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度很高的行业中,老二怎么做公关?

理由
举报 取消

集中度很高的行业中,老二怎么做公关?公司行业第二,和第一名有不小差距。领导要求宣传时不能提第一名,可是不提第一名媒体又不愿意写,怎么破?

2017年4月26日 1 条回复 963 次浏览

发起人:PR小白 初入职场

回复 ( 1 )

  1. 陈晓东
    理由
    举报 取消

      朋友圈有个文说这个,转来。

    好友L小姐到一家公司做PR,干了快两个月,觉得干不下去了。问原因,觉得无从下手。公司是行业里的千年老二,在本地名气不错还经常有省领导过来转悠转悠,在本地上个电视、报纸都是常事。但是放到全国就是个千年老二,老大的估值把自己甩了几条街,虎嗅、36KR等媒体鸟都不鸟。好不容易拉了一场大赛来厦门办,结果媒体采完大咖,直接把公司略过了。找行业写手来写篇稿子吧,人家声明只能写行业的必须提行业老大,领导又来了句“这不是花钱给别人做广告么”,方案就灭了。

      “你说,这还怎么玩?”

      媒体的目光总是集中在行业第一名身上。作为行业的代名词,第一名是每一个行业研究者必须关注的对象,它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牵动无数人的心。而作为老二,就没那么幸运了。和老大体量相差不大那还好点,就像当年的携程和去哪儿,美团和大众点评,加多宝和王老吉……大不了打一架,“老大老二开干,老三不见了”这样的戏码也是大众传媒喜闻乐见的。问题是当你是“千年老二”,那就窘上加窘了。

      尤其是当行业第一与行业第二的体量悬殊,马太效应发威,媒体的目光会高度聚集在行业第一名的身上,能有一点点旁光瞄到老二就已经不错了。

      “其实,你家老板心里也苦呀。”老司机说。

      L小姐:“他苦归他苦,我该怎么办?”

      妹妹别急,老司机给你支三招。

      哪三招?

      傍、贴、撩。

      傍,就是傍名人。这里的名人一定要著名的,一线的,而且必须是大众熟知的。知名度就是传播力。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雷军做小米的时候,有人拿了一款芯片去找他,说这芯片比骁龙的速度快一半价格便宜一半,你不是搞发烧机吗赶紧找我买呀。雷军把芯片交给工程师研究一番,哟呵,还真是,比骁龙还快。但雷军还是果断选择了骁龙。那个人很不忿,去找雷军理论,雷军用一句话顶了回去:大家都知道骁龙是最牛的,但有几个知道你?

      所以,雕爷做牛腩,专业牌只打一次,就说密方是花大价钱找香港的大厨买的,接下来搞内测呀什么的,你什么时候见他邀北京的名厨到自己的馆子?不是请不了,是没必要。全北京的名厨的粉丝加起来,可能还没一个姚晨多呢。

      L小姐刚刚给公司做了一个宣传片,里面请了一堆业界牛人接受采访,说公司模式很好呀,创新力很强呀云云,说法头头是道,但顶个球用,依老司机的意见,还不如找机会让志玲姐姐拿着吉祥物说一句“很棒,加油哦”来得管用呢。

      就算贴不了大众明显也没关系,专业明星也行呀。笔记依稀记得,几年前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主编袁莉女士专门撰文分析过L小姐公司的模式,当时就该借此机会和袁大主编勾兑勾兑,就算是见不着面,隔空打一炮也是不错的选择嘛。虽然也没那么多人知道袁莉是谁,但“被华尔街日报关注了”这件事,还是可以瞬间提升公司逼格的。

      贴,就是贴热点。网上没有动静,最好还能闹出点动静来。网上闹了什么动静,或者竞争对手做出什么举动,马上就能做出反应,就算不能第一时间发言,也要赶在热点结束前附和发声。即然已经是老二了,就把自己的心态放宽点,别动不动就觉得“这样是不是给第一名做广告了呀”云云。行业老大才担心这个呢。大胆贴,使劲儿贴,让大家知道,这世界上除了行业冠军以外,还有一个生猛鲜活、金刚不倒的老二存在。活着就是实力,敢贴就是勇气。

      记得阿里推出“去啊”那一回么。按照正常的传播规律,马云爸爸推出新产品一定会引起行业的关注,接下来市场对“去啊”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的分析肯定要铺天盖地。但是当晚先是:“去哪儿”发布了有针对性的文宣(人生的行动不只是鲁莽的“去啊”,沉着冷静的选择“去哪儿”,才是一种成熟的态度)、携程、途家、爱旅行、在路上、周末去哪玩、驴妈妈等公司都加入这场PR狂欢。

      贴这场热点,小品牌为大品牌背书了,还是借势获得了宣传?至少,在此之前,我压根没听说过爱旅行、在路上、驴妈妈。苦笑的应该是“去啊”,一场本该是高度聚焦的解读,结果宝贵的注意力却被雨露均沾。

