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为何不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却选择与奥匈帝国结盟导致双线作战的战略困境?

理由
举报 取消

一战前与俄国有严重利益冲突的是奥匈帝国而非德国,此时德国如果选择与俄国结盟对付奥匈帝国及英法,不但可以避免双线作战的不利战略态势,还可获得俄国这样实力远强于奥匈帝国的战略盟友。一战结果应该就是二战初期欧洲战场的重演:法国战败,英国退守本岛。 德国和俄国两大陆权国家进而瓜分欧洲大陆:德国吞并奥匈帝国及意大利北部并占领罗马,完成东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的再次统一,从而可以继承西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地中海西部地区的法统;俄国则将巴尔干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特别占领是其梦寐以求的君士坦丁堡,从而继承东罗马帝国统治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法统;法国被肢解形成类似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中德意志邦联的情形;英国势力在百年战争之后再次完全绝迹于欧洲大陆; (在无外部势力干涉的情形下)此时欧洲大陆形成德意志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之间的对立平衡;日耳曼人与斯拉夫人之间的民族对立、基督教与东正教之间的教义之争、东西罗马帝国之间的法统之争,最后导向欧洲大陆的统一主导权之争。

2017年4月28日 10 条回复 2247 次浏览

回复 ( 10 )

  1. 匂宫出梦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邀

    我先说结论:不是因为德国故意不选择同俄国结盟而选择了奥匈作为走卒,而是正因为德国无法同俄国结盟而不得不选择奥匈作为同盟

    很多人都觉得德俄只要联盟就会让德国自动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对这一情况没有成为现实而大为惋惜,并且其中有些人为此痛骂威廉二世中二病发作赶跑了俄国。

    诚然,威廉二世确实是一个中二病,但是德俄无法保持同盟真的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吗?

    如果仔细审视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早在俾斯麦时代,德俄关系就已经大为松动,双方已经为了关税问题和巴尔干问题闹得很不愉快,只是因为当时德国还没有明显地挑战欧洲既有秩序,所以还维持着表面上的友好而已。

    1890年俾斯麦去职,1892年亚历山大三世就和法国签订了同盟条约,难道短短两年间一个世界性的大帝国的外交政策,就完成了整个调转180度的华丽转身?

    不,1892年的转身,在1892年之前就已经潜藏了阴影,甚至可以说,哪怕俾斯麦依旧在,这个致命的阴影还是会终结掉德俄关系。

    这个阴影就是德意志帝国本身。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业革命的进步,德意志帝国慢慢地从之前的一般列强变成了难以想象的庞然大物。它本身太强了,强到了可以压服欧洲大陆上的任何单个强国,只有他们联合起来才有抵抗的希望。

    在欧洲大陆,这不是新鲜事,事实上这种情况是常事,哈布斯堡、法兰西都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然后都毫无例外地引发了其他强国联合起来的围攻,德意志帝国面临的是一次新的重演——而且是必然的重演。

    题主你在问题描述里面说的一大堆分赃,固然说得十分好听,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却无法解决——要是俄国帮助德国打赢了世界大战,德国在战胜之后不认账怎么办?或者他把俄国当成了侵略目标怎么办?谁来保证他不会这么做,谁又来帮助那时候的俄国?

    一个国家的行事,是不太讲究道义的,实力和利益才是总体的枢轴,如果德国通过击垮西欧得到了中欧和西欧的霸权,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他们可以停下扩张的脚步,反而可以预见到德国人会马上把矛头指向大陆上仅存的强国俄罗斯(正如1941年希特勒所证明的那样),即使不是立即开战,这种战争也肯定为期不远。

    这种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其例,比如两宋联金抗辽和联蒙抗金,每次都会成为获得了支配霸权的盟友新的侵略目标。

    所以,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权不受侵害,俄国人和英国人一样,都希望维持欧洲大陆上的实力均衡,一旦大陆失衡,出现一个统治性的霸权,那么俄国要担心的是侵略(第一次是拿破仑,第二次是希特勒,他们都曾是俄国的盟国或者准盟国,但是他们获得了霸权之后马上对俄国开战),而不是兴冲冲地瓜分这个瓜分那个。

