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好多不靠谱的互联网公司都拿到很多投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真的是投资人对创业公司的判断失去理性了吗?

理由
举报 取消
2017年4月27日 7 条回复 1040 次浏览

发起人:白鱼 初入职场

自己亦是风,何必仰望他人

回复 ( 7 )

  1. 王子君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邀。

    是,也不是。这里面固然有资本大水漫灌时的狂热情绪,但也有很多机构投资策略带来的影响。

    首先,在拉投资的那个时间点上,很多公司是看不出来靠不靠谱的。就像多少情侣在领证的时候看着都画风正常,谁能看出其中多少对会离婚多少对会感情死亡多少对实际上是形婚?

    投资人和投资机构不是神,虽然他们都有不错的外围财务和法务团队打配合,而且就我所知,相当多投资人已经对八字和星座坚信不移,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多少失败的结局。老雷为什么坚持“不熟不投”?我觉得是程序员出身的他实在不想走玄学道路,干脆让熟人来背书。

    导致一家创业公司“不靠谱”的因素真的太多,市场方向错误、供应链失效、资金断流、巨头进场这些我们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你要是多认识几个投资人,创始人抑郁了创始人转移资金跑了创始人离婚了创始人出家了创始人撞车了这种娘希匹案例也比比皆是。

    为什么有些投资人聊四柱紫薇麻衣望气比聊分析报告还热情?不是他们多热爱传统文化,实在是被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给日够了,需要找点心灵慰藉。

    据说老雷的天使投资存活率(请注意!是存活率!)能到30%,这已经被公认是天使投资领域里的“神之手”了。至于那几个天天吹自己是中国多么多么牛逼的天使投资人,他们投的公司存活率有没有10%都很难说。

    风险投资,玩的就是高风险高收益,所以必然在揭晓的那一刻,不靠谱是大多数。这是商业模式决定的,大样本上没有办法。

    ————————————

    大氛围已经如此,而某些狗大户土豪机构的作风就更加剧了这一风气。

    还记得“投赛道”吗?

    有钱,任性,一力降十技。既然我们看好这个方向,我们就把这个方向上有点样子的公司全~~~~~投了吧。反正最后活下来的,一定有我们投的公司。

    爸,您还缺儿子不?

    这种为每颗精子都下注的路数非常合理,只要方向对,回报也确实不错。但是这种路数就决定了:不管审得多么细,开盘那天一定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几个靠谱的,最后帮那一大堆不靠谱的买单。

    ——————————–

    而且别忘了,风险资本也是追涨杀跌的。

    狗大户都进场投了,你说二线机构跟不跟?

    狗大户耳眼通天,上下内外消息灵通;又聚了一帮人精,眼光毒下手辣;加上外围团队强悍,查你祖宗八辈不是问题;最后财大器,哦不,气粗,literally用钱淹死你。

    毫无疑问,最有希望的好项目多数在狗大户手里。

    那你作为一支标准二线,最大的机会就是学习动物界的食腐类,紧密地团结在狗大户的周围。狗大户投啥我投啥,除了狗大户投的我们谁也不认!

    结果就是,好多投资机构压根就没什么分析部门,他们的投资方向就来自于狗大户的近期投资记录。这也是为什么热点方向一起来,投资圈就经常给人一种“全家老小一波流”的感觉。

    记得O2O火的时候,我认识的某投资人仰天长叹:TMD这赛道上钱都比公司多了!

    ———————————

    最后,还有个行业成熟度的问题。

    我有旧友常年硅谷搬砖,也认识不少天使投资人。后来他回国转一圈,忧心忡忡:

    “老美的天使投资人都是头发花白,中国的天使投资人都是头发油亮。我觉得,悬。”

    当然,老美的天使投资人不全是头发花白,但是他们确实多数是某个行业的长者,闷声发大财好多年后,看着这些又年轻又简单有时候还很天真的小屁孩们爬得很艰辛,深受感动,决定签几张支票,传授一点人生经验。

    要记住,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那帮老油条的。老司机拿手上的资源带你飞,成功概率和那帮素人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但是在国内嘛…除了一部分从企业里做到财务自由出来投投娱乐身心的,加上少数军纪严明的,多数机构在行业理解上和我楼下小卖部的二大爷是一个水平。考虑到二大爷新闻联播一集不落,部分投资机构比这位二大爷还不如。

    有些机构看钱看得紧,还会请些老手来看项目,或者直接招几个行内老人做驻场企业家把关。但多数机构里,看项目的都是些跟这个圈子八杆子打不着的小盆友,项目背景知识多来自于昨天晚上的百度百科。

    这时候遇到一些鸡贼的,数字改改技术吹吹媒体刷刷,忽悠你不跟玩似的。

    更不要提某些这两年从传统行业转过来的钱…我一直怀疑他们的投资决策就是打开虎嗅36氪。

    如果你遇到了一位洞悉行业的本土投资人,请你一定要珍惜:那真是拿等身的黄金练出来的呀!

