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为什么选择自己为格力代言?

理由
举报 取消

今天朋友圈一条董小姐的广告,整个朋友圈炸锅了。这个背后让我想到了这个问题。记得很多年前格力也是请过成龙大哥来代言的,那时候的:“好空调格力造,格力掌握核心科技”真是深入人心,一度认为格力空调就是最好的空调。之后就是各家老板为自己的公司代言,包括聚美的陈欧,这是否未来会成为另外一种新的代言模式,企业负责人为自己公司代言。网上有一种说法:对其中原因,业界有两个猜测,一是作为国际巨星的成龙,受到格力“世界名牌”等负面消息的拖累,不愿意再因此影响自己“大哥”的形象;二是格力自爆的“节约成本”说,董明珠亲口表示“动辄花几千万元请一个明星代言是一种浪费”。到底是真的为了省钱,还是格力空调业务增长到了真正的瓶颈区?

2017年12月12日 10 条回复 1065 次浏览

发起人:夜忘 初入职场

回复 ( 10 )

  1. 王哲
    理由
    举报 取消

    她是在努力保住格力电器免于动荡,颓败,乃至毁灭。

    ——我没有危言耸听。

    你有没有见过,本地政府,国/资/委一门心思想把国有中国企业卖给外国竞争企业,纵使是以一个中国优秀企业陨落,一个民族品牌的被雪藏为结果也在所不惜?

    你有没有见过,为了获得绝对控制,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争斗多年,不惜以企业失控为代价,导致企业一片混乱奄奄一息?

    你有没有见过,一个风光无限优秀企业家,身陷囹圄,锒铛入狱?

    不管你见没见过,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史上从不缺少的戏码,在案例名单上,随意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小护士,大宝,南孚电池,中华牙膏,健力宝,褚时健,李经纬……

    这些劫难,格力都经历或者险些经历过。

    首先,我们要讲清楚格力的股权结构(见下图),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格力,那个造出了千家万户的格力空调的格力,龙头老大的格力,成就了董明珠的格力,是指处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格力,请一定要注意格力后面的“电器”二字,和处在股权结构上面那个格力集团公司,珠海格力房产,都没有什么关系。

    以上是2015年的股权结构,在06的格力年报上,股权结构是这样的。

    简单点

    珠海格力集团,前身为“珠海特区经济发展总公司”,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带有浓厚行政色彩,为了应付“政企分开”政策设立的外企业,内衙门的行政性企业,其历任董事长除朱江洪(原格力电器董事长)外,都是由珠海市国资局干部调任。自94年左右,格力走入正轨以来,其利润的90%都由格力电器贡献。

    从1991年(格力电器创始之年,前身为一空调小厂海利,年产空调2万台。)到2003年,在朱江洪与董明珠管理下的格力电器从一个不起眼的空调小厂,成为营收过百亿的国内空调行业龙头老大,并牢牢占据这个龙头老大位置至今。

    儿子出息了,本是好事。但是爹的心眼太多,欲壑难填,“父子之争”在所难免,家里永无宁日。同样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上级母公司的格力集团,进行无序的多元化,投资房地产和诸多子公司。有些子公司,如格力小家电,和格力电器指向同样目标客户群体,不但白白使用格力电器打出来的格力品牌,更与格力电器存在着潜在竞争关系。通俗地说,大儿子开了买卖赚钱了,把利润孝敬老子,老子四处乱花也就算了,还让其他的儿子乱开铺子,拿着大儿子打出来的字号开字号李鬼装李逵,搁在谁心里都发堵。

    珠海格力集团

    作为吴晓波的忠实粉丝,我对朱江洪董明珠及格力电气一路走来不容易。是有所了解的,有些做法,看似突兀,其实无奈。为了平复一些同事的误解,我曾私下和几位同事讲过格力的历史渊源,也以此为案例,给同事们讲解过,企业经营之难,简单问题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说到底,企业治理最后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这个人,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所有人,及所有人身上的人性,管中窥豹。从格力代言这件事上,可见一斑。

