎上我对任何时事的评价往往被人认为相对客观(当然,也不免少有人赞同),有人问如何做到总是有自己的见解?原因便是因为我基本没有情绪,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理性到无趣。

    当然,我们人不是修道人士,没办法每个事件发生时,都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或是抽离以更大的高度看世界,这样不仅过于冷血,也失去了俗世生活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用选择的方式,去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比方说跟自己家人朋友交流时就不必以抽离,可以深刻的体验与他们相处的当下,这样也比较有人味。 而当遇到陌生人、外来事件、不熟悉的事物来临时,没必要情绪激动,而是以抽离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这样就比较不容易受影响。

    另外,你也可以在每次有情绪来临时,问一下自己:刚刚是什么事情让我有这样的情绪呢? 用这样自问自答的方式,去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你自我的觉察力就会提升,而你也就不容易被人操控了。

    我们每个人对于一件事的看法,并不等于事件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戴着一副“眼镜”在看待这个世界,所以每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角度会不同,而诠释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简单的说,每个人谈论的都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他们对于事件的看法而已。

    而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经验和想法、以及从小到大的教育和环境等等所累积起来的。每个人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世界都不同,我们要如何将这个态度吸收和内化到我们的身体里,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呢?你可以试着从今天起,带着这个“看到的不是真相”的想法和念头,去与人沟通和交流。

    有时候我觉的真应该收点钱,你才会感受到理性的“珍贵性”和“稀有性”。你说呢?^o^

  2. 李杰
    理由
    举报 取消

    作者:李杰

    链接:如何运营好一个社群? – 李杰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社群无法变成你所想象需要建立的商业帝国,仅作为冷启动的一个环节,故社群的商业模式是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员收费机制,这个就是所谓社群的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的成立需要视你的社群成长程度而定,是否已经成熟同时是否具备一定的用户基数,故需要完善社群的各环节才有办法将商业模式推出。

    以下是细节的内容:

    一、
    社群的定义

    社群(community是互联网时代前的产物,理想状态趋势应该是自治化,现时IT圈流行“去中心化”,在维持互联网交流社群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保留这个理念,社会学家瑞格尔德在1993年率先提出了“虚拟社区”概念,意指由“一群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的突破地域限制的人们,通过网络彼此交流、沟通、分享信息与知识,形成具有相近兴趣和爱好的特殊关系网络,最终形成了具有社区意识和社区情感的社群圈。”

    1

    1.1 社群就在身边

    去掉限制——-社群不是标签

    下列哪些属于社群?(当你在没有看答案,做对这题你已经对社群有一定理解)

    A、黑马会B、第一批去台湾旅游的人C、奔驰车的车主D、星巴克的会员E、学生会

    分析BCD是一群用同一个标签的人,他们具备关联的前提,不过要么缺少关联的场景,要么缺乏持续关联的工具,总而言之并未经过群体持续联系的过程,故并未形成社群。意识到社群这点(关联)很重要,因为互联网技术本质上就是降低了沟通的成本,所以在互联网出现后社群未来才有机会井喷发展。

    所以答案是AE

    例子:老板要求下属组织一个全国总监级的圈子,下属立马拉起周边的总监朋友,把他们都拉到了微信群内,然后定制定群规,同时保持一定交流,时不时线下吃个饭,聊个天,喷喷产品,谈谈商务,这就是社群。

    1.2 社群、社交、社区的区分

    同姓社—–但不是一家

    下列哪些属于社群?

    A、李毅吧

    B、 B站

    C、拼团微信群

    D、你的微博

    E、社区会所

    分析互联网再一次让社群火箭式增长,正因为互联网我们才重新注意到这个存在已久的概念。另一点需要提示的是,社群和社交、社区是不同的,这也正是ABC和D、E的决定性区别。从表面上看,社群的氛围是有目的,而社交、社交的氛围是交流、交换资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答案:ABC

    社群:社群满足的是人寻找共性的归属感!

    社交:社交满足的是人寻找差异性的存在感!

    社区:社区满足的是人寻找合适的舒适感!

    社群、社交、社区的对比分析

    二、
    社群的操盘

    2

    2.1
    社群需要规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咱们建设社群当然也需要,但这个规则看你想要严还是松,个人觉得对于初级用户社群需要一个相对要严谨的规则去筛选社群的群员。

    2.2
    社群7不得

    NO叔在这里提醒各种有在建立社群的过程中7个不得做的事项:

    1、不得学别人家的“社群”

