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王洞明 初入职场

给我力量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改变我可以改变的。给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回复 ( 10 )

  1. 一张王牌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以前是做百度百科的。没错,这就是我以前的职业。我主要是网上接单,网上制作。谈好百科名称,别的个人或者企业发资料过来。然后我就负责修改资料上传到百度百科。而我也不是百度公司的。我只按照要求把填上百科里面。百度百科审核很严格。所以很多有需要的人会找到我们帮忙上传。一个词一般是50到200元。那时候生意很好。一个月基本过万。后来被百度发现了他们产品的价值。严格控制个人传资料。明理上说为了百科内容正确性和权威性。实际是为了扩展百度自己的赚钱渠道。开通了企业百科这个服务。3000块一年。(现在已经6980辣 )一个百科词条居然收这么贵,我都惊讶。而且还只是一年。我的这个市场也因为百度的调控而基本死亡。目前网上说可以做百科的基本95%是骗子。后来我就投身了百度竞价上面。基本也经历了百度竞价的三次改革。而每次改革都是因为被央视曝光,才改革的。而每次改革都是比上一次更加黑暗。

    百度竞价推广1.0的时候,被曝光百度推广虚假广告泛滥。谁钱多谁排第一。往往是假货会第一,因为别人利润高。有钱

    然后百度推出了百度凤巢系统2.0。这时候排名会受价格和账户质量度影响了。质量度越高消费低。而实际上影响不大。反而竞价推广越来越贵了。因为你已经不知道别人的出价了。很多企业为了排名第一。直接开自己能够出价的最高位。企业消费高。虚假宣布依然泛滥。

    然而最终出事了。魏泽西把百度推向了风口。这离不开知乎和微博的帮助。

    然后就是百度推广3.0了。广告位从10缩短到3个。审查所有企业资料。推出企业信用机制。

    然而,我只想告诉大家,然并卵。

    广告位少了,企业会更加竞争烧钱。

    任何一个企业只要没人在百度上投诉。那个企业就是满分。关键是很多上了这么多年百度的人,没几个知道百度这个投诉入口在那里。投诉了又有啥用。

    几个月风口过去。你可以再去看看百度,当初说好的三个广告位又变成5个了。因为他发现3个企业还是没5个企业赚钱啊。接触百度这么多年。百度真正没出过几个好的产品。垃圾产品倒是一大堆。一直在不断变像赚钱。好产品都可以被百度变成垃圾产品。百度卖贴吧卖百科广告位。百度帮助很多人掌握知识,也害死了不少急需求帮助的人。看着百度的吃相一年比一年难看。

    欢迎喜欢互联网的朋友给我留言讨论。

    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互联网变化非常快,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我遇到过太多太多不懂。那时候有什么不懂我基本靠百度搜索,百度也给我了太多帮助。我并不是黑百度,我只是觉得百度是一家太没有创意和创新的公司了。这么多年来赚钱还始终靠百度竞价。而不断细化百度其他产品赚钱。对于用户来说。广告太多,并不友好。

  2. 卖铁小王子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来写写过剩产业吧,钢铁行业的2016,是惊心动魄的。

    故事一:

    甲君是个老钢铁了,12年钢贸信贷危机倒下了。第一次见他是15年8月,那是我还是个刚毕业的菜鸟。甲君当时就在我们办公室的沙发上躺着,啥事也不做,就看着我们办公。我是菜鸟,也不知道他的来历,还给他端茶倒水,他身着牛仔裤,帆布鞋,和他四五十岁的外表是极不相称的,但腰间那金闪闪的LV标志让我着实不敢怠慢。他来的挺频繁,同事也都躲着,后来跟同事打听才知道事情原委:甲君跟我们订过货,交了100多万的保证金,后来价格掉的很厉害,他这批货就不要了,我们货砸在手里,过了很久才处理掉,基本上保证金都赔没了,所以我们没收了他的保证金。他来闹,喊他爸爸来我们公司躺过,还住了下来,七八十岁的老人待公司,是挺可怕的一件事。领导们好不容易把老人劝回去,换成甲君来公司躺着,就静静地看着我们办公。后来实在没办法,16年7月份,公司赔了他100万的承兑。

    17年的今天,他又来了,这次是来找我们继续做生意的,100万他准备掏个50万继续做钢贸,因为今年这行都赚了钱了。

    评论里都在问为什么今年做钢铁能赚钱,我来讲故事二:

    我入职的时候螺纹钢2100元左右,那是15年8月,到了15年12月,已经跌到了1600多元,那时候连废钢都没人收了,因为人力成本都赚不到。这是背景。

    我认识的乙君,杭州某钢贸商,他应该是杭州,乃至浙江最大的钢贸商了。他在2015年完成了浙江各区域的布点,杭州,台州,宁波,嘉兴,都有了销售处。虽然他执行的是快进快出的销售策略,但在2015年这种单边下行的趋势下,还是亏了很多,单单台州的销售处2015年就亏了960多万。

    布局是布完了,可你还得有弹药啊。光有销售处没有货可不行啊,可2015年大家都跌怕了,谁还敢囤货。乙君也是纠结再三,最后还是狠下心,趁着冬天单价低囤了批螺纹钢,杭州市场就囤了二十万吨,每吨成本大概在1800元左右。年后,令人意外地,钢价开始意外上涨,最后他这批货平均销售单价在2400元左右,一个多亿到手了。

    故事三:

    今年行情是跌宕起伏的,每波涨跌都是有人欢喜有人忧。16年的3、4月份是第一波上涨。最高的时候,某品种钢价格市场价在3000元左右,这时丙君的噩梦开始了。丙君是国内该品种的一个大户,那时候市场暴涨,他的库存都赚了大钱,于是随着上涨一路卖,从2000元一路卖到3000元,库存也都消化得差不多了。他需要补库存,他找了两个厂,某山东厂和某东北厂。山东厂是这个品种钢的老牌生产厂,啥都好,就是不太讲信用,于是丙君找了家挺牛逼的钢铁电商,委托其帮忙采购,简单说就是给该电商打15%保证金,电商去给厂里打100%货款,然后负责给丙君催货,派船,并从中收取利息。电商收了丙君的保证金,把货给订下了,但丙君当时不知道电商偷偷加了价,电商和厂里签的是3000元每吨,和丙君签的是3400元每吨,这丙君怎么会不知道?那个时候价格半天就是三个样,一个厂的材料,同一个市场就差了一两百,丙君可能太看好行情也就一股脑3400元就订了。这批货后来怎样呢?市场跌到了2300元的6月份终于从厂里发出来了,还是丙君发觉被电商坑了一道后不断发律师函才发出来的。

    再来说说东北厂,这个东北厂也算赶上好时候了,第一次做这个品种就赶上涨价前夕。丙君也盯着这个东北厂很久了,第一批试轧产品就订了2万吨。2600元下的订单,5000吨产品还在海上就已经涨到了3000元每吨,钢厂还在不断往港口交货,丙君别提多高兴了。终于,在日夜期待中,头5000吨到了广州,顿时被抢购一空,这种行情谁还看价格啊。工厂们如获至宝,把这些品种钢拉回厂里加工。结果一加工,全都出现质量问题。5000吨都不能用,只能当废钢处理,那时候废钢能卖多少?1300元。丙君当时还在忙着给山东厂下单,一听到这个消息,头都炸了,当天从上海飞到广州进行处理。你说我怎么知道?那天他本打算开着BMW 745来找我们吃饭,让我们帮忙给山东厂打款。后来,这两万多吨怎么处理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这一波之后老了四五岁。

    故事四:

    最近全国范围内都在抓中频炉,中频炉就是收废钢,然后用电熔成铁水炼钢。从国际角度来说,这是通行做法,毕竟每年都有大量的废钢在产生。国外很多电炉都是非常先进的,废钢炼完能做成高要求的品种钢,但国内目前的电炉企业,受到废钢品质,电炉设备,经营策略等影响,基本中频炉企业都在生产普线,盘螺,乃至地条钢等产品,质量不如高炉厂,污染也不可控。这是电炉厂在国内名声不好的重要原因。丁君以前在中频炉厂担任管理层,最近他的厂被关了,他准备出来做贸易,我本来是挺同情他的,我问他:厂子被关了,损失不小吧,做贸易也需要本金啊。 丁君倒没显得落魄:厂子也是花了个把亿建的,这次被关掉相当于破产清算了,不过这几年赚的钱够了,尤其是今年,把投资都给赚回来了。 这番话倒让我开始愕然。今年行情好是真,但一年就收回投资,什么实业能有这样的回报率。我追问道:我也接触不少厂,赚钱都是赚的,可真没有厂像你这么赚钱的。 丁君沏了沏茶:你说的那些都是高炉厂吧,下半年焦煤焦炭疯了似地涨,2000元的焦炭,500多的铁矿,高炉钢坯成本得2600元以上。而我们电炉厂收废钢1700元,钢坯成本撑死2000元。生产出来的产品差价也就100多元。你说这种行情哪里找?唉,然后就有人眼红了啊,电炉厂从南到北被一锅端。 话说到这,我也没什么好说的,果然国家的每一次政策变动都是赚钱的机会啊。

    这个问题居然得了这么多赞,那我继续更新几个故事:

