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每天声称有600万粉丝,但是【又一课】、【得到APP】为什么没火起来,为什么没有突破冷启动?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http://m.you1ke.com/summary/dream/id/100142 (二维码自动识别) 支持0人,却筹集到22000多,太low的造假。请题主提供“罗胖每天声称有600万粉丝”的证据!! 2017年4月27日 10 条回复 1552 次浏览 互联网,创业,媒体
回复 ( 10 )
就在最近几期节目里,罗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大概是说:
每个人都很复杂,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轻易不要公开下断言去否定一个人,比如说这个人是个废物啦,是个垃圾啦,是个傻x啦。
我不这样做,也并不是因为我高尚、怕这样做违背了道德、伤害了别人,而是因为,当我给一个复杂的事物下断言去否定的时候,我的主观意识,一定会找出各种证据来佐证我的判断——这个人哪哪哪不好,所以我判断说他垃圾是正确的。
这样,我便从此失去了客观评价这个人的能力。
共勉。
事实上,罗有很多观点我是反对的,有些观点,我甚至会很气愤,但是当我看到那一期节目,听到他那番话之后,我感觉背后隐隐发凉,我曾自认为客观中正,却也似乎因为一些贸然的评价,失去过对很多事物客观判断的机会。
所以,在此我想郑重其事的说,无论您与我观点相符还是相悖,点赞还是点踩,在座各位都是复杂的,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我不知道的故事的,有我不曾审视的观点的人。都不是垃圾。
罗也一样。
所以啊,网络这种公开场合,对于自己看不上的人,比如说我,比如说罗,该喷喷,但是尽量留出三分情面,这三分情面不是留给别人,是留给我们自己。
ps。
本来不想说,但是看到评论区已经有两位朋友误会了,我就弱弱的提一句,这里说的老罗,不是罗永浩,而是罗振宇。
穴居人可不是傻X!
他的东西当段子听可以,有多少人系统性的学到什么了,用这些碎片知识产出的有多少,多数人茶余饭后谈资罢了,调剂调剂生活情趣也算是他的贡献了。
———————
昨晚上和朋友讨论了一些问题,又想到了一些补充,关于信任的问题。
当罗胖子在说做你身边读书人的时候,他大多数观点我还是喜闻乐见的。
后来渐渐的开始推销书,听起来书名字都不错,听他讲起来以为是本有趣的书,结果几十大洋买回来发现是本枯燥的学术书籍,对比他讲的,里面内容他自己看完了吗,我不禁画个问号。这以后再推销书的时候,我就掂量掂量,然后至今未买。
再后来,罗胖子给自己挂上个标签:光明正大地挣钱。想自己大概是从这个期间开始不再怎么关注他的内容。一是博士论文忙,二是你自己都说自己是光明正大挣钱了,你散播的东西那都可以看作为你挣钱服务,我怎么相信你散播的知识是真正对我有用处的呢?
想想这就是一个信任的问题,最近组织去台湾交流,我们最先以为台湾那边的组织者是个企业家,想想觉得无非都是些流于表面,再帮他打打广告。然而后来有小伙伴指出这个人并非企业家,而是快递出身,自己筹钱每年组织两岸交流,将大量台湾学生每年送内地学习。得知这个(当然我还没考证),我开始分外珍惜这个机会。
想想生活中有些方面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人以真心对我时,我多半也会以真心对人。
当你的某一位初中高中老师鞠躬尽瘁,毫不保留地向你传授知识时,我们对他是怎样的认知和尊敬,听课不自觉地认真了半分。而当你得知某老师天天在外办班,给上他班的小伙伴透题时,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你还有多少相信?
人是趋利的,老师也要拿工资,或许哪天他退休了,自己在外办了个班,正常收费,依旧鞠躬尽瘁时,基于信任,可能反而参加的人更多。
人也是复杂而善良的,回到第一句话:穴居人可不是傻X。打广告时说我就是光明正大来挣钱的,我挣了钱才能对你好时,内容又并没有什么卵用,会怎样信任他呢?而有的广告,人买了东西还会说:人家做生意也真不容易。
总之,出发点的错误,我认为是逻辑思维最大的失败广告。我赞同逻辑思维需要收入,但是我们更渴望真的内容,让人信任的内容,而怎样再次获得大家的信任,这个罗胖可真得考虑考虑,掂量掂量你的出发点。我也希望逻辑思维能越办越好,毕竟从第一期看起。继续改进吧
虽然我对罗胖无感,但题主的逻辑不成立。
百度/腾讯/阿里都有几亿用户,但他们的电商/社交产品也都没做起来啊。
知乎不是有句名言吗?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1、罗胖有说过自己有600万粉丝? 我留意到他说的是600万用户。
罗胖期望“罗辑思维”成为一个“能人之间的平台”,这个期望短期内不会很好的实现。
2、以罗辑思维为根据,罗胖拓展服务版图的能力,比之号称千万粉丝的各大明星更强。
明星利用粉丝的变现能力不如罗胖,罗胖可以利用自身的平台每天发布不同商品,推出各种活动。而明星一旦这样做,就只能贬值。大明星拍电影也不是部部票房大卖。
3、这里的回答大部分是——“罗胖观点我不认同,所以他是傻逼”。
如果我不认同你们对罗胖的看法,所以你们就全是傻逼?如果一定要加个限定,那就是——“我眼里你们都是傻逼? ” 罗辑思维的观点我大多认同,除了他对中国经济的过分乐观(我当然希望他对)。 罗胖一直倡导经济学思维、协作、不争斗···可竟然还欣赏“想当国师而不得”的何帆,可知每个人都有其复杂性。
其实,死揪着罗胖某个观点、某句话······没有任何意义,他独特是因为他的思维机制和判断力,这和读书数量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必然关系,更像“见多识广”和某种天赋。(高晓松类似)
4、成功的标准是什么?真就是“火起来”?
