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成立一间心理咨询机构,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理由
举报 取消

本题已加入圆桌 » 成为心理咨询师 – 更多「心理咨询」相关的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2017年4月15日 10 条回复 1199 次浏览

发起人:刘柯 初入职场

一个人离去,像森林里一棵树倒下。

回复 ( 10 )

  1. 蓝山
    理由
    举报 取消

    总体来说,国内的心理咨询需要正在快速增加,以我的感受,这种需求量在最近一年时间以近乎井喷的速度在发展着。按道理来说,心理咨询这样一个社会性的需求,应该是随着需求本身的增加,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等多重影响,呈现缓慢而渐进的的发展的,这应该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

    但是,作为一个在上海拥有一家合伙的心理咨询室,同时在北京还在个人执业的我,以及一些同业朋友的共同感受是,在过去短短一到两年内,北上两地的心理咨询业务使得我周边的咨询师正在从以前的大把空闲时间逐渐转变为应接不暇,没有足够的建立个案分析的时间的状态。

    这种现状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肯定从侧面一定程度的反映了心理咨询服务这个市场的一些变化。

    回到正题:在国内成立一家心理咨询机构是什么感受

    首先就是商业属性更加重要了,不同于个人执业的自我实现性需求,在成立了咨询室后,就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入问题。

    以我身边为例,有半数个人执业的咨询师在咨询服务之外还有其他收入,于是咨询本身就不承担生活压力,所以他们更多的倾向于雕琢个案情况本身,咨询习惯比较发散,各种方法手段都可能使用。与咨询者的关系也相对松散,并不强调长期的稳定的咨询周期和时间点。然而这种情形却很少出现脱落的情况。

    我本人在北京执业就是这样的。

    开了工作室后,第一考虑的是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以往微信给对方发个条款就行了,而在工作室则必须签署合同,契约性更强。

    咨询室不可能只有一个咨询师,于是与聘请的咨询师的合作机制也需要考量。那么如何去满足合伙人的收入稳定性也成了咨询室重要的一个考量。

    说白了,既然承担了租金等固定成本,那么如何活下去就成了第一要务,终究这是一个商业机构,不是做慈善。其运营方法更多的像一个小公司。

    第二个特点就是咨询形式的转变了。

    我是一个专门研究了多年催眠治疗临床的咨询师,在很多咨询案例中我都会尝试催眠治疗,有些情况下,比如分离转换障碍,催眠治疗的效果出奇的好。

    然而在工作室的合伙制度下,我明确要求了催眠、NLP、家排的禁用。别问我为什么。

    我们会更强调使用动力取向的长程咨询。而尽量减少行为认知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长程咨询也是稳定的收入来源,比较符合商业特性的需求。

    在地点和周期的安排上,也变得很固定,你约的时间不到那你就空了一周,不再有其他时间能安排给你。不像我在咖啡馆的单间咨询,提前一两天打好招呼可以机动。地点上,也不太可能允许我和咨询者约在动物园乃至滑雪场咨询了。

    第三个感受就是市场化的思路

    既然是一个商业机构,那么品牌、传播、口碑这些概念就变得有必要了。要建公众号传播,要和电台合作,还有一大堆如地图标注和分类信息广告这些工作。不管多厌恶,但没办法避免。

    第四,有过海外从业经验的咨询师都会知道,在欧美国家挂靠一家咨询机构可以获得非常大的个人提升,机构会提供多种技能晋升的培训,会配备专门的督导来矫正咨询过程。这种情况就使得:1,哪怕是没有什么个案经验的心理咨询入门者也可以进入机构通过大量训练和针对学习快速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很多机构都有培训生计划,承担起了从学校毕业到从业者之间的桥梁。

    2,已经有了足够个案经验的人可以在某些细分领域获得更多的帮助支持,在某一个方向或者多个方向上精耕细作。

    而在国内则不同了,

    1,我们没有太多精力和财力成本去发展青年梯队,这个青年不是指年龄,是指从业者门槛。国内大量从学院临床心理学毕业的学生要想进入职业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还需要大量的后续学习和实践,在动辄五六年的学习实践过程里花费个二三十万是很正常的。这部分费用我们负担不起,其实我们很想能承担这样的角色,但目前我们还没有这样的实力。我相信国内很多咨询机构也是这样的处境——意愿强烈,但是没办法,活下去就已经很艰难了。

    2,只能通过合伙人制度,将在不同细分领域各有专长的咨询师聚集在一起,一方面将咨询规范化稳定化,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转介。其实终究只是一个利益扩大化的过程。说的直白些,只能在成熟的圈子内玩一玩,形成不了什么影响。

