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浅谈装修、学做设计!
发现我的回答上了知乎日报,受宠若惊。因为时间因素,昨晚回答的比较简单。补充解释几点。
1. 是为了钢铁行业去库存?
现发行在外的纸币1元约600亿,倘若全部用硬币取代,是600亿枚。每枚6.05克。600亿×6.05克=36.3万吨。全国钢铁产量有多少?库存情况怎么样?
全国粗钢日均产量211.4万吨。重点钢铁企业钢材旬末库存1379万吨。——中钢协2016年2月下旬数据
造币厂恐怕承担不起钢铁行业去库存的重任。
2. 硬币怎样手工清点?
手工清点硬币的工具是硬币板(或者叫硬币盒什么的)
如图,是一块很简单的有凹槽的塑料板子,每个凹槽刚好可以放下5枚硬币。
挤满50枚硬币之后,就要手工把硬币用纸卷起来。
3. 为什么说硬币比纸币方便清点。
纸币在经过流通之后,会褶皱、折角、缺损、纸面绵软、被乱涂乱画。首先要把纸币全部展平、墩齐,撕裂的纸币粘起来,才能用点钞机清点。点钞机遇到缺角、褶皱的纸币,会报警提示,而且点出的数字是不一定准确的,必须复点、人工手点。硬币只要排进硬币板,就可以了。
银行的现金柜员,需要收零钱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大多数零售行业需要大量零钱,而不是向银行以零换整。而公共交通、自动售货机等特殊行业,可以引用机器进行硬币清点。
4. 关于硬币清点机器
评论中Dromond Law提到,央视我爱发明栏目做过关于硬币清点机的报道。其实,国内是有厂家专门研发生产硬币清点设备的。
比如上图的大型设备,厂家网站上描述的技术参数是:集硬币的高速清分、检伪、包装于一体,占地2平方米,日处理能力20万枚-30万枚。
===============以下为原答案===============
利益相关:商业银行现金柜员
问我支持不支持,当然要支持
首先,在成为新闻热门话题之前,小额货币硬币化一直在默默进行中了。摘录《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为例:
除个别发行库留存部分1角纸币外,全国各级发行库1角纸币已全部投放完毕。2015年起,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单一投放1角硬币。1角面额人民币率先实现硬币化。——2014年年报 逐步扩大硬币投放范围,新增北京和河北为5角、1角硬币单一投放地区,重庆和河南为1角硬币单一投放地区。——2011年年报
除个别发行库留存部分1角纸币外,全国各级发行库1角纸币已全部投放完毕。2015年起,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单一投放1角硬币。1角面额人民币率先实现硬币化。——2014年年报
逐步扩大硬币投放范围,新增北京和河北为5角、1角硬币单一投放地区,重庆和河南为1角硬币单一投放地区。——2011年年报
中国那么大,哪里喜欢硬币,哪里喜欢纸币,现在还只有各位网友现身说法,毕竟有盲人摸象的尴尬。好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有数据可以说话的。
原始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2-2014。
这些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呢?我想是从人民银行发行的角度:从发行库出库新券,就记一笔增加,商业银行上缴了残券,就记一笔减少。从数据上看,已经发行的小面额货币中,1元硬币已经接近一半,5角和1角已经超过一半。
其次,纸币和硬币各有优劣。
在发行上,当然是纸币优于硬币。原封新券,纸币重量轻,体积小,便于运输,易于清点。
从造币厂出库的硬币,是这样包装的(图中是1元2000枚,25斤)
在流通中,纸币的优势在于重量轻,便于携带。硬币的优势在于流通寿命长,不易污损。
