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私募和做投行,哪个前途更大些?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当然知道前途都很好,希望能从行业本身以及未来发展对比一下 2017年4月11日 10 条回复 2238 次浏览 PE,私募,职业规划,股权,证券投资基金,金融
回复 ( 10 )
冲着答案吵架来的,看热闹为主。
利益相关:国内券商投行部从业十年,保荐代表人注册五年,做过的ipo项目、再融资、收购项目若干,行业涉及传统制造及互联网、网游、O2O等。
问题的本质在于题主描述不清楚,两个比较的内容都太宽泛了。其他答主也都提到过,光投行就包括高大上的外资投行,搬砖累死的本土券商投行,闷声赚钱的信托投行,存在感稍弱的本土银行投行部,以及交游广阔的FA等。私募光一级市场就包括高大上的美元VC,流水线的大型PE,大佬跑单帮稳赚PE,投行系pre-ipo PE,草台班子PE,此外一级半市场私募,二级市场私募更是鱼龙混杂,这千差万别的叫人怎么比较。
题主是想了解下做知识储备呢,还是有offer比较,前者自己知乎上多看看就行,后者就发上来看看才好说。
答主王璟的回答,针对的是小型PE公司和银行投行部。不过我觉得作者问的问题可能是泛指,现在以我有限的工作经验大胆回答一下,望指正。
首先,不论是私募还是投行,整个行业鱼龙混杂,不能以“哪个更好”一句话来简单回答,而且行业内部也有细分不同的方向,所以选择哪个行业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来选择。
现在我们国内的私募很多,也有朋友择业时会遇到困惑,作为职业选择请看准这家公司是否有业绩公开可查询,这一点十分重要。我认为值得一去的私募,应该是有自己的研究团队,有较强的投资能力,对二级市场有自己的分析,而不是单纯的到处找项目投,特别是那些募集大叔大妈的钱去投一些莫名其妙的“项目”的,可能连真正私募都算不上。个人认为:依靠投项目,而不是分析市场拥有自己投资策略的私募,迟早会有跌倒的时候,如果你是核心团队没关系,这里跌倒了那里爬起来就好,但如果你只是一个员工呢?
投行,在国内其实和国外的投行是有区别的,尤其是银行的投行部和券商的投行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银行的投行部也就是答主王璟提到的,主要是拿着钱往外投,目前接触到的银行投行部主要有这么几块:1,投项目和产品的,比如券商发行的资管计划、基金发行的专户产品。这一块业务有时候也放在银行的资产管理部或者金融同业部/同业部/机构业务部;实质上一样,只是说法不同。2,投项目的,比如ABS/ABN业务;国内这一块法规还不是很完善,有一些项目正在慢慢放开,比如企业资产证券化之前银行是不可以发行的,但是以后也许会通过某种方式放开。3,每一家银行的投行部根据各自政策和业务划分,会有和其他银行不同的地方,就不一一表述。在我看来,银行的投行部门是值得考虑的,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在这一块会有很多大胆的迈步和尝试。
券商的投行部门,主要是IPO/并购重组/定增股票质押发行公司债等等~大概是和国外投行工作内容比较相近的了,我估计答主你最开始提到投行也是这个意思吧。如果要在这个领域发展,个人建议就是如果你各方面资源、条件、能力达标了,去大券商(比如华泰中信之类的),他们在行业里比较活跃,看上去会比我所在这样的中小型券商要专业度高,客户资源也更好。不过投行部真的也是看个人能力的地方,尤其是承揽项目的能力。国内有些投行部路子比较野,手段比较多,吹牛逼的也大有人在,现在整个市场上项目还是很多的,但是项目好不好,做不做得成需要你有敏锐的判断力。
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当然是首选大型私募,看私募的管理规模,投资团队背景,投资范围,是否有公开业绩,工资排名大型私募》券商投行》银行投行,发展前景么,真的看个人了。
谢邀。关于投行的问题已经回答很多了,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觉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但是,当我看到上面的回答之后有一个感触,知乎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这样究竟是什么样,不多说。
首先先说一下题主的问题,有朋友在私募呆着,大多资管私募也是有投行部的,所以个人认为,题主的投行是指券商的投行,还是一般狭义的投行部,如果理解有误,题主早点提出。如果无误,所有答主注意你们的侧重点。其次,私募是指PE、VC、二级市场私募,问题请明确一些,否则没有下手回答的地方。暂且这里认为是PE了。PE对于应届生来说,入门的机会很少,小的私募机构人数很少,不可能给你系统的培训,门槛比较高,如果你真的有这种机会进去,说明你本人能力已经很强。
大家的目标都比较针对 @王璟,那么我先评价下他的回答,从他的字里行间里面,看出各种对投行的不屑,作为曾经在投行呆过的人,投行给他留下这种印象深感愧疚。他在私募做过一年,没有做起来,其实对私募就有误解,感觉没有深入私募行业。如果是PE,先了解下PE的退出方式:
借 @Troy爱跑步 的回答:私募投资 (PE) 投资一个项目一般是怎么退出的? – Troy爱跑步的回答
1. IPO退出(也包括借壳上市)
最耳熟能详的一种方式,所投资的公司上市,持有的股份在限售期过了以后,就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自由出售,实现退出。这种退出方式一般收益颇丰。
2. Trade sale (中文不知道咋翻,就是一级市场出售)
即所投资的公司,被其他公司并购了,通过获得并购的交易对价实现退出。这里的对价可以是现金,也有可能是另一家公司的股份,如果是股份那仍然要寻求继续的退出。还要注意的是,PE投资的公司一般都是优先股,因此在trade sale时,有liquidation preference即优先清偿权,一般是成本的1-1.5x或者按成本加一个固定IRR。trade sale的退出有时候回报甚至高于IPO(但并不都是如此),而且不用等限售期也不用等交易量,时间上更短。
3. 赎回
