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谷歌收购deepmind等公司都是来自英国
喜欢有作品的人。都来看了,就关注一下我的AI专栏https://
在过去的几年,英国的确诞生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
2011年,惠普宣布完成了104亿美元收购擅长语义处理的英国人工智能软件公司Autonomy。
2013年,亚马逊用2600万美元收购英国创业公司True Knowledge(类Siri的产品);2014年,DeepMind又被谷歌以约4亿英镑的价格收购旗下,Goolge还收购了Dark Blue Labs, Vision Factory两家深度学习相关的公司。
到了2015年,VocalIQ(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公司)又被苹果收购,价格不详;就在今年,另一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SwiftKey(智能键盘)又被微软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Twitter也在今年6月份宣布1.5亿美元收购伦敦的机器学习和视觉处理技术开发商MagicPony。近日,三星公司又低调投资了英国人工智能芯片公司Graphcore,他们研发的智能芯片可帮助数据中心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效率,融资共计3000多万美元。
英国之所以盛产大量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得益于诸多的因素:
英国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学术重镇,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以及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等都在人工智能以及机器学习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
英国一些享有盛名的人工智能公司,在单独成立之前,最初都是作为这些学院的研究项目而存在。例如,True Knowledge和VolalIQ最初一直是剑桥大学的研究项目,Dark Blue Lab, Vision Factory由牛津大学资助,Magic Pony由几个帝国理工的研究生创办,而DeepMind、与这些高校联系紧密。
英国还存在大量的机构,帮助孵化大量早期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或者提供退出途径,形成了产业链。在牛津的Isis Innovations 和剑桥的 Cambridge Enterprise就是有名的「技术转让公司」:他们帮助大学里的创新技术商业化,确保学校或者个人获得回报。Cambridge Enterprise表示该机构在2014/15年的股票变现中赚取了2.18千万美元。
而位于伦敦的Entrepreneur First机构则是帮助有技术能力的人来寻找联合创始人,进而成立一个科技初创企业。
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从2013年开始,卡梅伦政府打出了“未来50(Future 50)”的口号,一些核心创业企业得到了政府各种各样的支持。仅在伦敦,两年内就有12000家创业企业诞生,而在英国全国,数量达到了90000家。每年的销售增长率高达33%。
总之,英国形成了一个让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人工智能相关的创业者取得成功的生态系统。
还有一些其他的背景:
比如英国是个喜欢科幻和人工智能的国度。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3年)的“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是英国人。
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2001太空漫游》(Space Odyssey)也是源自英国的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英国播放时间最长的电视剧《神秘博士》也是各种人工智能。
在着这种文化洗礼下成长的青少年们,成长为崇拜人工智能的新一代。
此外,在今年9月份,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简称 BSI)脑洞大开,发布了一套代号为 BS 8611的机器人伦理指南,全称为《机器人和机器系统的伦理设计和应用指南》。
这是第一个关于机器人设计上的伦理标准,比阿莫西“机器人三定律”全面很多,而这脑洞大开的背后也是人工智能在英国的迅猛发展。
这其实是个正常的结果,也侧面反映了英国在科研领域的成就被低估。
我们评估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或者产业实力的时候,除了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更多的时候可能会看这个国家的产业。比如美国,第一反应就想到是个工业,文化,教育,科技的强国,因为有很多世界500强公司的总部都在美国,很多世界顶尖大学也在美国。而提到英国的时候,会感觉工业实力不如德国,教育产业落后美国,而且在欧洲几乎不存在科技界的巨头,顺带着也可能感觉英国的科研能力一般。所以当我们意识到有很多厉害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会很惊讶。
