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 Boven, Leaf, and Thomas Gilovich. “To do or to have? That is the ques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6 (2003): 1193.
Carter, Travis J., and Thomas Gilovich. “The relative relativity of material and experiential purcha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1 (2010): 146.
题主的问题最开始是两个研究者,Van Boven 和 Gilovich在2003年提出来的。当然了,“值”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他们问的是,购买体验和购买物质哪一个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更高?他们把被试分了两组,让他们描述自己大于100美金的物质或是体验消费(换算到今天中国的消费水平,大概是122软妹币),并使用了两个九点评分的问题来测量购物幸福感,两个九点评分的问题来测量“你觉得这钱花在别处会不会更好?”
Van Boven, L., & Gilovich, T. (2003). To Do or to Have? That Is the Ques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 6, 1193-1202.
Herter, M. M.,, Santos, C. P., Pinto, D. C. (2014). “Man, I shop like a woman!” The effects of gender and emotions on consumer shopping behaviour outco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42(9), 780 – 804.
Thomas, R., & Millar, M. (2013). The effects of material and experiential discretionary purchases on consumer happiness: moderators and mediator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7, 345-356.
Millar, M. G., & Thomas, R. L. (2009). Discretionary activity and happiness: The role of materialis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3(4), 699-702.
回复 ( 10 )
结论:「购买服务」和「购买实物」相比,前者更值,而且值得多
先定义,商品消费指购买实体商品,如衣物,家具,文具等。体验型消费指不购买实物的消费体验,如到餐馆吃饭,参加健身培训,出国旅游,到娱乐会所做大保健等。
研究者让消费者回忆人生中让自己感到幸福开心的一项体验性消费和一项物质性消费,并评价这两者哪样让自己更开心。在控制价格变量之后,绝大多数人表示体验性消费更开心。但在另一组面向未来决策的研究中,人们并不认为自己未来把钱花到体验性消费会比物质上更爽。体验比商品对消费者影响更正面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假说有:
从这一系列研究的结论,及文青的视角来看,把买房买车的钱换来周游世界,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买来的商品只能是商品,而买来的经历,都成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Van Boven, Leaf, and Thomas Gilovich. “To do or to have? That is the ques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6 (2003): 1193.
Carter, Travis J., and Thomas Gilovich. “The relative relativity of material and experiential purcha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1 (2010): 146.
我的原则是:
有钱就追求体验,让店员为自己办事,收结果。
没钱就追求实物的价值,能自己做的不要麻烦店员。
当自己的时间值钱,就花钱雇店员节约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时间不是很值钱的时候,就自己完成。当然目前停留在后者。
在理论逻辑上,这个问题是无意义的。
但是,这一问题却代表着很多人对现代商业所产生的认识误区。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首先是“更值”的问题。同一件商品,抛开购买力的因素,其“值”与“不值”是因人而异的,并无统一标准。比如说小轿车,同等价位下,有人可能选择A牌,有人则选择B牌。有的人偏向于选择动力优越的,而有的人可能会偏向于选择油耗低的。。。。。而在他们各自的心目中,都认为选择了“值”的商品。
所以,“值”与“不值”,要看不同需求而定;购买服务,亦是如此。比如说,你买回一套家具组件,如果你希望自己来组装,并从中得到动手的乐趣,则你绝不会再去花钱请售后来为你组装。反之,你可能会在组件与实体家具之间,反复衡量,即便买回家居组件,也还会继续花钱请人帮你组装。
所以,抛开具体的需求来谈价值,就是在耍流氓。
只有在同等需求下,才能考虑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的性价比——需求价值:商品价格——比值越大,购买就越“值”,反之则不值。
需求价值,亦可转化为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判,当这种预判价格等于或大于商品实际售价时,该商品的购买就是“值”的;这种消费者预判价格大于商品实际售价,可称为“消费者价值剩余”。这种消费者价值剩余越大,越容易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当然,具体到消费行为的动机,本身有着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购买力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等。
比如国内对于“购买服务”这一消费行为,因为过程中缺少实体交换物,且许多内容消费者自己完全可以操作,比如家庭保洁服务。于是很多人就认为购买这类服务“不值”。
