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基督徒在中国占比很低,圣诞节却越来越热闹?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大街上的圣诞味越来越浓,可这压根就跟绝大多数人没关系啊。是商家的手段也好,或百姓的凑热闹也罢,可还是觉得太夸张。 2017年4月22日 10 条回复 1309 次浏览 商业,圣诞节,基督,心理学,节日
回复 ( 10 )
其实只是为了找个借口热闹一下,跟什么文化什么信仰没一分钱关系。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传统节日不过,非要去赶个“洋节”凑热闹呢?
答:洋节没包袱啊。
圣诞节,我不吃火鸡,我送苹果,不会有谁跳出来指责。爱怎么过怎么过,谁管耶稣是谁,甚至谁管24号还是25号过。端午节道句“端午节快乐”,文明点的一本正经的考据,还有些缺家教的……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的民族情怀和历史包袱太重了,重到不能随意地玩耍。春节不能说不吉利的字、元宵节要合家团圆、清明节要怀念祖先……。当然这很好,这都是文化、都是瑰宝,但是人们想玩耍啊,不受那么多条条框框限制的玩耍啊。与其捧着宋仁宗用过的碗李太白用过的杯周公瑾用过的扇子过日子,我宁愿用我双十一扫的锅碗瓢盆。特别是八零九零这一代人,多是独生,有兄弟姐妹的大多也只有一两个,而中国传统节日多讲究“团圆”。于是过节的时候,要一边谨小慎微的在众长辈面前做乖宝宝,一边看着熊孩子争抢自己的平板、祸害自己的单反航模手办假装大度。现代生活够累了,好容易过个节还如履薄冰,人生还能不能有点乐趣……
大家热衷于在“洋节“狂欢,并非对传统的不尊重,恰恰相反,我们对传统太尊重了,尊重得不容亵渎。不容别人,也不容自己亵渎。正因为基督教在国内没有太多民间基础,我们才狂欢起来无压力。所以,别纠结什么文化缺失什么信仰融合了,起来(。・∀・)ノ゙嗨~
要是外国人不吃年夜饭,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办年货,走亲戚,认属相,发红包,就说个春节快乐,我们都不会认为他们是过春节。
那中国人这样只会说圣诞快乐,连圣诞节不是耶稣生日而是太阳神的诞辰都不知道,又不去教堂做弥撒只会去商场买买买的一天,实在不能说过圣诞节。
要说,圣诞节应该是本土化最好的节日了吧?在历届大学生和商人们的影响下,圣诞节成了一个吃苹果,疯狂购物,然后“如家汉庭,锦江之星,全都没床位”的节日,跟庆祝耶稣诞生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一些官方的和保守民间团体对圣诞节的抵制,反而使年轻人逆反并加速了圣诞“新民俗”的传播。
其实,年轻的大学生是更有文化自信的一群人。一个消费主义的节日不会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反而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什么时候平安夜阖家团圆,除夕夜消费开房,才是亡了天下,不过我相信那时候会有更多的大学生站出来抵制的
国民都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才是汉唐气象,这样一个 平苹 同音所以吃苹果的平安夜显然已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节日,就跟有的农村老太太向玛利亚求子意思差不多。所以,为什么要这样如临大敌呢?有道是:
平安夜里没苹果,撒旦来年把命索;
圣诞不端饺子碗,冻成冰棍没人管~
祝朋友们圣诞快乐!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我于是去问了问我的几个同事。
因为她们在上个月开始就经常提圣诞,似乎对这个节日特别熟悉、特别热衷的样子。
但据我所知,她们全不是基督徒。
她们是这么回答我的:
管他呢,我先要个礼物再说。
中国人过圣诞很有意思的,和西方人的过法很不一样,西方人过圣诞和我们过春节中秋一样都要一家团聚,而中国人过圣诞都要出门过。
大概是因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没有外出和同辈一起过的节日,只有和长辈家人一起围坐在家里吃饭的节日。
与同辈的朋友爱人交际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交需求来的,圣诞节元旦情人节填补了这一空白。
于是你看到圣诞之类的西方节日,街头的节日气氛比中国传统节日要热烈,那是当然——因为要上街过嘛!