    ————————————

    不过,如果看到这里,你以为你也有机会忽悠投资人一把的话,我劝你死心。

    已经不是2015年了,资本寒冬已经到冬至了好吗!

    市场还是有自我调整能力的,上述很多不靠谱的公司已经倒闭,上述很多不靠谱的机构也已经离场。从明年开始,“不是猛龙不过江”的企业会慢慢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为智商买单多次的机构也会慢慢擦亮双眼。

    本意就想搞一票的不靠谱公司机会只会越来越小,直到寒冬过去,资本的荷尔蒙再度冲昏头脑时,他们才有进场的机会。

    而我们嘛…专心活下去才是正经。

  2. Won.Hema233
    理由
    举报 取消

    反正我这过去做传统实业出身得

    觉得很多项目都违背:

    商业常识

    经营常识

    生产力常识

  3. 胡蓝成
    理由
    举报 取消

    讲一个故事。

    22岁时,他公司估值一亿,23岁成为《财富》中国40岁以下商界精英中排行37位,是榜单中仅有的两名90后。

    他曾因玩炸药差点被学校开除,但公安局还是建议不要开除,这样的人流入社会比在留在学校危害大。

    他频频登上娱乐节目,对着镜头讲述轻狂少年的天空梦,这个梦改变体制,让地球上的快速客流成为可能。

    在他的商业计划中,香港到加州的11150KM 的距离,利用搭乘载人火箭,可在40分钟内到达。

    这个火箭天才有人或许听说过,这里暂称H君。

    怀揣这样一个故事,H君很快遇到了一位贵人。

    这位贵人也是一位航空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位职业的梦想贩卖家,在这位贵人的引荐下,H君见到了这个风投圈的各位大拿,很快,他用16%的股份拿到了一千六百万的融资,算下来公司估值一亿。

    算起来,这应该是中国版的马斯克的故事,疯狂而热血。

    然而,问题来了,胆子你是有的,本事呢?

    火箭所属的航空航天领域是当今世界最高精尖的技术领域之一,属于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 代表这方面最高水平的NASA今年的经费都接近200亿美元(人民币千亿级),再举个近的例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年的研经费就超26亿元人民币(北航之所以在大学经费排行榜中居于前列就是因为这是个烧钱的领域),H君一千多万的融资能够请到什么样的人才呢?

    CTO是团队里唯一的博士,毕业于北航,曾在航天一院工作,但并不算火箭专业科班出身,也没有直接的工作经验。

    那么H君的本事如何?

    一句评价:即便是在火箭业余爱好者中他也居于低端水平。

    他的常常讲述的发射成功的例子,其实早在解放初期,就在农村地区得到了普及,发射高度没有超过70km,至于他所讲述的火箭载人技术则纯属天方夜谭。

    一番炒作引来媒体和专业人士质疑后,H君低调了很多,现在新闻大都都停留在几年前,公司估值也严重缩水(准确的讲是归于正常)。

    那些投资人自然不是傻,而是在风起时,跑到了风口,当风息时,自然也就走了。

    人走茶凉。

    不知道年少的H君拿到一亿估值后回到广州城中村住处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买栋好点的房子。

  4. Gu Du
    理由
    举报 取消

    投资时,投资人一般均是采取了当前最优,也就是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来看,此事未来可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被投项目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同时被投团队的问题和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了。所以说,后来看着不靠谱的项目,当时未必能看出不靠谱。

  5. frank小青
    理由
    举报 取消

    作者:frank小青

    链接:为什么近几年天使投资和 VC 投了很多不靠谱的项目?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作为一个为创业者和投资人两端服务的FA,结合自己年均600+项目拜访和10+项目成功融资的一点微小工作的体会,结合以上诸位同仁及前辈的观点,补充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作为一种金融工具的角度——预期收益的幂次分布特征

