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成长的多少看你持续行动的力量
[db:提问者简介]
简单答一下吧。
Scalers是我在网络上用的ID,我会用一个介绍叫“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
我从2014年1月起,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写作,到2016年9月也累积1000天了。基本是每天一篇或者多篇的节奏。这些文章的大部分推送在公众号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上。(有一些文章因为话题原因,没有公开推送)。
写作给我的生活状态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让我从负循环中走了出来。这个负循环可能是网络上绝大多数人正在经历的生活状态,我都有过,而这也是为什么我的文章可能让人持续中箭的原因。
写到第300篇的时候,我开始做社群,那是在2014年9月的时候。到2016年9月的时候,已经做了两年多的时间。而这期间文章的更新也是持续的,社群的规模也越来越大。2015年的社群大概450左右,2016的社群规模到了1000人,价格也翻倍了;2017年的社群开始招募以来,一个月的时间就到了1000人。我不想让社群的人太多,所以价格会继续上涨。
在这个期间我的主要精力是在社群的建设和布局上,而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社群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而与此同时,由于我在社群方面的扎实工作,同时今年社群也成为讨论的相对热点,于是也得以和业界一些前辈在业务方面也有合作。因为我不想拉大旗扯虎皮,所以名字就不列了。如果你持续关注我的文章,其实是能看出来的。
我的风格是多做一些事情,多写一些文章。所以社群很多人其实是看我写了一两年最后付费进来的。我的社群是挑人的,所以门槛会高一些,看的明白的自然会来,看不明白的,就让他们在知乎上提问好了……
由于工作原因,我无法在网络上披露我的工作、行业和我的个人信息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我想试一下完全不借助工作的平台资源,我能利用业余时间做成什么样子;另外一个是,我完全没有义务满足网络上各路人等的好奇心。
所以我在文章里讨论我以前做过的事情,不会具体的披露细节,所以你看上去像在语焉不详。其实不是我在编造,虽然知乎上的各种小白被各种曾经的大神女神骗的团团转好像智商要榨干,但是你要知道,以我的调性,一群陌生人是没什么值得我去骗的。
当然鉴于我做的事情比较多,而且用业余时间就写了100多万字,这可能会冲击一些人的认知,因为他们连坚持早起一个月都可能做不到,更不要说持续写文章了。于是在我身上找一些可能的黑点,来平衡一下内心,是一种比较省事的方式。
但是这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这些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不了我。但是也要记得,匿名并不是安全的。如果涉及到个人名誉上的恶意侵害,一封诉状知乎就会把匿名信息给供出来。这是国家对互联网治理的要求。
我没有时间去混圈子,所以我给自己建了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是基于我自己的社群生态了。
写作这三年给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我会相信自己的力量是来自于自己。所以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并且带来更多价值的提升。
至于我的学历什么的,这些其实都是真实的,就别在这个上面做文章。我都为你的时间感到心疼……
虽然我也许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厉害,但是我也绝对不是什么水货烂货,两把刷子还是有的。
当然我的本职工作其实做的也不错,只是我不说而已。
没有什么为什么,也许我对自己要求多一点吧,而且我也不爱去管其他人的闲事。
最后放一个我1000天写作总结的文章吧,当然你要是什么都没有做,你会觉得这个很鸡汤。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你要相信你一定不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我也不是。不管怎样,各自开心就好。
Scalers:坚持写作1000天,我的生活有什么改变?
更新:
本来以为提问题的人是诚心发问,所以花了较多时间认真回答。答案也是我眼里的真实情况,发自本心。
后来发现提问题的这个人,对别人的解答非常不尊重。有理之处故意无视,自己说话前言不搭后语。一会儿说自己认识scalers(那你还提这个问题干嘛),一会儿又故意装无辜问别人问题;不是在讽刺别人,就是在刺探什么,目的昭然若揭。
