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 CEO 打造为网红,对企业来说有什么好处和风险?什么样的 CEO 适合做网红?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本题已收录至知乎圆桌 >> 网红与网红经济 <<,更多网红经济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2017年4月28日 10 条回复 1604 次浏览 互联网,创业,商业,心理学,经济
回复 ( 10 )
我15年供职的创业公司就是一个将CEO打造成网红的例子,不过严格说来是网红做了CEO。
总体来说优势劣势都很明显,在公共关系过程中最难的一件事就是在拿到初期的融资之后能把CEO和企业的形象拆解开来,使利益共同体不要体现地过于明显,能独立进行产品、企业PR。
网红做CEO的一大好处就是初创时期融资比较快,能省一大笔新媒体推广费用。由于自带粉丝红利,吸引初期的基础用户耗费时间要相对于其他公司少一点,社交成本下降,在KOL引流这一层面是有很大优势的。
网红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红,还是具备一定个人魅力的,在创业初期可以借助平台优势游说、吸引到更多的合作者加入团队,减少团队组建的成本,扩大选择面。
融资过程中碰见的大部分VC和PE也都比较看重CEO自带头条的能力,在投产品之前更多投给了个人。毕竟在融资过程中想要拿到数目可观的天使轮还是比较困难的,而起点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期公司估值和后期融资等各个方面。而对于投资人来说,在投资过程中也可以顺便搭一下网红的顺风车,能给自身或者机构带来一定的推广收益,吸引更多的项目。
但后期劣势也比较明显了。由于是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95后在个人信息和成长过程中总经历了太多社交平台,隐私之类的基本谈不上,如果之前有一些不适用于普世价值的的事情出现,黑料可能对公关形象不利,反馈到团队和产品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不利于建立新的公关形象,人格设定上比较难扭转,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企业文化。
由于个人数据的引流,公众有可能对团队能力进行质疑,市场环境给网红这一团体的公众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团队成就不具备公信力。
CEO还可能因为过于依赖网红形象,太过焦躁,不能沉下心来打磨产品,花费过多时间在PR上,导致产品、团队脱节。在企业发展初期粉丝无脑捧和之前的喷子无脑黑,会导致用户信息反馈回流不准确,影响产品的开发和思路的修改,对于数据分析团队来说容易造成偏差。
前期推广引入太多流量,在团队磨合期不够,产品不成熟的情况下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口碑下降,群众对网红创业失败这件事从来都是喜闻乐见的,挡不住黑。
由于着力于个人PR,由个人PR带动产品和公司PR,CEO很容易膨胀,将团队功劳忽视,不成熟的情况下可能抛弃团队借由自身影响力往高处跳,导致成员离心。
至于要问什么样的CEO适合做网红,那么我认为应当是有能力成为网红,但不将网红身份带入生活和事业中的人。网红只是一个对外界进行宣传的形象,是资源的一种,但并不能在非网红经济的产业起到决定性作用。
网红身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你的起点,但走到后面一定是产品硬实力的斗争。
把题主的问题扩大一下,变成将团体中的领袖打造成网红,有什么好处和风险? 我想推特治国的川普一定有话说。
虽然本身不差钱,被各大金主所不喜的川普竞选经费颇显寒酸。至16年10月中,川普花了2.4亿美金,希拉里4.5亿美金。钱少意味着电视广告等传统渠道的曝光率锐减。川普另辟蹊径,生生把twitter开辟成了总统大选的第二战场。
