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变现究竟难在哪里?

理由
举报 取消

信息时代,知识是什么?是经验、工具还是解决方案?怎么区分这些价值?那么其价值点怎么营销?用户体验有什么特点?大家都怎么看呢。————3.8针对当前的知乎live或者是别的知识变现的风潮,建议改题目为“碎片化的知识变现难在哪里”,因为目前系统性的知识变现早就不是问题,比如职业培训比如学校。——-反对楼上对问题这样修改,因为当下很多回答都是针对“知识变现”这整个问题的,你把题目改的范围一下缩小这么多,人家那么多高票回答岂不是要删答案?你想具体到“碎片化知识变现”,“互联网知识变现”大可以重提一个新问题,对这个问题做如此偏离原题的修改会很不尊重当前的回答者

2017年4月22日 10 条回复 1260 次浏览

发起人:王纯迅 初入职场

程序员/音乐人/商人/爱好摄影,也叫西二…

回复 ( 10 )

  1. 王诺诺
    理由
    举报 取消

    “知识变现”抓住的根本不是人们的求知欲,而是焦虑感。

    大V们拿出来变现的也不是“知识”,而是个人经验

    但喝了所有的鸡汤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听了别人的人生经验,你的焦虑依旧会存在。

    读懂这三句话,就能搞懂知识变现的难点。

    首先,我们来讨论什么是知识?

    狭义的知识被柏拉图定义为“被验证过的,正确的,是被人们相信的”。所以知识有一定的通识性和易得性。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被前人多次实践过的,可以由不特定的人提供的。就像大学里教受的知识,它逻辑自洽,体系成熟,由哪个老师来教其实并不重要,智商正常的人只要肯用点功都能够拿A。

    与此相对的,2016-2017成为热点的知识变现就不一样了。无论是得到APP还是喜马拉雅里的专栏都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时常直接把大V名字冠在专栏上:XX教你学XX,XX商业内参。这个XX很重要,如果换成了隔壁老王肯定就没人看了。这么做的目的部分在于个人品牌和粉丝效应的实现,还有部分目的是想告诉你:“这里提供的信息基于主讲人的际遇总结而来,独一份儿,别人那里可学不到。”

    个人品牌+粉丝效应+商品的不可替代性=价格的绝对主导权

    这确实比前知识变现时代的打赏+软文方式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打赏的付费行为在享受“知识”之后,卖的是个同理心,为了戳读者G点,公众号只能不停秀下限直至触碰社会底线。而打软文广告则要求公众号保持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求读者的量而非质,可想而知公众号的内容会走向哪个方向。

    但跳出了乞丐/小丑模式的loop是不是又陷入了一个新的loop?

    我倾向把那些易得的、通识性的、不需要特定老师来授予的信息称为知识。而那些难得的、私密的、需要特定人来授予的信息,称它们为个人经验。

    画了一张猥琐的小图图,干货性和私密性都有他们的价值,把他们作为横竖两个坐标轴,大致标示了目前市场上通行的知识产品的定位。

    左上角的免费公开课系列,篇幅所限我只写了两个。它们本质上是把高校的课程互联网化,视频化,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和互联网的连接口,而在知识传授模式上并没有创新(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想自学大学课程也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和蹭课完成,只是麻烦了些)。这就是狭义上的知识,易得,不需特定人教受,用功谁都学得会。它们本来就是开源的,从另一个角度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会是免费的:P

    而整个坐标系右侧的产品则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知识变现”。或者说,是“经验变现”。

    目前市场上的“变现”大致有三个模式:

    1、付费社群(小密圈、各种基于QQ和微信的付费圈子)

    2、单次付费问答(分答、值乎、包括面对面的在行)

    3、付费订阅(喜马拉雅专栏、得到、知乎Live、未来的微信付费订阅)

    1、付费社群方兴未艾,这里按下不表。

    2、单次付费回答。每个产品都企图用信息和金钱在提问者、回答者、围观者之间做一个传播闭环。分答运营之初提问有字数限制,回答有1分钟时间限制,加之初代答主大多是影视圈/商界/泛娱乐圈大V,又在微信H5上运行,导致了产品爆红但无可挽回地滑向面向粉丝的八卦分享器。1分钟时间,什么都问题都说不清楚,对于消费者来说投入回报比最大的当然是八卦。

    而值乎初代入驻的大多是伴随知乎成长起来的KOL,它更像一个轻内容沉淀变现的工具,相对八卦少一些(谁会关心一群理科男的桃色新闻啊╰( ᐖ╰)≡(╯ᐛ )╯),但依旧严重地存在。

    3、付费订阅 这里是“经验变现”体现最明显的地方。也是内容创造者们贩卖“焦虑感鸡汤”的密集地。腾讯科技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63.3%的人选择购买知识的有偿分享,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事实上各大平台卖的最好的也是带着商业、效率标签的专栏。

    “某成功人士告诉你他成功的小秘密,只要100多块。”

    翻译过来是:我花了100多块,就获取他的商业经验,从而升职加薪,成为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说白了,知识变现时代的消费者不仅仅是消费者,更像是做短线的投资者,希望寻找ROI高,周期短的标的。听起来多像武侠小说,一位世外高人见你骨骼清奇,愿意把一本集毕生经验所著的《如来神掌》传授给你,让你制霸整个服务器。但作为报酬,这本书世外高人得收你100块。

    如果现实生活里你碰上个这样的高人,肯定觉得他是一骗子。但把这套披上互联网的外衣,很多人就会迷糊了。“知识变现”里不乏干货和对日常生活学习有用的小技能。但当大部分消费者都抱着快速提升自己工资和社会地位,快速走向成功的目的而来,这种基于成功人士个人经验的付费分享,是注定要让他们失望的。

    我想起一个被转烂的笑话:甲乙丙三个人坐一部电梯,甲在电梯里唱歌,乙玩手机,丙发呆了一路。他们都到了楼顶,大家纷纷询问,你们怎么能爬的那么高?

    甲说因为我坚持不懈地唱歌,乙说玩手机才是坠吼的,丙在最后却缓缓道来他的成功秘诀:无为而治。

    但就是尼玛没人提那台电梯。

    即使你听从了他们所有人的成功经验,边玩手机边唱歌,同时还奉行黄老学说,没有那台电梯,你一辈子还是呆在楼底。

    花钱多听一些别人的经验,总比什么都没听要好吧?——现代人的焦虑感:生怕升职比别人慢,知道的比别人少,一步错过步步错过。成功人士的经验变现似乎倾其所有,教你怎么投资,怎么为人处世,怎么洞察一切。但当人们恍然大悟,发现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个更加成功的岳父的时候,“知识变现”看起来就不那么吸引人了。

  2. 藥師
    理由
    举报 取消

    大四考研的时候,我的一位智商140+的室友亲口对我说,不要去参加什么考研补习班也不要看视频,都是非常低效率的学习方法。

    我问他怎么才能高效学习,他回了四个字:自己看书。

    之后,他自修三个月(虽然早就报名考研,但他决定考研认真复习已经距考研只有90天),考上了全国某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前十大学的研究生,嗯,热门专业。

