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琅邪杨文理 初入职场

带艺投乎

回复 ( 10 )

  1. 洛川
    理由
    举报 取消

    1945年,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四周年这一天,斯大林发布命令举行胜利大阅兵,这场阅兵式里面最后一个出场的是老兵方阵。

    对,差不是这样。200名功勋老兵倒持战争中缴获的200面纳粹军队旗帜纳粹旗帜走过检阅台,最后把旗帜抛在列宁墓脚下,排在第一排的,就是臭民昭著但是强悍的党卫军第1师军旗。

    当时我看到这幅图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们也能在胜利大阅兵上把日本十七个甲种师团的军旗拖在地上,像垃圾一样仍在人民英雄纪念碑面前,日本人还会像现在一样跳吗。但是,我们不能,我们甚至没有消灭一个甲种师团。所以,日本人对二战中国战场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惨痛回忆,人嘛,都是记打不记吃,日本对中国战场态度暧昧,都是被收拾得不够狠。

  2. 罗大佑·伪
    理由
    举报 取消

    因为当年东德的存在·········

  3. 赵国星
    理由
    举报 取消

    1976年春,前德国空军上校,已经从商的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Luftwaffe Colonel Hans-Ulrich Rudel)受邀从巴拉圭回国,参加联邦德国国防军第51“殷麦曼”侦察机联队高级军官的聚会。众所周知,鲁德尔是纳粹党的积极追随者,并且对希特勒抱有赞赏的态度。所以被德国国防部认为是不受欢迎的人,对他的邀请遭到了德国国防部发言人弗雷德·维尔纳的反对,但仍然能以第2“殷麦曼”俯冲轰炸机联队最后一任指挥官的身份参加聚会

    在聚会中鲁德尔向原德国空军将领卡尔·海茵茨·弗兰克和沃尔特·克鲁平斯基赠送了自己亲笔签名的书籍。此后在场的若干将军公然将新纳粹主义的支持者与社会民主党的卓越领导人赫尔伯特·魏纳相提并论,后者在20世纪30年代是德共党员,并且在二战期间在莫斯科居住,其间参与过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的行动。他们称魏纳为“极端分子”,而鲁德尔则是“受到尊敬的人”

    但是上述言论却被媒体曝光。结果是1976年11月1日,联邦德国国防部长奥尔格·莱贝尔命令涉及的将领提前退役。然而莱贝尔作为社会民主党党员,也因此而遭到了基督教民主联盟的猛烈抨击,于1978年被迫辞职。

  4. 黄炳金
    理由
    举报 取消

    从德国的角度来说,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战败国,战争对德国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不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其实是德国损失了大量的男性人口,而在男权社会中,少了能担起重任的男人,德国又有什么勇气可以不彻底认错呢,实力决定一切,这是其一;其二,德国战败之后被美国和苏联彻底瓜分,成为美苏争霸的傀儡国,代价太大,而早已支离破碎的德国已经无法承担这样惨痛的后果了;其三,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的伤害是惨重的,同时经验教训也是深刻的,深受战争危害的德国人民知道要想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向世界承认自身的罪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勇于承认错误,表露和平的决心,其他国家才能够容许德国的生存,否则谁知道什么时候德国又会发动战争了呢?

    从日本的角度来说,第一,日本并没有太多的担忧,日本战败之后收到美国的庇护,成为了美国在亚洲的代言国,借由美国军事力量世界第一的威慑,日本对于认错一事便显得无所谓了些;第二,日本本身是一个崇尚强者的国家, 唐朝时被我们中国打败,日本便派使者来中国学习实行全面唐化,而在二战中,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让得日本元气大伤,也由此激发了日本的崇尚强者的心,日本从来就没有觉得他们是被中国打败的,在骨子里,日本还是看不起中国的,即便是在今天;第三,日本的政治体制也决定了日本不会彻底反省二战,二战后,日本算是一党独大,自民党对想要反省的左翼势力不遗余力的加以迫害也是使得日本无法彻底反省二战的原因。

  5. 用户头像
    理由
    举报 取消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德国的反省和日本的反省并无差别,都是跪舔英美,而面对其它受害国毫无悔改之意。

    说德国悔改了的,请站到91年波斯尼亚豹I坦克的炮口面前去说吧。日本至少还没有正经搞过海外派兵呢。

  6. Akira Akimoto
    理由
    举报 取消

    贵地某些德棍为了鼓吹纳粹,不惜鼓吹战后德国以便寻求正统性,把对纳粹的病态情感转移到了对德国上

    于是借着中文网络上前几年TG使劲打压日本搞事情的论调公然宣扬什么德国彻底反省了日本还没反省,借此作为某些德棍棍德的法理依据

    两个字,呵呵

  7. 琅邪杨文理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事儿和素质啊,民族性啊神马的没一毛钱关系,就是个清算彻不彻底,有没有被揍得刻骨铭心的问题。看看一战了账,德国还算体面地收场后反省了什么?