希拉里宣布参加竞选后,twitter粉丝缓慢上扬。而同年6月宣布竞选的川普,粉丝数持续跳涨,半年就超过了希拉里的粉丝数,一跃成为政治网红。
凭借在twitter上的不断作妖,川普的影响力持续辐射。从两位候选人的搜索指数可以看出,希拉里在宣布竞选之后风平浪静达一年之久。而网民们对川普的兴趣,一直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希拉里vs川普,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网红领袖具有无法替代的营销价值。缺少网红的团体,常常是通过付费营销来获取目标听众。拥有网红的团体,相当于拥有了一定量的免费推广者。只要稍做营销,就可以在社交网络上炒出热度,继而引来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从而辐射到更多受众。君不见和众多电视台交恶的川普,没花多少钱照样在大选期间赢得足够的电视曝光。
其次,网红领袖自我营销的听众,比传统方式的留存率要高,并且更为死忠。社交网络上的听众,更倾向于搜索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通过和发布者、参与者的不断互动,接受发布者更深层次的营销或洗脑。
还有一点,网红领袖营销的成功,常常能帮助弱势团体逆袭。
川普力压希拉里先不提,这里以聚美优品为例。其搜索指数常年低于同为垂直电商的唯品会。唯一一次大幅超过唯品会热度(蓝色线条波峰最高处),正值其发布CEO陈欧为自己代言的广告。将网站形象和CEO挂钩,并强调80后、做自己等标签,再通过“喂自己袋盐”等段子传播,实现了爆发力极强的病毒性传播。聚美打开知名度后,陈欧再上娱乐节目,又在微博上发红包维持转发数,效果却不尽如前。
对淘宝店主来说,有个网红店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开店初期,价、量两者最为重要。拥有一个网红店主,首先保证了一定的销售量。其次意味着高出同行的溢价。毕竟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当网红店主和粉丝在情感纬度建立强度联系之后,让对方多掏几十几百,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小白领豪掷千金为网红的都市传说还不绝于耳,在淘宝店上花钱至少还能换来些衣服鞋子。
网红ceo的风险,常常随着跑马圈地结束、企业做大而显著增长。
网红ceo在洗脑粉丝的同时,也常常被粉丝所洗脑。他们最关心的,常常是助力他们成功、活跃在他们社交账号之下的核心用户。这些核心用户和他们,享有类似的价值观和理念,在惺惺相惜中互相点赞。这种情感的正反馈会让网红ceo更倾向于打造能够取悦这些人的功能和产品。一旦这部分市场饱和,需要开拓其他用户群的时候,玩转粉丝经济的网红ceo们常常会感到不适。
以小米为例。小米成也发烧败也发烧。每一款小米的推出,都在强调参数和性价比。把热爱参数性价比的用户收入囊中后,小米要攻克的就是那些对手机知之甚少的用户。而小米似乎对这些人的脾性并不熟悉。小米请了梁朝伟、吴秀波、刘昊然和刘诗诗,目标模糊,效果欠奉。刘诗诗宣布代言红米后,其粉丝群中使用小米的用户比例,很快回落到之前的水平。
另一方面,被网红ceo带大的企业,很大程度上和ceo的私德联系在了一起。企业一旦做大,无数眼睛的注视下,无论是企业还是ceo,每一步行差踏错,都会被声讨。一碗笨笨的红烧肉,让王石走下神坛,也让万科的品牌形象受损。
什么样的ceo适合当网红?比起这个问题,我更想讨论的是,企业在什么阶段,更适合网红ceo?我认为,企业尚未成熟之际,更适合网红ceo。
——因为需要生存,需要逆袭,需要死忠。
然而死忠粉带来的蜜月期终将过去。当企业做大,情感的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引用:
OPPO, vivo,小米,华为:国产四子,谁才是营销老司机 – 知乎专栏
What Trump and Clinton spent per electoral vote
开宗明义的讲,将CEO打造成网红,好处大于风险。本质的逻辑是,早期大部分的创业公司都需要各方面的协助才能顺利步入市场正轨,通过PR可以有效的吸引优质资源, 而打造一个网红CEO恰是一种作用显著的PR方式。