    故事五:戊君,是某大厂宁波地区的独家代理,一个月销量十万吨左右,2016年吨钢平均利润在20元左右,2016对于他来说肯定是个丰收年。他当年怎么起家的呢?那还是上个世纪末的事,那时候国内钢材还得靠进口,他当时是国营码头的员工,准确地说,是个工人,干的事也很简单,捆扎货物,确保货物不会从吊机上脱离。那时候,三天两头有人来跟他和同事打探货物情况,无非就是:这批钢筋哪里来的?货主是谁?这些来打探货物的人会给戊君他们发几根中华烟,偶尔带他们吃吃饭,时间久了,戊君也跟他们混熟了,慢慢发现了点门道,也不甘心一辈子做个工人,就开始做了点贸易。与其说贸易,不如说是空手套白狼。戊君是码头员工,想知道货主是谁简直太容易了,码头每来一票货,他都会找到货主谈,帮货主卖货,那时候进口来的货没有不赚钱的,尤其是钢铁,所以很多货主也不在乎多一层中间商,留点利润给戊君,只要货物转得快,每年可以多做几次进口,钱又赚回来了。戊君有了货物和成本价,就开始给之前那些混熟的贸易商报价,之前进口商是不愿意做小散单的,但戊君肯做,很快,戊君成了当地有名的钢贸商,下游渠道也依靠那些小贸易商扩展开来。到了后来,进口钢材慢慢减少,进口商反而不行了,戊君倒是活了下来,做起了国内钢厂的代理。戊君的2016,做了件大事,那就是做外贸,在柬埔寨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外贸对于泥腿子来说可不是那么好做的,戊君深知这一点,在2014年,他就让侄子到上述大厂的国贸部工作,这两年这个侄子也很争气,做到了业务经理的层级,有了侄子的帮忙,戊君在柬埔寨也避免了很多麻烦。2016年,戊君的外贸遇到雨季洪水,反倾销,还没什么起色,但2017年,估计多了一条腿走路的戊君肯定不会差。

    未完待续

  3. Hanson Zhu
    理由
    举报 取消

    快递行业。

    去年年初由以前的乙方咨询公司转到了甲方快递公司做战略,当时猎头小妹就给我描述了这个行业的美好前景,再加上自己之前一些肤浅的了解,一下就踏入了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

    以前只是隐约觉得,这个行业应该得益于电商的发展,这几年应该发展的不错,进来之后才知道,这几年是相当不错啊,年均业务量增速在50%以上,年均业务收入增速在40%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每年双11的时候,大家要买买买,所以快递公司为了应对突然暴涨的快件量,就要购置相应的设备,招募相应的人员,这些新增的设备设施和人员是远远超出平时的需求的。但是没关系,到了第二年第二季度,这些设备就慢慢派上用处了,也就是说,第二年从第二季度开始,差不多每天的快件量都等于上一年的双11的日均量,如此往复循环。

    在2011年的时候,也就是差不多5年前,我国的快递件量还不到美国的一半,经过了5年多的发展,我国的快递件量几乎是美国的3倍,中国已然稳坐世界快递第一大国的宝座。在国家邮政总局刚刚公布的2016年数据中,全国快递物流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12.8亿件,同比增长51.4%;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974.4亿元,同比增长43.5%。

    那么这样的增速还会持续多久呢。我个人认为,依照大家买买买的热情,三四线城市不断上涨的网购渗透率,生鲜电商和家具家电电商等新品类的兴起,这样的增长至少还会持续两到三年。那么三年以后呢?以我的经验来看,在现在这个时代,3年以上的预测就不是战略层面的事情,而是占卜学要考虑的问题了。

    在过去的2016年,在这个行业还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词,就是“上市”。先是申通快递首发,宣布借壳艾迪西;再是圆通速递跟进,宣布借壳大杨创世,后面顺丰,韵达也坐不住了,纷纷公布了自己的借壳计划,更有中通快递赴美上市,与UPS和FedEx等快递巨头同台竞技,好不热闹。于是一年之间,股票市场上就凭空新添了一个版块,快递版块。这个版块中也是妖股尽出,先是捧上高台,再是跌落谷底,让股民连同分析师都不知所措。

    申通股价

    其实要说起来,也不能怪资本市场看不透,就连许多业内人也很难说清本公司的价值到底几何。中国的快递企业都是电商发展起来的,为了适应电商的快速发展,于是创造性的出现了许多加盟制的快递企业。而像UPS和FedEx之类的国际快递物流巨头,他们都是依靠传统企业B2B的包裹信函和C2C的包裹信函发展起来的,以全自营的体系运营,与现有中国的快递企业模式大相径庭(顺丰除外)。于是资本市场少了参照物,也变得不知所措。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当机构和股民逐渐熟悉了快递企业的股价波动区间,快递公司的估值也将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

    在2016年,这个行业还有一个词也不得不提,这就是“转型”。各大快递公司都明白,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竞争越来越激烈,下一步就是你死我活的淘汰和兼并。一方面是大企业利用上市的机会巩固先发优势,打造有技术含量的护城河,什么快运啊、冷链啊、终端零售店啊、国际件啊、物流机器人啊,统统都上,反正物流行业里面除了海运暂时做不了外,其他都要涉足一下,说不定未来的爆发式增长点就在其中呢;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开始向特色化和专业化转型,说白了就是避免与大企业在同一个维度上硬碰硬,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实在不行,我这个小企业也不会是被淘汰,最多是被收购(参考苏宁收购天天快递)。

    那么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在2016年又是怎样一副光景呢?一句话概括的说,是“大佬的盛宴,小民的挣扎”。快递企业的纷纷上市让这些企业的掌门人财富暴涨,其中许多人都跻身富豪榜的前列。在福布斯公布2016年中国富豪榜的时候,刚好是这些快递企业股价最高的时候,多位快递业大佬排在了富豪榜的前几位。其中顺丰的掌门人王卫名列第四,其资产仅次于王健林、马云和马化腾,超过丁磊、李彦宏等大佬。

    而另一面是一线员工的挣扎。首先澄清一下,我这说的挣扎并不是说挣钱少了,而是挣钱没有以前轻松了。拿普通快递员打个比方,以前是每天分配50件快递,可以挣100块钱,现在是每天分配80件快递,可以挣120块钱。如果是加盟制企业,加盟商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想办法承接更多的业务,打开新的渠道,嫁接新的终端功能。相信在新的一年,一线员工会更加辛苦,而收入不一定成正比增长。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如果有打算从事快递行业的小朋友,一定要瞄准龙头企业。这是一个强者恒强的行业,待遇也一样。想想之前顺丰花2000万年薪的天价从麦肯锡引进高管,口水流一地有木有。

    ——————————————–更新的分割线——————————————————–

    看到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朋友还不少,那我就跑个题,不局限于2016年,来谈谈我对这个行业的认知。

    下面有朋友问到阿里的快递物流对其他快递物流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就从这个切入点来展开吧。其实中国的快递行业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和阿里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快递件中绝大部分是电商件,而阿里又贡献了大部分。可是阿里出现的太晚,但是又发展的太快,如果按照国外快递的发展逻辑,要一个一个终端站点和转运中心的建过来肯定是跟不上阿里的发展速度,所以阿里很聪明的依赖了加盟制的快递公司,加盟制的快递公司灵活、便宜、发展快,和淘宝和天猫上销售的产品又很匹配(很难想象一件20块钱的东西要收10块钱的快递费)。

    可是加盟制的快递公司有一个天然的劣势,就是不可控,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质量大部分取决于揽件和派件端的加盟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说中通服务质量不好,但也有人说韵达不好,其实这都是一件非常随机的事情,跟是什么快递公司关系不大(考虑到目前为止加盟制的快递企业在管控上还没有出现质的差别),完全取决于当地加盟商的水平。有可能这个加盟商今天是中通的加盟商,明天就成了韵达的加盟商了。

    那么随着电商服务的升级,快递作为电商很重要的一部分消费体验,阿里也不得不想办法控制快递的质量,同时也不让快递的价格过高,于是就出现了菜鸟物流以及阿里参股快递公司。如果有经常寄件的同学可能会注意到,阿里去年推出了一款叫做“菜鸟裹裹”的产品,这个产品的逻辑是打乱了各个快递公司的壁垒,寄件人可以在手机APP上发布寄件信息,由各家快递员自由抢单,并获得抢单奖励。当初这款产品的推广力度可谓是相当大,用户可以在每周六免费寄一票快递。这款产品表面上是作一个快递行业滴滴的逻辑,可是仔细一想,这对快递公司的冲击是相当的大。表明揽件的快递员有可能不受快递公司管控 —- 这个逻辑其实很好解释,看下现在出租车行业就明白了。

    另外依照阿里的风格,据我所知,阿里参股的快递公司,阿里还是积极参与到快递公司的决策和管理中,以图将这个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也更符合阿里的标准)。此外,阿里也还在打造各种框架和体系,从公司到产品,如菜鸟联盟,橙诺达等。这种深层次的绑定,在现在这种快递严重依赖电商的情形下,将会使得快递企业更加唯“马首”是瞻。

    那么快递企业该怎么办呢,貌似永远没有话语权?仔细看看,线上电商平台已经壁垒森森,形成寡头垄断之势,手握大量的客户流量与相关数据,凭借技术优势,大有颠覆众多传统商业模式之势。快递企业先是尝试了自建线上电商平台突围,几乎每家快递公司其实都有自己的电商平台,只不过几乎没有流量,稍微有名点的也就顺丰优选了。既然此路不通,那还有另一条路,那就是线下!

