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成立家庭,如何考虑保险配置及合适的产品?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小家庭刚建立,男主人30多岁,收入80万,女主人为家庭主妇,家庭负债主要为房贷480万,基本由男主人偿还。优先考虑男主人的保障,已经有华夏常青树50万重疾险和苏黎世百万意外c款,正在考虑寿险,不知道这种组合现阶段是否合理,或者更合适的推荐?保额多少合适?作为非经济支柱的女主人的保险如何安排? 2017年2月18日 10 条回复 1703 次浏览 人寿保险,咨询,意外保险,重大疾病
回复 ( 10 )
不如放下具体什么产品和什么方案,闲聊几句理念。
一、是真的吗?
经常见有人说寿险除了覆盖债务以外还要考虑父母的赡养费、孩子的抚养费。大家都知道法定第一顺位的继承人有三个:配偶、子女、父母。现在普遍都是典型的4老2大1小式家庭,为何这种说法从没考虑过角色分量最重的”配偶”一方,比如妻子以后的生活费和岳父母的赡养费,真不怕回家跪搓衣板,还是说压根就是单身狗一只?
还有人不区分场景,统一说重疾险应该与年收入挂钩,保额应该为年收入的多少倍。这可愁死了马云、王健林、董明珠,郁闷死那些年收入过百万的华为er、阿里er——
要是一年收入过千万,买个几千万保额的重疾险?
要是去年收入三十万,今年黎明前的黑暗就二十万,明年纳斯达克上市身家几千万上亿,这重疾险保额难道还得跟着来个大起大落?
要是年收入3万,岂不是买个10来万保额就够了?够吗?
要是年收入几十亿?是不是收购个保险公司比买保险还划算?
验真必须全部遍历,但证伪只需一个反例。因此,上面的2个说法都是错的。这些人只是充分秉承了保险营销一直以来的一股歪风邪气——简单、听话、照做,照本宣科乃至于形成各种话术套路,用看似头头是道实则经不起推敲的谬论请君入套。
扛了10年枪的未必就是神枪手,更有可能是老兵油子。所谓”专业”人士,恐怕是”话术”更专业,带钩子的产品链接发得更专业吧。引用 @吴俊晶 老师的一句话,你需要”找一位诚信(首位)、专业、肯站在你的立场为你规划的人“。
二、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的区别
寿险,表面上看就是身故后赔付一些钱给受益人,但如果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得到钱的话,比如被保险人身故了,其配偶努力工作也可以获得足够收入来(起码是最低水准)维持一个家庭(如果考虑使用保险维持收入流水,应该去买年金险才对)。相反,如果不去工作,吃喝赌抽,中国有句古话叫”坐吃山空”,即便留下200万又如何?即使指定受益人为孩子又如何,监护权还不是在配偶手里,赔偿金还不是由配偶支配?
重疾险,表面上看就是弥补因患病导致无法工作的经济损失。但这个损失是指直接经济损失,要说脑子里有什么天才方案一生病给忘了,或者本来升职加薪当CEO的,一生病董事会选其他人了,那没法估算(忽然又想到,那些人怎么算出来的父母的赡养费和孩子的抚养费需要多少钱,莫非有看穿未来几十年通胀指数的眼力?)。
高收入群体应该将自己的主要收入尽快从劳动所得转向资本所得,提高投资能力,增加投资比例,扩展投资渠道(比如买房收租、股权分红)。保险,完善基础保障就好,这样就不用纠结收入波动的问题了。
对于中低收入群体,因为大部分收入都用于生活基本开支,如食物、衣服、教育费用了,无法完成投资本金的原始积累,收入只能靠上班,因此重疾险可以算得上是”刚需”。但对于高收入群体,重疾险的收入补偿能力就跟不上了。
有些人生搬硬套什么公式,让我想起宁浩导演的《黄金大劫案》里面金镖十三郎问上流社会能吃啥啊,小东北说:上流社会,天天疙瘩汤!
三、最小化投保
寿险的保额可以说是,心有多高,保额就可以买多高。不买也行,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买几千万也行,只要买得起且买得到。但有些事情它不等人,比如房贷不能按时还的话,银行就要来收房,折价拍卖掉抵贷款,剩下的呢?剩下的慢慢还,因为房子通常是三四折拍卖掉的,不够还贷的。
所以,寿险最低覆盖净负债,最高覆盖贷款。喜欢跟兜里钱过不去的,就多买点,顺带给某些个业务员多弄点佣金。想牺牲自己成全家人的,也可以多买点寿险,不过喜欢跟自己过不去的,估计没几个。
至于重疾险,自己琢磨吧,思路类似。但是重疾之前还有两项应优先考虑——意外险、医疗险。之前在别的回答里一直说“ 保险的购买顺序为社保、意外、医疗、定期寿险、定期重疾、终身重疾、年金险、万能险、投连险、终身寿险。 ”,有人说“重疾才是基础所以更重要balabala”,国家没请他去设计一款社保重疾险,真是屈才了。
某人光看到别人强调医疗险的重要性,就误以为别人“把重疾险当成医疗险”了,估计语死早吧。年收入80万×治疗年限+A+B-社保的,怎么就算出100万来了?恐怕数死也早。按照这计算公式,年收入10万的公务员和年收入10万的麻辣烫摊主得是同一个保险方案了。
谢邀,
1. 首先LZ的思路是对的,因为自己是家里经济支柱,所以建议优先考虑自己的保障,是给孩子、孩子妈妈一个保障。
2. 总体来说,按照年薪80万,可是重疾(含寿险责任)只有50万保额,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标志着,假如此人得了大病,保额都不够一年的工资。那么除了社保一分钱不报销的自费药
进口药,那么房贷怎么还?孩子上学费用怎么还?一家人的生活费用从哪里来?