真心好无聊,有这个时间还是赶紧去看书吧。。。
============以下是认真写完的原答案==============
1. Scalers是谁?
这么多证明途径,一查便知、一问便知。
所以,个别人要注意:人身攻击也要攻击得有点水平,不要随便黑别人。
2. 成长会里面有哪些学校的学生(包括但不限于):
国内的我知道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孙宁的母校)、外交学院翻译系(翻译张璐的母校)、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的本硕博和博后;
国外的有很多:因为专业缘故,我遇到比较多得是:英国很多学校的翻译/口译研究生、成长会还有美国博士、法国管理研究生,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各种学霸。。。
学生里面的尚且如此,工作以后的牛人分散在各个领域,就更不必说了。
3. 说成长会打鸡血的,都是没有读过文章的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随便找了几篇近期的文章。我喜欢以事实说话,不喜欢别人耍流氓。
在scalers 这里,所谓的“鸡汤”是长这个样子的:
2016-3-16的文章:
2016-3-10 的文章
这些文章的核心都是在说:做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整天空想投机。这不是让你空想的鸡汤,而是生活最简单朴素的道理。
如果你没喝过鸡汤的话,那我告诉你,真正的心灵毒鸡汤是这样的:
我觉得,scalers就是一个大学霸,所以用学霸的风格做事,犀利、踏实、一针见血。这种人只负责埋头做事,无所谓别人的看法。
4. scalers的文章其实并不是让我收获最大的地方,因为他的小组含金量满满、全是干货。
也是随机抽样,举几个栗子。
这是外刊小组精读的文章:
二级口译训练小组
行业论坛小组
我不太懂的算法小组
机器学习小组
还有小语种学习小组(德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等)
比如:
法语小组
等等等等。。。。。。
5. 成长会会员们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牛人成长贴
6. 每个月一次的核心课程
(这两部分涉及知识产权,很遗憾不能截图)
总而言之,一个人必须有很强的综合实力、时间分配能力、人员管理能力,才能统筹好这么多个小组,每天都做出高质量的输出。这点也是让我和很多人佩服Scalers的地方。
事实胜于雄辩,真伪自有判断。牛人自有过人之处,我们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
额,我猜测他本人会这样回应。。。
……现在知乎营销贴越来越明目张胆了……
发现很多人对成长会指指点点的一个原因就是那1000块钱,觉得S在敛财,觉得我们这些交了钱的会员都是被洗脑的。我向来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别人,但我还是觉得有人说话带酸,眼睛泛红。
1000块,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我今年1月7日才加入成长会,看到收费门坎时,也有点望而却步。但也只犹豫了十来分钟,就当是对自己的投资。进去后,发现真值了。
1、鸡血
我最初也认为会有小伙伴们来监督学习,发现是进各个小组才有这功能,如说好的任务没有按时完成就发红包的激励(惩罚)机制。我自认暂时没办法每天有固定时间完成小组练习,就没加入任何小组。但是,光是天天看群里的讨论,及海量的会员贴,看那么多人一步步实现计划、目标,这鸡血就够打一年的了。
我觉得成长会是一个“场”,身在其中就会耳濡目染受持续行动理念的影响。跟成长会的很多成员的持续行动相比,我不值一提。但跟以前的我相比,现在我勤奋得都让我自己觉得可怕——多年的美剧戒掉了,坚持看书写文,工作起来废寝忘食自觉加班还不觉辛苦。
2、收获
S每个月的核心交付,两小时干货满满的课程。
会员们的行业论坛,可以听到来自各行各业专业人士提供的干货,譬如文案写作、提问的智慧、瑜伽学习等等。
群成员平时聊天讨论时出现的思想碰撞。
3、关于S
我早就过了神话某人的年龄,对S也一样。他的文章有些观点我并不百分百赞同,但不妨碍我从他文章中学习、思考到很多东西。对于一手将成长会做成现在的规模,并能吸引那么多专业人士及行业精英,我对他的领导力表示佩服。这就够了,他是不是名牌大学出身,是不是学霸,谁在乎?
