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产业内的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产业间的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比如:美国向日本出口福特汽车,日本向美国出口丰田汽车,这个就是前者
美国向中国出口芯片,中国向美国出口衣服,这个是后者
不过,前者在经典的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不存在的。然而,各种数据表明,产业内的贸易同产业间的一样重要。后者也会涉及国际外包,因为有专业化和产业分工(specialisation)---比如iPhone的生产,各个零部件都是不同国家的,而且这些零部件可能属于不同产业(按照isic等产业标准)。
============分割线============================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inter-industry trade不一样,不能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不过,有几种可能的理论支持:克鲁格曼Krugman (1979;1980); 异质企业模型 Eaton and Kortum (2002);BEJK (2003);Melitz (2003), Melitz and Ottaviano (2008) 等。
1. 产业内的贸易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增加可消费的商品的种类。因为种类多了,人们更加开心。因为人们的凸型效用函数表明了“love for variety”(在总花费不变的前提下,可选项越多,人们的效用越大)。
2. 这个是在Krugman (1979;1980)有所体现。这2个论文前提假设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效用函数递增但增长速率递减。平均利润为0(也是最大化的利润,每个市场可以自由进入)。这两条曲线一个是增函数,一个是减函数,如图所示。横轴是每个人的消费c,纵轴是价格比工资。在这些前提下,可以得到一个唯一的消费值c,和一个唯一的均衡的价格工资比。
3. 如果2国是一样的情况(除了产品种类不一样),开放贸易后,需求量加倍;总的工资不变的前提下,每个人的每个产品种类(variety)消费量减少,价格-工资比降低(竞争加大)。结果就是实际工资增大,产品可选项扩大,效用提高。此时,产业间的贸易是有益的;而且,存在规模效应(规模报酬递增),所以就算2国的技术水平差不多,也会存在它们分别生产不同的种类,然后出口相应的种类到另一个国家,进口别国的种类。
4. Krugman (1980)还提到了“母国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
5. 这个被称作“New Trade Theory”
====================分割线============================
异质企业理论从10年前到今天一直很流行,也是很有效地解释饿产业内的贸易
1. Melitz(2003)的引用率很高很高。这个模型也很好follow 它讲的主要意思是: 在所有国家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每个国家的每个产业内部的每个公司生产力不一样,有高有低。最终,只有生产率最高的那些公司出口,因为只有它们能从海外市场获得利润。
2. Melitz and Ottaviano (2008) 的故事跟上面的很像。区别在于,每个国家不一样,有的国家市场大,有的市场小。最终市场大的国家吸引更多的公司,竞争更佳激烈,平均效率更高,价格更低。
3. 异质企业的存在,就会让a国较好的企业出口到b国,与b国同行竞争;vise versa
4. 这个叫“New New Trade Theory”
=====================分割线===========================
产业间的贸易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和Heckscher–Ohlin 模型解释。
因为最初国际贸易理论是基于产业间的,然后大家才发现原来产业内也很多
总之,定义不同;理论基础不同;研究顺序不同
Reference
Krugman, P., 1979.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 469–479.
—, 1980.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 950–959.
Melitz, M. J.,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71, 1695–1725.
Melitz, M. J., Ottaviano, G. I. P., 2008. 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5, 295–316.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1 )
产业内的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产业间的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比如:美国向日本出口福特汽车,日本向美国出口丰田汽车,这个就是前者
美国向中国出口芯片,中国向美国出口衣服,这个是后者
不过,前者在经典的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不存在的。然而,各种数据表明,产业内的贸易同产业间的一样重要。后者也会涉及国际外包,因为有专业化和产业分工(specialisation)---比如iPhone的生产,各个零部件都是不同国家的,而且这些零部件可能属于不同产业(按照isic等产业标准)。
============分割线============================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inter-industry trade不一样,不能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不过,有几种可能的理论支持:克鲁格曼Krugman (1979;1980); 异质企业模型 Eaton and Kortum (2002);BEJK (2003);Melitz (2003), Melitz and Ottaviano (2008) 等。
1. 产业内的贸易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增加可消费的商品的种类。因为种类多了,人们更加开心。因为人们的凸型效用函数表明了“love for variety”(在总花费不变的前提下,可选项越多,人们的效用越大)。
2. 这个是在Krugman (1979;1980)有所体现。这2个论文前提假设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效用函数递增但增长速率递减。平均利润为0(也是最大化的利润,每个市场可以自由进入)。这两条曲线一个是增函数,一个是减函数,如图所示。横轴是每个人的消费c,纵轴是价格比工资。在这些前提下,可以得到一个唯一的消费值c,和一个唯一的均衡的价格工资比。
3. 如果2国是一样的情况(除了产品种类不一样),开放贸易后,需求量加倍;总的工资不变的前提下,每个人的每个产品种类(variety)消费量减少,价格-工资比降低(竞争加大)。结果就是实际工资增大,产品可选项扩大,效用提高。此时,产业间的贸易是有益的;而且,存在规模效应(规模报酬递增),所以就算2国的技术水平差不多,也会存在它们分别生产不同的种类,然后出口相应的种类到另一个国家,进口别国的种类。
4. Krugman (1980)还提到了“母国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
5. 这个被称作“New Trade Theory”
====================分割线============================
异质企业理论从10年前到今天一直很流行,也是很有效地解释饿产业内的贸易
1. Melitz(2003)的引用率很高很高。这个模型也很好follow 它讲的主要意思是: 在所有国家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每个国家的每个产业内部的每个公司生产力不一样,有高有低。最终,只有生产率最高的那些公司出口,因为只有它们能从海外市场获得利润。
2. Melitz and Ottaviano (2008) 的故事跟上面的很像。区别在于,每个国家不一样,有的国家市场大,有的市场小。最终市场大的国家吸引更多的公司,竞争更佳激烈,平均效率更高,价格更低。
3. 异质企业的存在,就会让a国较好的企业出口到b国,与b国同行竞争;vise versa
4. 这个叫“New New Trade Theory”
=====================分割线===========================
产业间的贸易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和Heckscher–Ohlin 模型解释。
因为最初国际贸易理论是基于产业间的,然后大家才发现原来产业内也很多
总之,定义不同;理论基础不同;研究顺序不同
Reference
Krugman, P., 1979.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 469–479.
—, 1980.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 950–959.
Melitz, M. J.,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71, 1695–1725.
Melitz, M. J., Ottaviano, G. I. P., 2008. 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5, 29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