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中是否酝酿着新的机会?

理由
举报 取消

过去这么多年,中国和世界经济起起落落,每一次都会触底反弹,而新的行业、新的巨头往往都是诞生在寒冬之中,并且在经济景气之时走向辉煌。那么,当下的资本寒冬,是否同样酝酿着新的机会?

2017年5月31日 10 条回复 1526 次浏览

回复 ( 10 )

  1. IDG资本
    理由
    举报 取消

    与点赞最高的回答结论类似的是,IDG资本也不认为当下是真正的“资本寒冬”,在我们看来其实更多是“价格调整”,而对创业公司,反而是一个修炼内功的好时机。

    我们统计了下,2016这一年,仅IDG资本投资的公司中,就有超过110家完成新一轮融资,可见好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永远都是抢手的,市场不缺钱。

    以下,引用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的观点:

    “资本寒冬”很可能是一个在大家口中越传越可怕的一个说法。

    我的看法是,这次所谓的资本寒冬跟之前几次,至少跟 2008 年的性质完全不同。当时属于流动性的枯竭,市场上的“钱”少了。但这次,其实更多是对“价格”的调整

    一级市场也是一个容易被高估的市场,一方面只能做多不能做空,这就有了单边上扬的基础;另一方面,公司的估值、价格是由胆子最大的投资人决定的。所以,当市场持续几年利好,就容易出现价格泡沫。

    这正是现在的资本寒冬最明显的表现和特征。包括美国的独角兽们,私有估值都比较高,但一上市就可能腰斩。但我们换个角度想,价格虽然腰斩了,该上市还是能上市,上市以后该增长还是能增长。所以说寒冬最可怕的地方还是在于“价格”。

    人的预期就是如此:往上调的时候总是很容易,一旦往下调,就有了负面的心理情绪。但企业融资这件事的根本还是“供求决定价格”,只要能融到钱,至少说明市场对企业还是认可的。换句话说,这只是双方为了达成交易一个暂时的方法。

    当然,对于一些没有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这个寒冬会更可怕一些。因为它们可能处在生死关头,而不仅仅面临着价格的调整。

    另外,我想说下投资机构这边的情况。在资本寒冬来了之后,我们看到市场上有一部分基金还是相对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比较难。在二级市场有句话叫做“牛市重势,熊市重治”,这放到一级市场来看可能也有用。当大环境变了,公司更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再去做事;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市场热的时候,公司忙着跟竞争对手打仗,“增长”无疑是优先级最高的指标;但是到了今天,竞争环境留出一些宽松空间了,在这个“讲质”的环境里,练好内功反而变得更重要,练好之后再去扩张。

    那么“练内功”应该思考哪些问题?主要问题就是想清楚什么事自己一定要干,什么事可以跟别人合作干,什么事不干。创业公司资源有限,肯定不能全干;这三件事想清楚了,选择方向才有优先排序。

    这个问题说来简单,但要回答并不容易,深刻理解公司及环境所发生的三类变化是前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公司):

    第一类变化,我把它称之为“公司的台阶”

    比如电商类创业公司,发现了一个市场机会,伴随有流量红利(社交/微信、投放、品类等等);但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会发现红利很快就被拉平了。这意味着,之前驱动企业增长的那个因素,上了一定台阶之后,加上环境变化,已经发生了改变。换句话说,之前很好用的“那板斧”,现在是不是该换换?新的机会,新的章法在哪里?

    第二类变化,是“公司的体量”。

    公司还小的时候,可能用“小招”就行,但公司增长到一定体量了,就得换中招甚至大招才行。同时,你的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一个公司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一开始创始人的信心很容易得到极大的满足,觉得自己无敌手。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出现挫败感。因为之前的那些对手很快被甩在身后,随之而来的是新一代的竞争对手,可能换成正规军。这时候企业应该想的是,面对新的对手和环境,应该怎样去应对。

    第三类变化,是“业务的模式”。

    有的公司原来做 To B 业务做的不错,但看到整个市场的规模增长的比较慢,就想进入 To C 的市场,这时候会产生很多困惑。一来这个领域自己不擅长,二来玩法也变得不一样。

    有的企业一开始是免费模式,吃惯了移动智能设备用户增长的红利,但上半年我们看到 APP 的下载量,基本上已经开始下降。这就好比是跑马圈地圈完了,之后要去想的是这片地上还能种出什么东西。从免费到盈利,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以上是我想说的在“事”上要思考的三类变化,另一大块是“人”的变化。我在跟CEO们聊的过程中发现,最后头痛的问题都在“人”上。例如,原来跟你一起创业的人,死心塌地又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样的人在新平台上是不是还能发挥原来的作用?如果不能跟上,这些人怎么办?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前分众CEO谭智的分享。他认为公司里有四种人,可以按两个维度去分:一个维度是好人/坏人,主要看工作是否努力,价值观正不正;另一个维度是看能力强弱。由此可以分为四个象限,有不同的对待方法,很值得大家借鉴。强调这点是因为一个公司除了要抓住市场机会,还要建立起跟企业成长各个阶段相应的人才结构和组织结构,这是“内功”里基础性的话题。

    创业维艰,投资人显然不只是提供资本,但同时,投资人也不应该是最终解决问题的人。理想的关系是:创业者解决问题,投资人则用常识帮助判断解决问题的招好不好使。因为投资人能看到的整体趋势可能更多一些。所以,在你发动“总攻”之前,可以跟投资人提前作沟通,让他帮你确认这个趋势。