投资公司时,有时候PE机构会和公司签订一个赎回条款,在某个时点,如果公司没有达到上市标准,或者经营业绩没有达到一定指标,公司有义务赎回投资人的股份,按成本加IRR的形式。一般发生这种情况,公司的状况不是太好,回报也不会太高,但公司有钱履行赎回,多少还是让投资人保本了。
4. 分红退出
这是一种特殊的退出方式,公司的现金流特别充裕,短期内的ROI非常高,可以每年进行大规模分红,但公司业务并不具备可持续性,一段时间分红结束,公司的价值其实几乎没有,投资人依靠持有期间的分红来实现退出。举例:单一IP的游戏公司。
5. 破产清算
公司无力上市,无人trade sale,无分红,也无法完成赎回时,投资人如果强制行驶赎回,公司就进入破产清算程序,通过卖资产形式来清偿股东。如果投资人也有liquidation preference的权利,则卖资产得到的对价优先支付给投资人直到满足liq. preference的要求。当然也可能卖完资产也达不到的,这时候也只能认赔离场。这是万不得已的情况,发生这种事基本也不求什么好的回报了,能拿钱走人就好。
很多人不支持应届生进入PE,那么进入PE到底做什么?很明显是看投资项目,看公司的商业模式。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看股东和董事的人性和未来抱负。对于应届生来说,并没有工作经验,尤其是实体经济的从业经验,只是在Wind搜些行业资料,或者百度一些行业数据,往往很难真正的了解整个行业,毕竟你查到的资料都是在宣传积极方面的东西,正如你不深入调查一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你就会认为电池未来真的能够代替汽油一样(个人的某个经历)。其次,由于缺乏阅历,无法真正的判断一个公司未来发展以及未来规划是否合理,只是听董事长在那里大放厥词,如果你信了,你就输了。
再次,刚毕业的话没有人脉,没有很好的资源,无论是做券商投行还是做PE,都要从最基础的做起,就是所谓的金融民工。PE由于人员比较少,一个萝卜一个坑,所以你必须要更加的努力提高自己。另外,PE投资也要靠的是运气,投不出来属于正常,大部分VC/PE民工都投不出来,所以在做VC/PE民工的时间里要特别注重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的养成,努力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硬件和软件。虚怀若谷,求知若渴。如此几年,即便没有成功案例,但好的职业习惯、扎实的职业技能、好的口碑也会给你带来很多机会,因为这个行业衍生出来的机会真的很多——去合作基金做、去已投公司做董秘、去合作券商、律所、会所中介机构做等等。
另外,还有个更重要的事情,就是PE流动性很强,是个适者生存的行业,小公司倒闭的速度很快,尤其是在不景气的时候。所以选公司也是非常重要。
然后说说,投行。券商投行我在其他问题中已经回答很多。有时间去翻看我的其他回答。这里只做抨击。
首先对象还是 @王璟,我可以保证,他在回答中提到的银行的投行部并不是题主想了解的投行。题主问题中的投行是券商的投行,是做中介业务的投行,无论IPO还是并购重组。而王璟回答中的投行是指券商的直投部门以及直投子公司,而非题主说的投行。再次强调,国内的投行并不是提供贷款,不是提供贷款,不是提供贷款。请大家对投行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要和直投掺和在一起。而投行的这些项目一般是朋友和别人介绍,这就需要家庭背景和自己的关系圈了,应届毕业生在这方面是个缺失,前期依然是做项目,踏踏实实的做农民工。要忍得住寂寞。
@Wenyang@Tenho liu@开灯的回答可以参考。
每个人经历不同,以及所在企业的差异,必然造成认知的不同、观点的歧义,所以要从客观的角度看答案,具体适合不适合自己,还要看自身。个人观点,如果有机会去券商有投行,先进去磨练一段时间,未来可以跳槽到PE或者VC,毕竟在投行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对各行各业能够深入的了解,并在尽调中对各行业公司有全面地了解。
其实行业没什么前途的区别,前途是个人在行业里的发展,所以适不适合行业更重要。
而且在入行之前,这些答案的长篇大论,可能对题主毫无影响,因为入行前的人对这些没什么感觉的。建议题主先入资本市场,投行也好PE也罢,过两年就有自己的看法了。
哎,这个问题首先就犯了概念不清晰的毛病。
~~~~~~~~~~~~~~~~~~~~~~~~~~吐槽完毕正文开始分割线~~~~~~~~~~~~~~~~~~~~~~~
首先私募从宽泛意义上说是指一种募集手段,与公募相对应。
根据投资标的的不同:私募基金根据可以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种
,私募基金是买方,即你用非公开募集来的资金投向标的资产。
投资标的为一级市场的基金即俗称的股权投资基金,根据投资阶段的不同又分为VC(风险投资基金)和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比如说我现在所在在VC,我的投资标的是早期阶段的创业企业,一般从天使轮-B轮。
PE一般投向B轮以后到Pre-IPO阶段的企业
VC,PE的界限慢慢模糊,VC钱多了也会投一些后期项目,PE觉得看得够准也会投一些早期项目
投资标的为二级市场的基金则是投资股票的私募股票基金。
由于投资标的不同,意味着差异化(一级市场信息更不对称,财务不规范,风险更大),所以对人的要求完全不同。
~~~~~~~~~~~~~~~~~~~~~~~~~~~~~买方卖方分割线~~~~~~~~~~~~~~~~~~~~~~~~~~~~~~~
而投行是卖方,传统意义上的投行其实是指外资银行的IBD业务。(即股票承销业务,包括IPO,定增等二级市场息息相关的业务)
宽泛意义的投行包括国内券商投行部,商业银行投行部,精品投行(比如华兴资本这类做一级市场投行业务的公司)
券商投行部的活和外资银行IBD业务类似(只是券商投行部是针对国内市场)。
银行投行部的业务包含了主要是财富管理业务、同业业务、项目融资业务以及财务顾问业务几大种类,还是以固定收益类项目为主。
精品投行俗称FA,是我们VC,PE找项目的有力渠道
~~~~~~~~~~~~~~~~~~~~~~~~~分清概念分割线~~~~~~~~~~~~~~~~~~~~~~~~~~~~~~~~~~~~~~