在回笼中,纸币需要人工清点,硬币利于机械化清分。
比如,每个城市的公交公司,都需要雇用大量点钞员。
最后,人民银行发行什么、社会公众接受什么、相关行业怎样点验清分,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人民银行会逐渐停止新发纸币,只发行硬币。商业银行会将纸币残券上缴回笼,市面上硬币的比率越来越高。市民只能接受没有纸币的现实,妥善保管身上的硬币,比如换成带拉链小袋的钱包或者零钱包。零售、公交、银行等相关行业会主动引入专业机具来解决清分、兑换问题。
敬请指正
说进步还是退步都太绝对。
本身就算是把一些面额的硬币改为纸币,只要符合经济规律就是进步。不一定用硬币就是进步,关键看背后的经济规律是什么。
其实吧。关键原因是通货膨胀了。一元纸币的价值远远低于维护保养纸币、印刷纸币的花费。越印越亏。
但贱金属硬币的成本则比较稳定。
当然是进步。新闻报道里说的那几个理由都是成立的。
我们这边大都没有使用长钱包的习惯,更不要说再带一个零钱包了。现在纸质一元、五角、一角和同面额硬币并行使用的情况下,大家更喜欢轻便的纸币,硬币的地位很尴尬。小额纸币使用频率高大多数人又不用长钱包,用来用去就变得皱巴巴的,还容易破损。识别和大量清点硬币容易用机械实现,换成残旧的小额纸币就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日本能有那么多自动售货机,甚至还有可以存零钱的银行ATM机,一包硬币倒进去自动给你点清存进卡里,纸币和硬币各行其道,千日元以上是纸币、500日元以下全是硬币的设计有点功劳。用了你就知道,挺方便的。
另外反动口号那条也没毛病。作为一个膜法师,看到“审判XXX”什么的,”I’m angry”,是该想点办法了。就算他们买来精雕设备,一个硬币上刻个几十个字,也没多少人会注意到对不对?
进步。
更换硬币的好处有三:
第一.减少消耗。小面额纸币,清分困难,易破损脏污老化。
第二.解决小面额纸币伪造猖獗问题。完全按照国家颁发硬币和金类别比例制造,会18万只造15万。
第三.易于流通。主要指人机方面,届时自助贩卖机,自动售票机等自助设备将会更为普及。
另,补充一下得票第一的哥们,硬币清分机比小面额清分机纸币清分机的成本要低,小面额雇佣点钞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小面额清分机太贵了…
嗯,你们没猜错,硬币清分机和包装机是今年我主要代理销售的产品…
对于不易携带这个问题,老祖宗都给想好了,硬币都弄成方孔的,拿绳串着逛街去就行。
浙江这边一只硬币用的多。小面额纸币都很脏,不喜欢。
据说和江南造币厂在这个地区有关系什么的。。
金属货币的推广使用个人认为是一个进步,包括现在发达国家的小额货币都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主。
对于群众而言使用纸币还是硬币并没太大关系,长三角及东北地区(勘误:应该是辽宁使用硬币比较普遍)的人主要是因为造币厂地理位置的原因使用硬币较多,而其他地方小面额货币还是以纸币为主。很多人会觉得带一大堆钢镚儿很不方便,但这其实只是一个习惯问题,大家都是拿到什么就花什么呗。
但是对于国家的货币管理而言,硬币的推广肯定是一个进步。小面额纸币使用频率高磨损快且不易回收,而硬币不易磨损,使用寿命远长于纸币且易清洁,大家都拿到过破破烂烂的五毛一块纸币,但应该很少会有机会拿到缺了个角的硬币吧。同时推广小面额货币硬币化可以降低货币发行成本,在货币流通方面的管理上推行小面额货币硬币化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
未邀自答,最近看到的凤凰财经的文章,作者刘晓博,转载分享,侵权自删。
近日,关于1元面值的人民币纸币即将退出流通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消息的起因是,今年1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发布了一份工作动态,全文如下:
继1角、5角券硬币化之后,2016年山东省将在部分地市启动实施“1元券硬币化工程”,即自2016年1月1日起,率先在省内青岛、枣庄、济宁、临沂、日照5个城市进行试点,停止向商业银行投放1元券纸币,转由硬币替代,并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选取烟台、泰安、威海、菏泽四市作为1元券硬币化备选城市。2016年起,试点城市流通1元纸币在经过消化后会转为残损币进行销毁,并逐步退出流通市场。
对于央行这一举动,媒体分析认为有四大原因:
1、硬币的流通寿命远远高于纸钞; 2、1元硬币的投放有利于自动售货机、停车场自动收费机、地铁和公交自动售票机的推广应用; 3、有利于净化现金流通环境,减少病菌传播; 4、有利于节约自然资源。保护了制造纸钞所需要的木材、棉花、淡水等资源。而且几十年后金属仍可收回重铸,其原有的价值损失不多。
1、硬币的流通寿命远远高于纸钞;
2、1元硬币的投放有利于自动售货机、停车场自动收费机、地铁和公交自动售票机的推广应用;
3、有利于净化现金流通环境,减少病菌传播;
4、有利于节约自然资源。保护了制造纸钞所需要的木材、棉花、淡水等资源。而且几十年后金属仍可收回重铸,其原有的价值损失不多。
我的看法是,上述原因固然重要,但还有一大隐情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就是通胀。
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货币发行速度一直偏快,M2增速始终维持在GDP增速的2到3倍的水平。比如刚刚公布的截至2月底的广义货币M2增速为13.3%,而当前GDP增速可能只有6.5%。
发钞过快,自然就引发货币对内贬值。以我们的生活常识来做个判断,我们就会发现,制作一枚1块钱的硬币,其成本很可能高于1块钱;印刷1张1块钱的纸币,加上发行成本,其综合成本也有可能超过1块钱。
同样亏损,但硬币和纸币的使用时间却相差巨大。根据官方数据,1块钱硬币流通次数可达3万次,流通时间平均30年,而1张纸币平均流通300次,仅是硬币寿命的1/100。同为1元面额的硬币和纸币20年投入使用的综合成本之比约为1:15。
1块钱纸币的20年使用成本是1块钱硬币的15倍,这大概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也是令人震惊的一个事实。
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央行发钞相当于政府征收铸币税。比如发行1张100元的纸币,如果综合成本是10元钱,那么央行将获得90元的收益,这相当于向全体人民征收了90元铸币税。但在发行小额钞票时候,由于通胀因素,央行需要倒贴,这就变得非常不划算。
不愿意做亏本买卖,才是央行取消小额纸币的最根本原因。
不过相关报道也指出,1元纸币彻底退出市场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时间,不会一下子停止供应。
其实,随着技术的进步,小额支付通过IC卡和手机进行才是“人间正道”。不仅可以让央行节省成本,也解决了找零和保存零钱的麻烦。
1块钱纸币即将退出流通的消息,引发了网友的怀旧,大家纷纷回忆自己小时候1块钱可以干什么。在我的童年时代(1977年前后),在中国中部的一个小城市里,1块钱可以买30斤西瓜,或者买30多个冰棍(水果味的3分钱一个,奶油味的5分钱一个)。1块钱,那时候是孩子们眼中的一笔巨款了。
中国的通胀虽然偏高,但跟越南、俄罗斯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越南在20多年前还有分币流通,但现在上一趟公共厕所需要2000元越南盾,给摩托车打一次气也是2000元。至于俄罗斯的卢布,自1990年以来已经对美元贬值了1万倍。
下面这些一块钱的纸币,你见过吗?
延伸阅读:现在的100万10年后还值多少钱?