    所以,很遗憾,尽管设想“德俄联盟”瓜分欧洲十分有趣,但是这是不会实现的梦想,这是国家利益使然。

    威廉二世并非没有为解决俄国问题作出努力,在日俄战争之后,他曾诱骗沙皇尼古拉二世签订了《比约克条约》,约定两国结成防御同盟,互相不开战,但是当沙皇带着条约回国之后,却马上被群臣所阻止,最后条约只能不了了之,充分地说明,在君王任性的战争与条约之下,还有更为重要的国家利益在主导着一个国家的行动。

    所以,哪怕德俄有什么样的密约,最后谋求欧洲霸权的德国还是会和谋求欧洲实力均衡的俄国发生剧烈冲突,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除非德国不谋求欧洲霸权,或者俄国人甘愿当德国人的走卒。

    这两个条件都不成立,所以德国人最后只能发现,那个没有太大野心、并且甘愿接受德国领导的奥匈帝国,才是他的忠实盟友。

    完毕。

  2. 高林
    理由
    举报 取消

    首先是德意志帝国根本没有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想法。1870年以前的普鲁士的想法就是联通自己的两部分领土,并且保卫自己的安全,这种安全是两个层面上的,一个是国际政治意义上的,那就是扩张之后的大普鲁士在国际秩序里的安全,当然北德意志联邦宪法和德意志联邦宪法还有皇帝宣言把这个大普鲁士隐藏在小德意志帝国背后,那么它也就自然的表现为德意志国家的整体安全,还有在国内政治上的,这个意义上说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帝国的组织层面的,那就是普鲁士国家首选要在德意志帝国之内继续存在下去,同时普鲁士对帝国的独霸不能受到挑战。还有一个是阶级意义上的,那就是以霍亨索伦王朝为旗手的普鲁士地主对普鲁士国家的独霸也不能受到挑战。这是德意志帝国40年政治运作里掌握绝对优势地位的右派一切政策的根本。

    我这段话看起来有点费解,原因在于我是逆推的。如果我们把顺序调转过来就明白了,普鲁士的容克贵族把持着普鲁士国家,而霍亨索伦王朝是他们的领袖和代表。1815年合约给了他们一片领土上不接壤的西部领土,他们想要把横亘在这两片领土之间的汉诺威王国、黑森-卡塞尔、拿骚吞并掉。但是又无法冒挑战维也纳合约缔造的欧洲秩序的险,只好利用此时蓬勃发展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来掩盖自己的本来目的,给自己的扩张普鲁士涂抹上一层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色彩。所以当他们真的战胜了奥地利、法国之后,他们也不得不把自己深刻的卷入到德意志民族统一的事业里去了,所以他们想要保障德意志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但是这个目的与保证普鲁士的完整和王权相比是次要的,跟保障普鲁士贵族和特权相比就更是次要的。

    所以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德意志帝国在它四十八年的历史当中,其实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它到处耀武扬威煽风点火,但实际上它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也没有一个势在必得的目标。它像斯巴达人一样因为恐惧而炫耀武力,德意志帝国的外交的支配力量是恐惧,是对帝国内部和外部的敌人的恐惧。

    1871年合约深刻的伤害了法国人,所以它惧怕法国人复仇,因为惧怕法国人复仇所以它惧怕法国和俄国联盟,1866年的战争深刻的伤害了哈布斯堡王朝,所以虽然它跟奥匈帝国结为同盟,但是它对一个哈布斯堡主导下的德意志神圣同盟的复仇战争忧心忡忡,而且这个唯一可靠盟友的长期衰弱症背后,正是俾斯麦主导的威廉街,对布达佩斯马扎尔民族主义者的支持和煽动。

    四十年间的德意志帝国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政治上的动力,只有简单的条件反射式的应急性处理。这不是英国外交部那种居高临下的“就事论事”。而是一种政治老年痴呆。德意志帝国把持在把持着皇帝的俾斯麦手中,俾斯麦窒息了所有的其他政治家和政党,把他们至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地步,整个国家的政治原动力来自官僚,而官僚系统又被俾斯麦贬低到事务性公务员的程度。