    那种刚毕业时身肩重任的使命感还在,可在现实面前已经卑微的抬不起头了。

  2. FuHouzhi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邀 @刘柯。先说一下个人经历:1.刚毕业刚毕业进入某教育机构心理咨询团队,后期开始兼任负责心理咨询产品推广工作;2.协助我师傅开办个人心理咨询中心;3.和朋友合伙开心理咨询中心。

    (如果你问我为啥我没有自己的机构,我会骄傲的告诉你因为我没钱)

    所以我想分三部分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先挖个坑,一会儿上班了再详细写

    • 在教育机构做咨询师

    我当时所在的机构,可能是全国唯一一家有正经心理咨询产品的教育机构,主营业务还是语数外补课。因此短期内看不到心理咨询的成本究竟有多高。但后来将心理咨询项目独立核算,也就是说单独划分出场地、人力、市场、运营成本出来,结果就发现妥妥的入不敷出,基本上心理咨询团队的月收入能够摊平成本就不错了。

    当时团队最多的时候有近20名一线咨询师,最少的时候大约在12-13人。咨询量最高的咨询师月咨询数在60-80小时左右,最低的在10-20小时左右,中间层则在35-45小时之间。咨询费根据各种激励绩效考核,平均在20%-15%之间,最高能到30%。也就是说来访者缴费*15%=咨询师到手咨询师。

    从这个角度我得出一个结论:心理咨询来访者数量与相应的各种成本成正比,尤其是以传统的方式做市场,例如地推、电话、报刊、媒体、路牌(对,就是你在天津大马路上看到的xx路或xx道下面的广告)等。

    像这种在教育机构或者学校、公司做心理咨询,面临最大的问题便是平衡多方面的利益。例如从机构角度来说,如何能够留住来访者接受长程的咨询才是最重要的,最好是每周咨询7次每次2小时,这样才能够尽快消耗来访者的费用,从而鼓励其进一步消费。但这明显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所以心理咨询产品一直是以“高冷”的姿态存在于整个机构。

    另外的阻碍便是与销售团队之间的矛盾。销售更希望能够给客户去营造一个高大上天下无敌一针见效的产品形象,把心理咨询包装成为包治百病的特效药。更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销售同学们希望勾起客户的“冲动”,通过冲动去完成消费行为。但心理咨询却是个很冷静的东西,所以很多时候咨询师在初始访谈要替来访者消化更多的冲动。

    最后一部分便是心理咨询的正常脱落。心理咨询搞的是来者不问去者不追原则,因此如果来访者觉得咨询帮不了自己,或者自己当时冲动消费了,咨询师会尊重来访者的意愿。但在商业层面上,这种尊重就必然会损伤一部分机构的利益和销售的利益。

    综上所述,心理咨询和当代很多商业模式不同,它很有可能被定义成一个“不为挣钱”的产品。

    • 帮我师傅开咨询机构

    很多心理咨询师都走这样一条路:先让自己有名,然后再开机构。其实这是一个很稳妥的路线,因为你将减少开机构前期的推广成本。我师父走的就是这个路线。

    场地是在天津郊区的郊区的郊区,租的是住宅一楼,面积大约是90-100平米,两室一厅,南北通透,租金在1000-1500之间(避免透露商业机密)。也许当前很多心理咨询机构都会租这样的场地,可能是居民楼,可能是公寓(40年产权商水商电一梯十户这种),因为这样的场地远比写字楼或底商的成本低。

    在经济相对不太发达的地方做咨询,团体就比个体的更有优势了。尤其是在咨询师个人的影响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招募一个团体就不再困难,而且团体可以有更多的来访者加入,同时也就有更高的利润率。个体咨询单笔收入虽然更高,但要消耗咨询师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成本。因此,做家庭治疗可能就是更不合适的一种选择了。

    如果按照咨询师个人号召力来开机构,必然就会进来很多关系较为复杂的来访者,例如同事的闺女、领导的外甥、自己过去来访者的亲妈等等。而且来这种机构的来访者通常不愿意找别的咨询师,尤其是在大当家的和其他咨询师有年龄差异的情况下。

    此类个人营业的机构在国内其实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但质量和影响力却小的可怜。此类结构如果只做咨询的话,也许只能到平摊成本的效果。最终如果想要盈利的话,还是得靠机构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例如承担政府项目、与企业合作搞eap、与学校合作、与各路心理学大师合作搞咨询师职后培训、以及获取咨询师资格证书报考资质,搞咨询师二三级培训等。

    • 和朋友合伙开机构

    依然保持租赁公寓的模式,不过这次有了更多商业化的思维。例如我们正是在社群最火的时候搞起来的机构,因此带有大量的社群文化。因为也是一个比较忠诚于技术的机构,所以很多商业行为都会受限,都仍然在期待用“来者不问去者不追”的思路来开展工作。也因此导致机构发展缓慢。

