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通常比较容易看出别人的创业项目、产品的问题/弱点,而等到自己做产品的时候就容易犯蠢?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或许这是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创业中这件事上的一个表现? 又或者 很多人只是在评价别人的时候显得很聪明 但其实未必聪明? 2017年4月28日 10 条回复 1027 次浏览 创业,心理学,评价
回复 ( 10 )
充当过大公司打工者、小公司打工者、创业公司打工者、创业公司合伙人、创业公司发起人、财务投资者、战略投资者之后,我觉得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
首先,问题和弱点是相对的,有时候它们意味着很大的风险,但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如果克服了,会带来额外的好处。这个成功机会也许客观上是20%,所以真正的分歧在于当事人可能认为是50%,而对于旁观者看来则是5%。
数字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后台的思考过程。如果是因为看待事物本质更加清晰,更有自信,更愿意试错而承受打击,高估成功率是好事,因为往往成败就在一线之间,大家都看不清的时候反而决定了胜败;但反过来,如果是盲目乐观,基本上掉坑无疑。
为何会盲目乐观,主要是内在和外在两个因素导致,内在是大脑的思维误区,外在是信息不对称。
1、积累成见。通常你会觉得自己见解是经过多年理性客观的分析而形成,然而这些见解可能只是源自于多年来,你只注意到那些支持你想法的信息,而忽略了和你认知唱反调的部分。
2、专注不足。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我们往往发现不了,明明有人说过的问题,但你就是没对应上。你认为所有眼前发生的事,像摄影机一样都记录下来了,可惜你只撷取了其中一小部分,会意识到、记得住的又更少。大脑无法对于每个地方注意力都很集中,即便有些印象很深,但在没有成为反射记忆和反射行为前,会受到下一条的干扰。
3、敝帚自珍。记得我创业时,再烂的产品我都觉得还有机会,再差的开发进度我都觉得还能改造,为什么?因为是我亲手干的。我现在每周末都会在楼下的水塘里喂鲤鱼,喂久了以后我总觉得这群鱼长得比另一块水塘的快(言下之意我做了贡献)。这就像果粉果黑米粉米黑锤粉锤黑……总之我买了iPhone,因为我就是不一样。你喜欢自己买到的东西胜过没买过的东西,以为自己购物时做了很理智明确的选择。事实上,你之所以会喜欢自己买到的东西,是因为把自己的选择合理化,这样才能自我感觉良好。理性与感性,感性总比理性先。
4、最后,是立场问题。创业者与自己的项目息息相关,而旁观者没有利益在其中,提出的建议是否真的是帮助,这其实是不同的立场。人很容易把立场跟理由搞混,有时候讨论不顺畅,是因为我们没有对理由和立场做出好区分。网络上常常对喷的“洗地”是典型:
A:我不支持百度,因为我用百度吃了亏。
B:是因为百度上做广告的公司,不是百度啊。
A:什么,所以你支持百度罗?
B:我不支持啊,可是……
A:洗地狗滚。
A非常重视对方是否接受他的立场,而几乎忽视理由,这可以理解,因为人总是难以抗拒在讨论中区分立场。然而这种倾向并不健康,理由的判断通常可以被整理成不需要依赖立场的形式。例如,不管你是否支持百度,这都不影响你有机会探究“究竟谁的责任?”立场或许错综复杂、坚定难移,但理由是可以独立出来逐项检验的。
克服我们对于立场的偏执,而学会“以理由为单位”来思考?很重要一点是不要直接跳到结论。比如有人说的项目不靠谱,你一听就爆炸了,开始争论,这对于事实真相毫无意义。你应该让双方的讨论呈现出树状图的形式,每一个分支,都是对于理由的支持、反对或者补充。在这样的架构下,各种观点很容易分门别类,当你回应树状图当中某项分支的时候,也可以很容易意识到:自己正在支持、反对的只是其中的一项理由,并不是立场本身,比如“你这个项目有没有前途”。这个训练一旦成为本能,不是我吹,别的不敢说,只要多讨论几次,跟投资人面谈这关你肯定能拿下。
至于信息不对称,尤其反映在创业者和媒体身份、咨询身份、投资身份等角色之间。我现在和一些创业者交流,对方无比兴奋地解析自己项目时,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其中已经被验证过多次的商业逻辑,是创业者水平在同阶段中的横向对比,是过去若干年之间各种成功失败的、相关领域的案例,是大小公司曾经或正在考虑做这方面业务的情况,是此时此刻正在这个领域里跋涉的创业者,是有更多资源的公司进军的可能性……所有这些信息,对方脑海中是没有的。而之所以没有,并不是他的责任,因为他拥有的行业知识我也同样没有,不过是隔行而已。
创业者不知道哪些创业项目曾经有人试图做过,也不知道那些曾经被提出解决方案的假设是什么,
而当初的结果是为什么不被接受?而创业圈内无论是媒体工作者、投资人或连续创业者等,因为每天评审着各式各样的项目,早就很清楚各种主题背景的设定下,已经有哪些创业团队如何去做、尝试过何种解决方案、或已经提出什么样的想法但被市场教训过。但问题是,永远有新的创业团队,这些创业团队未必能够在这前后每战必与,也不知道这些早就被做烂是很合理的事情。
要创业者自己对过去、当前的项目进行完整地资料收集,相对是困难的。毕竟各种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信息通常是私下流通的。若创业者没有相关人脉或资源可以运用,就没办法取得此类不公开的信息。这一条基本很难解决,也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只会说不会做”的导师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一句成语:眼高手低。
他呆呆的想了良久,只听得箫声越拔越高,只须再高得少些,欧阳锋便非败不可,但至此为极,说甚么也高不上去了,终于大悟,不禁哑然失笑:“我真是蠢得到了家!人力有时而穷,心中所想的事,十九不能做到。我知道一拳打出,如有万斤之力,敌人必然粉身碎骨,可是我拳上又如何能有万斤的力道?七师父常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断脊。’挑担尚且如此,何况是这般高深的武功。”
谢邀。
创业者自己能看到一万个漏洞,但是解决要一个一个来,旁观者看到的人只是尚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之二之三,等到自己创业的人时候就会被突如其来的一万搞蒙逼。
因为创业者和旁观者的成本差距太大了啊。
1,决策成本差距巨大:旁观者选错了,顶多别人说这个人在有些方面的能力还不够,或者连这种指摘都没有。但创业者一旦选错,所有工作白做,耽误宝贵时间,团队离心,产品失败,市场不认可,投资人撤资。。。一连串后果都不是创业者能轻易承受的。
好像在赌桌上你赌10块,输了也就一包烟钱,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对方赌100万,弄不好全副身家都没了,他敢随便押吗?