    所以俾斯麦自诩他的外交是在玩七个永不落地的球,但这种耍杂技走钢丝式的外交手段,是一个威廉街辛苦阅读文件的公务员理解的外交,是建立在文件、报告、备忘录、电报、基础上的技巧的外交。而不是服务于具体的目标的政治手段。

    题主提出了一个看起来更可取得世界大战的胜利的外交道路,但是德意志帝国没有人想打一场世界大战。它的外交也不是为了打一场世界大战服务的。至于德意志帝国到底想干什么,我认为德意志帝国的目标,就是什么都别干,维持现状。让腓特烈大帝留给普鲁士的东西平安的进入二十世纪,就是德意志帝国统治阶层的理想。

    而这一点和奥匈帝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1867年到1906年奥匈帝国同样没有明确的目标内部分裂把它弄成欧洲外交上的黑影,但是从1906年艾伦塔尔就任外交大臣,在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大公的支持下,帝国有了新政策那就是巴尔干政策。在战前几年的外交里维也纳成为发动机之一,虽然主要是给威廉街惹麻烦,但奥匈帝国是在追求某个准确的目标的那就是向爱琴海挺进。而威廉街从1870年到1914年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在为这些错综复杂的利益服务,尽量让他们都留在自己的体系内,就像一个谁都不想得罪的老好人,但又不肯放弃自己的任何利益,最后几乎沦落到没有朋友的地步。

    然后我们再看看为什么即使不是为了打世界大战德国也不可能跟俄国结盟,三皇同盟是1870年代的产物,那时候的德国、奥匈帝国、俄国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均衡,但其实相差不大,这三个国家都把持在地主贵族阶级手中,这三个国家的资产阶级对它们的君主和贵族来说都是麻烦,而且它们都刚刚经历了一些麻烦事,所以希望维持欧洲的和平和现状,这就是三皇同盟。但是在俾斯麦去职的时候德意志帝国已经先于其他两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俾斯麦统治的是一个东部领土几乎没有像样的工商业的农业的普鲁士,但当他被威廉皇帝一脚踢下台去的时候,他背后是一个工业人口已经超越农业人口的德意志帝国,他执政期间对俄国农产品的保护性关税已经激起了俄国的强烈愤怒,俄国人因此对德国采取报复性手段,规定任何外国人不得在俄国持有土地,这一条对德国贵族来说打击巨大,第三任帝国宰相霍恩洛厄侯爵就因此蒙受巨大打击。而这种农产品问题上的矛盾实际上已经严重的损害了两国关系,因为当时这两个国家的掌权阶级都处在灾难的边缘,进口的殖民地农产品,正把欧洲地主的利润挤的越来越低,而近代的优雅生活的成本却越来越高。

    一个普鲁士的伯爵夫人一年只在买圣诞礼物的时候去一次柏林,而且她还只舍得买三等车票,那是铁路方兴未艾,三等车厢为了防止男性乘客威胁女性乘客会给女性乘客分发钢针防身的时代。俄国的地主也好不了多少,俄国地主正在走向破产。所以这两个大君主国的地主都迫切的需要他们掌握着的政府来帮助自己,所以他们必然成为互相竞争的两极。

    俾斯麦去职之前他已经对德俄之间的同盟关系失去信心了,他儿子作为外交国务秘书曾经坦率的表示,再保险条约大概可以在我们对法国开战的时候拖住俄国沙皇一到两个星期,因为它终究是一个同盟条约,但也仅仅是一到两个星期而已,因为它也仅仅是一个同盟而已。

    1890年继俾斯麦之后出任帝国宰相的卡普里维之所以没有续签再保险条约,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所以他希望在关税问题上和俄国谋求妥协,让比已经工业化了的德国与更加依赖农产品出口的俄国和解,让俄国农产品得以输入德意志帝国,从而改善德国的工人阶级生活水平,同时也改善德俄关系,但是结果呢?