重疾险,说到底就是给了一笔钱,怎么花是大家自己的自由。我觉得保额应该包括医药费用+生活费用。这样才比较实际。
所以,LZ的重疾险保额肯定不够,我个人觉得应该在160万-240万保额,即为2-3倍年收入左右,这样起码万一得了大病2-3年不用为没有工资而发愁。但是因为有现实的房贷压力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或者选择定期消费型产品。
3. 个人觉得,LZ既可以选择储蓄型重疾(含寿险责任),也可以选择定期消费型产品。要看具体的预算和偏好,身体状况等。
4 .只考虑寿险的话,也可以考虑等额房贷的定期寿险。就是可以保证,万一得了人不在了,不至于还不起房贷,房子会被收走。但是要考虑一个问题,如果得了重疾,到人OVER,万一拖个好几年怎么办?寿险必须人不在了才能赔哦
5. 女主人可以一样考虑重疾+意外,不过额度可以降低就好啦。
1、男主人现有的重疾险保额太低,最低需调整为100万保额。
2、苏黎世百万意外c款,属于消费型,这个保额只有50万;建议选择D款,将保额调整为100万。
3、由于男主人有房贷压力,所以寿险是必须要买的。HK的消费型寿险,按照男主人的年龄,保额100万,保费大概在800-1000之间,非常便宜。建议寿险保额做到200万。当然也还有国内的寿险可供选择,只是保费会贵一点点。
4、女主人首先需要配置的是重疾险,其次是寿险、医疗险。
如果需要具体的方案,还是找个专业人士,好好沟通一下。
这里只提一些基本的方向,供参考。
一、定期寿险
定期寿险是指万一经济支柱发生风险,赔付的保额。
这是因为:定寿保障的是全家人的生活能否为继,房贷是否有能力偿还,老人或其他需要赡养的人口能否生活?
应备保障:
已有保障:
补充保障=应备保障-已有保2万*20年=40万。
储蓄,投资性房产,理财性资产总计200万。
定寿额度:480万+40万--200-50万(终身寿险)=270万。
二、重疾险
重疾险并不仅仅是治疗费用,而有治疗期间不能工作的收入损失,对于高收入人群,这个收入损失就更大。
把重疾险当成是医疗险,这就是我乎有观点建议用医疗险替代重疾险的原因。
显然不合理。
重疾险的额度推荐计算公式:
年收入*治疗年限+治疗费+营养费-社保等其它保障
建议考虑100万左右额度为好。
重疾险
推荐您参考本人专栏文章:看图说话:保险经纪人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知乎专栏
1、以先生的收入水平来看,公司应该也购买了一定的商业保险吧,您可以让先生去公司索要一份保障方案,并纳入到家庭保障规划中;
2、先生的重疾保额偏低,可以逐步增加至百万左右,因为重疾险是提前给付型,假设罹患重疾,需要的不仅是治疗费用,还有康复费用、维持其他家人正常生活水平的费用,所以高点比较好;
3、应该为先生再购买定期寿险,因为是家庭支柱,万一不幸发生,对家庭经济情况的冲击会比较大;
4、至于您本人,购买50-100的重疾险即可。
作为一个年收入可以在80的高收入家庭来说,你的房贷的压力不是很大,拥有较多的流动资本可以作为自己家人的保障。所以对于你们来说一个高端的医疗保险几乎是必须的,用最好的医疗资源保护自己的家人你完全可以做到。作为家庭支柱的你的寿险需要做到你年收入的十倍才足够,毕竟你的收入会随着时间进一步加大,所以寿险必须购买足够。女主人来说一个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标准就足够了。
楼主只说了负债额度,不过一般不会以此作为参考指标。所以还需楼主进一步介绍当下的资产配置情况,负债构成。
一个保险方案就像剥竹笋,先得协助您找出真实的需求点,再说具体方案
这是为卖产品而做产品计划组合。我就不按家庭财务分析来做。单看房贷,一旦说男主人罹患重疾,那么50万能顶什么用?就算能应付医疗费用,后期的长期护理、收入损失拿什么来填?
应该说,男主人考虑的很细了,在目前的情况下,男主人配置意外保险+重大疾病保险是正确的。在有房贷的情况下,必须配置定期寿险,保额至少要达到500万。这样,无论何种情况出现,房子是能够保住的。
此外,建议男主人增加重大疾病保险的保额。建议再增加5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险,这样男主人就可以有100万的重大疾病保险。原来选择的是华夏人寿的产品,说明被保险人更看重产品的性价比,可以继续选择高性价比的重大疾病保险。另外,现在看病花费的费用也不菲,建议配置医疗保险。如果去医院的次数很少,可以配置只负责住院报销的医疗产品。这类高性价比的产品也不在少数。
至于女主人,首先女主人要配置社保,哪怕是自己缴费也要有,因为社保是基本的保障;此外,建议同样配置高性价比的医疗保险,以最少的投入抵御最大支出的风险。
在以上保障充足的情况下,建议楼主及早考虑商业养老保险。
估计这一般都是广告贴,国内的保险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底层的宝莲推销,连哄带骗,老百姓对保险有不正确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