来源:互联网,版权属于原作者
现在的100万元,10年后究竟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20年后呢?通过以下的科学计算,或许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基于1980年以来的数据预测
未来基于过去的历史和当前的情况而来,但对未来做预测却一向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因为未来永远会有影响你预测结果的事情发生——对于未来,你唯一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
1980年到今天,34年时间里,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约为22.45%,中国真实的年通货膨胀率约在11.9%——如果按照这个数据计算,我们大致可以算出两种模式下现在的100万元,10年后和20年后分别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
2、基于1997年以来的数据预测
老实说,基于1980年以来的数据预测有些太猛烈了——这是中国未来的经济万万难以承受的。
实际上,自从朱镕基总理上台之后,中国中央银行开始与国际接轨,中央政府不能随便向中央银行伸手了(但可以通过财政部来发行国债),极大程度上杜绝了货币供应以超过20%的速度猛印的时代。
整体而言,无论是真实通货膨胀率还是货币发行速度,都已经大大降低。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计算出来1997年以来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约为16.9%,中国真实的年通货膨胀率约在7.3%。基于这一数据,我们再次可以预测现在的100万元,10年后和20年后分别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
整体而言,这个数据比较接近1998年以来的整体通货膨胀情况,但客观说,这一数据仍显偏高——如果我们的货币政策未来一直按照这种方式来持续,恐怕中国的经济很难承受得起,而且货币也不会只是这样的一个贬值情况,很有可能会出现突然的、剧烈的贬值。
3、基于2012年年底以来的数据预测
大家知道,2012年底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上任以来,经济上不再强调货币刺激,而是希望通过市场结构改革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2012年到2014年9月份的货币供应量数据和通货膨胀数据,都出现了比较大的改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计算出来2012年底以来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约为13.9%,中国真实的年通货膨胀率约在6.3%。我们不妨用这22个月的数据,来预测一下,现在的100万元,10年后和20年后分别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
老实说,这个数据与上面的数据区别不是很大,最多可以算作一个过渡时期,这种通货膨胀持续下去,民众依然是很难接受的。
当年的万元户那是富豪啊,现在有个5万元,40万元能算富豪吗?我认为至少相当于100万元。现在的100万,估计到那时会以亿计了。
4、基于更稳健和谨慎的货币政策
我们在这里采集了英格兰银行、日本央行和美联储几十年来的货币供应量(欧央行的时间太短)和经济增长率的相关数据(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约在5-8%,经济增长率约在2-4%,真实通货膨胀率3%左右),然后与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比——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仍然是远远高于他们。
如果我们采用更稳健和谨慎的货币政策,至少未来10年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应该降低到10-12%左右,而经济增长维持在6-7%的水平,真实通胀率维持在5%这种略高于西方国家过去30年的水平即可。
5、各种意外
总结下来,我的意思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在政治基本保持稳定、经济相对平稳过渡的情况下:
如果按照购买能力计算:现在的100万元,在10年之后的真实购买力可能相当于今天的32万元到62万元之间;在20年后的真实购买力,可能相当于今天的11万元到45万元之间。
如果按照占货币发行量的比例计算,现在的100万元,在10年之后的财富比例可能相当于今天的13万元到35万元之间,20年后的财富比例可能相当于今天的2万元到19万元之间。
当然,我个人希望的是最后一种情况,因为这种情况最平稳,可能民众的接受度也最高。但请诸君务必记清楚我说到“政治基本保持稳定、经济相对平稳过渡”这个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我说到的这些数据都没有太大意义。正如1991年的俄罗斯卢布贬值一样,你现在的100万元很有可能会突然间一文不值。
硬币太容易掉了……像我这种不用拉链钱包、又习惯随手把钱包塞在外套里的,经常被找好几枚硬币然后过几天就全部失踪……如果收到1元或5角硬币,就想赶紧花出去才安心。
钱包里放上十几张1元纸币,只是稍微厚一点而已;而如果1元硬币超过三枚就会觉得钱包很重。
还有像自动售货机买一瓶饮料要5元的话,随身携带1张5元纸币或5枚1元硬币,哪个方便?(帝都地铁里很多售货机用公交卡刷不了)
另外在这边的超市和小店,售货员找给1元硬币的时候,一般也都会带点歉意的表情。
最后吐槽下这年头不装手机支付宝真没法活了吗……我是不想在手机上装那么多东西。
钢铁去产能,妙!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10 )
发现我的回答上了知乎日报,受宠若惊。因为时间因素,昨晚回答的比较简单。补充解释几点。
1. 是为了钢铁行业去库存?
现发行在外的纸币1元约600亿,倘若全部用硬币取代,是600亿枚。每枚6.05克。600亿×6.05克=36.3万吨。全国钢铁产量有多少?库存情况怎么样?
造币厂恐怕承担不起钢铁行业去库存的重任。
2. 硬币怎样手工清点?