    指的是:不能照着别人家的社群然后把别人的社群情况照搬自己将要组建的社群,自己的社群应该按照自己的方法、观点、目的进行组建。

    2、不得建成卖货、微商群

    指的是:往往很多社群都会成变卖货或者销售性质的群,特别是一个群内只要存在一个商家,那么整个群就会变了味,这需要管理人员及核心社群成员的监督。

    3、不得无止境的拉人进群

    指的是:好多社群主都是无目标性的拉人,是个微信朋友圈的都往群里面搬,不管阿猫阿狗,进群的人也蒙逼,个人建议进群收一定的费用,让整个群有质感起来。

    4、不得乱花费用投入到社群

    指的是:经常看到好多人社群主动不动就在群内送苹果手机、手表等产品来活跃社群,其实这并没什么卵用,最终结果是拿了手机就跑,后续的事还是这样,不要盲目的投入过多的资源。

    5、不得让社群成员自生自灭

    指的是:社群主经常性的把人加满后就放羊似的让社群成员自由活动,这个是最大的禁忌,除非你的社群成员的活跃度已经形成非常强的粘性,如果没粘性,这个是找死的节奏。

    6、不得忽略线下活动

    指的是:讲道理的话,线下的见面会啊、颁奖会啊、茶会等线下活动是要开展的,这有利于增进社群成员的之间的交流及认知,产生一个交流的桥梁,就像谈恋爱,天天在线聊,也不知对方是谁,就知道聊得开心,但这个还是会欠缺的。

    7、不得不思考如何盈利

    指的是:任何的社群最大的忽略就是这个社群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对没错,不敢收费或者不知如何收费,其实各位社群主可以大胆的收费,收费不丢人,当然,前期要提供好的服务、先包装好的产品内容给到你的成员,成员才会愿意资助你,这个跟买东西一样的,没给我东西就收我费用,我是傻子吗?

    2.3
    打造社群就是打造企业

    打造豪华社群就像打造企业一样,,需要5个核心要素:

    1、价值观:认可社群,就是认可品牌,乐于奉献,朴实的参与到社群中去,每个人不是独立的而是共和的!

    2、规则:班委选举制,公平、公正、公开,社群永远都会有那么一个人愿意跳出来举个手说:“我来”!

    3、架构:以简单、简约、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色为主。总部定个点-市长-区长-市民。

    4、荣耀:要想办法让社群成员我加入这个社群是具有荣耀感的,是非常自豪的。

    5、利益:组建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社群,需要更多的思考,需要把赚到的利益进行平均分享。

    2.4
    社群需要因人设角

    角色分别为:

    培养者:能在团队内部进行经验与知识的分享与交流 。

    执行者:了解所社群的产品内容及社群状况,能够在指导下完成相关任务。

    资源挖掘者:在没有资源情况下,请动寻找资源支撑。

    创新者:在原有的方法进行微创新,使得任务的整体效果要大于原有的方法。

    专家:作为导师,主动关注并培养社群成员能力显著提升;能够主导开发任务、通道课程并针对社群成员进行授课培训。

    定分机制:

    制定一定的成员定分机制,我做的社群打分是围绕我们社群成员特别定制的,仅作为一个参考,不是所有人都要学我这样。

    “现在不做社群 十年后无商可谈”

  3. 吴寒笛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的社群“笛友会”上限不到一个月,也加了几百付费会员了,相信我还是比较有资格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社群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

    说到底,就两种:收费/卖货。

    我做的事收费群,主要是靠培训价值和社群的云信息连接起每个人。你只有不断往社群里注入资源,社群才能长久运营下去。

    另外,卖货也是一种形式,但是要注意受众和实际消费者的匹配度。

    有兴趣可以详细看一下答案:

    社群的本质是什么? – 吴寒笛的回答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社群的干货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吴寒笛可爱多(也可搜索whdkad)

  4. 一碗梁粉
    理由
    举报 取消

    社群运营,社群营销,社群经济到社群电商这些社群细分的研究领域,我做了个两个PDF电子书,在我的公众号 “社群那些事” (ID: wenbin-pr)里可以下载:

    • 回复关键词“案例”,可下载搜集到的各类社群商业模式以及跟小米社群营销类似的品牌社群营销成功案例,教你如何变现你的社群,最成功的社群有哪些等等
    • 回复关键词“手册”,可下载从定位到变现的社群营销及实操手册,教你如何从0到1打造一个微信网络社群,教你如何玩转社群营销。
    • 回复关键词“引流”,可下载微信公众号的推广技巧

    当然,也可以至我的博客”社群那些事”分类查看:

    社群的商业模式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种:

    • 会员费:这个不解释,但是很多社群提供的价值远远抵不上这个会员费。
      我的专栏文章里有比较详细的内容: 社群商业模式探秘系列之一:会员制 – 知乎专栏
    • 众筹:通过社群发起的众筹,有增加的趋势,天然聚集精准人群的特性,便于一些小众产品开始众筹
      我的专栏文章: 社群商业模式探秘系列之二:众筹 – 知乎专栏
    • 社群电商:通过社群销售产品和服务,只要社群成员愿意买单,还是可以尝试的。
    • 换另一种思维,当精准人群聚集后,围绕这个人群的上下游产业,均可以思考商业变现的可能。例如,当我把喜欢看球的人组成社群以后,至少这些生意可以考虑: 足球装备电商 足彩 游戏 赛事营销 直播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社群专栏: 一碗梁粉 – 知乎专栏

