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16 年的《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中能看出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via 世界500强:国家电网排第二,万科首次入榜第356位 2017年4月25日 10 条回复 1534 次浏览 企业,经济
回复 ( 10 )
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无名,仅京东上榜
京东首次以288.47亿美元营收排名第366位。换句话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些互联网公司都不算世界500强。为何?
因为财富世界500强按营收排名,京东自营模式平台所售产品都算营收,阿里巴巴则不同。根据财报,2015京东交易总额4627亿元(约714亿美元),而2015财年阿里巴巴营收则仅有122.93亿美元。
腾讯2015年营收只有约165亿美元,百度约107亿美元,按营收算进不了世界500强门槛。
科技公司排名:苹果、三星及其他
苹果公司以2337亿美元营收排名第九,三星以1774亿美元排名第十三,亚马逊第四十四,微软第六十三。
中国企业:十年增长近5倍
2016年500强中,美国公司家,中国公司110家,日本公司下滑到52家。
世界500强上榜公司作为各国实力的晴雨表之一,排名变化反映了很多东西。对比10年、20年前,你可以看到变化有多惊人:
1995年大陆只有2家企业上榜,2006年中国公司有23家上榜,现在则猛增到110家。美国日本企业则不断下降。你在这张图可侧面看出美国为何要步步紧逼,遏制中国崛起。
上榜大陆企业:绝大部分为国企
排名最前的大陆企业:第二国家电网,营收3296亿美元;第三中石油2992,第四中石化2943,第十五工商银行1672。排名最靠前的大陆民企是太平洋建设集团,名列第99名。华为营收628亿美元,在第129位。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营收是华为近5倍。
榜单中的大陆企业,国企占绝对比例,书上说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是随便说说。
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微信搜索未来知识图谱(ID:futureknowledge),回复“投资未来”获取《未来五年,这7个行业将爆发性增长》
行业:各行业的企业数量对比
变化:企业的变化,行业的变化,营收的变化
企业:前进或者衰退-》原因?
企业性质:国企?(国企的强大一样是强大。如果中国国企占据了250个名额,那么美国人攻击国企自己会觉得有力度吗?如果中国国企都靠前,美国企业靠后呢?)
利润/营业收入
国家分布
最后,不要被500强的榜单遮蔽,那不过是一种表现方式而已,不等同于真相。
其实不太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 因为不同答主的答案往往能带来撕逼效果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 各类国外机构发布的全球最大(最强)企业榜单上,中资企业的数量稳步上升
同时 因为国企做大做强的路径,很多垄断国企轻松上榜,
中国企业竞争力在上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像华为,通过创新来获取优势,还是像国内的垄断国企,通过资源整合来形成行业壁垒来取得优势,企业优势本来就有多种渠道可以去获取,,这个没有什么好指责的,至于垄断是损害效率还是增进福利,没有结论
至于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差距,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孕育企业的土壤和要素,构成很复杂,但国内和欧美的土壤与要素相比,本身就存在巨大差距,再加上欧美对国内设计了一定的高等级要素流动限制机制,能够生长出好企业,更多是因为市场的规模滋养和廉价要素驱动,而不是技术创新底蕴。
至于国企不国企的,个人认为倒不是关键问题,国企不一定垄断,垄断不一定限制创新和损害福利,国家不止是要解决经济问题,经济也不完全是效率问题,
换句话说:不只是这一届人民不行,而是一两百年以来的人民,和欧美的民众都存在差距,所以企业和欧美的历史悠久的企业相比,依然存在差距,也许有人争论,日本的一些企业,美国的一些企业历史并不悠久,为啥也那么牛?因为土壤,因为要素的结构和层次,确实优于中国,
所以,冷静看待榜单,清醒认识差距,努力转型升级
看到已经有不少声音质疑国企了。
事实上这个榜单根本不是“500强”,正确来说是“营收500大”企业。
认识到这个榜单的性质和中国的人口的压倒性优势之后,大量的全国性企业上榜是很正常的事情。石油基建能源等行业做到人口大省垄断的企业也可以轻易上榜。
好吧,假设第二名的国家电网要拆分了,按照营收平均拆分成10家地方电网,每家营收都有320亿美金,全部妥妥进入这个榜单。入围门槛为区区的209.2亿美元。那中国500强企业数量超过美国了耶!