    线下零售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市场,少有巨头,也没有垄断,正是快递企业获取话语权的另一个战场,如果依托已有的当地网店,也可以达到资源复用的目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顺丰要不停的推嘿客门店(现在是顺丰优选门店),这是一个从线下切入,反向打通线上的逻辑。而且如果这种商业模式推广将大大减少快递的递送时间:因为快递从商家到终端消费者的时间再怎么短都是有极限的,但是通过线下门店获取片区消费喜好和规律的快递公司可以提前将货物备在门店,当客户在网上下单,快递员直接就可以从门店送货,这也就是“最后100米”的事。

    所以毫无疑问,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将会目睹各快递公司力推自己品牌的线下零售门店,这种门店应该是极为贴近客户群体,甚至开在社区里,校园中。

    其实如果看得更远一点,快递公司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武器,就是能“敲开门”的与客户的交互场景。这种交互场景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举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愿意去商场买衣服,而不愿意在网上买,还不是因为在商场我们可以随意试穿,找到大小合适而上身效果又最好的么。但是如果你能将商场搬到自己家里来呢?我们在购物时可以先在电商平台上做一个初步筛选,看中自己喜欢的衣服款式,然后一次性把可能合适的尺码都拍下来,然后由快递员全部递送上门,快递员可以在门外等你试穿出最合适的那件,再一次性把剩下的打包,由反向物流寄回去,而且所有费用包邮哦,价格比商场还要便宜。这么想想是不是很诱人?当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快递公司还可以在这个场景上做很多文章,这也是为什么我不看好快递柜,快递柜的普及会让快递公司失去这样一个宝贵的与客户交互的场景,流失很多商业机会,损失塑造品牌形象的机会。回头有时间,打算开一个专题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更新的分割线———————————————–

    想到各位看官中可能有对快递公司股票感兴趣的朋友,今天就来讲讲我个人对资本市场上快递板块的一点看法。

    之前也提到了,随着2016年各大快递公司纷纷上市,二级资本市场上凭空多出了一个快递板块。其中在A股上市的公司有顺丰、申通、圆通、韵达,而中通因为是VIE股权结构,所以赴美上市,还有一批二线的快递公司计划在未来3-5年完成上市。然而由于中国快递发展的独特性 — 依托电商发展,多为加盟制企业 — 使得资本市场一时间很难找到一个靠谱的参照物。于是股价在去年年底经历了很大的波动,除去了对热门题材的炒作外,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投资者的迷茫。

    我还是先把我的观点放在这里,回头再来细谈原因:我认为快递板块是一个值得做长线投资的一个版块,可以做3个月到一年的投资。

    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 基本面良好,收益预期值得期待。在上周,各个快递公司公布了2016年度的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我们可以看下各个快递公司从财务层面交出的答卷。

    • 顺丰:2016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预计为24.6亿 – 27.5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2% – 69%
    • 圆通:2016年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为13.5亿 – 14.5亿元,同比增长88% – 102%
    • 申通:2016年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为12.4亿 – 12.5亿元,同比增长62% – 64%
    • 韵达:2016年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为11.6亿 – 12.2亿元,同比增长1.2倍至1.3倍

    可以看出,快递公司的利润增长目前普遍来自于行业红利,这个行业基本面向好,对比其他大部分行业,这种成绩还是比较亮眼,而且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未来这种利好的基本面在1-2年内不会改变。

    2. 题材面可炒作点较多,在持有过程中容易遇上短期炒作点。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二级市场上,不可能完全依靠基本面做投资。那为什么还说快递板块可以长期持有呢?其实这也是一个等风来的过程,在持有过程中如果能遇上这么一波题材炒作也是极好的。

    快递行业牵扯的行业较多,而且多为互联网相关企业,想象空间较多,许多线上的商业模式创新需要依靠快递来线下实现。以前只是互联网公司单方面讲故事,现在快递公司也上市了,也开始讲故事,套用同样的逻辑,其实很容易形成“快递+”模式的故事,形成新的炒作题材。

    即使就算没有遇上新模式的炒作题材,每年都还有一个“双11”吧,都还有这样那样的电商促销节吧,资本市场不可能坐视不理吧,说不定什么时候在这样的事件前后借机拉一波。

    3. 行业整合是趋势,上下游延伸是必然,并购整合不可缺。同样也是一个等风来的逻辑,这种事情需要提早埋伏。

    在发达国家,快递行业是个需要规模效应的行业,所以必然是寡头垄断。理论上来讲,一个市场上不会超过3-4家行业巨头。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CR3或CR4都能占到80%-90%的市场份额。而在中国,是CR8才占到80%,所以行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如果参照国际快递公司的发展历史,这种行业整合少不了大量的重组和并购,而上市快递公司在近两年应该是主要扮演收购方的角色。

    此外,对标国际快递巨头,如UPS和FedEx,他们现在都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供应链集成商,产业遍布金融、货运、冷链、供应链合同物流,等等。可以想见,中国的快递上市公司,依赖资本市场,肯定也会向上下游延伸。跨行业的并购也是必然。

    以上就是我看好快递板块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人说对比国外快递公司股票,我国快递公司股票严重高估,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这些人都是从市盈率角度上来说,但是并没有看到良好的利润增长预期,题材丰富性和并购可能性。

    综上所述,单从行业板块角度来看,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快递板块股票。一家之言,仅做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如果大家对快递行业还有什么其他感兴趣的,欢迎交流讨论。

    ————————————-再次更新——————————————————–

    看到很多人在评论中提到了快递柜这件事情,我集中回答一下,说下我的看法。

    对于是否快递送上门这件事情,我们要承认的是,这确实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毕竟服务对象千差万别,喜好和生活习惯各有不同。但是我还是比较看好送上门的模式,而不是快递柜,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快递柜的盈利模式不太明朗,别看一个小小的快递柜,成本一大堆,开发成本,场地成本,维护成本,电费,等等,而收入项目前来说比较成熟的就两条,向利润已经很薄的快递收费 和 广告收入。

    对比相对稳定的支出,这种收入项是不是就不太稳定而且有风险呢?当然,市面上也有推广快递柜的画出各种各样的大饼,尤其是面对资本市场,但是就目前来说,我还没有看到特别可靠的盈利模式。

    2. 客户习惯的脆弱性,很多人说快递柜可以培育收件人的习惯,当大家都习惯用快递柜了,那么这个市场就起来了。其实仔细想想,即使退一万步,大家真的习惯了用快递柜,这种习惯的持续性也是不可靠的。

    举个例子,如果场地费上涨,快递柜移到了小区外500米;又或者说为了获取更多的盈利,快递柜放在了超市的最里面(国外自提点的常用做法);这时候客户还会想用快递柜吗?如果这时候恰好有一家快递能保证送上门呢?所以客户习惯的不是快递柜,而是在某个位置上的快递柜。

    3. 放弃了快递的核心价值,快递的核心价值有三点,安全、时效、服务,那么当快递员把快递放入快递柜的时候,有两种情况:

    收件人在家中 – 这时候三点核心价值完全丧失,不能当场验视,未完成最后100米,未核实收件人

    收件人不在家中 – 那么对比替代方案(放在物业或者再次递送),丧失了安全和服务。

    虽然评论中也有人提到是因为女生单独在家,不习惯快递员上门,其实这也完全可以通过替代方案解决,诸如放在菜鸟驿站(顺便说下,菜鸟驿站并不是丧失了交互场景,而是交互场景的转移,把交互场景转移到了其他的门店,为线下门店引流)。

    4. 最后说下我说的交互场景,这里面的商业想象空间太大了,如果有一支可靠的高素质快递员团队,能搭载的业务是非常多的。其实我之前举的试衣服的例子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实还有很多种交互场景的例子,比如京东的线上购买电话卡业务,需要快递员在送件时候上门进行身份验视。

    至于等客户试衣服的例子中,我们做个初步推算,在寄件端产生4票快递,反向物流产生3票快递,如果就算快递员在门外等半个多钟头,那正常情况下差不多这半个钟头也就能送7-8票快递,成本相当。那如果是在包邮服务中,这7票快递给个大客户价也就总共25块钱左右,对于一些品牌商,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节省了来回发货退货的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客户体验。

    除开增值服务不谈,交互场景对加深客户的品牌认知也是很有效的。即使在现在这样一个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也离不开线下面对面的碰撞和交互。为什么大家对顺丰的品牌认可度比较高,我相信离不开顺丰快递员们统一整洁的服装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当然,如果有一天顺丰愿意在自己的制服上打其他公司的广告,想来效果也应该是极好的:)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也欢迎给我留言,我以后也会以专题专栏的形式详细和大家聊聊。

    最后,全文手打原创,如要转载,请征得作者同意。

  4. 葉一
    理由
    举报 取消

    基因检测行业

    首先介绍基因检测行业,相信很多人对这个行业还是很陌生。在技术端是应用不同的基因检测方法(PCR、一代测序、二代测序、质谱……)对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定。应用端,也就是市场端可以服务于科研、医学、大众健康等等,只要是与遗传和基因突变相关的领域都能得到应用。

    另外跟很多行业的巨大区别是,基因检测行业是一个非常早期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绝大多数都是初创企业,目前中国上市的只有一家公司。而且从应用和大众认知的角度出发,大家对这方面的认识还是不多。很简单一个问题,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有多少人 1. 听过基因检测?2. 做过基因检测?

    2016,背景:技术加速成熟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摩尔定律”,也就是集成电路(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24个月(1975年摩尔将24个月更改为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价格不变;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现实中我们感受到个人电脑和手机的发展,基本和摩尔定律相符。日新月异的硬件和互联网产品着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摩尔定律的强大,想想你第一部智能机和现在有的手机,在App、拍照、屏幕上巨大的差异。

    但在基因检测领域,测序通量的发展远远快过摩尔定律。下图就是基因检测成本(绿线)和摩尔定律(白线)的比较。可以看到即使跟指数下降的摩尔定律相比,基因测序的成本也呈现飞速下降的趋势。

    降低得有多快呢?做一个对比,在上世纪的一个基因组测序,花费了30亿美金,一共用了15年,集齐6大科学大国的实力。现在呢?1000美金,几天,一个小实验室足以。整个测序的价格在2016年虽然没有大跨越的进步,但技术端的成熟是2016年发展的大背景。2016年,基因检测基本上告别了高昂的实验室研究,到了足以大规模应用于医学和生活场景的成本。

    2016,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

    从事互联网技术的很多人会说,2016年进入了互联网的下半场,但对于基因检测来说,裁判才刚刚吹响上半场的哨子
    整个行业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我们从两个方面:营业额行业内公司成立时间就能看出来。

    营业额

    首先我们看行业营业额,大多数公司财务并不公开,我们就看看准备IPO的华大以及借壳上市的贝瑞和康。根据华大IPO的说明书,2014年全年营业额11.3亿,利润5,900万;2015年上半年年营业额为5.7亿,利润8,200万。根据天兴仪表(贝瑞和康)重组说明书,2016年利润5000万,2017-2019承诺2017-2019年利润分别达到2.3,3.1和4亿。因此在目前商业走得最前的两家公司,年利润级别在亿元左右,而这已经是行业内最大的公司了。

