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量M2去了哪里?

理由
举报 取消

在中国抛售美金和美债的情况下,发了大量的M2.,央行逆回购房地产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都非常萎靡,北上广深除外。实体经济(除了上市公司)依然融资困难。增发出来的货币去了哪里?

2017年9月30日 5 条回复 854 次浏览

发起人:张多多 初入职场

Calle me philpus

回复 ( 5 )

  1. wuweilxl
    理由
    举报 取消

    2015年中国内地的十大最新鬼城排行榜

    大概能模拟一个现金流,大部分M2进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沉淀为不动产,不动产卖不出去,于是开始修廉价不动产。

    人民网―经济适用房年度投资规模

    修经济适用房的目的还是为了GDP。经济适用房对于政府而言是一个赔本的事情,无法配套小水道、医院、学校和其他市政设施,所以农民不买账,城市人口的住房刚需也达到饱和。

    白求恩遗言: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用来治疗疟疾患者和贫血病患者。千万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继续脑补撒切尔夫人的话: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是,你什么时候耗完别人的钱。

  2. 国足球迷
    理由
    举报 取消

    2016年1月10日回答

    m2是指银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加现金,截止2015年11月,大概137万亿,哪都没去,就在银行里。

    说m2流入房地产的人,都是人云亦云。你花100万买房,一定有人拿到这100万,只不过这100万属主发生了变化,拿到这100万的人,依然把钱存到了银行里。

    房地产是货币蓄水池是一个伪命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1月22日补充

    截止2015年12月,M2大概139.2万亿;而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国外资产”一项,从2015年初的27.86万亿减少到2015年12月至25.38万亿,这里的“国外资产”是过去20年来,中国货币发行的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这些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贷款)不断派生“准货币”,最后产生总量高达139万亿的M2。

    正常情况下,基础货币的减少,也同样会减少M2的数量,货币收缩才是正常,但是央行通过一些操作工具(逆回购、PSL、SLF、MLF、再贷款等)以及直接向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的注资(央行注资开行480亿美元、口行450亿美元)等方式不断向市场补充基础货币。央行万亿注资政策性银行 成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第一大股东

    所以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巨大。

    有时间再补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9月11日补充

    8个月过去了,人民币又贬值了1.5%左右,7月份M2到了149.1万亿,外储进一步减少。并且7月份贷款全部由居民房贷贡献(7月贷款同比少增万亿 全靠居民买房拉动),估计8月份依然如此。所以我个人断定,M2的增长极限快要到来,除非央行法修改第二十九条(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但是这样做又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是全世界都不会允许的,除非你闭关锁国。

    关于房价逻辑:房地产是我党的命根子,一定力保房价,为了保房价,M2必须增长;如果M2不增长,房价会发生断崖式下跌;但M2增长,人民币会贬值,全世界都不答应;所以,当局的政策是能维持一天是一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11月26日补充

    时间又过了两个多月,人民币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贬值了3.7%左右。补充几个数据,现在公开数据中国持有美债11570,外汇储备总计31200亿美。

    但是中国企业借外债约13800亿美元,货币互换4800亿美元。所以,根据公开数据计算,中国的外汇储备净额为12600亿。但考虑到两房债券和欧猪债实际损失,实际净外储可能仅有5000亿-8000亿。即使按照最高来算,人民币不会晚于2018年底一次性大幅度贬值,1:20到1:30都有可能。

    PS:人民币贬值不代表国内物价会上涨。

    春节之后再补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年5月6日补充

    提示,货币宽松周期已经结束,所以房地产的未就是漫漫阴跌之路,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有时间再补充数据。

    PS:即使未来人民币持续贬值,人民币国内的购买力也越来越强,也就是说,钱越来越值钱。估计很多人还是不适应,因为人类固有的从众本能和路径依赖,已经习惯钱越来越不值钱,所以疯狂加杠杆购买各种资产。

    重点:忠告大家一句,不要负债,多存现金

  3.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M2可以理解为社会的货币总量。货币理论上应该等于社会上可以流通的净资产。中国的M2已经高达150W亿了,也就是说中国整个社会应该保有150w亿以上的可流通的净资产才能维持经济的平衡。这里的可流通净资产是指社会总得参与商业交易的资产。

    可以这样理解,生产和消费产生了GDP,而要产生这么大的GDP需要社会各种价值要素的积累。

    在中国,产生GDP的很大一部分成了不动产。也就是说,中国社会通过特殊的国情不断利用不动产的特殊地位分享着其他生产要素的蛋糕。

    这类似于,一个单位,干活的只有一个,领导却一大堆。

    M2:货币存量/总量

    |

    社会信贷总量

    |

    流通的净资产

    这三者在稳定的经济结构中,应该总量接近。

    但是在中国很明显注水很严重。M2注水,信贷注水,流通的净资产注水。这种情况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内在的纠错机制不够,只好被政府的无效投资主导。M2注水,是通过热钱流入,信贷注水,是通过地方政府的房地产游戏,净资产注水,是通过拉升房价。

    房价是为货币政策擦屁股的。

    中国巨量的M2,实际上是通过银行,变成了地方政府,国企,大企业的负债。M2从创造出来流入社会,通过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垄断和房价神话创造的抵押品,制造了巨量的债务。从现实看,这就是旁氏骗局。只要房价涨幅不够或房产出现预期下跌,这个局面就难以维持。而这时这些债务的合理性也就受到质疑,各个社会实体可能就会变相破产。

