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留在上海的理由?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本问题已被收录至 撰写你的知乎「城市手册」 活动,更多活动详情请点击查看。 2017年4月21日 10 条回复 1621 次浏览 上海,商业,地域,生活,经济
回复 ( 10 )
上海的大多数公共场合,保安会主动维护秩序,而不仅仅是等出了乱子才现身。比如说华山医院——就是前几天被曝医药代表成群的那个医院——从挂号到诊疗,自动化水平绝对比不上北京排名头几位的大医院,甚至可以说是落后(分诊到挂号还要手工操作)。但排队非常整齐,从分诊到挂号,只要是需要排队的地方,插队者一定会被保安礼貌地请出去,就诊秩序很让人满意——类似的事情在北京就几乎没人管(包括很多“3”字头的军医院)。当然,因为北京“吸引火力”的原因,上海地铁安检很松懈,不像北京那样坚持所有包都过安检,但这几天也有所加强。看到好几次保安小哥坚定地站在拒绝安检的大妈面前,不吵架,沉默地等到对方摘包过X光机。
(左边2人是雨夜中维护秩序的保安,都五六十岁了)
总的来说,作为中国并列的两个超一线城市,上海和北京的基础设施水平差不多,投放在公共场合的人力也差不多,但大多数场合,上海的管理水平要比北京高。很多上海保安是过去纺织厂、机械厂里退下来的中老年工人,但做事比北京有编制的警察还认真,甚至可以说是较真。结果就是上海公共机构的效率比北京高很多,矛盾也少很多。考虑到保安的工资必然低于有编制的警察,上海实际上用更低的管理成本实现了更良好的秩序。
此外,上海的公共管理政策也不像北京那样死要面子活受罪。汽车太多了,就理直气壮地拍卖车牌,明文规定车牌拍卖的钱都用来修路、维护交通设施。不像北京那样搞貌似平等的摇号,怨气一点没少,交通水平还始终上不去。其实上海旧城区的道网构架来自多国租界,缺乏整体规划,曲线道路和复杂交叉口很多,宽度也往往形成于马车时代(两侧都有保护建筑),但堵车问题比北京好得多,源头就在于上海能对公共服务明码标价,该要钱的时候绝不含糊。这一点我是很赞赏的,要是车牌彻底市场化就更好了。
(上海路网换给北京试试……)
上海公布2014车牌拍卖收支:全部补贴公共交通
上海在过去150年的时间里都是中国第一大城市、第一大工业城市,在长达100年的时间里,是唯一和周围农业社会有明显差别的现代化区域,这个遗产非常重要。连续几代人经历现代化社会和工业劳动,上海居民明显比其他地区更服从纪律,更愿意由政府出面来解决纠纷,这就是工业化社会“软件”水平的体现。70年代就有很多内地工厂发现,上海同类工厂的设备可能比内地还旧,但效率更高,废品率更低,可见工业化不是用上机器就算数,其他城市要追平上海的“软件”,还得一两代人时间。
再补充一点,过去100年,上海始终是技术研发人员最密集的大城市。技术人员的收入比工薪阶层高,工作时间相对弹性化,所以夜间购物需求很大。从60年代开始,上海就有“星火日夜商店”,24小时营业,为夜班和加班人员服务,发展到今天就是遍布每一条街巷的24小时便利店。我1998年来上海读书,2000年到北京就觉得没有便利店很不方便,到了2017年的今天,北京依然不能实现在每条小街道上24小时购物。这也是上海依仗发达工业对其他城市形成的生活优势。
第一家24小时食品店星火日夜店;坚持全天营业48年
相关回答:
上海男人普遍给人的感觉是「小气」、「小男人」、「怕老婆」?
上海的 GDP 是靠什么支撑的?
民国时期的上海,相当于现在中国哪座城市?
有什么关于上海的冷知识?