先开个坑吧~之前我在东方资产做过房地产投融资业务,算是以债权为主的买方业务,跳槽的时候拿到国内上市券商投行总部offer(以股权为主的卖方业务)和某老牌信托的offer(以债权为主的混合业务),现在在清华控股旗下的VC,所以对买卖双方以及不同标的均有一些了解。
基于股权和债权的不同,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不同,买方卖方的不同。要求的能力会有些共通和不同点。大家捧场的话我有空再写啦~~
以上
~~~~~~~~~~~~~~~~~~~~~~~~~10.20开更分割线~~~~~~~~~~~~~~~~~~~~~~~~~~~~~~~~~~~~~~
最近事情比较多,今天正好中午有空,先从VC的工作,需要的能力讲起吧:
VC的工作内容:募,投,管,退
~~~~~~~~~~~~~~~~~~~~~~~~~~~~募~~~~~~~~~~~~~~~~~~~~~~~~~~~~~~~~~~~~~~
募:即基金的募集,这是基金成立的基础,一般是合伙人的工作,向金融机构及富有个人(如企业家)募集
募集所需的能力:优秀的过往投资记录(明星项目),与各机构广泛良好的人脉网络,目前的项目储备(所以为什么这一般是合伙人的活)
~~~~~~~~~~~~~~~~~~~~~~~~~~~~投~~~~~~~~~~~~~~~~~~~~~~~~~~~~~~~~~~~~~~
投:即对于项目的投资,这也是VC一线人员最核心的能力,又可以拆解为三部分:找的到,看的懂,投的进
找的到:即找到创业者及创业项目的能力,这要求一线VC人员具有广泛的行业,人脉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
你所关注的行业上下游资源(比如你所关注领域中知名企业核心人员,高管的动向,没事多跑跑行业会议,多认识多接触,多交朋友)
FA的渠道资源(各家FA小伙伴关系都处处好)
各家投资机构的熟人(大家来互相推推项目,合投跟投一起玩)
媒体(媒体的朋友消息来源广)
熟人(你的校友,前同事,熟人圈,特别是对投天使来说,很多机构投天使项目非熟人不投)
看得懂:即能够判断出团队及项目的好坏,对于风险和收益作出判断
这点是内功:主要靠平时的行业研究,经验的积累,与行业内人士的交流
要求的能力:行业分析,公司分析能力,优秀的逻辑思维,广泛的人脉
投的进:即面对优秀项目时,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及条款投进项目
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谈判
这要求一线人员有优秀的谈判能力(比如说介绍各种除了钱之外能带来的东西,如资源注入,增值服务,协同效应哈),
真诚的为人生处世能力(有时候感性也会占很重要的部分,有不少案例投资人靠着非常好的态度投进了热门项目)
~~~~~~~~~~~~~~~~~~~~~~~~~~~~管~~~~~~~~~~~~~~~~~~~~~~~~~~~~~~~~~~~~~~
管:即投后的管理,投后管理对于VC从业人员来说也是一件很费时的事(大多数VC并没有专门的投后team),特别是对于早期项目占股10%以上的投资人来说,被投企业对你的需要度更高
为被投项目介绍各类资源(人才,流量,营销等等)
为被投企业的发展重点问题出谋划策(是否要变方向,融资节奏,是否要并购某只团队,高管调整等等),一般是给出建议,帮忙为主,毕竟创业者是主导
这要求一线人员具有广泛的人脉,对行业发展的判断力,及企业治理的一些知识
~~~~~~~~~~~~~~~~~~~~~~~~~~~~退~~~~~~~~~~~~~~~~~~~~~~~~~~~~~~~~~~~~~~
退:即项目的退出,主要是决定何时退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退出
何时退:是否在某一轮估值已经较高时退出部分股权?还是陪公司直到上市再退?
退出方式:企业发展不太好,现在有被并购机会,是否要实施领售条款?现在A股市场好,是否要拆VIE回A股上市?
这要求VC从业者具有对资本市场,行业,公司发展的判断力。
中午也写这么多啦,以后有空再写~~~~
宣传下目前自己所在的基金,我们是清华控股旗下的一只早期基金,主要投向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广告方向。我司网站为沃富金信
如有相关方向创业者可以发送商业计划书至chuzihang@woofoocapital.com,欢迎大家多多交流
→_→投行根据岗位职责分有:承接,承做,承销。根据业务类型分:有ipo,新三板,otc,固收,并购,再融资,财顾等。
私募根据业务类型分,有:二级市场,pe,vc,天使,其他类型。根据职责分:有研究员,投资经理,销售,风控等。
真的没办法比。总体而言,私募投行都分两种,一种是靠自身能力的,一种是靠资源的。
投行靠自身能力的是承做,私募靠自身能力的是研究员,风控,二级市场投资经理包括操盘手基金经理。其他的岗位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资源积累。
然后有资源的,也根据资源的不同也有划分。有人脉资源的,时候投行承接,私募找项目。有钱脉资源的,时候投行承销还有私募销售。
靠自身能力的,也有不同,投行承做需要财务,法律,金融方面的综合知识。
二级市场研究员,需要金融,财务,产业相关知识。二级市场投资经理需要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风控需要法律,金融方面知识。一级市场研究员,需要法律,金融,财务,产业的相关知识。
总体而言还能继续细分下去。
私募还是投行更有前途,是看岗位和自身的契合度。
怎么有前途,最好是报自身情况,由专业人士根据你自身情况,给一个靠谱建议。具体怎么比较前途。这是没法比的。
最后打个小广告,手上有个准ipo项目,明年年初上会,有兴趣的可以私信。
建议不是学金融的、不是干金融出身的人,先好好学一学,不要什么人都讨论投资,谢谢。
先送三套教材
Joshua的I-banking,原名记不清了,本科生级别。
Brad的Venture Deals,好好想一想为什么一级市场在用债,在用夹层融资。
CAIA考试,教材可以读,考试算了,太贵。
说PE的核心是E的,不好意思世界不是黑白两色,这是条线呐孩子们,两端是common share和bond,中间那么多工具呢孩子们。上来就给我来一句“做债权的不是PE”,不说美国,国内这么多做名(明?)股实债的怎么办?开除PE籍?