    M2并没有被吸收,而是全国通过基础建设热潮把过剩的信贷给消耗掉,通过旁氏骗局不断维持这个平衡。

    投资不动产要赚钱,而不动产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要维持这个局面,能采取的措施只要两个。

    一,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的把不动产对社会财富的黑洞效应给隔离开。一个不动产开发周期,房地产的净利润率不会超过15%。只要投资高于销售,这时候不动产对社会信贷资金的吸收是高于销售额的,社会物价平稳。按照这个利润率,房地产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最少能维持六个周期。但是在房价上涨的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从货币角度看。只要新增不动产对信贷的吸收可以高于其销售额,就可以维持市场平衡。怎么做,只有涨价了。

    所以你看到,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不得不成倍增长。这是利益方博弈的结果。

    为了维持物价稳定,房地产市场必须对社会上资金呈吸纳的效应。中央政府在这个利益驱使下,必须不断的托市。

    为了维持债务平衡,地方政府希望提高房地产商的销售额。

    而购房者,为了自身利益,也看涨房地产。

    这场狂欢背后,是银行,没有买房的人,未来的社会买单。

    在房价较低时,银行收益比较明显。信贷繁荣,风险较低。

    房价较高时,地方政府收益比较明显。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明显,政绩得来容易。

    房价很高时,买房人收益比较明显。房产溢价明显,且流通性好。

    而房价非常高时,国家收益比较明显。房地产有价无市,各个阶层一致发展经济。社会管理成本降低。

    但是,这些背后的代价是。银行风险聚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买房变成博傻游戏,国家阶层矛盾更为尖锐。如果政府能力强,够强势,必然会牺牲一部分群体的未来。变成严重的政治矛盾。

    如果玩脱了,那就是社会萧条。换个角度看,这种政治行为,会导致国家不能应对足够的社会巨变。如果国际秩序崩溃,或者发生大的变动,国内发生巨大的社会矛盾,那就不好说了。

    这就是真相,蓄水池人蓄的不是M2,而是信贷。

  4.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m2包括全社会居民持有的现金和存款以及金融机构持有的准备货币。可以等效视作社会上可流通资产价值的总和。

    但请注意上述定义中的”居民”两字,这里包含了个人,私营企业,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各级政府的财政。所以这里学问就大了。

    如今中国m2约150万亿,而且以每年13%~15%左右的速度一路绝尘而去,而这些m2对应的资产都是什么?

    首先要问的是:中国社会存量资产都在哪?

    答案会让大家吃惊:中国地方政府持有的存量土地占去了约一半。什么概念呢,中国约有70万亿人民币的资产是被各个地方政府通过各地的土地储备利用中心以及各种省市县的xx投资公司持有的,主要形式就是一级开发的存量土地。这些地也许还是农田,也许还是正住着农家的尚未拆迁的宅基地这样的生地(尚没有匹配建设用地指标,原则上不能用于开发建设,但地方政府的德行大家都懂),也许已经五平一通等待拍卖的熟地。但有一个共同特点,上述资产被划拨给了各级政府的平台公司,然后被当作抵押品向金融机构(也就是老百姓)举债(这就是常见于报道的30万亿+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债基础,实际债务保守估计超过了50万亿)。

    第二大块是各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的流动资产,作为中国的经济支柱,国有企业总资产曾是占据三分之二还多的巨无霸。但近年增长乏力被不断窜天的国有土地资产(或者即将”被国有”的集体土地资产)超过。现在上面有要求要理直气壮的做大做强我们的”国企”,至于采用什么债务置换,cds,债转股什么的”高技术”手段,事情大家都懂,事实上蛋糕就那么多。

    第三块可怜巴巴的才是私有的流动资产,不到四分之一,这里边既有居民的存款(也是按揭房贷),也有私企的存款,总之这块就是刀俎之下的肉,任人宰割,占比越来越少。

    可能有人会问,答主怎么把贷款余额也计进来了?对的没错,m2从实际意义上来看,就是社会存量贷款余额的总和(也表征了这个社会上有流动性的资产总额),这个定义实际比狭义的居民总存款更有现实意义。原因很简单,金融机构存贷款是总额相等的,有一份的存款就会有一份的贷款外加固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而不是像大家想象的也是社会上各种专家忽悠的中国居民储蓄律多高多高(居民的存款早都对应着贷款借出去了)。央行和各金融机构之间(包括中央财政)的准备货币就是调节这个用的。

    记住了:宏观上有一份存款存进银行就会有稍微少于1份的贷款被放出去,因为央行的基本职责就是维护这个平衡机制,金融机构存款多了会被央行收回来,钱少了拆借给金融机构。

    宗上之言,中国m2被越来越多的固化到了国营部类,而私营部类分得的比例越来越少。

    此外支撑m2的主要资产就是土地,这下大家知道为何各级政府死守土地价格了?

    最后中国m2增长不可持续,树不能长到天上,m2高的能买下美日,这已经很荒谬了,m2涨上天那汇率只能跌倒地下。这世界是万有守恒的。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