  2. 何子垠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 @任逍遥 邀

    前几天答过一个类似的题。我并不认为国内现在是“资本寒冬”(题主问的是国内吧),而是需求寒冬。

    我们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传统意义上的工厂,多是说的“代工”厂,也多是通过OEM起家的。讲究的是制造能力,在质量、成本控制上下功夫,而不太在意创造能力。有订单就能活,跑订单的事他们不管。而致命的地方也在这里,需求少了,订单少了,工厂开工率低了,就费劲了。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外贸净出口的占比很大,外部需求减少,那这架马车就跑不动了。

    再看投资。投资中,基建类占比最大。这类投资是无法产生直接收益的,建的基础设施,是为其他行业提供条件和服务的。基建投资直接拉动的是上游原材料需求,下游停滞,产生不了间接收益,那也不行。

    最后看消费。内部消费和外部消费。消费就是看需求,外部需求废了,内部的呢?实际上是在增长的,只是增长的速度慢(其实不慢),或者说达不到预期。内生需求产生的收益增速,覆盖不了对应的债务增速。

    管理层终于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上马“一带一路”。我不能被动等需求,我得开发需求,内外一起开发。欧美开发难度大,那我就选难度小的,潜在需求空间大的地方。而这类地方多是“发育不健全“的,没关系,咱有钱,边培育边开发。总得有个愿景吧。

    别人说,你是有钱,但你的钱值钱吗?值不值钱,你说的不算,我说了也不一定算,咱们得想法让它值钱。所以人民币”国际化“是必须要走的,且一刻也不能耽误。这玩意,每个环节都是相辅相成的,谁也不能等谁,也等不起,得同时干。

    内部需求怎么开发呢?现在有个现成的——互联网。这个是没经过引导,自发形成的,而且发育的还不错,先拿这个下手,来个互联网+。加什么都行,只要是合规合法的,有需求空间的,尽管上。试错环节不用管理层动手,各个PE/VC争相去干。从这点上说,看不出来”资本寒冬“,反而是夏炎,甚至有点无脑式的烧。

    经常看到一些案例:忽悠到天使轮,拿来钱不干别的,先在高档商务区租办公室,买车,每周各种的趴,各种的福利。钱花完了,融二轮,三轮,只要能把故事编好,只要能一直编下去,就不愁没钱。最后实在不行了,那就散伙,谁也不负责任,PE/VC的出资人倒霉,但他们自我安慰能力还是挺强的——风险投资嘛,哪能每个项目都成功。咱们证券交易者要是都有这个自我安慰能力,那就无敌了,哈哈哈。

    当然上面说的也是少数情况,大部分创业者还是挺苦的。失败了,不是方向问题,是策略问题,或者是预期太高,实际市场容量没这么大。

    机会,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机会,只是要找准切入点,并持之以恒(也就是说,躲不开培育市场的过程,或者说,钱该烧还得烧,只是不能无脑的烧)。

    哪里有机会?哪里都有机会。朝阳就不用说了,夕阳,传统需求减弱,还可以抓细分啊。总会能找到的,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哈哈哈。

  3. 薛洪言
    理由
    举报 取消

    转载风险资本女王徐新(就是那个投资了京东的徐新)的一篇讲话,非常地经典,和大家分享:

    _______

    9月22日,在BOSS直聘C1+C2轮融资发布会上,针对时下资本寒冬时期,徐新发表了精彩的干货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略经删减):

    说老实话,我今年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什么东西都是成长乏力,很多东西都是在下跌。我做投资21年,今年上半年是第一次感受到这个冬天很寒冷。这并不是说资本的冬天,我说的是生意真的是越来越难做,线上的企业说没有流量往线下去找,线下的企业说没有人要到线上去捞,大家都成长乏力。所以我想说,冬天来的时候,活下来就是好样的。

    为什么企业增长没有了?

    为什么整个零售在以10%的速度增长,但按照品类来看,大家都在下跌呢?

    第一,百货商店也在下跌,老店同比下降,日子不好过。再去看看年报,很多上市公司是在下跌的。

    跟着百货公司走一定是下跌的,像百丽这样很牛的企业,以前都是第一品牌,现在也是在下跌。然后大卖场如沃尔玛、家乐福也是,20年来很火,现在也是辉煌和风光都不在,因为他们的模式(生鲜+干货+房租)被打破和颠覆了。

    他们的商业模式就是生鲜抓流量,干货抓毛利,多余的空间租给肯德基、麦当劳赚房租。首先,毛利都被互联网占去,电器、服装的人流量都被带走了;然后,人流一下降,麦当劳、肯德基就不干了,要求降租。所以,这些大卖场第一不敢开新店,第二开始砍成本,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第二,2-3年前的购物中心活得还不错,还能够增长,现在购物中心也不灵了,最大问题是供给过剩,业务参差不齐。购物中心依靠的“四菜一汤”的模式,有一个沃尔玛、家乐福,大流量靠它来撑着;有个百货商店,多数女性要买化妆品、买服装;有个儿童乐园,打游戏的;晚上还有个卡拉OK,这就是四菜。汤是什么?就是很多餐厅,餐厅保证你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有客流,一般买东西只有到周末买。

    以前餐厅占购物中心20-30%的面积,现在要占40-50%,也就是一个好好的餐厅竞争多了两倍,就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所以老店利润肯定是下降,所以跟着购物中心好像老店也保证不了。