这其间受到了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比如象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体系的影响,认为凡是能够自力更生的,都没有必要去买;还有传统的人情观念,认为只有实际花费金钱的实体,才应当支付金钱报酬,对于朋友间以智力或体力的帮助,更愿意当作是一种人情——因为那没有花钱。即便是陌生人之间的服务买卖,由于缺乏实体交换物,也会认为卖方隐瞒了实际成本、虚报了高价。而完全没有考虑到服务支出方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成本。
实际上,出售的服务本身,就是商品。只是在中文语境中,将这种商品,称作“有偿服务”,将其与实体商品割裂。
然而,现代商业,服务与实物商品是不可分的。一方面,实体商品需要相关的服务来增加其价值外延,比如现在我们常说的体验性,主要即是靠商品销售过程中,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两个部分来实现的。你去餐馆吃饭,消费的实体是厨师提供的菜品,但如果没有契合的就餐环境、服务员的服务,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你买套房子,没有物业公司为你提供各种维修服务、社区保洁服务、安保服务,又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另一方面,服务本身也是一种生产过程,需要各类实体化的生产资料。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再简单的服务项目,都需要更为专业的知识作为基础。
试想,在现代社会,你忙于上班挣钱,养活家小;子女年幼,老人年迈,你无力照管,如果没有人提供专业的托幼、养老服务,你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生病后,没有相应的医疗服务,你又将如何?同样,你给政府缴税,政府则为你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这同样是一种服务购买行为。你又认为它值不值呢?恐怕也不会有一致的答案吧。。。。
所以,从现代商业角度而言,购买服务与购买实体商品本身是一回事,不存在非彼即此的不同。其次,值与不值,当看消费者自身需求与观念认识而定,难以获得一致性的答案。
=============6月26日补充====================
刚看见题目将[购买服务]改作[购买体验],更改得更不恰当。
体验本身,是体验者的情感体现,不是商品,不能购买。所以[购买体验]只能理解为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体验],这与[购买实物]的概念不具可比性——这并不是在咬文嚼字。
但既然提及“体验”,我们就来说一说这是怎样一回事?其在购买和使用商品这一行为中的作用有是怎样的?
所谓“消费体验”,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使用商品时所产生的“情感回馈”。这种情感,包罗万有,比如需求满足感、安全感、愉悦感、舒适感、社会身份的认同感、交际圈层的归属感等等等等。。。而对于这些情感,对不同类型的商品需求,有不同的侧重。
这种情感回馈的好坏,促使消费者对所购商品的“值”与“不值”来做出判断——消费过程中与消费后,消费者产生好的体验,就会认为这次消费是“值”的,反之,如果产生不好的体验,则会认为本次消费“不值”。
所以,“体验”是人对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产生的主观情绪判断,在购买行为中,[消费体验]是消费者对所购买商品,做出价值判断的主观依据之一,是由“消费需求”决定,且在价值判断过程中,作为一种多层次的验证性依据。
“需求”是消费者实施购买决策的根本依据,而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时,对商品价值属性的感知,就是[消费体验]。
[消费体验]自消费者实施购买决策伊始,就产生了,并随着购买行为与商品使用过程,而持续变化着。也可能越来越好,也可能越来越糟。。。。
在消费决策过程中,对商品信息进行搜集、甄别这一过程,即是消费体验的开端。你会依据你的感官体验(比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来判断商品是否符合你的需求,进而决定取舍。。。
其次,在你与销售人员的交流中,进一步确认你最初的判断,由此来决定最终的购买选择。。。
之后,在消费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以及购买后,使用商品的过程中,对商品的功能、质量、服务等进一步体验。
如上,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即有了一个逐级深入的层次,如果每一层次上的体验,都能为你带来新鲜、喜悦,甚或“惊喜”的感受,则你会越来越喜欢你所购买的商品,由此,你会认为本次购买是“超值”的。
反之,随着层次的深入,感受却越来越差,则会认为本次购买是“不值”的(因为最初决策时的体验较好,才能促成你的购买行为)。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消费体验]的原理是极为基础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对于这一原理的应用,贯穿在产品设计、传播推广、以及销售与服务方式等各个营销环节中。比如产品的功能设置与结构、造型的设计、传播语境与调性的策略、广告语的采用、销售模式的构建、销售平台或卖场的环境布置、集客的方法、服务政策等等,所有这些,无不为了解决目标客户的[消费体验]这一问题。
比如,象汽车、手机、家电这些商品,制造商总是不断地推出更新换代的产品,是为了使用更优秀的技术,为消费者不断增加新的消费体验。。。。
象许多高价值、高技术的耐用品,强化售后服务本身,也是在为消费者带来不断的消费体验。。。
快速消费品则主要通过广告,来为目标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
此外,对于商业品牌的树立过程,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也无法离开[消费体验]这一基本原理。
实物不也是通过体验产生效用的嘛。你看,殊途同归了。问题不成立。
谢邀(帅气的甩头发)。这学期某课程期末项目做的就是这个,于是就被队友 @芋頭邀请了……
自己小组的模型就要脸一点不放上来了,毕竟只是个(努力拼补起逻辑的)作业;所以讲讲在提出假设时候看的一些货真价实的文献以及理论背景吧。
题主的问题最开始是两个研究者,Van Boven 和 Gilovich在2003年提出来的。当然了,“值”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他们问的是,购买体验和购买物质哪一个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更高?他们把被试分了两组,让他们描述自己大于100美金的物质或是体验消费(换算到今天中国的消费水平,大概是122软妹币),并使用了两个九点评分的问题来测量购物幸福感,两个九点评分的问题来测量“你觉得这钱花在别处会不会更好?”