多读书,多干活,少扯淡,加班去了。
————
来讲一讲投行和PE业务吧,这篇文不是给没有基础的人写的,因为会有点吃力。
在上学那会儿,我把投行和IBD等同起来,也不了解银行的投行业务(虽然现在还不了解),所以一听说IPO、M&A等等之外的投行业务,像是持续督导之类的,都是一脸懵X。再后来遇到精品投行,尤其是带着国内带着直投部门的精品投行,对人生就产生了怀疑。
有了点工作经验之后,我自己总结说,投行,就是“一揽子公司资本服务提供商”:去尽调个公司看值不值这个价,给自己公司做财务咨询看要不要分拆,承销个产品给公司融资…… 公司对外,需要什么样的融资/投资,投行就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IPO、新三板上板、并购……这些都是着了外相。投行的本质,就是给公司解决资本问题的。
问题是你怎么解决。国外可能是看对行业懂不懂,找找战投,拉郎配,国内可能买方卖方拉皮条弱一点,做合规强一点。但本质上都是给公司提供资本相关服务的。
投行,不靠你个人的资金,而是靠你的“资本”和技术,大家都懂。
PE呢,别看里面有个E,它真不局限与equity。要不然,LBO里投次级贷的PE,一股脑都被剔除出去了。
刚回国那阵觉得私募、PE、阳光私募、HF分不清——后来明白了,哪那么多事。PE就是为高净值服务的,因为高净值资金量大,能承受风险大,所以找一些能获得高收益的项目。PE倾向于获取公司的一定控制权,这是它原始的那个E的由来——但是现在还真不是。
上面做VC那位,我个人对国内VC不熟,仅限于有几个朋友而已,不过国内似乎用可转债的不多。美国早期用可转债的相当多了——主要还真不是为了转成股票,人家那债券利息很高的——而是因为,债权控制一个公司比股权强很多:没满足股东,公司不能倒闭;没满足债务人,那就呵呵了(虽然VC很少会动用可转债的债权去逼一个公司倒闭,主要是为了更强的bargaing power)。
说多了,有斗气成分在。
PE赚钱是因为什么?因为2/20%的收益结构——PE管理者先收一笔2%的管理费(费率可能有变动),不管基金赚钱赔钱,肯定要收的;然后收一笔incentive fees,如果收益超过投资者希望的那个值,那么基金管理者会多收钱,有的是多收“超额收益”的20%,也有的干脆绝对收益的20%。
所以PE赚钱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背后的资金。
用钱赚钱,和用自己的能力赚钱,哪个更好呢?尤其,还是别人的钱。。。
个人觉得,如果能力那么值钱的话,就没那么大贫富差距了——言尽于此,估计你能明白了。
其实从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时间等方面考虑的话,私募比投行好一些,这个也是很多投行做了多年之后转投私募的原因。
获赞最高的答主 @王璟的回答,不能说是完全不符合现状,但是非常的以偏概全,尤其是对私募这一块。
当然,关于投行的部分其实也确实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我相信答主说的投行,主要说的应该是券商的投行,主要是IPO和定增、发行证券、并购这一系列的投行业务。这类业务确实主要的工作是以尽职调查、提供方案、写材料、申报材料等工作为主,要说起个人性的技术性是比不上做技术的人才,但是这些也是专业性的东西,不是一般人都能懂都能做得了的。毕竟我们总不能说法律人才就是只是背背法律法规而已的人吧?每个行业都应该是有本身的存在的意义的。
另外,投行的范围也很大,有券商的投行,有银行的投行,有信托的投行,还有一些精品投行,他们的业务侧重点都是不同的,表现出的专业性工作能力也不同。
关于投行,重点是不管是经济发展上,企业的上市募资,还是企业重组等等方面上,都有它必须存在的道理,专业事专业人干,这个没有什么问题的。
不说投行,就回归这个问题吧。
我们都知道,私募有二级市场的私募,有一级市场甚至一级半市场的私募。这两种私募的业务内容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如果题主问的是一级市场的私募的话,就是VC/PE这类,这类的私募,真正主要的能力体现在哪里?主要是在项目资源、沟通洽谈能力、募资能力以及看项目和分析项目的敏锐上。
VC/PE这一类的私募,真正很需要依靠的确实是分析项目的能力和募资能力,有好项目时候资金要能跟上,有资金的时候要能选到好项目,即使本身没有非常多的项目资源,也要懂得如何分析项目,起码能在跟投的时候选中好项目。
企业的发展具有太大的不确定性,不是说分析后觉得好的项目就一定能成功的,君不见多少知名的投资机构投过那么多的失败案列,行业内都说投资的企业成功上市的,基本都是不到一成。
投行的工作,不管性质如何,确实是专业性的工作,待遇也很好,不过是属于干得久了会厌倦的工作。这点上,个人看法是私募相对而言会好一些。
另外私募工作中提升所得到的判断项目的能力,对自己今后的投资、甚至是创业等等会有一定的帮助。对企业的认识也会更深一些。
说点相关性不大的,私募是资金方,是买方;而投行往往以中介为主,服务方或卖方。你说呢?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和所知,这两个工作都能得到大部分企业的尊重。
最后说一点关于技术与私募的关系,其实私募懂技术那是相当于如虎添翼,但是私募还真的不需要一定要懂技术。私募不是不看技术,而是技术层面不属于最重要的一块。私募主要看的还是一个项目的市场规模、商业模式、护城河(即进入壁垒)、人员配置、市场能力以及高管的领导能力这些同时结合财务和法律风险分析。一个普通的私募所投资的企业都能达到几十家企业,大型一些或者知名一些的私募投资的企业甚至多达千家,你要这个私募懂得所有的技术,这个是不现实的东西。何况技术是属于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东西,但是企业的本质有很多内容是不变的。