    于是乎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一百二十个不含糊,“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从头再来,这回德国被彻彻底底按在地上狠狠地摩擦╮(╯▽╰)╭

    成果就是

    所以,日本就是缺了一堂课,欠了一次被真理彻底说服的经验。

  8. huang liu
    理由
    举报 取消

    日本去珍珠港道歉,跟当年勃兰特道歉是不能比的,日本从根子里是不认罪的

    这跟什么国民性一点关系都没有。德国一战后,全国弥漫着复仇主义,从未认罪,二战后,不像一战那样保留国体,德国被彻底瓜分,复仇主义一样有,但是有占领军强大武力,德国也不敢造次

    不管是东德西德都是反法西斯斗士作为领导 谁是法西斯成员就是耻辱,不能当官经商。日本呢?甲级战犯堂而皇之的当日本首相,那些侵略者被当成日本英雄,不断有各种电影怀念他们

    除恶不尽是根本原因,当年美国故意纵容了这些残余分子闹到今天。

  9. MR.QUIN
    理由
    举报 取消

    转自鼎禮格

    1.政治经济因素下的反省(1945年-1960年)

    二战后,满目疮痍的的德国,几乎只剩下一堆建筑垃圾。二战后,占领军控制着德国,在德国开展了针对纳粹的排查和审判。德国纳粹的主要军事头目和团体在纽伦堡审判中(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都被判决定刑。盟国试图对全体德国人进行排查,但因为规模过于庞大,同时冷战爆发,全面排查最终不了了之。即便如此,这次盟国的整顿也是成效显著——此后纳粹分子再也没有活跃在德国的政治舞台上。在盟国的处理下,德国的反省有了基本的政治基础。只是,德国的最初道歉行动不是自觉自愿的,而是在盟军高压下不得不认同的“接受审判”。

    另一个方面是恢复经济的需要。战后美国为了复兴欧洲,对抗社会主义,开展了“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关键则在于实现美国政治上的目标。美国扶植西德对抗苏联固然是主要目的,但是美国也希望德国承认过去的错误。

    为了发展经济,德国必须和邻国保持友好的关系,开展合作。这其中最重要的国家就是法国。首先法国希望萨尔地区在政治上脱离法国,而这一点是德国不能答应的。德国没有实力同法国争夺萨尔的归属,倾向于发展同法国的关系,和平解决萨尔问题。同时,为了恢复经济,也同时给予法国一个承诺,即德国不再从工业领域准备战争,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订,标志着法德在经济上开始融合。

    然而民间却没有马上的反省自己的过错。纽伦堡审判中揭露的纳粹罪行让德国民众感到震惊,但他们普遍认为这是“胜利者的审判”,同时反对各国舆论对德国人“集体过错”的指责,而且,当时德国已成废墟,德国人流离失所,每日都为生存而奔波,无暇顾及清算纳粹历史,大部分德国民众对纳粹历史的冷漠、沉默,乃至回避,更遑论反思了。首先是“成王败寇”的心态。虽然纳粹第三帝国的迷梦已经毁灭的荡然无存,但是德国普通人只是认为失败了,而不是认为自己做错了,犯下了罪行。其次,沉醉于纳粹宣传的迷梦后,德国人一朝梦醒,心中满是伤痕。政治上的幻灭让德国人缺乏反省自身的亢奋,普通人只是回避这段不久前的历史。大家谁都不愿意提当年。50年代开始,德国兴起了废墟文学。海因里希·伯尔的50年代的小说《在桥边》就展现了刚回复战争创伤之后不久,德国人精神的空虚,空虚的人们关注着没多大意义的事情。

    2.德国社会在道德上对纳粹暴行的反省(1961年—1980年)