      最后一项技能,叫撩。撩谁?是撩传媒。L小姐找了一个行业写手,想弄篇文章捧捧公司。写手接了活儿,可是写出来的稿子却让人大跌眼镜,那个感觉吧,就差不多是便秘好几天,然后灌下两倍剂量的巴豆。干的干,稀的稀,没个形状。L小姐看完都快哭了,但是也没办法呀。

      原因出在哪里?对老二极度的不熟悉。当行业老大横行全国、到处刷脸的时候,老二还偏安小岛,商量着政府又出什么新的扶持政策呢。

      严谨的写作,需要对描述对象充分的熟悉,就算是付钱请人吹捧,想要吹得有新意、捧得有角度,首先还是得熟悉。为什么写手的稿子要不得?写行业时干,因为确实有研究;写公司时稀,因为平时确实没把这老二看在眼里。所以,我建议L小姐的老板,还是应该找由头多开几个媒体见面会,把行业里一线的写手聚起来勾兑勾兑。一时发不发稿没关系,至少混个脸熟。记得你的脸,记得你的好,记得你的产品,记得你的通情达理,接下来的故事……都是记者出身,你懂的。

      传媒都喜欢来事儿的,所以你最好大事时有,小事儿不断,经常提供话题。这时候应该回忆下大学时候是怎么搭讪的。

      “学妹,这发夹是你掉的吗?”

      “学妹,这砖头是你掉的吗?”

      “学妹,这人民币是你掉的吗?”

      撩传媒和撩妹的原理是一样样的,先走心,再走肾。过程和目标一样重要。

      ”L小姐,傍、贴、撩,这就是千年老二搞PR必备的三招。你家原来的问题就在于偏安一隅缩手缩脚。即然你要走了,就去拍拍老板的肩膀,安慰他:

      虽然你是千年老二,但也也应该勇敢地PR呀!“

      L小姐若有所思,转头想走,又被老司机叫住。

      别急,刚才说的是招数,现在传你心法。

      做好PR,前提是知己知彼。知己,既要明白我是谁,在行业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也要清楚我要什么。到底要的是电钻,还是一个孔?

      (“对对对,这是共享经济的基本原理。其实我要的其实是孔,而不是电钻。”

      “真的?也行。不过换成是我,我要的还是电钻,因为可以打很多个孔。”)

      知彼,首先要理解传媒的特点,给目标传播者一个舒服的体位,让帮你背书、为你传播成为一次美妙的体验。还要把每一个PR策略放到沙盘上推演。傍、贴、撩都是有特定对象的,它们会反应、会响应,你得赶在他们做出反应前想好对策,及时扩大战果。

      知己知彼说来容易,但也没那么简单。知道自己是谁,最重要的是弄清自己的特殊性和在行业中的地位。过去讲“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在PR界,你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如果你是行业里最耀眼的那个存在,说得模糊点、神秘点也不坏,格林斯潘的话从来就是以让人听不懂著名。但如果你在聚焦灯外,则必须用最简单、直接的口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你独孤求败时,当然可以深居幽谷以雕为伴,但如果不是,那就要想想怎么拳打少林脚踏武当,魔挡杀魔佛挡杀佛。这一点,具体可以研究一下美国共和党侯选人川普是如何一路逆袭的。神秘神秘,你得先神呀,光剩下秘就没意义了。既然清高,就别怪别人不记得你。

      ——L呀,看看你们家那个堆了一堆玄乎其玄的术语的公司简介,谁有耐心看下去?断章取义是媒体的本能,因为简洁的才有传播力。所以,与其等别人来断,不如自己割了吧,至少偏不到哪儿去。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非常重要。PR的总目的是提升知名度、降低沟通成本,但具体来讲也是可以细分的,要么方便招聘,要么促成成交,要么提升估值。每一个PR战略都应该有清晰的方向,每一个PR行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确队型不歪,中心不散。而且这个目标、目的,必须全员领会才能由内而外,不然就算你让员工天天在朋友圈里转自家的新闻也没用。

      然后是知彼。你有性格,媒介也不是软蛋。名气就像前列腺。牛的,顶风尿十丈,弱的,顺风湿一鞋。对于既不弱也没那么强的老二,建议还是果然选择顺风。摸清媒介的特点,学会用写手的角度思考问题。情感上处好记者(知道为什么唐骏能红这么久吗?他可以记住每个采访过他的记者的声音,接到采访电话马上叫出对方名字,亲切感直接爆棚了有没有),资讯上给足媒介最喜闻乐见的料,传播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了。打PR战的时候更要如此。“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庙算是个细致、艰苦的事儿,千百年来讲这个理念的书多了去了,老司机就不多谈了。

      总而言之,对自我深切体察,对规律心怀敬畏。这就是老司机给千年老二公司的建议。当然,好的PR其实应该是融到公司战略里的,但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最后要说的是,有心的人,总有机会成为第一。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