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登陆舰/两栖攻击舰的定义与作用是什么?与轻型航母有什么区别?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许多登陆舰很像小航母。那么它们为什么会被设计成这样?它们和普通航母又有什么区别? 2017年7月29日 5 条回复 1482 次浏览 海军,航空母舰
回复 ( 5 )
蟹咬。
还是先从大小平顶船们的历史扒起吧~ ~图片全部搜自度娘~ ~
【一】大平顶逆袭史:一种舰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行程
今日看来风光无限的航空母舰,在诞生不久的1920年代显得颇为寒酸:英国海军最早的航空母舰是嘘嘘巡洋舰/客轮改装的,美国海军最早的航空母舰是运煤船改装的,日本海军最早的航空母舰虽然不是别的船改装而来、但也不过是条不到万吨的小船。
图1.英国海军嘘嘘巡洋舰改装而来的「暴怒」号航空母舰
图2.美国海军运煤船改装而来的「兰利」号航空母舰
图3.日本海军「凤翔」号航空母舰
然而,当初看来很不起眼的航空母舰,却是海军装备史上逆袭最快的舰种:在短短二十年之内,航空母舰就从小杂鱼成长为水面舰艇之王。航空母舰逆袭得如此之快,倒不是因为人类的船舶工业和造舰技术有了什么划时代的巨变,而是因为航空工业突飞猛进,把飞机从挂点手榴弹、低速且短腿、只能干点侦察骚扰工作的小苍蝇,变成了可挂载重磅炸弹和鱼雷、高速且长腿、可以对海陆目标发起致命攻击的猛禽。航空母舰的逆袭,正是得益于飞机的崛起。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会以「1922年五强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只对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与航空母舰的单舰吨位和总吨位作了限制」为由,来证明「航母早在诞生之初地位就很高,仅次于甚至不亚于主力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确对航空母舰的单舰吨位和总吨位作了规定、而未对巡洋舰和驱逐舰等非主力舰的总吨位作明确的限定(对这些非主力舰只笼统地规定了单舰吨位上限和火炮口径上限),但没有限制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尺寸、机库尺寸、升降机数量和载荷等与航空作战能力紧密相关的性能,却规定了其搭载火炮的口径和数量上限。这也就意味着:列强之所以限制航空母舰,看重的不是「航空母」,而是「舰」、是能够搭载大口径火炮的舰体;为了防止别国以航空母舰的名义搞一批超级巡洋舰出来钻空子,所以五强才把航空母舰放进条约里限制一番。
日本的「赤城」「加贺」、美国的「列克星敦」「萨拉托加」等由条约废弃舰改造而来的航空母舰,最初都保留了与重巡洋舰主炮相当的8吋级别的重炮。从1920年代各国海军的演习安排来看,此时的航空母舰实际上承担的任务也与巡洋舰差不多,主要就是为主力舰队侦察放哨,故而可视其为放大了舰体、强化了航空侦察能力的特种巡洋舰。
图4.三层飞行甲板状态的「加贺」号航空母舰,注意其第二层飞行甲板前端舷侧的双联装200毫米主炮炮塔
图5.「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远处)与「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近处烟囱中间涂黑色识别带),注意其舰桥和烟囱前后的双联装203毫米主炮炮塔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列强备战的步伐不断加快,航空工业也不断取得进步、舰载机作战能力日益强大、不断摔死淹死烧死的飞行员也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教训。与之相应地,航空母舰及其舰载航空兵的相关战术也逐渐明晰,美、日、英三家都开始探索以航空母舰及其舰载航空兵为核心的新战法,而战列舰仍作为另一核心(甚至是主核)而存在。(次一等的法、意海军就没太多心思和闲钱玩复杂的新战法了,至于其他国家,基本可视为没有海军、甚至根本就不是国家。)
到了1930年代末、1940年代初,在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印度洋的广阔水域上,英、日、美三家的航空母舰和舰载机部队先后投入真正意义上的实战,并夺取了战列舰的水面舰艇之王的地位。尽管如此,二战中也不乏航空母舰被舰炮击沉的战例,至于被潜艇干掉的航空母舰就更多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被航空兵干掉的,可以参考我被封老号的回答《干掉一艘航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拥有什么样的火力?承担什么样的损失? – 杨爱红的回答》。