  5. 徐戈
    理由
    举报 取消

    抖个猛料吧,首发微信公众号:daai1024,老徐有话说。欢迎勾兑。谢绝转载。

    付费社群裂变连环阵,千人群碾压大号10万粉

    在互联网上耕作,流量就像农民兜里的种子,没这玩意儿就没收成,任你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白瞎。

    最常跟流量绑一块的几个动词是“引”,“吸”,“导”,这意味着流量的面前吊着一块让人口水直流的“肉”。

    “肉”就是五花八门的好处,陌生人之所以跟你建立某种联系成为你的粉,人家是指望从你这持久地获取更多的好处。

    因此引流的要诀在于恰当地设计好处(价值),以及尽可能广泛地让人知道你这有某种好处。

    好处(价值)的承载体可以是无形的服务,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货物,也可以是无形物和实物的组合。但显示你价值点的“介绍信”在目前网络空间传播的形式无外乎文章,音频和视频三种介质。

    拓展一点,人购买商品实质上是买你产品能给他带来的好处,而不是产品本身。

    OK,做完基本的铺垫,自然而然引申出社群好处设计和推广套路。

    不言而喻,玩套路前先要明确你有啥东西可以给到别人也就是先要设计好价值拿去引流拿去交易。安慰你一下,就算你啥特长的没有,起码还有钱和脑子,有这两个东西,什么好处都能设计出来。

    就社群引流这环的具体套路来讲,极其丰富。但放到互联网大背景来讲,归根结底还是内容引流——通过写很牛逼的文章,录各种精心设计的语音和视频去分发,去吸引人关注。真正能做文章的地方只在于如何驱动人去传播你内容。

    从驱动方式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用钱解决,最典型的就是付费推广;第二类是所谓的“免费”,常见的就是炮制各种干货文章引流。

    而本篇文章野望颇大,披露的方法不但不用出钱,还能赚钱,只需借助社群这个场景。

    操作大致步骤:

    1,构建打动人心的价值点,如做培训的设计好课程培训内容,分享项目的拟好操作手册,收代理的提炼好玩法,卖软件的就准备好软件。

    2,打磨推介内容,文字是最常使用的传播介质,吹牛逼烘托气氛可以用音频,觉着自己美艳不可方物可以露脸录视频,善于拿捏哪种形式就用哪种。有条件的话最好全覆盖,因为特定渠道对传播介质是有要求的,如视频网站没法给你发文章。

    3,推广你的内容,实际上不管是付费还是免费推广,都是一种付出,不存在绝对的免费,精力也是一种成本。算好投入产出比,描绘好用户画像,有针对地选择渠道去给到你的潜在客户。

    4,引流到微博、微信公众号或QQ号、个人微信号,把流量引到微信公众号,QQ号是最优选项(QQ公众号跟微信公众号差异较大),一方面可以放置内容转化成交,另一方面借助社交分发可以进一步引流,QQ可以单项好友借助QQ空间,也可以实现内容分发引流,一箭双雕。

    5,微信公众号+微信个人号+朋友圈+微信群,QQ单项好友+QQ空间+QQ群+QQ公众号,利用这两套工具完成内容铺垫,转化成交,搭建付费群A(各种平台工具可以有机组合,上面只是两个常用工具套装)。想成交凶狠切记一定要做付费群,收费根据流量的消费能力设置。不建议太高,这笔费用不是让你发财的关键,它们只是过滤流量的门槛。

    6,付费群A搭建起来之后,可以另建具体项目分享收费群B再次变现,而搅动这批付费用户为你拉新的话,再引入代理群C。即付费群成员再付一定费用就可加入代理群C,代理群C享有推广付费群A,B等具体项目群的权限,利益分配上,推广所获收益甚至可以全部给代理,就是你拉人来,我来伺候,钱全归你。那靠啥变现?这些付费流量相当精准而且具有较强付费意愿,可以为新的项目群和代理群供血,甚至可以直接卖货,想象空间巨大。

    看到这也许有人明白为啥付费群A的会员费更大程度只是起过滤作用了吧,真正高明的手法是让这批付费成员成为你的推广员。恰当的利益分配机制最终的结果会让所有的付费群成员成为你的推广员。一旦引爆,赚得太多恐怕你连出门都时刻担心被抢。

    为啥要付费?这里不透露太多,举个简单例子,假设你给老徐交了10万,请问你会在群里打广告捣乱吗?请问你们会因为老徐一天不管你们退群吗?请问一伙能给老徐交10万的人会没付费能力加我其他项目群吗?