而事实上,英国在科研领域的成果很出色,对于一个6000万人口的国家来说。然而在广义的工程领域,英国并不擅长将科研成果推向产业并转化为直接的效益,这是罗尔斯罗伊斯Executive里的一位成员在一次presentation中强调的。我觉得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欧洲和北美的资本运作很流畅,许多优秀的创业公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很快被巨头收购。而欧洲的资本流向美国的也很多,互联网这一点和传统工业有些不同,欧洲没有强烈动机去保住这些产业总部留在欧洲。
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业公司往往不需要对于产业应用有多么强的了解和强大的运营能力,技术的领先就能够让自己获得投资,那么科研成就转化为人工智能公司就显得很自然,这也间接解释了英国在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领先地位。
没有太多证据去补充了,供参考。
还有一个可能有关的原因,英国非常支持发展创业公司,做创业公司的创始人的话,股票套现的时候只要交不到10%的税。相比之下,收入个人所得税轻松50%,创始人弄得好能做成capital gain,还是20%。
(之前工作的公司老板是俩英国人,聊到的。)
这个回答其实是最中肯的。
应该和腐国没有足够多互联网公司吸纳高等学府培养的大批 计算机、人工智能 高材生有关,总要有个出路嘛(自己创建公司)。
杂草丛生的地方,必有肥沃的土壤。
因为UCL 的神经科学仅次于哈佛,但只有UCL 在伦敦。同时UCL 的生物医学更是欧洲第一,与MIT并列。
——DeepMind 创始人是这么解释的,他是UCL 博士,也是伦敦人。
因为托比昂曾经说过:“英国人在处理智能机械方面还挺有一套。”
因为以后那个叫国王大道的地区会有很多智能机械。
讲一点科研历史,欧洲在上个世纪好像是80年代(记不清了),启动过类似“人工智能”的国家级别科研计划,进行了10年,该计划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相关产业大批解散,很多人才由美国接收,这批人才后来助长了美国的信息科技革命,所以欧洲人工智能是有老底子在的;
ps:后来美国也启动了人工智能计划,效果显然也是差强人意,时至今日,中国这边又开始启动,要说对科研有促进作用是肯定的,不过效果绝对是呵呵的,只希望中国这边资本捧起来的智能泡沫破掉后国家的相关人才不要外流就好。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10 )
在过去的几年,英国的确诞生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
2011年,惠普宣布完成了104亿美元收购擅长语义处理的英国人工智能软件公司Autonomy。
2013年,亚马逊用2600万美元收购英国创业公司True Knowledge(类Siri的产品);2014年,DeepMind又被谷歌以约4亿英镑的价格收购旗下,Goolge还收购了Dark Blue Labs, Vision Factory两家深度学习相关的公司。
到了2015年,VocalIQ(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公司)又被苹果收购,价格不详;就在今年,另一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SwiftKey(智能键盘)又被微软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Twitter也在今年6月份宣布1.5亿美元收购伦敦的机器学习和视觉处理技术开发商MagicPony。近日,三星公司又低调投资了英国人工智能芯片公司Graphcore,他们研发的智能芯片可帮助数据中心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效率,融资共计3000多万美元。
英国之所以盛产大量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得益于诸多的因素:
英国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学术重镇,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以及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等都在人工智能以及机器学习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
英国一些享有盛名的人工智能公司,在单独成立之前,最初都是作为这些学院的研究项目而存在。例如,True Knowledge和VolalIQ最初一直是剑桥大学的研究项目,Dark Blue Lab, Vision Factory由牛津大学资助,Magic Pony由几个帝国理工的研究生创办,而DeepMind、与这些高校联系紧密。
英国还存在大量的机构,帮助孵化大量早期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或者提供退出途径,形成了产业链。在牛津的Isis Innovations 和剑桥的 Cambridge Enterprise就是有名的「技术转让公司」:他们帮助大学里的创新技术商业化,确保学校或者个人获得回报。Cambridge Enterprise表示该机构在2014/15年的股票变现中赚取了2.18千万美元。