那这样做一共11家电网企业上榜说明了中国电力事业发达了吗?当然说明不了什么东西。
另外既然是基本资源国企占了榜单大部分,营业利润低也不能简单下任何判断。水电油通信这些工业生活必备品价格自然是越低越好,这些行业的国企盈利水平保持高位不一定是好事。要看营业质量,能源效率资金效率这些。
从另一角度思考,继续发展下去,这种榜单将来中国占有压倒性数量是必然的,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后会单独列出非中国区榜单。
再PS,这种榜单中国的全国性全省性垄断企业占大多数名额是必然的,因为人口数量的影响这些公司营收必然十分庞大。而一个国家之内金融行业等必然有一个手数的过来的几个领头公司,而不是几百几千个小型公司平等对抗(话说国内地方性金融机构亏损的太多)。君不见现在最牛逼的苹果公司(科技行业,超高利润率,超强市场占有率)还是排在国家电网,中国两油和欧美两油的后面。希望民营制造业科技型公司上榜是好事,但是营收要赶超公共服务大企业此事本来就很难。上面电网的例子可以看到各省电力公司要上榜是多么容易,但是民企佼佼者的华为美的,各自领域市场占有率那么高,还是名次一般。谷歌的母公司也只不过是94位。这个榜单,本来意义有限。
目测应该有不少国企因为某些原因不上榜,例如大名鼎鼎的中国铁路总公司,这种货色必然进入前十。
门槛是206亿美金,威廉希尔的2015营收是16亿英镑,澳门各大赌场加一块儿可能能搭个边儿。你博彩业真的只是小头儿,去掉了对国民经济一点影响都没有。
500强守门员从15年的237亿美金下降至16年209亿美金。
如果华为消费者业务单独核算的话,差不多已经进入500强了,余总牛逼。
看了一眼。
美孚在榜,壳牌也在,沃尔玛还在……
世界是我们的,终将还是我们的,只是闯进了共匪的几个国企。
这些企业又何尝不是欧美的另一种国企呢?只是这些企业能控制政府声音,而不是听从政府的指挥。
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企业,国企永远是错的。
全球化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发展中国家用什么姿势能更好地参与全球化呢?
石油、能源、矿产、钢铁等公司占据了全球500强里面的亏损榜的大部分,全球大宗商品这几年都在下跌期,没了中国这个全球买买买土豪发力。
全球500强看的是营收,所以中国互联网企业里面京东比BAT先上榜了,不过京东和几家零售巨头一样,进了亏损榜。
中国公司最亮眼的就是华为了,一年前进了100名,真NB。
我说的亮眼不仅仅是名次上升快,更重要的是国际影响力的感觉。华为原先一直在通信设备领域已经世界领先,但是普通民众感觉不太到,因为毕竟普通人也不关心运营商用的是哪家的4G设备,直到这两年潜心做手机,而且是做中高端手机,开始在世界各国的普通民众中都有了很大的影响力,而这个影响力又通过营收这一指标在500强排名上有了体现。现在的华为就像是几十年前的日本两田、索尼松下等公司一样,逐步代表了中国在世界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马光远
7月20日,一年一度的《财富》500强榜单发布,继2015年入围106家之后,中国在500强榜单上的企业数继续增加,达到了110家,包括万科在内的13家中国内地企业首次杀入了榜单。
500强一直被视为全球经济的一面镜子。多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版图经历了沧桑巨变,国际上对《财富》500强的重视程度并未有太多的改变。从重要性上而言,500强大约占据了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和国际直接投资的90%,的确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经济“名片”。作为全球经济的一面镜子,从今年入围企业的经营状况看,上榜的500家公司无论是总营业收入、净利润之和,还是入围门槛,相对于去年都出现了下滑,500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27.6万亿美元,比2015年下降了11.5%,净利润之和为1.48万亿美元,下降了11.3%。入围门槛为209.2亿美元,比去年的237.2亿美元也下降11.8%。这种状况,和2015年全球经济经历了金融危机以来极为动荡的一年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今年入围的企业数量达到了110家,入围企业的比例超过了20%,和美国入围企业的数量继续接近。这反应中国经济处在痛苦的转型期,但在全球经济洗牌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的综合实力仍然继续提升。然而,和过去一样,如果从入围企业的行业分布、盈利能力、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等去看,入围的110家企业,却又成了检验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竞争力的一面镜子。