看了下他的文章,这个人挺有意思的。
因为他的目标方向在于持续行动,提升自己,所以知乎上很少看到他的长篇回答,而他的文章都在专栏与公众号中。精华部分分给付费学员了。
付费学员如今已经超过1000,每个人一年的会费1000算,如今他已经是年入百万的人了。
另外,1001个报名者,会费涨到2000,他的收入增加得更快了。
许多人对他的观点不以为然,在他的专栏文章中,我看到了他对这群人的回复。
偶尔在一些群里讨论问题的时候,我说一个观点,有些人不同意,于是马上搬出一个反例,或者马上说你这个太死板,不够灵活。这个时候我总是想说这句话,不要在没能力遵守规则的时候,大谈灵活性。
原来,有一类人不发言,不是他无以反驳,只是懒得浪费时间和不懂的人讲道理。
这一切挺有趣,不是么?
ps:关于他的学历
[261]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
这是一份看上去不错的工作。对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而言,这其实应该算是最好的工作了,拿到的是系里最高的工资,只是我还记得你要比我多一千块钱。但是我是很服气,因为你的技术比我牛,你说我是你在大学中最佩服的人,其实我也一直觉得你牛逼闪闪。 这是系里仅有的两枚支付宝Offer。它们同时到来,算是我们一个夏天夜以继日学习与训练的回报。那时两小本科生,在研究生的实验室里混得两席工位,度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 随后,我的一个偶然想法,演化成了一系列密集行动,随后换来了清华园一封研究生免试录取通知书。这就是传说中的保研了,这份无法抵御的诱惑,带走了我的全部思念。于是我去了北京,你去了上海。上海曾经是我的向往,但清华园也是…… 就这样。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 但是几乎每年,我都会去上海,看看你的生活,看看另一所和我也有故事的有名大学。我们的生活常常会被偶发事件影响轨迹,所以我也常常想,若来到上海,我在那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这是一份看上去不错的工作。对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而言,这其实应该算是最好的工作了,拿到的是系里最高的工资,只是我还记得你要比我多一千块钱。但是我是很服气,因为你的技术比我牛,你说我是你在大学中最佩服的人,其实我也一直觉得你牛逼闪闪。
这是系里仅有的两枚支付宝Offer。它们同时到来,算是我们一个夏天夜以继日学习与训练的回报。那时两小本科生,在研究生的实验室里混得两席工位,度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
随后,我的一个偶然想法,演化成了一系列密集行动,随后换来了清华园一封研究生免试录取通知书。这就是传说中的保研了,这份无法抵御的诱惑,带走了我的全部思念。于是我去了北京,你去了上海。上海曾经是我的向往,但清华园也是……
就这样。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
但是几乎每年,我都会去上海,看看你的生活,看看另一所和我也有故事的有名大学。我们的生活常常会被偶发事件影响轨迹,所以我也常常想,若来到上海,我在那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毫无疑问,本科不是清华,不过前文的普通大学,至少是个985
而且,他是有Warfalcon,秋叶等人的社交认证的,这个从他文章中可以看到。
2.做社群的来龙去脉 我最开始是没有社群的,就是有个公众号每天推送一篇文章。由于我的微信公众号名字比较难记,ScalersTalk,所以最初的订阅者多是通过文章转发带来的。当时我也想找一些大V推荐,然后Warfalcon老师还和我说,如果我坚持5个月保证文章质量就专门推荐一次,然后到6月份的时候,我兑现了诺言,Warfalcon老师也兑现了承诺。
2.做社群的来龙去脉
我最开始是没有社群的,就是有个公众号每天推送一篇文章。由于我的微信公众号名字比较难记,ScalersTalk,所以最初的订阅者多是通过文章转发带来的。当时我也想找一些大V推荐,然后Warfalcon老师还和我说,如果我坚持5个月保证文章质量就专门推荐一次,然后到6月份的时候,我兑现了诺言,Warfalcon老师也兑现了承诺。
嗯对的,如我对s先生的确很崇拜,我十分认同他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是被洗脑了,但我践行的是持续行动,在行动中成长的观点,不是把s先生当成绝对正确的神。如果说成长会类似宗教的话,也可以,但我们信的是道而不是教。
——————————————————–
一个游走在口译和IT世界的人,大三还是大四取得高口证书,清华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
对密码学小有研究,从2014年起开始每日更新一篇原创公众号文章至今已达八百多篇,开始是关于英语学习,后来则有IT类或鸡汤类的思考(此处鸡汤非贬义),并开始以持续行动为主题组建Scalerstalk成长会,以持续行动为主题,下设自然语言类学习的小组及机器学习、编程学习及其他类小组。
一个在口译/IT/写作等多领域持续行动的人,ScalersTalk成长会的创建者,持续写作800余天,累计超过70万字,代表作《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成长会汇集五湖四海各领域各专业小伙伴,大家一起持续行动,为成长努力。
感觉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义。
1.从他的ScalersTalk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就可以看出个人思想与专业水平,要想了解直接去微信看历史消息就行了。交了钱得到的资源自然是比没交钱的要好。