而位于伦敦的Entrepreneur First机构则是帮助有技术能力的人来寻找联合创始人,进而成立一个科技初创企业。
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从2013年开始,卡梅伦政府打出了“未来50(Future 50)”的口号,一些核心创业企业得到了政府各种各样的支持。仅在伦敦,两年内就有12000家创业企业诞生,而在英国全国,数量达到了90000家。每年的销售增长率高达33%。
总之,英国形成了一个让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人工智能相关的创业者取得成功的生态系统。
还有一些其他的背景:
比如英国是个喜欢科幻和人工智能的国度。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3年)的“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是英国人。
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2001太空漫游》(Space Odyssey)也是源自英国的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英国播放时间最长的电视剧《神秘博士》也是各种人工智能。
在着这种文化洗礼下成长的青少年们,成长为崇拜人工智能的新一代。
此外,在今年9月份,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简称 BSI)脑洞大开,发布了一套代号为 BS 8611的机器人伦理指南,全称为《机器人和机器系统的伦理设计和应用指南》。
这是第一个关于机器人设计上的伦理标准,比阿莫西“机器人三定律”全面很多,而这脑洞大开的背后也是人工智能在英国的迅猛发展。
这其实是个正常的结果,也侧面反映了英国在科研领域的成就被低估。
我们评估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或者产业实力的时候,除了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更多的时候可能会看这个国家的产业。比如美国,第一反应就想到是个工业,文化,教育,科技的强国,因为有很多世界500强公司的总部都在美国,很多世界顶尖大学也在美国。而提到英国的时候,会感觉工业实力不如德国,教育产业落后美国,而且在欧洲几乎不存在科技界的巨头,顺带着也可能感觉英国的科研能力一般。所以当我们意识到有很多厉害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会很惊讶。
而事实上,英国在科研领域的成果很出色,对于一个6000万人口的国家来说。然而在广义的工程领域,英国并不擅长将科研成果推向产业并转化为直接的效益,这是罗尔斯罗伊斯Executive里的一位成员在一次presentation中强调的。我觉得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欧洲和北美的资本运作很流畅,许多优秀的创业公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很快被巨头收购。而欧洲的资本流向美国的也很多,互联网这一点和传统工业有些不同,欧洲没有强烈动机去保住这些产业总部留在欧洲。
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业公司往往不需要对于产业应用有多么强的了解和强大的运营能力,技术的领先就能够让自己获得投资,那么科研成就转化为人工智能公司就显得很自然,这也间接解释了英国在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领先地位。
没有太多证据去补充了,供参考。
还有一个可能有关的原因,英国非常支持发展创业公司,做创业公司的创始人的话,股票套现的时候只要交不到10%的税。相比之下,收入个人所得税轻松50%,创始人弄得好能做成capital gain,还是20%。
(之前工作的公司老板是俩英国人,聊到的。)
比如英国是个喜欢科幻和人工智能的国度。
这个回答其实是最中肯的。
应该和腐国没有足够多互联网公司吸纳高等学府培养的大批 计算机、人工智能 高材生有关,总要有个出路嘛(自己创建公司)。
杂草丛生的地方,必有肥沃的土壤。
因为UCL 的神经科学仅次于哈佛,但只有UCL 在伦敦。同时UCL 的生物医学更是欧洲第一,与MIT并列。
——DeepMind 创始人是这么解释的,他是UCL 博士,也是伦敦人。
因为托比昂曾经说过:“英国人在处理智能机械方面还挺有一套。”
因为以后那个叫国王大道的地区会有很多智能机械。
讲一点科研历史,欧洲在上个世纪好像是80年代(记不清了),启动过类似“人工智能”的国家级别科研计划,进行了10年,该计划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相关产业大批解散,很多人才由美国接收,这批人才后来助长了美国的信息科技革命,所以欧洲人工智能是有老底子在的;
ps:后来美国也启动了人工智能计划,效果显然也是差强人意,时至今日,中国这边又开始启动,要说对科研有促进作用是肯定的,不过效果绝对是呵呵的,只希望中国这边资本捧起来的智能泡沫破掉后国家的相关人才不要外流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