1.不拒绝异族、异教、异文化的节日,这是文明发达与包容性的象征。不信你看看回教弟兄过不过春节?
2.节日创造了大量的消费,这是轻工业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富足的象征。
3.国家不强行干预国民自由选择喜好的节日,这是三个自信的象征。
我觉得没啥不好。葡萄酒就饺子,越吃越有嘛。
双11真是因为光棍多吗?
圣诞再热闹,也不过是大家借耶稣的名义做点小买卖罢了,毕竟自古以来庙会就不是真祭神的。人家耶稣赶走在庙门摆摊的法利塞人,基督徒要是听从圣经,也去打圣诞节堵着教堂做生意的小贩……今年1225还正好赶上不许开业的安息日呢。
最后,一定要谈细节的话,巴勒斯坦是东二区,和中国中部省份差六个小时,那里的圣诞夜对应中国12月26日早上。猜猜这是谁的生辰……
11月本来没有节日,商家们都要搞一个双11.11光棍节出来,还那么火。
对商家来说,节日嘛,有一个算一个,多多益善。
“管它祭神敬鬼,能捞钱就是好日子。”
圣诞节不是基督教节日,就像诺鲁孜节不是伊斯兰教节日,春节不是儒教节日。
上述三个,正好就是在欧亚大陆影响最广的三大节日,他们实际上都与气象和农耕有关。
1、罗马历冬至/圣诞节:
首先说欧亚大陆的西部。古代信仰太阳神的西方人,选择在冬至纪念太阳神,因为从冬至开始,天会越来越长,人们每天见到太阳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西方人将其视为太阳的重生或者回归。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为了将当时罗马大众的习俗与这个新国教结合,这一天才成了耶稣基督的生日。而且由于当时的历法比较混乱,所以定的日子并不是12月22或者23,而是12月25。
2、春分/波斯新年/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3月21日,波斯新年)是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国际性节日,也是欧亚大陆中部数十个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些国家要么是穆斯林人口占主导,要么有大量的穆斯林,然而诺鲁孜节与伊斯兰教并没有什么卵关系,其早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一千多年就存在了。这个日子其实就是我们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在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然后开始往北回归线走。这同样也是一个太阳回归的日子,而且人们庆祝他的方式,和庆祝圣诞和春节没有多大区别——家人聚在一起吃大餐,第二天出门串亲戚。
3、春节/中国历新年:
略。
综上所说,我们发现,欧亚大陆三大节日,都与太阳和气象有关。上古农耕文明中,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人们必须研究气象,进而形成历法,而历法的一些关键节点,后来就成为了节日。其真正目的还是为了服务于农耕,而其宗教意义,则是后人附和上去的。在世俗化的今天,剥离节日的宗教意义,令其回归普世和实用的本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西方人已经不说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了,而是改口说“节日快乐Happy holiday)。反之,某些原教旨主义者,声称春节具有宗教含义,并且以此拒绝庆祝春节,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如果我们深入挖掘,没准会发现,二十四节气的每一天,都有一个我们不熟悉的民族将其作为意义重大的节日。中国作为唯一延续至今没有被一神教灭亡的文明古国,忠实地保留了,这些节日源自上古的气象学意义。对太阳和万物复苏的渴望,是一种超越地理和民族的普世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仅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微小贡献,而且是普世价值的巨大胜利。
理由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人过的圣诞节是“圣诞老人”节,而不是“耶稣诞生”节。再说了,有谁不喜欢一个互相送礼物的节日呢?
话说圣诞老人和耶稣是个啥关系?
所以非宗教徒过的圣诞节和基督教真的关系不大。我只想再提一点,我们这边,圣诞节后(26日)是跟感恩节黑五相当的打折日——买买买是所有人最好的节日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