2.的确群里有一些他的“脑残粉”,但是一切都是有缘由的,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3.我觉得他很厉害,我心服口服,但我相信我也会有超过他的一天。
匿了
14年底关注s,15年,跟着一起持续行动(有些项目有中断),16年继续。以前从未想过有人会每天做一件事做几百天,没想到s会这么“坚持”,虽然他不认为这是坚持,更爱持续行动这个概念。如果当年没有偶然撞见s,现在我的口译水平也不会有进步,甚至是倒退。在成长会,涉及各行各业,还有一些还未步入社会的高中生。在这里,感受到的危机很浓烈,我看到的是比我优秀的人在前方奔跑着,尽管做同传、交传那么辛苦,晚上回来还是会在群里做练习。有些大神已经那么牛气哄哄了,还在群里跟着我这样的还不能独立做一次交传会议的准口译员一起行动,还带着我学习、练习、行动。社交媒体下的同传大咖太多,前几天不就有一个法语同传谢了一篇文章吗?其中真假我无法评判,权且对每个人每件事先打一个问号吧。现在不会像以前那样丝毫没有判断力,稍微会思考一些了。成长是一种心态和行为,有人认为这很邪乎,敲出一些有碍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字眼,那也无所谓,毕竟都是有行为能力的人了。各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再去帮助别人处理杂草吧。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10 )
简单答一下吧。
Scalers是我在网络上用的ID,我会用一个介绍叫“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
我从2014年1月起,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写作,到2016年9月也累积1000天了。基本是每天一篇或者多篇的节奏。这些文章的大部分推送在公众号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上。(有一些文章因为话题原因,没有公开推送)。
写作给我的生活状态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让我从负循环中走了出来。这个负循环可能是网络上绝大多数人正在经历的生活状态,我都有过,而这也是为什么我的文章可能让人持续中箭的原因。
写到第300篇的时候,我开始做社群,那是在2014年9月的时候。到2016年9月的时候,已经做了两年多的时间。而这期间文章的更新也是持续的,社群的规模也越来越大。2015年的社群大概450左右,2016的社群规模到了1000人,价格也翻倍了;2017年的社群开始招募以来,一个月的时间就到了1000人。我不想让社群的人太多,所以价格会继续上涨。
在这个期间我的主要精力是在社群的建设和布局上,而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社群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而与此同时,由于我在社群方面的扎实工作,同时今年社群也成为讨论的相对热点,于是也得以和业界一些前辈在业务方面也有合作。因为我不想拉大旗扯虎皮,所以名字就不列了。如果你持续关注我的文章,其实是能看出来的。
我的风格是多做一些事情,多写一些文章。所以社群很多人其实是看我写了一两年最后付费进来的。我的社群是挑人的,所以门槛会高一些,看的明白的自然会来,看不明白的,就让他们在知乎上提问好了……
由于工作原因,我无法在网络上披露我的工作、行业和我的个人信息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我想试一下完全不借助工作的平台资源,我能利用业余时间做成什么样子;另外一个是,我完全没有义务满足网络上各路人等的好奇心。
所以我在文章里讨论我以前做过的事情,不会具体的披露细节,所以你看上去像在语焉不详。其实不是我在编造,虽然知乎上的各种小白被各种曾经的大神女神骗的团团转好像智商要榨干,但是你要知道,以我的调性,一群陌生人是没什么值得我去骗的。
当然鉴于我做的事情比较多,而且用业余时间就写了100多万字,这可能会冲击一些人的认知,因为他们连坚持早起一个月都可能做不到,更不要说持续写文章了。于是在我身上找一些可能的黑点,来平衡一下内心,是一种比较省事的方式。
但是这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这些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不了我。但是也要记得,匿名并不是安全的。如果涉及到个人名誉上的恶意侵害,一封诉状知乎就会把匿名信息给供出来。这是国家对互联网治理的要求。
我没有时间去混圈子,所以我给自己建了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是基于我自己的社群生态了。
写作这三年给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我会相信自己的力量是来自于自己。所以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并且带来更多价值的提升。
至于我的学历什么的,这些其实都是真实的,就别在这个上面做文章。我都为你的时间感到心疼……
虽然我也许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厉害,但是我也绝对不是什么水货烂货,两把刷子还是有的。
当然我的本职工作其实做的也不错,只是我不说而已。
没有什么为什么,也许我对自己要求多一点吧,而且我也不爱去管其他人的闲事。
最后放一个我1000天写作总结的文章吧,当然你要是什么都没有做,你会觉得这个很鸡汤。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你要相信你一定不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我也不是。不管怎样,各自开心就好。
Scalers:坚持写作1000天,我的生活有什么改变?