    这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比对我们比较熟悉的凉茶饮料领头公司加多宝,在500亿的销售市场份额占到了50%以上,根据估计利润率(11%-12%),加多宝在2016的营业额达250亿,利润在20亿以上,而这仅仅是饮料市场的一小部分。基因检测作为大健康行业的支柱产业,目前领头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还不到凉茶的十分之一,也证明了基因检测的应用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

    公司成立时间

    然后我们看公司成立时间,以华大基因1999年成立为开始,基因检测公司成立的时间分别是(数据来源于动脉网)

    如果以5为界限的话,可以看到2009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零星成立几家基因检测公司。到了2009年有8家公司成立,其中北京的百迈克、上海的伯豪等都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司。在经过2009-2012的平稳增长后,2014年出现了基因检测行业的大爆发,这一批基因公司深入到行业的各个领域:

    • 癌症治疗:海普洛斯、燃石生物
    • 微生物:量化健康、谱元科技
    • 个人基因检测:微基因,奇云生物
    • 科研服务:云健康
    • 大数据:基云惠康

    到了2015年,依然有超过20家初创企业,还包括了一些“学术泰斗”创立的企业。如由两位顶尖科学家高远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张鹍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参与的鹍远基因成立,两位分别是产前筛查和单细胞测序两个重量级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奕真生物也于同年创立,首席科学家是Gorge Church,哈佛和MIT教授,他在在基因检测的地位相当于乔丹在篮球中的地位。

    从统计上可以看到,2016年市场上最活跃的公司很多都来自于2009-2016这短短8年成立的公司,而且大多数还是2014年或之后成立的。也就是说整个行业中的公司平均年龄才5年左右,大多数企业还不到3年。行业的年轻体现了公司还处在早期阶段。

    2016,风口与资本热捧

    2016被认为是“资本寒冬”的一年,甚至还有“寒冬大逃杀”声音的出现。但对于基因检测行业来说并不如此,反而2016是资本大规模进入基因检测行业的一年

    我们再看2016年的融资数据(数据来自动脉网):

    可以看到,在2016年大多数行业中的企业都进行了天使,A和B轮的融资。从行业来看,天使轮投资有30多起,但获得A轮和B轮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分别超过了20家和15家。

    从融资总额的角度看,在2015年,整个基因检测行业融资额在30亿左右(数据来自测序中国),其中华大基因一家就独占20亿融资额。到了2016年,整个行业的总融资额达到了100亿人民币的规模,如果除去华大基因,2016年比上一年整整翻了5倍。也说明2016年是资本追逐的行业。

    另一个角度看资本的热捧,是顶级资本对这个行业的看好。顶级的VC,包括软银、君联、达晨、IDG和君联资本都有布局基因检测行业。

    2016,老巨头与新巨头

    传统巨头:华大基因

    在每一个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慢慢因为技术、资金和市场的集中慢慢形成行业内的巨头。如互联网行业的BAT,日化行业的P&G和联合利华等。在基因检测行业,中国也有巨头企业,但其形成却和其它行业不太一样。

    中国的基因检测行业成立开始就被定为“重点扶持”的行业之一,因此一开始就诞生了航母级别的企业 – 华大基因。在汪健汪老师的带领下,华大基因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中国的基因检测行业。目前已经横跨科研服务、医学服务和大众基因检测各个方面,基本上是全行业的布局。而且还向上游延伸,进入基因检测最核心的行业,开发出自己的测序仪。类比是手机业大家还在做组装、系统等(联想,oppo,vivo),华为已经在制作自己的芯片了,华大基因是中国不折不扣的基因检测行业巨头。最近华大还搬入颇有科幻色彩的国家基因库,用于储存中国所有的基因信息。

    新巨头:碳云智能

    硅谷有著名的Paypal黑帮,Peter Thiel,Elon Musk,Reid Hoffman,陈士骏等等,早期都在Paypal工作,目前在硅谷均是重量级投资人和企业家。而在中国,华大基因正是基因检测行业的“Paypal黑帮”,中国一半以上的基因公司创始人都曾经在华大工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前华大CEO王俊创立的碳云智能,这也是另一个有望成为巨头的企业。

    碳云智能于2015年创立,创立者正是华大前CEO王俊。王俊拥有北大生物和计算机双学位,碳云的概念也是这两个最热的两个方向:基因检测
    + 人工智能。 在还没有发布新产品的时候,碳云就靠着自己的明星团队和概念融下了上亿美元,投后估值10亿美元,可以说是一步跨入独角兽行列,成为巨头。这不但在基因检测,甚至在整个商业界也是难得一见的案例。

    手握资本,碳云也开启联盟模式。一年后,碳云构筑的数字生命联盟在全球共7家公司加盟,碳云成为健康领域的跨国公司。看好碳云成为健康行业的Google,而不是买买买后的雅虎。

    2016,细分、细分、再细分

    行业的发展就像树木的成长一样,开始时最初最结实的树干是行业中的基础;往上张就开始分支,行业中的企业开始往不同方向探索,填补一个个不同的可能性;最后到最终的树叶,也就是最垂直的领域。

    2016年开始,2017年必定继续的的就是行业不断地细分再细分。一方面行业多为初创企业,在开始时都只能切入到具体的细分领域;另一方面是大的“树干”都已经被先来者占据,只能往外往新的领域进行探索。

    举两个行业的例子。

    第一个是癌症基因检测,也是目前大行业中最火的方向。这个领域也因为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的基因检测而被所有人所熟知。在这个细分领域应用基因检测帮助癌症的预测和诊疗。因为癌症的高发和症状的凶险,这个领域需求很大,发展也很迅速。

    一开始的时候各家企业似乎都想成为本行业的老大,经过一两年的发展,开始出现不同的细分

    • 经营方式的细分:直营、经销、合作
    • 区域的细分:北京、上海、广州为三个中心,以哪个区域为主
    • 癌症种类的细分:肺癌、肠癌、乳腺癌、胃癌、脑胶质瘤等为主
    • 切入诊断时机的细分:易感基因、早期筛查、用药指导、病情监测、免疫治疗

    癌症基因检测领域2017仍然会是更加细分的一年,但再往后走,是走向百花争鸣,还是相互整合,需要再观察。

    另一个是大众基因检测方向,也就是应用基因检测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提升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开始之初,这个行业就处于各自在不同更细分领域的探索

    • 业务范围:健身、减肥、美容、母婴、天赋、肠道菌群、趣味….
    • 营销模式:口碑营销、微商、地推、合作、巨头投资
    • 业务延伸:健身训练班、护肤品、教育

    大众领域的基因检测似乎是天然细分的,他们深入到我们的每一个生活领域,尝试结合我们的先天,改变我们的后天生活,在科学、趣味和实用上找一个平衡。因此也需要深入到已经存在的各个行业,与他们有机结合。

    2017

    不出意外,基因检测在2017年依然会受到资本热捧,它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快,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证据就是,正在读文章的你很可能会在2017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基因检测这项技术和服务,我们可以明年同意时间再来回顾今天的结论。

    ———————-

    另:

    如果你对基因检测内容感兴趣,欢迎你关注我的专栏:Exon – 基因真探(知乎专栏) ,也欢迎你关注我在知乎5年超过200个回答的筛选的合集(生物学与基因检测):

    如果你想自己做基因检测,可以来听我的live:如何选择和读懂第一次基因检测

    如果你对这个基因检测这个行业有兴趣,恰好在深圳,也欢迎你在在行上找我聊聊:

  5. 阿牛
    理由
    举报 取消

    医药行业,确切说是医药研发行业,谁钱多谁活。

    曾经有一个问题困扰广大患者:吃进口药管事,国产药不管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药厂在2018年底前完成药物”一致性评价”。

    因此,2016年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一致性”,其次是”溶出”,再次”BE”。

    一致性评价的目的是保证自己生产的药在吃起来的效果与同品种最好的药(参比制剂)一致。

    仿制药研制流程说明:

    老外新出了一种药,国内药厂一看,哎这药吊,我也生产。

    第一步:摸工艺摸处方,造出来了。再长时间放置观察变化趋势。

    第二步: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说我要生产这个,你看我能生产,产品也合格。

    第三步:CFDA经过相当复杂的审批检查等等过程后,发可以生产的”批件”,或拒绝申请。

    第四步:漫长的等待(曾经不少于10年)后,拿到批件,开始生产,想办法卖,赚钱回本或赔钱赚吆喝。

    在一段时间中,第三步中CFDA对申请是”宽松”的。这是制药厂的春天,这是中国药品事业的黑暗时代。遗留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吃进口药管事,国产药不管事”。

    现在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怎么办呢?原则上需要去做临床实验,人吃了试试。但这太费钱了,如果试一次能成就太好了。

    还是老外有办法。通过仪器模拟药物在人体中分散,这便是溶出仪。

    把药放到模拟人体胃液肠液的环境中进行分散,每隔一定时间取一个点。把点-时间曲线画出来,与参比制剂对比,看是不是一致。然后换几种溶液接着对比,直到所有曲线都吻合。

    溶出一致后,再去上临床,失败几率大大减少。减少不是不失败 总之就是烧钱。

    烧还是死?这是个问题。有选择吗?