    虽然德意志帝国的工业化已经取得了成功,虽然帝国农业人口已经下降到比工业人口还低的程度,但是普鲁士地主的政治能量远超其他任何阶层,这个阶层立刻抛弃了他们反动、保守、忠君和虔诚的新教徒的假面具,跳出来组织集会、递交陈情书,并且表示要在德意志帝国议会里跟天主教中央党合作,要“抗争到皇上听从我们的呼声为止”。最终卡普里维只能下台。

    综上所述,德意志帝国和俄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相似,都是未工业化的农业国,而且国家权利把持在地主阶级手中,但是俄国的体谅更大,所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它被德国甩下了,但是工业化的德意志帝国又无法摆脱地主阶级的控制,所以在经济上边缘化深知趋于破产的地主阶级依然能够决定帝国的道路,所以他们不可能接受另一个可能威胁到他们仅存的那一点农产品市场份额的俄国作为盟友。

  3. 知北游
    理由
    举报 取消

    你自己不是已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么,在真实的世界里,德国吸取了一战中两线作战导致战败的经验教训,结好俄国,先收拾英法,然后呢?法国投降之后,英国靠着英吉利海峡和强大的海军始终拿不下,这个时候,军国主义的德意志帝国要如何释放自己的内部矛盾呢?你以为在欧洲大陆只剩下两个强权的时候,他们不是想着互相吞并却会和谐友爱么?如果是后者,那事情根本就发展不到这个地步。

    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之后,德国便已经是欧洲秩序最大的挑战者甚至是颠覆者,德意志帝国不是从前普鲁士那样的阻挡法国的炮灰,而是把曾经欧洲霸主踩到脚底下的恐怖大国。一战和二战爆发的时候,德国有欧洲最发达的工业和铁路网,德国的人口几乎是英法两国的总和,注意德国的人口不是像俄国一样的灰色牲口,也不是像奥匈帝国一样的民族马赛克,而是欧洲受教育程度程度最高的单一民族人口,英法的人口素质虽然和德国不相上下,但是各自只有三四千万人口的英法怎么能单独挡住当时已经八千万人口的德国?一战刚开打法国就动员了四百万人,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动员了起来,而德国甚至还没发全力。一战如果没有俄国人在东线,那么我们已经在二战中看到了结果,法国几乎必然沦陷。而法国沦陷之后德国的行为我们同样可以在二战中看到,便是入侵俄国,奥匈帝国或是意大利参战不参战、站在哪边甚至根本无关痛痒。而一战中俄国的实力比二战中苏联的实力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打败法国之后,俄国凭什么与虎谋皮,奢谈平分欧洲?

    二十世纪上半页的欧洲历史,就是德国崛起、也是诸大国齐心协力遏制德国崛起的历史,不是德国选择了奥匈帝国或者意大利当盟友,而是其他所有有野心、排的上号的大国都会把德国当作敌人,只有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这种当时已然是二流的角色才会心甘情愿当德国小弟。

    为什么关东六国要结盟和秦国作对呢?为什么韩国、魏国会率先投降而赵国、楚国却要战斗到最后一刻呢?意大利、奥匈帝国就好比韩、魏,而英、法、俄就好比赵、齐、楚。德国空前膨胀的实力和空前膨胀的野心,同样给德国带来了空前强大的敌人。

  4. 尤里熊
    理由
    举报 取消

    其实比较微妙的是英德关系,德俄关系匂宫出梦说的很好了,扩展的说下英德关系是怎么变坏的。

    英德关系曾一度非常好,三国协约中英国的加入也是到了快大战前才,关系就在于法国、俄国和英国对于殖民地的争夺,这时的英国把德国作为欧洲大陆上对抗法俄的潜在盟友来看待,而且两国王室的姻亲渊源十分浓厚,英国王室实际上是德国人

    但由于德国工业的发展寻求市场,英国殖民地是最大的市场,当时开拓和保卫海外市场最好的方法就是有一只不错的海军,德国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军,德国和英国只隔着北海,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少,舰队集中在本土,英国舰队分散在全球,德国产品在欧洲和全球从低价商品到中高端逐步渗透