2,执行成本差距巨大:选择了某种方案,旁观者没有任何执行成本,两分钟后就能提出一种新方案。但创业者呢?每一种方案能实现,要上多少人?花多少时间?花多少钱?动用多少社会关系?条件差异这么大,让创业者怎么选?
就好像你在键盘上敲:你们犹太人要建国。你知道人家为此死了多少人吗!
每一种状态的显现,都是背后无数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条件不同,显现的状态自然也极不相同。
但是,创业者出来不就是为了有所突破吗?各种困难不就是我们应该面对的吗?既然是来创造的,就应该始终明白自己的使命,初心才是一切判断的依据,舍轻就重,勿忘初心。
看出一个项目的漏洞很容易,
比如马云最开始创建阿里巴巴, 淘宝时, 网路基础设施不发达, 运输成本高,运输损耗率高, 假货,网店不易监管等等等等, 列的出的问题大概能堆成山了。 但是淘宝还是成功了, 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再说说美团, 美团从上线第一天起, 就被认为是个伪需求。 甚至对标企业groupon已经基本倒闭。 但是现在的美团, 虽然继续在盈利的道路上步履为艰, 但谁也不能否认, 美团已经成功了。
对于一个项目, 找到他的漏洞毛病很容易, 可是能否判别出这是一个阵痛还是根本性的错误, 以及在实践中能否扬长避短, 对漏洞逐个击破。 才是创业者的核心素质。
也就是说, 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而言, 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项目的毛病。 但是, 他们相信, 或者错误地相信, 这个问题随着规模效应, 平台效应, 或者消费者习惯等等因素的形成, 会被解决, 是阵痛, 而不是本质性错误。
而最无聊的, 就是对着每一个项目, 没有任何建设性想法, 看到的全是毛病的咖啡馆互联网评论家, 这群人注定是loser.
还是优先级的问题,旁人看到的创业者未必没有看到。只是在那么多漏洞和问题面前,能筛选出哪个亟待解决,这是创业者的能力所在。
1.
发现问题跟解决问题本来就是两回事儿,两者之间的关系比你想的远多了。
很多时候所谓的发现了某某问题,不过属于条件反射,甚至应激反应罢了,远远构不成思考。
2.
旁观看到的问题123,极有可能构成各种不可能三角。旁观者觉得123都有问题,实操则往往需要做决策舍弃哪一个,或者,在时间轴上排列好先后顺序。旁观看到的问题12345,可能从收益/成本方面考虑,只解决245或134是最优决策。于是旁观者揪着剩下未解决的问题不放,并以为自己洞悉一切,也是一种很可笑的常见错觉。
再以及,由于包括信息不对称在内的各种原因,旁观者把一些问题错误归因也是大概率事件。
3.
如果画过画就知道,你不能总是鼻子贴着画布,一像素一像素去画,而是要跟画布保持一定距离,并时不时离远点儿观察一番。
从这个角度讲,专业的旁观,自然很有价值。但你要是连画线都画不好,自然实操起来只能一脸懵逼了。
题主这个问题提的很好,问到点子上了。
为什么很多人给别人支招一套一套的,轮到自己就不行了?
这是因为人的智能被拆分成2部分,智商和情商。
智商决定你能想出什么好主意,情商决定你能不能不受干扰的执行这些主意。
成功之前,全身都是毛病,随便找个公司前台,都能滔滔不绝地把该公司的问题和老板的弱点总结三页纸出来。但等到真正成功了,什么缺点都能变成优点。无论是固执还是善变,强势还是心软,聪明还是笨,勤快还是懒惰,都能用美好的词语来修饰一番,并且变成成功的原因。
业内某位大佬说得好,“在真正NB之前,全他妈是SB”,可谓话糙理不糙。
人喜欢挑剔别人而宽容并高估自己。
所以要以人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