    点到为止,有缘人多看多想几遍,自能得其大妙。

    7,付费群日常维护的话,还是要靠价值,以做培训为例,天天发发干货,贴贴行业消息,给学员介绍工作机会。做项目分享的,教会大家赚钱套路就直接解散呗,有人哭着喊着不要散越好。

    8,另辟一个新付费群的时候,常用的一个策略就是入群时间越晚费用越高,这可以有效促进成交。

    9,限量策略也常用,例如本期付费群限100个,如果你是101,不好意思,你上吊也不给进。等你下次发布另外一个付费群的时候,你要还不收他肯定跟你急!

    10,这个模式下,一个搞网络营销培训的山东草莽汉子,在一个小县城年入数千万。他在YY里头歇斯底里地说要带领大家上火星搞流量,但对他自己的吸金套路从来只字不提。

    不少所谓大V都玩起社群,很多基本都玩成一坨屎,10几万粉还抵不上山东农民一个千人QQ群。

  6.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如同前两年整个圈子人都在谈互联网思维,如今谈的都是社群,如果把2015年定位为社群的元年,2016年社群才是爆发点,社群这个概念走入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也成了谈商业模式时离不开的一个词,而如笔者熟悉的罗辑思维,秋叶PPT,混沌研习社等社群目前都算作整个业内的领头羊,而本文想聊聊,如何让社群产生产生经济价值,把社群经济真正落地。

      社群简单认为就是一个群,无论载体是QQ群还是微信群,但是社群需要有一些它自己的表现形式。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社群它要有社交关系链,不仅只是拉一个群而是基于一个点、需求和爱好将大家聚合在一起,我们认为这样的群它就是社群。而社群经济的基础就是需要有这么一个社群,一个够垂直,够细分,并且具有一定特色的社群组织,有了群之后才有下一步商业运营。一个社群体系一般有领袖,管理者,活跃分子几类,我们需要找到不同的运营对象,潜在目标客户群体,社群经济想要落地一定需要能够去实现商业闭环。等到社群运营到一定阶段,各种管理工具都是需要借用的,需要一个载体,可以是一个APP,去适应这个社群的属性。

      一个社群,同一类人,主要有着两大需求,一个是社群内人员连接的需求,一个是人员和相应的产品服务连接的需求。人与人的连接我们很好理解,现在很多人有着数百个各类群,想着扩充人脉,认识志同道合的人;而人与服务,产品连接的需求,则是社群经济产生商业模式的主要点。我们之前基本上是生产出产品,利用渠道,推送到用户眼前,后来有着“用户至上“的论点,售后服务回访被重视,从中进行产品或服务的调整。而如今社会和十年前,几十年前最大的区别是,商品的多样性已经远远多于我们可选择的,由规模经济产出的基础标准化的商品已经逐渐得不到特殊消费者的青睐。我们越来越追求着个性化,如二次元文化,从把大众鄙视看不惯,而逐步走进公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型,去满足这批二次元人群的喜好,因为我们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世界永远是属于下一代人的,你看不看的惯不重要,十年后,二十年后,他们将是主流,而你则被边缘化。正是由于这种非标准化的,甚至是某一热点事件带来的突发性需求,越来越多,而且能够直接带来消费和商业活动的开展,所以被引起重视,让各家企业虎视眈眈,但能满足这类需求的并不是传统的商超,而是社群。

      2015年还有一个特别火的词是IP,每一个IP可以说对应的一类社群,这一类群体的最大的需求,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可能是很小的一点,但有着极强的爆发力,越大的社群,凝聚出越大的消费能力。去挖掘社群成员的核心需求,并提供愿意付费买单的产品或服务,才是社群经济落地的办法。社群运营我们要做的一定是顺势而为,野蛮生长,并不是提前有各种假设,并预谋性的诱导,从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而实现闭环。笔者此前几篇文都谈过精益创业,这也是个人很推崇的一种创业方式,以MVP(最小可行产品)为原则去开展业务尝试,不断测试,确立方向,加大投入,针对不同类型需求,配上满足需求的产品。

      打造一个垂直细分,充分自主的社群,顺势而为推出产品和服务,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形成商业闭环,让社群经济真正落地,2016年开始,我相信社群经济将会大行其道。

      作者微信:sunoling

  7. 王大V
    理由
    举报 取消

    在度度里随便搜索关键词社群,就会蹦出来诸如社群营销、社群运营、社群众筹、关系型社群、产品型社群、魅力型社群、社群XX等等的术语…今天我们就聊一下社群,看看【90后小伙时如何通过微信社群年赚82万的?】。

    《朱子语类》卷九《论知行》篇中说:“不可去名上理会。须求其所以然。事要知其所以然。”

    分析案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什么度度对社群的定义

    社群,广义而言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它可以指实际的地理区域或是在某区域内发生的社会关系,或指存在于较抽象的、思想上的关系。

    换个角度阐述,社群是基于同好,需求、兴趣建立的组织,有参与感、有期待、有评价、有建议的组织,能产生商业获利的渠道。

    听过很多大师在培训互联网营销、运营工作的教程,说来说去,就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大多数都体现在2个问题上:

    1、渠道的有效使用

    2、内容展示的方法

    一个人的知识进步,绝不是在3天或者7天的培训课上练成的,而是靠常年的学习+实操累积出来的,只有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才能练出一手好本事。

    社群运营利用的是波纹模型,从需求、搜索、兴趣、购买,利用口碑营销的方式解决信任问题,通过完成1个付大钱,带动100个人付小钱,完成对1000的认可。

    而漏斗模型是通过让1000个人认知,100人了解,1个人付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产品在启动之初,就做社群运营的原因。

    下面我们说说案例,因为是朋友的项目,所以对项目整体运营工作进行复盘:

    项目名称:XX花茶交流群

    运营思维:某宝+个人号+社群+内容+公众号

    定位人群:上班族、女性

    产品功能:美容养颜,喝出好皮肤;

    准备工作:花茶+销售单页+转化话术

    定向渠道:某宝+某吧+某Q群

    利润算法:产品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办公成本

    做任何企业、产品或者项目,第一步解决的就是种子用户,只有拥有了种子用户,才能准确的验证生意模型是否能走的通,这个项目值不值得做。

    第一步,产品篇

    1、在1688找到产品花茶厂家,批发价平均在4块;

    2、上线某宝店,售价40元;

    3、附带感(fa)谢(chuan)信(dan)。

    形式:图片+文案+二维码

    图片找朋友设计的,没有花钱,文案自己撰写的,也没有花钱,文案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嗨,茶友您好!

    首先感谢您选购我们的xx花茶。为了更好回馈各位老客户的支持,我们准备任性一次,把您正在享用的XX花茶再次免费送给您,品质和您现在享用的一模一样。

    现在只需要您扫描下方的微信二维码添加好友,就可以免费领取XX花茶了。

    此致敬礼

    茶小二

    经过1个月的时间,就发出了280多单,根据随机包裹的感(fa)谢(chuan)信(dan),陆陆续续的转化了近200人的好友添加,而这200人就是种子用户,如何裂变种子用户变成了急需的事情。

    第二步,营销篇

    1、市场工作

    ①准备花茶的功效内容;

    ②根据关键词搜索某吧、某Q;

    ③在渠道内放内容进行引流;

    ④急需巩固某宝渠道销售;

    ⑤准备销售话术-就是免费送;

    ⑥设置转化路径-留个人号

    2、运营工作

    ①准备社群裂变方案-拉人进群免费领取;

    ②准备社群运营规则-在群里可以做什么吧,不可以做什么;

    ③产品免费定期领取;

    ④内容准备:主要以吃喝玩乐、电影、段子、新闻为主要讨论话题。(其中吃的话题讨论下最多);

    ⑤启动公众号

    我们对现有的200个用户进行建群,统一运营,因为用户是花了钱购买的,信任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当碰到免费的时候会很兴奋(人的新鲜感一般都在3个月),所以要趁热打铁,鼓动大家拉人进群免费领取花茶,很快社群就裂变到2群、3群、4群、8群,每个群都满员。

    3、转化工作

    满足免费领取的前提条件是:

    ①花茶免费,但是不包邮,邮费20元客户承担;

    ②免费领取时,需要在朋友圈里转发及宣传一次;

    不麻烦用户提前准备好宣传素材,形式为:图片+文案+个人号

    ③每个ID,每次只能免费领取1次;

    ④公众号后台设置关键词回复;

    主要分3块:

    回复1 了解XX花茶的产品品质

    回复2 了解免费领取花茶的方式

    回复3 免费领取花茶,填写收货地址;

    人性是贪婪的,在信任问题解决的情况下,免费领取当然都抢着去做,所以在免费目前没有免疫力,运营到5个月的时候,基本上每天要发2000个包裹,运营了1年多的时间用户积累到29000;

    第三步,迭代篇

    根据现有客户群体进行用户调查,对产品进行更新迭代,根据季节不同上组合产品,进行打包销售;

    ①继续维护现有客户,做好服务工作

    ②上新产品,保证三天一大活动,一天一小活动;

    这是一个真实案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执行力的要求很高,运营逻辑简单,生意模型也很简单,也有很多企业采取这样的方式与方法进行销售本企业的产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当你在准备做的项目之前,要遵循PDCA制定自己的计划-执行-检查-反馈,对每一个目标进行分解,找到项目的瓶颈突破点。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产生思考自己的目标,也算是对你有帮助了,你可以在文章底部点赞,好的东西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可以将本篇文章,转发到你的朋友圈。

    回复关键词【0418】免费送你38节社群运营课程。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8. 阿特
    理由
    举报 取消

    一个理论:自然发展理论

    在这里写答案我有歪楼的嫌疑,但是我的目标就是想修正这个楼。

    思考一个问题:

    谁会认真地提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真正受益者、想要虚心请教的人是谁?