    一系列原因构成逻辑链条——开发海外市场,建设强大海军,引发英国忧虑,贸易摩擦增多,开发海外市场,争夺殖民地,引发英国忧虑,贸易摩擦增多,互相关闭市场,贸易摩擦增多,开发海外市场

    英德矛盾逐步激化,要不是同时期法国和俄国也在和英国进行激烈的殖民地争夺,英德矛盾早就变坏了

    同时德国为了保证自身安全,必须要有称霸欧洲的陆军,现在为了自身发展,还需要有一流的海军,英德偏偏又这么近,英德不变成死对头也不行

    于是乎,殖民地争夺告一段落,英国就很快加入三国协约,维护欧陆平衡,也是维护自身安全

    一战后,德国追求自身安全的情况没有变,英法相对安全,想把更多经历放在经济上,德国就开始从军事要经济,要安全

    二战后,苏联威胁西欧,西欧大家都不安全,被迫抱团

    冷战结束,俄国远在天边有波兰等国挡住,欧洲内部一体化,大家都不搞军备竞赛,只在经济上竞争

    如果俄国没有再次威胁中西欧,而欧洲内部再次分裂,德国也会快去练成新军队抵抗威胁,哪怕这种周围国家都反对我的威胁只存在于脑子中,而法国肯定也会刺激性的加强军备,英国也会

    至于中美,应该感谢太平洋足够大,人民海军足够弱,在人民海军没有成长为能够打败美国一个舰队(非航母作战群)前,他不是威胁,两个前不值得针对部署,三个前不值得毁灭,如果有一天我国海军军事实力到了美国的三分之二我们还没有发生战争,那么只能说感谢核武器被发明出来了。

  5. 闲吟客
    理由
    举报 取消

    从地缘的角度,德国崛起之后和法国俄国的矛盾是结构性的,德国的两线作战基本上不可避免。法国俄国都不希望身边有一个远强于自己,甚至强于欧陆其他国家之和的超级大国,因为后者的存在对两国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而且法国俄国没有直接的地缘矛盾,二者的最优策略都是远交近攻,结盟是必然的。

    德国如果想在英法俄中找一个结盟,从地缘的角度反而是英国的可能性稍大。普法战争后法国俄国都在与英国积累地争夺殖民地。事实上俾斯麦也一直极力支持法国海外扩张,以图激化英法矛盾。但是随着德国过于不断发展,打破欧陆平衡,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威廉二世个人野心开始海外扩张大建海军,与英国构成全面竞争,最终把英国推向法俄的怀抱。

    德国的困境是由地缘决定的,即使短期内能通过巧妙外交的手段缓和,长期来看也很难避免。唯一可能的解决方法是,趁法国表面上还是欧洲最大的威胁时彻底削弱法国。普法战争时,法国人口3800万,而普鲁士控制的北德意志邦联总共3200万。之前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与英国结盟中打败俄国,在意大利打败奥地利,表面上处于国力鼎盛期,并在海外各方向扩张,例如法属印度支那,西非各地,墨西哥第二帝国等等,还曾试图吞并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卢森堡甚至比利时,对欧洲各国都是最大威胁,大概相当于一战前德国的地位。当时各国完全没想到普鲁士迅速取得胜利,反而担心法国取胜并因此打破欧洲均势。如果俾斯麦1870年不仅拿回阿尔萨斯-洛林,而且把边界推回到1548之前,大概是马斯河-罗讷河一线,将能大大削弱法国,使其在未来的战争中无险可守。

    这样对英国来说,几百年的头号对手被严重削弱,而德国将会永远陷入与法国的仇恨中,这将是英国喜闻乐见的(当时阿尔萨斯-洛林之外的居民母语不是德语,如果仅仅拿回阿洛未必会彻底令德法关系不可逆转地恶化,事实上俾斯麦在战后正是抱有这种想法而支持法国在非洲的扩张)。当时英国也很难预见到德国如此迅速的崛起并在几十年内彻底打败欧陆的平衡。德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1871年至战前人口从4000万猛增到6500万,而法国则是从3600万增长到不到4000万,这在当时很难预料到。而当时普俄关系也远强于俄法关系,二者同样是意识形态保守,有着传统友谊,法国则因支持波兰起义而得罪俄国。

