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什麼事都已經有人做到最好了,如果要挑選什麼樣的事情,才有可能超越別人,脫穎而出?
《不知道觀眾在哪裡,也可以開始講故事》
台灣歌手徐佳瑩,這個被譽為「一個當代把原曲詮釋的最好的歌手」最近在「我是歌手」節目中清新的表演,又再度引起矚目。
但今天想談的,不是徐佳瑩,而是徐佳瑩在該節目中唱了一首清新動人的歌「莉莉安」來比賽,這首歌的創作者是───宋冬野。
宋冬野,北京文青民謠當代的創作傳奇。
這個寬肩粗曠,29歲,有著菸嗓的大男生,曾經好長一段時間在北京酒吧免費走唱,沒沒無聞。直到他的另一首歌曲「董小姐」被選秀節目翻唱,一夕翻紅。
「董小姐」歌中的一句: 「所以那些可能都不是真的,董小姐,妳才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女同學。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成為沉沉夜晚裡多少人被說中的心聲。
他說他寫的,都是自己或朋友的故事,抽著蘭州菸的董小姐也真有其人,不過他們倆只是朋友。
他上台總是抱著吉他。像個滄桑的、走了好長一段路才好不容易可以坐下來的音樂旅人。
在A-Lin的演唱會上擔任嘉賓,他說他很不習慣:「第一次沒有抱著吉他上台,今天竟然成了『流行歌手』啊。」A-Lin半開玩笑說:「竟然是流行歌手,要跟歌迷們打招呼啊,你說一句:『尖叫聲!』」宋冬野連忙靦腆笑著搖搖手說:「算了,算了。」
宋冬野多長的時間持續「做自己」,做自己擅長喜歡的事,也積累了多少故事,突然有一天就這樣被發現,喜歡他的人開始追尋。他沒有想要說出別人的心聲,但被說中了心事的人突然覺得不孤獨了,開始安靜下來,認真聆聽。
大抵與這樣的「宋冬野模式」,相反的代表就是韓國女團了:我們大概都能明確知道,世界需要怎樣的長相打扮、怎樣的舞步、怎樣的宣傳,能成就一個知名的韓國女團。所以女團只要按著大家腦中的模樣打造就可以了。
但世界沒辦法告訴宋冬野,他應該長什麼樣子、寫什麼歌、做什麼事,方能成名。
我想他在成名前,只是想寫下自己身邊的故事,也不知道觀眾是誰,更不知道誰會欣賞或瞭解他這麼一個人。
《先當個「討好自己的人」 。當自己的「分類」開始對別人產生意義,自然會有人來追隨。》
想想看,在十三億人口當中,要有多好的歌喉,多吸引人的外貌,多大的宣傳預算才能夠讓人注意到。上述宋冬野幾乎都沒有。
但像宋冬野這樣的例子,解釋了現在我們在Instagram或臉書上「Follow」的人:這些人最初,都不是先去瞄準或討好某個特定的市場──相反的,他們先用創意找到、定義以及持續耕耘他們自己獨特的「分類 (Category)」
相較於韓國女團,先「定義出市場」,想到觀眾和買家是誰,再開始組團、訓練與耕耘的這種「Outside-in」模式;「分類」則是從「自己」出發,「Inside-out」,觀察了解並審視自己,持續專注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讓認同的人來主動跟隨──如同宋冬野。
這也解釋為什麼在Instagram上你可以「Follow」某個你覺得有意思的人,但沒有「Be a Fan (成為粉絲)」這個選項:因為這些人根本不知道粉絲在哪裡,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喜歡又認同的人可以自己來追隨。
身邊喜歡音樂、創作、攝影、繪畫、寫作、烹飪的朋友有很多。這些領域之下,也有許多人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分類」──當你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任何「獨特性」時,29歲的宋冬野用緩緩的方式演譯了自己的模樣。
分類,不是別人幫你加上的。分類是從自己內心出發喜歡,持續地經營,自然而然形成的。你不做,世界上就少了你這麼一個獨特的分類。