其一,就行业分布而言,中国入围的企业大多仍然分布在石油、金融、电力、钢铁、汽车、煤炭、有色金属等领域,这么多年,行业分布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这些行业要么属于垄断领域,要么属于产能过剩领域,要么属于亏损大户。在今天,中国下大力气“去产能”和消灭“僵尸企业”的攻坚战中,这些入围财富500强的企业,无疑代表的是中国经济的短板,而非竞争力。
其二,就盈利能力而言。今年苹果以534亿美元的利润超过中国工商银行,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但全球最赚钱公司的2到5位,被中国的四大行“工建农中”所垄断。据统计,入围500强的中国企业,其中有10家银行,这10家银行的利润达到了1800多亿美金,占上榜的内地103家企业利润总和的55%。从利润排行榜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的状况绝非像现在很多银行哭喊的,进入了一个寒冬,无论在中国3000家上市公司,还是入围财富500强的企业里,银行赚的钱远高于实体企业,中国企业融资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体经济为银行业打工的真相在《财富》500强的榜单上也得到了证实。
其三,服务型和科技型企业入围者寥寥。多年以来,尽管美国、日本,甚至韩国入围500强的企业数都在逐年下降,日本2016年入围的企业只有54家,不到中国的一半,但就行业分布而言,这些国家入围的企业基本都在零售、电子、互联网、现代制造业、医疗等代表现代经济未来的领域。而中国入围的企业,尽管今年有电商巨头京东,家电巨头美的,食品巨头万洲国际入围,但总体而言,石油、电力、电信、钢铁、等垄断或者半垄断的企业仍然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的基本面。
最后,中国成为入围房地产企业数最多的国家。今年,中国有万科、万达、恒大三大房地产巨头入围,此前还有绿地入围。据不完全统计,与房地产关联的上榜企业还有华润、中信、中粮、电建、五矿、中建、中航、海航、长江和记、天津物资集团等13余家企业。这意味着,在110家入围的企业中,拥有房地产板块的企业数达到了至少17家,这在所有国家中,肯定是最多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房地产的表现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
诚然,入围《财富》500强的企业越多,无疑代表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但如果分析行业分布,以及盈利能力。中美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像中国入围企业的数量那样体现出竞争力差距的缩小。当入围500强的企业要么是垄断行业,要么是产能过剩行业,要么是亏损企业,要么是房地产企业的时候,对于《财富》500强而言,无异是一种极大的尴尬,势必会影响这个权威排名本身的认可度。同时,当一个国家杀入500强的企业,很少有代表经济未来的科技型企业的时候,说明中国经济未来的转型和升级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毫无疑问,这面镜子的确真实再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反应了中国经济的真实阶段。竞争不足、创新乏力以及产能过剩和以及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都在这个榜单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就此而言,《财富》500强与其说是中国企业的骄傲,不如说是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反思的一面镜子。
任何一个榜单,主要中国参与,这个榜单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就一定会变异。曾几何时,我们将杀入《财富》500强作为企业奋斗目标,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这其实也是另一种“GDP”思维,和过去30年中国追求速度追求规模的发展模式不谋而合,但,很显然,500强不代表一切,更不代表先进生产力,500强更准确讲,其实就是500大。对于善于通过行政手段搞“拉郎配”的中国而言,要想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人曾客观地认为,如果中国愿意,可以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包揽《财富》500强前200名,我对这一点没有任何异议。
我就服你们这群政府的导师们。
国有企业盈利,你们说是国家压榨人民,应该开放国企私营化。
国有企业亏损,你们说浪费人民的血汗钱,应该开放国企私营化。
国有企业不亏不赚,你们说企业效率不高,应该开放国企私营化。
国有企业登上了世界五百强排名,你们说是国进民退,应该开放国企私营化。
国有企业不再在世界五百强排名中,你们说是经营不善,应该开放国企私营化。
总之国企怎么样都该私营化,毕竟这可是一剂灵丹妙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