    第三,那些有产品品牌的企业,日子一样的艰难。我今年上半年看香港的市值很便宜,十几倍的市盈率,想着能不能挖到一些好的企业,好企业便宜买嘛。挖了半天,看了一下业绩,都不咋的,基本上上半年都是下跌的。我们再看看500强,宝洁、欧莱雅也都是下跌的,娃哈哈、康师傅也是下跌的。

    第四,那些三四线城市街边店过得怎么样?今日资本投资的,唯一没有受互联网冲击的企业——益丰药房。为什么?因为它天生的这个生意模式,药是你生病时马上就要吃,不能等到明天的货送过来;还有去药店买一个药就是几十块钱,所以商业模式+国家限制,所以现在药店受的影响最小,还在涨。

    其他的很多企业全部在下跌,老店同比下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很快就没有钱赚。大部分企业正常交税以后,一个零售店不管你做得多好,净利润就是8-10%,如果你销售降20%,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毛利是50%,你只要降20%,立马就没有钱赚了,这个蛮吓人的,你养了一帮员工,房租也都是固定的。

    看了这么多在下降,但是零售总量还是上升的,那谁在涨呢?好像看上去现在唯一在涨的还是互联网,而互联网电商更是一枝独秀。互联网每年成长速度基数已经很大了,还是有30%增长;淘宝这么大的体量,MAU还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京东的MAU是70-80%增长,收入涨幅超过50%;美团外卖GMV今年涨了300%,一天已经做到600万单。

    所以,互联网对线下零售的打击是各个击破,它是一个品类一个品类杀过来,基本上没有抵挡的余地。一开始是服装造就淘宝这样的大公司,接下来是3C造就京东这样的大公司,接下来将发展到的另外一个品类就是超市;超市是非常高频的东西,如果把超市拿下,把生鲜拿下,这个比例就真的可以做到马云说的50%的占有率。今年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家已经在网上愿意购买一些非常敏感的东西,包括食品、个人护理、母婴用品,以前这些产品都不敢在网上买。

    活下来就是好样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保证账上现金能活18个月。要保证活下来,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计算怎么砍人,砍多少人,账上的现金够你活18个月,因为找到新一轮融资,调整模式需要18个月。

    第二,生意模式要调整。判断一个模式到底行不行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投资回报率,就是老客户会不会重复购买你的东西。具体来说老客户重复购买的次数,获取新用户的成本,两年要回本,最长三年。

    第三,能融资还是融点钱。不行就降价,冬天的钱特别管用。关于融资,虽然是冬天来了很辛苦,但是我一直觉得如果能够融钱,还是要融一点钱,因为冬天的钱特别管用;别人都没钱了,你有钱,就是你能活,就是别人都不敢打广告,你敢打广告,那就能获客,能吸引眼球。实在不行就降价,成功是第一位,不要老是在意股份多少,期权多少,不行少融点,价格降下来,还是要把钱拿到手。

    第四,伟大是熬出来的。你困难,别人也困难,就看谁熬的住。很多创始人很着急,员工走了,高管辞职了,竞争对手拿到钱了,然后成长没有了,很慌。我想跟你说,其实没什么好慌的,你想一个企业生命周期如果是20-30年,这一年的痛只是很短的时间,而且很多伟大公司都经历过,这些痛苦都不是什么事,你只要活下来就有希望。

    因为我们是经历过冬天的,所以我们不害怕。当时的网易,什么困难没经历过,垃圾股、被调查、被人家停牌、整个高管都走光了,但是丁磊还在,他有洞察力,看到游戏这件事情,然后今天很好;京东也有很困难的阶段,当时融不到钱,见50个投资人一个都不给钱,老刘的头发都白了,吓的,不是染的。后来我们给了一点钱,今天活下来,而且活得很好。所以今天不管怎么样,首先是要活下来。

    零售的护城河在哪里?

    抓住三个关键点:占领心智+控制渠道+掌握供应链。

    我想先讲几个案例,亚马逊很牛,亚马逊每一年的市场占有率以300-400%增长,就是每年增加3-5个点,沃尔玛已经不敢开店,但是有一家公司叫Costco(好市多),它的老店同比每年还在涨5-7%,凭什么?

    因为它抓住了三件事:一个是消费者的心智,一个是渠道它控制,还有一个是供应链它掌握。它是如何做到的?首先,它的食品占比非常高,能达到60%,食品属于高频刚需,这是占领的首要。其次,它的性价比高,因为它的自有品牌+独家供应+大包装定制。最后,99美金的会员制,很多东西你不是会员就不能买,所以99美金就是它的利润。即便这样,它还是觉得频次不够,怎么办?做全城最便宜的加油站,加油的时候顺便买东西。

    阿尔迪打败沃尔玛的折扣店,价格比沃尔玛还便宜20%,也是在供应链上下工夫。

    亚马逊做了很长时间一直不赚钱,后来贝索斯火大,拉了一个小分队天天研究怎么赚钱,后来找到了法宝——也是会员,交给一点钱,然后保证你两个优先权,第一48小时到货,第二视频免费看。亚马逊现在更牛,不断的创新,我特别喜欢读它的年报,看了每次都特别兴奋,学了很多东西,亚马逊老是推出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一定是老板做的,都是贝索斯亲自带队做的。

    产品品牌的护城河在哪里?