好处
首先是对客户的PR。CEO是网红,尤其是当你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的时候,会有更多业内的资深人士和初入行的年轻人会愿意相信你,这对于客户合作方案和招募人才的时候都会有很大帮助。
其二是对媒体的PR。在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媒体作为获取资讯的主流渠道之一,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资本中发挥的作用也在日益明显。网红CEO坐拥大量丰富的媒体资源,是资讯拥趸的焦点,因此也是发挥PR作用最明显的环节。
其三是对资本的PR。发展CEO作为网红可以提升整个公司的形象,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本关注,这一点其实对融资是非常有利的,至少创始人和项目可以被更多投资人知道。这也是通过CEO个人PR达到的吸引客户、拓展业务,招募团队、推助公司加速扩张发展,成为资讯热点的必然结果。
风险
这其中明显的风险在于,CEO本人需要在PR这一件事情上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网红都需要维持,从而保持一定量的曝光度;否则除非是非常有名的业界大佬,只要稍过一段时间不在媒体上露面,关于创始人本人和项目的热度就会消减,其中成本和难度和其他PR原理一样。所以,如果CEO耗费大量时间在各种活动上,其实必然会缩减对业务的投入。
此外,现在的品牌传播越来越人格化了,从过去品牌到机构的联想,到现在将营销发展为情感上的联系。所以,成为网红后的企业家,确实更牢靠的与自己的企业捆绑在了一起。但是,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的羁绊也带来了副作用——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人,很可能就不会喜欢这个品牌了。这种相关基本是决定性的,所以成也萧何败萧何。
毕竟炒作一个人和炒作一个品牌难度、成本、原理都内在相关。如果创业者是刚刚开始经营公司的新手,很可能因为业务能力跟不上过度宣传而遭到“差评”。
关于什么样的CEO比较适合作网红,简单的逻辑在于,网红CEO可以做什么事情,这里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TO C的大众层面网红CEO,主要功能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也就是PR的效果。以做C端消费品业务的公司为例。项目产品越是面向公众,个人知名度越会提升公司和品牌的知名度。典型的是罗辑思维,罗振宇自己是网红,对业务的拓展和发挥项目甚至行业的影响力都有很大帮助。
第二类,是垂直领域网红CEO的角色,掌握行业话语权;能够在有效引导行业潮流的同时,代表行业发出更多有力度的声音,从而进行资源协同,这点很重要。以科技公司为例。这类公司普遍不是靠实际业务去融资的,因为科技公司做的事情通常都很前沿,所以他们需要告诉市场,未来是什么,并且说服投资人和团队去相信这个未来。这种情况下,CEO作为网红就可以聚集更多资源帮他解释和建构,这在早期创业中的作用尤其显著。
雷军是一个同时占了大众和垂直领域两种属性的网红CEO。以我对他个性的了解,他其实是一个非常不愿意当网红的人,而且他自己也说过CEO应该踏踏实实的做一些事情,不希望花太多时间在参加活动上。但是他依然会是不是出现跟媒体互动,正是因为他知道,从小米作为消费品的角度上来说,他依然需要更多的知名度。
总之,好的CEO就是“找人、找钱、找方向“。找人和找钱直接需要影响力,因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CEO是关键助力。找方向需要自己要去找,这也是以人和钱为基础的。
*感谢以太资本 | Ether高级投资经理温永腾贡献观点。
现有的网红里,雷军可以说是一股清流。
但雷总不是一个传统么网红,他没有对自身做过宣传,可以说是一个被动的网红。那么,他是怎么红起来的呢?