    二战后,德国面临着艰巨的重建任务。德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城市。可在二战之后,食品短缺。饥馑的记忆至今笼罩在德国人的心头。加之政治上的幻灭感,让德国人更是沉湎于工作之中来回避过去。许多德国人抛妻弃子奋斗在工作岗位,这也导致战后新一代出生的德国人缺乏父母的关爱,青年时期则更加叛逆。

    在二战结束了二十年之后,渐渐有人开始敢于反思二战的历史,反思自己的责任。1963年,在法兰克福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纳粹分子的审判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二战胜利20周年之际,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海因里希·吕布克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解放日发表讲话,联邦德国开始打破对纳粹罪行的缄默,社会舆论开始广泛讨论大屠杀。这时,疑惑和叛逆的年轻人,开始渐渐认识到德国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他们并不是参与者,没有为自己错误掩饰的压力,他们更多的展开了反思。于是,很多年轻人开始问父辈们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大屠杀?什么是集中营?你在战争中做了什么?你是不是纳粹党党员?国人再一次遇到了奥斯威辛幽灵后,没有亲身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更为年轻的一代,他们需要从父辈那里得到关于第三帝国和他们参与其中的确切答案。这些年轻人甚为激进,这种情形引起了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并导致对政府机构组织的普遍批评。而在审判中被揭露的纳粹犯罪事实无疑给年青一代带来精神打击,他们首先是不知所措,继而是羞耻,最后是强烈的愤怒,被压抑的情绪终于在1968年学生运动中爆发。

    60年代西方国家与西德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他们的共同反对目标是美国的侵越战争以及本国的保守势力。在西德,纳粹德国的历史及其在西德残余势力是西德学生运动攻击的独特目标。那些探究前纳粹精英们的生活及职业生涯的人会惊讶地发现,许多曾经踞高位的纳粹官员毫发未损,毫无悔悟地又出现在联邦共和国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大屠杀的罪犯,因为正义之网的疏漏而成为漏网之鱼。这些人相对安稳地度过了50年代。学生运动爆发后,他们的纳粹历史遭到了年轻一代的清算。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1968年11月 7日,在大庭广众之下,女记者克拉斯菲尔德给了原纳粹党员与高级官员、西德总理基辛格(非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一记响亮的耳光。她说,她是以年轻一代的名义打这个耳光的。在她看来,二战结束后仅20年,一位原纳粹党员与高官竟然能当上联邦总理,这是德国的耻辱。1969年初,联邦总统吕布克因其在纳粹时期在一个曾设计过集中营的建筑公司的工作经历受到舆论的攻击,只得匆匆下台很快,这种讨论与反思在社会上形成舆论。之前的逃避更多的形成良心上的谴责,媒体也在大规模披露战争中的暴行,很多人继续回避已经不可能了,每个人对自己良心的拷问都十分沉痛。1966年—1967年,德国遭遇到了一次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长期高达8%增速的德国经济,突然遭遇到0.7%的负增长。保守派强调经济成长的口号受到了质疑,公众更多的开始反思德国一直以来回避的社会问题。这一次的危机,让德国的反思成为主流,整个社会舆论翻转过来,逃避再也行不通了。

    1969年,担任了十多年西柏林市长的勃兰特当选为德国总理。西柏林地处冷战一线,数度的柏林危机让勃兰特深感和解的重要性,就任总理后开始了新东方政策。1970年,勃兰特访问波兰,在1970年12月7日参观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时,惊人的跪在石碑前,这一幕也是德国反思的标志。

    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1973年10月16日,阿拉伯国家宣布联合起来实行石油禁运。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缺乏石油让各发达国家叫苦不迭,各个国家纷纷转向,不再保持中立或支持以色列,转为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但德国是个例外。在欧洲主要国家纷纷转向阿拉伯之际,德国出于良心上的愧疚,仍然坚定的支持了以色列。在经济利益和道德反思之间,德国毅然选择了后者,成为反思在政治上起关键作用的转折点。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对纳粹德国暴行的反思,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稳定与主流的共识,不受一时一事的左右。

    3.德国对二战的反思融入民族认同(1980年至今)

    1982年,保守派的科尔政府再次上台,整个70年代弥漫的左派气氛转向。反思纳粹又遇到了新的问题。60年代成长起来的反思一代的确在德国占据了绝对主流,但是植根于德国传统的保守传统却也并非就此消散,随着科尔的上台,纳粹主义的声音又产生了一次反复。