    抓住品类机会:要聚焦一个特别细分的市场,占领用户的品类心智。

    我们一直觉得尽管是这样,中国还是有很多品类的机会,而且我正好感觉到这个冬天的来临是品牌诞生的时候。很多伟大的公司诞生在冬天,因为那个时候不是靠资本的热,不是靠广告,而是靠产品本身很好。

    所以,抓住品类的机会先做比什么都重要,然后把价格定对(定价是战略选择第一要素),有个很好的持续策划(伟大的公司从好名字开始),要做品牌关键还是靠创始人的工匠精神。

    我为什么说品牌的机会来了?现在大公司也没有流量,宝洁、欧莱雅、娃哈哈这么有钱,他们打广告业也没有效果,因为消费者也不看电视广告,人家看网上的评价,要看内容。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起跑,如果你把内容做得很好,就能打动用户的心,你就是品牌。

    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安全的?如果你能够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做到30%市场,比第二名大两倍,你就安全了;在这之前你是不安全的,因为存量比增量大,随便杀出一个程咬金就把你给干掉了。所以我们感觉这个市场非常大,但是作为创业者一定要很聚焦、很细分,抓一个细分市场做到30%的市场占有率,这是线下,如果是线上你要做到百分之七八十你才安全。

    超级平台很值钱

    超级平台=1-2亿以上用户+每个用户一年用8次以上。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觉得超级平台很值钱,手中的超级平台要长期持有。为什么?

    因为用户不会主动下载APP,经常用的不会超过11个APP,如果你不是那11个你就没什么机会了,因为获客成本太贵了,每一个成本要100元,一亿用户什么概念?100亿,你有这个钱也不见得做得到这个规模。

    人们为什么不用这么多?第一,我觉得人都是很懒惰,大家都是习惯了,不想去搞。通常一个品类下两个APP,一个是备用的,时间长了记不住密码,下次换手机就不下载了。记不住密码是APP不下载很核心的原因。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不再”。我们觉得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颠覆,以前的商业竞争是我有这个城市,我可以在省里做个地头蛇,我可以在全国做个地头蛇,就把所有的商业弄到一个手机上,而手机上每个品类就是一两个APP,我觉得这真的是很难得的人生机遇,正好被我们中国的企业都抓住了。

    好生意的定义是什么?好生意就是消费垄断。因为有了垄断,你就有了高利润,然后就可以做研发+创新,可以做良性循环。要么做大,要么出局,那小公司或者中型公司的机会在哪里呢?我觉得既要靠大平台搞流量,自己也要有流量,实在不行就小而美,但是要hold用户,靠内容、靠频次吸引用户。

    创始人也要与时俱进

    为什么那些伟大的品牌没有成长?我觉得分析来分析去,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创始人老了。第一,他没有与时俱进,以前的三板斧不好使了。销售主要靠渠道,产品主要靠复制,品牌主要靠广告。第二,对产品的创新和迭代不够迅速。都是抄人家的,全部是同质化。第三,对80后、90后主力的消费群洞察不够。品牌都是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都是套路,没有细分,没有独特的东西。第四,创始人特别强势,一人说了算。团队善于执行,下面的人没有什么创新动力,不善于思考和创新。第五,大公司的问题。官僚主义、员工的成就感不强、凝聚力不够。所以,老板一定要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天天进步。

    典型的例子就是贝索斯,亚马逊所有的创新都是他带着人做的,比如说阿里巴巴上次来了一个神秘的客人拿个小本死命的记,这个人就是贝索斯。阿里的毛利这么高,都是哪些好品类,学过去了。还有小马哥,他什么权利都交给市场,但是有一件事是不交的——产品,一个产品他可以提120个意见,每一次大浪来了他都感受到,他都没有死掉。

    企业如何搞定人才?

    小企业缺的不是钱,缺的是人才。人才我们有几个可以分享的地方:

    第一,管培生计划(搞定中层干部)。很多人这里挖人,那里挖人,挖人可以,但是不能占比太高,如果全部是挖人,没有文化体系,没有文化传承,没有忠诚班底,企业是很难做大的。所以,搞定中层干部要靠管培生计划,中国最好的大学生特别多,很好的学校工资也不是很高,培养3-5年就可以是个非常好的中层干部,这个要早点开始做。

    第二,校园招聘(搞定基层员工)。我说丁磊你好牛,你怎么越战越勇?他说很简单,每一年最好的大学生都在我这里,校园招聘一千人一千人的招。

    第三,事业部制(大公司也能创新)。

    第四,让员工绽放。现在光靠钱也不能激励人,人家都是钱的主人,不是钱的奴隶,所以你要让他绽放。

    第五,大胆用85后。三只松鼠,我们投的时候才半年,今年做了50个亿,创始人章燎原的核心一句话是“大胆用85后”。

    第六,企业文化(伟大的企业都是有文化的)。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做公司的使命是什么?远景是什么,你现在赶快做,你要吸引一些跟你志同道合的人,要不断的宣讲(也可以说是洗脑),这个很重要。华为做得挺好,阿里巴巴也做的挺好,都是有文化的。

    第七,拿下小白兔。这里面我想跟创业者分享一张很重要的图,把员工根据价值观和业绩来分类。

    价值观也好,业绩也好的叫明星,明星你要给他很多钱,给他很多爱,给他提升,花时间给他,因为他是创造未来的人。

    那些业绩又不好,价值观又不好的叫狗,怎么办?把他杀掉,大家都容易做到这一点。

    很多创始人不知道对待那些野狗,业绩很好,贡献20%的收入,但是吃回扣、拉帮结派,这种人怎么办?一定要把他杀掉,而且要在中午吃饭的时候,让大家看着他被带走。联想、华为每年都送一些吃回扣金额巨大的人去监狱,野狗要很快的杀掉。