手工清点硬币的工具是硬币板(或者叫硬币盒什么的)
如图,是一块很简单的有凹槽的塑料板子,每个凹槽刚好可以放下5枚硬币。
挤满50枚硬币之后,就要手工把硬币用纸卷起来。
3. 为什么说硬币比纸币方便清点。
纸币在经过流通之后,会褶皱、折角、缺损、纸面绵软、被乱涂乱画。首先要把纸币全部展平、墩齐,撕裂的纸币粘起来,才能用点钞机清点。点钞机遇到缺角、褶皱的纸币,会报警提示,而且点出的数字是不一定准确的,必须复点、人工手点。硬币只要排进硬币板,就可以了。
银行的现金柜员,需要收零钱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大多数零售行业需要大量零钱,而不是向银行以零换整。而公共交通、自动售货机等特殊行业,可以引用机器进行硬币清点。
4. 关于硬币清点机器
评论中Dromond Law提到,央视我爱发明栏目做过关于硬币清点机的报道。其实,国内是有厂家专门研发生产硬币清点设备的。
比如上图的大型设备,厂家网站上描述的技术参数是:集硬币的高速清分、检伪、包装于一体,占地2平方米,日处理能力20万枚-30万枚。
===============以下为原答案===============
利益相关:商业银行现金柜员
问我支持不支持,当然要支持
首先,在成为新闻热门话题之前,小额货币硬币化一直在默默进行中了。摘录《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为例:
中国那么大,哪里喜欢硬币,哪里喜欢纸币,现在还只有各位网友现身说法,毕竟有盲人摸象的尴尬。好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有数据可以说话的。
原始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2-2014。
这些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呢?我想是从人民银行发行的角度:从发行库出库新券,就记一笔增加,商业银行上缴了残券,就记一笔减少。从数据上看,已经发行的小面额货币中,1元硬币已经接近一半,5角和1角已经超过一半。
其次,纸币和硬币各有优劣。
在发行上,当然是纸币优于硬币。原封新券,纸币重量轻,体积小,便于运输,易于清点。
从造币厂出库的硬币,是这样包装的(图中是1元2000枚,25斤)
在流通中,纸币的优势在于重量轻,便于携带。硬币的优势在于流通寿命长,不易污损。
在回笼中,纸币需要人工清点,硬币利于机械化清分。
比如,每个城市的公交公司,都需要雇用大量点钞员。
最后,人民银行发行什么、社会公众接受什么、相关行业怎样点验清分,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人民银行会逐渐停止新发纸币,只发行硬币。商业银行会将纸币残券上缴回笼,市面上硬币的比率越来越高。市民只能接受没有纸币的现实,妥善保管身上的硬币,比如换成带拉链小袋的钱包或者零钱包。零售、公交、银行等相关行业会主动引入专业机具来解决清分、兑换问题。
敬请指正
说进步还是退步都太绝对。
本身就算是把一些面额的硬币改为纸币,只要符合经济规律就是进步。不一定用硬币就是进步,关键看背后的经济规律是什么。
其实吧。关键原因是通货膨胀了。一元纸币的价值远远低于维护保养纸币、印刷纸币的花费。越印越亏。
但贱金属硬币的成本则比较稳定。
当然是进步。新闻报道里说的那几个理由都是成立的。
我们这边大都没有使用长钱包的习惯,更不要说再带一个零钱包了。现在纸质一元、五角、一角和同面额硬币并行使用的情况下,大家更喜欢轻便的纸币,硬币的地位很尴尬。小额纸币使用频率高大多数人又不用长钱包,用来用去就变得皱巴巴的,还容易破损。识别和大量清点硬币容易用机械实现,换成残旧的小额纸币就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日本能有那么多自动售货机,甚至还有可以存零钱的银行ATM机,一包硬币倒进去自动给你点清存进卡里,纸币和硬币各行其道,千日元以上是纸币、500日元以下全是硬币的设计有点功劳。用了你就知道,挺方便的。
另外反动口号那条也没毛病。作为一个膜法师,看到“审判XXX”什么的,”I’m angry”,是该想点办法了。就算他们买来精雕设备,一个硬币上刻个几十个字,也没多少人会注意到对不对?