    我现在思考学习某种技能或者学习某项理论时,还经常想起这件事,核心其实是一句话:我该如何学习,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是低效率的看着视频自我欺骗。还是说服自己集中精力高效的阅读书本——你看我们都知道,书本学习本身必然效率高于视频教学,文字比视频更快,可最后却没人承认。

    诚然,天才太少,他这种念书考试玩一样的天才更少(大概是每门课考前复习一夜就是85+的水平)。但我也明白了一件事,太多知识(比如过去的考研班、公务员、新东方等等以及现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变现)的销售,重点不在于给了学习者高效学习的途径,而是给了“求知者”一种我在学习的幻境。这事本身和我们疯狂的买书读不掉几本没什么区别。

    而对大众来说,这种幻境显然更重要。

    说白了,满足大众,我要学习的欲望。

    你要说知识变现,首先你得定义知识是什么:

    维基的说法是,知识是对某个主题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百度词条的说法是,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

    显然这些定义都已经不在符合现今知识变现的语境,在我看来目前的互联网知识变现主要提供了两类内容:

    1. 以轻度学习、或体验类为内核,以满足“求知者”学习欲望为目的教授。
    2. 提供行业信息、数据信息等信息集,也可能只是行业内八卦。

    前者以live、分答为典范,后者以各种网络行业意见领袖建立的私密信息圈为例:比如小密圈(小密圈 – 连接一千位铁杆粉丝,知识变现,小团队共享),收费专栏等。

    对于旧时代的各种线下教育如考研班、新东方、雅思班等等,已经某种形式上全部或部分转化为网络教育,这点应该就知识变现与网络教育进行严格区分,这绝对不同。

    在我看来,所有的学习只和一件事有关:生存。如何生存或者说如何更好地生存。或者说的通俗点,如何赚钱或如何优雅的赚钱。我们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在推动自我的生存。

    对于第一点内容,我希望有5年最好是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读者思考一个问题,你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是什么,里面的关键点是哪些?

    这些关键点是因为他人不知,也就是说你在赚信息不对等的钱。还是说关键点是你的职业技能学习依托于大量时间的投入。

    如果是前者,你愿意如何定价把这些知识(或信息)变现?

    或者说,你愿意网上5块钱10块钱卖给大众嘛?大概不会,如果营生的关键在于信息不对等,一旦散播开,就意味着你失去了这条赚钱的路子。

    对了,国民老公可以回答你他喜欢什么样的姑娘,喜欢什么样的姿势。但永远不会回答你他在投资什么,他怎么赚钱。

    就我自己接触的几个行业来说,我很难把里面的一些关键告诉他人,甚至我的朋友,不止是信息本身价值的问题,有些信息传达给他人,哪怕是朋友,也是在给自己找麻烦,这种麻烦既可能是他人的恐慌也可能是他人的不信任——完全当你说的是天方夜谭。我想有过一些工作经验的朋友会有一样的感受。

    几年前曾有好心人在知乎回答一位问如何积累财富的年轻人:把你全部资产买比特币。于是这个回答这两年收货了大量点赞,至于几年前,谁信啊?

    或许对大众来说,分辨什么是有效的信息比不加分辨的学习大量信息更有意义,而分辨信息的能力又取决于每个人既有的知识结构与信息量。

    想象下,让你穿越回几年前让你疯狂的安利身边人买比特币,你能搞定几个?

    你看,当时当刻说出真理本身也不一定会获得认同。

    互联网资本的冬天来临时,没有媒体告诉大众。而当寒冬已至时甚至快要过去时,所有的媒体才急不可耐的报道。

    同样的,当媒体告诉你,知识变现的时代来临时,其实它已经快过去。这时只需要拉着更多人入场,一起作这场梦即可,总有后浪推动前浪,也总有你想不到的获利者在偷笑。

    未来通过角逐脱颖而出的必然是凤毛麟角,这些佼佼者必然面临新一轮媒体的炒作,报道(想想媒体鼓吹创业的时候,那些成功的年轻人们去了哪里),从而带入新一批后浪。

    不否认大量的知识变现者进场总会带来新的玩法,新的变化。只是脱颖而出的难度大大提高了。

    接着说,如果是后者,你的职业技能依托于大量时间投入,培训等。那我想你并不会介意告诉后进者,怎么少走弯路——少走弯路并不意味着后进者能大大缩短技能培训的时间进程。

    说清楚了以上两点,就否定了任何live存在的意义,真正拥有稀缺信息的人很难愿意分享他们的知识(信息?)。分享通过时间可以培训的技能来说,不会因为多听几次讲座就能大大缩短技能培训时间,而能少走弯路的“捷径”在同专业或技能领域的前人们并不会吝于说出:照着做,花时间就行了,能查到的免费指南比比皆是。毕竟这类技能的关键投入不是购买知识,而是每个人的时间成本。

    还是会有人告诉我,我真的通过付费学会某些东西,其实我想告诉你,你获得的是谈资并非实操的经验,当你实际操作时会发现这是完全两回事。

    懂怎么插花和实际去插花是两回事,懂摄影技术、懂各种设备、参数和你能拍出好照片是两回事。你以为你会的只是你以为。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谈到如何成为小说家:直截了当地丢到水里,看它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p17)。在我看来其他领域亦然。

    再来说第二点,我对提供各种行业信息、数据信息等行为存疑,前者缺乏一种即时性、有效性,受众并不能专项获得自我需求的信息,信息源并不会依照每个受众真正的需求给与信息。

    说个直白的例子:告诉你某只美股明天会大涨,而你连美股账户都没有甚至来不及办理,这就是一条无用信息。

    知道某司高管今夜因不可描述原因被带走对你明天的生活有任何帮助吗?

    后者,数据信息,存在我看来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准确性问题。不想展开说太多。你付钱买到的数据的价值不可能高于你付的钱,而少量数据的错误,哪怕整体里的1%谬误,都会给你带来决策上的巨大失误。

    我观察过live,卖的最好的是两类系列课程,带你读书和带你学英语——恰好是两种仅仅需要自我投入时间就能完成的技能,大多数人需要的只是一个带着你一起做这件事的人,却并不一定是个领路人。

    一起完成这场梦,于是知识变现了。

    迪士尼卖给观众的是一场美妙的梦。某种意义上,知识变现者在提供的也是一场梦,一种听起来“求知者”照做就能完成的梦。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我一直在给“求知者”打引号,因为我认为他们不是真正的求知者,他们只是满足自我学习欲望,解决自我生存焦虑,完成一场梦的追梦者。

    这点知识变现的鼻主最有发言权,李阳把喊出来就能学好的英语做到了极致,告诉每个学子,你照做,英语就能和我一样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今的知识变现者在提供的是和李阳一样的东西。

    某宇提供的是一场DS逆袭当上高管赢取白富美的梦,某相提供的是一场文艺青年的梦,某阳提供的是一场牢牢把控住你男人的美梦。

    这回答真难写,难写就难写在当你举例时,你总要或多或少的提到一些不该提的人。但我想聪明如你,一定能想到更多案例。

    所以对于知识变现者来说,真正麻烦的地方在下面几点:

    1. 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在提供什么,是真的在提供知识还是提供满足受众填补欲望的过程。认识到自己是否真的拥有稀缺知识。对了,如果你在作成系列的培训课,请出门左转,那是在线教育而不是我们现在在谈的这种“知识变现”。
    2. 通过某种方式论证自我拥有这种知识,并论证这种知识可以传递给受众。(学历认证?职场身份认证?渠道认证?传递的话最好是短期高效速成,速成后高收入)
    3. 找到合适的渠道招募自己的受众。(某种意义上,尽早抱上高速发展中平台的大腿是最好的)当然,如果您是卖国学的,我建议多联系下各种企业家俱乐部,找到适合自己的渠道很重要。
    4. 找到包装自我、包装您拥有“知识”的方式方法,并有效地推销。是推销,不是营销,我还是固执的认同德鲁克给出的营销定义:营销的目的在于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顾客,从而是产品和服务完全适合他的需求并形成产品自我销售。推销本身只是单纯的卖掉它就好。
    5. 了解受众的痛点在哪里,知道自己售卖的“知识”如何解决受众的痛点。
    6. 以现今浮躁社会来说,越是和“现实”靠的近的“知识”,越容易售卖,如:如何婚恋、如何找工作、如何赚钱,大到行业分析、职场规划等等。选择你要售卖的知识很重要。我有几个不知趣的朋友去弄诗歌班就是费尽心思白忙一场,当然,也可能他们满足了自己的初心。
    7. 对了,你可能都不是在售卖知识而是在售卖方法论、人生观,甚至你的生活。
    8. 做到一定高度后需要同所有既得利益者抱团鼓吹知识变现的价值,鼓吹知识变现时代。引入更多的入行者带动整个产业。
    9. 用组织邪教的方式组织你的受众是最高效的。

    我曾因好奇读过一本大卫林奇的书,书名是《钓大鱼》,开卷之前我满心欢喜的以为能够如宣传语般领悟到林奇的创意之道,结果发现半本书都是林奇在安利:你要找个没人打扰的房间每天打坐15分钟,我的创意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最后除了打坐,我什么都没学会。

    p.s. 没什么时间争论,而时间又会证明一切。

    如有不同意见敬请另行书写答案投递,评论区仅对我关注的人开放了。

  3. 陈诺
    理由
    举报 取消

    知识变现有多难?放在之前,我觉得并不难,只要你有粉,只要标题吸引人,赚快钱是很容易的事。

    而如今,用户在变得理性,对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变现确实更难了。如何抓住用户的痛点,满足他们的核心需求,跟随行业发展的趋势,是每个内容分享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知识变现的受众群体,很大一部分是焦虑的中产阶级。他们渴望提高收入,过上精致的生活,知识分享要吸引这些用户,就要给他们这样的愿景。

    然而未来十年,社会阶层不断固化,中产阶级逐渐减少,知识分享一定会走向专业化、私密化,面向高收入人群,采用高收费的模式。到那时,知识会成为阶级分化的壁垒,让一部分人获得收益,将另一部分人隔绝在外,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在美国,人与人之间最初的阶级差别,就是从教育开始。穷人的孩子开心玩太空沙的时候,富人的孩子在熬夜拼分数,这不是因为穷孩子们懒,而是因为他们穷,因为他们的父母没钱在好社区买房子,也不曾在名校念过书。

    在中国,同样的情况正在发生,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会越来越昂贵,直到像房价一样超出一般人的承受范围,而知识分享行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正在酝酿起飞。

    个人以为,当下的行业乱象不会长久持续,因为知识分享者之间会优胜劣汰,优秀的内容创造者会沉淀下来。他们不需要再大力营销自己,可以专心做内容输出,经营个人品牌,过去粗放的分享方式,会被高品质的知识社群取代。

    目前几个成功的社群,都采用付费会员制,侧面证明这是个可以长久的模式。一般来说,能不加选择、对所有人讲的东西,基本不会有太大价值。比如在知乎live这种公开层面上,就很难指望听到深层次的内容,因为听众门槛太低,水平参差不齐,能讲的东西很浅。想要把社群往专业化方向运作,受众最好是筛选过、有一定基础的。

    专业信息是一种只在小范围圈子里流传的商品,想得到,要么你是圈内人,要么用钱买。能让你赚钱的圈子在一开始必定会让你花钱,但只要你能找到圈子入口,你会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大部分人都找不到,因为有价值的圈子都有准入的门槛。而知识社群其实就是一个个低门槛的圈子,它给了那些徘徊在圈外的人们,也许是最后一波的机会。

    另外开个脑洞,我认为知识分享到最后会反过来筛选听众。分享者会选择出一些合适的人来组成更小更核心的圈子,讨论更专业更纵深的问题。到最后,社群可能会去核心化,创始人和其他成员平起平坐,因为这个小圈中的每一个人,到最后都会有和分享者差不多的专业水平,每个人都是内容分享者。

    也许,知识分享的最后形态,就是将普通人都排除在外,自己形成一个私密的专业信息分享圈,类似于现在同行之间的沙龙,由于人数急剧减少,信息的价值也会大幅提高,但大部分人已经被排除在外。

    最后,说说平台的问题。目前知识分享行业只是刚刚起步,各家平台都在尝试各种方式,像知乎live、小密圈、喜马拉雅、荔枝电台、千聊微课等等。

    我比较不看好走语音途径的平台,毕竟阅读的信息量是语音的好几倍,同样的东西用说的比用写的费事太多。另外,语音信息不容易查找,难做回顾,都是深度学习的致命缺陷。

    总之,知识社群想要长效的收益,策略的核心就必须从品牌扩张回归到内容增值上。未来的趋势是内容为王,强者将垄断绝大部分用户资源,知识分享要在阶级固化前完成一波利益输送,实现有效粉丝沉淀,就必须找准舞台,站对位置,扮演好自己在历史趋势中的角色。

  4. 青锐吴斌
    理由
    举报 取消

    从广义上来说,“知识变现”一直存在,随时随地存在,这个就不说了,我想题主问的不是这个概念呢,而是狭义的“知识变现”,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共享变现”。这类模式有付费讲座,付费社群,付费订阅等。比如逻辑思维和“得到”,知乎live,在行,分答等都是。

    我个人对知识经济很感兴趣,也尝试办过几场知乎live,在“在行”上见过几个人,涉足比较浅,只能从自己职业角度出发说几句知识变现的难度(以下说的“知识”,可能和“经验”是有交叠的,我个人分享的东西,应该也是经验比知识多)