今晚就聽這首歌吧: 董小姐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1 )
《不知道觀眾在哪裡,也可以開始講故事》
台灣歌手徐佳瑩,這個被譽為「一個當代把原曲詮釋的最好的歌手」最近在「我是歌手」節目中清新的表演,又再度引起矚目。
但今天想談的,不是徐佳瑩,而是徐佳瑩在該節目中唱了一首清新動人的歌「莉莉安」來比賽,這首歌的創作者是───宋冬野。
宋冬野,北京文青民謠當代的創作傳奇。
這個寬肩粗曠,29歲,有著菸嗓的大男生,曾經好長一段時間在北京酒吧免費走唱,沒沒無聞。直到他的另一首歌曲「董小姐」被選秀節目翻唱,一夕翻紅。
「董小姐」歌中的一句: 「所以那些可能都不是真的,董小姐,妳才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女同學。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成為沉沉夜晚裡多少人被說中的心聲。
他說他寫的,都是自己或朋友的故事,抽著蘭州菸的董小姐也真有其人,不過他們倆只是朋友。
他上台總是抱著吉他。像個滄桑的、走了好長一段路才好不容易可以坐下來的音樂旅人。
在A-Lin的演唱會上擔任嘉賓,他說他很不習慣:「第一次沒有抱著吉他上台,今天竟然成了『流行歌手』啊。」A-Lin半開玩笑說:「竟然是流行歌手,要跟歌迷們打招呼啊,你說一句:『尖叫聲!』」宋冬野連忙靦腆笑著搖搖手說:「算了,算了。」
宋冬野多長的時間持續「做自己」,做自己擅長喜歡的事,也積累了多少故事,突然有一天就這樣被發現,喜歡他的人開始追尋。他沒有想要說出別人的心聲,但被說中了心事的人突然覺得不孤獨了,開始安靜下來,認真聆聽。
大抵與這樣的「宋冬野模式」,相反的代表就是韓國女團了:我們大概都能明確知道,世界需要怎樣的長相打扮、怎樣的舞步、怎樣的宣傳,能成就一個知名的韓國女團。所以女團只要按著大家腦中的模樣打造就可以了。
但世界沒辦法告訴宋冬野,他應該長什麼樣子、寫什麼歌、做什麼事,方能成名。
我想他在成名前,只是想寫下自己身邊的故事,也不知道觀眾是誰,更不知道誰會欣賞或瞭解他這麼一個人。
《先當個「討好自己的人」 。當自己的「分類」開始對別人產生意義,自然會有人來追隨。》
想想看,在十三億人口當中,要有多好的歌喉,多吸引人的外貌,多大的宣傳預算才能夠讓人注意到。上述宋冬野幾乎都沒有。
但像宋冬野這樣的例子,解釋了現在我們在Instagram或臉書上「Follow」的人:這些人最初,都不是先去瞄準或討好某個特定的市場──相反的,他們先用創意找到、定義以及持續耕耘他們自己獨特的「分類 (Category)」
相較於韓國女團,先「定義出市場」,想到觀眾和買家是誰,再開始組團、訓練與耕耘的這種「Outside-in」模式;「分類」則是從「自己」出發,「Inside-out」,觀察了解並審視自己,持續專注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讓認同的人來主動跟隨──如同宋冬野。
這也解釋為什麼在Instagram上你可以「Follow」某個你覺得有意思的人,但沒有「Be a Fan (成為粉絲)」這個選項:因為這些人根本不知道粉絲在哪裡,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喜歡又認同的人可以自己來追隨。
身邊喜歡音樂、創作、攝影、繪畫、寫作、烹飪的朋友有很多。這些領域之下,也有許多人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分類」──當你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任何「獨特性」時,29歲的宋冬野用緩緩的方式演譯了自己的模樣。
分類,不是別人幫你加上的。分類是從自己內心出發喜歡,持續地經營,自然而然形成的。你不做,世界上就少了你這麼一個獨特的分類。
今晚就聽這首歌吧: 董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