他们发现普遍来说,购买体验要比购买物质更幸福。
但是!
在他们的第二个研究(电话采访)里,他们让被采访者报告让自己更快乐的消费。他们发现对于低收入水平的人来说,报告物质消费和体验消费的比例是相当的;而高收入水平的人则更倾向于报告体验消费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幸福。
什么意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咯。
同样是100块钱,让穷人去看一场话剧,带来的幸福感比不过吃一顿饱饭,不奇怪吧?
但是对已经饱暖的富人来说,这笔钱用来看电影,用来听音乐会,比起购置100块钱的大米和肉,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不过其实这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比如一个很物质的人,可能愿意拿一笔钱买豪车买名表买包买化妆品,而不愿意拿这些钱去旅游去跳伞去攀岩去冒险。Millar和Thomas在2009年发表的一篇研究中就声称,那些高物质享乐主义(Materialism)的人,在物质消费和体验消费中获得的幸福感一样高。
其实题主提的问题,也就是这群研究者好奇的问题,挺有趣的,联系着大多数人一生都在追寻的两件事情:金钱和幸福;以及一个更大的问题,即这两者之间,是不是能够一定程度上互相转化?或者哪怕是单向转换也好啊。
因此很多的研究者步Van Boven和Gilovich的后尘,继续研究为什么人们会在购买体验的时候更幸福。有的人发现,这可能是因为体验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谈资;有的人发现,这可能是因为购买体验有助于增进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总之,体验之所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人际互动的关系很大。
最后,一个在看文献中令我听意想不到的点:购买的价格和感受到的幸福感之间完。全。没。关。系。
什么意思?就是在超过100元的消费里(实验规定的,我也没办法),你购买的东西无论是贵还是便宜,都不太影响它带给你的幸福感。也许意味着我看280的演唱会,不比VIP席接近2k感受到的幸福更少喔~
一点关系不大的小知识:
妹子消费的时候比男同学花同样的钱、购买同样类型的物品获得的幸福感、满足感更高!
有女朋友的男同学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有男朋友的女同学可以把这一段截图给男朋友看:)
References:
Van Boven, L., & Gilovich, T. (2003). To Do or to Have? That Is the Ques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 6, 1193-1202.
Herter, M. M.,, Santos, C. P., Pinto, D. C. (2014). “Man, I shop like a woman!” The effects of gender and emotions on consumer shopping behaviour outco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42(9), 780 – 804.
Thomas, R., & Millar, M. (2013). The effects of material and experiential discretionary purchases on consumer happiness: moderators and mediator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7, 345-356.
Millar, M. G., & Thomas, R. L. (2009). Discretionary activity and happiness: The role of materialis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3(4), 699-702.