    科尔并不想替纳粹翻案,但纳粹分子认为机会来了。六七十年代的反思运动是伴随着左翼思潮一起而来的,当这一思潮退去,对于历史的反思有凭什么扎下根来呢?另外,德国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近代以来,民族认同问题一直困扰着德国,保守传统的兴起也是德国人追求民族认同的结果。

    1983年,西德出现了所谓的“希特勒日记丑闻”。著名的《明星》杂志推出了所谓的“被发现的”“希特勒日记”。德国舆论一片震撼。保守势力欣喜若狂,叫嚣 “应该改写纳粹德国历史了”。但是,“希特勒日记”很快被证实是伪造的。“日记”虽然是假的,但是保守派因此暴露出来的篡改历史的心愿却是真实的。

    随后的1985年5月8日,在庆祝二战胜利四十周年的联邦众议院仪式中,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对二战的胜利予以肯定,称“这是对德国的解放”。这次表态对澄清西德与纳粹一刀两断的立场起了重大作用,回应了之前一系列的声音,这些声音企图撇清德国人的责任。

    随后几年中,历史学界、新闻界和政界都进行了反思二战时期德国历史的攻防战。

    1990年10月,两德重新统一。这一次的统一圆了德国人的心愿,保守派的诉求因此变为如何加速两德融合,为纳粹开脱的声音没有了市场。同时,随着论战的激烈,越来越多的历史真相得以澄清,在较为平和的社会心态下,国防军、纳粹文职人员无罪的说法一一被戳破。

    90年代以后,对纳粹德国的反省更趋多样化,也更深入人心。影视媒体等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起到了巨大作用。以著名的影片《辛德勒名单》为例,德国中小学都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并举行讨论。其余也有很多出色的作品诠释了这一主题,在德国影响力巨大。与正面的历史教育不同,影视作品能够使战后出生的年轻人更为直觉地接触纳粹历史。以犹太人命运为主题的影片更能使他们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心,以希特勒为主角的影片则能使他们通过“一场与魔鬼的约会”对其幽灵产生更大的免疫力,后一种影片的成功不仅表现了德国电影界的艺术水平,也反映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熟。

    在整个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弥补了民族认同。东西德二战后再次分裂,统一后,对于纳粹德国的反思成为维系整个民族的一个精神纽带。对于很多德国人来说,想起自己的国家,就想到那段罪恶的历史,并不断忏悔和恕罪。这样一种共同的情感把整个德国民族捆绑在一起,变为民族认同中最坚实的部分固定下来。即“因为我对纳粹的那段历史愧疚和忏悔,所以我是德国人”。领土边疆、语言传统、历史文化等等,这些因素并不能完全把德国塑造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国家,而二战后对于纳粹的忏悔做到了。对于现代的德国领导人来说,对纳粹德国的历史表示忏悔,就是在团结国家,加强民族认同。

    2005年5月10日,位于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的“欧洲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举行了庄严隆重的揭幕仪式。这样一个国家政治中心的纪念碑,代表着整个国家最坚实的政治信念,给与了世界关于反思过去最好的回答。

    国际社会对于德国反省的反响

    1.二战后欧洲和解进程

    战后盟国主张严厉的惩罚德国,其中法国出于自己安全的考量,极力主张肢解德国。然而英美却并不同意。法国和德国的矛盾如何化解,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法国彻底瓦解德国的意图终告破产,紧接着到来的冷战让英美决心恢复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1947年,马歇尔计划启动,法国认识到如若再持不合作态度,在经济政策上一意压制德国,势必会被排挤在未来对德管制乃至欧洲复兴计划之外。

    另一方面,德国在战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恢复经济和重建家园的任务是当务之急。为了尽快与法国和解,德国也频频示好,放低姿态。阿登纳表示对于侵略法国道歉和反省,愿意,承担赔偿责任。1948年,法国外交部重估对德政策,认为因法方占领当局缺乏对德持久、建设性政策,已经损害了法国的国家利益,故必须放弃以往的孤立原则,采取更为积极的步调。1948年1月4日,法国外长皮杜尔在指令中强调:“必须停止一切攫取、强迫销售以及明显浪费,应当尽一切努力与德国人进行有益的接触……并向他们表明我们并不打算主宰欧洲,而仅仅是要在联合与合作的欧洲中起令人尊重的作用。”