老婆是山东人,在上海怀孕。当时要办一个流动人口生育证一类的东西。回山东去办,各种材料准备好,人家硬是不办,说我们不在山东不好管理。这个证明只有孩子母亲户口所在地可以办,他们就是不办,我们几近崩溃。我们想投诉举报,然后发现,第一没用,第二以后我们和我们家人再办任何事情都会有巨大阻力。后面来上海,试试没有流动人口生育证明是否可以办理上海的忘记什么证了。去了徐汇一个街道的办事处,那个态度啊,细心的告诉你准备什么材料,准备好了符合要求立马给办了。全程可投诉。上海让我体会到了一个社会底层在小城市体会不到的相对的公正。也让我觉得也许只有在上海,年轻人依靠自己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公平而又充裕。另外一个,就是上海的医疗。我们不是上海人,生了孩子住在上海,社区医院的医生立马跟进。我们换了住址,社区医院的信息也及时更新,新的医生也会跟进。并且在产检以及小孩生下来以后的养育,身体检查等等,医生都给予专业而又细致的检查和意见,非常棒的体验。虽然上海房价确实贵,也有许多其他的问题。可是和其他地方比,它确实是一个充满活力相对公平也富有挑战的城市。希望可以留在上海。
上海这个城市高度契合我的精神需求、物质追求、以及生活体验的需求。
精神需求相关:
1、我对任何地方都没有归属感,同时不追求归属感,这只会让人更迷茫和自相矛盾。
2、我需要我的生活不被打扰,我希望我和我身边的人大家都有自己明显的私人空间。
3、我不向往家庭的团聚也不希望莫名其妙的亲戚“关心”我的生活。
4、我需要接受新的概念,新的想法,新的理念。同时需要有一群人建立这个氛围。
5、我需要在柴米油盐酱醋茶外的需求上,城市能给予我接触国内外优秀的文化的机会,可能包括艺术展,音乐会,话剧歌剧表演,书籍签售会,读书交流会等等。
6、我需要这个城市没有强势的地域文化,比如你生活的久了就会发现上海的本地文化并不能影响很多,这个文化圈并不主动妨碍你的生活方式,所以你也可以选择安静一点不打扰别人的生活理念。
物质追求相关:
1、我希望除了通过人际交往可以获取信任和机会的方式外,还能有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2、我需要在我涉及的商业领域内大家普遍有契约精神。
3、我不需要崇拜权利,热衷抱团取暖的员工组成的团队,我需要明确职责,以认真完成分内业务为己任的人。
4、我需要大家有规则意识,厚黑学可能是发展的润滑剂但不应该成为事业的核心。
5、我需要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和高效、稳定的物流系统。
6、我需要政府不是企业发展的拦路虎,更不能在“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地方投资发展。
7、我需要庞大的人才市场,最好在任何时期公司如果有扩张的需求我都不用担心招不到较为合适的人员。
8、我需要 平均英语水平较高的人才市场,至少英语水平已经不构成人才评价的核心要素。同时也不应缺乏其他小语种人才。
生活体验方面:
1、我需要24小时任何一个街口都能找到便利店,以及任何时间都能有美食,这个非常重要,是我熬夜必备的生活习惯之一。
2、只要我想吃,我就可以吃到全国各地我付的起的主流美食,或者东南亚菜,或其他各类西餐。
3、我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纵使我不是什么有钱人,我也需要良好的消费环境,包括较为全面的品牌市场、较高的服务业从业水平。
4、便捷的公共交通,对没有私家车的人来说这个特别重要,对有私家车的人也很重要,因为大型城市的公共交通越完善,路面交通的体验才会越好。
5、我需要城市相对整洁,空气不会污染到呼吸困难。
6、高铁、动车、飞机这些短途、长途交通工具最好频次较高,方便外出游玩或者出差。
我想说我对城市的理解可能会和一些人不同,我不喜欢带太多感情色彩。“家乡”,“异乡”,“归属感”,“排外”都是我不喜欢接受的概念也很难理解的概念。生活已经这么不易,我经常劝自己不要再把一些小问题或者独立事件过多的放大成标签或者概念,让小烦恼变成大困惑。
我知道我需要什么,我知道哪里有更多我需要的东西,所以我来了。
只是好巧,这个地方叫上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小时便利店? 这个理由是不是太简单了。
但讲真,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上海走10步就有一个24小时便利店的感觉。
因为你知道,没关系,如果有一天我无处可去,我可以去便利店。如果有一天我饥肠辘辘,我可以去便利店。如果有一天我需要帮助,我可以去便利店。随时。