纵观航空母舰的逆袭史,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舰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行程。对航空母舰这一舰种来说,推动其走上水面舰艇之王宝座的关键因素,正是航空工业高速发展这一历史行程。一旦历史行程的推力减弱或者转向,航空母舰的命运就可能发生重大转变。比如冷战之初,核武器出现而战略导弹技术尚不成熟,航空工业还无法为海军航空兵提供适合航母作业、能搭载战略核武器的喷气式飞机,于是陆基战略空军崛起、大大地挤占了海军的预算;国会老爷们在图纸上画了一个圈,便击沉了「合众国」级航空母舰。后来呢,国会好歹又同意继续造航母了,海军内部又出现了核潜艇尤其是搭载弹道导弹的战略核潜艇来分预算,「企业」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只造了1艘就没了下文,造了4艘常规动力的「小鹰」级航空母舰之后,才恢复建造核动力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可以说,航空母舰的兴衰荣辱,几乎完全系于航空工业的发展水平。二战以来,幸而航空工业仍在不断进步(相应地不断有飞行员摔死淹死烧死、尤其是在喷气式飞机刚上舰那几年),制空权仍然是其他常规作战行动的基础,故而航空母舰仍能维持水面舰艇之王的地位。
【二】小平顶重生记:舰啊不知道,命运不可以预料
了解了航空母舰的历史和现状,航空母舰的定义也就明确了。在1922年签订、有效期至1936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中,航空母舰被定义为「用来从事战斗目的、排水量超过10,000 吨(10,160 公吨) ,明确只用来搭载飞机的舰船;飞机由此起飞并降落;其搭载的武器不得超过本条约第一章第九条和第十条所做之规定」。之后于1930年签订、有效期至1936年的《伦敦海军条约》则修正为「所有搭载飞机作为武器、飞机可由其上起飞和着陆的、用于战斗用途的水面舰船,不论其排水量如何」(并且将其火炮口径上限由8吋/203毫米降至6.1吋/155毫米,但仍未对飞行甲板、机库、升降机作出任何规定)。
从上述定义来看,一艘船之所以能被称为「航空母舰」,其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搭载并起降固定翼战斗机、进而夺取战区制空权的能力。要搭载固定翼战斗机,就得有机库;要起降固定翼战斗机,就得有飞行甲板;至于夺取战区制空权,这个就因(敌)人而异了,对高烈度作战来说,起码也得64机编队才放心,对低烈度战斗来说,16机编队可能就足够了。所以呢,某些航空母舰的指标定得很低,也就有了「轻型航空母舰」。轻型航空母舰仍然是战斗舰艇,其航速得要足够快、跟得上舰队。美国在二战期间建造的「独立」级轻型航空母舰,就是其典型代表。为了快速扩充海航兵力,美国利用「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舰体修改设计得到了「独立」级轻型航空母舰,航速可达32节(将近60千米 /时)。「独立」级可跟上「埃塞克斯」级大型舰队航空母舰,有力地配合了后者的海上征战。
图6.「独立」级轻型航空母舰「卡伯特」号
此外,美国在二战期间还大量建造了由商船修改设计而来的「护航航空母舰」。除了尺寸和吨位更小、结构强度采用商船标准外,护航航空母舰与轻型航空母舰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航速。比如著名的「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其航速只有18节(约33千米/时),并不适合参与舰队对抗,主要干点为商船队护航、反潜、运输飞机和部队之类的工作。由于身娇腿慢,如果遇上敌方主力舰队就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图7.「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米森湾」号
这个指标的高低,实际上也是跟着航空工业的发展水平走的。二战期间能够搭载几十架、上百架活塞-螺旋桨飞机的「埃塞克斯」级大型舰队航空母舰,在进航空工业入喷气式飞机时代之后,所能搭载的舰载机数量迅速下降,并且需要加装蒸汽弹射器和斜角降落甲板之后才能满足喷气式飞机起降需求。1960年代初,手握「中途岛」级、「福莱斯特」级、「企业」号等大玩具的美国海军,干脆把剩下的「埃塞克斯」级中的8艘派去搭载反潜直升机充当反潜航空母舰、甚至还有3艘派去充当两栖攻击舰。
图8.改划舰种为两栖攻击舰的前「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拳师」号
「埃塞克斯」级这样的大平顶尚且如此,那些舰体过小、不具备改装价值的轻型航空母舰和护航航空母舰,命运又将如何呢?
舰啊不知道,命运不可以预料。这些面临下岗危机的小平顶,怎么就重生了呢?