更新:
本来以为提问题的人是诚心发问,所以花了较多时间认真回答。答案也是我眼里的真实情况,发自本心。
后来发现提问题的这个人,对别人的解答非常不尊重。有理之处故意无视,自己说话前言不搭后语。一会儿说自己认识scalers(那你还提这个问题干嘛),一会儿又故意装无辜问别人问题;不是在讽刺别人,就是在刺探什么,目的昭然若揭。
真心好无聊,有这个时间还是赶紧去看书吧。。。
============以下是认真写完的原答案==============
1. Scalers是谁?
这么多证明途径,一查便知、一问便知。
所以,个别人要注意:人身攻击也要攻击得有点水平,不要随便黑别人。
2. 成长会里面有哪些学校的学生(包括但不限于):
国内的我知道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孙宁的母校)、外交学院翻译系(翻译张璐的母校)、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的本硕博和博后;
国外的有很多:因为专业缘故,我遇到比较多得是:英国很多学校的翻译/口译研究生、成长会还有美国博士、法国管理研究生,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各种学霸。。。
学生里面的尚且如此,工作以后的牛人分散在各个领域,就更不必说了。
3. 说成长会打鸡血的,都是没有读过文章的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随便找了几篇近期的文章。我喜欢以事实说话,不喜欢别人耍流氓。
在scalers 这里,所谓的“鸡汤”是长这个样子的:
2016-3-16的文章:
2016-3-10 的文章
这些文章的核心都是在说:做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整天空想投机。这不是让你空想的鸡汤,而是生活最简单朴素的道理。
如果你没喝过鸡汤的话,那我告诉你,真正的心灵毒鸡汤是这样的:
我觉得,scalers就是一个大学霸,所以用学霸的风格做事,犀利、踏实、一针见血。这种人只负责埋头做事,无所谓别人的看法。
4. scalers的文章其实并不是让我收获最大的地方,因为他的小组含金量满满、全是干货。
也是随机抽样,举几个栗子。
这是外刊小组精读的文章:
二级口译训练小组
行业论坛小组
我不太懂的算法小组
机器学习小组
还有小语种学习小组(德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等)
比如:
法语小组
等等等等。。。。。。
5. 成长会会员们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牛人成长贴
6. 每个月一次的核心课程
(这两部分涉及知识产权,很遗憾不能截图)
总而言之,一个人必须有很强的综合实力、时间分配能力、人员管理能力,才能统筹好这么多个小组,每天都做出高质量的输出。这点也是让我和很多人佩服Scalers的地方。
事实胜于雄辩,真伪自有判断。牛人自有过人之处,我们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
额,我猜测他本人会这样回应。。。![]()
……现在知乎营销贴越来越明目张胆了……
发现很多人对成长会指指点点的一个原因就是那1000块钱,觉得S在敛财,觉得我们这些交了钱的会员都是被洗脑的。我向来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别人,但我还是觉得有人说话带酸,眼睛泛红。
1000块,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我今年1月7日才加入成长会,看到收费门坎时,也有点望而却步。但也只犹豫了十来分钟,就当是对自己的投资。进去后,发现真值了。
1、鸡血
我最初也认为会有小伙伴们来监督学习,发现是进各个小组才有这功能,如说好的任务没有按时完成就发红包的激励(惩罚)机制。我自认暂时没办法每天有固定时间完成小组练习,就没加入任何小组。但是,光是天天看群里的讨论,及海量的会员贴,看那么多人一步步实现计划、目标,这鸡血就够打一年的了。
我觉得成长会是一个“场”,身在其中就会耳濡目染受持续行动理念的影响。跟成长会的很多成员的持续行动相比,我不值一提。但跟以前的我相比,现在我勤奋得都让我自己觉得可怕——多年的美剧戒掉了,坚持看书写文,工作起来废寝忘食自觉加班还不觉辛苦。
2、收获
S每个月的核心交付,两小时干货满满的课程。
会员们的行业论坛,可以听到来自各行各业专业人士提供的干货,譬如文案写作、提问的智慧、瑜伽学习等等。
群成员平时聊天讨论时出现的思想碰撞。
3、关于S
我早就过了神话某人的年龄,对S也一样。他的文章有些观点我并不百分百赞同,但不妨碍我从他文章中学习、思考到很多东西。对于一手将成长会做成现在的规模,并能吸引那么多专业人士及行业精英,我对他的领导力表示佩服。这就够了,他是不是名牌大学出身,是不是学霸,谁在乎?