    老板最头疼的是这种小白兔,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就是没有业绩,他的危害比野狗还要大。为什么?第一,他是小白兔,他招来的人就更怂,人的素质越来越低;第二,他是短板,你要花很多的时间补他的短板,本来你应该花时间在明星身上。更糟糕的是公司大部分员工是中间的,见风使舵,他一看明星升职很快,他就变明星;他一看小白兔很多,他就变小白兔了。所以杀掉小白兔是一个企业最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这么多年观察下来,凡是心肠有点软的老板,小白兔没有干掉,身边全部是大白兔,这个公司就不成长,遇到瓶颈。凡是老板内心够强大,公司就没有瓶颈。

  4. 峰瑞资本
    理由
    举报 取消

    99%的人都说现在“资本寒冬”,但我们的想法不太一样。

    “资本寒冬” 已经在一夜之间进入了投资界几乎所有的对话。它是那样的不假思索,以至于成为了大部分人对当前形势的定调。通常 “一叶障目” 容易而 “一叶知秋”难。

    但与其单纯地停留在惊恐中,不如改变策略,风口永远都有,美景永远在前,问题是你能不能抓住它。

    几乎所有的独角兽都不是因为想成为独角兽才成为的,而只是凑巧站在了正确的时间点,而这个时间点就是面向未来 5-10 年间一些注定要发生的宏观趋势,导致他们在这个趋势上成为了做的最好的那几个人,而这几个人因为不可逆转或者叫巨大无比的宏观趋势,成为了所谓的“弄潮儿”。

    以下是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对于“资本寒冬”的观点和判断:

    资本寒冬只能算阶段性正确,宏观上看却未必。中国的资本市场并非完全处于寒冬期,更多的是一半热,一半冷:宏观经济导致美元购置人民币资产意愿变弱,但人民币投资却因为直接融资占比提高、提升资产流动性的政策优化、经济结构从第二向第三产业转移,等各方面必然趋势而拥有一个 “巨大的不可逆的机会”。与此同时,“效率” 取代 “增长”,将成为无论是微观领域的创业者,还是宏观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留意的变化。

    中国现在处在一个 “巨大的不可逆的机会” 之下。什么叫 “巨大的不可逆转的机会”?当人均 GDP 或者家庭可投资和家庭可支配资产到一定规模以后,存款第一次的转化会以 “购买固定资产” 为第一个消费阶段。这个消费阶段对应过来的是什么呢?对应过来了就是在中国从 98 年、99 年开始,大概到 2012 年为止,这中间长达 10-12 年的房地产黄金时期。所以,基本上就是我们经历了十多年的存款阶段,再经历了十多年的购买固定资产的阶段。

    接下来要讲的一个阶段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几乎对于所有的经济体而言,只要经济不出现巨大的向下的系统性问题,从 “狭义存款” 过渡到 “固定资产”,再过渡到 “虚拟资产的消费”。虚拟资产的消费用大白话翻译,就是购买各种各样的金融资产。

    因为各种各样的宏观因素,可以猜测,比如:从 98 年、99年-2010 年之间的富豪榜上大部分新出现的行业和公司,所谓叫房地产相关的人占的比例最高,这是宏观造成的结果。而同时你也可以猜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从现在开始到往后 10-15 年,消费阶段会从购买固定资产转到购买虚拟资产,你也可以猜到 “金融” 在今后的 10-15 年会出现很多个人、公司和行业。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所谓 “独角兽” 的产生道理。

    所以我猜人民币会半边热。我讲的 “热” 并不是在这个时间点上一定会有泡沫,我的意思是你会看到一些中期或者长期的趋势,会使得三年五年甚至七年以后,正在经历巨大不可逆转的趋势。

    以五年的维度来看,这个市场上的钱和市场上的数量、规模,包括做这些事情的基金和金融机构会非常多。这里面对应的有没有独角兽?一定会有。当然,它也从属于刚才我讲的,所谓叫 “虚拟资产”,就是金融行业能够去爆发的十年当中的一类而已。所以,在私募股权市场,不管叫股权众筹还是基金,不管是哪种形式,总会爆发出来。

    导致的结果是:我并不是讲当下这个时间点,我只是讲以 3-5 年的周期看待你所处在的行业和股权投资这件事本身。你说它是寒冬?我并不同意,尤其对于这两年。这是第一个前提。

    根据一个简单的金融道理,当股权或者叫直接融资在这边产生了巨大量资产的时候,这些资产本身是需要流动性和交易性的——不然就像堰塞湖一样停在那儿。如此大规模增量的直接融资导致的资产,他们最容易去交易的场所和环境是在什么地方?资本市场。

    所以说你用同样的一个逻辑来推:

    假定中国的经济转型可以完成,导致的结果是直接融资占比会大规模上升。直接融资占比大规模上升会导致股权类、权益类的金融资产。这些资产本身需要流动性和交易,就需要资本市场健康活跃才能够消化这些资产,从流动性和交易性上来讲。

    所以好消息是,中国的资本市场会变好。中国的资本市场会有自己的问题,资产的供给是受限的。比如:上个市还需要证监会批一下,这叫资产的供给,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并不是一个合理的供需关系。如果要形成体量大、增速非常高的资本市场、效率非常高的资本市场的话,一定需要解决 “供” “需” 之间的同时增量和活跃。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无论如何这个顺序发生 A 一定推导出 B,B 一定推导出 C,C 背后的意思就是中国的资本市场一定会增大。

