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大众创业?我不这么看!
不知何时起,有了”双创”这个词,不论是北上广深还是村镇城市,从官媒到朋友圈,双创周活动都搞得如火如荼。
创业的成本越来越低,创业不论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深耕多年的行尊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其量是句煽风点火的马后炮,并没有什么建设性。然而一众人受到鼓舞,投身其中。
个人看法,大众创业实质对创业这件事的诋毁。创业是一件美好且艰难的事,其本身需要的技术含量非常高。而大众则是一个平均水平不高的群体,他们或因自身努力程度不够、年纪太轻、领悟能力不足等原因而没在人群中出头。而大量低水平创业者则带来行业内低水平的竞争,低水平的竞争难以推动行业前进,反倒是增加了行业的內耗。就好比一个行业涌入了大量的创业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但因竞争激烈及水平不高这笔钱大部分用在了发传单上,和一笔钱用在了研发上,对这个行业的影响截然不同。
创业这种活显然只属于有实力有想法的少数人,大众就别掺和了。毕竟混混打架只会扰乱秩序,高手过招才会推动江湖。
万众创新是个伪命题,所有人都去创新那创新还有什么价值,为创新而创新只会制造又一拨泡沫,互联网+和大众创业只是为地方政府创造了足够的权力寻租空间和政绩筹码,政府意志下的各种孵化器正在孕育出新一拨迷失青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党章这样写道,“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找不到工作吗,嫌工资低吗,去做老板吧!——晋惠帝
化学系高材生租写字楼 用专业知识制造冰毒被抓
暂不直接回答,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这一口号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过大,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背景下,政府提出的一次“创新大跃进”方案。一方面寄托于这一举措能够起到一点效果,另一方面则可以以此降低失业率,缓解每年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我国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问题有多大,只要回想起大学毕业时学校统计情形便可知一二)。
大众是否能够创新,万众又真的可以创业吗? 全民创业,都当了老板,谁来打工?这一点确如楼上各位知友所言,实在不太现实。创新在人类历史上的各行各业里也仅有极少数人能够为之,对于大众而言又谈何容易。此外,创新也无法被规划,更不可能被控制。所以当我们看到要在2025年之前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等等规划,总难免有些忐忑,若非只是通过数据和元素等条件的累计,以创新和开创能力计,可曾有哪个国家在短短十年间便能创建一批所谓世界一流大学。
以下引用一段:
在一个从政府到民众都对“创新”充满信仰的社会中,到底该如何理解创新?又该如何冷静地评价创新?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对于创新就有过十分辛辣的评价:“我敢说,(金融)创新创造的唯一价值就是自动取款机。”今天,在谈论创新时,我们或许应该纳入更多视角,如彼得·德鲁克所下的定义:“创新其实是创造一种新的用户价值。”创新不再应是以“我”为主,而应在过程和目标上尊重一种民主价值。
总得来说这个命题对大众而言是个伪命题,对政府和少部分人而言还可算是雾里看花。客观上来说实在有些夸张,不过是自我意淫出来的假想,可操作性不强,随着融资寒冬的到来,这一口号也会渐渐失去光彩。
此外政府对于科技的需求,致使忽略了设计理念等方向上的创新,而这些正是一些还在艰难生存境况的许多中小企业所缺乏的。连个冰箱都要德国工业设计,建筑等方面则更加如此了。而政府所扶植的许多所谓高科技企业,不过是贴牌公司,根本没有研发能力,做点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配件,再将三星松下等送死的成品贴牌,也就完成了生产,而在政府处却能骗得成百上千万的资助。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6 )
大众创业?我不这么看!
不知何时起,有了”双创”这个词,不论是北上广深还是村镇城市,从官媒到朋友圈,双创周活动都搞得如火如荼。
创业的成本越来越低,创业不论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深耕多年的行尊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其量是句煽风点火的马后炮,并没有什么建设性。然而一众人受到鼓舞,投身其中。
个人看法,大众创业实质对创业这件事的诋毁。创业是一件美好且艰难的事,其本身需要的技术含量非常高。而大众则是一个平均水平不高的群体,他们或因自身努力程度不够、年纪太轻、领悟能力不足等原因而没在人群中出头。而大量低水平创业者则带来行业内低水平的竞争,低水平的竞争难以推动行业前进,反倒是增加了行业的內耗。就好比一个行业涌入了大量的创业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但因竞争激烈及水平不高这笔钱大部分用在了发传单上,和一笔钱用在了研发上,对这个行业的影响截然不同。
创业这种活显然只属于有实力有想法的少数人,大众就别掺和了。毕竟混混打架只会扰乱秩序,高手过招才会推动江湖。
万众创新是个伪命题,所有人都去创新那创新还有什么价值,为创新而创新只会制造又一拨泡沫,互联网+和大众创业只是为地方政府创造了足够的权力寻租空间和政绩筹码,政府意志下的各种孵化器正在孕育出新一拨迷失青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党章这样写道,“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找不到工作吗,嫌工资低吗,去做老板吧!——晋惠帝
化学系高材生租写字楼 用专业知识制造冰毒被抓
暂不直接回答,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这一口号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过大,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背景下,政府提出的一次“创新大跃进”方案。一方面寄托于这一举措能够起到一点效果,另一方面则可以以此降低失业率,缓解每年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我国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问题有多大,只要回想起大学毕业时学校统计情形便可知一二)。
大众是否能够创新,万众又真的可以创业吗? 全民创业,都当了老板,谁来打工?这一点确如楼上各位知友所言,实在不太现实。创新在人类历史上的各行各业里也仅有极少数人能够为之,对于大众而言又谈何容易。此外,创新也无法被规划,更不可能被控制。所以当我们看到要在2025年之前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等等规划,总难免有些忐忑,若非只是通过数据和元素等条件的累计,以创新和开创能力计,可曾有哪个国家在短短十年间便能创建一批所谓世界一流大学。
以下引用一段:
总得来说这个命题对大众而言是个伪命题,对政府和少部分人而言还可算是雾里看花。客观上来说实在有些夸张,不过是自我意淫出来的假想,可操作性不强,随着融资寒冬的到来,这一口号也会渐渐失去光彩。
此外政府对于科技的需求,致使忽略了设计理念等方向上的创新,而这些正是一些还在艰难生存境况的许多中小企业所缺乏的。连个冰箱都要德国工业设计,建筑等方面则更加如此了。而政府所扶植的许多所谓高科技企业,不过是贴牌公司,根本没有研发能力,做点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配件,再将三星松下等送死的成品贴牌,也就完成了生产,而在政府处却能骗得成百上千万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