当然了,我说私募比投行好,也不是就指私募就一定比投行要好,只是一个大概的结论和看法。毕竟有些顶级投行,那也是能比私募好的,毕竟私募很多人都是投行出来的,投行的工作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市场中也有很多不正规或者不专业的私募,这些是没有办法和真正的投行比的。作为一个择业者,慧眼才是主要的。不过这两个行业其实也算是比较相通的,题主完全是可以选择一个认真做个几年再去另一个行业。那样你就知道自己适合和更喜欢哪个行业了。
老是有人来嘲笑,而且券商的最多,难怪我一直觉得券商里面出来的人严重缺乏行业认识,原来是连自己的行业都没搞清楚。还有看都没看完就跑来瞎比比的,我只好把打脸的内容放最前面了,免得有人眼瞎。
————-
要说投资银行的真正定义是什么,有些拿着书本上的,或者是一些行政规定上的条款来作数,被我反驳了就说是我扣字眼,嘴硬之类的。特别常见于科班出身,没在这行呆多久,天天做重复工作的人中间。
要我来说,投行业务就是非标准银行业务。银行是什么,最早就是吸储和放贷。而放贷业务,在银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规模太大,层级太多,不得不采用标准化的放贷流程和统一标准,也就是我们国内银行的贷款指引。
贷款的核心思路是风险可控和风险转移(兜底),用我们以前的话来说就是“过程无风险“,你放贷设计的每个环节,每个过程,只要满足某条件,就可以视为无风险,或者风险极低。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有些业务,明明知道风险很低,比如帮人销售证券,我就收个手续费,怎么会有风险?后来证券市场规模大了,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无论如何证券都能卖出去,我把要发行的证券包下来,慢慢卖,卖的价格更高,赚得更多,也是没风险的啊,或者我再增加一些炒作手段,哪怕承包证券的价格高些,还是没风险啊(这不就是后来的基金认购定向增发股份的思路么?)。
但这些业务不符合原本的贷款业务标准啊,怎么办?专门为此修改业务标准?这种业务肯定是灵活一些的比死板的更有优势啊,而且这类业务可以集中做的,不需要很多层级,也不需要很多分支机构,那就干脆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做这种业务,只要交易方案设计上,从逻辑上讲达到了“过程无风险”,不就行了么。
这就是投行业务的起源了。但为什么承销发行资格后来是在证券公司,而不是在银行呢?以至于有些人认为证券公司的投行部才是正 规投行。原因是早年美国的金融业是混业经营的,当时美国的银行自己就做发行承销,不仅仅是发行承销,所有非标准化的业务,只要是融资领域里能赚钱,并且能从方案设计上解决风险问题的业务,当时的银行都放在专门的部门做。而美国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认为股市暴跌该银行背锅,所以严格执行分业经营,将承销发行分割出来单独接受监管,这个事情在《华尔街的变迁:证券交易委员会及现代公司融资制度演进》这本书里说得比较清楚,有中文版的。所以为什么券商自己不是银行,而他们的承销发行部门却会挂个“投资银行”的名头,原因是原本这个业务就是从银行的投行部里划分出来的。好多券商投行部的人明明自己部门的名头叫投资银行部,自己在里面呆了几年了,居然从来没想过为什么。
而近一百年后,现在好多人已经不理解投行做的,其实是非标准银行业务,即“风险可控(哪怕是表面上的风险可控),但无法标准化的银行业务”,反而把企业融资中非常小的,而且仅仅是业务中的一个环节–承销和发行,当成投行业务,这让人家直投部、交易部之类的情何以堪。特别是一些入行没多久的人,天天做的就是那点儿事务性的工作,而且还和他们在教科书上学到的一模一样,于是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只是有些人做着做着,发现自己做的业务好像不完整,就像有个人说的,好像有些业务的配套资金,主管一个人就去对接了,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做了那么久,好像老是接触不到一些关键的东西,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做的其实不是个完整的业务。
而有些人意识到了,却老是没法给投资银行业务下一个准确定义,只能把这个解释成泛投资银行业务,或者大投行业务,而把承销发行之类的成为狭义的投行业务,然后解释说现在投行业务的概念比较模糊。
PS:我真的很好奇,现代金融制度也没多少年的历史,这些从业人员居然从来没了解过?学校里老师也不讲?1929年以前,美国已经执行了分业经营,但管得不严,商业银行注册个子公司就可以绕过监管,对内就挂个投行部的牌子,大萧条之后才被严格拆分开的。而中国分业经营从法律上明确是90年代初的事情,到现在也才20多年。国内投行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堪忧。
————————————————————————————————————————————-
回过头来,现在看其他投资业务和投行的区别就很清晰了,非投行的投资业务,无论是炒股的也好,VC也好,PE也好,都不是追求“过程无风险”,炒股的私募我刚才解释过怎么运作的了,当然另外还有所谓的在二级市场上做价值投资的炒股的私募,只是我不知道国内有没有;VC追求的高风险高收益也暂时不谈。PE有上市退出的,未上市就出售股权退出的,也有产业投资那种进来就不走了的,除开炒作的不谈,PE追求的,按我们以前几个同事的说法是“经营无风险”,这个是和“过程无风险”相对应的,过程无风险是说我交易方案设计得好,出了问题能把风险转移出去,比如一开始我就是个卖证券的,当然没我什么风险;又比如我抵押物是受法律保护的,而且流动性好,保值高,一定能处理掉。