    所以,所有相关悬而未定的新政策一定会出来的。当然,你从这个也可以类推说:资本市场也一定会产生独角兽。不管是在哪个角度上,因为它是宏观上决定了一定要发生,而且一定要改变,而且是按照那样的来改变。

    本回答改编自微信公众号“峰瑞资本”(微信号:freesvc),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src=3×tamp=1478682250&ver=1&signature=q5x5eGCc-67rfBIL3a9fux3Pq5U3*IfQqkpI4668AbguBHo7TRsEm1HCr7BzPG2zBnZ2xHW432t2PU0OPWGUFSIJSov2ZbhkYOig2I7EUkswh3znp5LqoXEU6DxYH2gTF2Y173d6NQmYHm4DEXztvg==

  5. 云翳
    理由
    举报 取消

    都说资本寒冬,那么在市场环境降温时仍然能够顺利拿到融资的企业,应该是相当靠谱的。

    由此整理了半年来获得千万美元以上融资的企业,值得关注。

    巨额融资:一掷定乾坤,融资超过10亿美元

    1. 新美大(美团&大众点评) 中国最大的生活服务平台 2016.1 E轮 33亿美元
    2. 滴滴出行 智能出行助手 2015.9 F轮 30亿美元
    3. 优步 按需出行始祖 2016.1 E轮 20亿美元
    4. 饿了么 10亿美金的外卖大单 2015.12 F轮 12.5亿美元
    5. 陆金所 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2016.1 B轮 12.16亿美元
    6. 京东金融 着力转型金融科技 2016.1 A轮 66.5亿人民币(估值460亿元)

    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谁会成为下一个BAT?

    1. 神州专车 倡导安全出行的专车软件 2015.8 B轮 5.5亿美元
    2. 达达配送 最后三公里物流/DST投资 2015.12 D轮 3亿美元
    3. 中粮我买网 食品类综合B2C电商网站 2015.10 C轮 2.2亿美元
    4. VIPABC 一对一在线英语学习 2015.11 C轮 2亿美元(阿里巴巴投资)
    5. 找钢网 中国最大钢铁全产业链电商 2016.1 E轮 11亿人民币
    6. 融360 互联网金融 2015.10 D轮 10.35亿人民币(star VC)
    7. 沪江 外语学习门户 2015.10 D轮 10亿人民币(最新估值是新东方市值的40%)
    8. 爱屋吉屋 互联网中介的独角兽 2015.11 E轮 1.5亿美元
    9. 驴妈妈 在线旅游服务 2016.2 8亿人民币
    10. 好屋中国 房产众销网站 2015.12 B轮 7亿人民币
    11. Apus 面向海外的桌面应用 2016.1 B轮 超1亿美元(创立半年内)
    12. 七牛云存储 服务创业公司的云存储 2016.1 D轮 1亿美元
    13. 掌阅 移动阅读 2016.1 首轮融资 近1亿美元

    O2O:资本寒冬重灾区,并不都是垃圾

    1. 新美大(美团&大众点评) 中国最大的生活服务平台 2016.1 E轮 33亿美元
    2. 滴滴出行 智能出行助手 2015.9 F轮 30亿美元

    3. 优步 按需出行始祖 2016.1 E轮 20亿美元

    4. 饿了么 10亿美金的外卖大单 2015.12 F轮 12.5亿美元

    5. 神州专车 倡导安全出行的专车软件 2015.8 B轮 5.5亿美元

    6. 爱屋吉屋 互联网中介的独角兽 2015.11 E轮 1.5亿美元

    7. 驴妈妈 在线旅游服务 2016.2 8亿人民币

    8. 好屋中国 房产众销网站 2015.12 B轮 7亿人民币

    9. 美味不用等 中国最大的智能排队点餐系统 2015.10 C轮 5亿人民币(大众点评投资)

    10. 途虎养车网 以轮胎切入养车后市场O2O 2015.10 C轮 5000万美元

    11. 宅米 绝对领先的中国校园O2O平台 2015.9 B轮 3500万美元(美团投资)

    12. 凹凸租车 车共享的租车领导平台 2015.11 B轮 3亿人民币

    13. 俺来也 校园轻生活掌门 2016.1 A+轮 2亿人民币

    14. 蘑菇公寓 上海首家白领公寓 2015.11 B轮 3000万美元

    企业服务

    IDG合伙人熊晓鸽说:“虽然过去企业赚钱主要是依靠to C(消费者)模式,但是在未来,究竟如何能怎样升级to B(企业)的技术服务才是关键。很多中小企业要发展起来,为他们做一些服务,尤其在市场营销、开发、研发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或者提供一些信息方面的服务,这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李开复等众多创投大佬也持相近的观点。

    1. 七牛云存储 服务创业公司的云存储 2016.1 D轮 1亿美元
    2. 纷享销客 销售管理 2016.3 E轮 不详
    3. 青云 企业云服务 2016.3 C轮 1亿美元
    4. 微盟 中国最大的微信开发服务商 2015.11 C轮 5亿人民币
    5. 大街网 人力资源 2015.10 D轮 2亿人民币
    6. Everstring 销售管理 2015.10 B轮 6500万美元
    7. 斗米兼职 人力资源 2015.11 A轮 4000万美元
    8. 云智慧 IT运维转型 2015.12 B轮 1230万美元
    9. Teambition 团队协作工具 2015.9 1200万美元