    1. 成本和收益存在矛盾

    还是从早期投资界来看,我看了一圈,发现在知乎上办live的早期机构创始人,就我一个。不但创始人没有,合伙人都一个没有。再去看看“在行”平台,你能真的约到早期机构的创始人吗?基本不可能,合伙人都约不到。可以想象,如果红杉沈南鹏、IDG周全、经纬张颖、金沙江朱啸虎等人来经常办知乎live,说的质量一定比我好;去在行单独沟通,启发效果一定强。但是,这里面成本收益存在很大矛盾,尤其是“在行”模式,存在不可能调和的矛盾,一般来说在行见一个人,收益只有几百块钱,花的时间要两小时。但对于投资人来说,两小时的成本不可能是几百块钱。那么好,如果按照他们的成本来算,在行聊一次得几万块,但这样还会有谁付费?几万块找投资人喝个茶?不可能接受。我认为“在行”模式已经失败了,你大概率来说不可能靠几百块在“在行”上约到靠谱的投资人,除非某个大佬正好在体验这个模式。抛开收益,说到另外一个非金钱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模式来宣传品牌,寻找项目,但我亲身尝试了以后绝对也不靠谱,在行上来聊的项目质量都不行。所以,我本人也在尝试了几次后决定不再玩在行。和在1对1的行比,知乎live的1对多模式要相对靠谱的多,理论上只要受众量够大,是可以取得较高收益的,一场live几十万上百万,对投资大佬也有诱惑;而同样,受众大的话,我们也会很在意品牌传播的作用,讲一次话能有几万个创业者听,其实不要钱也可以,所以我看好知乎,也准备坚持玩知乎。但是,就现在来说,知乎live吸引力还不够,收益太少,受众太少,吸引不了大佬。我之所以玩知乎live,还是因为新创业做一个投资机构,需要做点品牌宣传,布点项目渠道,但很多大佬们找项目渠道已经很成熟了,品牌也很大了,就没这个需求了。另外,就我本人来说,从校园BBS时代就很活跃,混论坛很多,有网瘾,但据我所知投资界大部分合伙人都比我年长,也没有玩论坛的瘾,要拉他们来共享就更难了。

    2. 专业和普适存在矛盾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工作,只迎合很少人的需求,很少人能理解,这样工作做的好的才称之为“专家”。最典型的就是学术界,一小撮人互相欣赏和追捧,虽然一直能改变世界,但和大众其实并没有什么交集。其他的比如投资界、娱乐界、政治界莫不如此,都是有自己很强的独特性的。这些领域的专家,专的都是自身领域,要做知识的变现,也只能拿自己这部分专业知识来变现。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到底有多少人能理解专业知识?外部99.99%的吃瓜群众,和内部的小圈子,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后者重深度,但前者并无法理解。举例说,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前段时间看到知乎上热烈讨论,但似乎大部分人对他娶了年轻老婆更关心,对他得了多少国家好处更关心,有谁真正理解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在知乎上,可能不会超过一百个。好,那么,杨振宁如果在知乎做live,应该主题叫“关于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在思考吗?”。不,这肯定没人听。但如果叫“我是怎么娶到年轻貌美老婆的”,那必定报名人数爆炸了。这就是问题所在,真正的专家是少数人,但知识变现要做好做大,必须迎合更大群体。那么,对自己来说,到底是不是要坚持专业性就要做个判断。就我亲身经历来说,本身已经调整为普通内容了,但说了半天行业研究思考,后面的问题基本还是“请问如何去VC求职”这样,牛头不对马嘴。如果要迎合这种需求,我是不是天天应该讲如何去投资机构求职?但我不可能这么选择,因为我做live是为了在创业者里面做品牌宣传,这些求职青年对我没有价值。再举个例子,因为知识变现者的语境和听众不一样,我认为是这样的东西,有些人会认为是那样。就不说live,说知乎本身吧,平时发个回答,会莫名被喷子喷,究其原因,原来是知乎给按的“博士”学历蓝色标惹了他,产生自卑感进而先攻击,而事实上,我的学历在小圈子里并不好,无论是儿时玩伴,还是现在投资界创业界,都不算好,小伙伴们学历都比我强得多,我自己还挺自卑的。但我可能无法向他解释这个真实情况,也没兴趣去解释。同理,我之前一个回答里说了个思考题,假设了一个投资机构合伙人拿个60K月薪,就这个假设就被一群仇富的人喷,还喷我本人(我本人说的很清楚这只是个假设,我自己在创业期并不拿太多工资),真是莫名其妙。但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让一个五六七八线乡镇青年能理解,60K月薪只是北京上海中大型互联网公司一个中层的月薪,对投资界合伙人来说低得很,让他不要误解呢?我不想解释,彪悍的人生无需解释对不对?解释也解释不通。当你要照顾听众的知识匮乏和理解力匮乏已经很累了,您还要照顾听众的感情,你说这得有多累?

    3. 理想主义和庸俗现实存在矛盾

    这其实也和前面两点是有重叠的。简单来说,每个专家来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会考虑一个综合收益,或是金钱,或是品牌,亦或者只是表达自己观点的快感。但从后两者来说,背后一定会有一个价值观在,不会违背真正的自我,是让自我得到认可,而不是为了迎合受众,这个主次不能颠倒。但如果你只考虑金钱,就不一样了。这个社会的人群,确实是有视野差距,智商差距的,这是没有办法否认的现实。如果你本身恰好够聪明的话,如果只考虑金钱,就会发现“收智商税”是最好的商业模式。因为广大吃瓜群众的智商就是这样,为什么不去收呢?不去收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样做我觉得没价值,我不想说假话,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不想用这种方式去赚钱。可惜很多人是没有这样的想法的,所以各种智商税变现的创业项目就涌现出来了。收智商税最大的受众是女性,尤其是广大三四五六线城镇无聊女性,大家去看看分答这样的地方,最火的问题是什么?“我发现我老公出轨了我该怎么办”“我男朋友对我忽冷忽热我该什么办”。玩这种女性情感经验分享和咨询的,据说已经有做的很大的了,还有准备上新三板的。还有就是玩女性上层社会生活YY的,比如“月薪三万的高级白领都背什么包”,这样的题目很受无聊女性喜欢;还有就是陈思成佟丽娅要不要离婚之类的八卦,也是会火。那男性呢?男性稍好,但”如果才能快速做到年薪百万“、”跟我学炒股一年买房两年买房”,“如何才能一个月内推倒女神“这样的讲座,智商并不比前者高多少。什么是主流?我承认,上面这些庸俗话题才是主流,永远会受到吃瓜群众的追捧。但我能接收的是,起码分享者本身不要去欺骗吃瓜群众,如果欺骗,说假话的话这就不好了,说假话,忽悠群众收智商税,本身是有道德问题的。就创业和投资来说,我很讨厌那一堆“创业导师”,各种“创业38条军规“之类的东西,因为我很清楚成功创业者这样的异类不是“导”出来的,这种军规也一点p用没有,但受众不相信啊。与我直接告诉他“你不适合创业”比,他们更喜欢有人告诉他他一定能成功,然后去交各种钱,被收税,唉

    大概先总结这三个矛盾吧,算是共享变现在知识贡献者这一端的难度体会。然后,虽然我是知识分享者,我还是要很客观地说,想提高自己,光听我讲是没用的,只是个启发而已,关键还得靠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体悟

  5. 苏莉安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一开始觉得这个问题蛮可笑的。知识变现?那是什么?靠知识赚钱?只要你算是脑力劳动者——哪怕不全是脑力劳动也可以——不就是在靠知识赚钱么。

    老师给人上课算不算?

    医生给人看病算不算?

    当程序员算不算?搞金融算不算?做律师算不算?

    我老家亲戚认真学了科学畜牧知识,开养猪场年入几十万,这算不算知识变现?