首先,雷总作为著名的企业家,投资人,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全中国最有钱的几个人之一,拥有超出普通人的曝光度是很正常的。
雷总的第一次在大众中出名,大约是“雷布斯”,这在一开始不是褒义,是用来嘲讽雷总在发布会上与乔布斯谜之相似的穿着。但随着小米进军的行业越多,在新国货上带来的改变,“雷布斯”已经不仅仅是嘲讽了,更是对他所带来的变革的赞许,也许还包含着受冲击行业的醋意。
而雷总真正成为网红,与b站可以说是分不开的,b站作为国内最大的同性交友网站(误),在90,00后的影响是巨大的。
时间追溯到那场印度发布会,那场发布会不仅仅为了发布小米4i,更是小米进军印度市场的冲锋号,雷总也亲临以表重视,并与印度米粉做了几句简单的交流,可以说并无亮点。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少人关注的发布会真正留下来的,是一首洗脑神曲。
“R,U,OK”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洗脑神曲。2013年小米就推出了红米手机,而雷总更是说过:红米,就是小米青春版。 小米想打进年轻人的市场已经是很明显的事了。小米也为红米定下了“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的slogan,但这并没有让红米进入年轻人的世界。或者说,小米没有为这群95.00后制定独有的营销策略,年轻人一个词是不能将80.90.00后融合在一起的。
而网友Mr.Lemon将雷总在印度发布会上仙桃口音的are you ok重新剪辑,制成了雷总第一手英文单曲RUOK ,不仅旋律魔性,歌词简单,视频剪辑也别具一格,并迅速在各大社交网站扩散开,而重中之重便是万恶之源,B站。
B站的鬼畜文化就不加赘述了,其所受的争议也颇多,因为其对被鬼畜人物的肖像,名誉其实是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的,B站也有鬼畜主角要状告B站的先例。但小米会怎样面对RUOK呢?一个身价百亿的人会怎样面对铺天盖地的网友对其英文口音的戏谑呢?
没错,为了心爱的小米在年轻人心中的形象,雷总决定成为偶像(误)。
他录制了一篇针对B站网友的问候视频,并表示:大家开心就好。N次元小米和只会鬼畜的小米公司B站官方账号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再此之前,B站虽然堪称中国最大的动漫社区,但不管是B站,还是以90.00后为主体的B站用户,都是渴望认同的。而雷军,作为中国富豪榜前几的大佬,他的认同可以说是令人惊喜和激动的。最主要的是,他没提A站(滑稽)。
没有人能想到,小米的老板雷军,成为了小米在年轻人市场的突破口。
对雷总的喜爱,始于音乐,陷于人品。
整理素材,未完待续
我无情地泼个冷水。如果你是CEO,还在犹豫要不要成为网红这个事情,说明你欠缺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
是成功的企业成就了网红CEO,还是网红CEO造就了成功的企业?这是一个基本的因果逻辑问题,似乎不用过多解释。
但是,现状中存在已经成功,并且看似也是网红的企业家,让我们对因果关系产生了怀疑,比如雷军先生。你们不要忘记雷先生是资历超过25年的IT先驱人物,创办小米更是集结丰厚资源,选择了MIUI正确的切入点,更不要说借助当年智能手机行业的大势。把他放到一个默默无闻的初创企业里,如果离开这些资源和大势,以雷先生的演讲能力,基本五分钟后场下观众就开始玩手机了。(当然,雷先生这两年的进步是神速的,都会说How are you了,是的,成功的企业家不上网也是网红?)
有人搬出罗永浩的例子,说这个总算是网红创业经典案例吧?
当然不是。且不说锤子今天依然面临极大的市场争议,罗永浩做安卓手机如果没有他之前的知名度也许更好。此话怎讲?