    在知乎无意看到关于格力的疑问,见下面的答案大多不得要领,惜中国优秀企业家之被误解,嘲笑。故而提笔做此答案。

    这篇文章是独立写出的,其中,也引用了大量网络资料,作为公众公司,格力电器透明度极高,大量新闻,从06年以来的年报,都是公开可查的。这也方便了我们进行引用,对象包括虎嗅网,观察家报,新华网转载等多篇文章等,但是,对于文章整体构思,写作,引用文献搜索,提炼,浓缩,使其能够更清晰地服务于我提笔协作的本来初衷,这些工作都是我当仁不让地独立完成的,从昨晚11时写到凌晨2点半。驱动着我一口气写罢的驱动力,就是和我所喜欢的吴晓波一样的:

    对中国企业家的深深敬意

    ————————————————————

    参考及推荐阅读文章:

    董明珠前门拒“狼”22年,当心“野蛮人”偷袭后院儿

    珠海格力集团

    “开利收购格力计划”流产的内幕

    国资委空降董事人选遭否决 格力中小股东完胜

    周少强被撤职 格力集团控制力或削弱

    格力电器2014年年报

    格力电器2012年年报

    格力2006年报_图文

    激荡三十年(上) (豆瓣)

  2. BillWoo
    理由
    举报 取消

    看了诸多答案后,有发泄情绪的、按自身从业经历解读的、也有格力前员工现身说法的。综合来看,局限性太强,有些是行业了解不足,有的是格力历史不了解,仅靠在近几年的格力表现,就表面来评价。说实在的,1400亿的销售额,也算是世界五百强,某些人凭只言片语略知皮毛就酸言醋语地妄自评价。不忍说闲话几句。

    本人不才,试图站在格力立场上解读,给各位一个新的视角。

    一、董姐做事风格,在必成之事前,大声说出来。对于外人来看,董小姐大放阙词,坐等看笑话,结果董明珠早将前期工作做完了,水到成渠达到了自己诺言。所以外人看来:董明珠,敢大声说,又能做到!牛! —— 其实,其他同水平的企业家中也能够做到类似业绩,但大家的风格都是【闷声发大财】(没办法,大陆国情如此),大多数企业家的低调反而衬托出董姐敢大声说敢做的风格。多年如此,公众一提起董明珠,自然和格力画上等号,反而忽略格力其他高层。

    可以看出,董明珠选择自己代言,是有多年的广告媒体基础的。尤其是多数的中小企业家很多视董明珠为事业偶像的。

    二、说起格力能有今天,并不是格力有多厉害,真如郭德纲语录:“不是我有多么优秀,同行们的衬托”。试想国庆去商场买电器,身为混知乎的,买电器也买高品质的产品。电视,外资还是国产?外资三星、夏普、索尼,国产海信TCL创维,想想还是外资吧。冰箱,外资三星、西门子,国产海尔容声美的?还是选外资。洗衣机呢,还是选外资。

    那么空调呢,外资三菱电机、松下、大金,国产格力、美的、海尔,你会选哪个,大多顾客为选哪个?无论产品品质顾客口碑,还是商场单品类占比数据,格力唯一是远超外资品牌的。

    可以看出,格力使用“中国造”的宣传词,在市场终端、顾客心目中,也是有基础的。

    三、格力多品类的发展。格力、晶弘、大松,三品牌同时运行。格力:家用空调、商用空调、空气能热水器、净水机。晶弘:冰箱、冷柜。大松:生活电器、橱柜。以及格力手机。

    格力早些年宣传自我标榜,单品类销量第一,专业做空调。随着销售额增加,各地厂房新建,投入的成本是非常高,从企业经营看,同样厂房下,多生产一种品类,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目前格力国内工厂:珠海、合肥、武汉、郑州、重庆。而格力多品类发展也是非常克制的,先从商用空调、空气能热水器开始逐步扩张,到10年收购晶弘工厂,及将格力小家电基础上引入大松生活电器概念。

    晶弘冰箱经过厂房新建、生产线更新换代、引入格力制冷技术和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晶弘产品品质提升的很快,拥有优秀品质,才是企业家的信心。晶弘冰箱开始大量、超快的进入格力渠道体系,对于外行人来看,觉得非常突兀,“格力空调专卖店卖什么晶弘牌冰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格力监制、与董明珠的晶弘冰箱广告,开始投入市场。

    可以看出,董明珠的广告,从晶弘冰箱就开始了,已是13、14年的事。反而董明珠给自己家格力做广告,并不是新鲜事。

    说句题外话,董明珠早年就给其他品牌做广百了。金蝶的广告。

    实际上,公众对董明珠的接受度,已经牢牢和格力挂钩了。当时很多人奇怪,董明珠为何不给自己家做广告呢? 现在做了,又有人问,为何董明珠给自己家做广告呢?