我认为你这个问题提的很荒谬。几乎每个人消费的同时其实不仅仅是在购买实体产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买白菜,假如你需要买一颗白菜,你可以在地摊,在超市,在超级市场,甚至空运在国外的白菜,但是不论你选择的是哪一种途径,那么在你买白菜的同时,你接触到的是服务,只有服务被认可,你才有可能会去选择他们的产品,如果接触到的服务都没有被认可,那么,你不会再去考虑他的产品,但你去选择他们的产品的同时,服务依旧在继续,不论你是在地摊,或超级市场跟收银员或者导购进行的互动,都会让你对产品潜移默化的附加品质产生自己服务态度的认可,如果服务没有被认可,再好的产品,再低廉的白菜,你也不会选择,同样的道理
市场由生产推动变为需求拉动之后,物质极大丰富带来的结果就是很多商品由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是的,这使得消费者变得更加挑剔起来。
正如发达国家物质丰富,每天都有大量的浪费产生,而相比贫穷国家反而能够尽量做到物尽其用。物质丰富满足我们基本需求之后,我们才能去思考和追求更高的需求,比如文化,比如服务(体验)。
相比较于物质产品,服务类产品本身就有着很大的优势,一般服务需要牺牲别人的时间,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体验本身是无形的产品,比物质商品具有更为广阔的增值空间,也就是说能够不断发掘满足消费者更多需求。
由于体验的存在本身就是直接针对消费者某一种需求,所以消费者反馈情况就是体验产品的好坏。而物质商品却不以消费者反馈来衡量的,就像馒头不好吃但是能填饱肚子,iPhone很好用但依然会有消费者反感。
所以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你的消费体验必然取决于你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观。人总是满足刚需之后,才能有余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必需品实物>服务>奢侈品实物
在买车和每天打车上,我选买车。
在环球旅行和买飞机上,我选买环球旅行。
先写结论:
值不值在于你有多少钱、你想要什么、你能买什么。
——————–
(无情的分割线)
——————–
纵观前面30个回答,我觉得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
“购买体验”与“购买实物”时:
1、你使用的是同一笔钱。
同一笔钱。
同一笔钱。
2、“购买体验”和“购买实物”消耗的金钱是不同的。
“购买体验”和“购买实物”消耗的金钱是不同的。
“购买体验”和“购买实物”消耗的金钱是不同的。
花钱买体验是直接获得快乐,花钱买实物是间接减轻痛苦。让我选我选哪个?体验!买体验是享受生活,买实物基本就是为了生存啊喂!快乐直通车谁不喜欢?
但是!
但是!
但是!
买一次体验的钱,通常可以买很多实物哪!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前提条件也没讲清楚:
发生购买行为时你的经济处境。
发生购买行为时你的需求。
总而言之,你用不同的钱在不同经济处境不同需求下进行购买行为产生的感受(即划不划算值不值)是不一样的。
不在这个前提下的一切论证都是耍流氓。
一、现在假设灰白云小盆友现在是个大二屌丝,每个月600块包吃喝拉撒地在一线城市已经生活了接近两年,现在灰白云手上有3W块钱(不是抢来的反正),现在她有两个选择:
A、去欧洲体验一次豪华旅游。
B、给自己买以下物品:
1台中配MacBook;
1辆在校园里潇洒驰骋的电瓶车;
2套分别价值2K的晚礼服;
2套香奈儿化妆品;
2整套中端护肤品
10套不同款式风格的日常服装;
6双高跟鞋;
6双不同风格的休闲鞋;
床单四件套;
洗衣机;
电冰箱。
你觉得灰白云将选择A还是B?
二、现在假设灰白云小盆友是个月入3W的都市白领,每个月3W RMB月光,在一线城市已经生活了接近两年,现在灰白云手上有3W块钱(不是抢来的反正),她有两个选择:
A:去欧洲体验一次旅游。
B:给家里添置一套欧式沙发。
你觉得灰白云将选择A还是B?
三、现在假设灰白云大哥是个每分钟入账3W的成功人士(本来想写每秒钟,但发现比尔盖茨每秒钟入账是250美元,吓得我赶紧改了单位),现在灰白云手上有3W块钱(不是抢来的反正),她有两个选择:
A:去欧洲体验一次贫困旅游。
B、给心爱的小外甥女买个玩具。
你觉得灰白云将选择A还是B?
说到这里在重复前面已经写到的结论:
值不值在于你有多少钱、你想要什么、你能买什么。
——————–
(无情的分割线)
——————–
另外我们在购物的时候还需要思考的问题是:
发起购买行为需要干什么?
花钱。
花钱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快乐。
怎样让购买行为最有价值?
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快乐。
怎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快乐?
买到自己当下想要的东西。
俗话说“千金难买心里爽”。想买东西的时候一口气买了,获得那种“身心舒畅”的快感,这时候花的钱是最划算的。因为没有什么体验比轻而易举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更让人愉悦了。
值不值不在于你是买体验还是买实物,而是在于你有没有买到快乐。
怎样才能得到快乐?说实话你每天往我的支付宝里打钱,不买我都比现在快乐。
好了,说到这里,其实我想说的是题主这个问题真的很无聊,讲了这么多纯属爱你(还有钱)。
【以上回答纯属歪理,请勿轻信】
买苹果手机不是为了更好顺畅的体验吗?买沙发不是为了坐的舒服吗?买肉吃难道不是因为吃起来很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