    难吗?虽然各行有各行的辛苦,但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啊,很多人都做得到。

    后来才明白,「知识变现」又是一个被互联网思维带起来的新名词,就跟他们把版权叫IP、把微信里的网页叫H5、把撞大运式创业叫风口上的猪一样。

    这里的「知识变现」说穿了毫不稀奇。

    其实是网红经济的一部分,就是专指以知识为卖点的网红们如何积攒粉丝、靠人气赚钱。

    搞清楚这一点,就明白知识变现难在哪里了。

    难不是难在「变现」的过程上,只要有了人气,变现其实一点都不难。

    写文打赏、开live、出书、办讲座、参加综艺、搞小范围核心粉丝圈、私人培训……这些早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手段了,比锥子脸网红卖衣服面膜口红还熟练。

    难就难在「怎样成为知识型网红」这件事上。

    互联网把人们距离拉到无限近的同时,也构造了一个赢者通吃的世界。

    传统的知识圈子里,清华的王教授和浙大的李教授是同行,学术水平相当、思维方式类似。一般来说,两人带的学生、做的课题从数量和质量上很难出现绝对一边倒的优势,就算有差距也在同一级别。

    但互联网的世界远比常见的二八原则更加极端,甚至时常有一个人吃肉,十个人喝汤,一万人对着空空的锅底犯傻的情况。

    两个网红一旦人设重叠,很可能后来者完全没有立足之地——那边人更多、更热闹、更容易找到同好、甚至形成了自己的粉丝圈子文化。我为什么还要看你这边呢?

    除非你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

    但大部分人只会邯郸学步。看张嘉佳红了就一窝蜂写鸡汤、罗振宇红了就赶紧去搞讲座、papi酱红了开始录搞笑视频、咪蒙红了连忙写文喷你身边的贱人……

    你见过一个因为跟风而真正红起来的吗?

    普通的网红都这么难当,何况是拿硬货专业知识这种天生不容易传播、不面向大众的东西当卖点呢?

    现在能在网上持续火一段时间的人,大多有传媒、影视、新闻的背景,人家专业里就有吸引观众眼球这一条。

    但作为一个专精某领域知识技能而不懂传播学技巧的人,单靠老老实实谈自己的知识红起来可太难了。

    要红,首先要面向大众;

    面向大众,等于要通俗,要有趣,要循循善诱,要懂得观众心理,安排爆点、笑点、为轻度读者安排的节奏感,为此甚至要放弃一些你习惯的严谨与准确……

    这些事要么靠自己的领悟与摸索;要么就是自己仍然负责知识部分,把这些事交给专门的经纪人或团队才可以。

    但一着不慎,可能被带进追流行、蹭热点、玩烂俗的沟里去——这种低水平的营销人员多着呢。

    当你努力了很久,总算抓住机遇红起来了,又会被人质疑专业性,对追求大众化而不够严谨的地方进行各种挑刺甚至吹毛求疵。

    知识型网红难就难在这里,比起颜值型、才艺型、段子型、观点型和百晓生型来,来自业内的质疑杀伤性更大。

    当初如果吸引读者靠的是「不明觉厉」,除非他们成为了死忠粉,否则也会被「不明觉厉」的质疑吸引,从而怀疑并抛弃你。

    抢占热点空白而爆红一下也不算难,想保持住实在是太难了。

    要么是抓不住读者心理,慢慢被人抛弃淡忘,要么是得意忘形结果漏洞太多被撕得众叛亲离。

    所以很多人就趁爆红这一会儿赶忙出书演讲,趁过气前先赚到一笔再说;

    或者尽早聚集起一个小而忠诚的粉丝圈子,虽然人少,但每个人能为你支付更多;

    几乎所有网红对自己在整个大众视野里一直红下去的能力都不抱信心啊。

    所以说,知识变现这件事,说不难有不难的理由——只要有了名气想变现方法很多。

    说难也有难的原因——出名本身就很难,尤其是怎么讲专业知识还能让普通人喜欢。

    对于绝大部分看到「知识变现」成功者们名利双收的丰厚回报就开始心痒痒又有一定知识的人来说,最好先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心态:到底是更适合靠传统方式靠知识赚钱好呢?还是值得试试借互联网来「变现」一次呢?

    只是千万要记得,别一门心思把精力放在「想红」上而丢了自己本行啊,不管将来走哪条路,那才是你真正的本钱。

  6. 惊云
    理由
    举报 取消

    部分同意女神 @王诺诺 关于知识和人生经验的区别。在我理解,当今所谓的知识变现,更应该称为 “经验变现”。或是人生经验,或是专业经验 。

    这里面主要包括了:

    【有价值的经验变现】:能够稍微讲透一个行业或分类,但这种一般都很深入,受众面较小,很难为全民知识变现的资本主义浪潮推波助澜。(比如说我做的高端家庭的互联网私教,我感觉甚至还加速了阶级固化。。算了我什么都没说)

    【体验经验变现】:非常浅层次的经验变现,如各种行业的科普,浅层知识逻辑框架等。一般这一种经验变现多是给一些多元主义年轻人科普用的。

    【良莠不齐的经验变现】:不细说了,很多变现几乎就是东拼西凑胡言乱语,还不如上一种有普及作用。这种经验变现纯粹是为了浪费时间,你可以把这些理解为为了追求所谓的风口而糊弄广大民众的。

    经验,之所以为经验,是因为这种东西是前人走过的坑,是一种心理上的捷径。大部分回答都一直在强调知识无价,也没有捷径,那是因为概念不一样。经验又不是纯知识,当然是一种捷径。并不是我要靠这个就如何如何,而是要靠这样的经验,去在未来我学习的时候,尽量少的少走弯路。人生很短暂,知识这么多,我们没必要花费太多经历自己去走太多弯路。除非,这条路是你的生计,你为了彻底吸取教训铭记于心,而必须要走这些弯路。

    比如:“英语”这是一门语言知识,可以让你领略世界更多的内容。但“高校学习英语”,“21天背单词法”,“听写练习口语” 这些,就是经验。他们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当然,这个比较简单,上网搜都能搜到,那我举专业一点的例子:“游戏”是一种知识,“一个3A游戏制作的整个周期和分工”,“游戏运营分析”这些就是经验。他可以让一个新手快速的了解一个行业,而不用去网上翻墙费劲的搜。当然你要是一毕业就理解二阶登录比和ftue这些,那当我没说。

    这个当前的“经验变现”在当代中国不难,你很容易找到对应的受众,但让这个变现成为大众主流从而往下一个层次发展,很难很难。

    因为三点:

    1 当今社会依旧处于物质文明极度浮肿而精神文明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决不能以知乎和大城市来判定。中国绝大部分的主干,依旧是那些精神方面缺乏养成的人。相信我,他们依旧占据了大多数未来的流量。“经验变现”对于这样的用户来说,依旧是处在上层需求里,并且这个需求的意义并不深刻。因此他未来可见的DAU做不大。

    2 互联网的弯道超车,甚至一度让我们忽略了我们依旧在一条腿走路。公众号,论坛,贴吧,直播,内容爆发,甚至一度让我们以为我们已经是知识强国了。这只不过是脱离了规律发现的暂时繁荣罢了。“知识变现”这样的概念。恰恰是在这样的互联网盛世中产生的,但又偏偏要依托于精神和文化。在可见的范围内,这个概念依旧会如“IP”,“游戏”,“生态”,“内容”一样,被资本玩坏。因为那个最重要的根基,还没有发芽。

    3 人们对于“知识变现”的要求依旧和其他行业一样,希望他“快速见效”。说白了就是社会功利性强。而经验,甚至纯知识,本来就是需要厚积薄发,是一种比较需要积累和沉淀的东西。这样会加剧内容需求者逃离,同时也会加剧内容产生者顺从市场需要而让内容“功利化”,这对这个行业无疑是灭顶之灾。

    而我们追求的下一个层次知识变现,也就是很多回答里的真正的“知识”概念,应该叫做“纯知识变现”。这才是这么多回答中一直提到的,那些在书本里,需要亲身去尝试的知识。经验只是结合了别人经历和知识的二手知识。连“经验变现”都这么困难,这么举步维艰,或者说这么“暂时繁荣、鱼龙混杂”,更何况真正去追求“纯知识变现”呢?