上面提到过,护航航空母舰在二战期间经常干点运输飞机和部队的工作。而轻型航空母舰也完全可以干这活(理论上讲所有航空母舰都可以干这活)。特别是在直升机技术成熟后,还可以实现由船到陆直接垂直登陆,这就为小平顶们找到了出路:为两栖部队提供登陆服务。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就动用轻型航空母舰起降直升机、进行了垂直登陆作战。而财大气粗的美国,在清退了二战期间建造服役 的小平顶之后,为了满足一条船送一个齐装满员的海军陆战队加强营上岸的任务需求,在1958年开建了「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
图9.「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
就吨位而言,「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比「独立」级轻型航空母舰还大一点(前者满载排水量1.8万吨,后者满载排水量1.5万吨),但就航速而言,「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更接近于护航航空母舰的水平,只有20节:毕竟,两栖攻击舰本质上就是跑运输的,不需要太高的航速。从外观上看,除了舷侧升降机和封闭式舰艏,「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也与护航航空母舰没啥区别,完全可以将其视为护航航空母舰的放大改进版。当然啦,此时已经没有活塞螺旋桨飞机说话的份了,而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喷气式固定翼战斗机「海鹞」尚未出世,所以,1960年代的「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确确实实就是纯粹的搬运工,没有固定翼战斗机可供起降,不能视为轻型航空母舰。
此外,英国等国还有相当一部分轻型航空母舰转而搭载反潜直升机,充当反潜直升机母舰,好听一点的名字也可以叫「反潜航空母舰」。
【三】「鹞」式横空出世:你问我滋磁不滋磁,我当然滋磁
上面说到,二战结束之后,由于难以满足喷气式固定翼飞机上舰的需求,轻型航空母舰这一舰种失去了作为航空母舰的资格,混迹于两栖攻击舰的行列之中。
1960年代,随着航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能够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鹞」式喷气式固定翼战斗机出现了。1970年代,海基版的「海鹞」横空出世。从此,200米乃至更短的飞行甲板也有了起降喷气式固定翼战斗机的能力,轻型航空母舰迎来了第二春。英国的「无敌」级、西班牙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意大利的「加里波第」号、泰国的「差克里·纳吕贝特」号这一新建的波轻型航空母舰,乃至印度买来的二手航母,航空作战能力都仰赖于「海鹞」。最走运的应该是图6中的「独立」级轻型航空母舰「卡伯特」号,该舰后来被西班牙先租后买改名「迷宫」号、充作反潜直升机母舰,在退役前夕用上了「鹞」式。
图10.意大利海军轻型航空母舰「加富尔」号上的「鹞」式战斗机
美国毫不犹豫地把「鹞」式装备在了两栖攻击舰上。毕竟,能把喷气式固定翼战斗机部队攥在手里,对海军陆战队来说也是很开心的:对地面目标来两颗炸弹什么的,派遣自家的「鹞」式总比求海军航空兵出马方便得多;欺负欺负非洲或者拉美的小朋友的「空军」,「鹞」式差不多也能胜任。
也就是说,自打装备了「鹞」式等垂直起降喷气式固定翼战斗机,两栖攻击舰就再度具备了轻型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尽管又要摔死一批飞行员,美国海军陆战队和两栖攻击舰仍欣然表示:你问我滋磁不滋磁,我当然滋磁。
在1970年代之后,一艘船是叫作「轻型航空母舰」还是叫作「两栖攻击舰」,主要取决于所在国海军的喜(mian)好(zi);航速以及是否配备坞舱和气垫登陆艇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一般来讲,两栖攻击舰航速在20节左右、配备坞舱和气垫登陆艇,而轻型航空母舰航速在30节左右、不配备坞舱和气垫登陆艇。(坞舱和气垫登陆艇也并非绝对的必需品,比如美国最早的「硫磺岛」级和最新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就没有配备坞舱和气垫登陆艇。)
不走寻常路的前苏联红海军,虽然也在1960年代装备了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喷气式固定翼战斗机雅克-38、并在1970年代着手开发超音速的雅克-141,但其目光一直被大洋之下的核潜艇所吸引,还来不及考虑跨洋两栖登陆作战的问题,前苏联就轰然解体了。因此我们也没能看到红海军版本的具备全通式飞行甲板的两栖攻击舰。
随着航空工业的进步,进入21世纪之后,「鹞」式也廉颇老矣,美国及其盟(yuan)友(da)们(tou)联合研发的F-35B逐渐开始服役。未来的海洋和天空,将展开怎样的画卷呢?
拭目以待吧~
【四】我就念了两句诗:苟利炮塔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大小平顶船的破事儿终于扯完了。归纳一下,从中可以看到一条主线:航空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小平顶船的命运走向。每当航空工业有所进步,大小平顶船的命运就会随之而改观:20世纪初,飞机出现,航空母舰紧随其后而诞生;1930年代末,活塞螺旋桨飞机走向成熟,航空母舰开始成为水面舰艇之王;1950年代初,喷气式固定翼战斗机的上舰需求把一大批中小平顶船赶出了航空母舰的圈子,直升机的成熟又带来了反潜直升机母舰、两栖攻击舰出现;1970年代左右,短距/垂直起降喷气式固定翼战斗机上舰,轻型航空母舰复活,两栖攻击舰战斗力跃升……
伴随这一主线的,是数以千计(上万也说不定)的在各种事故中不幸摔死淹死烧死的飞行员= =、、、
图11.然并卵的弹射。。。
换句话说,一旦脱离了航空工业,大小平顶船就是个渣渣。而在未来,当人类远离大气层、步入星辰大海之后,大气层内飞行器和水面/水下舰艇自然变得无足轻重;相对于粒子束/激光束武器,小型航天器腿慢的缺点暴露无遗,广阔的太空又不存在超地平线视距的问题,这就意味着,航天母舰无法担负起夺取制天权的重任,各个方向上搭载多个炮塔的大型太空战舰必将成为太空战场的主宰,我多炮塔圣教必将迎来伟大的复兴。于是我就念了两句诗:苟利炮塔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在这个问题下面小小地得罪了你们平顶船邪教一下,谢谢大家!