进步。
更换硬币的好处有三:
第一.减少消耗。小面额纸币,清分困难,易破损脏污老化。
第二.解决小面额纸币伪造猖獗问题。完全按照国家颁发硬币和金类别比例制造,会18万只造15万。
第三.易于流通。主要指人机方面,届时自助贩卖机,自动售票机等自助设备将会更为普及。
另,补充一下得票第一的哥们,硬币清分机比小面额清分机纸币清分机的成本要低,小面额雇佣点钞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小面额清分机太贵了…
嗯,你们没猜错,硬币清分机和包装机是今年我主要代理销售的产品…
对于不易携带这个问题,老祖宗都给想好了,硬币都弄成方孔的,拿绳串着逛街去就行。
浙江这边一只硬币用的多。小面额纸币都很脏,不喜欢。
据说和江南造币厂在这个地区有关系什么的。。
金属货币的推广使用个人认为是一个进步,包括现在发达国家的小额货币都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主。
对于群众而言使用纸币还是硬币并没太大关系,长三角及东北地区(勘误:应该是辽宁使用硬币比较普遍)的人主要是因为造币厂地理位置的原因使用硬币较多,而其他地方小面额货币还是以纸币为主。很多人会觉得带一大堆钢镚儿很不方便,但这其实只是一个习惯问题,大家都是拿到什么就花什么呗。
但是对于国家的货币管理而言,硬币的推广肯定是一个进步。小面额纸币使用频率高磨损快且不易回收,而硬币不易磨损,使用寿命远长于纸币且易清洁,大家都拿到过破破烂烂的五毛一块纸币,但应该很少会有机会拿到缺了个角的硬币吧。同时推广小面额货币硬币化可以降低货币发行成本,在货币流通方面的管理上推行小面额货币硬币化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
未邀自答,最近看到的凤凰财经的文章,作者刘晓博,转载分享,侵权自删。
近日,关于1元面值的人民币纸币即将退出流通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消息的起因是,今年1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发布了一份工作动态,全文如下:
对于央行这一举动,媒体分析认为有四大原因:
我的看法是,上述原因固然重要,但还有一大隐情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就是通胀。
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货币发行速度一直偏快,M2增速始终维持在GDP增速的2到3倍的水平。比如刚刚公布的截至2月底的广义货币M2增速为13.3%,而当前GDP增速可能只有6.5%。
发钞过快,自然就引发货币对内贬值。以我们的生活常识来做个判断,我们就会发现,制作一枚1块钱的硬币,其成本很可能高于1块钱;印刷1张1块钱的纸币,加上发行成本,其综合成本也有可能超过1块钱。
同样亏损,但硬币和纸币的使用时间却相差巨大。根据官方数据,1块钱硬币流通次数可达3万次,流通时间平均30年,而1张纸币平均流通300次,仅是硬币寿命的1/100。同为1元面额的硬币和纸币20年投入使用的综合成本之比约为1:15。
1块钱纸币的20年使用成本是1块钱硬币的15倍,这大概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也是令人震惊的一个事实。
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央行发钞相当于政府征收铸币税。比如发行1张100元的纸币,如果综合成本是10元钱,那么央行将获得90元的收益,这相当于向全体人民征收了90元铸币税。但在发行小额钞票时候,由于通胀因素,央行需要倒贴,这就变得非常不划算。
不愿意做亏本买卖,才是央行取消小额纸币的最根本原因。
不过相关报道也指出,1元纸币彻底退出市场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时间,不会一下子停止供应。
其实,随着技术的进步,小额支付通过IC卡和手机进行才是“人间正道”。不仅可以让央行节省成本,也解决了找零和保存零钱的麻烦。
1块钱纸币即将退出流通的消息,引发了网友的怀旧,大家纷纷回忆自己小时候1块钱可以干什么。在我的童年时代(1977年前后),在中国中部的一个小城市里,1块钱可以买30斤西瓜,或者买30多个冰棍(水果味的3分钱一个,奶油味的5分钱一个)。1块钱,那时候是孩子们眼中的一笔巨款了。
中国的通胀虽然偏高,但跟越南、俄罗斯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越南在20多年前还有分币流通,但现在上一趟公共厕所需要2000元越南盾,给摩托车打一次气也是2000元。至于俄罗斯的卢布,自1990年以来已经对美元贬值了1万倍。
下面这些一块钱的纸币,你见过吗?