    格力的渠道,专卖店发展必然是多品类的,一个店铺月租2、3万,只靠单空调品类养活吗?受季节影响太大,高铺租的价格必然分摊到消费者身上,正常价格上加五六百,能有多少人买账?

    多品牌的发展,需要时间,最有效地方法,就靠一个强有力的人物为新品牌背书,于是应运而生了大家所见的广告。

    从上面三点,说了“董明珠和格力关系密不可分”、广告词“格力,中国造”、多品牌需要,这三个要素已经回答题主问题、广告词。

    四、说点其他

    1、成龙广告。选择成龙,符合国家促销政策的“节能惠民、家电下乡”政策的,让更多四五级市场选择格力,成龙是个好选择。时过境迁,双方好聚好散,也是不错选择。只是如今成龙选择了志高空调,广告词:志高,掌握智能云核心科技

    当年成龙给格力代言时,格力掌握核心科技。

    2、格力手机,多品类发展,智能家电概念普及,小米手机已经开始试水。所以目前的格力手机,已经将格力空调绑定。这只是第一步。

    刚刚出生,却否定一生。这种思维的局限性,真的很好吗,其中还有很多大v

    3、小米雷军对赌。董明珠代表传统企业,雷军代表互联网新贵,也拥有互联网的新消费者。他们对赌演戏,吸引了相互的粉丝关注,等于交换粉丝关注,对雷军是好事,他能与董明珠对赌,把自己身价提升了,董明珠表现了自己与格力品牌,也吸引了年轻的粉丝。yolfilm老师已经解释

    4、「随意把一个商业行为,凭自己好恶,说成一文不值。」绝对是一件蠢事。 借用@yolfilm

    5、家电行业,多是土鳖老板,不高学历的本地人做经理人。这个行业容易起规模,但利润极低,优秀一流人才都离开了。经理人只关心不被考核多捞钱,经销商老板更关心自己一亩三分地,缺乏长远眼光和魄力,充斥了小农、市侩思维,局限性强、惯性强。想要改变思维和利益模式,才是这个行业的出路,是非常需要有前瞻性、和强执行力的团队。 商业思维:对利益的最大化。政治思维:妥协双方达成共识。董明珠的功绩也在于此,建立销售公司,政策统一包装,区域盈利模式。撤出国美,然后在与国美合作,成为国美之中少数几个的先款后货模式。 说实在的,这些模式也非董明珠原创,但非是董这种强硬性格,让模式坚持执行下去,而事后证明,经销商、国美、格力都获得销量与利润。 非要说类似的,万达、万科,都是这种类似军队的强势风格。

    这也是国人本性,一个普通的领导,下面做事的人内斗相互扯皮;一个优秀强势的领导,反而执行力最高。诸位玩DotA、LoL的,逆风相互指责嘲讽的,遇到一个超厉害的选手代节奏,其他人就马上媚俗抱大腿。

    诸位细想不是?

  3. 明珠一颗孙小美
    理由
    举报 取消

    第一,格力那个一千四百亿是市值,(这个有评论提到说搞错了我去看了一下格力电器的财报,更正一下是营业额,利润是157亿,但是格力前三个季度营业额还是三位数,第四个季度到底发生了什么!)格力的广告费参考的基数不是这个,去年格力的广告投放并没有到15%,也就是8%左右,去年格力的营业计划是超前一年50亿,达没达到我没得到具体数据,但以我跟他们打交道的感受来说,应该实体方面是没完成任务的,所以今年的媒体预算比去年砍了一半,你们在这个基数上算,然后再除半再往下减,基本就是今年的费用了,所以与成龙解约太正常了,一笔就省五千万呢。

    这个广告额的下调,不仅仅是有内部原因,主要还是大环境的影响,实体经济的下滑,多接触几个格力的经销商,比格力旗舰直营店的信息量会大很多,这两年经销商意见其实是蛮大的。

    第二,格力做手机这事,如果你们见过真机,就会明白这个1599的定价简直不可思议。这款手机的鲁大师跑分是一万七八吧,同等配置的竞品应该是红米,你们去跑跑看对比一下,我不太懂这个跑分的奥妙,但我用朋友的几款安卓跑了跑,好像目前都在3万以上。

