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有很多不错的品牌,却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常失败?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有很多不错的代工品牌,和一线品牌没有区别,为什么开拓国际市场却总失败而不得法?比如茅台,蜂花,李宁,海澜之家?是因为中国市场大缺乏忧患意识吗? 2018年2月9日 10 条回复 1474 次浏览 国际市场,市场营销,广告,管理学
回复 ( 10 )
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是需要驱动力的。
当产品足够出挑,领先于竞争对手一个身位,产品本身就是驱动力。比如iPhone 4。
产品算不上鹤立鸡群的时候,就要靠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也就是USP(Unique Selling Point,独特卖点)来驱动消费者了。比如单反相机,佳能主打人像,尼康主打风光。
当USP也显得模糊,竞争同质化严重的时候,纯粹的品牌才真正派上了用场。告诉消费者,你购买这个品牌的产品,同时也是购买了一种态度,一种标签。品牌驱动力的例子,可口可乐。
对大多数厂商来说,几种驱动力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汽车市场就是典型的例子,USP和品牌都在起着驱动作用。
那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代工品牌。
物美得不明显,价也定得不够廉,代工品牌更是难以做出独创性。那消费者为什么要买单?更何况Made in China这种标签对品牌来说可不是一个吸引消费者的点。
真正找到自己驱动力的中国企业不是没有,但是品牌的定位和价值的挖掘一直是各个领域品牌共同的弱势。原因复杂,不够成熟的市场营销能力以及流程,对品牌形象缺乏保护意识喜欢恶意营销,乃至产品本身无法为品牌建立可信可靠的形象,各有各的问题。
其实开拓海外市场都是创业。
个人感觉题主举得例子都不咋地啊
除了茅台,最近茅台去俄罗斯开店了
茅台我暂且不提,但是题主你后面提到的三个品牌:蜂花,李宁,海澜之家,你这是在逗我吗?不说效果,蜂花早就过时了,在国内年轻市场的占有率也不见得高,你还走向国外,走向印度非洲还差不多吧。李宁这个品牌开始的时候国际化走的不错,后面简直自己作死,定位失误,把自己定位成和耐克阿迪匹敌的品牌,从定位到宣传都是这个路线,搞的高不成低不就,导致现在尴尬的境地。海澜之家不知道,根本没进去看过。
中国大部分品牌其实都很年轻,但是总是装出一副业界元老的姿态。其实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品牌就可以了。
1、从企业发展看,中国企业始终对“世界500强”称谓有着特殊的情感,现在依然为之着迷。中国企业前进过程中因为体质问题享受了独有的辛酸苦辣,垄断型企业年年上榜,但你我都知其业绩出自资源的独占,企业竞争力不予评说。从国有制历史脱胎而出的民营企业,变革中九死一生,发展到今天仍能看到不屈的影子和斗志。
2、从认知度看,一些中国名牌已在国内深入人心,并极具竞争力,但国际上仍靠价格拼得市场,显然品牌印象便被定义为了低廉,这个品牌应该是“中国商品”。相信发展到某一阶段,国产品牌也会经历如同日本车一样的国际形象反转。
3、从输出产品看,我们在新兴前沿技术上一直较弱,更多的是产品加工甚至是原材料输出,不但利润微薄,更突显不了技术实力,无法改变外界认知。
你说的是大众消费品吧,商业、工业消费品成功的不少,我们熟知的就有华为、中兴、海尔、三一重工等…大众消费品面对的较行业消费品更加感性的普通消费者,品牌产地的影响要大很多,比如,同样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服装品牌,来自美国的和来自非洲的,哪一个更容易开拓市场?实际上,在市场推广上是存在势能的,从高向低推广比从低向高推广更加容易,而像当年的非常可乐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好像十分成功,但是长远来看,肯定会失败,因为城市消费者永远不可能模仿农村去喝它,而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会模仿、选择城市的消费品牌…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用心做产品,不管你再怎么往脸上贴金都是无用的!
水土不服
国内服饰品牌,每一件单品我都能找出比它做工好的非国产品牌同款,
而且价格相差无几,我容易么我?