    你问我什么是纯知识变现?我觉得 @不鳥萬如一 的live就算是。然而并没有几个人能听懂。我也听不懂,然而我还是认为这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变现”。

    这就是知识变现的难度。

    P.S。高票答案 @藥師 的逻辑我是认可的。但是第一个例子略失偏颇,有时候,学生需要的恰恰是视频里的那些经验。至于说纯知识,确实真的看书就够了。我举一个例子,我当年考CPA注会的时候,《审计》里有一个地方我真的看书看不懂,真的是看不懂。但我后来看了视频对应篇章,老师在这个地方就着重讲了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我才恍然大悟。考过CPA的朋友应该都了解这些所谓的坑。我觉得,这就是那些经验的作用。

    P.S.S.愿这社会早日能解决另一条腿的问题。那个时候,才是整个内容行业迎来春天的时代。现在,只不过资本和互联网推动的一场盖茨比的繁华盛世罢。

  7. 李怡
    理由
    举报 取消

    结论:

    黑心点不难,

    太耿直很难。

    黑心的结果就是管你阿猫阿狗都可以出书、开讲座、做培训…你会包装自己就好。太耿直就心里想着我还没做出什么great job就靠几篇文章、几个title就能付费了?问问自己做不到。

    ——–正文——–

    过去一年,我在知识付费上的花费超过2000RMB,具体如下:

    *实体书/电子书什么的全都不算进知识付费了,不是讨论范围

    虽然钱不多,但当下公认最主流的知识付费平台我都已经消费过、试用过不短的时间。对于绝大多数刚开始知识付费的朋友,我打算给点不大不小的建议。

    首先说说这些我体验过的平台

    罗辑思维:

    先说罗辑思维,罗胖的语音本身不用付费,但是曾经出过会员和铁杆会员,在第二年我果断花了199买了,不是为了获得什么服务,只想看看他的社群营销玩法。在经历了罗胖的N个有点像传销的粉丝群后,我基本成了 —— 罗黑。罗胖语音本身的质量总体平平,很多知识过度解读、或者存在逻辑漏洞不自知…所以我常跟朋友说“把罗辑思维当作逻辑思维的练习器”。但偶尔他选的内容还是有启发的闪光点,这真的是各取所需了。也因此,我听罗胖一直到去年,然后正式转向“得到”。

    得到:

    知道“得到APP”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 —— 这个名字起的真功利。就像罗胖站在我面前,赤果果的告诉我:“我要套路你了哟”。得到是第一个现象级的知识付费内容,从李翔到吴军再到李笑来,这些大咖的专栏一个比一个有吸引力。我并没有订阅任何一个,我选择的是每天听免费新闻。在洗漱时听免费科技新闻,已经很能让我愉悦了,但真正让我选择跟随一个大咖看/听他每天的内容,OTG,还是算了。看了很多专栏的试读文章后,我确信这些内容就算不差,也不会比看书带来的效率高。早晨很宝贵。

    在行:

    在行是我相对来说“更可能”给好评的平台。不是因为我花了最多的钱,而是因为“我相信和被证明是有资质的人交流可以带来书本没有的东西”,我才花了这么些钱。实际结果呢,我和两位专家谈了谈,一位收获大一些,一位收获少一些,但都是有启发性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启发很容易突然蹦出来。记住,多方求证你要聊的人的资质(比如看linkedin职业履历),我相信为数不少的“骗子”也在在行上用华丽外表和词藻俘获你。

    知乎live:

    虽然花钱不多,但有趣的是,知乎live可能才是我花了时间最多的地方。我一共听了19场,每场平均1小时吧。听了这么多发现知乎的优点是,开live的人还都算很热情和用心,非常适合了解那些你不懂的行业、实践型的知识(比如如何买房、如何买西装),做一个入门指南。均价30RMB的话非常划算了。但作为偏深度的讲座,内容总体还是比较浅。毕竟这种大众播客的方式,也难以讲深入嘛。所以我把知乎当作了解其他行业的娱乐的方式,来讲大道理的就算了。

    值乎+分答:

    因为值乎分答一前一后,形式差不多我就一起讲。值乎小众很多了,但有个好处就是你可以找到知乎大V以往的回答/经历来确认他是不是值得咨询。而分答更像是一个娱乐工具,就算王思聪一晚上赚37W,那也是因为群众好奇他的私生活。再者,你指望60S语音能给你什么启发?抱着这个心态去娱乐就很好,我都打算推荐给客户做campaign了….

    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是我最不了解的知识付费平台…年底的时候我送我妈了一节“龚琳娜教唱歌”的课,才有了这200元消费。但是从龚琳娜较为有体系的课程,和30分钟课程的质量来看(内容不错),这个更面相大众的平台所做的内容质量不一定差。千言万语一句话,什么平台是次要,到底谁来产出你付费的内容更重要。

    其他平台:

    还有很多课程网站、小众平台我间歇性听过一点,但听不下去。基本没付费。

    该怎么判断付费内容质量呢?

    知识付费最大的问题永远是内容质量。而现在一些所谓精品内容/课程的质量到底好不好呢?这里借用朋友提出的一个概念,智慧浓度。对于这些付费内容,我们可以看它们的智慧浓度高不高。

    我对智慧浓度这样定义:内容的智慧浓度由两个维度构成,见解深刻性和体系完善性;高智慧浓度的内容,不止因为见解/观点深刻,能让你产生启发、顿悟感;更因为其完善的体系(叙述方式、上下文联系、行文逻辑等),能让你更容易理解和实操,帮助激发、指导你进行下一步改变。

    通过这两个“不甚严谨”的维度,我们或许可以粗略判断一下内容质量:

    很多知识付费内容,受限于篇幅短小、碎片化程度高,即使内容有深度、够凝练,也没有足够的指导性,难以理解。所以你看了再多的好文章、大师语录,大道理能说出来一百个,自己也做不来一个。而有的内容,根本是见解粗浅,略懂皮毛就出来传授知识….