    慢慢的你会发展,独立开机构最大的阻碍仍然是培养市场,而非咨询师的个人能力提升。天津并不算一个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在思想上相当保守的城市。本地人的消费习惯更实际,通常不愿意为非实体产品付费。更重要的是……

    本地的幽默文花实在是太有疗愈意义了,你上公交随便找个人就能把自己的心事聊一路宣泄宣泄。也因此我们曾对天津人做了心理分析,天津人擅长使用幽默的心理防御机制;听相声的传统让天津人有很好的倾听能力(好的咨询师相当于半个捧哏);最后,天津人用幽默表达攻击性,整个社会文化都在帮助人们消化这一部分。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城市搞心理有它独特的难度。

    • 自己的一点感悟

    我之前胡扯了一篇心理咨询市场就是一场三国演义 – 多功能怪人志 – 知乎专栏,基本上就把我这两年摸爬滚打的一点奇思妙想写进去了。你们可以参考。

    目前咨询师想要独立开机构活下去,还是要有自己的宣传渠道。但它就意味着你的机构也许永远是个作坊,永远不能成为“公司”。我曾经参考过教育机构、足疗店的商业模式,但发现这类机构技师水平并不高,而且缺少后期培训,机构对从业者的培养成本偏低。另外参考过明星的模式,找一个经纪人或经纪公司包装一名咨询师,但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咨询师可能只有极少的时间去接待个案,而且咨询费可能要上涨到2000+,不能服务更多的人。更多的时间还是开讲座、上电视(比如乐嘉那种玩法)。我想这条路也不是很多咨询师想要走的。

    所以,我想说目前国内咨询师想要混好了,基本走三个路线:

    1. 地头蛇路线:开个低成本的小机构,凭借自己的人脉和技术发展。目前我就属于这种。
    2. 高级背景路线:比如你有xx大学教授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你的广告牌。
    3. 大师路线:被包装成为了不起的心理学家,然后供大家娱乐消遣。

    当然,三者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比如你要是给我几百万几千万的,我也把自己包装成xx大师然后再电视上吹个牛逼什么的。

  3. 打飞机
    理由
    举报 取消

    非常的困难哟,你懂得

  4. dom lee
    理由
    举报 取消

    认识一些该领域的大神,从比例来看,工作室成名的是极少数。

    我所接触到的心理咨询机构来看,成名的都已经进入了一种走火入魔的状态。

    我所认识的那个机构将道家佛家的东西参杂在一起。心理学本来是一门软科学,加入这类东西以后基本就是想要脱离科学的框框走向宗教。

    事实上,这样的发展模式反而广受青睐。

    所以,从个人经验来讲,大部分人对心理学的理解可能还在神学的范畴。

  5. 才大千
    理由
    举报 取消

    受到弗洛伊德当年被几个贵妇包养的启发,于是希望能找几个有钱人做”精神分析取向的自我成长主题长程动力学疗法”。

  6. 花信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是应届心理学本科毕业生,今年学校招聘招心理学的很少,基本上都是教育培训机构,或者特殊教育机构,班里很多同学都选择考研,最后就是大学心理老师兼职咨询师吧,能够单独开设心里机构的真的很难,很多都是附属于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7. 姚昆玉
    理由
    举报 取消

    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生,本科、研究生这些年,做了很多公益及社会实践,挽救过几个想自杀的、曾经自杀过的人,又反复的……对心理咨询机构及心理咨询的使命的感受比较深刻。虽然入职时间不长,但思考了很多。上面的回答中,也激发了我产出类似的这感触,我之前在一家很小规模的心理咨询机构做全职的心理咨询师,虽然业务量很少,但体会到了求助者对咨询师的态度、渴望、感激,有时候有自己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求助者会认为找心理咨询师就是要帮着做决策。

    小的心理咨询公司的业务面很广,涉及到很多企业、政府等,服务的群体种类、年龄也很多,个案咨询以及团体咨询……但业务量比较少,收益的甚至连租金、成本都不够支付。体会到很多发展瓶颈。后来去了一家超级大的上市公司,依旧做的是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我一直想自己创业,做点心理的事业,看来光有一腔热血是不行的,要多做思考,多想想如何解决现有的咨询行业的弊端。当然了,国内心理咨询的发展进度、国家政策都会影响到开咨询公司的难度和收益率。

    此外,如何让消费者愿意购买你的服务,更要好好思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多去发现,了解前沿动态……

  8. 光翟
    理由
    举报 取消

    码着,等我开了再答

  9. 紫鈊
    理由
    举报 取消

    吃土~

    吃土~

    吃土~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10. 等等
    理由
    举报 取消

    非常不好的体验,你懂得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