而经营无风险,指的是我判断这个企业经营的好,所以我不会亏。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路,而不是表面上的什么形式差别,如果从形式上找差异,那简直有各种各样的非标准业务,以及历史上的各种例外,让你的标准防不胜防。
至于私募,只是指你募资的形式而已。
————————————————————————————————————————–
———————————————————————————————————–
‘私募做过一年,但是个草台班子,没做起来。一般来说,私募得募得到钱才叫私募,一般公司是有项目,到处找钱,当时我去的那个公司也挺搞笑的,从卖理财产品转做私募,募资能力挺强的,在成都这种金融环境比较差的地方,一个月能募1亿多,但公司上上下下没一个能看懂项目的,也没啥项目来源。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我当时也是刚入行,稀里糊涂跑去做了几个月,啥都没做成,只好圆润地滚蛋了。后来听说那公司最后还是只做募资,没再考虑找项目了。
不知道北上深是什么情况,反正成都这里,投行也算不上什么好的前途。这里的投行都是券商或者银行、或者信托的投行部,大部分时候找不到项目,找到项目了也无所适从,连某四大资管之一,做个上市公司的并购和定向增发业务,能把自己做成接盘侠,关键是被套了,手里还没拿到抵押物,可以说接盘连盘子都没接住,我也是醉了。而且业务还没做完,先把预期利润报给总部了,后来全懵逼了。
上个月给一个曾经是某银行投行部主管,管理上千亿资金的牛人做企业调查,结果发现这人对企业经营一无所知,提出的各种要求完全脱离实际,而且毫无保密意识。当时我们就惊呆了。后来听认识他的人说,此人以前跟着某NB人物混,光环不错,结果管理银行投行部三年,一个项目都没投出去。当时我给分析说他委托我们调查的某企业所在行业全国市场不足2亿,他说:“券商报告里不是说这个行业有上千亿市场么?”我反复给他解释,他的态度就跟言情剧里一样我不听我不听,最后我也发火了,说:“你信券商的还是信我们的?”他说:“当然是信券商,券商从业人员工资多少,你工资才多少?”,得,我当场就投降了。
投行里数据来源稀里糊涂的,乱用数学工具的,对系统风险毫无概念的,比比皆是。做私募的大多只会炒股,产业投资不懂产业的,昨天还有个做PE的跟我争,我说他们投高新企业看不懂技术,他说不需要看懂技术“”我们是做投资的,不是做产业的“”,得,我终于明白了,为啥一个印度人在硅谷开个做锂电池的公司,明明产品参数严重落后,居然能连骗一系列美国高大上的风投和著名公司,而且过了这么几年,居然没破产,居然还能不远万里骗到我们公司来。
所以,你要问私募和券商哪个前途好,要我说,在系统风险没爆发前,口才好的前途好。
可能有些同事对我的描述略有不适。说实话,金融业没那么高大上。网上有篇文章好像叫《十年外汇风暴》,好像是这个名字,讲作者亲历炒外汇在华尔街怎么从很low的行业发展成高大上的行业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
被某些人批评了一下,我觉得我确实不能光搞笑,还是得提供点儿建设性的内容。
还是先说投行,因为相比较而言,国内还是投行做得正规点儿。
现在挂投行名字的机构或者说公司部门,做的业务其实也挺多的,主要还是两种,一种自己出钱,自己下场干,就是我举例的资管公司那种。一种是募资来做的。至于做的项目,其实差别不大,反正有钱都可以做。
投行一般选择的项目风险要比PE小一点儿,比如给上市公司做并购,他们一般提供的是贷款(发现好多券商的投行人员和我撕这句话啊,理由是他们做的是承销发行。好吧,银行资管之类的统统被踢出局了。他们到底知不知道承销发行只是并购里面的一个环节而已啊。嗯,不知道是不是马上又有人跳出来指责我说并购定向增发没承销),而不是自己直接购买股权,当然,有些会拿自己的资金跟着参与一下并购,但主要业务还是提供并购贷款,或者你可以看成一级市场的配资。也有做地方政府的基建项目之类的,比如我有个同学在中行在香港开的那个投行,找我打听过成都北改的项目,当然我这种小虾米,啥都没给他打听到。在政府基建项目里,其实投行很多做的还是配资业务,很少有挽起袖子亲自下场的。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成绵高速路当初好像是摩根投了钱的。
投行本质上其实是个资金通道,做的是雁过拔毛的生意,既然是个通道,当然就必须保证资金的安全,但投行确实就像上面我提到的某人的回答“我们是做投资的,不是做产业的”,投行的思路是设计兜底方案,转嫁风险。以前我做担保风控的时候,风控部里把这种行为称为“过程无风险”,和民间小贷业务的思路其实差不多。
投行做得比较高大上的是,他们会把每个环节的风险算一个出来,你甭管他算得对不对,反正人家做到量化了。当然,这里面就是一坑接着一坑了,因为经济活动是个很复杂的事情,所以有些数据是蒙的,比较有经验的投行,历史数据累积得够多,自然就蒙得准一点儿。新的投行,很多时候就只能靠领导瞎蒙了。这种“过程无风险”的经营思路,带来的安全感,经常让投行忽略系统风险。至于我前面提到的接盘都没接住盘子的,嗯,只能说新手总会出各种奇葩状况。
当然,掌握了那么多人脉渠道,那么多资金之后,做点儿其他衍生业务的投行挺多的,比如四大资管公司就喜欢自己投资点儿高科技新兴企业,等着上市公司找上门来的时候,做个配资顺带把自己投资的企业塞给上市公司。
说完了投行,来说说私募,私募里面有一部分是炒股的,这个我们就不提了,剩下一部分大部分可以归到PE里去,风投也勉强可以算PE,毕竟人家投的也是股权。
PE 做的差的,就像我几年前进的那个募资的公司一样,无所适从,要么找不到钱,要么看不懂项目。这类我们也不提了。只说做的好点儿的。
我见过的,PE做得好的,一般是跟着做产业整合的NB人物或公司,向这些人提供资金。PE和投行的本质差异在于PE不会设计像投行那样的“过程无风险”的投资方式。他们的思路一般是怎么回事的呢?