来源:互联网,版权属于原作者
现在的100万元,10年后究竟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20年后呢?通过以下的科学计算,或许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基于1980年以来的数据预测
未来基于过去的历史和当前的情况而来,但对未来做预测却一向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因为未来永远会有影响你预测结果的事情发生——对于未来,你唯一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
1980年到今天,34年时间里,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约为22.45%,中国真实的年通货膨胀率约在11.9%——如果按照这个数据计算,我们大致可以算出两种模式下现在的100万元,10年后和20年后分别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
2、基于1997年以来的数据预测
老实说,基于1980年以来的数据预测有些太猛烈了——这是中国未来的经济万万难以承受的。
实际上,自从朱镕基总理上台之后,中国中央银行开始与国际接轨,中央政府不能随便向中央银行伸手了(但可以通过财政部来发行国债),极大程度上杜绝了货币供应以超过20%的速度猛印的时代。
整体而言,无论是真实通货膨胀率还是货币发行速度,都已经大大降低。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计算出来1997年以来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约为16.9%,中国真实的年通货膨胀率约在7.3%。基于这一数据,我们再次可以预测现在的100万元,10年后和20年后分别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
整体而言,这个数据比较接近1998年以来的整体通货膨胀情况,但客观说,这一数据仍显偏高——如果我们的货币政策未来一直按照这种方式来持续,恐怕中国的经济很难承受得起,而且货币也不会只是这样的一个贬值情况,很有可能会出现突然的、剧烈的贬值。
3、基于2012年年底以来的数据预测
大家知道,2012年底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上任以来,经济上不再强调货币刺激,而是希望通过市场结构改革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2012年到2014年9月份的货币供应量数据和通货膨胀数据,都出现了比较大的改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计算出来2012年底以来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约为13.9%,中国真实的年通货膨胀率约在6.3%。我们不妨用这22个月的数据,来预测一下,现在的100万元,10年后和20年后分别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
老实说,这个数据与上面的数据区别不是很大,最多可以算作一个过渡时期,这种通货膨胀持续下去,民众依然是很难接受的。
当年的万元户那是富豪啊,现在有个5万元,40万元能算富豪吗?我认为至少相当于100万元。现在的100万,估计到那时会以亿计了。
4、基于更稳健和谨慎的货币政策
我们在这里采集了英格兰银行、日本央行和美联储几十年来的货币供应量(欧央行的时间太短)和经济增长率的相关数据(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约在5-8%,经济增长率约在2-4%,真实通货膨胀率3%左右),然后与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比——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仍然是远远高于他们。
如果我们采用更稳健和谨慎的货币政策,至少未来10年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应该降低到10-12%左右,而经济增长维持在6-7%的水平,真实通胀率维持在5%这种略高于西方国家过去30年的水平即可。
5、各种意外
总结下来,我的意思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在政治基本保持稳定、经济相对平稳过渡的情况下:
如果按照购买能力计算:现在的100万元,在10年之后的真实购买力可能相当于今天的32万元到62万元之间;在20年后的真实购买力,可能相当于今天的11万元到45万元之间。
如果按照占货币发行量的比例计算,现在的100万元,在10年之后的财富比例可能相当于今天的13万元到35万元之间,20年后的财富比例可能相当于今天的2万元到19万元之间。
当然,我个人希望的是最后一种情况,因为这种情况最平稳,可能民众的接受度也最高。但请诸君务必记清楚我说到“政治基本保持稳定、经济相对平稳过渡”这个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我说到的这些数据都没有太大意义。正如1991年的俄罗斯卢布贬值一样,你现在的100万元很有可能会突然间一文不值。
硬币太容易掉了……像我这种不用拉链钱包、又习惯随手把钱包塞在外套里的,经常被找好几枚硬币然后过几天就全部失踪……如果收到1元或5角硬币,就想赶紧花出去才安心。
钱包里放上十几张1元纸币,只是稍微厚一点而已;而如果1元硬币超过三枚就会觉得钱包很重。
还有像自动售货机买一瓶饮料要5元的话,随身携带1张5元纸币或5枚1元硬币,哪个方便?(帝都地铁里很多售货机用公交卡刷不了)
另外在这边的超市和小店,售货员找给1元硬币的时候,一般也都会带点歉意的表情。
最后吐槽下这年头不装手机支付宝真没法活了吗……我是不想在手机上装那么多东西。
钢铁去产能,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