    再进一步,按照维度画成几个象限,我们可以粗略的将知识内容分类排序:

    根据这个体系来看,经典非虚构书籍、公司大牛的言传身教的智慧浓度可能是相对最高的。而一些成体系的经典课程的智慧浓度也较高的。但大师语录、前辈总结,因为不成体系,易理解性和实操性低,浓度也不高。而很多垃圾课程虽然体系一板一眼,从A-Z,但内容东拼西凑毫无价值,这个智慧浓度也是极低的。

    而大多数碎片化读物,既没有体系性传授的机会,也没有深刻的见解,价值可见一斑。

    现有的知识付费内容的质量如何?

    总体来说,我认为他们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付费知识像在喂屎。(当然了,如果你用他们入门或娱乐,我没意见)

    因为在这个知识付费红利期,有太多人、利益相关方想抓住这趟车捞一笔,而能生产高智慧浓度内容的生产者是稀缺的,就导致了现在知识付费的质量低下。

    在我观察到的垃圾内容里,有三点我最讨厌的地方:

    1.迎合大众口味

    不好意思,我又小众了。和咪蒙们的《致贱人》之类的心理学把戏一样,迎合大众口味是如此简单的、快捷的粉丝聚拢办法。如果我能几十块钱让你《十分钟读完一本书》,《5分钟写出好文章》,《三招搞定英语》以及《没事就通往财富自由》,你是不是立刻就要把钱转我支付宝了?激励效应和这些关键词产生的简单联想效应就是如此强大。

    2.虚头八脑的包装

    XX,90后大咖,前XX创始人,现XX co-founder,N篇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这样的描述不知道你是不是能经常看见。还是利用你大脑的简单联想,看到“CEO兼联合创始人”这样的抬头估计就被吓到了。同样,如果想证明你有资历有权威,给我看你的work,你的履历,你的实实在在的产品。授课达人、鸡汤达人太多的时代,你得注意别被形容词欺骗。

    3.东拼西凑

    少量知识付费内容甚至是东拼西凑来的,书、论文、演讲、研究报告…西方的那套理论他们熟的很。如果你看过《金字塔原理》、《定位》、《粘性》、《疯传》、《引爆点》等等,相信我你也能开发出一套social marketing课程….更可笑的是,很多东拼西凑者对内容不加以理解就放上来。

    举一个我在得到APP听过的栗子,有篇研究商业的音频结论是:差等生更容易成功。论据是这样的:

    第一,这些人脸皮更厚。有一个研究,分析了为什么在商业上,差等生比优等生更容易成功。简单说,就是你不可能每件事都成功,商业上的成功是要靠运气的,说到底就是概率,也就是你试的次数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失败不是谁都能承受的,优等生对失败更敏感,可能失败一次,就不想再尝试了。但是差等生不一样,他们从小就习惯失败了。对他们来说,失败是正常的,万一成功了就赚大了。所以他们愿意不断地去试,试的多了,自然就更容易成功。

    针对这段话我可以简单反驳几句:“研究?什么研究。差等生是多差?靠运气=说到底是看概率?差等生习惯失败?不断愿意去试?”。错误百出的观点,问题还是出在内容组织者身上。

    正是有许多这样的内容号称有洞见、有启发,才让我更觉得它们像是在喂屎。

    不经大脑盲目为“知识”付费的后果

    很多人可能觉得:“花那点钱有啥大不了!”,其实付费至少有三层意思:

    1.付钱,这是最简单最低的成本

    当前创新的知识付费内容,再高的千把块了不得(MBA商学院当然不算)。低的只要几块钱,所以钱真的是你所付出最低最低的成本,不值一提。

    2.时间,也就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不用多解释了吧?有机会吃肉,为什么选择吃屎?本来可以用来静心阅读学习的技能和知识,并不一定需要花钱听课。举个例子,有的知乎live听了不如不听,纯粹浪费你2小时。

    3.认知,被误导的成本

    最大的麻烦出在认知上:一旦你认为自己当前学到的就是对的知识、好的知识,你不仅浪费了学习的时间,还会走上多则几年的弯路,八匹马也拉不回来。举个例子,现在三线城市有些微商课程、超级APP创业课程,专门找40、50岁的土老板上课….教学内容是:产业互联网、金融区块链和打造超级APP…许多中年老板爱上了互联网思维,天天吵着互联网+,最后钱财散尽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认知误导的成本巨大如斯。

    有句话说的很粗俗,但有道理:

    问题不在于你吃了屎,而是你不知道自己在吃屎。

    审慎的看待,我觉得花几十块钱购买《十分钟读完一本书》,《5分钟写出好文章》,《三招搞定英语》以及《没事就通往财富自由》,不如花久一点的时间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哈佛写作课》、《文法俱乐部》和《巴菲特传》收益更多。

    为“知识”付费前,再谨慎些

  8. Mobius四维大白鲸
    理由
    举报 取消

    作为一个搞咨询相关工作的人,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可以说是纯靠知识变现吃饭了吧。还是有资格说两句。

    知识想要变现有两点关键因素:

    第一,很多人说了,很多人都说了,是知识的针对性。实际上咨询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帮助客户找到”问题”,而不是答案。

    比如将”我们明年营业额翻倍”这种很虚的问题转换成”如何扩大店面和优化采购时间”这种可执行的问题。

    根据特别情况,定制问题,定制答案,才是知识最值钱的地方。

    第二,如何传授知识

    知识这种东西想要变现,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传授。

    一大堆硬邦邦的知识扔给人家,人家也不知道怎么用。你得掰开嚼碎了,喂过去,人家才会买账。baby steps,quick wins这些都是必须的。

    综上所述,想要知识变现,首先得把知识变成商品,然后再谈钱。

  9. 哈哈哈
    理由
    举报 取消

    你不可能把餐巾纸卖出黄金的价格。

    知识是不值钱的,特别是你愿意和别人分享的知识。

    值钱的你不会说。

    ————————————————————————————————————

    大半夜无事,这个问题确实可以好好解答一下。

    知识变现,其实是有很成熟的产业存在了,

    包括:1.学校2.补习班3.成功学4.教会5.培训业

    只要是上级向下级讲述知识并收费的业务模式都是知识变现。

    所以说题设所谓知识变现难本身就不成立。

    注意知识变现的重点在变现而不是知识。

    知识变现要符合商业规律,赚钱要符合基本法,要平易近人而不是高高在上。

    因此我们第一步就要降低知识的复杂性。

    郭台铭说的很好:走出实验室就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

    我们也要引入工业大生产的思想,要把知识封装成产品,以便于反复生产反复销售。

    比如你看学校,每个年级永远教那些东西;教会,一本圣经用了二千年了。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对商家来说减少研发费用,对消费者来说明晰商品品质容易做购买决定。

    而错误的行为就是不停的研发新知识,耗费精力精神还赚不到钱,切记。

    第二步搭设渠道

    商品需要销售的渠道,知识变现基本上就是在课堂进行。

    现在所谓知识变现的网络风口不过就是把过去的实体课堂转换成网络课堂,真正得利的是网站,对于我们广大知识变现从业者来说没有质的区别。

    不管你选择网络渠道还是实体课堂甚至网络直播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只要消费者能过来听课就行了。

    第三步流量获取,或者说得俗一点打广告。

    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无非是从cctv的广告中知道的。

    同样的我们知识变现的课堂开展了,也需要广告来获得客户啊。

    怎么打广告?