以阅文集团为例,腾讯整合了盛大文学和其他几个文学网站,这个投资我记得好像总共花了80亿还是100亿。但里面最主要的板块盛大文学,一年的盈利好像是8000万,按一般上市公司的收购标准给个12倍的市盈率,也不到10亿。要我宣布花100亿去整合网络文学,估计没任何私募公司会鸟我。但腾讯去投的时候,就有好多私募一窝蜂的跟风,因为腾讯可以通过自己的客户资源,去发掘网络文学的版权价值,无论是做游戏也好,拍电影电视也好,反正获利的方式挺多的。
这个案例里,投资阅文集团的私募公司当然可以说这个项目如何如何好,前景如何广阔,但其实说到底,根本原因是他们相信腾讯能赚钱。
其他很多项目也类似,比如上市公司并购某个项目,PE跟投一笔,最后上市公司收购全部股权,PE变现退出。
但说实话,现在信息越来越发达,而国内大量的资金无处可去,类似的项目还有多少可分?最后私募就会沦落为拼关系,拼人脉。当然,有关系也是一种本事,但要说有多少技术含量,有多高大上,是在算不上了。何况,既然你是拼关系而已,作为项目方,凭什么让你赚那么多钱?
回过头来,说哪个更有前途。我有朋友在私募做,至今没有经历过完整的调查,很多东西,都是老板亲手操办的,作为一个打工的,你很难参与进去。而投行里面,作为新手,一般要么是从募资开始做,要么是从写报告开始做,但对于项目本身,很多都是领导亲自下场操办,新手只能说重在参与。相比而言,投行因为一般靠山都比较有实力,所以出去的时候比较光鲜,容易累积人脉。私募,一般不是特别有名的私募,新人作为里面的小虾米,出去谁鸟你?说私募前景好的,往往是已经累积够了人脉,然后跑出去做私募,不用给人打工,赚的钱全归自己,他当然说私募前景好。
另一反面,现在市场上找不到好出路的钱那么多,信息又比以前通畅,很多外行办私募,虽然有点儿历史的私募公司看不起这些新手,但再怎么看不起,还是得一起抢项目,无形中就抬高了项目的底价了。最后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新手固然有许多做垮了的,老手一样郁闷。说到底,真正做项目的,是那些做实业,在实业里做产业整合的人,私募不过是跟着这些人吃饭而已,一旦这类项目数量不够分了,私募被迫自己去主导投资一些项目的时候,你往往能发现他们既不了解技术,也不了解企业经营,结果和新手一样无所适从。
想了解真正的高大上的项目怎么做的,可以多了解一下当年德隆系的案例。德隆系当年虽然把自己玩儿死了,但至今也没见国内哪个做金融的能达到那个高度。当然,德隆系当年很多做法,现在是行不通的(比如按净资产价格收购国有股,也就那几年能行),而且也有很多作死的时候(比如连坑几次地方政府),但论项目的选择,产业整合等,依然是经典。
——————————————————————————————————————————————
看见好多人反对我啊,然而都说得挺搞笑的。所以我特意来继续胡说八道,看看他们能跳多高。
还是从具体的例子开始吧,在此特意鄙视一下某个说自己业务是保密,所以不能写出来的人,不知道把保密的部分隐藏了么?去年的时候股市涨得挺疯狂的,不少业绩很差的上市公司靠做并购炒作,有的赚钱了,有的填了窟窿,这里我说说一个大股东负债严重的上市公司,怎么做并购的完整过程。
当时介入那个项目的时候,大股东已经负债严重,股权基本上全部抵押了,后来没多久有部分股权就被银行冻结了。当时我们的计划是,给他做一笔定增+并购,标的是现成的,大股东自己找好了的,把股价往上抬高,重新抵押一次,多贷一笔现金出来,一方面把股权冻结的问题解决了,另一方面给大股东找笔流动资金。
介于当时大股东的股权已经被冻结,先要找笔过桥资金来解冻,而且为了避免大股东的股份被过分稀释,大股东也要参与认购,大股东没钱,也要,当时我们找了银行的投行部、券商的投行部、资管的投行部,而且分别都找了好几家。其中银行的投行部不愿意做,嫌风险太高。券商的附加条件最多,特别是要求再塞个他们自己安排好的高新企业进来,但我看了他们提供的几个企业的推介资料,说实话,惨不忍睹,而且券商的收费也不低,也要求参与认购。相比之下,资管的钱附加条件最少,虽然利息很高,而且也同样要求参与认购,因此当时我们更中意资管的钱,其中有两家的交易方案是我写的,对方只提高了价格,其他表示同意。
方案里,股权抵押作为保障。但实际上按当时的股价,抵押是不足值的,所以抵押物价值是考虑了并购之后预估的股价涨幅。但股价涨幅是不确定的,怎么办,这时候就有些呵呵了。当时我们帮企业对接了基金和券商后,我就不参与后续谈判了,让上市公司的人自己去谈,而且领导打了招呼,谁都不准碰这个公司的股票,项目没结束前不准给家人朋友说,免得万一出事被牵连,总之一句话,不准挣这个钱。
但后续的步骤我们都知道的,为了保证股价能涨到位,先找个行业内有名气的私募基金来操盘,仅仅是负责炒作,上市公司的老板需要向基金支付数千万,这是个口头协议,没有书面的东西。基金的资金会提前进场,同时也会认购一笔增发的股份,在停牌之前几天,基金会通过其他的账户略微拉一下股价,同时释放各种小道消息,说这只股票要涨。这就是股民经常接触到的那些时准,时不准的内幕消息来源。注意了,这种消息不是上市公司的人放出来的,也不是像我们这样的人放出来的,而是这次并购的股票操盘手放出来的。如果你自己不去找基金,券商会把这事情包办了,或者他们自己干,或者找有关系的基金来干。放消息出去的原因是为了哄抬股价的时候自己省些钱,基本上只需要关键时候带节奏就行了,哄抬的成本低点儿。(这里顺便说一句,为啥有些炒股的私募基金收益那么高?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吧。可惜这种基金一般人买不到。基金退场的时候,也会放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出来,而且有些会卡着自己退场的时间放消息,让有些散户能跑掉,有些散户跑不掉。渠道需要维护嘛。)