    关注者大概有四种:(关注者不等同于真正的提问者)

    1—正在做社群参与社群的人,遭遇运营困难,想要找营利模式找出路的;

    2—不是做社群的人:单纯好奇围观,可能还想学到一点点东西;

    3—相关的从业人员:希望探讨并提升商业的业务;

    4—投机者: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什么在风口期就做什么

    可见,核心的提问者是第一种,这才是这个问题服务的对象;而其余关注者只是关注者不是回答的正面的服务对象。为什么强调问题的服务对象?

    如果没有服务好服务对象,这个问题从原则上就是废的——我们开发这个问题的价值就只会沦为拓展性价值

    理想的回答模式应该是:

    1.商业模式的列举,然后拓展为以下几个方面:

    2.各商业模式的优点/缺点,特点

    3.已有的成功和失败经历事例列举->来说明证明该商业模式的特点

    4.分析该商业行为经历的主体、客体、环境,让提问者对比一下自己是否使用

    5.补充说明,补充意见和感悟体验;补充你发掘出的新理念

    就像一个人肚子饿了自然就会找东西找方式去解决这个肚饿的问题,你只需告诉他的是:解决的方式有哪些就可以了——你给他提供1234578项,他自己自然就知道自己会选什么途径方法。

    回答正题,一个正在做社群参与社群的人,遭遇运营困难,想要找营利模式找出路。你只需告诉他的是:解决的方式有哪些——你给他提供1234578项,他自己自然就知道自己会选什么途径方法。

    这就是,自然发展理论。

    So,仅仅针对这个知乎楼,高票回答不代表就是有效解决问题,只是读者觉得内容有价值才给了高票。低票的普遍好像有些说到了点子上,但是提供的信息不完整所以参考价值太少了。

    另一方面,回答者也不可能不抱目的来答题的,这点无可厚非。还有粗暴地来【套公式、套理论】的回答者们(包括我)。

    人微言薄,名不匿了。

  9. Lyan
    理由
    举报 取消

    1

    共享经济、粉丝经济、网红经济,各种经济串行,那么,现在流行的社群经济又是什么呢?

    社群这个概念,早两年已经被提出并兴起了。社群,简单来说就是一群有同好的人聚集一起的社交空间。

    2

    社群由5个要素构成: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

    同好–决定了社群的成立(产品、行为、标签、空间、情感、三观)

    结构–决定了社群的存货(优质成员、自愿加入、平等互动、规范管理)

    输出–决定了社群的价值(知识干货、咨询答疑、信息咨询、利益回报)

    运营–决定了社群的寿命(组织感、仪式感、归属感、参与感)

    复制–决定了社群的规模(自组织、核心群、亚文化)

    由社群带动了社群经济,社群经济是说一群有共同兴趣、共同价值观或有共同特点的人抱团取暖,建立情感关联,从而创造价值的行为。社群经济有别于与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是成立的前提有三个:

    一是你要有足够多的粉丝;

    二是粉丝愿意参与你的活动;

    三是你和粉丝都在一个活跃的平台上玩。

    而社群经济是围绕“同好”去做事、去成长、去寻找价值,而不是围绕某一个谁转。

    3

    那么,社群营怎么销、运营应该怎么做呢?

    社群线上线下活动必不可少。线上的围绕“同好”建群,建群容易,但社群的维护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首先弄清楚别人加群的动机。

    下面这六种群,分别说明了不同的加群目的:

    1,联络的需要–同事、老乡、同学、家长保持互相联系;

    2,工作的需要–对内信息通报,对外客户服务;

    3,交友的需要–找到同行、同好、同城等;

    4,这学习的需要–寻求比自己更专业的人的帮助;

    5,宣传的需要–加入群是为了宣传自己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6,生活的需求–吃饭、聚会、旅游需要临时有一个圈子。

    这六种群中,基于联络的需要的群事维系时间最长的,但这种群未必能保持活跃度;能够长期保持活跃度的群要么是有共同兴趣的交友群,要么是有共同成长的学习群。

    但是不管你怎么维护,群是有生命周期的。这一点,我们只要接受就可以,不必太在意。社群的生命周期也给了我们启示:

    1.不要过度投入,群走到生命周期尾声了,不骚扰别人就是美德;

    2.要设计一个在群生命周期结束前就能完成营销的产品。

    建立群的人员时候要先建立核心群(核心人员),为建群打好人员基础,方便日后管理。金字塔群还有一个变形,就是成立一个核心管理群,规模不大,但是这个管理群每个人都去维护一个小群,形成一个群的递归金字塔管理模式。

    4

    总结了社群的运营方法:

    一,加人要有节奏,不要一股脑引入太多;

    二,加人要有门槛,得来不易才懂得珍惜;

    三,加入要守群规,正是无规矩不成社群;

    四,老人要带新人,将社群文化进行传承。

    • end •

  10. 用户头像
    理由
    举报 取消

    社群的蛋糕这么大,为什么你就是分不到一杯羹?