    这是制药厂的寒冬,这是中国药品事业的曙光,这是广大患者的福音。

    PS:不要问我为啥一开始不行,我也不知道,知道也不说。总之,我们在变好,我们在进步。

  6. 在盘山
    理由
    举报 取消

    储能行业,我是做钒电池的。这个行业知道的人不多,化学,化工,材料,电力和我们都有交集,然而学这些的人听过钒电池的也不多。16年对钒电池储能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中国开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储能电池(200 Mw/800 Mw/h)。还记得14年出国的时候我还在感慨,澳大利亚有一个70Mw的项目,公司什么时候能有这么大的项目,那真是不枉这么多人这些年来的努力了,没想到两年不到,国内传来喜讯,200Mw的项目谈下来了。这个世界最大的化学储能站的储能部件完全是用的钒电池。钒电池非常适合大规模储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上网看看资料(但是网上的资料其实不是很靠谱,真的非常感兴趣的可以私信我,我告诉你你能看到的资料那些是过时的,哪些是错误的)我很骄傲这个200Mw的项目,因为这个项目中涉及到的所有零部件,只有电堆中的半透膜是进口的,剩下的都是国产化。半透膜国内也可以做,但是还没那么稳定,希望以后这个部分也可以实现自主化。这个项目选址在大连。因为大连属于辽宁电网的薄弱环节,而且沿海,电力设施受到环境威胁比较大。有了这个电池之后,不但可以用来调峰,稳定电网,还可以在大连受到较重自然灾害,电力受损的情况下提供紧急电力,200Mw可以供应包括银行,军队和交通等大连一类供电的需求。保证在灾害性气候的情况下提供紧急供电。而且这个属于试点,如果运行流畅,效果明显,可以推广到其他城市。

    风能和太阳能其实很需要这类储能设备的搭配。首先是风能,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弃风,因为风力发电机发出来的电可以称为垃圾电,非常不稳定,对电网有很多的影响,而且发电量难控,与用电高峰协调难,通过储能设备是可以缓解这些矛盾的,风力电站发出来的电可以存在储能系统中,然后再释放到电网里,这样通过储能系统释放的电非常可控,什么时候用,用多少,都是电网说了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弃风现象。太阳能电站也是,想想星爷的国产凌凌漆里面那个达文西的手电,有光的时候会亮,没光的时候一定不会亮。有光的时候太阳能电站可以发电,没光的时候肯定不能发电。那没光的时候用电怎么办呢。储能可以解决,白天用不完的电储存起来晚上再用。这个里面的涉及的细节太多,就不细说了,我想给大家留个印象就是这个储能很重要,以后也会越来越重要,因为现在太阳能发电成本真的是太低了。而且中国主要的发电方式,火力发电,对环境压力太大。

    16年也有风电站和公司合作,建立风电储能系统,防止自己被抛弃。下一步公司会和太阳能公司合作,建立太阳能储能系统(有一种太阳能热点,发电储能集于一身,但是技术要求很高,成本也非常高,还是试点之中),这个电池有没有缺点呢,有,目前看来,有点贵,为什么中国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这个电池呢,因为中国政府有这个钱,建立这个储能电站单单从经济上算,老实说,不划算,但是由于这个电站的建立,使得这个行业可以发展下去,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成本会越来越低,不久的将来,成本就会低到从经济上也划算的地步。而且建立这个电站可以用于紧急供电,减少了备用紧急电源的需求,可以用来调峰,降低了峰值发电功率的要求。技术储备,可以用来以后为别国建设,就像高铁。提高了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使用率,降低了对火电的需求,对环境也有好处。反正从长远看,是非常划算的。然而这么划算的东西,在美国是比较难做的,国内一个项目就200Mw,10Mw的项目也很多。然而我在美国做着同样的东西,(实际上电解液更加先进)你猜我们一年能卖多少,哈哈哈,15年1Mw, 16年2.5Mw,17年有个德国的大项目,10Mw, 而且所有的电堆和电解液都是国内生产的,我们这边买过来集成化。(但是很多专利是美国公司的)因为这边的电力企业不会考虑那么长远,先赚钱再说,反正我在这边两年有余风大或者下雪停了四次电了,交通灯都没电,修好了也要好几天,这事要是国内发生估计当地电业局副局长乌纱帽就该不保了,顺便情妇什么也被曝出来什么的。在美国也有几个大项目,不过是军事基地用的,先不讲了。说的比较没主线,凑活看吧,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我会找时间补充的。(16年和在美国和我们竞争的一家企业被干倒闭了)

    我要去交opt extension申请了。太开心了

    02/03/2017

    对钒电池和储能有兴趣的人很多,那我就来分享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
    钒电池原理百度也好,google也好都可以找到。我就不赘述了。
    讲一讲钒电池的优劣势。
    我本来写了一大段可是想了想,读这个回答的读者大多对电池原理没太多了解。我决定由简单的方式来描述问题。(先讲结论,再讲细节,图个新鲜的看结论就够了,相关专业的人可以略微看看细节,感兴趣的可以详细讨论)
    首先讲结论,
    钒电池适用于大规模储能,多大规模呢,目前认为十到几百兆瓦最合适,在这个范畴内性价比最高(经济,环保,安全性)。
    能不能用于单个医院,军事基地,学校紧急电源呢,可以,但是没必要。因为这些地方可以备有应急发电机,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再者国内停电频率很低,钒电池属于劳苦命,你让他天天干活,他一般不出问题,你让他闲着,容易出问题(不运作时涉及到漏电电流,局部温差,等等问题)(也可能是因为他自己觉得老子跑一万个循环都没问题,你一年一个循环都让我跑完,然后闹情绪什么的),从经济上看也不划算,几百万买个电池放那一年用一次,谁审批买的可以调查一下他是不是有情妇了。但实际在美国,我们还真的卖出一套系统给医院(纽约),两套给军事基地(加州)。纽约医院为什么买我不知道,加州军事基地买是正常的,因为他们需要每天都用(我会在细节方面分析为什么)。
    那和水利储能相比(都是十几到几百兆瓦级别)有什么优势呢。水利储能首先要地势允许,不是什么地方都能见,要水源充足(比如十年一遇枯水年,那这年当地就跪了),地势要有落差,因为水利储能要把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再转化为电能。储能效率我没研究过,不过感觉不会很高(有内行可以给我讲讲)。成本我没有估算过,但是钒电池成本已经敢和锂电池叫板了。(本来完胜,妈的这几年特斯拉超级工厂直接把锂电池价格拉的像跳楼一样,每次在美国聊项目都要和特斯拉比,后来发现这货太贱了)
    钒电池什么时候能家用呢。我看算了。首先钒电池储能密度低,体积大(但是在大规模储能方面不是问题,细节讲为什么),电解液是2345价钒的硫酸(硫酸 盐酸)的溶液,国内公司电解液成分不方便说,但是我们在美国用的电解液pH小于1,也是就有毒物质溶在强酸中,把好几吨这东西放家里,怕不怕。那有同学问说好的环保新电池,为什么这么毒这么可怕。电解液可怕,可是又不是给你喝给你洗澡的,而且电池全密封(有同学问是不是正极剧毒,五价钒的确,但是水银剧毒,水银温度计还不是经常插入体内)。
    锂电池技术这么成熟,(说在前面,很多地方是举例,数据不百分百精准,因为涉及行业机密,还涉及到我也不是很懂得地方,哈哈哈)为什么不用锂电池大规模储能呢。这就要从电池原理讲起了。要克服的困难比较多。首先是单个锂电池储能少,想要大规模储能,就要超级多单电池放在一起。做锂电的应该知道锂电池的均匀性一般(每个电池都很有个性,个别的特别有个性不喜欢和别人一样,同样充电条件下大家端电压都是3.5v的时候,她非要3.8,然后别人都没问题,她由于端电压高就开始发热,电池一热,就容易胖,还容易起火,脾气不好的直接就炸了。你想呀,一个手机电池炸了,可能烧伤了大腿什么的,这要是大规模储能的锂电开始起火爆炸。能留个大腿将来辨认尸体就很好了)前面是夸张点的玩笑,但是锂电池目前为止还比较难克服均一性不好的问题,而且易燃易爆,不可过充过放,循环寿命短,能量功率比单一(这个其实知道的人不多,同样功率的电池,锂电池的总能量是有限额了,钒电池是没有的,原理细节后面说)
    钒电池做不了动力电池, 只能做储能。储能其实也有很多应用,对电网的修峰(削峰填谷,用电量少的时候储能系统充电,用电量大的时候储能放点,减少电能的浪费,稳定电站的输出)
    突然发现前面拖的细节有点多,在聊钒电池细节之前,先来说说锂电池。对于锂电池我也了解一些,因为我导师是曹国忠教授,曹教授对锂电的研究还是比较深的,做锂电或者学纳米的应该听说过,组里面做锂电的同学很多。所以各种锂电池我都知道一些。举个例子,大约大半年前,国内公司的一位财务总监过来开会,因为工作有往来也有私交,所以我接待他,下飞机不久他就问我,现在国内石墨烯电池非常火,你觉得怎么样,值不值得投资。我说细节和原理我不跟你说,你就记住,石墨烯现在炒概念,你想赚钱可以跟着炒,但是不要做长线投资,钱进去滚一圈赚了马上撤,他说他兴趣不大,但是他投行和证券很多朋友都在问,他就帮忙问问。后来石墨烯又火了一小段时间,然后就承认了炒作造假什么的,消息一出,我转发新闻给他,他很感谢我的提醒。前段时间还会看到大规模石墨烯投产的消息,我毕竟不是石墨烯内行,不能过多评论,但是我挺担忧的。有的人评论说石墨烯行业像极了之前光伏行业,可是说实话,光伏之前很挣扎但是现在发展的已经很可以了,石墨烯什么时候应用能赶上现在的光伏我觉得就非常牛逼了。