然后就是停牌,券商辅助办手续,出报告,我们帮上市公司整理资料,陪同去证监会过会。停牌前后,券商的研究员会帮忙出报告,吹一下这只股份如何好,新选择的发展方向怎么怎么前途无量,这个是和基金的炒作配合的,形成一种自验式预言,加强散户的信心,就跟现在有些人叫着京沪永远涨一样。如果没有券商研究员的基本面分析相配合,基金退场的时候波动大点儿,散户呼啦啦全跑了,把基金自己关里面了。当然,拉升过程中还有波动洗散户之类的,一方面是多喊几次狼来了,另一方面是把散户的平均持股成本洗高,让散户对波动的承受能力强点儿。(说着说着我想起有些大V洗粉的说法了,哈:)
然后是券商把定向增发的手续办了,也就是承销发行,因为是定向,所以没承销这个手续,但发行还是要收手续费,这个就只有券商资格的才能办,也就是其他答案里指着我鼻子骂的几个人说的“正规的投行业务”。
复牌后,在基金和券商的配合下,股价会涨一大截,然后大股东把自己原有的股权,以及这次新认购的股权重新抵押一次,贷款金额会多出来很多(这时候还得再过桥一次,有些就直接找银行做了,后来银行管得严了,还得回头找资管或券商做,一般的小贷公司没那么多钱),把之前资管帮忙解冻的钱还了。
这才是一次完整的业务。如果不自己去找资管和基金的话,券商可以一条龙包办,所以为什么券商后来会有直投部门,会有一系列其他业务,就是这么来的。某人说自己做的是“核心投行业务”,对此,我只能呵呵。
————————————————————————————————————————————–
随后八卦一个事情,2015年,股市暴跌的时候,最着急的,其实是券商,好多券商喊救市,其中可不只是配资和股权抵押的问题,也包括当时券商有不少深度参与了我上面说的这种业务,不乏一条龙服务的,按照交易结构设计,风险都转嫁了的,唯一的例外就是股市崩盘,很多项目会被套在半路上,前期准备砸进去的钱都收不回来了。对于很多小券商来说危急到什么程度了?我当时听说的一个小道消息,不知真假,说出来仅供大家一乐:
当时券商要求救市,而各银行领导鼓动央行领导反对救市,因为银行一直想拿全行业牌照,但一直不顺利,这次正好让几个券商破产,好被银行收购,变相拿到券商牌照。这事情一直扯皮,直到圣上外访,带走了一些一把手,然后丞相才直接向各部门下令救市。
话说当时要是银行收购了券商,不知道某些同志今天还会不会说银行的投行部不是“真正的投行”。
—————————————————————————————————————————–
沪上知名量化私募从业者来装一逼。这道题下面的答案简直惨不忍睹啊,是不是中大型私募的人都太忙了没时间答题才会这样?。。
先回答问题,前景要看去到什么样的机构,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仅仅拿投行和私募做笼统的比较是很蠢的。私募机构之间有天壤之别,牛逼的被钱追,落魄的常常只是有名无实很可能只能保证极短时间的存续,后者真的谈不上什么结构、技术、资源。
对做股权投资的私募了解不多,不敢多说,但就接触到的而言,我个人判断一家做股权的pe只看规模大小以及公司的背景而不是投研人员的背景,相对来说资源对做股权投资的要重要的多。但做二级市场的就不一样了,业绩永远是首要的。资金没有投的随意的,都要经过详细的尽调,不可能有拍桌子就决定投否的情况,也不可能有只因为关系好就投的情况。所以,判断做二级市场的私募是否有前途,一看业绩如何是否稳定是否只有旗舰产品牛逼,二看投研人员背景,几乎没有中大型私募的投研团队不是名校组团的,因此背景也指过往业绩以及从业经验。不过说实话,过往业绩和从业经验都很厉害的人也常常不靠谱。所以看背景只是辅助,背景弱的不必考虑,市场竞争太激烈以后不太可能会突出。最靠谱的还是业绩!我刚来到现在待的这家私募的时候,规模并不出色,因为成立时间并不长,但是短短几个月规模就已经实现可持续的迅速增长,目前已经成为在上海量化业界名声很好的一家中型私募。而这些全然得益于投研、交易、技术团队的牛逼以及一直稳健的业绩。目前我们几乎不需要自己去找钱,倒是发产品发的力不从心。至于在私募工作的前景,我个人其实是推荐年轻人进券商或者外资投行的,说实话会接触到更多资源,但是如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源或者业绩进靠谱的私募还是很赞的,会过得很舒服、钱也多。靠谱私募之间的结构差异也非常大,如果环境适宜,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但是资源几乎不可能比在券商或者外资投行接触得更优质。在一些结构已经稳定,不太可能发生变动的私募,哪怕靠谱,我也是不推荐年轻人去的,在那里你可以过上体面、轻松的生活,会认识很多厉害的人,然而这些作用都不会太大,因为在这种环境下能力啥的几乎不太可能有显著提升,待到业绩不行的那一天就只能靠着手上一点资金资源吃饭了,没什么意思,这种只适合趋向于稳定的人才去。
玩手机的时候顺带随便说两句~没有非常严肃地比较个中差异。总体来说,更推荐年轻人去大券商/外资投行前中台,后者很难很难进,前者不难,名校研究生基本就OK,做的工作其实不会有多复杂,但是接触到的资源是很多金融从业者半生都难接触的,搞金融的都明白资源是多重要的东西。其次考虑中大型做二级市场投研背景牛逼业绩稳健的私募,这种私募一般都会稳定地扩张,前景自然不差。再其次考虑成立时间长结构稳定的中大型私募,虽然带不来很大的成长,但是至少有个背景过得也会很舒服,有钱有闲光鲜体面~做股权投资的就不说了,略特殊了一点。
进了靠谱私募和投行,其实工作前景都不会太差,哪怕混混日子只要待的下去过些年头也能勉强算得上普通人里的成功人士。然而想要真牛逼,就必须得拥有超过常人的聪明及勤劳了。
我一个做产品运营的应届生每周高效工作时长最少50个小时我会乱说?
我们老板目前常待美国但是依旧每天盘后(当地时间凌晨3点多)才睡我会乱说?
然而多的是,常年累月出差写调研报告、不是在路演就是在去路演的路上、不是在尽调就是在看尽调报告的人们。
这行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