我在这里没有家人,没有恋人,没有房子,没有车子。但是我知道,退一万步,我还可以到便利店里买一个三明治,蹭蹭空调。这一点,不用建立在人情冷暖上,所以异常坚固和踏实。
我以前的工作常常到深夜3,4点钟,每次回家前我都习惯去便利店晃一晃,所以我家门口便利店的小哥都认识我。我们从来不聊天,但是就是有一种安心感。
后来有一天,我去买东西。他结账的时候跟我说:明天开始我就不做啦。他说:长期深夜,身体太累了。我跟他说:恩恩,注意身体,再见哦。从此再没有相遇。
你看,虽然他走了,但便利店还在。还是24小时。
上海就是可以让你在没有依靠的情况下,靠着自己也能活下去的城市。
难道不是为了每天上班来回路上看各种善于保养化妆打扮的美女?
抖完机灵还是要认真说几句。
理由很多,不同的人可能不太一样。但愿意待在上海而不是老家或者别的地方生活,应该基本会有一点共识,那就是这里讲究契约精神,讲究基本的公平和诚信。
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最麻烦的就是做很多事都要依靠关系。上个学、求个职、结个婚、生个娃、看个病,甚至死个人,没关系再有本事也难过得舒坦。还有吹牛的习惯,出尔反尔的作风(我说的是阿Q),会让生活总是在明明正常来说已经没有问题之事,却依然要战战兢兢、缺乏信任、没有安全感中渡过。
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份子也存在人情社会,也有欺诈问题,但很早的开放决定了这里相对更加强调公平和诚信。有关系当然会更好,但没关系也不至于寸步难行,总是能给愿意勤奋的屁民屌丝一些生存空间,达成协议大多可以遵照执行。如果大陆城市最接近发达国家民众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排名,那么上海应该能排在第一位。
上海当然也有各种问题,远谈不上完美。但如果你有点本事,还算努力,又不想万事都求爷爷告奶奶,想相对有尊严且放心的过生活,这个城市真心值得考虑。
来上海将近八年了,说一说我的感受吧。
2009年5月30号,我从武汉的母校带着一个包开始了在上海的实习。高考的时候也报考了上海的高校,差了两分,没有被录取。在大三的暑假能够来到上海实习,也许是阴差阳错,也许是宿命。无论如何,我来的时候没有任何想法,仅仅是实习。
刚来的一段时间,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上海的干净和有序。道路上很少有纸屑,洒水车会定时洒水;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铁和公交,人们会自觉排队,而街上忘情拥吻的情侣让我仿佛置身于电视剧场景中,一切梦幻般的真实,我开始了在上海的生活。
实习的公司没能待久,因为年轻气盛,因为生活压力,或者仅仅是因为多了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跳槽到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有完善的培训、学习、计划、KPI考核等等,生平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职业的含义。
而这座城市的脉络和天际线,也在不知不觉的延伸和拓展着。7号线全线贯通,八号线试运行,世博会的参展人数历届之最,上海中心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的吞吐量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而今天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上海的地铁线路已经进入两位数时代,18号线已经开工建设,未来还有20号线和苏州贯通。
是的,这座城的发展速度永远超过你的期待,十三五规划中的上海城市展览馆随时可以参观,这座城市已经给自己定下了2040年的发展版图。这一切,让在这座城的每个人感到兴奋,活力,还有生机勃勃,生生不息。
爱情没有对错,选择坚守就意味着失去初恋。这时候,职场生涯进入了第三年,没车没房没女友没存款,没死。
而这座城,依旧悄无声息的完善自己的规则。居住证满七年可以申请落户;住房开始限购,外地人不结婚不能买房;公积金可以冲抵房租;上海的住房均价已经突破两万直逼三万。
天啊,言必谈房价,言必谈钱,而我依旧没车没房没女友没存款,没死。这个时候这座城给我的感觉是,没有归属感,没人关心你,如上海的冬天,冷,要命的湿冷。
来上海的第四年,仍然是无所作为,而腰包里有了一点点的存款,是的现在看来都不能叫做存款,可以算是零花钱。妈妈说,有钱就会有底气。不知道哪里的自信,我拿起了电话,开始咨询上海的房子,哪怕买一个30平的小公寓啊!?