    讲钒电池为什么这么牛逼,因为钒电池的能量存在电解液里面,能量的多少直接正比电解液的量,最牛的地方是电解液的量是完全可控制的,因为钒电池电解液不像锂电池电解液必须在电极之间,钒电池电解质大部分是单独储存的,电池运作的时候,储存罐中的电解液经过管道流入正负电极之间,经过了充放电反应之后又源源不断流回储存罐,不停地循环,所以你想要多储能,简单,多建几个储液罐。所以功率由电极(电堆)控制,而总能量由电解液控制。因此同样是200Mw的功率,锂电池的能量可能是400-500Mw/h,钒电池可以很随意,400-2000Mw/h供你选择。大连的项目选的是800Mw/h,因为预计城市如果遭到自然糟害导致断电,可以在四个小时内紧急修复,因此选择了可以供4个小时用的能量。(建立在美国估计要40个小时才够用)水利储能电站应对自然灾害也比较难,不考虑地震震塌了水电站(我们有防地震的预案,在美国卖的产品是防8级地震的),水利储能电站到市内(不能在城市中间建立一个吧)也需要一长段电力运输系统,在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也可能会遭到破坏,建在城市中心的储能电站到用电户的距离短得多,遭到破坏概率小一些。国内做钒电池的有几家,专门炒概念的也有。炒概念的挺讨厌的,他把资金吸纳之后并没有真的投入钒电池建设之中,反而让我们有的时候资金方面捉襟见肘。还好政府及时的支持了一把。你在网上看到的图片一般都没有我们的系统先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是看过很多系统的。我们一套系统(500kw/2mw/h)的系统,出厂检测标准有73页,一个系统有近千个多个各式各样传感器防止系统出差错(温度,压力,流量,漏液,单电池电压等等),感觉很繁琐是不是,其实操作很简单,可以在手机上控制,点击充电或者放电按钮,选择功率,就会开始充放电,还会告诉你按照这样还能充放多少电。是不是挺牛逼的。一旦有什么问题手机马上就会报警,然后系统自动停机,等解决故障之后再开机。

    虽然讲了这么多钒电池牛逼的地方,但实际只能用于大规模。动力电池什么的还是要靠锂电池,将来如果有新的动力电池取代锂电池我认为会是燃料电池,小型核能什么的,路很远,你我是看不到了感觉。有同学感慨手机电池真垃圾,不耐用。这个是没办法的,能量密度大的不安全,你总不想搞个手机能当手雷用吧。锂电池通常情况下在400个循环(满充满放算一次)之后储能能力就降低到原来的80%左右,而且高温下使用和低电量下使用都会给电池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手机电脑过热了歇一歇,快没电了记得充电,长时间不用的话电量在50%-80%电量下储存会有一定帮助。科研和实际应用差距很大,比如你看到了某某公司锂电池可以超级快速充电,问问他能量密度怎么样,能量密度大的问问他快速多少个循环后产生衰减,衰减比别的锂电低的问问他安全性能如何,会不会脾气不好,安全性能也好的再问问多少钱能做一块,价格不高的问问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这些都提高了才真的能用的上,少一个都不行。

    寿命方面是钒电池最大优点,前文提到了,一般都是设计的10000次以上的循环,电解液问题不大,电堆(电极)会不会衰减另说(取决于用的材料),效率比锂电是低一些的,大规模情况下真的用起来比锂电好用,谁用谁知道。前段时间在美国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的出资方买了我们电池,又买了一套锂电池系统,都是2Mw的,我们由于各种原因,晚交付了三个月,今天终于全部正常运转了,然后我试探的问了问同期建设的锂电池,他们还在解决问题,我就放心了。国内一套储能系统也是锂电钒电都有,锂电起了两次火之后就不用了, 钒电池虽然用的断断续续但是一直没问题,还在正常工作。

    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问我,我可能私聊回你,可能更新回答,可能直接回答你。

    02/13/2017

    首先抱歉拖了些日子才来回答大家的问题,首先祝大家情人节快乐。在上周本来写了很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知乎没有给我保存,我很难受,因为打字挺累的(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少了五千字,可能是和换电脑有关?)。无论怎样,我再写一下吧

    各位知道的储电方式很多。物理方面的水利,压缩空气,飞轮什么的,化学方面有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全钒,纳硫),燃料电池(氢气,甲烷,固态)。这么多种方法如果问哪种储能最好,我只能说,要分情况,就像找女朋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储能这些年可谓百花齐放,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这方面的需求,都想进来分一杯羹,而且科技的发展是比较难预料的,很多种储能都有前景,也都有自己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有些难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在可见的未来解决的(比如钒电池由于电解液酸性非常强,所以电解液接触的所以才来必须抗酸性很强,材料的选择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个实验是要人力物力),还有一些问题是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可能可以解决的(比如工业上石墨烯掺杂的均匀分布问题,钒电池电堆效率由于材料自身原因会产生些微递减问题),还有些问题是在原理上就决定了非常难以克服的(比如钒电池想达到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从国家角度来讲,首先要大力发展已有的成熟技术,满足短期需求,还需要扶持有前景的新兴技术,为技术储备和下一代成熟技术做好铺垫,比如光伏回购电价,就是光伏发一度电卖给电网的价格,这个价格一开始是要比电网卖给用电单位的价格高的,就是电网在做亏本买卖,光伏发电越多电网亏得就越多,那为什么做亏本买卖呢,因为要把这个行业推动起来,一个行业一开始由于技术成本高,原料成本没有优化所以就会使得整体成本很高,高于市场可以接受的范围,如果这个行业很明显有很好的前景,可能会有大公司进行长期投资,但是如果前景不明显或者需要的前期储备太多,很多公司就会考虑是不是把钱投到房地产更好一些。光伏在国家的推动下(正面推动),现在成本已经大幅度下调,在16年我看到发改委对光伏电价的调整意见之后(国家收购光伏发电给企业的电费整体下调了约30%,就相当于通过光伏发电卖给电网的企业,一下子就失去了30%的利润),我考虑其中原因只会是有两个,一是国家对这个行业的支持放缓了,第二个可能是这个行业已经可以独立了,即使下调30%,企业也可以很好的存活了。后来在我老板的指导下(我老板以前是做科研的,我们公司的成立就是建立在他当年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成果),我看了一下光伏产业的最新报价,果然是成本大幅度降低。这种扶持企业使能度过创业初期的困难时很值得提倡的,但是不幸的的是这样也容易被聪明的中国人钻空子。前段时间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就成了一些人的摇钱树,不知道这些补贴对真正想发展动力电池的企业有多少帮助,不过在其中浑水摸鱼专门赚国家补贴的我知道的就有挺多的。说道成本下降就不得不说到特斯拉(再次吐槽知乎,我本来很有条理的讲故事,结果没保存上,再写一遍就很懒的整理逻辑了,导致了想哪说那的文风。)

    特斯拉另外起一段,有些朋友知道特斯拉使用的日本电池,他一开始是不生产电池的,但是那已经是过去式了,在发现生产电池的利润空间之后,特斯拉就开始了他自己的电池生产之旅。就和我所在公司一样,一开始生产产品,所有的东西都是买来的,自己装起来,后来发现,有些东西贵的离谱,自己努力也可以做,于是就有了一个又一个的配件生产项目。特斯拉的超级工厂对我们影响很大,因为特斯拉现在也接兆瓦级别的工程,行业竞争是压力也是动力,友好的竞争环境更多的是促进行业发展,然而怎么定义友好却是有学问的。锂电池用于大规模储能(差不多五兆瓦以上吧)面临的困难不是靠简单的科研可以完成的,前面介绍了锂电池面临的问题。我有接近一年没有关注锂电池最新的文章了,不过我感觉我错过的并不多,我在华盛顿大学的导师在一年前已经开始试探新的科研方向了,比如锂空电池,他觉得锂电科研接近摸到天花板了吧,可是在这边的另一个教授,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刘俊教授去年拿到了一个五千万美金的锂电科研项目,可能还是有很多人对锂电池的发展有信心的。(这个项目政府和特斯拉貌似都出了钱)。如果你看到新闻说哪个哪个实验室做出了超级锂电池,可以快速充电,那你需要问一下这个电池的能量密度如何(单位体积能存的电量),如果能量密度高你要问问快速充电对电池衰减有多大影响(有的电池允许快速充电,然后不到一百个循环电池就挂了),然后再问问过充过放对电池的损伤有多大,再问问工业可行性如何(材料是不是特别贵,过程是不是复杂到只能实验室生产不能工业化生产),举个例子给你们听,硅基锂电(负极材料),理论能量密度巨大无比,各项优异数据摆在台面上非常华丽(我前女友在上交博士项目是这个),有一个小小的缺点,不做锂电的人比较难想到,就是充电的时候吧,电池会膨胀,硅基会膨胀300%,如果仅仅是膨胀或许可以忍,因为还可以通过电池的大小来看是不是充满电了,拿尺子量一量电池大小就知道还有多少电,是不是黑科技,但是这种膨胀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内部结构坍塌什么的,造成电池失效。我以前做过一个这样的汇报,我在汇报的时候开玩笑说这种电池可以给变形金刚用,反正也要变形。我们组以前会通过改变电极的微观结构来提高电池效率发文章。因为以前是做纳米出身,所以控制微观结构方面有经验,比如做成花型的,然而这些文章用在工业上的不多。要是锂电真的能有所突破,完成了以前吹得牛逼,我觉得我可以考虑跳槽,哈哈。如果锂电池可以克服均一性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一个是单电池生产,一个是运行时候的电池管理系统调控)和寿命问题的话(包括多次循环后容量衰减,过充过放损害电池问题等),锂电还是可以考虑大规模储能的。锂电池是非常优秀的动力电池,但是也是有其问题的,比如锂矿储备问题之类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算算全球车辆锂电化需要多少锂矿支持,再看看锂矿储备。钒电池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个项目没有得到比尔盖茨的支持主要原因是钒电池不能在储能上做到一劳永逸。