看了下他的文章,这个人挺有意思的。
因为他的目标方向在于持续行动,提升自己,所以知乎上很少看到他的长篇回答,而他的文章都在专栏与公众号中。精华部分分给付费学员了。
付费学员如今已经超过1000,每个人一年的会费1000算,如今他已经是年入百万的人了。
另外,1001个报名者,会费涨到2000,他的收入增加得更快了。
许多人对他的观点不以为然,在他的专栏文章中,我看到了他对这群人的回复。
原来,有一类人不发言,不是他无以反驳,只是懒得浪费时间和不懂的人讲道理。
这一切挺有趣,不是么?
ps:关于他的学历
[261]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
毫无疑问,本科不是清华,不过前文的普通大学,至少是个985
而且,他是有Warfalcon,秋叶等人的社交认证的,这个从他文章中可以看到。
嗯对的,如我对s先生的确很崇拜,我十分认同他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是被洗脑了,但我践行的是持续行动,在行动中成长的观点,不是把s先生当成绝对正确的神。如果说成长会类似宗教的话,也可以,但我们信的是道而不是教。
——————————————————–
一个游走在口译和IT世界的人,大三还是大四取得高口证书,清华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
对密码学小有研究,从2014年起开始每日更新一篇原创公众号文章至今已达八百多篇,开始是关于英语学习,后来则有IT类或鸡汤类的思考(此处鸡汤非贬义),并开始以持续行动为主题组建Scalerstalk成长会,以持续行动为主题,下设自然语言类学习的小组及机器学习、编程学习及其他类小组。
一个在口译/IT/写作等多领域持续行动的人,ScalersTalk成长会的创建者,持续写作800余天,累计超过70万字,代表作《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成长会汇集五湖四海各领域各专业小伙伴,大家一起持续行动,为成长努力。
感觉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义。
1.从他的ScalersTalk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就可以看出个人思想与专业水平,要想了解直接去微信看历史消息就行了。交了钱得到的资源自然是比没交钱的要好。
2.的确群里有一些他的“脑残粉”,但是一切都是有缘由的,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3.我觉得他很厉害,我心服口服,但我相信我也会有超过他的一天。
匿了
14年底关注s,15年,跟着一起持续行动(有些项目有中断),16年继续。以前从未想过有人会每天做一件事做几百天,没想到s会这么“坚持”,虽然他不认为这是坚持,更爱持续行动这个概念。如果当年没有偶然撞见s,现在我的口译水平也不会有进步,甚至是倒退。在成长会,涉及各行各业,还有一些还未步入社会的高中生。在这里,感受到的危机很浓烈,我看到的是比我优秀的人在前方奔跑着,尽管做同传、交传那么辛苦,晚上回来还是会在群里做练习。有些大神已经那么牛气哄哄了,还在群里跟着我这样的还不能独立做一次交传会议的准口译员一起行动,还带着我学习、练习、行动。社交媒体下的同传大咖太多,前几天不就有一个法语同传谢了一篇文章吗?其中真假我无法评判,权且对每个人每件事先打一个问号吧。现在不会像以前那样丝毫没有判断力,稍微会思考一些了。成长是一种心态和行为,有人认为这很邪乎,敲出一些有碍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字眼,那也无所谓,毕竟都是有行为能力的人了。各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再去帮助别人处理杂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