    我的判断是(这个是猜测的),董明珠其实是调整了一条生产线做手机硬件,因为手机后壳材料真的太像格力那款旗舰的锅炉款空调了,但是系统估计是找了个外包,然后这个外包业务应该是被诓了,所以在内部试卖不太好的情况下,董才明白卖手机跟空调不一样,低端手机市场不太敏感工业感,更在意手机系统的用户体验。所以今年据说她要开发自己的手机系统,我认为很有可能,也像她吃了亏得再打回去的作风,估计策略要么是直接收购个手机系统品牌,或者重新组一个团队,我个人倾向于董不如买了iuni算了,那个手机只要把制冷做下去,没准真能成为国产苹果呢哈哈哈。

    至于董和雷军的关系,我始终觉得很微妙的,因为我最近看了小米的产品线,竟然跟格力的智能家电有大量重合!(小米盒子里还有个专门板块是智能家电,然后你们去小米商城里匹配的对照一下格力旗舰店里的产品)你们感受一下,他们到底是相爱还是相杀。

    第三,说到宣传计划,每年的媒介投放大方向肯定是年初定的,例如砍预算,调整总案,砍掉所有的区级电视媒体,只投央视卫视,转移预算到线下和新媒体等等。但也只是个方向,具体炒作环节,还是根据实际情况。例如去年提出的格力电影年概念,做各种线下首映,例如今年的中国造概念,其实也是跟换了代言有关。至于董总经常的语出惊人,推广部应该也很头疼吧,因为变化就会增加工作量啊,破坏全面方案啊,所以啊,大家也没必要把媒体投放运作推广看的多么的玄乎,很多时候,还真是运气因素。

    至于第三,我也不知道我哥为什么买格力的股票!烦人,亏了好多个包包了!

    总之我同意董总在中国这个市场规则下的绝对游刃有余这个观点,但真的没必要魔化或者神话,她的国产智能家电理念真的值得鼓掌,但进军地产我就是不看好,至于做手机的确还没入门,而砍预算砍得太狠太快都是泪。至于那个新的盘头,可能就是头发长长了吧,但我个人感觉今年的财报情况未必比去年好,感觉她的面相变化越来越冷峻陡峭,是压力太大的原因吗。

    为什么我一个明明应该好好度假的人却在这里哈皮的写这么硬的东西,好了,我去享福了,(最后据说取消问题关注再重关一次有推送,我试试看,你们不要砍我好吗,我打那么长呢哈哈哈)

    ——————

    作为与格力打了好几年交道的媒介之一,

    第一,格力从2014年起,媒体预算相比之前大幅度缩减,投放类型从电视媒体转到新媒体和线下活动,代言人从成龙换到董明珠自己,她本人的意思就是节约预算成本。董总作风强势,心直口快,大多数她肯讲的,还真就是她心里想的。

    第二,格力在智能家电市场的占有率的确是遥遥领先,但主要是得益于非常完善的经销商渠道,以及集中制的管理。之前成龙广告效果的影响力只是补充,而且实际上,格力对于广告内容的倾向,更喜欢功能篇,而不是形象篇。董总本人对技术流有偏好。

    第三,董明珠和雷军的对赌是央视的提前策划,雷军的营销敏感度更强,所以爬坡上了,最后不了了之。格力经销商这两年的营销压力的确很大,一方面主要是产品类型推出了大量的高端系列,价格甩竞品好几条街,销售门槛变高了。另一方面资金流都转到了房地产,所以媒体预算做减法也是必然之路。

    董明珠自己代言格力是与她打造「中国造」这个概念匹配的,虽然董总看起来高调,但还没少女这种矫情,企划部拿出的这个方案方向没问题,我其实很赞同,玩坏自己老板这事格力也不是第一家,但是,那个广告和平面是哪一家出的,你出来我绝对打你,太糟心了。整个诉求弱化了「中国造」的品质,槽点太多,太容易被攻击。