如果罗胖只是把“得到”“又一课”当做一种补阙拾遗的补充,也许已经算成功了。
4、 也许他真是傻逼。但你们该花精力分析“又一课” “得到”不成功的原因,而不是一直说他傻逼。
“得到” 我有安装,不是每天用,里面文章也不都认同,“有一些首发、独家的书籍、点评、讲解····会去看看。传播知识的app本来就不可能火爆。// “又一课” 我不看好,像是小众网红找粉丝。我期待的模式是——年轻人能通过信用机制越过银行向普罗大众借钱。
5、 好歹你们也该知道,“得到”是团队项目,是一种投资行为。不会仅仅因为某成员某方面傻逼而失败,也不会因为某成员某方面卓越而成功。
——————————————————
前两天罗胖又推出了“李翔商业内参”,出于好奇本来想订阅。但今天看到他的一篇关于华为的文章节选,我打消了订阅的念头。
这说明,真有人把他当相声演员而不是老师!
我没看过一期逻辑思维,看过两期papi酱,觉得张牙舞爪的自媒体一点都不好笑,就没再看了。
其实他们两跟网友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接受个人对他们作品的不同态度。但是网友不一样,我不喜欢他们喜欢的,他们就认为我就是个傻逼。
罗辑思维应该在走下坡路
至少遇到了平台期
也就是说
罗辑思维粉丝的忠诚度有所下降
当然
我认为原因未必在罗胖
和这种运营模式的关系也很大
首先从选题方面
很多有影响力的内容已经做过了
而且道理就那么多
但是每周一期的视频必然有新的选题
给观众的新鲜度就没有那么大了
还有一个内容团队的老化
很多内容反复出现
又新意不大
也导致粉丝的热情度下降
第二点,观众层次本身就不一致
就像罗辑思维讲牛顿的一期讲过
上层概念建立在底层概念之上
当听众没有建立起底层观念的时候
灌输进来的上层观念很容易被排异出去
就跟移植器官被排异一样
罗辑思维反中医
需要建立现代化学的一系列思维模式
但是很明显,大多数观众没有这种思维模式
所以很明显的一个结果就是
曾经似乎被罗辑思维说服的用户
又跑到中医阵营里去了
反而不少人大骂罗辑思维是骗子
作为一个视频节目
罗辑思维很难得到用户的大规模反馈
这就导致罗辑思维不清楚用户的现状
无法根据用户特征优化节目方向
并对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这回会进一步导致用户流逝或活跃度下降
我没有用过又一课
从得到app就可以看出来
得到app的目前受众是什么
我没看出来
得到app每天的内容有什么中心
我也不知道
我觉得教育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知识传递和观念建构
碎片化的知识便于知识传递
却不利于观念建构
罗辑思维由于没有完成最终的观念建构
导致核心用户没有打造出来
所以很难把用户转移到其它app上
看过前期的逻辑思维,收获很多,后期有点看不下去。
题主问的为什么没有突破冷启动,只说下得到APP。
主要原因是需求市场太小,罗都开始过气,批量复制罗的得到APP自然行不通。
如果调整产品战略,直接和听书APP竞争,路会宽很多。
或者变成网红生产平台,做知识分享型直播,或许就大热了。
深入学习,从来都是小众的事。
能做到知行合一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因为自己做不到而嘲讽在尝试的人,更low吧。三人行,都是吾师,罗辑思维最本质的内在不是讲述某个事物,而是别人看问题的角度和维度。
每一期都在看,抱着求同存异的姿态去看,只要是没有触犯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讨论,我都能正视这种观点的存在,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对不同意的观点上来就喷。
你可以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看,也可以看完之后,思考一下为什么他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这种思维方式有没有能让自己借鉴的地方。
一言不合就开喷的,动不动就说“狗屁不通,我早就不看了”,靠喷别人秀优越的。恕我直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辣鸡。
End
粉丝数我是不怀疑的,这个粉丝数花钱买并不贵。。即使是真的也没什么卵用。网红都这样,只有数字而已。。那些迷信网络营销的都太好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