    作者:芦楠(联系本人私信即可),现任职美通社, 长期关注新媒体运营和社群运营领域,曾在时趣互动、乐视控股任职,为IBM提供社交媒体服务,文章转载于《哈佛商业评论》公众号2月23日文章

      在当下资本寒冬中,社群逆势生长。2016年社群商业规模达1800亿元,预计到2020 年将达到 2.4 万亿,成为继平台电商之后,下一个踏上风口的企业营销方式。社群种类从亲子、知识培训、户外旅游、到讲座等领域遍布,尤其亲子及知识培训类社群在2016年社群版图中格外抢眼。

      虽然社群营销的市场蛋糕很大,但做好社群运营仍然是让人头痛的事情。目前,有93%的社群还是主要基于免费活动或运营,仅7%的社群有收入行为。免费的永远是用户最喜欢的,但是当社群发展到一定的量级之后,如何变现及盈利成为社群生死存亡的重大课题。

    社群让隐秘的人性需求找到归属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如果发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欢迎,就会积极参与发声。反之,当发现观点受冷落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如此便进入螺旋循环,优势意见愈发强势,其他意见则逐渐消失。这就是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描述的现象。

      但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努力摆脱”沉默的螺旋”。无论观点多么怪僻,总能找到拥有同样声音的人,甚至意见领袖。例如在豆瓣平台上,你能看到一些非常小众的歌手、导演社群,甚至”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小组,而且其人数超过10万。

      在移动互联网上,随着用户人群的聚集网络效应(net effect),用户逐渐模块化、组织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社群。社群可以演化出各种形态,其边界可清晰,亦可模糊。

    • 精准化社群

      社群边界清晰的社群可称之为“精准化社群”。在这样的社群中,社群成员拥有高度的认同感,对外的排斥性和排他性极强,有可能会对外部环境产生相对极端的行为和言论,对社群内成员的包容度要远高于对社群持否定和怀疑态度的人。如小众明星社群,社群内全部是明星拥趸,对这个明星不感兴趣的人很难进入圈子。

      又如关注女性成长的社群荔枝汇,这是不仅是一个励志女性社群,同时是一个作为整合传播的新媒体,也是为女性提供自我修养、子女教育、亲子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的服务平台。它针对性强,用户粘性大,女性之间天生的交流需求和才能让社群自生长成为现实,同时社群对女性个人成长提供的正能量也让更多女性用户加入。

    • 泛生活化领域社群

      社群边界在某些特定领域内是相对模糊的,我们称之为泛生活化领域社群。诸如代购、母婴、健身等社群,虽然目标人群亦有所针对,但只要有代购需求、正在或即将或打算做父母的年轻夫妻、对健康和身材在意的各行业人群都是上述社群的参与者。这样的社群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涉及的领域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认同和极强有相同性的群成员属性。

      社群边界的模糊源于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同领域界限的模糊。每个人的手机里一定有很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社群组织,我们在每个社群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某个社群中我们可能是低调且谈吐修养非常优秀的倾听者,但在另一个社群我们可能会变成激进、充满幽默感及创造力的刺儿头,这也是模糊的另一层定义,社群成员角色属性的模糊。

    锁定用户真实需求是成功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反映了人类从古至今都在极力寻找的社会归属感。社群的核心价值也是如此,把相同属性、价值观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1+1>2的效果。但我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是,人类是一个拥有复杂情感和内心需求的物种。我们在和动物交流中,可以通过动物的行为、声音和眼神去判断动物的情绪、想法、息怒等,但即使是最优秀的心理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也很难保证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即需求。

      社群虽然火,但可以说是最复杂的社会化媒体运营模式之一。如何挖掘用户需求、如何选择社群平台、如何调动用户参与热情、如何实现社群自生长、如何培养社群关键先生这些问题是社群运营中的最大痛点。而社群运营的这些痛点,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是否真的了解锁定的目标用户,是否对用户的需求做到理性正确判断。

      因此,企业在进行社群运营时需要首先明确一点,何为用户需求?何为真正的用户需求?此处的重点落在“真正”上。

    • 首先,搭建社群的企业要提前把握大致的用户需求范围,也就是 “圈地”。

      圈地的目的不在于设定边界,而是在于让需求不会天马行空,脱离公司实际情况和对社群价值的定位。

      做到这点并不难,只要想做社群,老板必定在脑海中已经有大致的 “海市蜃楼”,营销官要做的就是把海市蜃楼中的合理部分的框架描绘出来,不合理的部分果断删掉,避免后续的社群断层。如何描绘?公司以往的销售数据、用户注册信息、线上线下活动的报名情况、网站浏览pv/uv、各类报告下载情况、公司技术部门的日常监测数据、APP等产品的注册/使用/活跃度等等信息都将成为圈地依据。需要强调的是圈地的关键在于数据,数据的关键在于精准分析,精准分析的关键在于不盲目得出结论。错误的结论会导致错误的开始,最终胎死腹中。