    移动医疗

    资本的寒冬,医疗的春天。各大巨头正在这一领域疯狂进行战略布局,2015年医疗领域融资总金额约157.5亿元,较2014年增幅达到106%。

    1. 微医(挂号网) 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 2015.9 C轮 3.94亿美元(刷新移动医疗领域融资记录)
    2. 七乐康 网上大药房 2016.1 B轮 1亿美元
    3. 健客网 网上大药房 2016.1 A轮 1亿美元
    4. 微糖 糖尿病管理服务 2015.12 B轮 数千万美元
    5. 看中医 中医界Uber 2015.12 A轮 5000万美元
    6. 趣医网 移动互联时代的就医方式 2015.9 B轮 4000万美元
    7. 医联 医生社交 2015.9 B轮 4000万美元
    8. 杏树林 医生辅助工具 2016.1 C轮 3200万美元

    VR

    可能是下一个“风口”。除了Oculus、索尼、三星、Google、HTC等巨头参战外,国内创业公司也纷纷涌现,2015年宣布获得融资的就有36家。

    1. 蚁视科技 VR最大一笔融资 2015.12 B轮 3亿人民币
    2. 暴风魔镜 估值国内VR最高 2016.1 B轮 2.3亿人民币
    3. 大朋VR 头盔 2015.12 B轮 3000万美元
    4. 诺亦腾 硬件 2015.11 B轮 2000万美元
    5. 赞那度 旅行VR 2015.12 A+轮 8000万人民币(腾讯领投)
    6. 灵镜 VR眼镜 2015.12 A轮 1000万美元(乐视控股)

    电商

    重点关注跨境电商、最后三公里物流和B2B行业。其中跨境电商被视为电商最后一片红海。

    1. 达达配送 最后三公里物流 2015.12 D轮 3亿美元
    2. 中粮我买网 食品类电商 2015.10 C轮 2.2亿美元
    3. 找钢网 中国最大钢铁全产业链电商 2016.1 E轮 11亿人民币
    4. 发网 第三方电商仓配一体化 2015.11 C轮 2亿人民币
    5. 什么值得买 中国最大消费流量入口 2016.1 首次 1亿人民币
    6. 波罗蜜 快速成长的跨境电商 2015.10 B轮 3000万美元

    互联网金融

    虽有P2P监管的寒意,互联网金融仍处于上升通道。2015年互联网金融领域内获得融资的企业多达370家,总体融资规模超过944亿元人民币。京东金融、陆金所、蚂蚁金服等巨头的融资金额更是令人咂舌。

    1. 陆金所 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2016.1 B轮 12.16亿美元
    2. 京东金融 转型金融科技 2016.1 A轮 66.5亿人民币(估值460亿元)
    3. 融360 互联网金融 2015.10 D轮 10.35亿人民币(star VC)
    4. 宜人贷 中国互联网金融在美上市第一股 2015.12 IPO
    5. 短融网 P2P 2016.1 B轮 2.9亿人民币(估值近10亿人民币)
    6. Ping++ 支付聚合 2015.12 B轮 千万美元

    文化产业

    仓廪实而知礼节。自媒体、二次元、音频等小众领域在2015年崛起。阿里则投资媒体成瘾,先后投资了36氪、财新、第一财经、博客天下、虎嗅网等众多媒体。

    1. 蜻蜓FM 2016.2 D轮 估值25亿元
    2. 罗辑思维 自媒体品牌 2015.10 B轮 上亿人民币(估值达到13.2亿人民币)
    3. 36氪 科技媒体 2015.10 D轮 上亿人民币(蚂蚁金服领投)
    4. 南派三叔 《盗墓笔记》作者 2015.9 A轮 近亿人民币

    互联网教育

    李开复:“中国超过200万人口的城市有42个,这对未来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都是巨大的市场。创新工场所看好的创业领域,包括娱乐文化、互动领域、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带动的科技型公司、智能硬件、机器人及物联网发展、企业级应用、互联网教育的变革等。”

    1. VIPABC 一对一在线英语学习 2015.11 C轮 2亿美元(阿里巴巴投资)
    2. 沪江 外语学习门户 2015.10 D轮 10亿人民币(最新估值是新东方市值的40%)
    3. 小站教育 托福雅思一对一课堂 2015.12 C轮 8400万美元
  6. pefa
    理由
    举报 取消

    6124跌到2000点,都还有创新高的股。

    不过从概率上来说,未来5年,A股没有什么机会。

  7. 许荣雨
    理由
    举报 取消

    资本寒冬最大的益处是,可以产生巨头,并垄断行业。

  8. bentleyf
    理由
    举报 取消

    寒冬的时候,有实力的都活不了,没实力的就更别提创业了,大家都说要创业的时候,你不要去做,等大家都不看好创业了,你的竞争压力就会小很多,成功率大一些.

