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1 )

  1. 张星健
    理由
    举报 取消

    国营企业相较于私营企业,在对外投资上动力不足,会更少地选择去开拓海外市场。造成这一结果是因为国内要素市场扭曲,国营企业在国内拥有更低的要素价格,无需开拓海外市场也能发展地非常顺利。但是由于在国内要素市场收到很多限制,私营企业会更多利用对外投资来扩大销量或者降低成本,从而动力更足。

    分析基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于淼杰老师的报告,内容是他的working paper《Outward FDI and Domestic Input
    Distortions: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这个回答便抛砖引玉,介绍一下于老师的研究成果。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们所采用的指标是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DI),而outward FDI的主体是企业。我们研究的问题是要素市场扭曲,因此我们将这些企业划分为国营企业(SOEs, State Owned Enterprise)和私营企业(Private Firms)。目前的经济学研究认为,在中国,私营企业在要素市场上会受到一定的歧视。这样的歧视包括更高的融资费用(Dollar-Wei
    (2007); Song, Storesletten & Zilibotti (2011); Khandelwal, Schott & Wei
    (2013); Feenstra, Li & Yu (2014), Manova, Wei & Zhang(2015)),出口市场上受到的限制(Bai,
    Krishna & Ma (2013), Bai, Hsieh & Song (2015), Khandelwal, Schott &
    Wei (2013)),获取土地的高费用(Tian, Sheng & Zhang (2015))。这篇文章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融资利率上和土地获取上的扭曲如何影响私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的对外投资。

    这篇文章的故事是从两个基于事实的疑问开始的。第一,国营企业会更少地选择开拓海外市场,换言之,开拓海外市场的动力不足。这一点非常奇怪,因为国营企业相较于私营企业而言,规模相对更大,从政府获取到的便利也更加多,但是却反而缺乏开拓海外市场的动力。第二个疑问由下图呈现:

    SOEs代表国营企业,Private代表私营企业。横轴表示企业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向右表示劳动生产率的增加。D点代表恰好能在国内市场存活的企业,低于这个生产率的企业无法存活。X点代表国内销售与出口同时进行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O点表示完全在国外进行生产销售的企业。

    前面两个指标看起来相当正常,因为众所周知,国营企业的效率更慢,私营企业理应拥有更高的生产率。但是在最后一个指标中,国营企业却显得更加“有效率”,生产率比私营企业更加高。这也更加加重了我们对第一个疑问的困惑,如果说国营企业在海外表现得更加有效率的话,为什么他们会缺乏走出国门的动力呢?

    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疑问背后的机制进行一个合理的解释。文章给出了一个原因:institutional arbitrage。在国内要素市场中,由于政策或其他各种原因,私营企业受到更多歧视,从而提高了生产成本。换言之,只在国内进行生产销售,私营企业面临的压力要比国营企业更大。但是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在国外市场中私营企业与国营企业所面临的要素市场是一致的,不存在要素价格扭曲的情况。同时,由于在国内生存环境更差,私营企业走出去的机会成本更低,私营企业更愿意通过走出国门来降低生产成本(如在非洲开设厂房),增加销量(如在欧美开拓市场)。由于要素市场扭曲所导致的两类企业生存环境的不同,是它们对外投资动力差异上的根本差别。国营企业在国内享受要素价格扭曲带来的好处,没有必要去国外公平竞争,同时由于规模更大,机会成本也相对更高;但是对于私营企业来说,走出国门成为MNCs有的时候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选择。这样选择上的差别造成了selection
    reversal。并不是走出国门使得国营企业生产率更高,而是存在一个选择效应,使得拥有更高生产率的国营企业才愿意走出去,而由于私营企业走出去的动力更大,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企业也愿意尝试走出国门,这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上述的观点在文章中均用了非常详尽的数据分析作为支撑,每一个细节都做得非常到位。如在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国营企业上,我们有着不同的标准:是按照国家发布的名单为准,还是根据政府控股比例超过一定份额的企业作为标准?对于全要素生产率(TFP),我们用哪个度量方法,是用Olley-Pakes(1996) 的方法,还是用Arkolakis(2010)的方法?整篇文章考虑得非常周到,结果也非常robust,值得一看。

    参考文献:Chen C. Outward FDI and domestic input distortions: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J]. 2016.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