最后,中介的话把我打回原形。先生,你的条件不满足买房啊,你没结婚,再说了,这点钱也不够首付的啊?所谓的殊途同归就是,一水儿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左右即将迈入三十而立的恐慌时,梦想都统一成了“买房”。什么?房价让勇于追求梦想的青年被迫离开?扯淡,你买不起有人买得起。
而后,在一个中介的“坑蒙拐骗”下,选中了苏州的一个楼盘,买了一个小户型,开始背上重重的壳,尽管如此,我也只能一步一步往上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迎着风往前飞。
感情虽然有了进展,但是一年半后,又夭折了,迫于现实的压力,迫于自己的无知。剪不断,理还乱。
遇到了现在的这家公司,不才的我是冲着经理的职位来的,是的,这没有什么好掩饰的。在一个完整的企业架构中,如果不发生大的变化,你可能十年还是一个专员。如果有一个大的职业提升,不要考虑薪水,跳吧。从此过上了工作责任自己扛的阶段,要对部门的工作结果负责了。
而这座城依旧成为敏感的字眼。
我为什么离开北上广;为什么待在北上广;他年薪上百万,还是选择了离开;我工作了十年,终于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我工作了十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
离开留下,正反面的批评,不一而足,而这座城市还是默默的壮大。每个区都建设自己的城市副中心;上海中心今日封顶,成为全球第二高建筑;上海通往郑州的高铁线路开通;昆明到上海只需要十几个小时;2015年元旦跨年,外滩发生了踩踏事故,造成20多人死亡;外牌限行升级,本月沪牌中签率依旧很低。
拥挤,繁忙,高速,高度。上海这个字眼变得更加敏感,而敏感的背后有成功的喜悦,也有黯然的失落;有欢笑有泪水;有苦涩有甜蜜。
你不得不承认,你熟悉了这样的五线谱,故乡的旋律就渐行渐远。回乡后的乡音亲切,而自己的乡音已经五音不全。你开始习惯了吴侬软语的“桑海吴”,老外的洋泾浜中文;习惯了看街道上情侣的忘情拥吻,和黎明就分手的桥段;习惯了1933老厂房的艺术气息;新天地酒吧的石库门建筑。
是你习惯了?还是你变成了其中的一个?不是你离不开这座城,是你变成了这座城的一块砖,嵌在了石库门的砖瓦中,丝毫不显得突兀。
你不在想着离开,是因为,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
这座城的繁华,你何曾拥有过哪怕一个晚上?你不曾拥有,所以你留下希望得到。
这座城的繁华,你终日与之为伍,你已经拥有,你不舍得放弃,继续留下。
好和不好,见诸人心。离不离开,见诸自心。
———————————————————————————————————————————
不小心赞过两百,
夸赞文笔好的,谢谢。有人说赞美是毒药,这杯毒药我干了。我会继续写下去,老师说,文笔好的人,过得不会太差。
更多的留言是讨论一线城市的去留,房价,生活,工作等困惑和感慨。如果我的笔会开花,我一定写一部关于这座城的小说。其实作家六六的小说大多是关于这座城的描述,每每推出新作也能引起社会的热议,比如蜗居。我喜欢这样的作家,喜欢观察生活,刻画人物,歌颂美德。
扯得有点远了,拉回来。
有一批刚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学生,对于是否选择一线城市有困惑。对于是或者否这样的答案,如果决定不了,有个方法简单有效——抛硬币。抛硬币的瞬间,你的心里会倾向于一个选择的,这时候就有答案了。
已经选择了一线城市的留言者,想必你们也有一样的感触,或许看完文章后,会变得更加复杂,但是我笃定你们不舍得离开,不知不觉把它乡,当做了故乡。
也有已经在一线城市置业工作的留言者,其实,你们是幸运的。在一线城市置业工作,你们已经荣升为中国为数不多的10%的精英人群,即使你们自己不这么觉得。随着限购和各种门槛的升级,你会发现自己正在享受着这些城市发展释放的红利。当然也有觉得背负着房贷没有快乐的感觉的,其实可以换个角度,负债也是资产,是你的信用资产。所以,既来之则安之,更好的融入这个城市吧。
另外,也有读者通过私信给我留言的,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都回复了。生活是艺术的老师,希望听到你们更多的故事哦!