    对于创业者而言,风险投资是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从出资人的角度而言(在具体情境下是LP),投入到一个早期基金,和投入到高利贷、房地产、二级市场等没有核心区别,都是投资一种资产管理的工具。从这个角度看,早期投资的本质,是以牺牲流动性(早期投资不存在活跃的二级市场)、财务稳定性(早期融资项目扣除融资现金流后通常现金流为负)、时间偏好(同等预期收益,理性投资人会选择短期结构的金融产品,用免费方式获得时间期权)为代价,获得超高回报的收益。而超额回报本身,不可能存在一个相对透明的市场,否则竞争会使得这种超额回报被迅速抹平,事实上基金回报的巨大差异也体现了早期投资的幂次分布属性。进一步,在一个呈现正态分布的市场,以预期回报均值为基础制定投资策略是符合理性的,而在一个幂次分布的市场,探究平均回报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不可能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获得平均回报,同时投资人进入早期市场的预期也不是获得平均回报(否则更合理的选择应该是去买银行票据货币基金等等)。因此,强调群体意见本身,就反映了对于早期投资市场金融本质认知的偏差。

    2. 作为一种创新孵化的手段——创新本身的精英化特征

    任何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进步和突破,往往需要相伴生产业的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从这一点上说,群众理论在技术和商业演化路径中的决定性作用仍然成立;但还原到具体的情境中,个别精英的超前思维和杰出能力,而不是大众的所谓共识,才是决定技术与商业革新的决定性力量。举例来说,你可以说,没有几亿用户的广泛认可和使用,微信不可能成为一款伟大的产品;但真正设计出这一款伟大产品的,则是以张小龙为代表的微信团队这一撮少数精英。因此,群众理论和精英理论在具体情境中的对立,不影响他们作为宏观和微观解释因素在更高维度上的统一。

    但作为风险投资家而言,基金有限期限、金融工具匮乏等因素,使得他们无法把握这种宏观维度上的统一(请问是否有一款金融工具可以帮助投资人系统性地捕捉到“移动互联网崛起”这样的投资机会,如果有知道的同学请告之,我确实不知道),因此他们力争的就是去捕捉微观层面的精英。因此,不被理解反而是正常的,如果一个事物可以被大众普遍理解,那它往往已经进入到普及阶段,对于风险投资人而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介入时机。

    3. 历史教训——突变型和渐变性特征的认知难度差异

    对于任何的创新,我们可以从突变型和渐变型两个维度去观察,举个栗子:

    交通工具的演化

    – 渐变性:木轮马车——两匹马的木轮马车——加了铁皮蒙轴的两轮木轮马车

    – 突变性:马车——火车——汽车——飞机——宇宙飞船与航天飞机

    事实上对于第一类创新,认知起来相对容易,因为相比于原型,他们有所进步,但并没有在特征和竞争力上产生足以形成一个不同概念的显著差异;而对于第二类创新,由于其特征、性能等方面相对于原型有了决定性的差异,使得人们很难用一个包含关系的概念去描述和认知他们。而无知往往导致恐惧,事实上科学史也告诉我们,以上突变性创新在产生之初,确实也遭到了巨大的怀疑和抵制(感兴趣的同学请分别查阅慈禧老佛爷、卡尔本茨,莱特兄弟和冯布劳恩的故事)

    但按照Peter Thiel的观点,恰恰是那些能够产生10倍以上竞争优势的公司,才能建构起决定性的竞争优势。毫无疑问,这些公司拥有的,恰恰是突变性的创新优势。因此,大概率上,他们都会遇到和历史上创新前辈们相同的境遇,这一点都不会让人觉得奇怪。

    4. 现实存在公司政治——委托代理模式下的必然结果

    目前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基金,采取的都是委托代理模式;即使全部采用自有资金,老板和具体经办人的利益也不是百分之百完全一致的。对于基金投资标的承担的风险,大体上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种;作为负责执行的代理人而言,理性的选择,是尽量减少承担非系统性风险,而选择承担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在代理人没有权力获得承担非系统性风险对应的超额收益前提下(绝大多数投资机构的执行层都没有Carry可分),资本市场中出现所谓的风口是一件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而市场中具有上佳表现的基金和明星个人,则是风口最直接有力的推动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风口上的,在逻辑上不太经得起推敲的赛道和项目,仍然会有一些投资人趋之若鹜(你问我是哪几家?哈哈我就是不说就是不说就是不说)

    ———————————————————————————————————————————

    最后一点感慨:

    这个世界,混的比自己好却又比自己二逼的人,真的比想象中的少太多了。。。

    这段话是美国大选之后看到一群人骂特朗普是个傻逼之后的我第一时间想说的~

    祝2017年各位创业者生意兴隆,各位投资人盆满钵满~

  6. 尤姓胖子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搭便车吧

  7. 邓超啊
    理由
    举报 取消

    风来了猪都能起飞,等风真正停了,飞猪和普通猪才会显露原形了吧。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