    为了消除法国的战争疑虑,同时也是为了发展经济,德国提出了了煤钢共同体的计划。这个计划一方面能协调欧洲的煤钢产量,保持产业合作,推动经济复苏;另一方面,煤钢是战争机器的重要工业支撑,如果将煤钢生产置于共同的监管之下,如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战争野心。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4月18日通过《巴黎条约》成立,1952年7月23日生效。根据条约规定,成员国毋须交纳关税而直接取得煤和钢的生产资料。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缔约国有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

    后来,法德逐渐走向和解进程,处理双方的各项纠纷。随着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的磋商解决,1963年1月12日阿登纳与重新掌权的戴高乐总统在巴黎签订了《爱丽舍条约》,旨在清除德法两国的历史宿怨,促进两国的实质合作。从此政治上法国牵头,经济上德国支持的“法德合作”模式开始运行,并“作为欧洲联合的发动机”,推动着整个欧洲的进步发展。

    2.欧洲一体化进程

    现在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欧盟,已经实现了货币、关税等等的一致成果。而欧盟的主导,就是法德两国。最近一些年来,在欧洲债务危机的背景下,德国经济的一枝独秀,让德国成为欧洲的定海神针。这一成果的取得,与德国的反省和纠错密不可分。

    欧盟是各个国家让渡一部分主权的机构,因此特别容易大国欺压小国,但德国对于二战真诚的反省和承担,让各个成员国放下被欺负的疑虑,愿意参与进来。

    一战的战争赔款对于德国来说并不是完全公平, 然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却找到了将这些赔款视为情感解脱的方式,并且成功将欧盟作为克服这个德国创伤的解药。默克尔在纪念一战的活动中说:“欧盟是学习上世纪惨痛历史教训的成果,这段历史也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今天的欧洲由法律而不是强者的法律来治理。”德国用履行一战赔款义务这一实际行动让欧洲各国相信,德国已经做了最深切的反省,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德国的行动给了欧洲各国信任德国最好的理由。

    3.国际社会愿意让德国发挥更大作用

    两德统一之前,联邦德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已经开始援助其它国家和国际组织,并且承担欧洲防卫任务。1990年德国统一之后,德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二战时期纳粹的种种暴行,让德国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德国多次参与国际多变斡旋,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在伊朗核问题上,作为六方会谈的一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德国对于使用军事手段十分谨慎,统一以来德国的外交理论主要采取“文明力量论”,企图用除了暴力以外的文明的方式来维护世界和平。其次在环境保护方面,德国经历了发展过程中严重的工业污染,酸雨、非核、工业污染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德国,德国在应对这些问题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成效。今天的德国已经没有核电站,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比率也非常高。在减排温室气体方面,也有了成功的经验。在环境保护方面出色的成果,成为了德国外交的一项重要工具。21世纪以来,环境外交成为德国外交的重要内容。在减排温室气体、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德国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世界也普遍好评。

    然后是落后地区开发方面,援建阿富汗,帮助非洲经济发展等等德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欧洲内部,德国通过欧洲一体化进程,帮助许多欧洲落后国家迅速发展。最近更突出的,则是人道主义方面,因为二战时期,纳粹曾经大量屠杀犹太人,为了表示忏悔,德国给与了以色列大量援助。在中东的动乱和战火中,德国接收了大量中东难民,积极处理中东矛盾,这既是对过去的恕罪,也是现在对于世界难得的贡献。

    总而言之,德国在二战后积极的反省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也为欧洲一体化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一方面,德国的反省历程是曲折的,前进的道路上也不断出现杂音;另一方面,德国在深切的忏悔之后,激发出了内心强大的力量,为弥补过去的错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也是今天德国同世界合作,发展经济,提高政治地位的基石。正是因为德国的反省获得了曾经被纳粹侵略国家的肯定,德国与这些国家融为一体,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组成欧盟,并在欧盟中扮演重要角色。反省与和解之下,欧洲的联合给德国的经济带来了继续发展的基础,也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反观日本,战后同样取得经济的腾飞,可是与周边邻国迟迟得不到原谅和信任,错失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机会,有了“失去的二十年”,在政治上继续受美国操控。两相对比,孰是孰非,便一目了然。

  10. 臧大为
    理由
    举报 取消

    因为苏联攻入了德国,并控制了50%的领土。如果中国能攻入日本,并控制一半的领土,日本也得好好反省,主要战犯也得好好清算。

    实际上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日本做了妥协,没有清算头号战犯日本天皇,其他战犯也只是走走过场,日本军国主要势力并没有清算。都是为了把日本打造成反共桥头堡的缘故。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