    此后致力于消化西部领土,并继续联合各国反对法国,支持英国在非洲扩张并从中分得一杯羹。法国在非洲的大部分殖民地都是在普法战争后在德国的支持下攫取的,没有西非北非的广大殖民地法国更不是德国对手。这样即使各国最终发现到德国已成为最大威胁,如同历史上发生的那样,由于法国的削弱,德国因得到西部领土和本属于法国的非洲殖民地而更加强大,西线开战后很可能再次迅速取胜,如同普法战争和二战中那样。

  6. 瓦尔哈拉
    理由
    举报 取消

    不邀自来。高票答的比较完整了,鄙人补充推荐一本书吧。

    题主如果对这个问题非常有兴趣的话,徐弃郁有本著作叫《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书不厚,但是比较详细地还原了二德子的战略怎么一路从俾斯麦时代转(zuo)换(si)到一战前的模样。

  7. 李雷
    理由
    举报 取消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地缘政治的基本原则……远交近攻。

    当两个国家实力相当,且距离不远的时候,必然存在矛盾。

    但是远方的国家不会染指你的土地,所以联合远方的国家,和近处的国家保持警惕,就是必然的了。

    俄国一直将自己定位为欧洲国家,所以和德国有矛盾。

    有个例外,就是可以联合近处的弱小国家。

    春秋战国时候的中国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解释。远方的秦国打败了中原敌视的各国。

  8. 玄睛
    理由
    举报 取消

    地缘政治上因为南欧和巴尔干。奥匈和俄国,德国只能选择一个,最终他选择了奥匈。

    经济上因为法兰西高利贷帝国对沙俄的资本输出。

    根本上,是因为德国战略错误,德国糟糕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它必须非常小心点运用外交的武器。

    然而我们都知道,威廉二世在这方面基本是一个逗逼。

  9. 杨时允
    理由
    举报 取消

    还可获得俄国这样实力远强于奥匈帝国的战略盟友?

    是哪方面的数据告诉题主俄国实力远强于奥匈帝国?

  10. 阎小羊
    理由
    举报 取消

    【正经回答前先放一个中二病的故事】

    要想看威廉二世的中二有多大程度上毁掉了德俄和英德同盟,可以看看这部纪录片,带给你一个炒鸡中二的德皇2333

    【BBC】皇亲间的战争

    (说一战纯粹是一大家子打架,你信?)

    ————正经回答的分割线————

    纪录片归纪录片,我个人是同意高票答案的,不认为仅仅一个中二的皇帝就可以毁掉德国外交的。

    对于德俄同盟的设想,其实用知乎上常见的一句话就能回答:

    先问能不能,再问想不想。

    德国当然是想和俄国结盟的,不然也不会有一开始的三皇同盟。

    但是问题在于德俄同盟的关键不在德国,在俄国。而关键的俄国恰恰又对德国心心念念的这样一个同盟并没有特别浓厚的兴趣。

    1875年德国稍微一威胁要进攻法国,除了法国之外反应最激烈的是谁?俄国啊。仅从这一次就能看出来,俄国从一开始就没把德国作为盟友看待。对于德国而言,德俄军事同盟一厢情愿更多一些。

    要怪只能怪你德国这样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庞然大物,怎么能让俄国放心呢?这时候的德国又不是拿破仑战争时期那一群人人蹂躏的小邦们,而是一个实力完全可以和自己匹敌且与自己相邻的大国。如果和它结盟,有一天联合自己干掉了法国(甚至英国),下一个会不会就轮到自己了?对于俄国而言,这种危机感产生的不信任绝对比对法国共和佬的不信任感强得多。

    当然,即便自己的热脸贴了俄国的冷屁股,德国在1890年代之前对俄国还是深情依旧的,不然也不会有再保险条约。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俄国已经可以对德法两国待价而沽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再保险条约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保险的作用,换你是俄国你会在意吗?

    所以啊,还是那句话。

    国家呐就都不知道,自己就不可以预料。你一个国家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和别的国家的意愿的。

    识得晤识得啊?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