    • 其次,调研在获取用户需求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的调研形式无外乎大批量的用户调研和精准化的邀请机制调研。二者的区别在于企业属性是2B还是2C,前者目标明确,把握住基本面就把握了整个市场。但需要注意的是2B企业在社群的前期定位上需要牢记从自身产品特性与客户需求的交集出发,切忌自嗨和抛弃产品基本属性的野蛮生长;2C企业的用户群体辐射范围广,每一个普通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企业产品的使用者,但问题在于众口难调的用户需求将严重干扰企业对社群的定位和具体执行。

      比较成功的一个学习类社群案例是秋叶PPT。秋叶观察到职场人有不少机会接触到优秀PPT,可要自己研究并做出卓越的PPT有一定难度,因此自然形成了用户的强需求——和秋叶一起学PPT。其在网易云的在线课程较好的满足了人们的学习需求,通过社群的学习过程满足用户学习需求,自然形成对秋叶专业度的认可,进而达到社群的商业化尝试,通过售卖课程和出版教材达到盈利目的。同样类型的还有主打知识培训吴晓波上海书友会。

      秋叶的案例给2C企业最大的借鉴在于,面对复杂的用户需求,企业更要有所取舍和判断,哪些是产品的拳头功能,哪些是自己区别于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哪些又是围绕产品能提供给用户的增值服务。很多社群运营者总是喜欢无休止的问自己“如何才能吸引用户消费我们的产品?”,最后答案没想到,自己对社群运营更加迷茫。莫不如此时换个角度问自己,“我能为用户一天24小时内的痛点提供什么解决方案”。

    成功社群运营的三个妙招

      孤鹿Grouplus评选除了2016年最为成功的十大社群。纵观这些社群的成功,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藏了3大核心运营法则。

    • 信服力: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成本决定了用户的关注度会向更有信服力的组织靠拢。社群属性标签化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体现社群的信服力,植根于用户的意识层面,通过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加以体现。

      秋叶PPT就是成功地为自己打上了学习、分享、职场进阶…这一系列标签化社群属性,用户通过自己在内容中获益和长时间基于标签的意识层面强化,对品牌专业度和美誉度逐渐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如同条件反射一样,提到秋叶PPT,我们自然而然的和某些标签化属性产生联系。

    • 协作力:角斗士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你手上最强大的武器,就是产品和服务。在品牌的社群之中,必须让用户参与到关于产品、服务和营销过程中,让他们告诉企业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企业可以给用户提供什么?用户哪里对企业不满意?

      协作力还强调从企业内部营销运营团队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内容、创意、技术、设计、资金预算、系统化思维等流程要素之间的相互协作,单兵作战的社群运营起来就像背着石头一样,举步维艰;同时,社群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同样重要。交流、分享、资源置换、线下强关系的建立、思维和价值观的重构与互补,不仅对个人成长有很大帮助,对社群粘性和用户认同感的提升也都大有裨益。

      旅行属于用户刚需,并且是最能挖掘用户情感需求的领域,穷游沙龙从热门线路到冷门目的地攻略通过用户自发创造内容,自发互动、自发补充完善。既做到聚拢一批旅行发烧友,另外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不断辐射围观用户,变围观为参与,变普通参与为深度参与。

    • 创造力:正如《引爆点》里的打造产品爆款的三大原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一般,在社群运营中,强大的信息源、令人过目不忘的创意、与符合传播条件的环境这三点缺一不可。

      关注亲自生活的乐亲子,依靠不断为家庭提供出游,职业体验,体育竞技,手工制作等内容,通过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让家长在与孩子共同参与,一起挑战,一起经历,建立用户之间的强关系,把这种强关系转移到线上提供用户间的亲子经验交流平台。

      社群运营者需要将信息用更有传播力的方式传递给用户,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增强在用户中扩张的程度。任何社群都无法离开信源——持续的内容输出、创意——有趣的传播爆点、环境——用户活跃环境这三点,同时,信息的形式、价值都可以成为在创造力上下手的侧重点。

      有人称2015年为社群元年,草根社群比比皆是,微商、自媒体风起云涌。企业也正式开始尝试内部社群化,如海尔、韩都衣舍就是细胞化管理的优秀案例。但纵观2015年,大浪来得快,退的也快,社群更新换代的速度如同过山车。

      2016年是社群运营走向专业化的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社群运营行列,市场上出现大量关于社群运营思路、更多有所侧重的方法等内容,各类型社群层出不穷。与此同时社群分化日益加剧,流量、用户、资金开始向更稳定、成熟的社群转移;我们预测,2017年将成为社群商业化的爆发期,希望在此之前,你和你所在的企业都已经做好准备。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