    有些东西是不适合写出来的,因为不知道谁会看,老板看到了可能觉得我不好好上班写什么回答,竞争企业看到了可能会说原来还可以这么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钒电池细节我就不讲太多了。我可以稍微讲一下我在学生时代的科研,我以前试着做过提高钒电池电解液能量密度,钒电池能量都存在电解液里面,提高了电解液中钒的溶解度,就可以提高能量密度(还可以通过提高钒的使用效率),2345价钒中5价钒的溶解度最低,是限制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我当时的工作是制作纳米五氧化二钒,让它稳定存在于电解液体系之中,并且随充放电过程溶于电解液中或者以纳米形式析出(不能聚沉),这是远大目标第一步,最终是做成类似胶体电解液,大幅度提高能量密度,使得钒电池在能量密度上可以和锂电叫板。后来我放弃了,一来是的确比较难,再者是其实没什么ruan用,因为这种电解液对整个系统的要求太高,现代钒电池企业的工艺难以完成,再者,能量密度那么大干嘛,要多储能不会多买点电解液啊,反正电解液也要收费。

    再来说说买电池的人真正关心的话题,价格。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切。然而说到价格,问题就来了,单价如何定义。一般情况下我们是用每千瓦小时价格来做对比。对于锂电池,这种对比很直观,因为功率和能力比比较固定。对于钒电池,这种定价需要加一些前缀。比如我们公司报价的时候,发现为什么其他公司可以报比我们成本价都低的价格,是他们亏本卖恶意竞争嘛?还是真的他们成本控制如此只好,远远领先我们?都不是。我们是按照电解液是电堆满功率四小时报价的,就是说我们的1Mw功率的电池标配是4Mwh的能量。而有的公司定报价的时候按照八小时报价,1Mw功率配8Mwh电解液,这样的话PCS不用换,电堆不用换,所有辅助系统都不用换,就只把电解液的量加倍,算单价的时候就会便宜很多,比如电解液占总造价的30%,那么什么都不变,从4小时变成8小时,成本就是原来的65%,报价比我们低就再正常不过了。在评论中居然还有人知道Imergy这家公司,这家公司曾经是我们在北美的主要竞争对手,然而我们还没有发力,它自己就倒下了。它的失败对我们来说是教训也是警醒。它的报价通常会更低,因为它的商业模式不一样,它报价是电堆和附属设备属于卖给你,电解液不卖,租给你,因为这个电解液的确是可以用多少年都行,哪怕有杂质或者出了什么问题,稍微加点东西就能调回来。这个方法很好,首先价格下来了,竞争有优势,然后是电解液回收处理解决了,买电池的人在报废电池之后不必担心这些电解液,卖电池的回头电解液回收还可以循环使用。然而有一个问题,就是公司需要更多的投资,因为有资金压在电解液上,这就对公司的财务压力比较大,如果公司有钱这当然是好方法,没钱的话,hmm,斟酌一下吧。imergy在科研和生产方面投入了一亿美金,然后一个真正的产品都没有,拿下的项目有,最后也没交付。他们公司倒闭是因为他们背后的母公司倒闭了,他们失去了资金来源,而他们的运营模式需要更多资金投入,所以母公司一倒闭,他们就倒闭了。也有考虑过收购他们公司,他们公司除了在某些技术方面可能更加有经验外,还有一个值得我们考虑的地方,就是他们拥有某项核心技术在印度的使用权。后来想想去印度卖电池,hmm,不知道那边电池开不开挂,就算了。说道这些不得不再说锂电池了,我们的报价都是到家价格,包括一切附属产品,还包运,包安装调试,包售后服务,反正一条龙,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然而特斯拉报价的时候,就报锂电池价格,那BMS呢(电池管理系统),那PCS呢(变电系统),这些都贼贵贼贵的。我回头给公司提个建议,就报电堆价格,卖了之后买家问,怎么用不了啊,是用不了啊,你没买电解液啊,买了电解液还用不了啊,是啊,你妹BMS和PCS啊,再收点调试费什么的(开玩笑的),不过报价的这些手段很需要注意,陷阱太多,我觉得我们公司太老实了。(很多人买电池但并不懂,单看报价就觉得尼玛钒电池这么贵,剔除,其实看怎么算,有些算法锂电划算,有些钒电划算)

    商业模式也值得一谈。商业模式在国内和国外是不一样的,现在钒电池在国内可以吃政策,价格下来之后可以纯商业运行,然而在美国,能吃的政策不多,就看你能给客户带来多少利益,别讲那么多环保啦,未来啦,稳定啦,一切向前看齐。

    我平时做技术方面的工作比较多,但是市场,政策方面我也都会关注。不知道国内的IT有没有这么火,反正我周围的无论科研还会找工作,反正和IT挂边的都很火,可能是因为西雅图的IT 太发达了。最近有几家公司要为我们的电池进行模拟,就是编程序模仿电池的运行,找到潜在的问题什么的,我们公司有专门的编程人员,负责电池的控制系统的编程,虽然这些企业或者机构给了我们很好的愿景,但是我感觉有点不实用,刚刚微软的一个工作组来公司考察,看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我觉得最好的合作机会是卖他们一整套设备让他们回去分析变量进行编程吧,哈哈哈。

    讲一些市场方面的事情,首先从国内讲起吧。这些都是我自己认为的,欢迎相关的业内人士进行斧正。国内的储能客户主要是三个,一个是国家各级电网系统,一个是新能源公司,还有一个是大型用电企业(需要降低容量电价和吃电量电价差)。国家电网主要解决的是修峰填谷,最好还有应急储能功能,在这个层面上,大型的物理储能感觉会有优势,因为规模巨大,在国内大电网环境下,超大规模的储能物理储能会有价格优势,但是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可能还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抽水储能需要看地势和水资源。各个城市自己的储能我认为化学储能有优势,技术成熟,对环境适应性强(因为可以建在室内,所以温度默认可控,化学储能都对温度有要求),可以灵活运用。对于新能源公司,比如风能,太阳能,他们需要修峰才能并网,在弃风的大环境下,没有储能配套的系统会被先淘汰,使得很多企业寻求储能合作。大型用电企业不但可以通过储能系统在用电高峰期低峰期价格差来省钱,还可以通过储能系统来节约容量电价(企业用电是有电量电价和容量电价的差别的,电量电价就是生活中的电费,而容量电价是根据企业最大的用电功率定的价格,因为你的最大功率越大,电网要为你准备的功率就越大,你用不用电网都要为你准备这些,所以成本高,因此多收费,有了储能系统就可以削减最大功率,从而省钱)因此很多大型用电企业也在考虑自己上储能系统。

    在美国,高峰期和低峰期的电价差比较大,也存在容量电价,因此可以考虑储能补偿电价的方式来发展。美国的发电企业小而多,很多需要储能来应急或者修峰填谷。美国一些州的发电企业由于政策影响,不得不建立储能系统,比如加州规定了电厂的备用能源不可以使用石油(煤矿)能源(新建电站必须有一定比例储能),这就使得加州的储能市场暴涨。华洲政府鼓励新能源,因此购买新能源政府有补贴,算起来很划算,所以前景也不错。还有些地方自己必须有储能,比如军事基地,所以自己修储能。

    最后讲一下川普上台对我的影响。在公司层面,我们新能源企业是川普非常讨厌的,因为无论是石油巨富阶级还是美国本土矿工都是川普代表的,新能源崛起影响了石油企业的发展,也使得很多美国本土矿工失业(大量煤矿关闭,重开煤矿可以提高就业率),所以他很早就提出了改革现行的能源发展方向,这其中有个小故事,美国能源部一批领导在大选统计选票那天在日本开能源会议,然后看到选举结果之后直接就把剩下会议搁置了,因为没必要开了,讨论什么结果都没用,都要推到了重来。虽然美国大环境对新能源有限制,但是由于各个州自制,很多法律法规和一部分经费使用时州决定的,因此在民主党占优势的华洲和加州我们还是有市场的。这几天中美高层开始接触,但是我老板还是担心中美贸易战争,我们的原材料都是来自中国,一旦提高关税,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对我个人而言就是不知道以后工作签证和绿卡会不会改革,不过看起来影响不大,公司领导阶级普遍支持希拉里,而工人阶级据我所知大都投了川普。反正前景不是很明朗。

    这次先讲这些,还有什么有兴趣的地方或者想探讨的话题可以问我。我有的时候回复的比较慢。

    我接下来讲的东西要跑题了,因为这些不是2016发生的事情,大都是2017的事情。

    虽然2017刚刚过去四个月不到,但是变化还是很多的,之前一直在和德国谈判的项目终于敲定了, 合同也签好了,签完了合同反而觉得没那么激动了,因为突然发现要做的事情好多,产品重新设计,原材料从新选购,一切熟悉的东西都要打乱重来。这个项目一波三折,一开始快谈好的时候投资人跑了,新投资人到位之后关于要不要保证金又开始了拉锯战,后来又关于怎么付款开始了探讨。后来国内的行业巨头大手一挥,去他妈的,和你们外国人谈买卖真是墨迹,都别逼逼了,老子投资就ok了吧,于是这个德国的储能项目最大股东变成了中国人。具体细节我就不多分享了,因为这块市场非常大,国内已经决定开始进军,我就不方便多说。项目签订之后就是生产了。关于生产就是很尴尬的事情。之前我们建好了一个2Mw的项目,离我们公司就几十公里,开车半小时就到,可是还是遇到了运输问题啦,现场调试时间过长的问题啦等等。这次德国的项目的签订,使得我们公司长久以来的一个想法进一步向前推进,就是将生产基地搬到中国。

    生产基地搬到中国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将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还有一个是非常容易提高产能和生产效率。生产成本降低是由以下几个原因的,首先原材料基本来自中国,生产基地在中国会剩下一笔运输费用,比如德国项目如果再美国组建,就是原材料运到美国,进行生产后运到德国,而在中国生产的话就可以直接在国内生产好了运到德国,省时省力省钱。还有一个是生产基地建在中国很多原材料的价格是可以降低的,就是不被骗的太惨,我们很多原材料采基本属于在网上看到信息,打个越洋电话,确定数量,就付款买了,这样其实通常都会被宰的很惨。在国内投产,肯定会解决这个问题,公关采购团队肯定是要建立的。在国内生产,如果原材料有问题可以很快解决,比如电堆质量不合格,不用等两周的运输时间,可能几个小时就能订购拿到新的电堆,人工成本低的难以置信。在国内要提高产能也是非常迅速的,政府都会非常支持,无论是新招员工还是老员工加班都是可行的,而在美国这些事情难的一逼,每天五点工人马上就走了,坐办公室的还会在。还有潜在威胁就是现在中美如果爆发贸易战争,我们的原材料材料价格会被进一步提高。