的确,罗永浩的知名度在早年的确帮助锤子多卖了几十万部手机,但相对于安卓手机这个市场的性质而言,这对罗永浩来说,可能正是相伤的地方。他花了更长的时间理解到主流市场和粉丝的差别,早期的顾客来自于理念认同多于产品认同,但他低估了大众市场切入和抵御竞争的难度。从M1产品上,你已经可以看出鲜明的转变。这正是我要说的网红CEO思维的第二个致命点:
网红思维会让你停止倾听、自我欺骗
无论你用什么形式做网红,单向的广播是你的主要经历。虽然也可能有来自粉丝的反馈,但这些声音会对你带来极大的误导。说好听点,你可能会被粉丝溺爱,说中庸点,你可能会被礼貌的点赞安慰,说难听点,你可能会被莫名的奉承之声欺骗。
经营一家企业,设计一个产品,开发一个市场,绝大多数的经历都是拔刀见血的痛苦,一个默默无闻的CEO不得不谦虚地面对客户的傲慢、指责和冷淡。但只要他没有被击垮,这个环境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最大动力和最快路径。网红的身份或多或少会让你自我欺骗,至少耽搁更长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人性决定了大多数人都喜欢荣誉和认可。当这些事务围绕你的时候,尖锐的问题和负面的评论会让你浑身不舒服,随便找个理由来开解。
最后,有人说网红运作也许可以帮助一下融资和营销,多吸引一点注意力总没有什么坏处吧?依我看呢,网红思维恐怕连这两项都未见得有任何作用。
对于融资来说,大多数投资者真正的关切的问题无非两个,你的赛道,以及你的团队。前者显然和你的网红追求无关,而对团队的关注更要求CEO重视团队建设,懂得倾听和关注他人,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你贪恋网红身份可能会让你更容易找到投资人,趁早断了这个念想,其实也毫无必要。
对于营销的作用,我觉得也是微乎其微。任何产品的营销成功无非来自两个基础动力,一是你产品的口碑,二是你对消费者的理解,前者帮助你获得持久的增长动力,后者帮助你成功地实施营销活动。CEO为自己的产品代言吆喝无可厚非,无论是街边小贩还是史蒂夫乔布斯都会这么做,但它凑效的前提依然是这两者。
如果你幻想作为一个网红CEO,宣扬一个什么概念,改变大家的认知,从而就会购买你的产品。我劝你也不要怀有这样的目标。自古至今,没有一样新事物的普及是靠聚光灯下的CEO演讲说教完成的,情势的转变只会来自关键的技术改进或者产业的集体努力。
如果你是一位脚踏实地,着眼长期的企业家,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打造CEO网红这个讲法。
美国CEO很合适
没人邀请,但我还是要回答一个。
真正的网红是不需要打造和炒作的,粉丝们自然会把他们抬得很高。
我来举个例子。
他是一个红色王朝的ceo。
他姿势水平很高,精通多门外语。
他和钦定一词牢牢联系在一起。
他曾经和一位文艺工作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绝对不是自己炒作自己,是网民让他变成了网红。
没错,他就是宇宙大将军,人民亲切地称呼为三胖子的,金正恩。
CEO当网红,最大的好处无非是省点公关费,有事了老板出去说说。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卵用。
比如这位网红:
红是很红,每天都发言,但是他办公室的干活难度会下降吗?我看不会。对竞选可能有用,对他执政其实帮不了什么忙。
CEO不适合做网红,因为CEO全称是首席执行官,他的特长应该是执行。所以‘表现自我’应该不是他的重点。比如奔驰德国的大BOSS,博士,一老头,一看就不属于那种上电视做表演的人。
如果CEO很擅于表演,成了网红,坏处是有可能控制不住。这样的老板,经常公关部凑一块就会吐槽,我们写写写改改改2个月出了一篇稿子,他拿到手看也不看,想说啥就说啥!一溜嘴说过火了公关部还得出去擦屁股!
举例就是锤子老板老罗。太网红了,一个人战斗力顶一家公司。不,顶三家公司。结果 呢,网红也并不能让手机变成爆品。反而为公司竖了非常多的敌人,等舆论风向变了,公司反而成了被公众嘲笑的对象。后来老罗自己放弃当网红了,你看他已经很久不出来溜达了。公司里宣传部门把他微博号没收了。
实务上,大部分网红级CEO大多 是非常自控的,一般不发声,发声就是为公司站台。在幕后, CEO说的话公关部门也是要过滤的,。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位网红,不仅网上红,网下也红,在出版界暴红, 他写的或写他的书有多少,猜猜看
生意人当然是谈生意。。
首先嘴还是长在自己身上说话方便。。
其次现在明星太泛滥,造星也太容易,租用明星成本收益比不划算,不如造个。。
最后,造星完成后,任何动作都是对企业的宣传,明星代言不具备这种效果。。
总之,原因是自己造比租划算。。
有两个行业的案例。
陈安妮,就是错误的打开方式。
Papi,相对正确的打开方式。
将网红打造成CEO或者CEO打造成网红,都不难,难得是维持,将一个企业或者说一个团队的名利大部分寄托于一个人身上,我觉得不是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