    惨不忍睹的甩图,(我去吐槽一下知乎你ipad的客户端没有图片上传?难用)只好换成手机,我好敬业给自己鼓个掌,呜O__O”…

    格力新品发布传统媒体只选择了报纸,但投放了所有势头正劲的新媒体app(微信朋友圈澎湃新闻等),推广部倒很精准,但这个平面内容,红瞎了我的眼,当天我的朋友圈,大家集体在广告下面唱,董小姐,你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另,它们打造的另外一个平面系列我倒是挺喜欢,是和其他品牌以及合作媒体共同运作朋友圈等(越来越节约成本了呦)

    不能再答下去了,以免有广告之嫌,说点我的个人看法,我买过台式柜式新款那个圆滚滚的中央式各种款,品质和售后都没问题,唯一的不满就是太贵了,但我同意国产品质也值得这个价格的观念塑造。董总的智能家电战略我很欣赏,如果你去过格力的旗舰店,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东西充满了当年看日货家电的质感和惊艳感,但是——

    其一,推广太单薄,其他产品的存在感太弱,智能家电全家福的品牌塑造完全没有成型。这就是这两年格力对于产品类型化包装和推广方面的最大缺点,没能完产品线形象整体提升。

    其二,希望格力进军房地产不会影响到智能家电技术投资,我个人极度不看好这个决策,甚至影响了我对格力品牌的喜好,当然,我这么理智的人也就是说一说我的嫌弃而已。

    最后晒一下我见过的格力手机真机哈哈哈,并没有传说中的删不了壁纸,想来又是媒体断章取义的炒作,但是,这张只有第一次开机才出现的董小姐欢迎你壁纸也是!良辰必有重谢好吗!

    你们顺便感受一下这个工业设计,真的好像空调的小弟,据说可以用三年,我内心就慌张了,董总你还是跟雷军再聊一聊吧,安卓的款哪一个不是做出来尽量使用一年就坏?如果不坏就是设计故障!你做的那么结实是为了当遥控器吗!

    嘿,董小姐,前半生就这样吧,还有明天。

  4. Zeezer
    理由
    举报 取消

    好吧这个问题要来答一下。

    利益相关:格力前员工。

    之前就这个问题也问过宣传部(内部正式名称叫市场部)的朋友,得到的答案一般就是:董姐个人膨胀了。

    对于大部分格力员工来说这样一句吐槽的话是很常见很自然的,毕竟在朱总下台董姐上位后,内部员工都能感受到这一点。再加上企业内大家纷纷自觉不自觉地唯董姐马首是瞻的氛围,哪怕是为了拍马屁有人提出董姐亲自出面做代言人的建议,也并不稀奇。

    不过这绝不是答案的全部,让董姐出面做代言绝不是一个草率荒诞的决定。

    回顾一下,2008年前后,那时董姐还只是总裁,不是大当家。但那时她就因为省内政府采购的黑幕问题,跟时任省委书记拍过桌子,还喊出要让政府赔偿损失,留给媒体一个心直口快敢于炮轰的形象。通过这件事,其话题争议性可见一斑。

    至于后来的话题更是太多了,什么抨击一晚一度电,抨击假无氟,再到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跟雷军对赌,卖一亿台手机,派人打来挖墙脚的“友商”HR,一步步地从一个企业家蜕变成为一个近乎于全民娱乐话题人物,几乎人人都知道董明珠,也知道董明珠身后的格力,而这种什么都敢说的性格,也让人们不自觉地把董明珠和格力捆绑在一起。

    所以现在格力辨识度最高的特征,已经不是什么好空调格力造,也不是什么掌握核心科技,而就是董明珠,连我八十多岁的姥爷都常指着电视里广告说这是你们老板云云。所以你看,这么一整,格力的广告就从一个大家未必非常注意的普通的空调广告,变成了大家口中的话题,关注度的提高不止一星半点。

    更重要的是,董明珠这个形象并不仅仅是为了推广格力这个品牌,更是将先前收购的不知名冰箱品牌“晶宏”以及万年老大难小家电品牌“大松(tosot)”,通过统一的代言形象与格力这个优势品牌进行了捆绑,逐渐地大家就会明白晶宏和大松就是格力旗下的牌子,而这,正是格力一直试图向大家普及的事情。