    由于trump的上台,我们很多的项目可能都要搁置一下,在夏威夷的项目最近就放缓了脚步(我还想着交付的时候去夏威夷多住住,就不用浪费我的年假去那里了。)不过国内市场非常巨大,内蒙古有七个风力发电站准备上储能,以提高风能利用率和降低被弃风的危险系数。其中有五个比较有信心用液流电池储能,有一个貌似要用压缩空气,还有一个尚不清楚。甘肃也有很多这样的项目。

    现在国内市场非常巨大,因为以火力为主要发电的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太大,新能源在目前看来还都离不开储能,而且储能对电网优化也有很大的好处。欧洲市场非常巨大,而且欧洲市场不需要任何正常,单单从峰谷电价差就可以很好的盈利,特别是德国,2020年前废除所有核电的德国对储能的需求非常大,价格非常的诱人。(德国挺惨的,自己要废除核电,可是周围国家把核电站修在边境附近,哈哈哈)日本在钒电池的研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日本住友公司,然而日本住友公司要换CEO ,新的CEO 如果砍掉亏损项目的话很可能拿他们的钒电池项目开刀,国内为他们提供电解液的公司在考虑损失自身利益降低电解液价格以维持住友钒电项目的生存,因为现在这个行业处于拓荒之中,少一个拓荒者虽然少一分竞争,但是会打击市场对这个行业的信心。权衡利弊之下希望他们可以继续生存。

    锂电池依旧是主流,因为超高的能量密度(电池类)和成熟的技术,目前看来还没有什么能取代锂电池在手机,PC 和动力电池方面的地位,上个月股东大会被老板约谈,希望我可以重回高校再进行锂电池相关项目的学习和研究,因为想开一家非常专项的锂电公司,希望我可以回去帮忙。我很矛盾。再考虑考虑吧,毕竟现在还不是特别想回国。

  7. 快乐的874
    理由
    举报 取消

    曾长时间负责呼叫中心运营管理,后来觉得这是个夕阳行业,离开了。

    大约在6, 7年前,我记得我有一次发脾气,这么骂我的主管们: “听听你们的人在电话上说的东西,千篇一律,不管客户在说什么都是自顾自的背自己那点东西!都像你们这样,我还不如买几百个录音机放在这里,听懂了请按1进入下一级录音,没听懂按任意键重新播放!!!”

    前几天,我信用卡丢了,打电话到银行挂失(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对话内容是英文,翻译如下:

    客服(一个温和的男生): 你好,今天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我: 呃,我的信用卡找不到了。要挂失。

    客服: 哦,别着急。您还记得卡号么?

    我: 不记得。

    客服: 没事,那我们现在需要核对一些您的个人信息,可以么?

    我: 好

    客服: 您的姓名?

    我: xxxxxxxx (中文发音)

    客服: 呃,怎么拼?

    我: xxxxxxxx (拼音)

    客服: 好。您的出生日期?

    我: xxxxxxx

    (接着还核对了地址电话)

    客服: 谢谢,信息核对无误。如果您现在需要核对消费情况,请按9,如果需要其他其他帮助,请按1。

    WTF ?! 刚才跟我说了2分钟话的客服,竟然是个录音机!

    语音的智能识别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也许因为英语不是我的母语,所以我的识别能力不像对母语那么敏感。但 ta 已经能够做到识别我要办理的业务类型,能够核对我的简单个人信息,并且根据识别结果播放相应的录音,营造一种“真人互动”的假象。呼叫中心相关的行业,不管是销售,还是客服。眼看着药丸。

    后继:

    转了人工客服以后,一个浓重的印度口音从电话里飘来,我当时的感觉是: 内什么,还是让刚才那台机器接电话吧,谢谢。

  8. 王二
    理由
    举报 取消

    去年已经开始,今年互联网公司会更大规模杀入线下,包括中、大厂和大量o2o。

    表面的原因,是线上市场扩张放缓,根子上的原因,是实体经济在金融化。

    线上杀入线下,虽然挂了互联网的名头,本质上和险资举牌并无区别,都是更廉价的资金购入资产,再用资产撬动更多的廉价资金。

    哪怕几年后唱吧利润都来自线下的自有ktv,线上完全亏损,只要它还挂着互联网的名头,能继续讲出故事,它的融资能力,也远超纯实体的ktv连锁集团。

  9. 马前卒
    理由
    举报 取消

    京华时报浮沉录–传媒–人民网

    到今年,开水煮鸭子,肉烂了,嘴也烂了……

    纯血的官媒虽然不死,但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全部经营尝试,一心一意地吃财政。等于把新陈代谢功能放到了体外,从此离不开呼吸机。

    党媒被“包养”

    据12月9日河北《廊坊日报》一则报道透露,河北省“两办”已经发文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工作,加大对新闻媒体的支持保障力度,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列出规划,确保足额保障,落实到位。”根据目前各方面形势看,不出意外的话,其他省市区会逐步向河北看齐。

    还有:

    此外,粤传媒15日公告称,公司之全资子公司广州日报报业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报经营公司)于2016年12月14日收到《广州市财政局关于下达支持党报媒体发展资金的通知》。根据通知内容:现安排3.5亿元支持党报媒体发展资金,专项用于《广州日报》的印刷、发行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广报经营公司。上述资金将于年底前直接支付到项目承担单位广报经营公司。 财政供给对于已逐渐入不敷出的各级媒体,和人心不稳的媒体人而言,确实是一颗“定心丸”。

    纸质媒体能存在,前提是人和人之间交流成本高昂。19世纪开始,各国意识到小学教育是高效军事动员的前提,所以从法国普鲁士到大清,都以政府资金支持新式小学,制造了以千万计的阅读人口,报纸从精英阶层的内部文件变成大众读物。在接下来的战乱年代中,小学教育提供了足够的班长排长,让他们能看懂命令,也制造了无数的革命军——革命者比旧统治集团更懂得新识字阶层的需求,都擅长办报。实际上,布什尔维克和早期的中共根本就是一个报刊发行机构。

    报纸当然也不是真正的大众媒体,因为新闻社、印刷厂和发行机构是少数人垄断的,不是官僚就是资本,所以纸质媒体的领袖在任何国家都会进入最顶层的统治集团,用手抄本挑战报纸的反对派实际上被无视了。

    因为手机短信的出现,这个时代到了90年代开始松动,普通人的通讯工具第一次具备了三个特征:瞬发、群发、可复制性。而这几个优势在过去几十年被官僚和资本垄断。现在互联网上的大多数讽刺段子和时政笑话,都可以在这个时代找到根源。

    最终的冲击是互联网,瞬间击垮了报纸拥有的所有基础设施,从第一个bbs上线那天起,可以说纸媒的墓地就选好了,问题只在于钉棺材的时间。到了2016年末,看着商业纸媒关门,官方纸媒体哭着找母乳吃,可以说棺材已经扔进了墓坑,财政无论怎么续命,也挡不住路过的人都往坑里填土。

    所以……各路豪杰何时来观察者网应聘呢?

    学新闻的,但是感觉越来越没兴趣了?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2016—— 中国社会的“知乎剖面”

  10. 王奕翔
    理由
    举报 取消

    三线城市国企控股上市企业。

    主营打印机和自助设备,在探索工业机器人之类的。

    三大运营商的自助订单日益萎缩,联通作为不富裕的运营商主机自助设备是13年采购的,大多数09年左右的,甚至有十年前依然在服役的。16年底前实名制认证时才发挥了一点不错的作用,大多时候作用只是充话费,在现在的时代,有种然并卵的感觉,确实是个夕阳行业。

    快递的智能快递柜这两年兴起,有种滴滴当初抢占市场的烧钱势头。我们厂也作为早期参与者加入。目前我见过的快递柜品牌也得有十个左右。确实太烧钱了。大概是每年5000(二线城市)物业租金,每年1200电费,500拉电费,1000水泥地台费。还有整机一套基本是2-5w。以上价格还有谈的余地,多或少。我们做的那个牌子16年中铺货超过20000台。由于柜子要求是7*24*365运行,维修时效2-4小时不等,所以厂商需要铺大量的人维保,并不是很赚钱,明年这一势头将萎缩。

    高铁检票闸机,很多新站都有,可惜使用率并不高,好处是用的少修的少。我的建议是出站的时候,如果车票要报销的话,尽可能走人工通道,卡票不算常见,一次欲哭无泪。

    火车票制票机,红票那种基本不怎么卖了,现在卖给非洲的中国标准铁路各站,质量过于稳定,时不时有03年的机器找维修,一般换个皮带的事也就是…所以并不能指望赚钱。蓝色制票机器一般用在自助取票机,也有全功能机柜,卡票会出现。不过打电话一般很快就处理了。所以并不是很重视。

    窗口买票可以支付宝了你知道么?那个支付宝的硬件设备包括乘益险设备去年也就是个专项组,全国的火车站卖一批这单活也就完了。

    明年依然还好的领域也有,打印机。良品铺子的打印机注意过么?肯德基的,华润,苏果超市,医院,atm,银行之类的,凡事需要热敏打印的地方,还好吧,一直不温不火的大批量卖。

    尝试的领域,银行的综合版全功能自助,年前3000套,明年全国覆盖。替代基础业务人工也是大势所趋。

    总之就是作为一个提高生产力的“科技”企业,用设备“解放(替代)”人工,还是感觉,有些小县城原本就不多的就业岗位慢慢就没了。还是在大城市买房吧。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