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马云推荐的《李翔商业内参》?

理由
举报 取消

逻辑思维今天推荐了李翔的《商业内参》,回复关键字后竟然还有马云亲自推荐的语音,不知道看过的大牛怎么评价《商业内参》的内容。

2017年4月25日 10 条回复 1366 次浏览

发起人:峄峰 初入职场

Bo-bo;伪文艺,伪学术,伪极客;葡萄酒是真爱。

回复 ( 10 )

  1. 孔庆勋
    理由
    举报 取消

    首先说明利益相关:《李翔商业内参》在“罗辑思维”后的第一批渠道合作方。顺便说一句,我也是自己掏钱买的,而且买完才发现自己居然出镜了……

    嗯……有图有真相……

    今年高考期间,这样一张图刷屏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配文是:高考失利别怕,因为照片里这些人当年也没考好。

    然而,面对这群身家数千亿的大佬,却很少有人能完整报出他们的名字,更很少有人能说出这张图片的出处——这张图片出自杂志《时尚先生》的封面,而时任主编,正是今天我们想提到的主人公——李翔。他被称为国内最好的商业记者之一,与一众大佬都有过深入交流——毕竟,不是很多人能有资格把上图中的这群人叫到一起,只是为了拍张照片。

    这个名字最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是因为他所打造的一款内容产品《李翔商业内参》马云雷军柳传志背书,罗辑思维首发,收费199元,首日订阅破万……目前,订阅量已经超过4万人,销售额直奔千万大关。

    简单说说《李翔商业内参》的商业逻辑:收费199,他到底提供了什么样的“独家服务”呢?官方版本是这样的:

    1.每天10条左右的精选信息。这个产品能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缓解你的信息焦虑;能给出可行的建议,让你做重要决定时更有把握;能提示商业变量,使你不会错过转瞬即逝的机会。

    2.李翔个人的解读和点评。这个时代,信息,大家都能看到,但能看出什么来,和每个人的认知能力高度相关。就像罗胖所说的,这个产品卖的不是信息,而是李翔基于超过十年的商业报道经验而获得的认知能力。

    3.每条信息就像一个插件,即插即用。这个产品是根据应用场景来打造的,特点就是有用。你做PPT的时候需要金句,聊天的时候需要谈资,做判断的时候需要行内人的洞察或者记者圈的小道消息,这个产品全都能提供。

    4.专注于极致内容的生产。这个产品基于付费订阅,内容团队不用写软文拉广告,他们能抵抗伤害内容品质的短期诱惑,专心为你提供好服务。

    5.用户评论激活更多灵感。这不在产品最初的设计当中。但在李翔商业内参上线之后,内容团队发现用户评论数量多、质量高,尤其是许多创业者的留言,本身带有第一线的温度和触感,用户之间常能互相启发。

    即便如此,加上马云等一众大咖的背书,在一开始我对这款产品并不感冒。原因很简单,“穷人思维”作祟,让我不愿意为内容付费。事实上,一份70页的周刊,一年的电子版也不过是199元。我凭啥要花199元买一份每天只发10段文字的东西呢?

    然而,我又算了一笔账。我每天都要花上1个半小时以上的时间看各种新闻。为了更好的安排这部分时间,我常常卸载、安装各种各样的新闻APP。即便如此,我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没有价值的内容上。

    究其原因,自媒体时代的内容太廉价,廉价到免费。于是,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低质量的内容,其二是公关稿和软文。

    你所阅读的“多年经验专业人士”的表述,可能来自一个只百度了一下行业关键词的小编;你所阅读的融资新闻,也许有3倍、5倍的夸大;你所看到的“产品发布”,其实不过是一篇公关稿……在某些情况下,你意识到了这一点,关闭了页面;而更多时候,你根本分辨不出这里边的水有多深……

    于是,你没花钱,却浪费着自己的时间,同时无形之中被出钱的人左右着自己的思想。

    而如果我们为了内容付费呢?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我想,知名记者出身的李翔老师是不会让上述情况发生的。我算了一笔账,如果我掏了这笔钱,就可以卸载所有的新闻APP,再少关注几个新闻网站,每天可以节约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

    而199元,看起来是一笔开支,但是如果能分担到365天,不过5毛钱。我想,我的1个小时比起1元钱宝贵得多。如此想来,好像还是很划算的。

    引用凯文凯利的一句话——唯一稀缺的资源是人类的注意力。而将内容筛选,提取,这个过程也许会比内容本身更重要。正如雷军对《李翔商业内参》的评价:符合时代精神的商业新媒体,能帮助我们以高效方式理解商业世界的变化。

    据说,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一个习惯是由助理团队整理翻译各大报刊的标题作为早报。这是一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但是对于我等普通人而言并不现实,还好,我们有李翔。算过了这笔账,我决定少吃一顿大餐,认掏了199大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为碎片化内容付费。

    而同样,我最后选择了这次商业合作,并将这个内容产品,推荐给更多的人。当然,这能带给我的收入在我看来完全可以忽略(如果你觉得我能拿到动辄30%、50%的分成,或者上千元的广告费,只能说明你想多了)。我更重要的目的,是告诉大家,也告诉自己,你可以选择付费,从而高效率地获取高质量的内容,而不是相反。