    还有一点,从大概2011年起,董姐就开始不断提中国创造这个概念,当年的掌握核心科技想传达的也是这么个意思。逐渐地董姐开始被包装成中国创造的代表性企业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下董姐这几年在人代会上的发言,基本都是围绕这个核心点展开的。一旦在大众心中,她的形象与中国创造完成了有机融合,那么她就可以很自然地将这种关联转化到格力身上,那么格力也就顺理成章地能够成为“中国造”的代表。这也就是为什么9月22日格力罕见地大张旗鼓搞了一场发布会,而这场发布会的核心主题就叫“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在未来,格力会不断围绕这个做文章,以期成为大众心中那个坚守工业精神,为中国造正明的代表性企业。而代表企业发声的最合适人选,自然是董明珠。

    明白了以上的这些,也就很自然能理解为什么董明珠要为自己企业做代言了,应该说从理论上来讲,这还是一步很具策略性的好棋。

    当然了,可能还是会有人不太认可,觉得董姐太张扬太喜欢放空炮,这种捆绑策略反而对企业形象会有负面影响…

    嗯………我只想说………

    你真的觉得自信满满的董姐会在意这个?

  5.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董明珠能从一个小地方的业务员做到今天这个地位这个级别……

    她不傻。而且事实证明她脑子很好使。

    她每天要面对的,要研究的,要决定的,可能比某些人一辈子要面对的都复杂。

    她手底下的能人拿几百万年薪的人也是有脑子的。

    高调宣传这个事,肯定有背后的谋略和考虑。

    还轮不到某些人跟着瞎操心。

    退一万步讲,格力的质量再好,好过苹果,某些人买吗?还是不会。就比如说那些整容鬼嘚瑟狂锥子脸,格力再好也不会买,因为装不了bigger啊。

    董明珠要操心的是这些人吗?肯定不是。

    不管怎么说,格力手机现在有了关注度了,一招一式都被众人等着看。

    关注度上去了还怕没销量? 等过几天出来一个新闻,格力跑分第一什么的,真正想用手机的人会不买?

    还有某些抨击董明珠的,真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

    雷军,罗永浩各个龌龊,粉丝还捧得不得了。人至贱则无敌这话说得确实对。对了还有马化腾。

    董明珠干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就因为她是大婶?

    董明珠要是男的,不知道今天会被捧到多高,可她是一位女性。

    女性那又怎样?

    一个人能经历的巅峰,她都做到了,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下。

    着实佩服。

  6. 中国人民老朋友
    理由
    举报 取消

    那些意淫的,说人家蠢的,看看自己的银行卡,看看自己的职业履历。

    人家可是从销售员做到董事长的。

    看这个里面答案就像有人说“中南海智库”都是傻逼。我有一良策只可惜你们眼瞎。

  7. 楚狂人
    理由
    举报 取消

    看过某些大v的答案,就说2事:

    10多年前,我还在格力上班时,董小姐正跟颠峰国美撕逼,n个亿销量说斩就斩,无数专家说:格力跟时代脱节啦,跟不上大连锁时代,诸如此类(正如某些大v的调调)

    当时央视还为董小姐拍了套电视剧《行棋无悔》,还是董小姐唱的主题曲(真心业余水平),她的回忆录,经我手就送出无数本。

    现在搞个手机,玩玩代言算个鸟。

    论到吹牛、撕逼,董小姐真可对整个知乎说一句:

    在座统统都是垃圾!

    ——————增加线————————————————————————————

    看了“王哲”的答案再补充几点:

    1、当年国企MBO流行的时候,朱董都曾经考虑过,后来朗顾之争后算是错失时机了。

    2、开利收购的事曾经闹得很厉害,有次开年会(珠海市府的人也在)董当场演讲明确不欢迎开利入主

  8. 谭俊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是答不出为什么,但是,我还是希望各家厂商的CEO们都能给自己产品代言,一是省点钱给我们把产品做好点,二是产品做的烂的时候,我也知道该骂谁

  9. 鹿萍
    理由
    举报 取消

    陈欧袋盐的时候怎么没这么多问题?