    我先说一种打广告最愚蠢的方法就是:来知乎写答案当大v。

    为什么知乎写答案相当于免费给别人知识,别人拿了你的知识还会来付钱吗?

    免费给知识相当于宾馆免费给人睡,电视机免费拿回家看一样,在其他行业是不可理喻的事情。

    所以知乎大v基本都是干其他生意变现的,知识变现不是他们的主业。

    其实说来非常俗,最好的打广告方法反而是百度,电视,地推这类传统方法。

    但是我们都是没钱才来变现的,那些方法太贵了。

    那么我们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传销,老学员带新学员老学员返利。

    传销是一种变相的地推,它的效果不如地推但是好处是推销员免费。

    第四步销售

    一般的模式就是上课收费,一节课,一个学期,定一个价格,学员交了钱来上课。

    但是这样是落后的,我们要走互联网思维啊。

    四个字巧立名目。

    比如我是一个学校我可以收书本费,文具费,旅游费,餐费,考试认证费等。

    宗教机构有,上香,抽签,念经,供灯,放生,建庙,佛牌等

    培训有保过班,特殊版,小班等

    成功学就不提了,上课80%都是推销各种课程,让你掏钱停不下来。

    这些都是例子,就普通的流程来说大概有这么几个盈利点:

    1.把课程分为低中高三级,心狠一点分成13个等级都行,要求学员一级一级上一级一级学,决不能一次性教完。

    2.在每级课程中加入一点极其困难的超纲内容,让学员产生挫折感引诱学员报名开小灶。

    3.每级课程结束后考试,收取考试费并发给证书。

    4.在课程中告诉学员你要成为一个全才而不能只做专才,建议学员学习其他课程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其他课程的销售。

    5.设计一种特殊的学习机器在自己的课程中销售,学员要学就必须购买。

    6.制作自己的书籍练习册和dvd并收取书本费。

    7.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学费贷款从中赚取利息。

    按照以上的流程做基本上你的知识变现的目的就达成了。

    但是我们要回到开头那句话,我们不可能把餐巾纸卖出黄金的价格。

    俗语说得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真正有用的知识会融入各行各业的产品来变现,并且通常都是严格保密的。

    只有经过层层筛选任何行业都已经用不上的知识才会通过上课来变现。

    说白了就是不怕学员学会,因为你学会了也没用。

    就像人们常问的成功学老师既然这么牛逼干嘛还来教课?

    其实对所有知识变现的从业者都可以这么拷问而他们都会羞愧的低下头,他们不敢告诉你他们用他们的知识在其他行业赚不到钱只好来教书。

    所以知识变现是反知识的,真的,对消费来说你的知识是高深是浅显并无多大区别,浅显反而好懂学的人还多。

    结果为了赚钱必然是越教越浅,真正有知识的人会对这行非常愤怒。

  10. 苏菲
    理由
    举报 取消

    @王诺诺 画的坐标图很有意思,也分析出了这一波知识变现的本质——『经验变现』。我对目前大火的知识变现有同样的理解。

    很多答案表达的观点是,现在市面上的知识变现是利用名人效应赚眼球来炒作捞钱,是一文不值的,甚至认为这一波火过去收割完钱就没了。虽然鱼目混珠的变现内容的确存在,但我认为这并不代表着我们面临着一个『假的知识变现』。相反,我觉得这是知识分享之新形式的到来,是具有相当积极意义的。

    首先,书籍,图片,影片等作为知识的载体,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吴腻名 的答案中这句话说的有一定道理:『真正的知识是无比廉价的,高校、书店、图书馆、学术搜索,获取的成本非常低』所以单纯拷贝学校教育和书籍知识的内容价值一般。(事实上我把这类知识变现称为『节省时间型』,就是把你在这些地方获取知识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帮你压缩了,也是有一定价值的)但这些获取渠道却始终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时差性单方向性

    时差性是指一本书写出来出版或者一个科普影片制作出来以后,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流逝,它所传达的信息必然就和当下的最新情况有了一定的时差,所以书籍只能通过不断修订来打补丁。这个问题在自媒体平台蓬勃发展后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在各行各业都有一些十分专业的人士开设了自媒体,并且实时更新知识。得到的付费专栏,微博的付费订阅以及传说中可能要出炉的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就是『知识变现』(我认为它们都包含在知识变现的定义里)解决这一问题绝佳方案。因为有了收入,所以就会吸引更多更有能力的人来创造内容,通过这一领域这一方式的从业者增多,我们就可以简单地入手更多更具时效性(也就是准确性)的知识。

    单方向性是指书籍图片影片作品等,都是一个人创作后读者单方面阅读。在创作者和购买者之间是不发生双向沟通的。但是知乎live,值乎分答,甚至有声课程中,创作者与购买者之间的沟通都非常重要甚至就是核心。这意味着创作者可以根据反馈对内容进行调整修正,以使其更适合购买者的需求,甚至根据每回的参与者来定制。这是只有互联网服务才能实现的具有实时性的功能,我想也是很多朋友参加知乎live或者付费提问的根本原因——一个在创业圈摸爬滚打十年的大牛,也许你可以喷他讲的课程不好,但如果你创业的话,一定会希望这样的人给一些针对NOW,针对YOU的建议。

    这两者的解决,都是在当下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产生的刚性需求。这种需求可以简洁表现为你微信群里的『有没有人认识熟悉XXXX行业的朋友,求介绍』『能不能加今年入xx大学前辈的微信问点东西?』基于经验的指导和分享,无疑是有价值的。另外还比如虽然知识和信息现在变得十分廉价,但是『知识的鉴别』仍然有价值。一个二十年从业者给你讲的东西和你自己在网上搜的东西显然价值是不同的,他本身就是一个噪声过滤器。

    知识变现,或者说经验+知识变现发展下去,可见的理想状况,就是将来会有几个大型平台,你在上面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单方向知识输出(比如知乎答案),也可以进一步找到更加实时的知识分享(比如知乎live),更可以找到一对一的答疑和专业咨询服务(比如值乎分答在行)。我们再换个角度,在这些平台发展得更完善之后,每一个拥有有价值的经验和知识的人都有机会0金钱成本开始副业,甚至在将来选择更加自由的工作方式。因为我本身也在这两个方向(用户以及创作者)同时受益,这就是我对知识变现充满希望和支持的原因。

    至于很多答案中大家提到的诸多现象,其实我觉得都不算大问题。因为『变现』太具吸引力,就必然会吸引一些只冲着金钱来而没有底线的行为。就好像一旦微博转发可以卖,就肯定会有人卖僵尸号和转发评论数。粉丝和赞多了有收益,就肯定会有人写一些高度夸张或者迎合读者的内容来获得关注。这些可以通过不断摸索合适的运营方式来解决。完善的全方位评价制度,试听试看,一部分免费等等各种方式都可以。

    最最关键的是,拥有干货,想传递知识和经验,希望未来能够选择自由工作方式的人们不放弃,抓住这个浪潮,坚持输出好东西。因为我相信很多事情的走向并不是通过分析就可以断言的,现在置身其中的我们的努力,才能决定它究竟走向何方。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