    最后友情提醒,李翔商业内参》每天的内容在4000字左右,需要到“得到”APP中阅读,适合的群体是:企业家、创业者,以及所有对商业世界的变化感兴趣的人。如果是收入不高、而且对创业和商业没有想法的学生党,建议谨慎考虑。

    PS:个人建议,如果是10元“众筹”或者看盗版,大可不必了,因为时效的延迟、体验的降低以及少了因为内容付费产生的价值逼迫感,内参带来的高效率会荡然无存。

  2. 密斯特李
    理由
    举报 取消

    本人草根一名,已订阅,不敢说什么评价,就说说感受吧。

    费用是199元一年(2016年五月底到2017年五月底),一个礼拜推送六期,平均下来每期六毛钱吧。贵不贵嘛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论断,主要标准就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

    数量上,6月1号推了两篇,六月2号和3号每天推了一篇,通篇阅读下来大概平均耗时8分钟。

    质量上,话题面还算是较广,每篇推送内含十篇左右带小标题的段落,形式上有点像将一翩翩短微博新闻粘在一起,李翔会选择性的在一些段落后面加上自己的点评,但推送的内容看得出来还是经过一番功夫悉心挑选的,提取了一些新闻和评论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有的发人深省,私以为就质量而言还是不错的。

    罗胖总说他觉得为知识付费的时代就要来了,这次的内参只是他为此尝试而迈出的一步,步子说小不小,截至到今天订阅量1万2左右,算一下这预收账款大概240万左右,如果接下来被大家认可传播开来,考虑到互联网传播的速度,其未来收入还是很可观的。李翔他们拿了用户们的订阅费,也的确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进来,筛选出更有价值的新闻和评论推送给大家,这是个良性循环。

    如果你对商业很感兴趣,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想创业,那我还是推荐这个内参,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垃圾新闻,标题党满天飞的时代,它起码做到了帮你过滤一部分垃圾信息的作用。

    然而,也有很多的人看看新闻就图一乐,那就随意。

    刚吃完一碗兰州拉面,做到图书馆里,码下这些字。对,以上这么多废话来自某小屌丝一枚,饭后消食,纯属自娱自乐。

  3. 刘宗奇
    理由
    举报 取消

    贵不贵因人而异,我觉得为知识付费是应该的。但是所谓高效率获得高质量的内容就是简报!简报!简报~而且评论的内容也毫无深度(字数限制吧)

    199一年,你让商业周刊情何以堪?

    越来越厌烦罗胖的营销,就算大佬背书也真的不值得,如果真要对比,我还是强烈推荐商业周刊好了

  4. Kelvin晓
    理由
    举报 取消

    唯一稀缺的资源是人类的注意力 – 凯文凯利

  5. Kaiser Li
    理由
    举报 取消

    ¥199 一年 ,一个星期推六期,每天5毛钱看10条信息,一年大概3120条经过筛选的信息。

    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利用这些消息赚不回¥199或者无法使自己的价值增值¥199的,就别浪费粮食了。

  6. 小荷尖尖
    理由
    举报 取消

    首先作为自媒体公众号,在没有把自己的体系搭建完善前就急于收费变现,是对用户的不负责任。其次因罗辑思维旗是“李翔商业内参”的销售渠道之一,对外销售价格199元一年,而直接通过“李翔商业内参”订阅价格是99元,同样的内容,不一样的价格,某些方面触动了罗辑思维的利益,所以“得到”才让“李翔商业内参”公众号注销。

  7. kyokose
    理由
    举报 取消

    10年的时候,在电驴上闲逛的时候看到个视频,具体类容我忘了,中间讲到个东西,说web从1.0发展到2.0,有个趋势一直没变,就是信息大爆炸,大致是这个意思,随后我就想,当然也是很简单的逻辑,这人一天24小时是固定的,这信息越来越多,怎么才能获得对于自己有用的信息呢,一方面是搜索和聚合使得更加容易准确获得信息,还有一方面就是信息生产专业化,虽然那个时候我也是盗x党,但是我总觉得到哪天,我肯定得为这付费,这几年自媒体是个热点,但是我个人一直觉得,自媒体本身就是个虚的概念,对用户有用的是媒体的内容,无论是传统媒体转型也好,还是传统媒体人转做自媒体,变的只是外在的形式。

    另外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用Google翻译,information在中文叫信息,在日文就叫情報,你按情报理解,付费倒真没什么,只要别烂尾就行了(在国内的话烂尾估计也没啥影响,只不过我肯定会全面拉黑)

  8.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得屌丝得天下,收屌丝智商税。不买就算穷人思维,呵呵,那些买的依然要挤地铁。

  9. 大师兄
    理由
    举报 取消

    最廉价,最浓缩,最高效的还是教科书,那是5000年所有地球人的努力挤压出来的,那是铀,其它都只是木材、煤炭、石油之间的区别罢了。如果目的真的是求知,那就去上学,读教科书,专攻,这是求知的唯一正道,其它一切都只能作为补充罢了,无论知乎还是什么内参。顺便说句:所有以不上学不读教科书为前提的研究,都是民科(注:此处“民科”为贬义词)。

  10. 用户头像
    理由
    举报 取消

    下载一个36kr就能获得的资讯,为什么要花钱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