后天要回上海了,和朋友重新租了个离公司只有四五站的地方,连Sherlock都接地气儿辣,新年一定会有新气象哒~比如讨厌的bug会越来越少的哈哈……
预祝大家工作顺利辣…
—————————
这两天这么多赞有点惶恐 谢谢评论里给我加油的知友,谢谢关心,就不一一回复了。另外还有私信建议我找男朋友的 ,哈哈这个不强求,看缘分好啦,不过谢谢建议。
现在适应了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后觉得也没有很辛苦,加上同事相处很好,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好朋友一起住,周末出去逛逛玩玩,吃点好吃的,暂时也还没遇到一个人应付不了的事。本来自己心也大,所以才不会被压力压垮呢。谢谢关心和鼓励 。
还有一些因为父母在老家迟迟不能下决心出来的知友,因为我爸妈身体健康工作较稳定离退休还有一段年龄,从小我又是处于半放养状态,家里条件可以至少有车有房我还没有贴补家用的压力,所以我才没有那么多顾虑,家家不一样所以不好意思我也不好给建议,希望大家都能做出不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虽说现在不能陪在父母身边,但如果到了父母需要我的时候,一定会义无反顾选择父母的。但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情况就是现在好好努力,等爸妈老了后有能力接爸妈来身边一起生活。
所以在现在还没有太大的压力时想着走一步算一步,我思故我在,没有板上钉钉一成不变的东西,多努力一点,事情就会往好的方向偏一点,期待生活步入正轨的那一天。
生活很残酷,希望你更酷。
——————————-
原答案:
暑假来实习,家乡在一个雾霾赶超全国的小城市,大学在富庶的苏杭地区,当初来上海,没有必须非上海不可的情怀理由,是因为我只能来上海,实习的offer只有两个,全在上海。
当初想,去上海实习吧,实习几个月等秋招找个工作,上海短暂的实习只是一个跳板,可以让自己不多的简历加上一点点经历。不得不承认,上海的机会多了不只一点点。
和朋友在工作地点都适合的地方租了个一室户公寓,楼下是星巴克和生活超市,二层有餐馆,三层有舞室,我住八层。当初觉得,生活环境不错就够了。但等我正式第一天上班时,差点没哭出来。
住的地方是居民区比较多的城区,虽然是首发第三站,可每回都是满满当当的地铁,不到一米六的个头,才九十斤的小身板,都是被后面的人挤进地铁才侥幸乘车。今年上海格外热,接连几天四十度的高温,列车里沉闷的一切,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看到满满当当的人脑袋会很大。转三班地铁才能到公司,转列车时看着人群觉得很空,那时我一直想,等过了这几个月就好了。
下了班,有时会加班,坐公交回去,会晃悠一个小时到家。万家灯火,会想家。有时看到路边的餐馆有家乡的小吃都会想家。
第一次租房,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商用水电那么贵,尤其是电,一块三,拮据的实习生活,在闷热的夏天连开空调都要省着开,站在凳子上搞清楚每个小电闸控制的电器,出门之前只留门灯和冰箱,剩下的全部都关着。慢慢也知道了热水器什么时候打开开多长时间刚好够两个人洗澡,什么时候开空调定多长时间可以在夏天很舒服,最后还是被炎热的上海搞怕了,买了个电风扇自己装上,开一晚上也不心疼。最喜欢上海夏天临近台风的那几天,打开窗户,再打开门,穿堂风特别酷。