    这看脸的社会。

    求不点赞,抖个机灵而已,点开小红点看到自己的答案都觉得丢的慌。看来过去确实是闲的不行。

  10. 流放疯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脑洞比较大,大家可以想想雷军刚开始卖小米手机的时候,手机论坛上几乎都在喷,喷到最后扩散到任何论坛都可以发现喷小米的,但是现在又有多少人敢说小米很糟糕?而对于格力,现在就处于连知乎都有大量用户喷格力了的阶段。并且多数人都不喷格力的质量,而是各自虚的东西,比如手机开机界面啥的,完全脱离了产品而演变成了娱乐话题。这几年刘强东也学这种套路,结果董明珠也跟上了。所以我觉得董明珠非常了不起,60多岁的人了,这种营销方式学的还真快。非常赶时髦(好像她的座驾是一辆红色特斯拉电动车),简直不可思议。这种营销方式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负面营销一段时间内确实会给公司形象造成损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会渐渐遗忘掉这家公司的喷点,而牢牢记住这家公司的存在。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乔纳•伯格(Jonah Berger)、斯坦福大学阿兰•索伦森(Alan T. Sorensen)和斯科特•拉斯穆森(Scott J. Rasmussen)联手探究了这个问题。

    《纽约时报》书评对销售量的影响

    研究者搜集了2001年到2003年间出版且被《纽约时报》作过针对性评论的244部精装小说,并从尼尔森图书调查机构分别获取了每本书在《纽约时报》书评刊登前后的书籍销售数据,从而分析书评刊登后的一周内,被评论书籍的销售数据相比之前的有怎样的变化。


    于《纽约时报》的书评体系并不会像影评那样提供总体评分(星级评分或“赞/弹”标记),因此为了区分每篇评论的总体正负性评价倾向,研究者另外采用一种客
    观的方式来判定——评论性句子中表扬性和批评性句子的比例。研究者同样考虑原书作者知名度(Well-known)的影响,因此按照书籍出版前的作品数将
    作者分为三类:新晋作家(0~1本)、普通作家(2~9本)、著名作家(10本或以上)。

    经过系统分析,研究者发现《纽约时报》上刊登的正面评
    论,能够有效地促进书籍的销量,无论著书者知名度如何;而刊登的负面评论,会使知名作家的书籍销量大幅下降,对于新晋作家书籍的销量,反而有促进的作用。
    比如Fierce People(2005年同名电影《一生爱永远》)就是当时新晋作家德克•威特恩博恩(Dirk
    Wittenborn)的著作,《纽约时报》给予绝对的负面评价(批评如“人物性格不够鲜明”等),但是在书评刊登后一周内,这本书的销量翻了四倍。

    时间延误带来的遗忘效应

    为什么明明知道别人给了“差评”,人们还是会去买这本书或者付钱看这场电影呢?


    际上,很少有人会在看完报纸评论之后刚好立刻去逛书店或者看电影,也就是说在人们阅读完评论和购买行为实施之间有一段时间延误,一切微妙变化都有可能在这
    段时间内发生。研究者认为,对于人们不熟悉的产品,所读书评评价态度的正负性很容易被遗忘,只有作品的名称给读者留下了印象,使得无论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
    价最终都带来相似的结果——作品知晓度(Awareness)的提高。

    至于格力手机嘛,我估计董明珠根本就没当回事,从报表上推测,格力根本就没花多大精力搞手机。我看过一个格力手机试用贴,试用者说格力手机没有任何预装软件,只有格力自带的APP而已。。。这么看格力完全没想过要靠手机赚钱嘛。按理说格力现在立即用几百亿收购一家手机公司,每年再烧个几百亿完全没难度,但这种尝试是挺危险的,因为现在全球手机市场上能赚大钱的厂家已经只剩苹果,三星(三星又差苹果一截)这2家了,其他的厂家都是吃点残羹剩饭而已。虽然董明珠在媒体上天天口出狂言,经常看到什么秒杀小米赶超苹果这种雷人的标题,可实际上她并没有头脑发热,对待手机业务的规划还是挺现实的。

    其实格力现在重点是要转向多元化,既然要多元化,格力就必须被更广大的群众所知晓,更需要有新的产品来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日本过去的家电综合企业诸如松下,索尼,东芝,夏普,三洋,三菱,日立等等,哪一家现在现在还主营家电?而日本家电9家加一起的利润总额还不如三星一家!三星,LG的主营业务也早已不是家电。当然格力能转型成为三星这种综合性企业是最乐观的局面,若转型失败也要保证格力空调的霸主地位不被撼动,像日本的大金至今仍旧靠主营制冷相关的产品活的很好。未来格力可以走的路很多,我发现格力早已开始布局光伏,核电冷却,中央空调,航天发动机冷却,机器人等等可以给自己带来超高利润的产品。这么看来,单单一个手机项目的成败根本无足轻重。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