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指数型组织理论中提到的很多要素在以前的互联网思维理论中很多都有提到,相比而言,指数型组织理论框架更加系统全面,而且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去看,指数型组织理论要比互联网思维理论更易于学习。
我们先看看几种和互联网思维有关的理论, 哪一种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1、小米的7字箴言
“专注、极致、口碑、快”,
这是相对较早的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内容。
2、《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
包括:
(1)用户思维;(2)简约思维;(3)极致思维;
(4)迭代思维;(5)流量思维;(6)社会化思维;
(7)大数据思维;(8)平台思维;(9)跨界思维。
这是继小米7字箴言之后对互联网思维的系统总结。
3、指数型组织
包括11个最强属性:
最重要属性:宏大变革目标(MTP),激励人们创造出自身的社区、群体和文化。
五大外部属性(SCALE):有利于组织的快速扩张
五大内部属性(IDEAS):保证良好的控制机制
这是最近美国的奇点大学总结的关于互联网思维落地的一套思考框架。
上面哪一个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呢?
另外,我们知道,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 其对企业的改造已经从传播、营销环节, 渗透到了生产、研发、设计等全价值链。
而在指数型组织理论之前, 更多的互联网思维都是集中在传播和营销环节的, 事实证明,这样根本行不通。
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是一套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企业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组织变革、 产品开发、社群营销、资本运作等多个环节。
相比之前的互联网思维, 指数型组织理论站在更高的视角上, 讲了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 如何调动内外部资源让企业实现爆炸性增长, 同时, 也讲了在企业内部如何做好控制以保证稳定性。
总之,指数型组织理论,
是我目前接触的有关企业互联网转型或互联网思维的最系统的理论了。
指数型组织是突破了组织,利用随需随聘、社群和大众来为组织研发、营销,用杠杆资产提升产出能力。所以指数型组织可以实现宏大目标!
指数型组织是配合当下互联网思维的一种组织形式,能够更多地激发一线自主性与创造力,使得组织更灵活。但指数型组织前期投入与管理成本较大,对管理人员及一线业务人员的能力要求等等较为严苛,而一旦越过“引爆点”便可达到自我成长的状态(类似一个屋子里10个人有6个人用微信,则第7~10人会自主使用微信)。彼时可考虑着手推进组织的开放与共生,从而慢慢进入生态与平台的阶段。
—一点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3 )
指数型组织理论中提到的很多要素在以前的互联网思维理论中很多都有提到,相比而言,指数型组织理论框架更加系统全面,而且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去看,指数型组织理论要比互联网思维理论更易于学习。
我们先看看几种和互联网思维有关的理论, 哪一种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1、小米的7字箴言
“专注、极致、口碑、快”,
这是相对较早的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内容。
2、《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
包括:
(1)用户思维;(2)简约思维;(3)极致思维;
(4)迭代思维;(5)流量思维;(6)社会化思维;
(7)大数据思维;(8)平台思维;(9)跨界思维。
这是继小米7字箴言之后对互联网思维的系统总结。
3、指数型组织
包括11个最强属性:
最重要属性:宏大变革目标(MTP),激励人们创造出自身的社区、群体和文化。
五大外部属性(SCALE):有利于组织的快速扩张
五大内部属性(IDEAS):保证良好的控制机制
这是最近美国的奇点大学总结的关于互联网思维落地的一套思考框架。
上面哪一个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呢?
另外,我们知道,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 其对企业的改造已经从传播、营销环节, 渗透到了生产、研发、设计等全价值链。
而在指数型组织理论之前, 更多的互联网思维都是集中在传播和营销环节的, 事实证明,这样根本行不通。
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是一套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企业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组织变革、 产品开发、社群营销、资本运作等多个环节。
相比之前的互联网思维, 指数型组织理论站在更高的视角上, 讲了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 如何调动内外部资源让企业实现爆炸性增长, 同时, 也讲了在企业内部如何做好控制以保证稳定性。
总之,指数型组织理论,
是我目前接触的有关企业互联网转型或互联网思维的最系统的理论了。
指数型组织是突破了组织,利用随需随聘、社群和大众来为组织研发、营销,用杠杆资产提升产出能力。所以指数型组织可以实现宏大目标!
指数型组织是配合当下互联网思维的一种组织形式,能够更多地激发一线自主性与创造力,使得组织更灵活。但指数型组织前期投入与管理成本较大,对管理人员及一线业务人员的能力要求等等较为严苛,而一旦越过“引爆点”便可达到自我成长的状态(类似一个屋子里10个人有6个人用微信,则第7~10人会自主使用微信)。彼时可考虑着手推进组织的开放与共生,从而慢慢进入生态与平台的阶段。
—一点个人拙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