多铆蒸刚,炮塔至大!
亿万星辰,亿万炮塔!
多铆蒸刚,炮塔至上!
亿万炮塔,亿万荣光!
———————
贴个告示~
本ID「杨爱红」为原「杨爱红」()被汁娘续掉之后的REBORN。为便于区分,我已将新号头像背景颜色改为粉红色,请各位留意~
航母的一切都是为了飞机。
登陆舰比较复杂,冲滩、坞舱、飞行器都可以。
当然,即是是载机两栖船也比航母多需要考虑载货能力。
航母的一切围绕着舰载机,舰载机是衡量航母战斗力的唯一标准。
所以为了保证舰载机战斗力,航母要能顶风开大约30节航速,要配弹射器或者滑跃甲板,要有阻拦索把速度200节的舰载机在一百多米距离内硬生生停下来。
航母同时还是主力舰船里面最吸引仇恨的一个,设计时候就要求能挨上一两发,防护设计必须严格照军标来。否则就是IJN的脆皮航母,吃一发鱼雷就能挂。
至于两栖登陆舰,它就是个躲在后方把直升机或者登陆艇放出去的角色,前面列的一堆要求不需要考虑。所以两栖攻击舰再怎么像航母,也不能当航母用。
公鸡尾巴再长,也不能变凤凰。
由于用途差异,设计也有差异…所以船只因功能性不同区别称呼。
两栖登陆舰:运输能力第一,战斗能力一般。
两栖攻击舰:攻击能力第一,有一定运输能力。
轻型航母:护航能力第一,主防空和反潜。
由于,功能不同设计上区别很大。
登:主功能是运输,就舍去了速度,改为大扭矩低转速发动机。船坞能占船体三分之二以上,能装气垫登陆艇,主载直升机,甲板停放即可,就舍去了机库和通长飞行甲板,改为专供直升机起降小甲板…
攻:主支援攻击,舰载战斗机,战斗机(短距或垂直)起降所占甲板面积大,设计机库来存放更多战斗机。有小船坞但基本只装两栖装甲车。
轻航:低配版航母…无船坞…二战产物,再细分为,护航航母,反潜航母,战斗航母。这些大多都是改装船。
现代来看,轻型航母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两栖攻击舰的很多功能重叠…对于小国家来说,两攻舰其实已经完全可以当航母用了,只不过不能用重型战斗机。但用于近海防御完全足够了,制造成本,维护费用也比航母低很多,还多用途。性价比非常高,但战斗力也缩水也在能接受范围内…
虽然两栖攻击舰最初是由航母改造而来,但随着后来的发展,其承担的作战任务呈现了较大的分化。
航母,顾名思义,航空之母舰,主要追求空中打击能力,所以它要尽可能搭载更多的飞机,因此设计为大甲板、大机库、和更多的升降机。以便搭载数量众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飞机(包括战斗、攻击、预警、反潜、干扰、加油、无人机等),而且总体来说,其搭载的飞机以固定翼飞机为主。
而两栖攻击舰,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登陆,其空中打击能力也主要是为其立体登陆提供空中支援。因此其甲板虽然也能搭载一定数量的飞机(其搭载的飞机数较航空母舰要少得多,且多以直升机为主,即便能搭载固定翼飞机,也是像鹞、F-35B这样的垂直/短距起降的小短腿,作战半径和载弹量都比航母版的小得多)。 而且甲板以下的空间留给机库的面积较小,主要留给了坞舱,用于放置LCAC这样的大型登陆艇(其上面可以搭载像M1A1这样的主战坦克)、和AAV-7这样的两栖战车。这样两栖攻击舰就可以实现 海(登陆艇)、陆(两栖战车)、空(F-35B、V-22鱼鹰、海鹰、CH-47)如此这般的立体化登陆了。
简单来说,航母是上边大甲板、下边大机库、升降机多,基本没有坞舱,搭载的基本全是飞机,且多是固定翼飞机。
而两栖攻击舰则是普通的直通甲板、下边小机库和为数不多的升降机、坞舱很大、搭载的飞机较少且多为直升机,而且还搭载有气垫登陆艇、两栖战车。
(当然米国最新型的两栖攻击舰“美国”级对此有所调整,扩大了机库面积而压缩了坞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