独自住,不得已会碰到很现实的问题,比如水龙头迸裂。酒店公寓,水闸不在住户,一开始不知道,一个人把洗衣机搬开找水闸,没找到。看着急冲冲的水流想着商用水电一着急用手去扭,被断裂的金属割破手掌也没有堵住,把湿透的衣服换下,去问对面的大妈才知道水闸统一由物业管理 ,手还流着血,去按电梯,突然想起又回到家把下水道打开,把地上的插排放到高处,等了十分钟,管水闸的师傅赶来,同学接到电话也回来,两个人扫水,把床搬起来扫床底下的水,忙了一下午,发现衣服上还有血印才想起手破了,时间太久,手心的血都有点凝固了,同学陪我去卫生室上药包扎,把事情都忙完后回到家里,水龙头坏之前送到的外卖在冰箱上早就凉了。
实习结束了,经理问我还想不想留下来,我想了一周,决定留下来。
因为在这里,我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来之前,我不会想过,我毕业后会留在这个大城市,虽然陌生,但有人情。它有着很大的包容性。
有次坐地铁要下车,车门前的人太多,自己也没挤进下车的那一波人,都准备放弃挣扎等着下站看人品了,一个身边说着沪语的上海大妈下车前抓住我的胳膊,把我从人缝中带下了车,我还在恍惚,就发现我已经下地铁了,大妈也走了,心里像沾了大便宜一样感恩,虽然胳膊上套着的皮筋不知道什么时候挤掉了。
水管坏扫水时,刚刚求助的对门大妈站在门口,拿出自己的扫帚拖把,帮忙清扫门前的水渍,还说了很多自己住要注意的地方,还有物业一些维修电话都抄给我们。
下班回家,路过楼下的星巴克,看着一些爸妈年纪的人在星巴克门前喝着咖啡乘凉说话,想起自己爸妈绝不舍得花三四十买上一杯,突然觉得有一天我也想让爸妈过上这样的生活。
我不想回到家乡,然后听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打点安排进一家企业做个混日子的人。我不知道有没有能力在父母退休前,在旁边的江浙地区为父母安置一个离女儿近些的家,但如果到那时没有能力和结果我可能也会现实一些。
我不会说意义这种大而空洞的话,留在这里只是因为这是我能知道的离我想要的生活更近的地方。这个选择是对是错我也不知道,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说不清,对不对全看人品。从不怕孤身一人,只希望一切都好,一切都还来得及。
“上海特别亮,到处都有光。我觉得只要我站在光里,我就能虚张声势,我就能咬着牙。我活的特别坚强,我觉得我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我受了这么多的苦,我受了这么多的气,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怕。”———【等风来】
一开始想过在上海赚钱,在别处定居。到现在过了五六年,最终还留在了这里。
走在马路上,迎面而来的老阿姨,老克勒、讲洋泾浜中文的老外。弄堂里精心打扮的囡囡,精打细算的阿姐,都成了这座城市的故事。也许这座城市谈不上热情,但至少是个凭努力就可以做事,说梦想也不会被嘲笑的地方。我想了想我还在这里的原因
1、这是我家乡附近最大的城市
2、我会的这些互联网的技能也许回了家乡用不到什么了
3、从小城市去大城市工作,和小时候家乡朋友、家人不在一个地方,为了以后小孩不要和我们一样,所以选择呆下去了
4、第一份工作在航空公司,认识了空姐妹子,为了还能经常在上海和空姐聚会
5、走着走着,路好像就开阔了。
“上海特别亮,到处都有光,我觉得我只要站在光里,我就能够虚张声势,我就能够咬着牙,我活的特别坚强,我觉得我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我受了这么多的苦,我受了这么多的气,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怕。”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