  9. 老笨Siva
    理由
    举报 取消

    本人自毕业至今,几乎一直在游戏行业内,已经即将迎来第10个年头了,这些年,见证着游戏行业各个领域的潮起潮落,我也说说2015年开始刮起的资本寒冬对游戏行业的影响吧

    作为一个曾经炙手可热的游戏人,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几乎就没有出现过断档,这么多年来被挖角无数,因为我曾作为核心创作人员参与某年年度流水top3的页游开发,既有过创业经历,也在某中大型游戏公司待过并在内享有较高的职级…

    可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我的职业生涯掉到了史无前例的谷底—–决定从离开上海回到家乡广州发展。本来虽说广州的团队是比上海要少一些,但还是有很多选择的,结果没想到我回去的时间点正好赶上资本寒冬的开始,回到广州后发现要找一个合适的游戏公司加入发展居然如此不易,我的资历在这个时候竟成了一把双刃剑,即便我愿意降职降薪,有的项目负责人也不敢要我,担心hold不住。

    过去一直努力向上爬,是为了提高自己在项目中的把控力度,进而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可是我从来没想过,高处不胜寒原来是这个意思,当你爬到一定的高度后,想再找人接盘竟变得异常的困难,时机可能是最关键的,作为一个优秀的小策划,即便暂时用不着,公司也不介意先招来放着,可是制作人\主策划 不一样,招过来就意味着一个项目、一支团队即将成立,那不仅仅是几百万的开发成本,还意味着将要再陆续招募起码10人,以及将近一年的开发时间。

    为什么突然就变难了呢?我在想。后来才渐渐发现,原来整个游戏行业都在裁员,好多工作室直接被解散,原因是游戏越来越难做了,导量难,成本越发增高,但用户质量却越发低下,因为活跃游戏用户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被排行榜上靠前的十多款产品给固化起来了,还能通过过去的广告手段导进来的用户大多是些非核心的用户又或者是那些精力特别旺盛的“游戏观察员”,产品数据因而非常难以提升,可是渠道对产品的数据要求却因为市面上畅销产品的神级数据而日益推高。

    圈子内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的开发者其实在过去并没有在用心做产品,圈内过去一直流行的打发就是快速换皮山寨猛砸资源推一波流滚服合服跨服战,迅速收回成本,推高ARPU交出让渠道满意的答卷,好让渠道继续给量。

    所谓的游戏界的资本寒冬,主要是针对此类产品而言的,因为这套打发现在已经不行了,基本上现在还这样玩的厂商是必亏无疑的。投资人对游戏本身的理解绝大多数而言是很有限的,他们只知道,现在投这个,赚钱的几率已经低得令人发指了。所以投资者观望了,研发商也不敢轻举妄动了,14、15年曾经纷纷高喊精品化时代,结果出来的只是一堆披着华丽外壳或者所谓高超开发技术出来的产品,它们除了成本堆高了很多倍之外,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改变,结果大部分产品的下场就是投得越多亏得越多。

    在方向未明朗之前,自信心不足的研发商们只能纷纷缩减规模,降低成本,以图安稳渡过寒冬,在来年再觅机会一搏。也有一些研发商会采取比较进取的态度在这个时候“趁低吸纳”人才,但他们渴求的是那些不久前正经历了一款成功产品的核心开发人员。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一个正处于高流水项目中的核心开发人员怎么可能轻易动摇?能够跑出来的要么就是资历较浅,认为公司分成不给力;要么就是一个“骗子”—-他们可能确实是在那些高流水产品中待过,但并非核心成员。真正的成功项目核心人员基本上都享受着较高的待遇,也有一个相互信任尊重的团队,怎么可能轻易出来,即便是出来了也是创业的居多,何必为了多几千块底薪而跳槽?这不是说研发人有多么的高风亮节,而是真正资深的游戏人都清楚,游戏的成功与否,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根本没人敢说自己的下一款产品必定能成功,更别说大卖了。所以与其多拿一点底薪跳出来去给新老板一个美好的愿景,然后把自己逼疯,还不如跟现有的成功产品团队好好的在一起。

    好像说着说着就跑题了,罢了,多念叨几句题外话。

    自从待业之后便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3、4点才睡觉看做一种理所当然。可是因为前途的不明朗而焦虑导致失眠的情况也偶有发生,比如说今晚。

    有时候我也会想不如趁此机会离开游戏行业吧,可是作为一个游戏策划,是无法像程序、美术、音乐那样可以凭技术接外包过日子的,况且,我那么喜欢游戏,即便明知整个行业已然进入寒冬,还是很想很想在这个行业中继续工作下去;即便明明都没有收入了,还坚持在玩付费去玩一些优秀的游戏,不断分析、拆解别人的设计。

    因为我觉得,为了自己的梦想与爱好而坚持的人,即便是输了也并不可耻。

    所谓开发者的悲哀就是大家明明都怀揣着成为小岛秀夫的梦想,却念叨着千万流水的神话,实现着自己都不喜欢的设定,等待着一个开宝箱的结局。看着行业越来越难做,却想着应该还有一丝希望,心理明明清楚现实会越来越残酷,只能通过集体催眠,一起用透支生命来赌一个不确定的明天。

    但是我相信未来能够在同质化严重的手游市场中脱颖而出,结束渠道被无限放大的产品。凭借一定不是宣传,更不是渠道,而是制作成员们一颗颗不甘沉沦的心,和扎扎实实多年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

    后记:如果你觉得我说得还不错,可以购买我最近制作的独立游戏,1块钱下载支持一下。

    AppStore搜索:神秘来电

    或者直接扫描二维码

    制作独立游戏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当你试过之后可能也会像我一样上瘾,我觉得这件事,即便哪天我新工作落实了,我也不会停歇,会在业余继续默默的制作新的独立游戏,或许有人认为这很玛丽苏,可是人生而有梦,追寻并尝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什么不对吗?

  10. 胡jia
    理由
    举报 取消

    机会是有,但能把握的少之又少罢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